[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
 
{返回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693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

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A、三重敬礼

B、奢摩他(止)与三摩钵底的不同

C、为何修习大乘禅定前必须先修习小乘禅定

D、为何我们只讨论这五种禅定

E、为何不讨论「清净禅定」?

F、关于五钝使

G、五门禅要法及如何依它们而获致寂静的心

H、五门禅要观法应全部修习吗?

I、五门禅要观的实证等级如何判别?

 

敬礼 尊胜宗喀巴大师、《四阿含》及五百阿罗汉


陈先生拿出一个小的象牙刻的髑髅,作为今天开示的象征。空洞的眼窝凝视着,充满牙齿的双颚展露着,并且髑髅上互相衔接的骨块也仿造得唯妙唯肖。它是一件和我们切身有关的艺术品,我们的主人说:「今天我们来谈谈它。制作这件艺术品的工艺家是个蒙古人,已经过世了;现在没有人能制作出这样的物品来了。」陈先生起身往他的佛堂走去,走回来时手上拿着这位牙雕工艺家的另两件作品。一件的外表是地球仪,打开后里面出现的,是非常细致地雕刻的佛教神明吉祥天母。在小圆球的底部有一个莲花基座,基座之底还刻有一个羯摩杵。另一件作品是一尊立姿的金刚萨埵像,充分表现出雕塑者的细腻和才华。陈先生把髑髅放在桌上后,又摆出份量、种类繁多的点心。髑髅在一旁看着。尊者说:「可见这一定是需要许多营养来维持体力才能完成的一个长章节。」陈先生笔直地坐在凳子上,凝神片刻,然后说出本章开始的礼敬文。他接着解释说:

A、三重敬礼

尊胜的喀宗巴大师降生时间距我们很近(1357~1419),而历来伟大且学识渊博的西藏上师,如莲花生大士、马尔巴、密勒日巴都是在他之前。宗喀巴大师不但是学者,也是修行者,他的慈悲使我们至今仍能沐其法恩。它力倡小乘,在他的《菩提道次第》中,阶段的分别是依据小乘教法的。在末法时代,要找到这样一位强调修行小乘教法的必要的老师是犹如凤毛麟角了。在汉地,长久以来都是倾向于与此背道而驰,许多伪师皆已公开呵斥小乘(他们当然自诩为菩萨)。甚至连佛学家也驳斥小乘,因此由宋朝以降,小乘教法一直被极为忽略。但宗喀巴大师出生于更晚的时期,却提倡小乘教法。尽管近代能依之而修的人们仍非常稀少,但若没有这位伟大圣师的努力,则根本连留心这些小乘教法的人都找不到了。因此,我们要以谦下感恩的心来敬礼宗喀巴大师。

为何我们要敬礼《四阿含》呢?它们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虽然它们多半是小乘的教义,可是却是三乘各宗各派的基础。这些包含广阔而又重要的经文已经完全译成中文和英文,因为在贵国,英国,的巴利原文学会已成立许久。这是在西方弘扬佛法的一个良好基础。此外,我们必须认清所有小乘禅定的目标都是以这些经典为根据的。我们应该藉由实践这些遗教来表示对佛陀言教的尊敬。参预了在王舍城的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是正觉佛陀教法的守护者。全仗他们的用心护持,我们才能保有这些法宝。感戴他们的大恩,我们应该向这些古代的圣者深深敬礼,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校友”,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导师-释迦牟尼,而他们在圆寂之前都已证得种种神通力。他们确是我们应戮力效法的圣僧典范。

为何我们以这样的次序来分别敬礼呢?因为宗喀巴大师不但是一位提倡戒律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密宗上师。在密乘的不共传统里,显教的「四依止」教法﹝参见第六章,B的 1. a﹞,是完全颠倒过来的:依人(依上师)而不依原则(如书中抽象的陈述之类)。因为我们三乘一体的这个禅定体系终究是要导入密乘,所以我们先敬礼密宗上师宗喀巴大师。接下来的次序就是依显教的传统:先法而后人,所以我们先敬礼经典,其次再敬礼阿罗汉众。我想阿罗汉们也不希望被安排在经典之前!

B、奢摩他(止)与三摩钵底的不同

首先我必须提醒读者再注意我们在第三章中为佛教禅定所下的定义:「利用禅定力来深入佛教的哲理,把它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内证…。」接下来我们来谈小乘禅定中三摩钵底的一些实修方法。

止与三摩钵底的差异如下:

1、依其本质,止不容许有辨别,不许有考察,亦无寻、伺;但三摩钵底的境界便与止完全相反,两种思维(指辨别与思考) 

2、止可以压抑烦恼,使之不再活动,藏起它们而不能根除它们。藉助三摩钵底,却可以发掘及根除烦恼,摧灭烦恼障。

3、止是正思维的寻及伺的前行及酝酿。而三摩钵底是运用这份潜力来探究实相,并因而断除所知障。

4、止是使实相显现的基础,因为宁静的心使得实相有得以呈现的空间。但若没有三摩钵底,是无法辨认它的。三摩钵底会使实相直接以体、相、用展现。修习止的时候,散乱的心会止息,而只余本体,但这需要靠三摩钵底来确认。行者无法凭止来察觉它的三个方面,但依三摩钵底却可能办得到。

尊者指出这三方面正好对应了我们有系统地辨认事物时的「哪一个」「是什么」以及「有何用途」的认知作用。

5、藉由止的力量,行者能开发前五种神通力。但运用三摩钵底,连第六通都可能证得。

虽说止与三摩钵底两者有其差异,但在禅修过程中,却是相互助长的。无止力,纯粹的三摩钵底无法生起;没有三摩钵底,行者的止力无法增广加深。

因此,以做为基础而论,止很重要,但要达到觉悟,则三摩钵底非常必要。对于有志习定之士,一定要牢记此二者是菩萨道一切阶段的基础!

 

C、为何修习大乘禅定前必须先修习小乘禅定

1、小乘的历史角色

中国历史上的汉朝至唐朝时期便提供了一个好的例证。当时小乘、大乘并行,因此出现了许多圣者,其中甚至有些是阿罗汉。披阅这些圣者的传记,可知它们在圆寂时身上都显现出代表其证德的征兆。若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他们的右手食指会竖立并且向后弯;证得阿那含果的圣者之中指也有相同的征兆。同样的,证得斯陀含果及须陀洹果的圣者,分别在无明指及小指会有此征兆。这些记载说明那个时期小乘是非常活跃且有力的。

许多大乘的僧人虽然是抱持着大乘的心态,却修习小乘的禅法。并且在一些大乘的经典中,也提到许多阿罗汉,且赞叹他们的成就。不止如此,许多禅宗的祖师虽然具备大乘菩提心,但在外相和名义上,都是阿罗汉。(例如佛陀所派遣去弘扬佛法的六十阿罗汉)。所以我们不应该以为小乘与大乘是扞格不容的,更不该骤然躐等进修大乘禅定。

然而自宋朝以降,所有派别的僧侣或在家信众却?称菩萨,且排斥小乘。虽然他们没有离谱到说小乘不是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可是他们过度宣扬大乘道,又诋毁小乘行者太过(斥为自私、无知、等等)。这些「菩萨」们因为他们自己错误的偏执,而把大部份的时间都用在奔走行善助人。他们一直为了「圆满六度」而积聚功德,以致于罕有或根本没有时间可用来习定。他们希望能利益他人,却忽略了自己的修心养性,结果在根本上无从利益他人。

我很遗憾生在末法时代。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愿意修习小乘的行者了。近代的人们只想要容易下手的;他们不想听受有关出离及道德的教示。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谈到这里,陈先生百感交集、泪水盈眶。

在我的每一篇作品里,我以血泪来强调小乘的重要性!我竭尽所能的提倡小乘。

在场的两位苾刍也被这份悲痛感染了,陈瑜伽士大声疾呼地说:

如果没有小乘,整体佛法的基础就没了,禅定的根基也没了!没有小乘禅定,就不可能进修大乘及金刚乘;因此更不可能有最后的证悟!!

陈先生揩了揩泪水,说道:

可是现在有许多人说他们喜欢密宗或参禅,然后对这些基础的禅法连看也不看一眼便去游戏似地修密、修禅。邪见使他们忽视这些禅法的根本基础。

密和禅犹如高楼之顶端,只想建出顶部而不打算挖地筑基是愚蠢至极的!而这些所谓禅宗和密宗的「专家」的行径正是如此。

2、小乘符合当前的需要

在众人追逐病态欲望的今日,小乘非常合宜。因为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的欲望容易被满足,并且被引诱成贪得无餍。一般而言,人们多半过度受外境的影响,且现代世界的设计又是以刺激欲望为主。因为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所以为了达到目的,恶行便犯下,德性也丧失了。日以继日,随着欲望的滋长,功德递减,恶行递增。

非常强调离欲的小乘正是对治目前贪病的良药。世间有不少好人认为适当的药是在其他瓶内。他们提出的救世良药叫做「民主」、「共产主义」、「共存」、「合作」、等等。这些没有一种可以称得上是医药,也没有一种可以达到他们所宣传的疗效。每个权力团体都提出它自己的疗法,但都是把经济政策当成万灵丹。他们都以物质主义为目标,都致力于拜金主义。亚当斯和马克斯的主要著作的名称便明确地显示了这种意义;它们分别叫做《国富论》及《资本论》。对于金钱有类似的看法-金钱不但是必需的,更是满足欲望的手段。这不是拯救人们的途径。人们何不就他们眼前的证据来学习呢?就拿美国的一小部分统计数字来看: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八大犯罪事例总数为:

1947年-1,560,000件

1950年-1,790,000件

1958年-1,796,000件

 

但仅仅在纽约州就有780,000件是有案可稽的,其中有354件谋杀案,1,100件强暴案以及6000件抢案。

青年人价值观的混乱,可以由他们对性行为的低道德标准,及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的增加来一窥其貌。1940年,在波士顿只有450件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记录,但到了1957年,却已暴增了两倍以上,增加到1030件了。由于性关系普遍开放,性病激增,在1958年有病历可查的就有20万个病例。挤满了弃童或非婚生子女的孤儿院及弃婴中心,正是许多人无法克制欲望而制造出来的悲剧性结果。

要对治这些流弊,唯一的疗法就是减少欲望的力量,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小乘的教法。当房子着了火,以火救火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水才能灭火。同理,脱离欲望纠结的方法,并非一再沉迷其中以加强欲望,而是依小乘教法中所强调的,藉由道德及舍离来减弱欲望的力量。

在此,我想把小乘的日常生活修习方式和多数西方人视为当然的生活方式列出表来,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是巨大到无可比拟的。

十二头陀行
现代西方生活
食者有四:乞食
由中国菜或法国菜的大厨所精心备制的盛馔
清晨饮水、过午不食,即一日只吃一餐
一日三至四餐,餐间用点心;食物来源有动物、蔬菜,以及具贺尔蒙、维他命、铁等矿物质
坐食,即不吃任何零食
郊游、点心、飞机餐点,现在甚至有太空餐

揣食,即吃适宜的份量

用动物肝脏做食物,甚至活活地煮食动物,一般都吃得太多
衣者有二:僧衣是由他人弃置的碎布及裹尸布所缝成的
最新流行的丝及羊毛制昂贵衣物
只具三衣
衣橱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有毛皮、皮革的,甚至还有地毯
住处者有六:只住在山洞、森林及空闲(偏僻)处
与家人及亲友同住在布置舒适的牢固房子内
住在冢间(尸陀林)
使用各种奢侈品,有花园、游泳池
住在树下
住在有各类生活用品的舒适房子里
露天住(没有任何的遮蔽)
住在高楼,屋内有冷暖的空调系统
随处住(随处安住,不求安适
住各种舒适、奢华的旅馆
常坐(住于只够席地而坐的空间而不躺下来睡)
不满足于地球上的生活,还上了月球;睡卧在有弹簧床垫的高级名床上。

 

藉由上表,对于历来佛教传统中有些比丘、比丘尼自愿实践的这种专注而有助的离欲梵行,和现代人溺于各种享乐之中的对比,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前者藉由这些遮戒(但佛陀不开许过度的苦行)来减少及控制欲望。可是后者甚至于连自己烦恼的根源是来自于欲望的真相都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会想到要控制欲望了。要救助这些迷妄的人们,有小乘的教法可提供。

对西方人而言,这是很难接受的。我曾写过许多书信给西方的佛友们,盛赞出离的利益。但他们给我的回复,都是抱怨出离对他们是太难了;接着还指出我是东方人,处于人们拥有的东西少的环境,所以能够按照既有的传统轻易地舍离所有物。其实,我必须再强调,出离是佛法的初步;如果人们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他们得自我调适以配合佛法。

陈先生说:「下面我讲的这段话,你们一定得用粗黑的大字体来印出来。」「我们应该引导不同国家的人们来遵循佛法,但是却不可以改变佛法来迎合人们。」佛法不能用来迎合人们的欲望及观念,需要改变的是人们。这便是小乘出离的重要性。(笔录者注:这点与菩萨的修习方便并不矛盾,因为在小乘初阶的熏习过程中,这种不打折扣的态度是必要的。可是菩萨利生方便是属于大乘,它们是在出离的基础上接着修习下去才有的境界。)

有些朋友写信给我,信中说:「唉呀,你就像古代的圣者,你在坚绝的出离上就像古德一般。可是我们呢,我们哪有可能办得到?」

陈先生感触良深地说:

有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远胜于全世界的人都信仰一种错误的佛教。一个人至少先要能自度,否则如何度他?首先行者应该开发自心,有了很好的体证,然后才能设法帮助其他众生。我们应该记取密勒日巴的殊胜范例:他完全出离,过着头陀行的生活(虽然他不是比丘),经由他的毅力和精进,他证得大圆满。佛教徒应该要重质胜过于重量。

这与一般基督教的态度恰成对比。基督徒常自豪地说他们有数百万的信徒,可是这数百万人的价值却比不上像圣者法兰西这么一位伟大的圣徒的一根毛发!

真诚的佛教徒应该引导人们修养他们自身,先修习小乘,然后再引他们进入大乘及金刚乘。如果他们不依循这个次第,佛法也不能只为合乎他们的口味而被做成甜美的糖果。有些宗教只在乎信众的人数,而不在乎信众的心灵品质,这是不好的。

陈先生脸上比刚才多了些光采,他说:「在英国有一线希望。成立已久的巴利原文学会在推广佛法的根本教示上已颇有建树。」笔录者则评述道:「巴利原文学会应该赠送陈瑜伽士一整套他们出版的书籍,因为陈先生对巴利原文学会是这么的看重又赞誉有加。」瑜伽士微笑着继续说道:「今天我得到一个好消息,是伦敦佛教会的秘书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及一个佛教暑期班,以及由僧伽协会主办为期一周的禅定实修。」陈先生非常赞许地说:「这真是好极了!」

D、为何我们只讨论这五种禅定

在小乘经典中时常提及的十二禅定已在第三章中讨论过了。为何在此不予以讨论呢?因为上一章的主题就是色界的四种禅定。无色界四禅也不是小乘特有的禅法,而是和色界四禅一样,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都可以达到的定境。没有听闻过佛陀教法进而了解四圣谛的人,也可以修习这些禅定,但是好处有限。只有在听闻了小乘教法,有了正见之后,内心才能对识的所在及空间的无限没有疑问。修习小乘禅定可以超越心识和空间的概念,因为它能达到第九阶次的果(阿罗汉),而不仅只是第八阶段(非想非非想处,即无色界禅定的最高境界)。但它并非本章的主题,所以我们先按下不表。

那么四无量心呢?它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修习它们只能增长福德(因而得到投生于某个天界的结果)。这是与解脱无关的。四无量心的性质是很好的,但我们会有篇幅讨论在六波罗蜜以及密续中的一些类似性质(虽然层次不同),所以在此四无量心只谈到此。

E、为何不讨论「清净禅定」?

在上一节谈过「根本味禅定」后,接下来我们要说明所谓的「清净」禅定。这些「清净」禅定是属于「世间禅定」的第二大类(参见第三章)。属于小乘禅定,以观修外境为主的九不净观则是「出世间」的禅定,称为「检析禅」。后面我们要继续讨论的一切内容均涵盖了它们。

F、关于五钝使

它们十分普通,又叫做「五烦恼」或「五毒」。在小乘基本的出离及净化方面大家必须多下功夫,所以本书对于小乘经典中所宣说的修习禅定的障碍,以及如何以禅定来对治这些障碍的阐述,就得要格外完整。

五钝使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前四项的贪、瞋、痴、慢;第二部分是最后一项的疑。人受到恶行及外境种种现象的迷惑而产生了前四种烦恼。为什么称它们为「钝」使呢?因为在性质上,它们比五利使(参见第九章)迟钝。五利使与思想或看法有关,并且居于主动,因为它们会引生五钝使。五钝使则较为被动而与受影响才产生的行为有关。除了唯物论者以外,几乎每一种哲学都赞成「思想产生行为」的看法。

至于第五项的「疑」,它和四圣谛有关。由疑所引生的迷惑当然是心理上的,但却与五利使所引生的不同类。它是一种不清楚,不确定,仿徨的怀疑,迷乱到甚至对于一切事物为苦的真理也不明白。它与对于业感缘起或缘起共生的教理的锐利存疑是截然不同的。

即使在一般的书籍里,也都可以找到五烦恼的意义。所以也无须再详加阐释了。在此我们必须清楚认知的是它们在名称上的区别。称为「五毒」、「五烦恼」是就果位而言,亦即昔日的业行带来今日的业果。而称为「五钝使」却是就因位来说的,它指的是可能会招感来日业果的眼前升起的冲动。我们习定着力于眼前的内心驱力,因为随着现在他们所受节制的程度,它们将来的出现就可能被限制住。如果我们现在不试着去控制贪、瞋、痴、慢、疑,那么无始以来放肆的五钝使将会继续猖狂。

G、五门禅要法及如何依它们而获致寂静的心

陈先生把这个小髑髅放在我们座位中间的地面上。他说:「藉它的帮助,我们可以了解专注的各项必经阶段。」

这五种观门的每一项都可以分为八个小项目。

1、不净观

首先我们要再提到和现在这个主题相关的四层奢摩他及三摩钵底(参阅第七章)。

先是奢摩他的三摩钵底,行者一再地专注在同一点上。依此使得心进入奢摩他的第九阶段(请参阅上一章),而后得以开始修习不净观之三摩钵底。

再来是奢摩他的奢摩他,是指行者达到了良好的专注──而「专注」不过是一般习用的辞汇。

第三种是三摩钵底的三摩钵底;前者指的是三摩钵底本身,如思维不净的真理。而后者是做为对治的观法,例如:正思维及正知,用以纠正失去正路的三摩钵底本身,使它回到真正的三摩钵底。

最后一种是三摩钵底的奢摩他。后者是指在运用三摩钵底时所达到的坚固的专注力(止),而前者即是观的本身。

如果在修习不净观时,失去了正念,而不能把心专注在不净的主题上,此时就要以正知来对治,才能尽快地恢复奢摩他。如果心虽仍持续专注在不净的主题上,但力量不强,甚至产生昏沉,此时就要以正知来提振心力。

不净观总是伴随着苦与无常的觉受来修习,所以很容易导致昏沉。对于任何引生不悦意的感受的主题进行观修,往往都可以除去昏沉的障碍。我们应当如此思惟:今天正在快速的溜走,而无人知道死亡何时会来。如此思惟死亡,因而对之产生怖畏,你便不会把时间花在睡眠上。这是很好的对治法。

在谈过这些预备概念后,我们应继续来谈不净观的八个小项目。

a、首先是不净观的本质。它的观修运用了佛教徒习定手册中所提到的尸体腐化分解的各种步骤。依梵文列出则为以下的九想:

(1)胀想 (2)青瘀想 (3)坏想
(4)血涂想 (5)脓烂想 (6)噉想
(7)散想 (8)骨想 (9)烧想

 

 

传统佛教的学者把这九想与弃舍六种欲望连系在一起。 

所需弃舍的欲望及所应完成的观修如下:

(a)观想死亡。一想到死,就会拋弃对于优雅仪态及华丽词藻的贪欲。

陈先生起身说道:「我以前的一位施主非常的贡高我慢」,然后陈先生模仿这位施主似帝王般的走路仪态。在这个轻松笑谈的同时,却也是很严肃地重申这些观修的重要,陈先生接着说:「是的,想一想死尸吧,死尸摆不出优雅仪态,也说不出华丽字眼的。」

(b)观想死尸没有血色,青瘀泛斑。哪种欲望因此得以被弃舍呢?对于健康脸色和美丽肤色的贪着。

(c)观修死尸的三种状态可以摧毁对于姣好容貌及曼妙身材的贪欲。为此要观修尸体肿胀、腐烂、被野兽啖食。

(d)观修尸体脓血遍流,可以弃舍对性爱及性吸引力的贪着。

(e)观想骨骸及骨头成粉,以扬弃对人身光滑、美好、细致等的一切执着。

(f)总观此九个步骤,可使人舍弃企求人身的欲望以及由设想而生的人身之可爱性。

如果可能的话,修习九想时最好能有真正的死尸或骨骸以助观想。现在可能很难取得这些。若能有真正的尸体来协助观想,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不过若能依图片而观修,也会很有收获的。

 

在下一回见面时,陈先生给笔录者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博学的华裔优婆塞站在他藉以观修的一具骸骨及其他遗体旁边。

总的来说,不净观的目的是什么?对治贪欲之毒!

b、第二项是不净观的一般性质。我们应思维人人受其所支配的无常;一切生命都会经历死亡。即使连伟大的阿罗汉都不能躲过死亡,更何况是我们呢?

c、不净观的业力特性。修不净观可以引生对一般人所欲求的事物产生嫌恶感,因而减少贪的不善业、黑业。出离心使人造作愈来愈多的白业。

d、时间。在过去,无量的诸佛及其圣弟子们已圆寂;现在,我们的邻居、父母、子女──无论老幼,都正迈向死亡;未来,相同的过程仍不断继续着。这是有关于三世的禅观。

e、因果相应的原因。因为修习不净观,我们便不会去追逐人类的一般欲望。可是如果我们不修习不净观,我们就会被感官所觉知的「美丽」所诱惑。 

f、功用的原因。修习不净观成功的话,可以灭除贪欲。

g、实际证悟的原因。在此我们应该以瑜伽宗所主张的三量来看。(参看第三章,E2)一、是佛陀对此主题的开示,是圣教量。二、思维一般人对身体美好的想法,以之对照人体实际上的不净──这属于比量。三、当不净观的修习者看到这个身躯历经种种过程的情况而产生内观的当下──现量,观修者会证知不净及无常的教法。一旦现量证悟,贪欲便断除了。

h、真如的原因。不管修不修不净观,它的法性都是空的。我们不应太生分别,因为净与不净二者皆属空性,而且法性是不可臆度的。

以下我们会按此八项分别讨论其余四种观修。

 

2、慈悲观。观修慈心用以对治瞋恚。

a、慈心观的本质是以慈心平等对待三种众生:朋友、仇敌及此外之一般人。此时要观修给予所有这三类人快乐及幸福。

b、慈心观的一般性质是说一切众生皆有痛苦,因此我们为何要增加痛苦?无论是男、是女,一切众生在某时某处,都曾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难道我们不应该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

被伤害或伤害他人,这种相对的状态是持续不断地变换着。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想去伤害他人,就是太愚昧了,更别说实际去这样做。慈心的观修坚强了,我们就真的能给一切众生带来快乐。

c、业的性质。如果我们不瞋恨其他众生,就不会因恶业的果报而使自己或他人遭受伤害。这是白业。瞋恨及伤害只会带来恶果,且恶行是可能使我们遭受堕落地狱的果报。

d、时间。修慈心观的行者应如此思维:在过去,已经有多少众生过世,却未能得到我的慈悲关怀?我必须充分善用现在的时机来使他们都快乐。我必须持续此善行乃至未来际。

e、因果的相应。在慈心观的修行中,客体、主体以及所给予的安乐都没有本有的自性──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

f、依照功能而言,修习慈悲观可以净除瞋恚之毒。

g、在实际证悟方面,我们应思维:

(a)圣教量:慈悲心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们应终生奉行。
(b)比量:经由重复的修习而体会在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是既无朋友,也无仇敌的。
(c)现量:证得慈悲心时,行者像佛陀一样,具有大慈悲心。

 

h、真如的原因。悟境深时,观修在空性无我的法性中是没有朋友也没有仇敌的分别的。有了这样的证悟,大悲只依实相而生。

 

3、缘起观。修习因缘观可以战胜无明烦恼。

a、轮回之大轮的十二轮辐: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都是无常的。无常是它们的自性。

b、十二因缘的一般特性是:它们是使人们受到摆布的桎梏。它们是与自由对立的;如果不了解十二因缘的空性本质,反而执取它们为实的话,必定会受极大痛苦。

c、业力特性。若不修习十二因缘观,我们不能明白为何会陷入轮回而无能逃脱,因而又不断地造作黑业。观修十二因缘才能使我们明了由轮回中解脱的方法。这便是善业。

d、时间。在十二因缘的组成架构中,三世和它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过去的因对现在造成影响,接着又对未来产生影响。因为愚痴的人们不明白这种因缘法则的运作(但绝非宿命论),所以便被困在三世以及行为的无尽长流之中。

e、因果的相应。因、果、行为、觉受──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状态,在彼此作用之下,产生痛苦。

f、因缘观的功用能摧灭愚痴,然而这需要实修此观以达成。

g、实际修证:

(a)十二因缘是缘觉的主要教法。这是圣教量。
(b)十二因缘以及它们在孳生恶业与积聚功德上的相互作用之方式,是比量。
(c)现量证得:如果十二因缘观修成功,可以获得缘觉的果位,若能再结合大空的证悟,则行者得以获致初地菩萨的境界。

 

h、真如的原因。因为一切众生都依于因缘而生,没有恒常不变的我,所以可以证得真如,因为真如也是无我的。

 

4、界分别(六大)观。修习此观是用以对治傲慢、自大、自负、自我中心等烦恼。

a、它的自性是依六大的各别性质而有不同:地大之性是坚性;水大之性是湿性;火大之性是暖性;风大之性是动性;空大之性是无?性;识大之性是了知。

b、吾人的身体是由六大所组成,宇宙万物也都是由六大所组成。它们普遍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在任何一个现象之中都找不到一个「我」。

c、业力性质。若以六大来分析身体,则只会找到性质;既然没有我,傲慢由何而生?没有了傲慢,就能引生白业,因为此时个性已变成朴质又谦逊。不修习此观,很容易产生这种念头:「我很崇高、有学问、又聪明。」──这是傲慢,是黑业。

d、时间。以前入母胎时只有六大,现在六大继续在作用,人死后身体之六大分解入法界。

e、正如同木材、灰泥及玻璃,在正确的组合之下,构成一栋房屋。同样地相互依存的六大在因缘的搭配下就形成了「个人」。

f、功用:修成此观,可以断除自傲。

g、实际修证:

(a)佛陀教我们要谦卑——这是圣教量。
(b)把一个谦卑的人和一个傲慢的人相比较,前者比后者更能由教法中获益──这是比量。
(c)若我们达到了无骄慢,且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这就是现量证得。

 

h、真如的原因。一切事物皆由无我的六大所组成,法性也是无我,所以真如显现。

 

5、数息观。可以对治疑虑和散乱。

a、入息及出息之是长是短、是粗是细,都必须依它真实的状态来观察。这是数息观的自性。

b、无论气息是长是短,所有的气息都是无常的,因为如果上一息呼出而下一息不进入,则死亡就来临了(除非行者可以在三摩地中停止呼吸)。一般而言,一切生命都仰仗气息而存活。

c、业力性质。如果不专注于呼吸,则心如无缰之马,散乱的心会产生疑惑,因而造作邪恶的行为,这是黑业。专注于呼吸之后,气息会变得细而均匀,同样地心也宁静下来;因而消除了散乱、疑惑及不善行为,而只造作白业。

d、时间的计算可以依气息而不依时钟。因此在金刚乘中有许多关于时间与气息的教法,还有许多圣者可以藉由控制呼吸而控制时间。

 

陈先生以一则故事作为例证:

大成就者毕哇巴具有此种大神通力。他历经长久的修习而能圆满地控制呼吸。有一天他身无分文地到了一家酒铺,他一直喝酒喝个不停,直到店主人不耐烦了,要他把酒钱拿出来给他看,且先得付完账。毕哇巴便回答说等到太阳光穿过了他手中握的玻璃杯的杯缘时,他就会付钱。同时他又吩咐老板不断送上酒来。太阳悬挂在天上七天,都没有下山,也不能穿过毕哇巴手中杯子的杯缘。当地的国王自然对此现象非常惊讶,并征询左右他该怎么办。有人便劝他查访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神圣的人在这一带出现。国王派人查访,找到了毕哇巴,他还在喝酒。国王替他付了账以后,太阳才终于得以下山。

陈先生扼要地说明:

如果气息在右脉(太阳为其象征)被向下压制着,那么瑜伽士的身体内因之产生的暂停状态就会反应在外在世界相对应的事物上。因此太阳无法下山。

陈先生微笑着说:「这个小故事只是用来为我们这么多条例的讲述里增添一些生气。这个故事非常贴切地说明了三时对于气息的依赖。」

e、功用:修数息观,数吸入息,可以延寿。这样的话,我们知道了寿命全仗呼吸,确认了无常的教法,也因而断除了疑惑与散乱。

f、没有人在呼吸;气息仅在出入而没有任何真正的自我──它是看生命的因缘条件而定。

g、实际修证:

(a)正如我们已谈的,我们的生命仰仗呼吸,因为只要一息不来,死亡便降临。这是佛陀亲身的教诲,是圣教量,说人寿命的长度的确是一口气的延续。
(b)知道气息的长、短、入、出,这便是比量。
(c)当观修者的气停,且与奢摩他有关,他可能证取更深的实相三摩地──这是现量。

 

h、真如:入息、出息、住息、停息──都属空性。吸气是真如,呼气是真如,开始及停止,都是法性。若修数息观,则也会了解这个法性。

 

H、五门禅要观法应全部修习

问题是说:是否五种观门应依照个人的喜好或最重的烦恼而个别选择来修?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某种五毒烦恼在某人身上可能会特别强烈。这五种观门应依所对治的毛病而有变化,并且任何显著的疾病都应该以更多的相应禅修来对治。但是若只修其中一种,而闲置其他四种,这是很不智的,因为这种偏向一端的心灵成长会造成人格失衡。

<五门禅要观法>日程表:

我为闭关者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每日六座的修习定课,希望它对专修的习定者能有实际的帮助。

清晨:一座,修数息观。

为什么在早上修数息呢?因为在此时精力充沛,心较容易散乱;再不呢,在我们刚睡醒时,可能不会马上完全清醒,这很容易产生怠惰和懒散。数息观可以帮忙克服这些状况,而且清晨的空气非常清新,所以专注于呼吸会特别有益。在本质上,它很容易和开发观修的二个重要方面产生关联:一是积聚资粮,二是了知空性。

午前:第一座,修慈悲观──为了增长功德。

第二座,修界分别(六大)观──以求了知空性。

下午:第一座,修不净观──与功德有关。

下午一点到三点,是贪欲强盛的时候,因为身体的气向下走。在这段期间,观修者应仔细专注于不净观,才不会使精液流失。

第二座,修十二因缘观──以透彻空性。

夜晚:一座,再修数息观。因为它有助于获得奢摩他,发展三摩钵底,并能帮助修习者获得良好的休息。

 

以上的方法适用于五毒烦恼大致平均的人。贪欲或瞋恚特别强的人应该依个人需要而调整这份日程表。

陈先生接着说:「不过我不赞成有些小乘老师所教授的六种品格(非经中所说的),我曾尝试在自己身上找这六种品格,却没有决定性的成功。对我而言,更易于区分的是四种品格的架构:

1、性情急躁的(数息观很有帮助)
2、性情迟缓的(需要修不净观以消除贪欲及执着)
3、聪明的(修慈悲心观以平衡其智慧)
4、慈悲的(修界分别(六大)观以增长智慧)。」

 

最后,对于不能成为专修的瑜伽士者,我有一点建议。如果一天只能修一次,那应该选清晨。起床后,确定自己完全清醒了,然后在礼敬三宝之后便坐下来观修。如果一天可以修二次,那么傍晚也是很好的时段。

这类人应该观修哪一种观法?他(她)应轮流把上述的五种观门一天修一种,而在一周剩下的二天里,则应该修习能特别有效地对治自己较重烦恼的观法。

I、五门禅要观的实证等级如何判别?

为了把证悟的不同层次做精确的说明,每一种观法的证量都可分为三个等级:

1、不净观

a、上品:观修者在任何诱人的女性或男性身上都可立即看到不净,一点也不觉得有任何美丽之处。不论身处何地,此不净观力随时俱在,不只是在观修时才有。
b、中品:观修者只在三摩钵底中能具此不净观力,但在停止观修时便不具备。
c、下品:只偶尔在梦中可以观成。

2、慈悲观

a、上品:慈心与空性相应。
b、中品:能把快乐给予仇敌。
c、下品:只能略为减少瞋恚。

3、界分别(六大)观

a、上品:能体证法无我。
b、中品:可以看到身内五大的自然次序,且认识它们是地、水、火、风、空。
c、下品:只具有调合水火二大以预防疾病的能力。

4、因缘观

a、上品:证悟人无我。
b、中品:藉由禅定力证得「识」的显现。
c、下品:摧毁了错误的身见(萨迦耶见)。

5、数息观

a、上品:外息断,不再回返,而内息的运行也静止。
b、中品:呼吸停止,内息未停。
c、下品:内息、外息皆未停止,但呼吸的次数能缓缓地,有规律地,也完全地数清。

 

至此应该也不用再说,上述的各种证悟经验唯有透过个人的修习才会产生。所有这些实证等级的安立全是依据我个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经论中抄出的。

陈先生原本是打算把此章与下一章的主题一起谈的,但是为了能使内容更详尽,所以他改变了心意,因此他说:「至于如何修习四禅定以及如何依此由小乘进入大乘的课题,最好留到下一次再讲。」

桌上摆着那个小髑髅,我们应该谨记它给我们的提醒。

 


{返回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桥梁──四念处
下一篇: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七章 修习奢摩他(止)才能获致三摩钵底(等持)之果
 病里正观记
 闭关非为我、证果以利人论
 《心佛众生三相续菩提心颂》观想
 名辨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
 嗜鸦片烟者必堕论
 评古洗里所著《大威德证分》中脉之说
 刘锐之居士笔受《大幻化网导引法》参订私记
 绿度母息法火供仪轨
 曲肱斋文初编 序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喜乐的曼达拉 前行(四)[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佛教养生观 六、饮茶与佛教养生[栏目:佛教与养生]
 古战场[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禅宗 伍、禅林规范的与典故[栏目:禅宗简介]
 修法里最精进的就是帮师父做事情[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五百罗汉 169、观身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E 1028经:本经主旨:如何保持正念和正智。[栏目:界定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一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请开示三大阿僧祇劫圆满成佛[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台湾佛教与我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栏目:高振农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