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经典常谈 六、华严经(渡辺照宏)
 
{返回 华严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66

佛教经典常谈 六、华严经(渡辺照宏)

  世间有很多快乐,
  但是没有如神圣的静寂那样的乐。
  绝对的真理才是佛陀的住处,
  有卓越的观察力者才能正确了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汉译有三本,依卷数分别称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其中第三本只相当于前二本的最后一大章
  <入法界品>。
  《华严经》中,现存有梵文原典的只有<十地品>和<入法界品>(注:此外,<贤首品>的大半与<十回向品>一部分在siksāsamuccaya(汉译《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被引用,由此可见其原文。)。这两章都被当作独立的经典,在尼泊尔分别被列入「九法」之中。
  再者,《华严经》中有许多部分分别被汉译为独立的经典。翻译最早起自二世纪后半,新的翻译甚至到八世纪末,在这期间同本经典有几次被翻译,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其变迁的痕迹。再者,也有不同异本同时并行的情况。若从有各种汉译单行本来看,我们可以推定说:《华严经》是由原来个别独立的经典逐渐汇集而成的。
  华严(注:华严的原文或许是Ganda-vyuha:的语义有许多争议,但是我把它看作是vrnda(「花束」、「群集」)的俗语形,在「花束的构成」这个意义下,被译成「华严」。但是这原来是<入法界品>的题名,后来似乎是以此来作为《华严经》整体的名称。在现存的梵语本中,Ganda-vyuha也是(入法界品>的名称。在西藏语的资料中也是一样,不过是将经典整体的梵文名称说成Buddha-avatamsaka(「佛陀的花环或耳饰」),对应的西藏语是sans
  rgyas phal po che或者sans rgyas rmad
  gcad(「佛陀的耳饰」)。或许可推测说:相当于所谓的整部《华严经》中的骨干部分,称为Buddha-avatamsaka,而在这之上,再加上<十地品>和<入法界品>等,就成为现今所见的这部庞大的经典。中国惯称为「华严」,西藏则惯称为「Phal
  po
  che」。最古老的汉译《兜沙经》(支娄迦谶译)的原名或许与avatamsaka有关。)一名使人联想到华丽、庄严的意思,实际上,确实也是名实相符。
  《华严经》的架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由佛陀跋陀罗于420年译出。699年实叉难陀译出的八十卷本有增补的部分,整体较接近藏译本(注:藏译中,略微加入《八十华严》中所没有的部分。),也类似于现存的梵语原典。六十卷本被认为是保存古型,而且此为东亚诸国所熟悉的经典,因此以下将根据此六十卷本来进行说明。
  《六十华严》由三十四章组成,一般分为八篇,但是我认为分为以下的四部较为合理。
  第一部——普贤菩萨为主角(一、二、二三、二四、二九、三一、三二、三三各章)。(或许这一部分是经典的原型)
  第二部——文殊菩萨为主角(三~八各章)。(或许原来是独立的经典)
  第三部——其它的菩萨为主角(九~二二、二五~二八、 三〇各章)。
  第四部——普贤与文殊一起出现(三四章——入法界品)。(本来独立的经典)
  其中只有第三部(注:与《八十华严》作一对比,以往将第二十三章以下的十章全部都视为天上界,这样的说明显然是错误的。其实第二十三章等的场景是摩竭陀国。)是天上界的事情,而普贤与文殊都未参与,这点也是相当特殊的。
  赞美佛陀
  《华严经》主要的舞台是摩竭陀国的菩提道场(佛陀开悟的地方)。首先在此聚集了许多菩萨,围绕着本经的主角——刚刚开悟成佛的佛陀。阐明不只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四方四维上下十方的无数世界,各有许多的佛陀和菩萨们。佛陀并没有用言语说法,他进入深邃的冥想中,借着冥想的力量,光明辉耀,让一切世界映现出来。诸神赞赏佛陀说:
  如来出世甚难值  
  无量亿劫时一遇
  离诸难处适众会
  唯佛世尊能应时
  (佛陀出现在这世上是非常稀有的,因此要把握这个机会加入此会众。只有佛陀知道适宜的时节。)
  众生没在烦恼海
  愚痴邪浊大恐怖
  佛以慈悲究竟度
  见净境界如天幢
  (众生苦恼,于无知与罪恶中惶恐不安;佛陀以慈悲圆满地救济,如同展开天上的大旗般,令见清净世界。)
  佛放无量大光明
  一一光明无量佛
  无数方便皆悉现
  化度一切众生类
  见佛身相如浮云
  (佛陀之身永远静寂,无有姿态,无有形状,但却照现十方世界。例如空中的云无法捕捉,但却可遮掩大地,普降甘霖。)
  如来妙音深满足
  众生随类悉得解
  一切皆谓同其语
  梵音普至最无上
  (佛陀的话语是圆满的,众生各自随自己的能力来理解,大家听闻到佛陀相同的话语,佛陀的话语是无上的。)
  世间一切上妙乐
  圣灭减乐为最胜
  无垢妙法如来室
  清净胜眼如实见
  (世间有很多快乐,但是没有如神圣的静寂那样的妙乐。绝对的真理才是佛陀的住处,有卓越的观察力者才能正确了知。
  无量劫海修诸行
  断除众生愚痴冥
  如来智慧甚清净
  是名佛慧除痴力
  (佛陀经过无限长时间的修行,因此能够灭除众生的迷板。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因此称为灭除无知之力。)
  生老病死忧悲苦
  毒害逼切恼众生
  为斯等类起慈悲
  以无尽智示菩提
  (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等苦所恼。佛陀见此,起慈悲心,依无限智慧,教导成佛之道。)
  众生一见如来身
  悉能断除众烦恼
  远离一切诸魔事
  是名清净妙境界
  (众生若能见到佛陀的形貌,则无苦无烦恼,战胜一切诱惑障碍。这是绝对安乐的境地。)
  佛陀的世界
  从经验的立场而言,佛陀未在菩提道场说法,而是前往波罗奈斯郊外,在那里才开始为五位修行者说法(参照lOl页)。但是根据《华严经》,佛陀在菩提道场的沉默说法才真正是说法中的说法。至于对五位修行者的说法等,则是顺应听者的立场,也就是有局限性的说法。佛陀的境地本身必定远较此更为崇高远大。但是此绝对境地无法以一般语言来表达,因此佛陀沉默不语,进入深邃的冥想中。感受到佛陀这种威力的诸神,借着称赞佛德以暗显绝对境地的,即是前面从第一章精选出来的诗句。
  佛陀多生以菩萨身修一切行后,终于成为佛陀。佛陀具备圆满的智慧与慈悲,救济一切众生。众生不断生死流转,为自己的无知和罪恶所苦。佛陀用一切方便,指导众生如何到达绝对安全的境地。众生只要能见到佛陀,就有了殊胜的体验。大略就是以上的意味,而作为整部《华严经》中枢的佛陀观,几乎可说都在此呈现出来了,这和我们所理解的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而将此再加以扩充,即是《华严经》的佛陀——毘卢遮那(Vairocana)。说「无垢妙法如来室」(《八十华严》作「住广大法性中」)时,真理本身亦等同于佛陀,也等于宇宙本身。相对于泛神论,似乎可称为「泛佛论」。在已出现的一个佛陀的光明中,有无数佛陀的形貌产生,无数佛陀不外是一个全一的佛陀。「海」、「空」、「光」全部都是无限者的象征,一再出现在整部经典中,非常华丽庄严。随处可见的「十」这个数字,则是圆满与无限的象征。
  菩萨的修行
  然而,「成佛之道」亦即菩萨的修行,是长远且困难的,此即《华严经》的第二个主题。普贤菩萨代表所有的菩萨,环视所有会众。
  最胜严净 无数佛土
  无量净色 甚深功德
  真净离垢 佛子充满
  常闻妙法 不思议音
  (有无数庄严的佛国土,美与善皆是无量。此中满是清净的菩萨众,常闻说法。)
  见佛处此 师子座上
  一切尘中 亦复如是
  而如来身 亦不往彼
  普现佛土 功德境界
  (佛陀虽然如如不动地坐在这个座位上,却也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佛陀的身体并没有去其它地方,但却能在一切佛国土中活动。)
  佛示一切 诸菩萨行
  说诸方便 不可思议
  令诸佛子 入净法界
  (佛陀示现一切菩萨的修行,说不思议的方便,引导菩萨们进入法界。)
  有无数佛国土,任一佛国土都有无数的菩萨(佛陀的孩子们)在听闻佛法。佛陀未往、未至任何处,但却能随处现身,教导菩萨修行之道。菩萨依此到达最高境地——「法界」。最古时代之佛教视法界为理想界(榭尔[Schayer]之说),在此使用同一个名称。修行最后所到达的理想世界,事实上不外就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本身。「入法界」是整部《华严经》的课题,如前所述,这也是本经最后一章的题名。
  如此,以佛陀本身既是绝对同时也是现实的性格以及菩萨的修行之道,作为两大主题,而有了《华严经》的开展。
  普贤与文殊
  《华严经》中出现了很多菩萨,以普贤(Samantabhadra)作为代表。普贤是菩萨修行的象征,在这部经典的主要部分代表发言且修行实践。不过普贤的言行举止,全都依靠冥想中的佛陀的威力,在此意义下,是从属的;服从于佛陀的意志,依从信仰,才能实践菩萨行,法界之道也才因而开启。
  普贤之外,还有文殊(Manjusri)登场说法。文殊是来自东方佛国土的客人,在讲说佛教的教理时,会于某些方面谈及到《般若经》的说法。文殊被视为是智慧的象征。文殊询问同样是客人的贤首菩萨的一章(第八<贤首品>),系以菩萨信仰为中心来进行论述的。
  之后,舞台移到天上(注:天上的十四章中,除了解说构成菩萨修行阶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四章外,还有「十藏」(十无尽藏)一章。但是,第三章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自在、十顶」的说法,或许这种列举方式的起源是很古老的,但
  是第三章后面并没有一一加以解说。由此更可以推论说:天上的十四章并不是本来就有的。),继续有关菩萨修行内容的说法,但是文殊与普贤都没有出席。到第二十三章时,舞台又回到地上的摩竭陀国,普贤如前继续说法一直到第三十三章,但又有两次被中断,其中插进五个异质的章节(注:这五章或许应与天上的十四章,同样看作是被插入的。)。
  善财童子
  最后的一大章<入法界品>是独立的经典,一开始的场景也远在北方的舍卫城只园精舍。<入法界品>是一部「教养小说」(Bildungsroman),叙述名为善财童子(Sudhana)的青年,如何依照文殊菩萨的指导,追求理想的境地「法界」,在遍访许多善指导者(善知识(注:善知识的人数有五十三人,但在古老的译本(400年左右)《罗摩伽经》中,以善胜(无上胜)长者开始,共有十二人,而此经名源自名为「毗罗摩伽」(avilambaka速疾)的三昧。)、善友)后,最后再回到普贤菩萨面前,完成所有的参访。在善指导者中,除了宗教家外,很多是在家信徒和女众,甚至包括一位娼妇(注:在谈到「拥抱」、「亲吻」一名叫婆须密多(Vasumitrā)的女性,藉此以入特定三昧的经文时,只有《六十华严》故意不将此二语的意思译出而改以音译(阿梨宜=ālingana;阿众鞞=ācumbana,刊本作paricumbana),而唐代的两种译本译成「抱持」、「唼我唇吻」。)。善财童子以「普贤的修行」为理想,不迷失自我,遍尝人生的一切经验,就这点而言,<入法界品>可说是饶富趣味的读本。
  《普贤行愿赞》
  《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都是以上述的<入法界品>结尾。《四十华严》则在这之后加了六十二颂,而这大致与佛陀跋陀罗所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和不空(Amogovajila)所译的《普贤行愿赞》内容相同,有各种梵语原典与藏译的写本和刊行本。赞叹普贤为菩萨修行的模范,普贤菩萨发愿要赞美、礼拜、供养佛陀,忏悔自己的罪过,赞赏一切众生的美德,求请佛陀说法,愿佛陀永留世间,努力效法佛陀,奉仕一切众生,将所有这些善行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皆安乐,能达到最高的理想——成佛。根据《四十华严》的译文,以其一部分作为范例显示如下。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坚信诸佛陀,确信普贤的修行,供养诸佛陀。)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在此我要忏悔告白所有因以前的贪心、憎恨和无知所导致由身体、语言和心所犯下的罪恶。)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无论何时我都要和一切众生一起生活,尽未来际一直实践普贤的修行,最后到达佛陀最高的觉悟。)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圆满
  成就众生清净愿
  (诵念此《普贤行愿赞》,若有一点善根功德,希望成就誓愿,让众生都能即刻清净。)
  若人普贤殊胜愿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宫
  (回向普贤的修行,借此无限殊胜的福德力,使现在沉溺罪海中的众生能够往生无量光佛之都「净土」。)
  《华严经》的影响
  贝雅特丽丝·铃木(铃木大拙的夫人)认为《华严经》是世界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其规模之壮观,思想之高深,表现之丰富,说是宗教文学的极致,亦不为过。
  可以想见,在印度也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有贤首大师法藏(643~721年)组织华严宗。此经很早就传到日本,是奈良六宗之一,兴盛一时。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就是此经中的毗卢遮那佛;综合一切佛陀,象征宇宙本身。良弁、高弁和拟然等是华严宗有名的学僧,此外,有关中世之后的大师的研究也还在进行中。华严教学也为其它宗派所重视,例如弘法大师空海即以华严为哲学的最高位;净土教也极重视。这正显示了华严思想的普遍性与包容力。从现代思想立场出发的研究也极热门,日后可拭目以待。
  《华严经》也影响到日本的文学与美术。特别是<入法界品>的善财童子常被当作题材,出现在画卷中。与华严有关的名称很多,如日光的华严瀑布可说是壮大的象征。另有此一说,东海道五十三次(译者按:「东海道五十三次」系江户时代,在江户日本桥与京都三条桥间的东海道所设置的五十三个驿站,东起品川,西至大津。)就是与<入法界品>的善知识数目有关。


{返回 华严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五教止观》略释(乘达)
下一篇: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董群)
 日本华严宗与明惠之研究(北见吉弘)
 长安华严寺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
 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昌法)
 中国天台宗与华严宗的教观之说(正慈)
 不要轻视捐血、捐器官的功德...捐血要怎么回向?别担心,华严经里连回向..
 华严宗形成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杜继文)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释明哲)
 《华严五教止观》略释(乘达)
 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上)(印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没有得到师父面传,能不能够诵咒、结印?[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六祖坛经讲话 第六 忏悔品 经文.注释[栏目: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慰问沦陷区四众同人[栏目:太虚法师]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五 观有相无相门[栏目: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如何知道所学习的经典是否正确?[栏目:弘法护法·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