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互发互尽(理净)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0
“中观”互发互尽
  (作者 理净)
  这是讲“中观”互相成就,互相于缘,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四种关系:即中观互发、中观互尽、缘观互发、缘观互尽。所言中观互发者,即是“中发观,观发中”,“中”谓中正之理,“观”是观心之智慧,“发”是发生或发现之义。中观互发即是说: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引发正确的知见(观点),有正确的观点和见解才能体会或发现正确的理论。先说中发观者,是观一切法不生不灭,而见中道实相,见中道即生般若正观。比如《涅槃经》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观智,比如胡瓜,能发热病也。”因为诸法实相本来不生灭,凡夫颠倒分别,没有正观见解,故只见到诸法生灭断常之相,但圣人以正观智慧观诸法,本来如此,不生不灭。凡夫若能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便能发生观智,如胡瓜能生热病。观发中者,是说众生本来认为因缘是生灭是生死断常,而不知是诸法实相。若能以正观智慧去观察,分析认识,检查生灭法实体不可得。也就无生灭法可生可灭,本来毕竟空寂,即是悟入诸法不生不灭的实相。这种由正观而发的中道即是“观发中”。
  所言缘观互尽者,即是“缘尽于观,观尽于缘”。“缘”即是智所对之境,是指邪见。“观”是观智,指正观。前面是正理对正观,故言互发,今谓邪缘对正观,故名互尽。“尽”是灭尽义,即是说以正确的观智,去观察错误的见解。就是悟道而将邪见以正观灭除,邪见既然已尽消灭除尽,那正观也没有再保留的意义。因此正观亦尽,名为“内外并冥,缘观俱寂”。“缘尽于观”者是说外道二乘及有所得大乘之人的偏邪之缘,本不真实,菩萨若以正智观照,则皆不成立,一切邪见要消灭于正观之内,名缘尽于观。观尽于缘者,本对于邪缘,而说正观,邪缘既尽,正观自息,名观尽于缘。因此说缘尽于观,则成非缘,观尽于缘,则成非观,今非缘非观,不知用什么说最好,所以就暂时勉强叫“正观”。
  所言中观互尽者,前面讲中观互发,而今言中观互尽。中观也叫境智,“中”是中道实相作为观的境,“观”指能观之心,是能观之智,所以中观也是境智。今言中观互尽也就是境智互尽,即境不能自己称为境,因对智而言才名境;观的智也不能自己称为智,因智能照境才说为智。此境智都是相待而言,既然境不自境,因智为境,则非境;智不自智,因境名智,则非智。这样非境非智,即是缘起之性空。所以境智俱尽,即是“中尽于观,观尽于中”。
  所言缘观互发者,前面讲缘观互尽,而今言缘观互发,是表示教理圆融,两相对照,互相显发。因为由彼邪缘,才显得中道是正观,此即是缘发于观。由中道正观,才能说明彼之见解是邪缘,即是观发于缘。前面的“中发观”是发现、发生之义,今“缘发于观”是显发之义,二者略有不同之处。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探——从印度中观学到中国三论宗的二谛观(释照行)
下一篇:中观之学(王路平)
 三论宗“于教二谛”(理净)
 三论宗破收四料(理净)
 三论宗的弘传
 三论宗从本迹两方面辩析佛道二者的不同(理净)
 略探般若三论学中“北方四论学派”的师承与发展(源正法师)
 鸠摩罗什涅槃思想
 三论宗的于谛教谛两种二谛义(常净)
 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洪修平)
 《百论》的空观立场及其对外道诸派的破斥(戒斌、知远)
 三论宗破毗昙主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五[栏目:蕅益大师]
 如何看待和处理附体现象?(大安法师)[栏目:附体现象·法师释疑]
 苦谛思维修序言——分析我的出家心理[栏目:道坚法师]
 相应126经 那难陀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与人沟通的方[栏目:佛网文摘]
 第十 无记说相应[栏目:六处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