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一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0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一集

慧炬根据录音整理

我们继续依止道绰禅师的《安乐集》的提示来观察净土一法教言的来龙去脉。

第二大门中,三番料简第一为“明发菩提心”。昨天我们提示了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原文: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1.明发菩提心。

2.破异见邪执。

3.广施问答,释去疑情。

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卷下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华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论注卷下意)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

发心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缘起,要是没有这个缘起,我们会盲目无所依从,做事情的结果多是不能清晰的把持或者运用。首先把菩提心的功用表现出来。

《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

此心一发,永无退转。并不是说要反复发,今天发菩提心,明天发菩提心,不是这样。若此心一能彰显,永无昧失之机。何以故?此心非增减心故。

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华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下面是第二番。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

道绰禅师把菩提的名体划分为三类。

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

把法身作为菩提心相来表现出来,所谓“观自心是佛”,此处道绰禅师把菩提心相、菩提心体表达成三种。法身是一菩提心体,无假造作,理出天真,纯是本然,非是修持,非因果法摄,无有来去,真如实相所彰显,是名法身。这样的菩提心体摄下面二种身——报身、化身。

佛道体本,名曰菩提。

诸佛成就的三身实是未离菩提心,菩提心未离开诸佛真实功德。

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

第一义谛法性身是无假造作,性德所显,是第一义谛根本的自然发露,所谓本净天性,非是修持,所以性德本具。报德则假以万行,以果酬因,因果互酬所感的这种圆满报德,是为报身。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所显现的是凡圣有情,上下通往,皆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就是把极乐世界用报土来作一个抉择。

我们都知道教下依天台或依宗下这些菩萨评判把极乐世界判为四土,但在净土法门的严格的传承中,或者说道绰禅师-昙鸾法师-善导大师这个成熟的净土教言中,极乐世界依报土为所归向,即往生极乐即是往生报土,别无他土。为什么这样?这是净土一法特定的要求,后面有论述。

圆通无碍,名曰菩提。

“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这个佛道、法身非是因果法所显,是法本然之真实,所以是佛道菩提。所修功德,圆满无碍、圆融无碍,是为菩提,是修德菩提。因为顺性起修,依万行彰显法性,体亦圆满,有始无终,亦无衰坏。何以故?顺应这种无造作法性故,所以一切行迹皆以无造作安立回施,这是所谓的报身。

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

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佛的圆满报德,光明普照,顺应众生需求,各个施以教化,令众生得以实利,是为应化身。

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圆通无碍,周达十方,随机感应,靡不周遍,不失时机,不失刹那,这是所谓的应化身,随机感应靡不周,这个靡不周处就是应化之示现。

道绰禅师这种菩提心的评判是很有趣的,我们可以细细的观察菩提心的名体,就是我们如何认识菩提心呢?佛的三身所彰显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心体。先讲了菩提心的功用,又提示了菩提心的心体。第三是「显发心有异」,那么“发心有异”是什么呢?怎么发心呢?下面读一读。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论注卷下意)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从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个菩提心,实际还是表述法、报、化所畅显的差别。虽本是一体,皆是菩提心智所现,让我们有细细的观察、感触、理解的机遇,以真正的引发我们的无上菩提心。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

这个修因发心,我们不要迷惑。实际此心体非造作有,非无造作无,只是在启用之时,能显出功用,体无自性,但有其功性名字,无有实体。在佛教的无染的清净教诲中发起广大妙用,无有实质,这个无有实质就是无有实质的染着,无有我、我所立的这种虚妄的坚执。

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

非是有无说,本来自性清净,这种法性之本然安住。这个发心并不是说我们能发出来个什么心,实际就是识达、了解即可,认许就行了,非是说你能真正得到个什么,或者说你能发明个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法性之真实,无需造作,亦无有增减。这些名词、说教,我们能不能透过言诠来识达其本质呢?这个本质是无以言说,一切世间言说不能把它真正圆满的表达出来,都是委屈说,就是只是为了使我们有个了解,有个契入,有个认识它的机遇,所以就权作此说。本来清净,法性如是,法尔如是。

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

一切行法皆如梦如幻,无有实质。在种种万行中,实无一物可得而普利十方有情。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乃至波罗蜜门中安立十方有情,无挂无碍。这就是所谓的发心之异。

三者大慈悲为本

第二种是以智为门。第一种发心之异,远离智悲,但以究竟方便无假造作为根本,所以能繁衍出智慧与慈悲,所谓的报身与化身方便。实际还是讲菩提心的功用内容,令我们了解智门与悲门。应化皆以大悲为本,运度有情为怀,这是一切诸佛应化世间的根本心智。

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

具足智慧、具足慈悲、具足本源清净的三个法则,那我们就有与大菩提心相应的心智,这样能引发菩提心的妙用,能使有情认知菩提心,了解运用菩提心。我们昨天提到佛在《华严经》中讲:昧失菩提心,一切善法亦为魔业。我们要是不了解菩提心,现前所有作业难免都是六道轮回的造作,实无有出离生死苦海之善巧,所以菩提心是出离生死的根本依止、根本缘起。

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

不知道大家对“愿作佛心”的认识是怎样的,实际刚才所说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清净的发心,六度万行的运用,波罗蜜门的发心,慈悲为怀,运度有情的发心,这都是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把智慧、慈悲、乃至说究竟清净的本源心的守护,有这样的愿望,就是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那就要对佛心有所了解。净土一法尤为奇特,它就是以佛心来念佛,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佛的果地觉没有离开佛心,佛所亲证功德即是佛心故。生愿作佛之心才能真正的作一个念佛人。你了解佛心,你才能是一个念佛人;不了解佛心,你念的是什么佛呢?现在世间念的是功夫佛,念的是作多少善、什么功德大的佛,是念佛多少的佛,那这就没有以菩提心,没有以佛心来念佛,终难究竟相应。

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

一切诸佛出世,不为自身求安乐,一切诸佛出世的本因就是为了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也就是度众生,这个度众生就是以佛的知见令众生得以度脱。佛心本来就是佛之知见,众生若依此心,则必得度脱。所以说,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那么令众生生佛国土,这是佛的愿望,也是佛的心智,也是佛的果德。令众生往生彼佛国,也就是作佛之心。这本来是不相隔离的,只是名字有异,功用无别,利益一如。这样我们能看到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的心,就是往生有佛国土的心,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令众生得度的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心力、心力之作用。

像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讲,有三种心、三种门,他比较简单的讲这三种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无染清净心就是法性心,此心无染无著,无来无去,法尔本然,普摄十方,一切众生不动法位即已圆成,不假来去即成菩提。这是无造作的心智,所谓法身心智,所彰显得这种法身功德,是为无染清净心,此心是菩提心份。

安清净心,令一切众生得安乐。得什么安乐呢?得往生彼国的安乐,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安乐,离开轮回之苦,令一切众生——并不是说哪一类的众生,现在世间上讲净土的说某一类人修持了能往生,某一类人有善缘了能往生,某一类有三昧能往生,那么这个安清净心是什么呢?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就是这种大威德光明普照十方圆满摄化,也就是佛的报德摄化,安稳世间,令众生咸得出离,此心是菩提心。要是说某一类人往生,某一类有三昧的能往生,某一类圣者能往生,某一类有修行人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能往生,那这不是圆满菩提心,或者说不是阿弥陀佛的心,不是阿弥陀佛的愿,也不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圆满,也不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不是真正的安稳一切众生心。阿弥陀佛以报德力圆满普摄十方,十方九界有情同得往生彼国,这是阿弥陀佛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报德的心,我们信顺,依从此心观察世间,就得圆满摄化十方之利,这个利者,唯心所现,唯佛愿所成,唯佛国土所安立。

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那乐清净心何以生起?因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故,令一切众生于菩提得不退转而生起。无轮转之苦,成就菩提之乐,这个乐是令一切众生脱离了轮回的苦,得到了必成佛道的乐,就是不退转的这种安乐,毕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成就无上菩提。

这三种心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安乐,入一法句,或者说是智慧的广大普摄,令众生得以成就。

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反复讲菩提心的功用、名体,菩提心所发的表相,通过这三方面的提示令我们对菩提心有个认识。

我们不妨参照一下圭峰禅师依止着《圆觉经》在《圆觉本起章》中所提到的菩提心相中的三个相貌,可以对菩提心再作一个认识,他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诠释。圭峰(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的第五祖,华严宗到他以后再没有立祖师。他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善巧者,终生念佛,虽然他没有被判为净土法门的祖师,但他对菩提心的描述是极为细腻的。我们提一提,看一看,是不是有个参照,可以从多方面对菩提心有个认识,本来我们参照道绰禅师这个说法有了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再来参照一下圭峰禅师对菩提心的说法。

附注:

《圆 觉 本 起 章》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撰

节选:

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大愿是总、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着。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第一个,菩提心是大智所显。这个好记忆,能观察得到。大智慧是何相貌呢?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中无诸法可修。这是大智所标显。这大智非造作,非来去,远离一切造作,远离一切择取。他把这个大般若智放在第一。

下面是大愿。因为大智的得见而誓度一切众生,有人说下无众生可度,怎么又要誓度一切众生呢?因为众生昧失大智之心,以为有所可得,唯令此类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就是妄想执着故,令众生得以度脱,所以发大愿——誓度一切众生,誓度一切众生就是大愿之心体。度一切众生什么呢?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第二大愿。

再一个,只有大智大愿没有法则,何以度脱众生呢?所以誓修一切法,以方便力令众生得度,那么就有大悲,大悲誓修一切法。修一切法干什么呢?为饶益一切众生故,得方便力。这个方便力就是誓修一切法。誓修一切法就是大悲心力所催使,于一切法则,誓学一切法,修证一切法。他把菩提心用这三个“大”——大悲、大愿、大智,契合到一起,具足了就是无上菩提心。

这个说法混乱不混乱呢?实际往回来一转,和道绰禅师在“出菩提心名体”中所讲法、报、化三个菩提讲的还是一个内容,只是转换了一个说法,但是其内容决定无异,令我们可见可知可用。

当然我们希望有因缘听闻此法者,都能真正的发菩提心,认取菩提心,回归菩提心,用菩提心来念佛、忆佛、成佛。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十二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五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1)[栏目:包容的智慧]
 相应223经 内处苦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菁华语录[栏目:星云日记]
 实修实证之2:「不共法」才是真正的佛法[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放生方法上出了问题[栏目: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超越死亡·第七章、自我关怀——自我即生死之主人[栏目:达照法师]
 学佛时只要精进的念咒、念经就可以呢?数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呢?[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代序)[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今生最美的际遇[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医学博士为什么要素食(云柏列博士)[栏目:佛教与医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