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2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明良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昨天我们把“在心、在缘、在决定”作了提示,希望大家对念佛的“心、缘、决定”有一个认识。看下面这段文字。

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这是以《大智度论》中的文字来作一个证明。

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从反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念善恶之力或十念善恶之力,设了一个问。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

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亦不劳记之头数也。
    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这跟现在人的解释不太一样。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

这时间怎么来比喻呢?过去说弹指倾,刹那时间是怎么一个具体的标准呢?

此依经、论泛解念也。

这个“念”是一念,实际许多经典上,对这个“一念”的解释真是有很多方法。

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

无间杂的念是名十念。

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

这是引用昙鸾法师的话。

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

就是决定念已成立。此,他称为所谓的往生的抉择,称为十念。这样比较妥当一些。要是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记头数的十念,那我们平时念佛、刚才我们念佛也不止念十声嘛。要是不抉择的念,有些人终身不作抉择的念,就是疑惑念、徘徊念,其利益也不得现前,但可以作为远因。

这段文字引用《大智度论》、引用经典、引用昙鸾法师的一些话,来作表述。

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

实际就是所谓的道业成办,抉择之念。

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就是记头数也是行的,这么个会通的说法。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原文: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这是所谓的劝行念佛三昧。今天看一篇文章——《罗什大师答远公大师念佛三昧书》,远公大师给罗什大师写了一段文字,就是对般舟念佛三昧提了一个设问,罗什大师对三种念佛三昧之得力作了一个回答。

在道绰禅师的这段回答中,就比较容易懂,或者比较容易切入。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设问。往往是我们心智不清晰,抉择问题也是模糊的,所以过去的善知识写什么论啊、文章啊,都要设问,设很多问,实际就是代我们设问,把我们心中的疑虑,或者说徘徊的知见确定一下,然后立了以后再破它,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方式。

一般我们平时有疑虑也不敢疑,怕“我对法有疑惑,还行吗?”信呢,又不能彻信,所以要把疑虑提示出来,或者把问彻底表现出来,把这个问题放大一些,再来处理它,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有方便的解决。

象我整个学习净土法门的过程中,基本上不是用推翻的怀疑来学习,就是疑虑的方式来学,“我为什么要念佛呢?”就要问自己为什么念佛,“我凭什么要信你念佛能往生?为什么念佛能得不退转呢?”你就要设一个问的,一直要把自己问得使心里的这个事情踏实下来,要不然就去问善知识,问经典,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不解决掉,你要真正行法中或者在业缘成熟的时间,那你这个问题就会阻碍你。平时自己思想稍有模糊的问题,就把它放大提示出来,是个很好的方式。

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它这个相貌是什么样的?念佛三昧、行念佛三昧是个什么相貌?举这个例子,很容易感觉得到。念佛三昧这个形式是不难的,因为念佛三昧有几类说法,有因三昧,有果三昧,有究竟三昧,像我们一般的就是在因三昧上能进趣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看他怎么来解释吧。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

善导大师也有个黑白道喻,来形容这样一个法则、或者专注一个行法,实际这是因三昧的发起的一个比较能感知得到的、所谓奋不顾身于一法中的专注行持,专注这一个法则。

现在人就是心智散漫、杂缘炽盛,或者说善根福德因缘不具,心智无力于自主运用,那这样可以作一些特定的无常观来激励自己。可能人福德因缘差异太大,有人即便是没有违缘中,他也会专注一个法则深入去实践;有人不在逼迫下就不去实践。这个地方是逼迫下的一种言说。

此人径走,视渡一河

就是欲渡河过去。

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

时间来不及,那贼就过来把人杀掉了。

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

怕给淹死。

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

一心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他没有其他的想法。象过去有人问禅,什么是参禅?就叫来一个死囚犯,让他托一个钵,钵里装满油,说你要洒一滴油,把你脑袋砍掉,然后叫他在华丽的宫殿、充满欲乐的景色,让他在这里面游走,过来什么歌舞、美色,然后就去问他,说你看到什么了?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就看这个钵有没有洒油,为啥?要保脑袋呗!那人就有所谓的禅的专注这种法则。

你说这个是假设的事,我们生命中实际每一刻都在被无常大鬼随时杀头,我们只是感觉不到,被异果所催使。那要是知道,人念佛一定会去进趣三昧!或者究竟心智的这种所谓安心的踏实的抉择。他只有一个心,就是怎么一心渡河就对了,为什么呢?怕杀脑袋!实际我们在修法中要有这样的被无常大鬼欲杀的那种感知,我们自己的修行是很容易深入的。

像我这个业报可能近了,经常会感觉到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你就五分钟的时间、十分钟的时间,有时就三分钟的时间,有时就这一念的时间。——你这一念怎么抉择呢?这个生命的逼迫反而很有意义的。过去说违缘是良师啊,病难是伴侣,修法还是有点益处的。现在年轻啊、身体好、意识都比较宽松,没有一个苦逼的或者说没有一个主动的修法意向,没有一个慈悲心的策励,人很难深入一个法则。

但你要是有一个我主动修法的愿望,那是很容易得到佛法的利益,要有慈悲心的催使,欲拔一切众生苦,具大方便威德,那这样于修法也是很主动的。但要以无常观来逼迫自己,或者勤苦行法,用苦难来逼迫自己,那也不失为一个方法——这都是方法。

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

要是真有这样的心智,证三昧不难。过去的人行法,真是断生死心切啊,那真是行法的猛利心。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善知识还是有,逐渐薄少一些,都是杂缘。在我们山上好得多,起码初发心的外围环境还是很难得、很难得的,现在外面你要找这样一个环境还真是不太容易的,这样的环境就比较容易深入一个法则,就是杂缘的牵制少一些,或者说你知道专注于修法。我们尽量给大家提供学法、修法的机会,我感觉还是要得的。现在杂活什么基本都让工人来干,实际放光寺并没有什么收入的,尽量还是希望大家在道业上来运用,你要在其他寺院很多杂活都得自己干。有时候想想,尽量我们对得起自己修法的机缘吧,来回施给这些辛苦的工人,我们有方便了,也给他们带来佛法利益。

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

这举了很多念法,实际都是一样的,都能达到一样的利益的,择与你有缘的因缘的就行了,主要是深入实践,这是十分重要的、十分重要的。这方法都讲的很清晰的了,我们能不能实践,这十分重要、十分重要。要不能实践,就是数他人珍宝,像画饼充饥,一带就过去了,与你无缘,利益也是无缘的。

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念佛三昧,因为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要念其他佛,像念过去佛或者念未来佛,那是不容易相见的。阿弥陀佛因为是现在佛,阿弥陀佛在过此十万亿佛土的西方今现在说法,(编注《佛说阿弥陀境》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是现在佛。他以无碍光明力感召十方众生,摄念佛众生不舍,有念佛众生他能闻知的,他在加持你,你要是能不断的持诵,不以神通力,以佛力故,令其得见。——我看罗什大师的文章上就写得很清晰。就是圣者念佛可以以通力飞行至他方佛国见佛闻法,那凡夫未断烦恼但执现在佛功德名号,也可以见佛闻法,就是所谓的因三昧,就是未有成就这种神通自在功德力。

我看到一个法师写的文章跟这不一样,有人说有念佛三昧见佛,他就呵斥你要住嘴,你不能这样说,你说这是打妄语,由于你没有神通,就不能证念佛三昧。这跟罗什大师讲的三种三昧或三种见佛方式是不相应的。这个地方对后人影响得很厉害。

我感觉现在我们对这个法的实践还是特别的重要,特别特别的重要。要是不实践,泛说理论,反而显得很浅薄,或者说没有这种佛法的利益。佛法实践的利益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要不然,世俗、烦恼业习都会腐蚀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想学习佛法的机遇与生命会迅速被这些六贼所侵杀、或者说削夺、削减,甚至被浪费掉,或者说被烦恼所侵害,乃至说丢失我们真正学佛正因的最好机遇。

定生佛前。

这个“生佛前”不是说死后生佛前。在念佛、念阿弥陀佛的教言中,像现在的人说舍报往生见佛,这不是净土教言的完整教言说。像我们说般舟三昧,很多经典都是现前见佛,不离娑婆见十方诸佛,十方諸佛悉在前立。现在社会上很多误解传播得很疯狂,现在什么“念佛敢死队”,就是求死,他就是求死。——求死不失为一种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把整个念佛的方法当作一个等死、求死、比死的一种修法了,那这样给人很恐怖的(感觉)。有人不愿意死,我想念佛,我想得到智慧善巧,我不愿意死,那行不行呢?所以说那种念佛方法、那种逼人的说法,很多年轻人是不愿意接受的,或者说有智慧、有善巧、有辨识的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不恰当的东西多,很多思维不太像佛教,有点像邪教那种状态,就是自杀求生之类的,这种做法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就是运用极端的形式。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并不是为了极端,也不是为了这个色身死活的问题,就是为了佛法现前的利益,为了使人真正的得到解脱,真正的有智慧方便,真正的安慰世间,令世间有情得以除烦恼这种缠缚。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

他在真俗二谛上作了一个方便。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就是所谓性空之说,法无自性之说,那么就是智慧门。他这是很方便的一个法的引导,念念不可得就入智慧门。我们说无染清净心,智慧门即方便,这个方便门打开了,你得不到智慧,就去实践啊!

你看那个宗密大师,“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中无诸法可修,即是智门。”都是说这个不可得,无自性,都是入智慧门的一个方便。是不是智慧门呢?我们去实践,去在念念中、事事中作如理的观察与运用。

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

所以知诸法空相,勤行于善巧,勤行于诸善法,是为功德善巧。这是俗谛所现,所以真俗二谛融通,就是所谓的功德门。过去一切教导者、善知识莫不是如是引导,像我们学的《净心诫观法》是一样的。你这样二谛融通,在实践佛法会中会得力的;不会因智慧门无所得而生断灭、生断灭想或者堕于断灭,不行诸法;不会因为勤行诸法而染着,而是善于融通。

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功德者,就是于法不舍,勤修于诸善,勤修于诸功德,那就是所谓的功德;智慧者,于种种法中无所得失,正是无所得失才能勤行于诸法,在勤行于诸法中才能知道无得失抉择与利益,所以功德与智慧勤修其心智。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

于念念不可得处有畏惧,那怎么办呢?

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就是你若取相,无间无杂的去修持,一样可以得到利益的,所以不须疑也。所以这个地方若取相、若不取相咸得利益,给你一个究竟的方便,就是取相、不取相一如的安乐。

时间又到了,实际上这都是很平白的文字,我们依教去思维、观察、实践最为重要!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一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八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十指现灯—僧洪电[栏目:文殊菩萨的故事]
 把心管好得平安[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C 第459经:本经是佛陀与婆罗门之间的问答语录:婆罗门主张众生非自作、非..[栏目:界定法师]
 如何能活在当下,不去担忧还未发生的,不去回忆、忏悔已经发生的?[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法句经开示 常念于达摩[栏目:如瑞法师]
 全世界佛教徒团结起来 为实现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勇猛精进(圣辉法师)[栏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八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断遍计执 证圆成实 转依他起[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内典字义译注[栏目:欲海回狂白话解]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