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支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虞愚)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8

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支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
 
作者:虞愚

一 喻支在推论上的地位
  梵语乌陀诃罗喃Udaharana(example)汉语翻为喻。若依梵语义译应云见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能照宗极名见。所以无着说:“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解释更为明显:“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是名立喻。”现在是顺着汉语翻译为喻的。喻就是譬喻比况的意思。由此譬况,共许二立(能立与所立)晓明所立论题。墨经小取篇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举他物以明此物,正是譬喻的意义。说苑说惠施一段故事,解释譬喻的功用,至为明显:
  “梁王谓惠子曰:‘愿先生之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以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因明学三支推论式,喻居其一,它在推论上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因支是这样的一利判断,它是被引用来作为论题底充足理由以证实论题(宗)的正确性的判断。后举同喻异喻,就是引用正证与反证的判断,来证明论题与论据之间的合离的关系,使论题的正确性更加明显起来,所以除因支外更立喻支。欧阳竟无先生说得好:
  “譬如立支,唯一宗因已堪自悟,以故尼干法称废喻有文。然必悟他,他非易了,故凡孤证,未足畅情,旣不废喻,以是对治相违及与不定喻又须二。”[附注1]
  克实而谈。喻支显示了中词或理由后两个特征。即第一个“整个的小词必系于中词”(玄奘译为“遍是宗法性”)的特征,只解决中词与小词的关系,更用同喻和异喻,中词后两个特征,才能发挥尽致,所以譬喻也包括在中词之中。陈那废合结二支,只保存宗、因、喻三支,正因为宗立论题,因出论据,后举同异二喻,得以看出(一)中词所指一切事物必与大词所指事物相一致(玄奘译为“同品定有性”);(二)凡与大词相异之物必不与中词相一致(玄奘译为“异品遍无性”)。这样疑难的问题已经解决,而知识的明辨也非常周到,所以合结二支就没有作用了。因喻两个槪念,虽然都是沿袭着旧称,但是它的涵义,古师和陈那就大不相同,试表解如下,以资比较:
  二 错误譬喻的具体分析
  陈那、商羯罗主认为喻支的错误有十种,归为两类:(一)似同法喻,(二)似异法喻。
  (一)似同法喻,析有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窥基因明大疏,对这五种都有扼要的解释。他说:
  “因名能立。宗法名所立。同喻之法,必须具此二。因贯宗喻。喻必有能立(中词),令宗义方成。喻必有所立(大词),令因义方显。今偏或双于喻非有,故有初三。喻以显宗,令义见其边极。不相连合,所立宗义不明,照智不生,故有第四。初标能以所逐(前记说:即说因宗所逐也,因为能立故)。有因,宗必定随逐。初宗以后因,乃有宗以逐其因。返复能所,令心颠倒,共许不成,他智翻生,故有第五。”
  现在以次分析如下,
  1.与中词不同类之一例(玄奘译为“能立法不成”)如声论对胜论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是无形的看出它是永恒,像原子。
  这里“原子”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不是无形的,这叫做排斥中词的谬误。还有“无形的”这个中词,也可以成立不是永恒,像心理现象是无形的,但不是永恒,这里是分析喻过所以不说。又如:
  知觉是无效的(大词),
  因为它是健全知识的源泉(中词),
  像梦(同喻)。
  这个同喻是缺乏中词的,因为“梦”并非健全知识的源泉。
  2.与大词不同类之一例(玄奘译为“所立法不成”)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是无形的看出它是永恒,像智慧。
  这里“智慧”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不是永恒,这叫做排斥大词的谬误。又如:
  推理是无效(大词),
  因为它是健全知识的源泉(中词),
  像知觉(同喻)。
  这个同喻是缺乏大词,因为知觉并不是无效。
  3.与中词及大词都不同类之一例(玄奘译为“俱不成”)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是无形的看出它是永恒,像一个盆子。
  这里“盆子”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旣非无形又非永恒,这叫做排斥中词与大词的谬误。又如:
  上帝是不存在的(大词),
  因为它并非通过感官而能得到了解(中词),
  像一个瓶(同喻)。
  这里例证缺乏大词和中词,因为“瓶”旣属又是通过感官能得到了解。
  4.显示中词与大词间缺乏普遍联系之喻(玄奘译为“无合”)商羯罗主因明入正说:
  “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见所作性;及无常性。,谓于是处,无有配合”,就是中词与大词之间缺乏普遍联系的说明。因明学推论式主要分为三段:
  声是无常——宗
  所作性故——因
  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喻体)如瓶等——(喻依)
  “无合”就是缺乏喻体。只说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也就是说:在瓶等虽双现能立(中词)所立(大词)二法,不能证明声所作性定是无常。假如说,“若是所作见彼无常”以为喻体,使中词与大词之间,关系明确,再举瓶等为喻依,来作事实的证明,那么,对方觉得瓶等有所作性,无常性就紧密地连在一起,声音当然也是这样了。总之,没有喻体的说明,中词与大词之间的关系不明,就是“无合”的谬误。
  5.显示中词与大词之间具有颠倒联系之一同喻(玄奘译为“倒合”)如立:
  声音(指内声)不是永恒,
  因为它是一种力的产物(指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若不是永恒看出它是一种力的产物,像一个盆子。
  这里“盆子”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虽然具有“不是永恒”与“一种力的产物”,但是大词与中词的联系,却是颠倒的。这就是说:一种力的产物一定不是永恒,但不是永恒并不限于一种力的产物。这叫做颠倒联系的谬误。在梵语叫做Viparitanvaya。
  (二)似异法喻也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窥基因明大疏,对于这五种也各有扼要的解释:
  “异喻之法,须无宗因。离异简滥,方成异品。旣偏或双,于异上有,故有初三。要依简法。简别离二(异喻须离宗及因故)。令宗决定,方名异品。旣无简法,令义不明,故有第四。先宗后因,可成简别。先因后宗,反立异义。非为简滥,故有第五。”
  现在依序分析如下:
  6.与大词相矛盾之事物并非异类之一例(玄奘译为“所立不遣”)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非永恒看出它不是无形的,像原子。
  “原子”虽然是永恒,但并非无形的。换句话说,用原子作异喻,只能除遣“无形的”这个中词,但不能除遣“永恒”这个大词。因为声论、胜论两个学派都认为原子旣是永恒又是有形的,这叫做异喻包含大词的谬误。又如立:
  海绵应是生物,
  因为它是动物,
  若不是生物看出它不是动物,像一朵花。“花”虽然不是动物但系生物,这就是说,用“花”来做异喻,只能除遣“动物”这个中词,但不能除遣“生物”这个大词,所以也是属于与大词相矛盾之事物并非异类之一例。
  7.与中词相矛盾的事物并非异类之一例(玄奘译为“能立不遣”)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非永恒看出它不是无形的,像智慧。
  “智慧”虽然是无形的,但不是永恒。这就是说,用智慧来做异喻,只能除遣“永恒”这个大词,却不能除遣“无形的”这个中词,因为声论胜论二学派,都认为智慧不是永恒又是无形的。这叫做异喻包含中词的谬误。又如立:
  海绵应是动物,
  因为它是生物
  若不是动物看出它不是生物,像一朵花。“花”虽然不是动物,但系生物,这就是说,用花来做异喻,只能除遣“动物”这个大词,却不能除遣“生物”这个中词,所以也是属于异喻包含中词的谬误。
  8.与中词及大词均非异类之一例(玄奘译为“俱不遣”)例如: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非永恒看出它不是无形的,像虚空。
  用“虚空”来做异喻依,旣不能除遣“无形的”这个中词,也不能除遣“永恒”这个大词。因为“虚空 ether”当时都认为旣是永恒又是无形的。这叫做异喻包含中词与大词的谬误。又如立:
  海绵应是生物,
  因为它是动物,
  若不是生物看出它不是动物,如犬。
  “犬”不能充作做异喻,因为犬是生物,不除遣大词,同时是动物,又不除遣中词;所以也属于异喻包含中词与大词的谬误。
  9.显示中词与大词之间缺乏分离作法说明之一异喻(玄奘译为“不离”)如声论对胜论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像一个盆子。
  因明推论式,在这个异喻体应说:“若不是永恒看出它是有形的,”反显若是无形的一定是永恒,这里只举像一个盆子为异喻依,这叫做异喻没有离言的谬误。
  10.显示中词与大词之间并无颠倒分离之一异喻(玄奘译为“倒离”)如立:
  声音不是永恒,
  因为它是一种产物,
  若不是一种产物看出它是永恒,像虚空。
  异喻离作法的说明,应当说:“若是永恒看出它不是一种产物,”才能显出“一种产物”的中词与异品无涉,确为不是永恒的理由。这里说,若不是一种产物看出它是永恒,却是先离中词而后离大词,便不能返显一种产物为声音不是永恒的理由,这叫做异喻颠倒否定的谬误。
  三 简短的结论
  以上根据是:“喻过”的具体分析。在这里可以看出如下三点:
  第一,同喻法在推论上是发挥正证的作用,就应当联合中词和大词。否则就会犯“排斥中词的谬误(能立法不成)”、“排斥大词的谬误(所立法不成)”、或“排斥中词与大词的谬误(俱不成)”。同喻是由正面论证,如果以反证作正证,就必然会犯排斥中词与大词的谬误。异喻法在推论上是发挥反证的作用,就应当远离大词和中词,否则就会犯“包含大词的谬误(所立不遣)”、“包含中词的谬误(能立不遣)”、或“包含中词与大词的谬误(俱不遣)”。异喻本来是由反面来论证,假如以正证作反证,就必然会犯“包含中词与大词的谬误”。
  第二,同法喻正因为是发挥正证的作用,所以到了陈那时代的“今因明学”,在提出中词或理由之后。必须有合作法的说明。换句话说:就必须有同喻体来做推论上的肯定原则。异法喻正因为是发挥反证的作用,所以到了陈那时代的今因明学,在提出同喻之后,又必须有离作法的说明。换句话说,就必须有异喻体来做推论上的否定原则。不然的话,中词与大词之间正反的关系就不明确了。
  第三,同法喻根据“说因宗所随”的原则,应先合中词,后合大词;看出什么地方有了中词,什么地方便有大词。异法喻则根据“宗无因不有”的原则,应先离大词,后离中词;看出什么地方没有大词,什么地方便没有中词。不然的话,同喻就会犯颠倒肯定的谬误(倒合)异喻就会犯颠倒否定的谬误(倒离)。
  以上关于喻过两类十种,我们从三方面说出它基本精神之所在。现在要附带讨论的,就是陈那商羯罗主以后,法称Dharmakirti对于喻支如何看法和对喻过如何进行补充的问题了。
  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
  西历第七世纪中叶,法称在所著“逻辑一滴论”Nyayabindu(A Drop of Logic)析为三部分来代替陈那“集量论”Pramanasamaccaya的六章,那就是“知觉(现量)perception”“自身推理(为自比量)inference for oneself”’和“为人推理(为他比量)inference for another”。他主张譬喻在推论式中不是重要部分,因为它已经包含在中词之中。
  例如在“此山有火,因为它有烟,如厨房”这一推论,其实“烟”这个词已含有火,包括厨房及其他有烟的东西了,所以譬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没有必要的。虽然,譬喻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通过一种特殊的、因而是更明显的方式指出一般命题包含些甚么东西[附注2]。这在“自身推理”方面可以那么说。如果是“为人推理”,喻支终未能废,缺乏譬喻(例证)就等于削弱甚至于没有说服力量了。陈那与商羯罗主的同异喻中是着重“排斥excluded”和“包含included”的,换句话说,着重肯定的一面。其实,带有疑问不定性质,同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法称“逻辑一滴论”,在同喻加上“大词的真实含有疑问”、“中词的真实含有疑问”、“大词与中词的其实都有疑问”三种。在异喻加上“大词的除遣含有疑问”、“中词的除遣含有疑问”、“大词与中词的除遣都含有疑问”三种。这一点可能是受尼干学派Jaina悉檀西那提婆迦罗Sidd-hasena Divākara 生卒约为公元480—550的影响。因为悉檀氏在“入正理论Nyāyāvatāra”早有这种主张[附注3]。其次,陈那、商羯罗主喻体方面只提“无合”、“倒合”、“无离”、“倒离”的错误;法称在同喻上加上“中词与大词没有必然的联合”一种,在异喻上加上“大词与中词没有必然的分离”一种。这样,同喻过和异喻过就各有九种了。现在将法称在同喻过所加的四种[附注4]分述如下:
  1.大词的真实含有疑问之一同喻 如立:
  此人是多情的,
  因为他是一个演说家,像街上的人。
  “街上的人”不能充作同喻,因为他是否多情,还有问题。这就是大词的真实含有疑问。
  2.中词的真实含有疑问之一同喻 如立:
  此人终有一死,
  因为他是多情的,像街上的人。
  这个同喻,中词的真实含有疑问。这就是“街上的人”是否多情还有疑问。
  3.大词与中词的真实都含有疑问之一同喻如立:
  此人非全知者,
  因为他是多情的,像街上的人。
  这个同喻,大词与中词的真实都含有疑问。这就是“街上的人”是否多情的及非全知者,都有问题。
  4.大词与中词没有必然的联合之一同喻如立:
  此人是多情的,
  因为他是一个演说家,像在摩竭陀国的某人。
  虽然在摩竭陀国的某人,可能是演说家及多情的,然而在演说家(中词)与多情的(大词)之间,并没有普遍必然的联合。这叫做缺乏联系的谬误,梵语称为Ananvaya。
  同样,异喻方面的错误,法称也加上四种[附注5],现在再分述如下:
  1.大词的除遣含有疑问之一异喻 如立:
  迦必罗 Kaila及他人不是全知或绝对可靠,
  因为他们的知识经不起全知者和绝对可靠的考验,
  一个教天文学的人是全知者和绝对可靠,像雷沙哈Risabha、巴雷哈马那Vard-hamana及其他。
  这里“雷沙哈、巴雷哈马那及其他”,不能充作异喻,因为他们对“不是全知和绝对可靠”这个大词能否除遣是有疑问的。
  2.中词的除遣含有疑问之一异喻 如立:
  一个具有三种吠陀知识的婆罗门不应信任某某人,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离欲,
  受信任的人一定要离欲。如乔答摩及其他法律的制订者。
  这里“乔答摩及其他法律的制订者”不能充作异喻,因为他们是否离欲,还有疑问。
  3.大词与中词的除遣都含有疑问之一异喻如立:
  迦必罗及其同伴没有离欲,
  因为他们有希求之心贪婪之心,
  离欲之人一定没有希求之心贪婪之心,像雷沙哈及其同伴。
  这里“雷沙哈及其同伴”不能充作异喻,因为他们是否离欲和没有希求之心贪婪之心,都有疑问。
  4.大同与中词没有必然分离之一异喻 如立:
  他没有离欲,
  因为他会说话,
  离欲一定不会说话,像一块石头。
  “一块石头”不能充作异喻,因为“离欲”这个大词和“不会说话”这个中词,没有必然的相离。
  --------------------------------------------------------------------------------
  ①见欧阳竞无“藏要一辑叙”。
  ② Keith:Indian Logic and Atomism, p.109-110.
  ③ S.Vidyabhusana:History of Indian Logic.Ch.111 Jaina writers on Systematic Logic.-Siddhasena Divākara.p.174-180.
  ④ S.Vidyabhusana:History of Indian Logic,Systematic writers on Buddhist Logic-Dharmakirti p.309-318.
  ⑤ Th.Stcherbatsky:Buddhist Logic Chapter111 Syllogism p.242-251.
    现代佛学  1958年8期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因明学中关于现量与比量问题(虞愚)
下一篇: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虞愚译)
 阿含经菁华节录·附录:生活铭记要点
 儿童佛学课本
 十地经论 源流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编译)
 比丘尼传 源流
 杂宝藏经白话 内官赎所犍牛得男根缘第三十六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二四)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二二)
 杂宝藏经白话 贼临被杀遥见佛欢喜而生天缘第八十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中阿含》(卷七)~A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栏目:界定法师]
 “都市佛教”刍议(金易明)[栏目:佛教与都市]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