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彻悟人生 第二十四个故事
 
{返回 觉真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1

(第二十四个故事)

  唐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对赵州从谂(禅师)十分器重,因而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平常心是道”这句著名的禅语,便是南泉和尚对赵州说的。有一天,赵州又来问他的老师南泉,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那么,什么才是物外的道呢?”南泉没有回答,拿起棍子就打,赵州把棍子接住,说:“你以后别打错人了。”

对于这个公案,圣严法师曾经有过解说。他认为:“道非物外,物外非道”,首先得弄清楚“道”指的是什么?在佛教中,道有好几种含意。第一指道路、路线,也是指修学佛法的法门。第二,指方向、目标,如成道成佛,希望证果。第三,指菩萨、觉悟,这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证悟。因此,证道就是指亲自体悟到了“道”是什么。对究竟义的佛法来说,“道”本身跟一般现象、一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能截然分开。原因在于:如果心外求道,那是外道,因为道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内。可是心又在哪里呢?如果说心在身体里,这也是错的,身体中没有一个东西叫做“道”。心既不在身外,也不在身内,而是一种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圣严法师认为亦可称之为神识、智慧。神识是凡夫,智慧是贤圣。不论是神识,是智慧,都是同外界、外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反应。所以不能说它是在内或在外。“道非物外,物外非道”,说的是同一句话,只不过两种句型反复说而已。道不在物质现象之外,那不就是在物质现象之内呢?可是,若说,物质之外没有道,那也是错的。如果说物质现象就是道,这也是执著。所以,只能说道不在物内也不在物外,道是非物外,非物内,即物外,即物内。如果把这又变成一种思辨而非实证,跟实际的体验相脱离了,也是不对的。所以南泉禅师干脆不讲,不回答,拿起棍子就打。打,是为了帮助赵州自己求证,自己体验。赵州自悟得快,抓住他的棍子说:“我懂你的意思了,你别再打我了。”靠逻辑、分析、推理的人,经常要逞口舌之辩,但在佛家,抛开了口舌之辩,强调自证自悟,这不是最高明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智慧么?

  一般人的智慧,离不开思考、辨析,而佛陀的智慧、佛法的智慧,却可以不需依赖文字、语言、思辨、意念等逻辑的、符号的表达,而由直接的证悟,洞达真理本身。有了这种感悟、证悟,“你又何必再打我”呢?

  确实,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许多感觉、感受,也并不都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比如吃苹果,吃梨子,你吃了,你知道它的味道,要叫你说出来,苹果是什么味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就不那么好说了。想说也说不清。你用香皂,有“力士”的,有“夏士莲”的,有“美加净”的,让你说出它们的香味来,恐怕只有用的人才知道,说也是说不清、无法可说的。即使有人来说,来描述一番,恐怕那香味,那苹果、梨子的滋味,听者仍然不得而知。这就是自证、自悟与语言无关的又一佐证。

  唐代比丘孚上座有一首名偈:
      忆着当年未悟时,
      一声号角一声悲。
      如今枕上无闲梦,
      大小梅花一样香。
“当年未悟”,时间流逝,人生苦短,迷昧彷徨,生死无常,一念想起,悲从中来。学佛者如果不参透生命的本源,不了悟生死的真相,那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了。

日本真观禅师在中国留学二十年后,回到日本传法。一位研究天台宗的道文法师来向他请教说:“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至今三十年,仍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解。”

  “法佛思想博大精深,只有一问不解,可见你有很深修持。但不知惟一的问题是什么?”

  《法华经》中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花草树木,也能成佛吗?”
  “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这与你何益?你应该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请问,我怎样能成佛呢?”
  真观禅师说:“你说只有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要靠你自己解决了。”
  人,只有转向对自我生命的内求中去获得启悟。信是自己的信,解是自己的解,行靠自己行,悟也要靠自己去悟了。未悟时,处处问人。若能自问,方能自悟。自悟自证,当然“枕上无梦”,有梦也与道相应,与理相合,与佛法相融相通。大悟小悟,都如梅花清香,何有分别哉?

  但是,悟有深有浅,证也就有虚有实。

  佛教中“一丝不挂”的典故很多。这里却说一个最著名的:
    温州净居寺比丘尼玄机,她来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从何处来?”玄机答:“大日山来。”又问:“日出了没有?”回答:“日出就会融化雪峰。”雪峰问:“你名叫什么?”回答:“玄机。”又问:“每天织多少?”玄机回答:“寸丝不挂。”问到这里,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位比丘尼很懂得禅门的机锋,回答很有禅味、禅机。但是,当她“礼拜而退”,告辞就向外走的时候,雪峰禅师突然喊住她:“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玄机回头一看,禅师笑着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一丝不挂”(寸丝不挂),本是心地清净、毫无挂碍的意思。当雪峰禅师一说“袈裟拖地”,她马上扭头就看,出现普通人的反应,这说明她并没有做到心中了无挂碍。刚才还说“寸丝不挂”,应该心无丝挂才对,若悟“寸丝不挂”,应该心无丝挂才对,若悟“寸丝不挂”的心,原不存在,怎会有袈裟拖在地上?雪峰禅师机锋一点,马上验出对方只是在知识上、理念上,或言辞思辨上懂得了禅语禅意,却没有解决内心的证悟、彻悟,只有“解”还不够,还要“证”。当然,玄机尼师能说要达到自证、实证,确实还要一番功夫哩!

  一念就在“当下”,实证也在“当下”。

    有一出家人,去问崇慧禅师:“达摩未到中国之前,中国有没有佛法?”禅师说:“没来之前的事暂且搁着,你自己的事怎么样了?”这个出家人弄不明白,呆立在那里。崇慧禅师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一点化,让对方豁然开朗。

万古是时间,长空是空间。太远太空,不切实际。出家人进修行,活在当下。佛法处处,佛法就在当下。无处不是佛法,无时不有佛法。达摩带来了达摩禅,与中国有没有佛法没有关系,跟当下亦没有关系。“一朝”是眼前、是当下。“风月”是具体,是自然如是,法尔如是。无数的“一朝”,延续成为“万古”,无边“风月”才会展现“长空”。没有无数的一朝风月,也就没有了万古长空。观万古长空,而不着力于一朝风月(眼前、当下),就是空言玄谈,毫无修为的意义。只有抓紧当下,着力当下,认识了一朝风月,才能发现万古长空,体悟万古长空。失去了一朝风月,也就夫去了万古长空;失去了眼前、当下,也就失去了过去未来。你努力修持,心上用功,体解大道,一点一滴做起,把握了一朝风月,即与万古长空合而为一。佛家讲实际,这就是实际。现代人讲现实,这就是现实。若说现实主义,佛法就是现实主义。一朝风月,是着力于现实。万古长空,是发现了发展了更广大的现实。


 


{返回 觉真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彻悟人生 第二十五个故事
下一篇:彻悟人生 第二十三个故事
 彻悟人生 第十六个故事
 彻悟人生 第三十四个故事
 彻悟人生 第三十二个故事
 彻悟人生 第二十三个故事
 香港佛学院建议及设想
 彻悟人生 第九个故事
 佛教伦理具有普世价值
 珍惜大地——我们的依报
 彻悟人生 第二十六个故事
 儒释道三家都说:和谐是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将信仰落实到生活 将修行立足于当下(崇观法师)[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你的能力 超出你的想象(刘燕敏)[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与政治[栏目:明日的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