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七、修学佛法三要点——见地、修证、行愿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96

七、修学佛法三要点——见地、修证、行愿

如前所述,众生皆具佛性,你已经具备三个稀有难得的条件:人身宝、善知识及其口授,但你还没有成佛,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还不具足成佛的福慧二资粮。怎么办呢?这需要在见地、修证、行愿三方面下苦功夫。

见地,即明白佛法的道理。初入佛道修学的行者,首先应该依止善知识(具格的导师),勤听善知识的开示,并在善知识的指导下阅读经典论著。对所得知识还要加以思考,真正获得正见,这是见地的功夫。

修证,即依照佛法修习获得证悟。获得正知正见后,还需要求得善知识的灌顶和口授,依法实证实修。就象画上的饼不能充饥一样,别人修证的结果,永远成不了自己的证悟。佛法的证解不是知识的积累,是心性的实际体悟。这是修证的功夫。

行愿,即做一切的善业,利益无量众生。成就菩提佛果是需要智慧与福德二资粮的圆满的。如果一个人只有福德,那么他只能轮回到较高的层界。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那么他即使瞥见了证悟,也不能获得正果。福德与智慧是互为前提条件的。既有福德资粮又有智慧资粮,才能导致解脱和成佛。其实,没有一定智慧的人,无法积聚到足够的福德资粮;没有足够福的人也无法真正开启智慧。见地的累积,是相对智慧,是究竟智慧的前导和基础;修证的达成,是究竟的智慧。福德资粮则要由行愿来累积。即见地与修证可圆满智慧资粮。

在金刚乘之殊胜法门中,广修供养可以积聚一生人行善积德所无法累积的福德资粮,这在《不共四加行》中有论述。

修“普贤七支行愿”,可圆成福慧二资粮:

⑴礼敬诸佛;

⑵广修供养;(以修曼达为胜)

⑶忏悔业障;(以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修持为胜)

⑷随喜功德;

⑸请佛住世;

⑹请转*轮;

⑺普皆回向。

八、 六波罗蜜多

二资粮的积聚,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六度(六波罗蜜多注[1]):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智慧。其中布施度和持戒度构成福德,智慧度构成智慧,忍辱度、精进度和禅定度既是福德也是智慧。

1、布施度有三行:

⑴财布施——尽你所能地施舍食物、衣服、器具、墨水和纸张,甚至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布施。作布施时,应以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度。如果布施时心里不情愿或者可能后悔,那么最好暂时不要作或作少量的布施,只在心里发愿:在自己有能力时再较大的布施。

⑵无畏施——替别人治病、保护他们免于灾难、教导别人不要做犯法的事、引导他们走出泥坑、护送他们离开险境、消除他们持戒和成就的障碍,并祈求你有能力解救他们免于下三途的灾难。

⑶法布施——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你要经常为别人讲解你觉得自己会讲,并对他们有益的佛法。讲解佛法时,你不可心存傲慢或追求名闻利养。如果你的能力不够,你就不能乱讲佛法。错讲佛法,或对根器不足的人讲佛法以至他产生邪见,其果报是非常严重的。这时你可以大声地念诵佛经,期望所有的众生(包括人与非人)藉此能听闻佛法,将来走上解脱之道。

2、持戒度有三行:

⑴摄律仪戒——不作本来就不可恕的十种罪恶重的恶业,并且无条件地严守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之三愿(违此三愿,佛制不可恕)。

⑵摄善法戒——不以作过一桩善行为满足,运用善行于最广泛的意义;祈祷你将完成任何你尚未完成的善行。

⑶饶益有情戒——发菩提心,尽你所能地帮助别人。只是不做坏事是不够的。

3、忍辱度有三行:

⑴耐怨害忍辱——忍受别人的辱骂、鞭打、抢劫等,不起嗔恨和怨忿心。(可以摧毁外在的障碍,如家庭、社会和环境的障碍。)

⑵安受苦忍辱——安贫乐道,虽有疾病、痛苦、饥饿、口渴、疲倦、劳累,仍能一心修持佛法。(可以摧毁内在的障碍,如疾病、胡思乱想等。)

⑶谛察法忍辱——明智而无畏地接受密乘的甚深善巧法门、佛菩萨的伟大行为,体悟不落言诠的空性之义。(可以摧毁秘密的障碍,如自己的疑心和不信任等。)

4、精进度有三行:

⑴披甲精进——乐于行善而毫不畏缩。不以善业小功德少而不为,不以善大难实现而不为。

⑵摄善精进——坚持完成善行,绝不松懈。

⑶利乐精进——一旦开始修行,即使类似接受加持时的“温暖象征”和其他利益都没有立刻生起,也不气馁,反而更精进地修行,直到成功为止。

5、禅定度有三行:

⑴安住静虑——严格控制自己的身心行为,此生可常保快乐。

⑵引发静虑——获得圣人为善的能力,如神通、幻化诸佛形相以度众生等。

⑶办事静虑——以三摩地注[2]饶益众生。

6、智慧度有三行:

⑴无相智——证悟诸法性空,了知究竟本体。

⑵受用法乐智——彻知因缘果报之不能免,了知相对本体。

⑶成熟有情智——行四摄法注[3],了知如何利他。

修六度可以圆满福慧二资粮,可以获得无限的、喜悦的人天福报,最终可成就佛果。

[1] 波罗蜜多——梵语,即度、到彼岸的意思。

[2] 三摩地——又译三昧,意为定,正定,等持。

[3] 四摄法——佛菩萨和高僧大德吸引众生学道的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九、端正学佛的动机和心态
下一篇: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六、凡夫真的能成佛吗?
 证悟者的心藏之宝 夏扎仁波切道歌讲解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七、究竟解脱道——大手印..
 修行与生活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 附二、密乘十四根本戒..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三、根、道、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
 浅谈讲经和听经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一 附二、弟子对上师应遵循的..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一、依持上师 受法入道..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禅宗典籍选编——总序[栏目:杨曾文教授]
 六届:生活的艺术--生活禅的妙用(贤空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为什么“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呢?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哪种修法最好?[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有着文明包装的无明时代[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一切成就依善知识而得[栏目:传喜法师]
 出现死相后...耳识灭尽,只是听到一片嗡嗡声,那如何接受上师的引导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