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1997年 为何我们需要禅修
 
{返回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44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06日晚上   志莲净苑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为何我们需要禅修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看见一些熟悉的面孔和老朋友,亦很高兴看见这么多的新面孔。今晚的程序是首先由我讲述“为何我们需要禅修”,之后会来一个研讨及禅坐练习,最后会以巴利文及中文的念诵来完结今晚的聚会。今晚我将会和大家探讨“为何我们需要禅修”、“禅修有什么重要性”、“为何在佛陀的教法当中那么重视禅定的修习”等问题。
 
  “禅修”一词源自巴利文 bhavana,意思是心灵的培养,心灵的开展、心灵的锻炼。这全都是着重于谈及内心的。当我们阅读佛教经典时,会惊叹佛陀能于二本六百年前对人类心灵作出如此深入及细致的描述,事实上,现代一些心理学家及精神学者也因佛陀的描述而深受启发。一位作家曾这样来形容禅修:了解内心、开展内心、解脱内心。我喜欢重述这句话:“禅修是去了解内心、开展内心和解脱内心。”了解内心就是去明白内心是怎样的运作。如果我们不了解认识自己的内心的运作,我们就活像一部机器。所以去了解我们内心的运作是极其重要的。能够了解内心后我们便可以开展它,开展内心就是去发展驾驭自己内心的能。若我们不发展驾驭自己内心的能力的话,那情况会怎样呢?我们将成为自己内心的奴隶──各种的思想及情绪便会控制我,结果是令我们遭受更多更多的苦。因此,开展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学习去开展内心,便能够令内心从各重苦恼中解脱出来而达到心的解脱。而禅修的目的就是使心达到解脱、充满喜悦、祥和及慈心。
 
  一个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为了要令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来保持身体健康──进食食物,清洁身体;身体生病时,我们找医生诊治及服药。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情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但究竟我们去做一些什么事情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健康呢?我们曾否思考过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吗?我们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令到我们的内心生病?是什么令到我们的内心不健康?内心生病时会有什么症状?禅修就是学习了解这些事情及要达到一个完全健康的内心。有时候内心生病的原因可视为内心正被一些情绪所困扰。我可肯定在座的每一位都曾经经验过以下的情绪:焦虑、紧张、恐惧、缺乏安全感、悲伤等,我相信我所说出而大家都曾经经验过的情绪是可以列出一张很长的清单来。我们很多时候不明白是这些情绪令到我们内心生病,以致不能找出治疗的方法,使到内心的疾病不断地持续下去。
 
  在以后的其中一讲中,我将说及禅修怎样帮助我们去处理情绪。到时我希望听你们说出在香港这个城市中,大家经常会被什么情绪所困扰,继而我会因应这些情绪去介绍一些实用的对治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从这些情绪中解脱出来。
 
  禅修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禅修能够助我们亲身地体验佛法。有些人虽然认识很多佛理,知道很多佛教的知识,但他们从未经验过真正的佛法,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去禅修。就像一些人他们很清楚餐牌上的内容,知道餐牌上有什么菜式,但从不去品尝那些食物。禅修能帮助我们去品尝味道──心解脱、心自在的味道。之后,我们便明白如何能够解脱自己的内心。同时,禅修能帮助我们完全成为自己的依靠。在修习禅修的过程中,你会明白到自己须要对内心所发生的事情负责任。有时我会将禅修视为:为我们自己制造的内心疾病找寻药物。由于是我们自己制造的疾病,当然需要由我们自己找寻药物,当我们生病时,若要痊愈的,是不能请别人代为服药的。佛陀非常强调这点:要依靠自己,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佛陀说自力就是最好的力量。当我们发展自己的努力,当我们越能依靠自己,便能逐渐对自己完全充满信心。当我们能培育出这自信心时,便明白药物对我们是有效用的,便会对这些药物更加有信心。同时,对发现药物的人(佛陀)自然生起敬仰之心和信念。
 
  以上,我已告诉各位一些禅修的利益及禅修的重要性,亦探讨、“为何我们需要禅修”。现在我打算暂停下来,对于刚才所说的内容,大家若有问题的话,请提出来让我们一起去讨论。在教导禅修时,我会告诉他们禅修有时是向自己提出问题及去找寻答案。一些问题如:“为何我会忿怒”、“紧张是怎样生起”等等。因为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所以禅修可被视作一种不断的尝试和学习。所以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我们尝试自己去找出答案。
 
听众:为什么当我坐禅后去睡觉,于睡着时,感到头内有些震动,就好像有人在敲打我的头部,但是又不会感觉痛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导师:在禅修时,我们的内心和身体会有很多事情出现,有时甚至是十分不寻常和奇异的。但在禅修中,重要的是要去学习无论在我们身心中发生任何事情,只需要知道它们的生起,同时学习去接受它,学习不被它们打动。禅修有很多不同的阶段,你可能在经验着某些阶段,有时候,去找原因未必带来帮助。倒不如像我经常提及的一样:学习去和它们做朋友,或把它们视为一些学习的经验,不要把它们看为一些问题或困难。所以我建议当禅修中无论有甚么事情生起,有时可能是一些不愉快的经验,都只是觉知它们,知道它们只是一些感觉,只需要和这些感觉说OK,把它们作为朋友般看待,然后就让它们自然消失。希望你能继续修习,在星期日会有一个整天的禅修活动,到时我们可以看看是否还会有这些事情生起。
 
听众:对于你提到儿童怎样做禅修的问题,我觉得很有趣味,我想知道多些教导儿童禅修的事情。首先想问:小孩子们怎样接受禅修的概念和如何去实习禅修呢?第二个问题是你刚才提及学习禅修的方法是学习提出问题及自己去回答这些问题,但当我们向自己发问问题后,跟着应该怎样做呢?
 
导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教导儿童禅修的。教导儿童禅修十分有趣,这使我能够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具有非常简单和直接的内心。令我感到很有趣的是教导成人和小孩子禅修的分别。在某角度上,禅修是去发展如童真般的内心;学习去看待一切事物都像初次接触的一样,学习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及非常率直和纯真地看待它们。我十分喜爱与儿童在一起和教导他们禅修,至于回答你的问题,我从不告诉他们这是禅修,我只是问他们要不要一起来和自己的呼吸玩游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玩耍的,于是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游戏,就是问他们能否每一刻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呢?有时我会要他们和呼吸玩捉迷藏──一会儿知导呼吸在哪里,一会儿可能不知道呼吸跑到哪儿去。让他们玩十至十五分钟,看看会怎么样。结果令我非常鼓舞,在这十至十五分钟内,他们完全静止地安坐下来,像在享受这个游戏,面上都露出非常愉快、友善的微笑。而成人在禅修时,则会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最令我鼓舞的,是当我问小孩子们对于这个游戏,是否有任何问题或困难时,他们大多数都会说没有。于是乎这里生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对自己的内心做了些甚么?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我们须要去探究的。事实上,这问题和禅修是有紧密关连的。
 
  以上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当我们向自己提出问题后,跟着要做些甚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举个例子,后来成为佛陀的释达多,你知道曾经有甚么问题走进他的内心吗?非常简单的问题──“为甚么人们会老?为甚么人们会生病?为甚么人们会死亡?为甚么人们会出家修行?”就是这些简单的问题驱使他去找寻答案,而最后使他成为佛陀。我再举个例子,科学家牛顿,也是因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为甚么苹果会掉下来?”结果令他发现一个非常深奥的科学原理。从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而最后成为一个非常深奥的科学发现。曾经有人说过,天才是一个不断拥有像小孩子般好奇心的人。我们全都拥有这像小孩子般美好的质素,但作为成人的我们已经失去这种求知的心态了。
 
  至于涉及禅修的问题如忿怒──“为甚么我会发怒?”当你问自己这个问题及去找寻答案时,会发现甚么答案呢?我很想听听你们的答案。
 
听众:我的朋友令我发怒。
 
导师:问题总是因为别人的。问题在于我朋友的行为并非依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去做。从这简单的问题中,你会发现到,问题并不出自朋友,而是出自于自己对朋友有一个期待。正如刚才我说及禅修令我们学习对自己的忿怒负上责任,而不是去责怪他人。当我们开始去承担责任时,就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甚么我会发怒?”使我们从责备别人转变为开始学习承担责任。很高兴大家提出问题,我希望听到更多的问题。
 
听众:我现在的心境很平静,但当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好时,我就变得很忿怒,虽然我很疼爱我的孩子。
 
导师:我很喜欢这类实用性的问题。我想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类问题,在斯里兰卡其实亦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禅修可以怎样帮助我们呢?刚才你说感到心境平静,但有一点要记着的,是我们不应期待任何时候都心境平静。我们可从一个平静的内心去学习,亦可从一个不平静的内心去学习。若你期待任何时候内心都要平静的话,一旦内心变得不平静时,便会感到苦恼──你埋怨自己,对自己失望,给自己负面评价。在你所说的情况,我建议当你忿怒时,就只需觉知“内心正在忿怒”。在明天的讲座中我会说及修习觉察力或正念的重要,这是禅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提供的第一个建议是要觉知忿怒。如果你能觉知忿怒的生起及与忿怒共存而不受其影响,你将不会用一些猛烈的方式来表达忿怒。这样的话,我们便能培育出一种超越忿怒的能力。第二个建议是当你这样修习一些时间后,你将会从忿怒之中平静下来。当你不再忿怒时,请尝试去问自己一个问题:为甚么我会对自己的儿子发怒呢?我是这么疼爱他,我这样地忿怒可能亦都会令他发怒。因此当你探讨这个问题时,会明白到你对儿子在班上的表现有某些期望。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有合理期待是一件事,但这些期待能实现到甚么程度又是另一回事。自己孩子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我的期待呢?是否应该尝试去找出他表现不好的原因呢?在禅修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去明白他人,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而不是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所以你可尝试用一种友善、体谅的态度,耐心地对儿子说:“亲爱的儿子,究竟你在课堂上遇到甚么困难呢?”佛陀曾强调,和所有的人维系心灵上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父母与子女们建立这种友好的关系是更加重要的,这使孩子们能够诚实地,如好友般与父母倾谈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斯里兰卡有些小孩子是完全孤立无援的,因为他们不敢诚实地与父母倾谈,也害怕对老师们说出自己的困难。当孩子们遇上困难而又不能够对别人倾诉时,这是真正悲哀的事情。所以我想强调,在这种情况下,和小孩子沟通及尝试了解他们的处境比起只是发怒更有帮助及更有意义。我想现在只可再多问一个问题。
 
听众:我们有思想、欲望和烦恼。是否禅修能够止息这些思想、欲望和烦恼?
 
导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才你提到思想,我觉得这是人类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从我们早上起床至晚上睡觉,思想总是不断地经过我们的内心,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会经验得到。当我现在说话时,你也会有你的思想在内心经过。我常常提出这个问题:“从早到晚我们的内心想着些甚么呢?”在座是否有人能提出答案?是否明白到提出简单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从早到晚不断地想着些甚么呢?”
 
听众: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想着自己。
 
导师:确实是这样。即使我们在想着别人时,这全都是和自己有关的。这是否很有趣呢?另外一点是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究竟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做着些甚么呢?我们总是在给评价:正面的评价或负面的评价。当想起自己做了一些好事时会感到愉快,便给自己一个大的加号;但当想起自己做了些错事,一些处理得不当的事情或一些坏事时,便给自己一个大的减号。我们亦都同样地对待其他与自己有关的人,当别人有些不适当的行为,做了些错误的行为时,我们便给别人减号;而当别人做了些好事时,我们便给加号。这是否很有趣呢?我们竟然变成了老师,从早到晚在给加号和减号。我认识一些人是生活在一个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地狱里面的,当中只有减号的存在。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自己和别人的错处及缺点。若我们的思想是这样时,我们亦会创造一个地狱给自己而令自己生活于沮丧和悲哀中。这就是我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痛苦。从这里可使我们明白到思想和情绪是有关连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究竟思想与情绪是哪一样先出现的呢?”你能否找出这答案呢?所以你可明白到禅修重要之处。我跟着这几天还会去讨论这些问题的。明天我将会谈及有关正念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正念去观察当下内心所生起的念头,及明白到破?性地使用思想会制造痛苦给自己和别人,和我们亦可以有建设性地运用思想。有关这些问题我都会于稍后的几天谈及。至于你问及欲望的问题,同样道理,请你尝试去看看思想和欲望的关系便能得到答案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就是禅修的重要之处,这亦都是为何佛陀会那么重视及深入地陈述内心的运作的原因。通过正念去了解内心,便可明白到我们怎样给自己制造出问题和痛苦,亦可明白到怎样从苦恼的人生中解脱出来,这就是禅修。
 
  明天的讲题是关于正念的,我提议各位于明日整天内尽可能时刻地去觉知当下身体和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尝试去觉知思想的运作,留意我们是怎样给自己及别人正面和负面评价,亦留意思想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我亦建议各位尝试友善、柔和、仁慈地去对待自己的身心。若你能如我所说般去修习的话,对于我明天说及到的内容,你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再一次非常感谢各位的发问及对我的提议作出回应。很希望明天能够再和大家见面。愿大家健康、快乐、平静,愿大家学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愿大家睡时安稳、及祥和地醒来。
 

{返回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1997年 修习正念的重要
下一篇:1998年 禅修营第七天
 1997年 慈心禅
 1995年 出入息念 (二)
 1998年 慈悲喜舍(一)
 1995年 出入息念 (一)
 1997年 禅修与情绪
 1998年 禅修营第三天
 1995年 无所缘境禅修
 1995年 正念的重要
 1997年 禅修营第五天
 1998年 禅修营第一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六、愿力和智慧[栏目:学诚法师]
 让父母流浪的心得到安顿[栏目:莲花次第开放]
 Questions & Answers at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七)[栏目:佛说无量寿经讲记·智圆法师]
 抑郁症的真相[栏目:传喜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一 主火神众—破除内心的黑暗面[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06-083真正的爱是慈悲心[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禅门骊珠集 第三篇 曹溪及其门下 永嘉玄觉[栏目:禅门骊珠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