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9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七天
导师:在这最后的一次研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过去几天与禅修者面谈时所发现到的一些事情。虽然这些事情我之前也谈及过,但我想再强调它们,好让大家能认真地作出努力去对治它们。
有很多和我面谈的禅修者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因内疚而受苦。可能是一些历史或社会的原因,这里的文化似乎容易令人生起很多内疚。在一些古老的文化如西藏、斯里兰卡和一些其他的文化中,甚至没有内疚这个词语。我曾看过一些书本,当中说到达赖喇嘛看到很多西方人有内疚的苦恼时,他感到很惊讶。那些常受内疚或往事困扰的人,他们想起的大多是自己曾经做错的事情。他们是选择性地记忆过去的事情──只记起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完全忘记曾做过的好事。他们不知道自己一直紧执着这些内疚来惩罚着自己。在某程度来说是不幸的,传统佛教有时也在强调这一点,尤其关于业报的教义。这亦是我从来不谈业报的原因。当人们想到自己曾做了一些错事时,便会想到将要遭受苦的业报。很多时候佛教的教义令人产生更多的苦恼,这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当然,这些人只会想起自己的恶业而从不会想起自己的善业。我一直都强调,佛教的整套理念是去开展更多的喜悦及解脱痛苦,因此,若我看见佛教令人产生出更多苦恼时,我是感到很可惜的。举个例子,我在香港遇见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女士,一位佛教的师傅告诉她有魔鬼上了她身上,这位师傅还对她说他能够在她的面上看到这只魔鬼。她因这位佛教师傅的说话而非常苦恼。这件事情带出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我们须要分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佛陀真正的教导。即使在斯里兰卡,我遇见的佛教徒都是较为强调苦的方面。我对他们说,这只是第一个圣谛,还有其他的圣谛呢?这一点是我所强调及希望大家去反思的。请以慈心、善意学习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去发现自己的价值、潜能及内在的觉性。
另一点是害怕犯错。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故意去犯错,我一直强调的,是当犯了错时,我们应该学习怎样去看待做错了的事情。把犯错看为一种学习经验,一个宝贵的经验;感谢所面对的处境,因为我们能够向它学习。
我在这里发现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把禅修局限在坐禅或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姿势中。这一点之前我亦谈及过的,若大家是真正认真地去禅修的话,禅修便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的地方、家里或任何地方的人际关系里,都是禅修的地方。禅修是一种对事物洞察和了解的方法,一种开展智慧的方法,我们该尝试把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这里有些禅修者只在坐禅时禅修,坐禅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的事情。在坐禅的时候,若认为这是一些特别的事情,那便一定会遇上特别的问题。即使是呼吸,在坐禅的时候,你会用些不同的方法来呼吸,希望能得到平静和一些特别体验,但在平时就不会理会这些问题。从这点可清楚看到这样的禅修是分割的,是把坐禅时和起坐后分作两件对立事情。就正如我所说,看看我们能否把禅修看作为常常都做的事情,它只是去保持正念,觉知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若是这样的话,当坐禅时就只是把它延续而已。我建议大家一天去观察思想,一天去观察情绪,目的是要我们看清楚自己是如何破坏性地运用思想和情绪,看清楚思想和情绪的运作及在什么情况下生起。有了这种体验后,在日常生活中当有思想和情绪出现时,我们将会懂得如何去处理它们。有些老师说在我们坐禅时,要知道坐禅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情,因为不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只是和平时一样有思想、感觉、情绪、声音。哪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只是我们知道它、明白它;我们清楚知道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所发现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压抑、推开、否认和不肯面对不愉快的经验。我必须指出,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反应,我认为这是与这里的文化有关的。这使我们再次把禅修的心灵生活分作对立的两部分──要得到愉快的经验,不要有不愉快的经验。再次地,这又成为一种搏斗、分裂、分歧和对立。请不要感到惊讶,我认为愉快的经验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不愉快的经验更加重要。在愉快的经验中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在那些不愉快的经验中出现的。我们不知道,在压抑、推开、不肯面对不愉快的经验时会令它们变得更有力量,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明白这一点,令我们生起更多的苦恼。这就是我一直强调要开放地面对一些不愉快的经验,让它们呈现和不要推开它们的原因。我们因为害怕,所以压抑或抗拒这些不愉快的经验,因而使它们更加有力量,但当我们容许它们存在时,便会明白它们是没有问题的。
在某程度来说,这和我建议大家在大自然的修习是有关的。在大自然中,我们学习非常敏锐、清晰地观看事物。当我们懂得敏锐及清晰地观察外在的事物时,那么对于所有事情,一切你所看见的事情,无论是愉快与不愉快的都会没有排斥,没有拣择,只是如实地去观察。在佛法中有一对词语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外在」与「内在」。若我们学习去观察,便会留意到自己内在是有这么多事情生起的。当我们看到内在所发生的事情越多,我们便越能看到自己更多真正的质素及自己的缺点,这些东西亦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我说,深入及完全地看清楚自己的内在,及看清楚苦恼是如何被制造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是非常强调:要深入及完全地体会这些事情和观察它们怎样制造出苦恼来。我们甚至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制造苦恼,我们只是接受佛陀的说话或因为它是某人所说的。因此当我们生起了忿怒、恐惧、嫉妒等的时候,我们必须观察它们是怎样制造苦恼给我们。如果我们抗拒它们、不喜欢它们,这便不是真正体验它们。很简单的一点,若不去体验它们,那么我们怎样可以去对治它们呢。然后,当它们不在时,只是知道它们不存在,并知道它们存在和不存在时的分别。之后,我们自然知道两者的分别。正如佛法所说的,事物的本然是会在我们的修行中呈现的。
另一方面是纵容,我其中一位朋友说用「纵容」这个词语太温和,或者我们应该说我们在「溺纵」自己。在志莲净苑的讲座中,我曾说到有关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生活在这种文化里,我们是十分容易溺纵自己的,我们是十分容易纵容自己的。有时候甚至乎连对自己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毫不自觉地放纵自己。所以我建议大家,有些时候需要友善地对一些事情说「不」,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说「可以」的。当我们认为需要一些东西而说「可以」的时候,应该要问自己:「我是否真正需要这东西?还是受社会的影响而令自己想拥有它或穿戴它?」这是十分可笑的,我们竟然给别人、社会及社会价值观这么多力量,使自己成为受害者而不自知。我们不知道社会在操纵着我们,使我们分不出什么是贪婪,什么是需要,更不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我们禅修中心的厨房里贴有一首诗:「能分别出需要和贪婪的人,无论他的信仰是什么,他都是一位真正的圣者。」这首诗是我的一位朋友所作的,他在印度看到一件事情后令他作出这首诗。他说有一次他正要去一间印度的庙宇,看见一个乞丐坐在庙宇的门外行乞,他闭起眼睛,前面放着一块布让人把钱放在布上。当我的朋友看见这乞丐的面容时,被他那种安详、平静所吸引。于是好奇地在乞丐旁边站了一会。突然,这乞丐站起身来,他捡起布上其中一些硬币之后便把其余的硬币弃掉在地上,然后到附近的店铺买了些食物和饮品,吃喝完之后他便消失了。这小插曲给我的朋友很大的震憾,在他反思这件事情时心中出现了这首诗。我不是叫大家抛弃自己的金钱,只是建议大家有效地使用金钱。我们需要金钱和需要拥有物质,但问题是我们正在被它们所支配。我们须要学习去控制金钱和物质而不是被它们操控。当我们的内心有所改变的时候,一种非常美丽的心灵质素--知足就会在我们的内心生起。我很少遇到一些能真正地满足于自己,能真正地满足自己所拥有的人,在佛法中是非常强调这种心灵质素的。巴利文有一句美丽的句子形容这种心灵质素-—(知足是最高尚的财富)。这是很有意思的。
另一点与知足相关的是不抱怨。人是善于抱怨的,我们能够抱怨任何事情。甚至别人在帮忙我们时犯了一点错,我们也会埋怨他。若我们能以一种不抱怨的生活方式过活,在面对死亡时,我们便能够说:「我不抱怨。」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禅修者跟随一位禅修大师学习多年,有一天这位大师请这位禅修者到来并对他说:「我已经把我懂得的东西全部教了给你,现在你须要去找另外一位老师了。」然后他给这位学生一位禅师的地址。当他去到那地方找寻那位老师的时候,那里只有一位毫不起眼的贫穷女人。他想可能是找错了地方,但后来他知道自己没找错地方,她便是那位禅修老师。这位老师没有教导他任何东西,只是如常地做着她的事情。于是,身为禅修者的他开始去观察这个女人。在观察这个女人一段时间之后,他只想到这几个字:不抱怨。
这都是一些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修习建议。同时我很高兴告诉大家,你们有一个十分好的组织──一个工作小组和一位好老师,还有一班善知识。这样的小组一定会令人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去帮助这个团体,对这个小组提供协助。这样亦是在帮助自己,亦是在帮助其他人。
现在我来谈谈另一件事情,这与佛陀的教导也是有关的。你们其中有些人一直称我为导师,我是让你们对我这样称呼的,但事实上在巴利语系传统的佛法之中,是不用「导师」这个词语而用「善知识」这个美丽的词语的。所以,我喜欢自己被视作为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当说自己是导师时,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有一条大分界。但当我们是一班善知识时,那么我们可以一起去探索、审查,一起去学习,可以和每个人去分享,这是一种和人相处的美好关系。若把对方看作是一位导师时,这会有另一方面的危险,那便是你会认同他的权威,无论导师说什么你都只会接受。在佛陀的教导中是不存在权威的。我引用一篇著名经文的内容来结束今晚的研讨:有一班伽蓝磨人,他们接触过不同的老师后找佛陀说:「我们很困惑,这么多老师他们说的都不同,我们该怎样做呢?」在当时来说,佛陀所说的是划时代的,他告诉那些伽蓝磨人:「不要因为它是传统上所说的而接受这些事情;不要因为它是写在经典里的而接受这些事情;不要因为它合符逻辑的,看似合理的或合符推理的而接受这些事情;不要因为是老师告诉你的而接受这些事情。在你的经验中,什么是带来快乐的,便接受它们;什么能帮助超越痛苦的便接受它们。」当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这是带来益处的时候,便去接受这个经验,因此经验就是我们的老师。我想用一句话来完结今次的禅修营,那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现在我要多谢一些人。首先我要多谢在座的每一位。我认为这里每个人都是真正投入地去修习的,一班善知识聚在一起是能够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气氛。我亦感谢主办团体。作为一个团队,他们做得非常出色。不像斯里兰卡,这里的安排事事恰当,所有事情都十分清楚,一切事情都写在纸上。对一个从斯里兰卡来的人来说,这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JC:(打趣地说)这是我们苦恼的原因。
导师:我感到这团体是不会苦恼的。特别感谢那位在厨房经常挂着微笑,和蔼可亲的女士。
EL:她同时没有抱怨。
导师:我亦特别多谢那些协助她的人,她们的工作态度令我印象深刻。看到她们在帮忙厨房的工作时,我的感觉是她们真正享受地去做的。就正如我所说,在工作中禅修。工作能带给我们很多快乐,这可视作慈心的行动。当然我要多谢瑜伽导师。
JC:请不要称我为导师,我只是瑜伽善知识。
导师:非常之好!非常之好!那么我们应该多谢我们的瑜伽善知识。我亦要特别提及那几位传译员,这是一份不容易的工作,因为有时候他们甚至要暂停自己的修习来做个别接见的传译,有时候又要聆听别人的苦恼。我感到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没有抱怨。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些念诵然后做慈心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