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迷惑冰消 第一章:蕴分别
 
{返回 觉音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53

第一章:蕴分别

(Khandhavibhavga)

经分别

一、五蕴

2 【1】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Pabcakkhandha: rupakkhandho …pe… vibbanakkhan-dho)<1-1>。这称为「蕴分别」的「经分别」(Suttantabhajaniya),而作为《分别论》的开始。

3 于此,「五」(pabca)是分组的数目。透过这一点,它显示没有比它更低或更高的(数目)。「蕴」(khandha)是形容被如此分类之法。而在许多地方都可看到「蕴」这个字,用来表达「堆」(rasi)、「美德」(guna)、「概念」(pannatti)及「分类」(rulhi)。在诸如此类的经文里:「诸比丘,就有如要量大海洋的水是不容易的,不能说它是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百倍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千倍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十万倍这么多容量的水,而只能称它为一堆不可计数的水(《相应部.大品》400)【2】,它基于「堆」的含义而被称为蕴。因为一点点的水不能被称为一堆水,而只有大量的水才能如此称之。同样地,少量的灰尘不能被称为一堆灰尘、少数几只牛也不能被称为一堆牛、少量的兵力也不能被称为一堆兵力 、少量的福业也不能被称为一堆福业,因为只有大量的灰尘才能被称为一堆灰尘;只有许多牛等等才能被称为一堆牛、一堆兵力及一堆福业。但在诸如此类的经文里:「戒蕴、定蕴」(silakkhandha, samadhikkhandha),它是基于「美德」的含义而被称为蕴。但在诸如此类的经文里:「世尊看到一大捆的木头(darukkhandha)被恒河之流冲走」(《相应部.六处品》179),它是基于「概念」的含义而被称为蕴。在诸如此类的经文里:「心(citta)、意(mano)、心智(manasa)……识(vibbana)是属于识蕴(vibbanakkhandha)」(《法聚论》节6),它是基于「分类」的含义而被称为蕴。在此它指的是「堆」。蕴的这一项含义包含了球、量、群及堆的含义;因此当视诸蕴为拥有「堆」之相。也可说它为拥有「部份」(kotthasa)的含义。因为在这世上,有些人在还债时说:「我们将分两期(蕴)还债;我们将分三期还债」;所以也可说诸蕴拥有「部份」之相。

4 所以在此「色蕴」(rupakkhandha)<1-1>是指色堆或色的部份。「受蕴」(vedanakkhandha)是指受堆或受的部份,而想蕴等的含义也应当以此类推。

5 于这点,以「过去、未来与现在」为始的十一个方式 分类的「四大元素及(四大)所造色」(catunnam mahabhutanam upadaya rupam)、分为廿五部份的色法 及九十六部份的色法 是色堆,而世尊在开示时把这一切都归纳于色蕴的名下。对于四界的受堆,即以同样十一个方式分类的「乐受、苦受及不乐不苦受」【3】──(世尊)他在开示时把这一切都归纳于受蕴的名下。对于四界的想堆,即以同样十一个方式分类的「眼触生想、(耳、鼻、舌、身触生想)及意触生想」──(世尊)他在开示时把这一切都归纳于想蕴(sabbakkhandha)的名下。对于四界的思(cetana)堆,即以同样十一个方式分类的「眼触生思、(耳、鼻、舌、身触生思)及意触生思」──(世尊)他在开示时把这一切都归纳于行蕴(savkharakkhandha)的名下。对于四界的心(citta)堆,即以同样十一个方式分类的「眼识、耳识、识鼻、舌识、身识、意界(manodhatu)及意识界(manovibbanadhatu)」──(世尊)他在开示时把这一切都归纳于识蕴(vibbanakkhandha)的名下。

6 再者,一切四种起源的色法(catusamutthanikam rupam) 是色蕴。与从八欲界善心为始的八十九心 俱生的受是受蕴。(类似的)想是想蕴。以触为始之法是行蕴。八十九心是识蕴。如是当依五蕴理解诸法的分类。

二、色蕴

7 如今,为了依分类指出这些,即色蕴等,他说:「于此何者为色蕴?」(Tattha katamo rupakkhandho?)<1-3>等等。于此,「于此」(tattha)是指在这五蕴当中;「何者」(katamo)是一个显示想要发言的问题;「色蕴」(rupakkhandho)一词是所问的东西。

8 如今,在分类之后,他说:「任何色」(yam kibci rupam)<1-4>等等.于此,「任何」(yam kibci)是包含了一切;「色」(rupam)避免太过普及化 。如是上述二词已毫无遗漏地含盖了一切色法。

9 于此,为何称之为色?它是色是因为它「被干扰」(ruppanatthena) 。因为世尊如是说:「诸比丘,为何称为色?【4】诸比丘,它是被干扰之法;这是为何它被称为色。它被什么干扰?它被寒冷干扰;它被炽热干扰;它被饥饿干扰;它被口渴干扰;它被牛虻、苍蝇、风、太阳及爬虫干扰;它被干扰,这是为何称之为色。」(《相应部.五蕴品》86)

10 于此,「为什么」是一个探求原因的问题;其含意是:基于什么原因你称它为色?「它被干扰」:于此,「」(色利文的iti相等于中文的引号)标出原因;其含意是:因为「它被干扰」,所以称它为色。「它被干扰」的含意是(它被扰乱;)它被痛击;它被打破。如是,透过这些,色至此程度被说为受到干扰。也可以透过「被干扰之相」而称它为色,因为它拥有被干扰之相。

11 关于「它被寒冷干扰」等,首先,被寒冷干扰在世界中间地狱(lokantarika)里很明显。在每三个宇宙(cakkavala)相连的空间里,都有一八千由旬大的地狱,在它的下方没有地,在上方也没有日月之光,而永远都是黑暗的。生在该处的有情(的体积)有四份之三由旬之大。他们就好像蝙蝠以既长且宽的指甲紧捉住山壁,吊在边缘。当他们到处爬来爬去而相遇时,他们想:「我们找到了食物」,而互相攻击 。在被击退时,他们掉入支持宇宙的水里。而在刮起冷风时,他们就好像成熟的蜜果一般掉了下来,落入水里。就在他们掉进去的那一刻,由于他们的腱、肌肉及骨头受到极咸的水弄至粉碎,他们就好像米粉团掉入热油里般发出爆裂的声响 而被熔化。如是,被寒冷干扰在世界中间地狱里很明显。同样地,在马兴沙卡(Mahimsaka)等境地,在由于下雪而寒冷的地方,这也是明显的。因为那些地方的众生由于不断地被严寒侵袭而冻死了。

12 被炽热干扰则在阿鼻地狱里很明显。因为其地的有情在被置于炽热的金属地面上,以便(以五支铁叉)刺穿五处时(《中部》iii 183),他们遭受极大的痛楚。

13 被饥饿干扰则在饿鬼道及饥荒时很明显。【5】因为在饥鬼道里,有些众生在两尊或三尊佛之间的时间里根本得不到食物,手中不曾有食物可放进嘴里的。他们体内的胃就好像在燃烧的空心树。而在饥荒时,那些因为甚至连发酸的粥也得不到而死的众生是不可计数的。

14 被口渴干扰则在起尸阿修罗(kalakabjika)等当中很明显。因为在那里,有些众生在两尊或三尊佛之间的时间里,根本连稍微可以弄湿他们的心或舌头的一滴水也得不到。当那些众生去河里喝水时,那整条河都变成了沙。当他们出航到海洋里时,整个海洋都变成了一块巨石。由于他们变得又干又枯,他们遭受极度痛苦地四处乱走。有一只起尸阿修罗似乎因为不能忍受口渴,而去到一由旬深及阔的大恒河里。无论他走到哪里,那处的水就分开与蒸发了,而他就好像是在一块炽热的大石块上走来走去。当他只是听到水声地走来走去时,天也亮了。当时,有三十位比丘于清晨托钵时看到了他,所以就问他道:「善士,如何称呼你?」他说:「诸位尊者,我是一只鬼。」「你在寻找什么?」「找水喝,诸位尊者。」「这恒河满是水,你怎么会看不到呢?」「那是没用的,诸位尊者。」「那么你就躺在恒河边,我们将把水倒进你的口里。」他就依言躺在河边的沙地上。那些比丘把他们的三十只钵拿了出来,去取水倒在他的口里。当他们这么做时,时间很快过去了。他们就说:「善士,现在是我们托钵的时候了;你的痛楚是否已经减轻了?」那鬼说道:「诸位尊者,如果从三十位圣者的三十只钵里倒出来的水有半滴进到我的喉咙里,那就让我永远脱离不了鬼道!」如是,被口渴干扰在鬼道里很明显。

15 被牛虻干扰等在有许多牛虻、苍蝇等之处很明显。于此,牛虻是褐色的苍蝇;苍蝇则只是苍蝇。

16 「风」应当理解为腹风、脊柱风等等。【6】因为在身体里,风疾生起及破坏了手、脚、脊椎骨等,也导致瞎眼、驼背及残癈。「太阳」是烈日。这种干扰在沙漠、荒野等地很明显。据说有一位女人被一队商人在夜晚时遗弃在沙漠里。在白天太阳升起时,沙地被晒热了。由于她不能再站在沙地上,她把头顶上的篮子拿下来放在脚下,然后站在其上。当那篮子也被晒热时,她不能再站在其上,所以她把上衣放在篮子上面,然后再站上去。当那也变热时,她把在怀里的孩子面朝下地放在那件衣上,而悲泣地站在那孩子上面。由于被烈日曝晒,她和孩子都死在当地。

「爬虫」是身体长、爬着走的生物。被这些生物接触而干扰应理解为被毒蛇咬等等。

为了指出一切色法,即包括在「任何色」一词里分为廿五部份的色法及分为九十六部份的色法,(世尊)他说「过去、未来与现在」(atitanagatapaccuppannam)<1-4>,把它排成以「过去」为始的各部份。之后,为了把相同的色法排成以「内或外」为始的四组二法,再提及「内或外」(ajjhattam va bahiddha va)等。之后,为了把详尽地分为十一方式解释的一切色法组合起来,而再说及「那一起」(tadekajjham)。

18 于此,「于堆」(abhisamyuhitva) <1-6>是指聚在一起;「于粗」(abhisavkhipitva)是指令之密集。所说的是如此:对于拥用之前所说各方面的这一切色法,透过理解「被干扰之相」这一法而成为一堆;这被称为「色蕴」。这显示了一切色法因其「被干扰之相」而属于色蕴。因为除了色法之外再无色蕴。就有如色法一样,受等也基于「被感受」等之相而聚集于一堆。因为除了受等之外再无受蕴等。

19 在各别显示每一种排列方式的色法时,他说:于此,那一些是过去色?(Tattha katamam rupam atitam?)<1-8>等等。

20 于此,「于此」(tattha)是依十一种方式编排的色法的地点。所说的是如此:【7】以「过去、未来与现在」为始的排列法的「过去色」是什么?对于所有的问题,都应以这个方式理解。「过去已灭」(atitam niruddham)<1-9>等形容词被记载于注解「义释篇」(Nikkhepakanda) 的「过去」三法的注释里。

21 「和四大元素」(cattaro ca mahabhuta)<1-11>:这指出被称为「过去」的色法的本质。应理解随后的也跟这里的含义一样。透过这点,他指出过去色包含了四大元素及依靠四大元素而产生的所造色;「未来」……「远与近」也是如此。<1-14, 1-20>。因为除了四大元素及依靠四大元素而产生的所造色之外,则再无色法。

22 另一个方法:「包括在过去时之内」是指只包括在过去的部份而已;只有在那里的才算。如何?即四大元素及依靠四大元素而产生的所造色。在每一个地方都应如此理解其含义。形容未来与现在之词也有上述的含义。

23 但「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一词依经教法和论教法的讲述而有两种。在经教法里,它是依世而分别。在结生之前的过去世里产生的色法都是过去色,无论是在前一世里产生的色法,或是远至一万亿劫之前产生的色法。而在死亡之后的未来世里产生的色法都是未来色,无论是在下一世里产生的色法,或是远至一万亿劫之后产生的色法。在结生与死亡之间产生的色法被称为现在色。

24 但论教法则依剎那(khana)而分别。色法有三个剎那,即:生起(uppada)、住(thiti)及坏灭(bhavga)。在经过这三剎那之后已灭尽(niruddha)的色法都是过去色,无论它是刚灭尽的色法,或是远至一万亿劫之前已灭尽的色法。在还未达到这三剎那的色法都是未来色,无论它是只差一个心识剎那即会到来的色法,或是远至一万亿劫之后才会产生的色法。已达到这三剎那的色法是现在色。

25 于此,虽然这是经分别,然而,对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色法【8】,应当依论教法的说明理解。

26 另一个方法:称为过去的色法依(一)世、(二)相续、(三)时段及(四)剎那而有四种。未来与现在的也是如此。

27 (一)「依世(addha)」:在一个有情的一世里,在结生之前的是过去;在死亡之后的是未来;在这两者之间的是现在。

28 (二)「依相续(santati)」:拥有同一种「时节」(utu)为起源,以及拥有同一种「食」(ahara;营养)为起源的色法,虽然是相续地生起,都是属于现在。在那之前(产生及)拥有不同时节及营养起源的(色法)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起源来自同一个心路过程(vithi)、同一个速行(javana)、同一个定(samapatti;等至)的心生色(cittaja)是现在(色)。在那之前的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业生(色)没有依相续而分为过去等的特别分法。但对于它的过去等性质,应依它所支持的时节生、食生及心生的色法理解。

29 (三)「依时段(samaya)」:每一种连续地发生的时段都被称为现在,例如:一分钟、早上、晚上、日夜等。在那之前的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

30 (四)「依剎那(khana)」:在生起等三剎那里的是现在。在那之前的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

31 再者,那些作为因(hetu)与缘(paccaya)的作用已过去的是过去。那些作为因的作用已结束,但作为缘的作用还未结束的是现在。还没获得这两种作用的是未来。或者,在执行作用的剎那是现在,在那之前的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在此,只有依剎那的解释是直接的(nippariyaya;参考《中部注》i 89),其余的是隐喻式(sapariyaya)。而在此所要采用的是直接的解释。

32 在解释「内与外」二法时的用词<2-3>之含义和上述 「内三法义释」(ajjhattikaniddesa;《法聚论》三法纲要之第20项;《殊胜义注》46)里的一样。「粗」<2-13>等的含义跟「色篇注释」(rupakandavannana;《殊胜义注》296起)里的一样。

33 在对「劣与胜」二法的解释<2-19>,「属于这些及那些有情」(tesam tesam sattanam)<2-20>是「所有格」,而且是指极大量的有情。因为即使整天都在讲地讲了十万劫,说:「属于另一个有情,属于另一个有情」,他也只能提及这么多而已。所以采用(tesam tesam;属于这些及那些)这两个能够包含一切有情的词语,世尊说:「属于这些及那些有情」。因为通过这点【9】,所有其他的都已包括在内。

34 「被鄙视」(ubbatam)<2-20>是受到轻视 。「被贬」(avabbatam)是透过被贬低(vambhetva)而得知(bata);甚至不被视为是色法。「可厌」(hilitam)<2-21>是因不可取而被排斥、丢弃;他们也说它为「受到以厌恶对待」。「被贬低」(paribhutam)是受到以「它的什么?」等词贬低。「劣」(hinam)是差。「被认为下等」(hinamatam)等于hinan ti matam:被认为是不好的。「被视为下等」(hinasammatam)是被视为它在世上是下等的,或有如吃粪者看待粪一样地被视为下等。

35 「不可喜」(anittham)<2-22>是不受喜欢,或不被寻求以获取;而如果有人寻求它就让他去。这是这种所缘(目标;对象;arammana)的名称。「非所欲」(akantam)是不受追求,或没有光辉。「不可悦」(amanapam)是不紧系于意(manasmim na appitam),因为这种目标不能紧系于意。或者,「它满足」(appayati)、增长意(mano)是「可悦」(manapa);不取悦是「不可悦」。

36 另一个方法:它「不可喜」是因为没有成就。对于业生的(色法),它完全是由不善业产生。它「非所欲」是因为它不是乐的因。它「不可悦」是因为它是苦的因。

37 颜色、声音(rupa sadda):这是描述它的本质。对于这一词,被分类的是由不善业产生、不可喜的五欲之弦。但没有任何一个由善业产生的是不可喜的;一切都是可喜的。

38 对于「胜」一词的解释<2-24>,当知其含义与上述的相反。但对于这一词,被分类的是由善业产生、可喜的五欲之弦。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由善业产生的是不可喜的;一切都是可喜的。跟业生色一样,时节等产生的色法也有可喜与不可喜的;如是当知可喜与不可喜所缘是依此二法而分类。这记载于诸古师的注释里。

39 但有位爱争辩的讲师(vitandavadin)说:「没有内在(patiyekka)的可喜性及不可喜性存在。它是依这些或那些的喜好而言,即有如(世尊)所说的:『陛下,这将指出关于五欲之弦可悦的界限。陛下,同是这些颜色,对某人来说是可悦的,对另一人来说则是不可悦的;陛下,同是这些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对某人来说是可悦的,对另一人来说则是不可悦的。』(《相应部.俱偈品》80)【10】所以,由于一人享受及取乐于这些颜色,激起对它们的贪,但另一人则被它们激怒,而激起了瞋;对一人来说它们是可喜、所欲及可悦的,但对另一人来说它们是不可喜、非所欲及不可悦的;一人从一个角度视它们为可喜、所欲及可悦的,但另一人则从另一个角度视它们为不可喜、非所欲及不可悦的──所以并不能分别所缘的内在本质是可喜或不可喜的。因为对于边疆的居民来说,虫是可喜、所这及可悦的,但对于中国 的居民来说,它们是极厌恶的。对于前者来说,孔雀肉等是可喜的,但对于后者来说,这些东西是极厌恶的。」

40 应该这么问他:「怎么样?你是否说不能分别所缘的内在本质是可喜或不可喜的?」「是的,我说那是不能够的。」在以相同的问题再三确定它之后,应该如此问他:「涅槃是可喜或不可喜的?」如果他知道的话他将会说:「是可喜的。」但如果他并不这么说,也让他不(这么)说。(应该告诉他:)「涅槃是完全可喜的。不是有人在听到别人赞叹涅槃时感到生气,而说:『你在赞叹涅槃。但在那里是否有五欲之弦,可满足于食物、饮品、花饰、香水、膏、床及衣服?』?」当被回答「没有」时,(他说:)「你的涅槃就免了吧!」所以,当听到别人赞叹涅槃时他感到生气,掩住双耳不听。这还是可喜的,虽然根据你的论点来说,涅槃对他可以是不可喜的。但不应如此视之,因为那人是由于颠倒想(sabba-vipallasa)而如此说。通过颠倒想,同一个所缘才会对一人来说是可喜的,对另一人来说则是不可喜的。所缘是可以依其内在本质而分别为可喜或不可喜的。」

41 但根据谁才能分辨它呢?通过「中等有情」(majjhimaka-satta)。这不能根据大选出、大善见、法无忧等大帝王的喜好或厌恶而分辨,因为对他们来说,即使天界的东西也显得不可悦。但也不能根据连饮食也难以得到的极不幸之人(的喜好或厌恶)来分辨它,因为对他们来说,碎米粥和腐烂的肉也就像天界的食物般美味。【11】可根据中等(的人,如)会计师、政府公务员、议员、地主及商人对所缘感到可喜或不可喜来区别它,因为他们能够分辨可喜与不可喜两者,(即是说可以根据中等有情的速行区别所缘)。

42 但是三藏小无畏长老说:「只能够根据(业力的)果报(异熟;vipaka)分别可喜与不可喜,而不是根据速行(javana)来分别。只有通过颠倒想,速行才会贪着可喜所缘及瞋恨同一个可喜所缘,(或)贪着不可喜所缘及瞋恨同一个不可喜所缘。然而,只有通过果报才能正确地区别,因为果报心是不会错的。如果所缘是可喜的,生起的必定是善果报(心)。如果是不可喜的,生起的必定是不善果报(心)。」

43 虽然拥有邪见的人在见到佛陀,或僧团,或大塔等极可喜所缘时闭眼不看及感到不快(domanassa),或在听到弘法的声音时掩耳不听,但他们的眼识、耳识等还是善果报。

44 虽然粪猪等在嗅到粪时变得喜悦(somanassa-jata),(心想):「我们得到东西吃了」,但他们看到粪的眼识、嗅到它的气味的鼻识,以及品尝它的味道的舌识都还是不善果报(心)。当把一只猪绑在一张上等的床上,令它躺在上面时,虽然它在哭叫,但忧受会在其速行当中生起是因为颠倒想的缘故,而其身识还是善果报心。为什么呢?因为该所缘可喜的缘故。

45 再者,也当依门(dvara)理解可喜与不可喜。触觉美好的粪泥对于眼门及鼻门来说是不可喜的,对于身门来说则是可喜的。对于一个被转轮圣王的珍宝(maniratana)击打及被金钉刺的人来说,那珍宝的钉对于眼门是可喜的,但对于身门是不可喜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导致剧痛。如是,当知只能依果报正确地分别可喜与不可喜。

46 「而这或那」(tam tam va pana)<2-29>:于此,当把上述的方法置之不顾。因为世尊并不是在讨论世俗的愉悦(sammutimanapa),而是在讨论人的愉悦(puggalamanapa)。因此,当比较这与那来理解胜劣。地狱住众的色法【12】被称为劣(下等)的一端。跟那比较起来,在众畜生当中,龙与金翅鸟的色法被称为胜(上等)。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饿鬼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村民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村长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国家统治者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区域的王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转轮圣王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地神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四大王天众神的色法被称为胜。他们的还是下等,跟那比较起来,三十三天众神的色法被称为胜……但色究竟天(akanittha)众神的色法被称为最胜。

47 关于「远与近」二法的解释<2-31>,女根(itthindriya)等已被分类(《法聚论》节585;《殊胜义注》321)。但在此二法里,微细色被说为「远」是因为难以彻见其相,即难以掌握它;而粗色被说为「近」是因为易以彻见其相,即易以掌握它。于段落结尾之处,在「段食」(kabalivkaraharo)<2-32>一词之后并没有说「这称为远色」(idam vuccati rupam dure)<2-34>。为什么呢?因为「远」有两种,即于相(lakkhanato)及地点(okasato)(两方面)。其中,没有依相解释为远的当依地点解释为远。随后,为了依地点指出还未被解释为「远」的粗色为「远」,他在还未结尾 之前说「或任何其他」(yam va pan’abbam pi)<2-32>。

48 解释「近」一词的方法也相同<3-1>。于此,「不近」(anasanne)<2-33>相等于na asanne。「逃脱」(anupakatthe)是不在范围之内。「远」(dure)相等于duramhi。「非近前」(asantike)相等于na santike。「这称为远色」:这十五种微细色「依相为远」。而十种粗色通过「或任何法」(yevapanaka-vasena)的方式被称为「依地点为远」。

49 对「近」一词的解释很清楚。「这称为近色」(idam vuccati rupam santike)<3-4>:这十种粗色依相为「近」。而十五种微细色通过「或任何法」的方式被称为「依地点为近」。

50 【13】但从哪一个距离开始的色法才依地点被称为「近」?从哪一个距离开始它被称为「远」?那些以自然(声量)说话的人的声音可听的范围(savanupacara)是十二手的长度。在那之内的色法是「近」,在那之外的是「远」。于此,微细色是远,那是依相及依地点为远;但它是近则是依地点为近,并不是依相为近。粗色是近,那是依相及依地点为近;但它是远则是依地点为远,并不是依相为远。

51 但有关于「而这或那」(tam tam va pana)<3-5>,上述的方法当置之不顾,因为上述的是混合方式 。而在此他并不以「相」视之,但只以「地点」视之。在此所指出的是比较方式的近及远:自己的色法称为近,至于别人的色法,即使是在胎里,也称为远。(再者,)在别人的色法当中,在胎里的是近,但在外面的是远。躺在床上的是近,站在床外的是远。在室内的是近,在室外的是远。在僧团寺院里的是近,在僧团寺院外的是远。在界限(sima)内的色法是近,在界限外的色法是远。在县内的色法是近,在县外的色法是远。在国内的色法是近,在国外的色法是远。在被海(包围的范围)之内的色法是近,在被海(包围的范围)之外的色法是远。在宇宙(cakkavala)之内的色法是近,在宇宙之外的色法是远。

这是对色蕴的解释。 三、受蕴

52 关于对受蕴等的解释,在略去与上述相同的部份之后,我们应当只解释还未讨论过的。

53 「任何受」(ya kaci vedana)<3-8>包含了四界的受。提及「乐受」(sukha vedana)<3-15>等是为了指出已依「过去」等方式形容过的受的本质。于此,有身体的乐受,也有心的乐受;苦受也是如此。有心的不苦不乐受。但基于由眼净色(等)组成之身才隐喻式说有身体的不苦不乐受。于此,一切的身受都是属于欲界;同样地,心的苦受也是如此 。【14】但心的乐受(悦受)则属于三界 ,而不苦不乐受则属于四界。对于它的「过去」等方式,应根据「依相续」、「依剎那」等的各方面理解。

54 于此,在同一个心路过程(vithi)、同一个速行(javana)、同一个定(samapatti;等至)的(受),以及取同一个目标生起的(受)依「相续」是现在(受)。在那之前的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

55 「依剎那(khana)」:在(生起、住、坏灭)三剎那里,而且是介于过去时及未来时之间执行其作用的受是现在。在那之前的是过去,之后的是未来(见《清净道论》第14章、节197)。于此,当知这是依照「依剎那」等而分别的「过去」等方式而作的解释。

56 对于粗及细的解释,「不善受」(akusala vedana)<3-40>等被提及,以便指出「出生」的粗细;提及「苦受粗」(dukkhavedana olarika)<4-1>等(是为了指出它的本质);提及「无定者之受」(asamapannassa vedana)(是为了)依人(指出它);提及「有漏」(sasava)等是为了指出世间与出世间的粗与细。

57 于此,首先不善基于忧俱及是苦的果报而粗;善基于无忧及是乐的果报而细;无记(avyakata)基于「无致力」(nirussahatthena)及无果报而细。善与不善基于有果报而粗;无记则基于上述的原因而细。苦基于没有满足及苦而粗;乐基于满足及乐而细;不苦不乐基于平静及殊胜而细。乐与苦基于动摇及渗透而粗,因为乐受动摇及渗透,而苦受也是如此。当乐生起时,它动摇、刺激、泛滥、压挤及愉悦全身,就有如用一壶的凉水洒它。当苦受生起时,它就像是用一支炽热的铁叉刺入体内(参见《中部注》i 277),或像是外面受到火炬在烧。不苦不乐则基于上述的原因而细。无定者之受是粗,因为它受到各式各样的目标扰乱;有定者之受是细,因为它只发生于一境相(ekatta-nimitta) 。有漏(之受)是粗,因为它是诸漏生起的根本原因(hetu)。诸漏的产生(asavacara)【15】完全是粗的。无漏(之受)基于前述的原因而细。

58 于此,有人可能不熟悉善三法,也不熟悉受三法 。(他说:)「我将保存善三法」,但却违反受三法;(他说:)「我将保存受三法」,但却违反善三法。另一人说:「我将保存(两种)三法」,但却违反不同的界地。第三人则不违反它们。

59 怎样呢?关于受三法有提及:「乐与苦是粗,不苦不乐则是细。」第一个人排除这种解释,而说:「并非一切的不苦不乐受是细的,因为其中有善、不善与无记的。于此,善与不善的是粗,无记的则是细。为什么呢?因为传承在巴利圣典里的善三法。」如是,善三法被保存,但受三法却被违背了。

60 关于善三法有提及:「善与不善的是粗,无记的则是细。」这人排除这种解释,而说:「并非一切的无记受是细的,因为其中有乐、苦及不苦不乐受。为什么呢?因为传承在巴利圣典里的受三法。」如是,受三法被保存,但善三法却被违背了。

61 但第三人并没有违反(任何一种);他依善三法的善相(等)解释粗细,也依受三法的乐相(等)解释粗细;在善三法传承下来之处他把受三法置之不顾,而在受三法传承下来之处他把善三法置之不顾。

62 关于善三法有提及:「善与不善的是粗,无记的则是细。」于此,第二人说:「即使是出世间的善受也是粗的;即使是与双五识俱生的(果报)受也是细的。」把平静、殊胜的出世间受说为粗,而把与双五识相应的下等、迟纯的无因受说为细,他是(想:)「我将保存(两种)三法」,但却违反不同界地的人。

63 但第三人并没有违反(它);他把这或那界地的善(受)和只属于同一界地的果报(受)相连起来而作解释。于此,这是其方法:欲界的善(受)是粗,而欲界的果报(受)是细【16】;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界的善(受)是粗,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界(各自)的果报(受)是细。如此解释它的人就没有违反(它)。

64 但三藏小龙长老(Tipitaka-Culanaga Mahathera)说:「关于不善,不应该提及粗细,因为它完全是粗的。同样地,关于出世间也不应该提及粗细,因为它完全是细的。」他们引据这点而向小无畏长老(Culabhaya Mahathera)说:「那长老是这么说的。」小无畏长老说:「关于阿毗达摩,在甚至是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传承下来的地方(见以下节160起),正等正觉者不曾在应当给予方法之处没有给予方法,也不曾在应当成立方法之处没有成立方法。但在此有些人四处(说):『我是导师』,而在不善方法面提出粗细之后,他感到后悔(kukkuccayati)。然而,甚至关于出世间法,正等正觉者也曾提及粗细。」如此说后,他引据此经:「『于此,尊者,进展辛苦、通达缓慢的行道由于辛苦及缓慢两者而被称为下等』(《长部》iii 106;《增支部》ii 154)。」在此,这四种行道是把世间及出世间混合地解释。

65 「而这或那」(tam tam va pana)<4-6>:于此,上述的方法当置之不顾,而应依这或那来解释。因为不善(受)有两种,即贪俱和瞋俱 。于此,瞋俱的(受)是粗,而贪俱的则是细。瞋俱的也有两种,即稳定的(niyata)及不稳定的。于此,稳定的是粗,不稳定的则是细。而当稳定的持久至一劫时即粗;没有持久至一劫时则细。对于持久至一劫的,当它是没受到怂恿的(asavkharika;无行)即是粗,而当它是有受到怂恿的(sasavkharika;有行)即是细。

66 贪俱的有两种:(邪)见相应的及(邪)见不相应的。于此,(邪)见相应的是粗,而(邪)见不相应的则是细。而且,对于(邪)见相应的,若是稳定的即是粗,不稳定的则是细。当它是没受到怂恿即是粗,而当它是有受到怂恿即是细。

67 简而言之,关于不善,带来许多果报的是粗,带来少许果报的则是细;但关于善,带来少许果报的是粗,带来许多果报的则是细

68 关于四种善,欲界(kamavacara)的善是粗,色界(rupavacara)的善是细。那(色界善)也是粗,无色界(arupavacara)的善是细【17】。那也是粗,出世间(lokuttara)的善是细。这是先依不更分类的诸界的分析法。

69 但若再分类,欲界的(受)有三种,即通过布施(dana)、持戒(sila)和禅修(bhavana)产生的(受)。于此,通过布施产生的是粗,通过持戒产生的则是细。那也是粗,而通过禅修产生的是细。那也有两种:是有二因的(duhetuka)及拥有三因的(tihetuka)。于此,二因的是粗,三因的则是细。再者,三因的也有两种,即分为有受到怂恿的及没有受到怂恿的。于此,有受到怂恿是粗,没有受到怂恿则是细。

70 对于色界善受,初禅的善受是粗,第二禅的善受是细……(第三禅的善受是粗,)第四禅的善受是细。那也是粗,而空无边处的善受是细。空无边处的善受是粗……非想非非想处的善受是细。那也是粗,而与观智俱生的是细。那也是粗,而与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俱生的是细。那也是粗……与阿罗汉道俱生的是细。

71 对于四种果报(受),欲界的果报受是粗,色界的果报受是细。那也是粗……出世间果报受是细。如是,这是先不更分类的分析法。

72 但若再分类,欲界的果报(受)有无因的(ahetuka)及有因的。再者,有因的有二因的及三因的。于此,无因的是粗,有因的则是细。而且,当它有二因时是粗,有三因时是细。于此,同样地,有受到怂恿是粗,没有受到怂恿则是细。初禅的果报受是粗,第二禅的果报受是细……(第三禅的果报受是粗,)第四禅的果报受是细。那也是粗……非想非非想处的果报受是细。那也是粗,而与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俱生的果报受是细。那也是粗……与阿罗汉道果生的果报受是细。

73 对于三种唯作(kiriya)(受),欲界的唯作受是粗,色界的唯作受是细。那也是粗,而无色界的唯作受是细。如是,这是先不更分类的分析法。

74 但若再分类,欲界的唯作受可再分为无因的等等。于此,无因的唯作受【18】是粗,有因的唯作受则是细。而且,当它有二因时是粗,有三因时是细。于此,同样地,有受到怂恿是粗,没有受到怂恿则是细。

75 初禅里的唯作受是粗,第二禅的唯作受是细。那也是粗……第四禅里的唯作受是细。那也是粗,而空无边处的唯作受是细。那也是粗……非想非非想处里的唯作受是细。

76 粗的是劣,细的则是胜。

77 在对于「远与近」二法的解释<4-18>,不善受基于相异及分离而远于善受与无记受。对于一切词,当如是理解「远」。因为即使三个拥有善受的人和三个拥有不善受(等)的人坐在同一张床上,然而他们的这些受还是基于相异及分离而(互相离得)远的。对于拥有定者的受等的分析法也是如此。但不善(受)基于相同与类似而近于不善(受)。对于一切词,当如是理解「近」。因为即使拥有不善等受的众人,一人生于欲界,一人生于色界,而另一人则生于无色界,但他们的受还是基于相同与类似而近。对于拥有善(等)受者的分析法也是如此。

78 「而这或那」(tam tam va pana)<5-6>:于此,上述的方法当置之不顾,而应依这或那来解释。而如此解释的人不应从远再分出近,但应从近再分出远。不善(受)有两种,即贪俱的和瞋俱的。于此,贪俱的与贪俱的相近;它离瞋俱的远。瞋俱的与瞋俱的相近;它离贪俱的远。再者,稳定的瞋俱(受)与稳定的相近。当不稳定时也是如此。而通过跟随在解释「粗与细」二法时的一切分类,(即:)分为「持久至一劫」、「没有受到除恿及有受到除恿」及把贪俱(等)的分为「邪见相应」(等),当知每一种【19】受只与那一种受相近,而离其他种受远。

这是对受蕴的解释。

四、想蕴

79 对于想蕴的解释,「任何想」(ya kaci sabba)<5-9>包含了四界的想。

80 提及「眼触生想」(cakkhu-samphassaja sabba)<5-16>等是为了指出已依「过去」等方式形容过的想的本质。于此,从眼触或在眼触里产生的想是「眼触生想」。其除的也是如此。于此,首五个拥有眼净色(cakkhu-pasada)等为依处;意触生(想)则可以「心所依处」为依处或没有依处(avatthuka)。一切都是属于四界地之想。

81 在对于粗的说明里,关于「撞击触生」(patigha-samphassaja)<6-2>,以「具撞击」(sapatigha)的眼净色(等)为依处,且因为具撞击的颜色(等)而生起的「触」被称为「撞击触」(patighasamphassa)。从那或在那当中产生的被称为「撞击触生」。「眼触生想」……「身触生想」是从依处的角度来看的想的名称,而「色尘想」……「触尘想」是从依处与所缘两者的角度来看的想的名称。但这是从依处与所缘两者的角度来看的名称。这被称为「撞击触生想」,因为(它的)生起依靠具撞击的依处,以及受到具撞击的所缘刺激。而「意触生」在隐喻式上也是这(指想)的名称。因为眼识被称为「意」(mano),而与它俱生的触被称为「意触」。从那意触或在那意触里产生的是「意触生」。同样地,耳、鼻、舌与身识也都是「意」。与它们俱生的触被称为「意触」。从那意触或在那意触里产生的是「意触生」。

82 「增语触生想」(adhivacana-samphassaja sabba)<6-2>在隐喻上也是它的名称。因为(受、行、识)三名蕴向内互相面对(sayam pitthivattaka hutva),所以跟它们俱生的想即得了「增语触生想」之名。但在明喻上,「阻碍触生想」【20】是五门之想,而「增语触生想」则是意门之想。在此,五门之想是粗的,因为通过看它就能得知它(是怎么一回事)。通过看充满贪欲之人,他们知道他是充满贪欲之人;通过看充满瞋恨之人,他们知道他是充满瞋恨之人。在此,有这么一个故事。

83 据说有两个女人坐着织线。当时有两个年轻(比丘)走在村子里,而其中一个比丘在走过她们的前面时,望了望其中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就问她:「为什么他看你?」「那位比丘并没有怀着邪念地看我,而只是把我当作妹妹般看我。」当他们走到及坐在厅子里时,另一个比丘问该比丘道:「你有没有看那个女人?」「是的,我有看。」「为什么?」他答道:「我看她是因为她长得像我的妹妹。」如是当知五门之想是可以通过看而得知。这只是视其敏锐力而定。但有人说它是突发性地发生。意门之想则是微细的,因为只有在问「你想什么?」之后,才能通过他的回答而得知另一人在思考及想些什么,即使那人是跟自己坐在同一张床或长凳上。

84 其余的则跟受蕴相同。

这是对想蕴的解释。

五、行蕴

85 关于对行蕴的解释,「任何行」(ye keci savkhara)<7-20>包括了四地诸行。

86 提及「眼触生思」(cakkhusamphassaja cetana)<7-27>等是为了指出诸行依本质而如前述般被分为「过去」等等。「眼触生」等的含意跟之前所说的一样。「思」(cetana)被指出为下端(hetthimakotiya)的主要行(padhana- or patthana-savkhara-vasena)。因为在下端里,传承于巴利圣典的四行是跟眼识本身同时生起的;而在它们当中,思是最为主要的,因为明显地累积(业)。这是为何只提及它。但在提及它时,与它有关的诸行也都已包括在内。在此,首五个 只以眼净色(等)为依处;意触生行则以心为依处或没有依处。四地之思总合为一切思。

87 其余的则跟受蕴相同。

这是对行蕴的解释。【21】

六、识蕴

88 关于对识蕴的解释,「任何识」(yam kibci vibbanam)<9-38>包括了四地诸识。

89 提及「眼识」(cakkhuvibbanam)<10-3>等是为了指出识依本质而如前述般被分为「过去」等等。在此,以眼识为始的首五个 只以眼净色(等)为依处;意识则以心为依处或没有依处。四地之识总合为一切识。

90 其余的则跟受蕴相同。

这是对识蕴的解释。

七、杂论

91 如今,当依以下十六个方面理解有关五蕴的杂论,即:

1. 投生(samuggama);

2. 连续的次第(pubbapara);

3. 存在的时间界限(addhana-pariccheda);

4. 同生异灭(ekuppada-nananirodha);

5. 异生同灭;

6. 同生同灭;

7. 异生异灭;

8. 过去、未来及现在;

9. 内及外(ajjhattika-bahira);

10. 粗及细(olarika-sukhuma);

11. 劣及胜(hina-panita);

12. 远及近(dura-santika);

13. 缘(paccaya);

14. 起源(samutthana);

15. *遍成(parinipphanna);

16. 有为(savkhata)。

92 (1)于此,「投生」有两种:胎生(gabbha-seyyaka)的投生及化生(opapatika)的投生。于此,当如此理解胎生:在胎生有情的结生(patisandhi)剎那,五蕴不分先后地同时生起。于该剎那生起的色相续流被称为「卵黄」(kalala),是很小的。即使把它(的体积)形容为一只小苍蝇可以一饮而尽那么多也都是太多了。排除这种说法之后,有人说:「用一支细针的针尖沾点油,然后拿起来,让油滴下来。而它(卵黄)就好像挂在针尖上的油那么多。」那也被排除(因为那也太多了),而说:「用一条毛沾点油,然后拿起来,让油滴下来,而它(卵黄)就好像挂在那条毛尾端上的油那么多。」那也被排除,(而说:)当这国土的人类的一条毛被分割成八条时,北俱卢洲人的毛(的粗细)就等于(被分割后的)一条;用一条这种毛沾点提练过的麻油,然后拿起来,让油滴下来,而它(卵黄)就好像挂在那条毛尾端上的油那么多。那也被排除,因为那也太多了,而说:「初生婴儿的毛 是很微细的;用一条这种毛沾点提练过的麻油,然后拿起来,让油滴下来,而它(卵黄)就好像挂在那条毛尾端上的油那么多。」它(卵黄)是透明、清澈、不混浊、洁净的,【22】就好像一滴提练过的麻油一般。所以又有如此说:

93 「像一滴麻油或无浊的酥油,是卵黄模样的相似譬喻。」(《相应部注》i, 300)

94 当色相续是如此微细时,于该相续里有三种(色聚),即:(心所)依处十法聚(vatthudasaka)、身十法聚(kayadasaka)及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关于性根十法聚,女性即拥有女性根色,男性则拥有男性根色。于此,名为(心所)依处十法聚的(色聚里)拥有:(1)依处色(vatthurupa)、(2-5)依处色所依靠的四大元素、(6-9)依靠四大元素的颜色、香、味、食素(营养)及(10)命根色。身十法聚则拥有:(1)身净色(kayapasada)、(2-5)身净色所依靠的四大元素、(6-9)依靠四大元素的颜色、香、味、食素(营养)及(10)命根色。性根十法聚则拥有:(1)女性即拥有女性根色,男性则拥有男性根色、(2-5)性根色所依靠的四大元素、(6-9)依靠四大元素的颜色、香、味、食素(营养)及(10)命根色。

95 如是,于胎生有情的结生剎那,三十种业生色是为色蕴。与结生识俱生的受是受蕴;想是想蕴;行是行蕴;结生识则是识蕴。这是胎生有情如何于结生剎那具足五蕴的方式。

96 然而,却也有无性(napumsaka)的结生,而于其中则没有性根十法聚,所以名为色蕴的只有以十法聚形式生起的二十种业生色。受等则跟上述的相同。这也是胎生有情于结生剎那即已具足五蕴的方式。

97 于此本该解释三种起源的连续(tisamutthanikap-paveni),但却没有解释它,而(先)解释化生的投生。对于在结生剎那即已具足诸根门的化生有情,在当时生起了七种色相续,即:之前提及的三种(十法聚)、眼十法聚、耳十法聚、鼻十法聚及舌十法聚。于此,眼十法聚等与身十法聚类似 。然而,于无性者则没有性根十法聚。

98 如是,具足诸根门的化生有情的七十【23】及六十种业生色是为色蕴;受蕴及其他诸蕴则如上述所说的。这是化生有情如何于结生剎那具足五蕴的方式。这称为「化生有情的投生」。

99 如是,首先当依「投生」理解五蕴。

100 (2)「依连续的次第」:既然胎生有情的(结生)五蕴是不分先后地生起,那么,是色法还是名法先令到色法生起(samutthapeti)呢?(于结生时)只有色法令到色法生起。为什么呢?因为结生识并不能产生色法。不能令到色法生起的识有十六种,即:一、一切有情的结生心;二、漏尽者的死亡心;三至十二、双五识;十三至十六、四种无色(界)果报心。

101 于此,(一)结生心不能产生色法的原因是:(i)依处(色)软弱;(ii)它没有立足处;(iii)它缺乏缘(paccaya);(iv)它是到访者。于此,(i)(它的)俱生依处(色)在生起的剎那(uppadakkhana)软弱;由于依处(色)软弱,所以它不能产生(色法)。(ii)犹如掉落深渊之人不能成为别人的支助,所以这(结生心)也好像掉落深渊般没有立足处,因为它被业力所逼。(iii)结生心与依处(色)不分先后地(同时)生起。所以此依处(色)不能成为它的「前生缘」,若能的话(结生心)就能够产生色法。当依处能够成为前生缘时,其连续*就会续继(paveni ghatiyati);在那时候,不缺少诸支 的心就能够产生色法。如果心能够在住时(thana)或坏灭时(bhavga)产生色法,那么结生心也就能够产生色法。然而心是不能够于此二时产生色法的。就好像草菇的幼芽从地里长出来时,必定会带着一些泥土,同样地,依靠前生依处而生起的心,会跟八(不离)色 于生时同时生起。由于依处色不能在结生的剎那成为它(心)的前生缘,所以结生心因为缺乏缘而不能产生色法。(iv)就有如一个去到未曾到过之地的访客【24】不能向别人说:「来,我带你去看这村子里面的食物、饮料、香水及花饰。」,因为那不是他的地方,而他也不熟悉该地,同样地,结生心也是访客,因此而不能产生色法。*再者,由于那三十种业生色法占了心生色的地方,所以结生心不能产生色法。

102 (二)漏尽者的死亡心(cuticitta)不能产生色法是因为已经止息了轮回之根源 。对于他,产生一切生命的根源已被止息,而不能再生起,所以不会再有未来生。对于须陀洹圣者,再过七世之后,即于第八世时,导致轮回的根源即会止息。所以他的死亡心在七世里还会产生色法;于斯陀含圣者则有两世;于阿那含圣者则有一世。对于漏尽者,由于产生一切生命的根源已被止息,所以它(死亡心)不能产生(色法)。

103 (三至十二)在双五识里没有禅支,没有道支,也没有因(hetu),因亡其心支软弱;由于该心支软弱,这些(双五识)也不能产生色法。

104 (十二至十六)由于在无色界里并没有色法,所以四种无色(界)果报心不能产生色法。不仅只是这些,于该(无色)有里生起的其他四十二种心也都由于没有色法而不能产生色法,即:八种欲界善心、十种不善心 、九种唯作心 、四种无色界善心、四种无色界唯作心、三种道心 及四种果心。

105 如是结生心不能产生色法。

106 先产生色法的是「时节」(utu)。什么是时节?它是在结生剎那里生起的三十种业生色当中的火界(tejodhatu)。它在达到「住时」(thanam patva)即会产生不种色法。此时节灭得慢,心则灭得快。当时节还存在时,已经有十六个心连续地生灭了。在这些心当中,第一个有分心(bhavavga citta)在其生时产生八种色法。

107 到了可以产生声音的时候,时节与心将会产生声九法聚(sadda-navaka) 。

108 再者,当「段食」(kabalivkarahara)达到「住时」时,【25】它也能产生八种色法。然而这些段食是从何而来?是来自母亲,因为说:

109 「母亲为他而饮食,而住在母亲胎里的他则从那里摄营养。」(《相应部》i, 206;《清净道论》560)

110 如是,在胎内的婴儿是以母亲饮食中的食素来维生,而当那(食素)达到「住时」时,就会产生八种色法。

111 但食素不是粗(khara)而依处细的吗?它如何建立自己于依处?它并不是在一开始时就建立自己于依处,而是在过了一或两个星期之后。无论它是在那时候之前或之后建立起来,一旦母亲饮食中的食素到达胎儿的体内,它就会产生八种色法。对于化生者,若他是投生于有食物存在之地,通过正常的过程,当他吞食的食物中的食素到达「住时」时,就会产生色法。当生在没有食物可吃的森林里之人感到饥饿时,他会转动舌头把口水吞下肚里,而当它的食素到达「住时」时,就会产生色法。如是,于廿五种色法当中,只有两种色法能够产生色法,即:火界及食素。于名法,也只有两种法能够产生色法,即:心及业思。

112 于此,色法在生时及坏灭时弱,而在住时强,所以它在住时产生(新的)色法。心在住时及坏灭时弱,而只有在生时强,所以它在生时产生色法。业思只有在灭尽之后才能成为缘。甚至在远至一万亿劫之前所累积的业都能够成为现在的缘。而现在所累积的业也能够在过了一万亿劫之前成为未来的缘。

113 当如是理解「连续的次第」。

114 (3)「依存在的时间界限」。色法能够持续多久,而名法又能够持续多久?色法的变易沉重及灭得慢,而名法的变易轻快及灭得快(参考《清净道论》614)。当色法还存在时,已经有十六个心连续地生灭了。【26】而该色法则与第十七个心同时灭尽。就好像有个人用一支木锤击打树枝(心想:)「我将打一粒水果下来。」,而令到好些水果及树叶都在同一刻从该树枝脱开,掉了下来。在它们当中,水果由于自己的重量而先掉到地上;叶子则由于很轻,因此后于(水果)掉到地上。所以,就好像水果与叶子同时脱开树枝一般,色法与名法也在结生的剎那同时出现。就好像水果由于自己的重量而先掉到地上一般,当色法还存在时,已经有十六个心连续地生灭了。就好像叶子由于很轻而后于(水果)掉到地上一般,该色法与第十七个心同时灭尽。

115 于此,虽然色法灭得慢及变易沉重,而心灭得快及变易轻快,但色法还是不能在没有名法之下存在,而名法也不能在没有色法之下存在。这两者的发生是等量的(ekappamana)。于此,这是它的譬喻:有一个人的脚短,另一人的脚长。这两人一起走;在长脚者走了一步时,另一人已经走了十六步。但长脚者拖着脚所走的一步,却等于短脚者十六步的距离。因此,没有人能够超越另一者,而他们所走的距离是等量的。当依相似的情形理解这点。短脚者就好像是名法,而长脚者则好像色法;就好像在长脚者走了一步时,另一人(短脚者)已经走了十六步一般,当色法还存在时,已经有十六个心连续地生灭了。就好像于这两人当中,短脚者的十六步等于长脚者拖着脚所走的一步一般,该色法与第十七个心同时灭尽。就好像这两人所走的距离是等量的,没有一者能够超越另一者,色法也不能离开名法。如是,当「依存在的时间界限」理解这点。

116 (4)「依同生异灭」(参考《清净道论》614起)。对于这点的解释不包括(临命终时的)最后业生(色)在内 。第一个生起的是结生心,【27】第二个是有分心,第三个是有分心……第十六个是有分心。关于这些,每一个心都有生、住及坏灭三时(三个小剎那)。于此,在每一心的三时当中每一时里,都有三十种业生色生起。关于这些(业生色),在结生心生时生起的业生色在第十七个心(即:有分)的生时灭尽;在住时生起的于(该心的)住时灭尽;在坏灭时生起的于(该心的)坏灭时灭尽。从第二个心(即:有分)开始,也都应当如此把它及从它算起的第十七个心连系起来理解。如是,十六次的三组合共四十八组。这称为业生色的四十八层连续。而这像河流一般,日夜不断地持续下去,包括咀嚼、吃、睡觉及浪费时间的时候。当如是理解「同生异灭」。

117 (5)「依异生同灭」。当以最后的业生(色)解释这一点。于此,在命行(ayusavkhara)的尽头,取十六个心为一组,而把两组 连系起来称为「前十六」及「后十六」(hetthasolasakam uparisolasakam)。对于在「前十六」的第一个心之生时生起的三十种业生色,它们在「后十六」的第一个心之生时灭尽;在住时生起的则于该心的住时灭尽;在坏灭时生起的则于该心的坏灭时灭尽。对于在第二个心之生时生起的三十种业生色……(当以此类推)……在「前十六」的第十六个心之生时生起的三十种业生色,它们在死亡心之生时灭尽;在住时生起的则于死亡心的住时灭尽;在坏灭时生起的则于死亡心的坏灭时灭尽。从那一剎那开始,业生色的连续即不再持续下去。假如它还持续下去的话,那么,有情就不会坏灭、不会逝世、不会老及不会死。

118 然而,上述所说的是根据注疏传承下来的,即:「根据以『在第十七个心(即有分心)的生时灭尽』为始的方法,在一心之生时生起的色法于另一心之生时灭尽」,但这有别于(virujjhati)以下的巴利圣典:【28】

 


{返回 觉音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迷惑冰消 第二章:处分别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清净道论 第二十 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清净道论 第十二 说神变品
 清净道论 第六 说不净业处品
 清净道论 第十九 说度疑清净品
 清净道论 第十六 说根谛品
 清净道论 第十五 说处界品
 清净道论 第十 说无色品
 清净道论 第二十三 说修慧的功德
 清净道论 第七 说六随念品
 清净道论 第十一 说定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兄弟两人,争相入狱[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愿力不相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妙法莲华经》浅释—授记品第六[栏目:法闻法师]
 中峰系念法事三时全集(中峰国师)[栏目:其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