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十三章 迭瓦达答
 
{返回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08

∣第十三章∣迭瓦达答

引言
 
 前文虽提到过佛陀与僧团遭人误解、诬陷的故事,其险恶的程度却远远不能与本章的情节相比。更有甚者,策划杀害佛陀的阴谋并非外人,而是其堂弟迭瓦达答。迭瓦达答本是佛陀的弟子,但当其心为名利攫取后,从请佛退位开始,发展到三次图害佛命,以及分裂僧团的不赦之行,就迅速地走上罪恶之路。
 本章中也介绍阿迦答沙都王子在受到迭瓦达答的迷惑后,就犯下行刺父王,遣派杀手,欲杀害佛陀等一系列的恶行。在登上王位之后,他又无端地挑起战火,与巴谢那地王两次以大军相对,而终于沦为阶下囚。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的父王以德报怨,在刺杀他的阴谋被揭穿之后,不但不惩罚祸首,反而将王位让出;以及巴谢那地王不忘亲情,在俘虏了阿迦答沙都王后,又将之释放的义举。
 本章中包含不少后来广为流传的佛经故事。例如迭瓦达答推石欲杀害佛陀;佛陀慑服野象;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劝服五百比库回归僧团,只是其中的数例。对于迭瓦达答堕入地狱一节,此处虽有提及,但也说明其根据非源于巴利三藏。
 我们还可看到,迭瓦达答曾对佛陀提出五点苦行的要求,遭到佛陀出于中道立场的断然拒绝。三净肉的规定,便是此时佛陀针对迭瓦达答不吃鱼肉的请求提出的。我们不妨在此顺便指出,根据巴利三藏经典,佛陀从未倡议不吃鱼肉的斋食。
 
 注释者:迭瓦达答是佛陀的第一个堂弟,他篡夺佛陀之位的图谋据说发生在佛陀成道之后的第三十七年,亦即佛陀七十二岁时。
 
 叙述者:下面是律藏中对此事的记述。
迷惑阿迦答沙都(Ajàtasattu古音译:阿阇世),获得利养
 
 伍巴离:那时,迭瓦达答独处静默时,心中思惟:「我从何人嬴取信心,因而能获得利养、荣誉与名声?」他于是想到:「当是阿迦答沙都王子处。他年轻,前途光明。我何不嬴取他的信心?诸多利养、荣誉与名声都可由此而生」
 如此,迭瓦达答收拾卧具,持钵与大衣,动身前往王舍城,终于抵达该处。到达之后,他弃其本形而化身作一青年,众蛇缠腰,并以此装束出现在阿迦答沙都王子的膝上。阿迦答沙都王子感到怖畏、焦虑、疑惧、忧虑。迭瓦达答于是问到:「王子!你可对我有所畏惧?」
 「是的,我很畏惧。你是何人?」
 「我是迭瓦达答。」
 「尊者!你若是迭瓦达答,请现出本形。」
 迭瓦达答于是弃舍青年之身,立在阿迦答沙都王子面前,着大衣,手持衣与钵。王子由于迭瓦达答的神通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此后,他日夜以五百车乘、五百份乳粥供养迭瓦达答。迭瓦达答被利养、荣誉与名声所蔽,野心盘据其心,生如此的欲望:「我将统领比库众。」但随着这一念头的生起,他的神通就立即消失了。(Vin.Cv.7:2;参S.17:36)
 世尊在高赏比随意地住一上段时间后,便次第游行,前往王舍城,并如期到达,住在迦兰陀竹林园。那时,一些比库来见,禀报世尊:「世尊!阿迦答沙都王子每日早晚亲自以五百车乘与五百份乳粥供养迭瓦达答。」
 「诸比库!别羡慕迭瓦达答所获的利养、荣誉与名声。如同将恶狗鼻下的囊包刺破,只会使这恶狗变得更暴恶,只要阿迦答沙都王子如现在般供养迭瓦达答,迭瓦达答的善业就会不断地消失而不是增长。如同芭蕉树结实后便导致自己的毁灭与衰败,迭瓦达答所获的利养、荣誉与名声,将导致他自己的毁灭与衰败。」(Vin.Cv.7:2;参S.17:35-36与A.4:68)
欲统领比库众,出佛身血
 那时,世尊于座上受大众围绕而说,国王亦在其中。迭瓦达答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双手合十,对世尊说:「世尊!世尊今已年高、衰老、羸弱、老迈、已入暮年,请世尊休养,安住于现前的法乐。请世尊将比库众交付于我,让我统领比库众。」
 「够了,迭瓦达答!别渴望统领比库众。」
 迭瓦达答第二次作出同样的请求,得到相同的回答。当他第三次提出请求时,世尊说:「我尚且不会将比库众交付给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怎么会将之交给像你这样的一个浪子,一团唾沫?」
 迭瓦达答此时心想:「当着众人与国王面前,世尊用『一团唾沫』的言语侮辱我,又赞扬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他感到嗔怒、愤恨,敬礼世尊后,右绕而去,这是他首次怨恨世尊。
 世尊告诉诸比库说:「诸比库!让僧伽在城中公开对迭瓦达答作出如下的谴责:『迭瓦达答前之本性与今之本性相异,他而今的言行与世尊,法与僧团无关,迭瓦达答自负其责。』」
此时,世尊对沙利子尊者说:「如此,沙利子! 你当入王舍城谴责迭瓦达答。」
 「世尊!迄今为止,我一直对迭瓦达答如此赞扬:『瞿低之子有大神通、大威力。』我又如何能去王舍城谴责他呢?」
 「你赞扬他时说的不是实话吗?」
 「是的,世尊!」
 「那么,你同样地以实话在王舍城中谴责他就是了。」
 「是的,世尊!」沙利子回答。
 如此,沙利子在得到僧团的正式授权之后,在几位比库的陪同下,进入王舍城去宣布对迭瓦达答的谴责。那些无信心,缺少智慧,而又轻率的人说:「这些沙门释子,对迭瓦达答所获得的利养、荣誉与名声感到嫉妒。」但是,那些有信心,有智慧,而又谨慎的人说:「世尊会在王舍城谴责迭瓦达答,肯定不是寻常的事。」
 那时,迭瓦达答到阿迦答沙都王子处,对他说:「古人长寿而今人短命,你可能至死仍是一位王子,何不杀掉父王,自立为王?我则要杀掉世尊,而成为佛陀。」
 阿迦答沙都王子心想:「迭瓦达答有大神通、大威力,他必知(我所为)。」中午时分,他将一把匕首系在腿上,便怖畏、焦虑、疑惧、忧虑地试图闯进内宫。国王的大臣在内宫的入口看到他,将他逮捕。搜身之后,他们找到了那系在腿上的匕首。他们问到:「你有何企图,王子?」
 「我想要杀掉父亲。」
 「谁指使你如此做?」
 「迭瓦达答尊者。」
 有些大臣认为,王子、迭瓦达答与所有的比库皆应处死。另一些大臣则认为众比库并无过失,所以不应获罪,但王子与迭瓦达答则应处死。又有一些大臣则认为无论是王子、迭瓦达答或众比库皆不应处死,但应将此事禀报国王,再听旨行事。
 大臣们于是将阿迦答沙都王子带到马嘎塔国宾比萨拉王面前,禀报刚才发生的事。
 「诸大臣有何意见?」
 他们以实情相告。
 「佛、法、僧与此有何相干?难道世尊没有在王舍城公开地谴责迭瓦达答吗?」
 之后,他便停止那些主张将阿迦答沙都王子、迭瓦达答与众比库都予处死的人的奉饷。又将那些主张不追究无辜的比库,处死王子与迭瓦达答的大臣予以降职处分。然后,又提拔了那些既不处死王子、迭瓦达答,又不处死比库,但主张将此事禀报国王,听旨行事的大臣。如此做之后,宾比萨拉王又问:「你为何要杀我,王子?」
 「我欲得王位,陛下!」
 「王子!你既然欲得王位,它现在就是你的了。」
 于是,他把王位让给了他。
 迭瓦达答到阿迦答沙都王子处,对他说:「大王!请派人去夺取沙门苟答马的性命。」
 阿迦答沙都王子便命令一些人:「依迭瓦达答所说的去做。」迭瓦达答便告诉其中一人:「去,朋友!沙门苟答马住在某处,杀了他之后,再循如此这般的路回来。」之后,他又吩咐两人守在那条路上,告诉他们:「杀死那位循此路而来的人,你们再循如此这般的路回来。」之后,他又吩咐四人守在那条路上……八人守在那条路上……十六人守在那条路上……。
 第一个听命的人于是带上他的剑、盾、弓、箭袋,到世尊处。但当走近时,他感到恐惧起来,乃至站立不动,全身僵直。世尊看到他便说:「来,朋友!莫害怕。」此人便将剑、盾、弓、箭袋置于地上,来到佛前,顶礼世尊之足,说到:「世尊!我已犯罪,犹如愚者迷妄且易犯错,我怀恶心来此处,图谋人命。世尊!请原谅我的罪过,以防护未来。」
 「当然,朋友!你已犯罪,犹如愚者迷妄且易犯错,你怀恶心来此处,图谋人命。但你已如实地看到这个过失,并如法忏悔,我们原谅你。因为当人如实地看到过失之为过失,并如法忏悔,以防护未来,这便是增长圣者之律。」
 世尊于是为他次第说法……最后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他说:「妙哉!世尊!……请世尊把我视为追随世尊的弟子……。」
 世尊告诉他说:「朋友!勿循彼路归,应循此路归。」世尊沿另外那条路将他送走。
 此时,那两个人心想:「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人早该回来了。」他们沿路而行,直到看见世尊坐在一棵树下。他们走上前去,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为他们次第说法。最后,他们说:「妙哉!世尊!……请世尊把我视为追随世尊的弟子……。」
 世尊沿另外那条路将他们送走,同样的事又发生在那四个人、八个人、十六个人身上。
 那第一个人到迭瓦达答处,对他说:「尊者!我并未夺取世尊的性命,世尊有大神通、大威力。」
 「够了,朋友!不用夺取沙门苟答马的命了,我将自己夺取沙门苟答马的性命。」
 那时,世尊在灵鹫山山阴处上下经行。迭瓦达答爬上灵鹫山,推下一块巨石,心想:「如此我一定能夺取沙门苟答马的性命。」
 两块突出的岩石夹住了这块巨石,但一块碎片还是击中世尊的脚而流血。他仰头望去,对迭瓦达答说:「迷途者!你造了非福业;你怀恶心图谋人命,你已出如来之身血。」
 世尊于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迭瓦达答怀恶心图谋人命,已出如来身血,这是他所造下直接影响其来世转生的第一项行为。」(Vin.Cv.7:3)
 
 阿难达:那时,世尊之足被碎石所伤,身体被痛苦、刺扎、难忍、粗糙、不快与不乐的感受所扰。他正念、正知地忍受痛苦而不生苦恼,将大衣褶成四叠,采狮子卧姿,右胁而卧,将一腿置于另一腿上,保持正念、正知。
 此时,恶魔来到眼前,以偈向世尊说:
 
 「汝何茫然而躺卧?或汝耽着于作诗?
 或达目标已无多?为何独住僻静处,
 图睡眠懒散虚度?」
 「我非茫然而躺卧,亦非耽着于作诗。
 目标达成离忧愁。为慈悲一切众生,
 我独卧于僻静处。」
 
 此时,恶魔明白:「世尊已识破我,善逝已识破我。」伤心与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S.4:13)
借大象欲伤害佛陀
 伍巴离:诸比库听说:「迭瓦达答试图谋杀世尊。」他们围绕着世尊的精舍上上下下,一圈又一圈地经行。他们发出很大的声响,很高的喧哗,为警戒、守卫、保护世尊,不停地作各种唱诵。世尊听到声音,问阿难达尊者:「阿难达!这是什么声音、喧哗与唱诵?」
    「世尊!众比库听到迭瓦达答试图谋杀世尊一事,」然后,他告诉世尊他们正在做些什么。
 「如此,阿难达!以我之名召集众比库:『大师召集诸尊者。』」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回答。他到诸比库处,告诉他们:「大师召集诸尊者。」
 「是的。」他们回答。他们到世尊处。世尊对他们说:「诸比库!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会发生的,没有人能以暴力取走如来的性命。当如来入般涅槃时,不会是因任何人的暴力使然。诸比库!回到你们的精舍,诸如来无须保护。」
 那时,王舍城中有头凶猛大象那罗祇梨,性喜杀人。迭瓦达答到王舍城中的象厩,对诸象师说:「我等与国王显贵熟识。我等可以使职位卑下的人得到升迁,增粮加薪。所以当沙门苟答马沿此路出现时,把大象那罗祇梨放出来到路上。」「是的,大人!」他们回答。
 次日清晨,世尊着下衣,持钵与大衣,与众比库一同入王舍城乞食。在他走上到那条路时,象师们见到他,便放出大象那罗祇梨到路上。大象看见世尊从远处来。一见到他,它就举起象鼻,竖起耳朵与尾巴,向世尊奔来。
 众比库看见它从远处奔来。他们说:「世尊!大象那罗祇梨,这头杀人象被放到路上。世尊!请转身离去;善逝!请转身离去。」
 「来,诸比库!汝等勿畏惧。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会发生的,没有人能以暴力取走如来的性命。当如来入般涅槃时,不会是因任何人的暴力使然。」
 众比库第二次、第三次地劝说,都得到相同的回答。
 那时,在宫殿、房舍、草棚的人们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些无信心,缺少智慧,而又轻率的人说:「相貌庄严的沙门苟答马将被大象所伤害。」但那些有信心,有智慧,而又谨慎的人说:「这是象王与象王的竞争。」
 此时,世尊以慈心遍满大象那罗祇梨,大象放下长鼻,走向世尊,站在他的面前。世尊以右手抚摸大象的前额,并以偈说:
 
 大象莫攻击象王,攻击象王是害已;
 若欲杀死象王者,后世不得入善趣。
 行事醉狂与放逸,放逸不得入善趣;
 依循此见而行事,你将转生于善趣。
 
 大象那罗祇梨以鼻子吸起世尊脚下的尘土,将之散在自己的头上,之后,它后退而行,一直到世尊从视野消逝。它回到象厩,站到自己的地方,它由此变得驯服了。因此,人们那时唱出如下的偈:
 
 有人使用棍杖,有人用棒与鞭;
 智者驯服大象,无须使用刀杖。
 
 人们愤愤不平,低声抱怨道:「这卑劣的迭瓦达答,险恶到要谋杀如是有大神通、大威力的沙门苟答马!」因此,迭瓦达答所得的利养与名誉减少了,而世尊的利养与名誉则增多了。(Vin.C3)
 
 迭瓦达答的利养与名誉减少后,他与追随者常结伙到各家求食,并事先告知所想吃的食物。人们对此不满,低声抱怨道:「这些沙门释子如何可以结伙聚众到各家求食,并事先告知所想吃的食物。谁会不喜欢精致的东西,谁会不喜欢美好的东西呢?」那此少欲的比库也对此感到不满。他们将此事禀报世尊,世尊就问迭瓦达答:「传闻中的事情可为实情?」
 「是实情,世尊!」
 世尊诃责他,在说法后,告诉诸比库:「诸比库!今后我不允许有三人以上同在一人家吃饭。其因有三:防止心图不轨者并安抚如理行事者;防止有恶欲者组党结派而分裂僧团;哀愍施主人家。众人共食者,当如法治之。」(Vin.Cv.7:3;Vin.Sv.Pàc.32)
 

请立五苦行,分裂僧团
 迭瓦达答到俱伽梨、迦留罗提舍、乾陀骠与三闻达多处,说到:「来,诸友!让我们在沙门苟答马的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俱伽梨说:「沙门苟答马有大神通、大威力。我友!我们如何能办到?」
 「诸友!我们可到沙门苟答马处,向他提出五点要求:『世尊!世尊一向赞许那些少欲、知足、渐损(诸恶)、修头陀苦行、净信、减损(执着)、精进的人。世尊!现在五点可助人达到上述的目标,那将是有益的:诸比库尽形寿当住于林中,住于村中者当受谴责。尽形寿当乞食,受请食者当受谴责。尽形寿当着粪扫衣,受居士施衣者当受谴责。尽形寿当居于树下,居于室内者当受谴责。尽形寿当不食鱼肉,食鱼肉者当受谴责。』沙门苟答马不会赞同以上五点。我们则将这五点告诉人们,运用它们便可在沙门苟答马的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因人们向来钦慕自律之人。」
 迭瓦达答于是与他的追随者一同来到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如此作后便说:「世尊一向赞许那些少欲、知足、渐损(诸恶)、修头陀苦行、净信、减损(执着)、精进的人。现有五点可助人达到上述的目标……」然后,他一一陈述了那五点。
 「够了,迭瓦达答!让欲住于林中者住于林中,让欲住于村中者住于村中。让欲乞食者乞食,让欲受请食者受请食。让欲着粪扫衣者着粪扫衣,让欲受居士施衣者得受施衣。我允许一年中八个月住于树下,但雨季时不得为之。我允许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已杀。」
 迭瓦达答高兴又得意地说:「世尊不赞同这五点。」他与追随者便起身,敬礼之后,右绕而去。
 回到王舍城后,他四处向人们宣传那五点:「我友!我们会见了沙门苟答马,要求他赞成这五点……」他讲到那五点,并断定说:「世尊未赞同这五点,但我们将受持这五点而住。」
 这时那些缺少信心的愚者便说:「这些沙门释子勤修苦行,去除诸恶,但沙门苟答马却生活并沉浸在奢侈之中。」但那些具有信心的智者对此不满,迭瓦达答道:「何以迭瓦达答企图制造僧团的分裂与不和?」
 诸比库听到人们不满的声音,那些少欲的比库对此亦感不满,并将之禀告世尊。世尊问迭瓦达答:「迭瓦达答!你看来有意在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可是实情?」
 「是实情,世尊!」
 「够了,迭瓦达答!别试图在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破坏和合僧团者感招苦果直至劫尽,业成熟时生于地狱直至劫尽。但促使已破裂之僧团重新和合者则功德无量,将在天上享受最胜之福至劫尽。够了,迭瓦达答!别试图在僧团中制造分裂,分裂僧团是重罪。」(Vin.Cv.7:3;Vin.Sv.Sangh.10)
 
 一日清晨,阿难达尊者着下衣,持钵与大衣入王舍城乞食。迭瓦达答见到他便走上前去,说到:「朋友,阿难达!从今日起,我将离开世尊与比库众,于伍波萨他日自行伍波萨他,自行僧团之羯磨。」
 阿难达尊者乞食毕回来,将此事禀告世尊。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善人为善易,恶人为善难。
 恶人为恶易,圣人不为恶。(Vin.Cv.7:3;Ud.5:8)
 
 下一个布萨日来到时,迭瓦达答令众人取筹:「朋友!我们去会见世尊,要求他赞同五点,但他拒绝了。我们已受持这五点而住,现在任何赞成这五点的尊者请取筹。」
 那时,有五百位瓦基族的新戒比库由韦沙离来,他们出家不久,并无辨别力,心想:「此是法、律、大师的教导。」他们因而取筹。僧团的分裂就这样产生了,迭瓦达答带领五百比库离开到象头山。(Vin.Cv.7:4)
 
 阿难达:那时,迭瓦达答离开未久,世尊住在王舍城灵鹫山。黎明之时,梵天娑婆主,不可思议地现身,其身光明照耀整个灵鹫山,他到世尊跟前,敬礼后,立于一旁。以偈对世尊说:
 
 芦荟芭蕉与竹子,
 生果实后则毁坏。
 浪子由名声毁坏,
 如生小马之母骡。(S.6:12;参A.4:68)
 
 伍巴离: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到世尊处,他们告诉他:「世尊!迭瓦达答制造了僧团的分裂,带领五百比库前往象头山。」
 「沙利子!你们两位难道不同情那些新戒比库吗?快去(找他们回来),在他们步入毁灭之前。」
 「是的,世尊!」他们答道,即动身前往象头山。他们走后,站在离世尊不远处的一位比库因而落泪。世尊便问他:「比库!你为何落泪?」
 「世尊!当世尊的两位上首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去迭瓦达答处,他们亦将附从迭瓦达答的教导。」
 「比库!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会发生,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将不会附从迭瓦达答的教导。相反地,他们将使那些附从的比库回心转意。」
 迭瓦达答于座上受大众围绕而说法时,见到沙利子尊者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从远处走来。他告诉诸比库:「看,诸比库!我如此善说法,连沙门苟答马的两位上首弟子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也前来,并附从我的教导。」
 此话说毕,俱伽梨警告迭瓦达答:「朋友,迭瓦达答!别轻信他们,他们来意不善。」
 「够了,朋友!欢迎他们,既然他们是来附从我的教导。」
 迭瓦达答分半座给沙利子:「来,朋友,沙利子!请坐此处。」
 「够了,朋友!」沙利子答道,便另取一座,坐于一旁,马哈摩嘎喇那如是坐下。迭瓦达答用了夜晚大部分时间,以法教示、劝导、激励、鼓舞诸比库,之后对沙利子尊者说:「朋友,沙利子!比库众已离昏沉、睡眠,或许您愿意为诸比库说法,我背痛,愿稍息片刻,」
 「是的,朋友!」沙利子答道。之后,迭瓦达答将袈裟褶成四叠,右斜而卧。但他因疲劳而忘念不正知,须臾便已入睡。
 沙利子尊者以记心神变说法,规劝、训诫诸比库;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以神通神变说法,规劝、训诫他们,直到他们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这时,沙利子尊者告诉诸比库:「诸比库!我们将回世尊处,所有遵循世尊教导的人随我们同去。」如此,沙利子尊者、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便领着五百位比库一同回到竹林园。
 俱伽梨唤醒迭瓦达答:「朋友,迭瓦达答!起来!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已带领诸比库离去!难道我未曾告诉你别信任他们,他们两人来意不善。」迭瓦达答听到这话,当下口吐鲜血。
 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世尊处,说到:「世尊!让那些跟随分裂僧团者的诸比库重新受具足戒,当为善事。」
 「够了,沙利子!别再提议让那些跟随分裂僧团者的诸比库重新受具足戒,让他们为犯罪忏悔就是了。但迭瓦达答如何行事?」
 「世尊!迭瓦达答一如世尊所作,用了夜晚大部分时间,以法教示、劝导、激励、鼓舞诸比库,之后对我说:『沙利子!比库众已离昏沉、睡眠,或许您愿意为诸比库说法,我背痛,愿稍息片刻。』」
 世尊于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从前有几头象住在林中大池塘边,他们会入鱼池中,以鼻拔出莲茎,在水中洗涤干净后,放入口中咀嚼,吞咽入腹,不含泥垢。如此做对他们的外观与健康都有益处,既不因此致死,又不受濒死之苦。但有一些幼象,未经大象教导,擅入池中,以鼻拔出莲茎,但洗涤未净,便入口咀嚼,连泥垢一同吞咽入腹。如此做对它们的外观与健康都无益,因此致死与受濒死之苦,同样的,诸比库!迭瓦达答将因仿效我,困苦而死。」
 
 仿效我困苦而死,犹如幼象咽泥垢;
 当学象王食莲茎,注意除泥于河中。(Vin.Cv.7:4)
具八恶法,不堪弘法使命
 伍巴离:「诸比库!比库若要堪任弘法之使命须具有八种特质。哪八种?此处有比库,能闻、能使人闻、能学、能记、能解、能使人解、善巧于(知)善伴侣与不善伴侣、不斗诤。比库若具有此八种特质,便堪任弘法之使命。沙利子具有八种特质,故可堪任弘法之使命。」
 
 于群众前不畏怯,言谈不失意不覆,
 说无迟疑问不恼,比库如是堪任命。(Vin.Cv.7:4;A.8:1)
 
 「诸比库!迭瓦达答已被征服,其心为八恶法所覆盖,将不免堕入恶道,在地狱受一劫之苦,哪八恶法?有利养、无利养、有名声、无名声、有称誉、无称誉、恶欲与恶友。迭瓦达答将堕入恶道,在地狱受一劫之苦,因为他已被征服,其心为八恶法所覆蔽。
 「诸比库!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应即时克服。比库克服此八恶法时,其心应抱持何种想法?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如不即时克服,诸漏与热恼便会在心中生起。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如即时克服,那么诸漏与热恼便不会在心中生起。所以,诸比库!你们当如是训诫自己:『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我等应即时克服。」
 「诸比库!迭瓦达答已被征服,其心为三恶法所覆蔽,将不免堕入恶道,在地狱受一劫之苦。哪三恶法?恶欲,恶友,以及在仅仅获得现世殊胜的神通后,便半途而废。」(Vin.Cv.7:4;A.8:7;Iti.89)
马嘎塔国与高沙喇国的争战
 注释者:藏经中对迭瓦达答死亡的情形并未记载,根据注释书的描述,是大地裂开,将其吞没,卷入地狱,他将待在那儿直到下一个世界坏劫时,其所处之地狱亦坏灭为止。根据注释书,而非经藏本身,宾比萨拉王退位之后,其子阿迦答沙都将他囚禁起来,最终处死。野心勃勃的阿迦答沙都即位后,随即而来的便是一连串发生在马嘎塔与高沙喇这两个强国之间,亦即甥、舅之间的战争。
 
 阿难达:如是我闻。那时世尊在沙瓦提城,马嘎塔国国王阿迦答沙都韦提希子整备四军——象军、马军、车军与步军,行军至迦尸国,讨伐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巴谢那地王得到消息后,也整备四军,行军至迦尸国,迎战阿迦答沙都王。这两国王开战了,在这场战役中,阿迦答沙都王打败了巴谢那地王,巴谢那地王撤回首都沙瓦提城。在沙瓦提城乞食的众比库听到消息,将之报告世尊。他说到:
 「诸比库!马嘎塔国阿迦答沙都王,有恶友、恶朋、恶伴;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有善友、善朋、善伴。但战败者的巴谢那地王,将受苦而度过此夜。」
 
 胜者招致敌人,败者受苦难寝。
 只有舍胜与败,心平者可安眠。
 
 之后,两位国王再次交战。在这场战役中,巴谢那地王活捉阿迦答沙都王。巴谢那地王想:「马嘎塔国阿迦答沙都王在我未侵害他时来侵害我,但他仍是我的外甥。我何不没收他的象军、马军、车军与步军,放他一条生路?」众比库在沙瓦提城中乞食听到消息,将之报告世尊。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人随意掠夺他人,他人回报以掠夺,
 被夺后再行掠夺。只要恶果未成熟;
 愚者自以为好运,一旦恶果已成熟,
 愚者便受于苦恼。杀害者得杀己者,
 胜利者得胜己者,辱人者得辱己者,
 恼人者得恼己者。业行之轮再转动,
 被夺后成掠夺者。(S.3:14-15)
 
译注
 据传迭瓦达答是佛陀叔父斛饭王(或有说是甘露饭王或白饭王)之子,阿难达尊者之兄。
 迭瓦达答为了赢得阿迦答沙都王子的心,曾化成婴儿躺在其怀里,任其抚弄,王子在亲吻逗戏婴儿时,其唾沫流入婴儿口中,所以佛陀对迭瓦达答有此呵斥。
 依据菩提比库的注释,「瞿低」是迭瓦达答母亲的姓。
 出佛身血是五逆罪之一,其余四者为杀阿拉汉母、杀阿拉汉、破和合僧。
 迭瓦达答此行乃无间业,来世即堕无间地狱。
 当如法治之,即指若违此规定,应依犯巴吉帝亚罪处
⑦ 此四人是迭瓦达答的伴党,常妨碍佛陀教化,诽谤其他佛弟子,不听从佛陀的劝诫。
 「筹」是用来计算僧众之人数或表决之票数。当发生事故或意见分歧时,欲计算两方人员,便使各人捉筹而行投票,以票数而知人数。其筹以竹与纸片等作之。
 阿迦答沙都的母亲为韦提希夫人,因此他又名「阿迦答沙都韦提希子」

 


{返回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十四章 晚年
下一篇:第十二章 教义
 第三章 觉悟之后
 第一章 诞生与早年
 第十三章 迭瓦达答
 导论 人物角色
 第九章 弘法前二十年的尾声
 第四章 弘法
 第十二章 教义
 第六章 给孤独长者
 第二章 觉悟前的精进
 第十六章 第一次结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02.洞澈内外光明 Being permeated by light inside and out[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楚狱”问题[栏目:巨赞法师]
 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与和谐社会[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