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证悟初果的方法 初果断三结
 
{返回 法增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12

初果断三结

一个修行人若是明白了八难八非时10,决定修行达到解脱的话,应该如何修呢? [中阿含.食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展转具成。因此四不坏净与入流分是每一修行人的先进阶。

解脱道里的四双八辈行者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些是从果位上来看行者所分的。须陀洹至阿那含的行者必须断五下分结(疑、戒禁取、身见、贪、瞋),阿罗汉必须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

我们的苦乃是因为不能如实明了世间的真相,被色相所迷惑,执着于身体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与我的身体有关的事物上,当接触到可爱或不可爱的境界时,执着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见),而数起贪瞋痴等恶念。这种种我欲、我想、我慢、我见。使我们从无始以来被系缚住,产生种种的烦恼,有漏,障碍,炽燃,忧,悲,恼,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若是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话,那么佛法对他来说将如隔靴抓痒一般,不能相应。

在[杂阿含6经]中佛陀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世间人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

我们观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对这色、受、想、行、识五蕴爱喜呢?因为爱喜的缘故,我们才于苦不得解脱。所以对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须要能知道,见得到,明白它。我们因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颠倒心去做,所以佛陀才说我们喜爱苦。若能修到知苦,还要进一步离于苦的根源,心中对色相不起欲贪,要离于对色相的欲贪,这即是所谓离于色执取蕴(心中生起对色相的种种爱恋执取) ,心才能解脱于对色相贪爱所起的苦。

在[入阿毗达磨论]里提到我们的烦恼有七随眠:即是欲贪、瞋、有贪(执取生存的贪)、无明、慢、疑、见。欲贪与有贪可归纳为贪,而成六随眠。[俱舍论]把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而成十随眠。

须陀洹道须断五下分结的疑、戒禁取、身见三结或三随眠,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行者11)。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须陀洹道要断的三结都是与邪见有关,我们必须看清楚修道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抓准主要的来对治,才能见效。


{返回 法增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证悟初果的方法 断第一个烦恼:疑结
下一篇:证悟初果的方法 初果成就四不坏净
 如何对治贪欲心?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烦恼的类型
 有钱的在家人的修行 南传[虎径经]的注释
 正法的隐没
 佛教正法的存亡?
 业障与忏悔
 福报与功德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烦恼的生起--攀缘四识住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 1 恶业的净化
 安般念业処诸源的比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了义疏》序[栏目:巨赞法师]
 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通行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第七[栏目: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大乘攻略:初学 十四、必修经典[栏目:清净法师]
 灭苦之道 五、僧伽 五[栏目:法遵尼师]
 戒杀念佛[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近两年来大陆佛教教育问题研究述评[栏目:宗舜法师]
 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廿二课 修习六度[栏目:佛学启蒙]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38[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小鸟和我[栏目:行者随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