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五章 沙利子的开示
 
{返回 佛陀的圣弟子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6

第五章 沙利子的开示

被归为沙利子(Sariputta)所说的经典,涵盖了与梵行有关的广泛主题,包括从单纯的戒律,到深奥的教理与禅修重点。以下即列出这些经典,并对每个主题略作简短的说明。

这些经曲在“经藏”中的编排,并非表示说法时间的先后顺序。不过,其中有些包含特殊事件的参考资料,就可以据以推算出它们属于佛陀传法的哪个时期。例如《教给孤独经》(Anathapindika Sutta),就是于这位在家大弟子去世前说的。

《中部》

No. 3《法嗣经》(Dhamadayada Sutta)

在佛陀说完“佛法嗣子”与“世间嗣子”,并退居他的香房之后,沙利子告诫比库们应如何表现,以及当佛陀远离愦闹(混乱喧闹)时,他们也同样地要远离愦闹,应该放舍佛陀教导他们要放舍的事物,并且应谦虚,乐于独处。最后他以十六种心的烦恼之恶作总结(见NM 17),并说藉由中道——八正道,可以断除它们。

No. 5 《无秽经》(Anangana Sutta)

有四种人:自知犯戒者、不自知犯戒者、自知无犯戒者、不自知无犯戒者。经中说知之者比不知者好,并解释其原因。这段开示显示出,自我省察在戒律与禅修上的重要性。

No.9《正见经》(Sammdaditthi Sutta)

摘要请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6.

No. 28《大象迹喻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摘要请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3-126。

No.43《有明大经》(Mahavedalla Sutta)

长老回答无碍解第一的尊者大拘絺罗(Mahakotthita)所提出之一系列问题,沙利子以清晰而深入的解答,来回应对方巧妙的问题。回答是从法相的解析开始,从智慧与正见到禅定的微妙观点。

No. 69《瞿尼师经》(Gulissani Sutta)

关于林住比库(bhikkhu)所遵循的行仪与修法。由大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尊者提问,沙利子长老则确认住在城市与村落附近的比库们,也适用相同的规则。

No.97 《陀然经》(Dhanannani Sutta)

沙利子向陀然阇尼婆罗门解释,在家人多方面的责任,不能作为他们犯错的借口,他们也逃脱不了造作这些恶行的未来苦果。

后来,当陀然阇尼卧病在床,临终时他请求沙利子长老去看他,沙利子向他说明透过梵住到达梵天的方法。佛陀婉转地责备长老,未能引导陀然阇尼到更高的觉悟。(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94)

No. 114《应习不应习经》(Sevitabbasevitabba Sutta)

沙利子阐释一段佛陀对于何者应修行、长养与应用的,何者是不应修行、长养与应用的简短开示。从身、语、意三方面切入,内容是关于心态、知见、六尘与比库的资具。

No. 143《教给孤独经》(Anathapindikovada Sutta)

沙利子被临终的给孤独长者请到病床边,他劝告他远离任何贪着,当从六根开始:“长者!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我不应该执着眼睛,而我的心也就不会执着它。’长者!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

对于其余的五根、六尘、六识、六触、由六触所生的六受、六界、五蕴、四无色界也一样,并以出离这个世间与其他一切世间作为终结;出离一切所见、所闻、所触与所想的事物;出离心中遭遇、探索与追求一切。简而言之,应该在所有经验领域中练习出离,对临终者而言,应该从他迫切的考量开始:他的六根与它们的作用。

这个出离的召唤,引起更广泛的循环,并产生思想共鸣的效应。这在临终的长者心上,一定具有深刻的冲击,以及安定、解脱,甚至喜悦的影响,这显然正是这位善巧的老师沙利子所希望的。事实上,他的话确实有那个影响,因为经典中说,给孤独长者在听到这个崇高的开示后,感动而落泪,那是个他前所未闻的深刻开示。给孤独不久之后便去世了,并转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成为天神。

《长部》

No. 28,《自欢喜经》(Sampasadanīya Sutta)

沙利子作的赞佛颂,在佛陀面前所说,并赞扬他“无上”(anuttariya)的教法。它表现并证明了沙利子对佛陀的净信。此经的第一段也出现在《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 Sutta)之中。

No.33 《等诵经》(Sangiti Sutta)

No.34《十上经》(Dasuttara Sutta)

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8-130。

《增支部》

2:35《等心经》(Samacitta Sutta)关于入流者、一来者与不来者,以及何种因素会决定他们未来的转世。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7。

3:21关于“圣者”的另一种分类法:身证(kayasakkhī)、见至者(ditthippatta)与信解脱(saddhavimutta)。

4:79沙利子问佛陀为何有些人的事业失败,有些人成功,甚至还有些人超出他们的预期。佛陀回答,原因之一是有没有布施,有没有对沙门、修道者与比库们布施。

4:158有四种特质可显示善念是否存在,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有这四种特质,他就能知道自己已失去良善的特质,世尊称此为“退转善法”。这四种特质是:多贪、多嗔、多痴,以及对于与智慧相关的深奥论题,缺少知识与智慧。

反之,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有另外这四种特质,他就能知道自己并未失去良善的特质,世尊称此为“不退转善法”。这四种特质是:少贪、少嗔、少痴,以及对于与智慧相关的深奥论题,拥有知识与智慧。

4:167-168圣道上的四种进步。参见【导论】,页33-35。

4:172沙利子解释佛陀简短陈述的四种“我性”(attabhava),并提出一个问题。佛陀的回答,后来沙利子在《等心经》中曾加以阐释。

4:173沙利子在受具足戒两周之后(亦即在证得阿拉汉果时),宣称自己已达到四无碍智。他请求佛陀加以印证。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其人其事>,页118。

4:174沙利子与大拘絺罗尊者讨论可解释的极限。沙利子说:“六触处所及之处,即(可解释的)戏论世界的范围;戏论世界所及之处,即六触处的范围。如果六触处止息,戏论世界便随之灭去而寂静。”

4:175关于必需要具足“明”与“行”(vijjacarana)两者,才能够灭苦。

4:179关于在现世能否证得涅槃的理由。

5:165人们会发问的五个理由:出于愚痴与无知;出于恶意与欲求;出于想知道;出于轻慢;出于这个想法:“如果他正确回答我的问题,那很好;否则,我会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5:167关于如何劝谏同修比库们。

6:14-15比库好死与恶死的理由。

6:41沙利子解释一位拥有神通力的比库,可随其意愿,将树干看成只是地、水、火或风、净或不净(美或丑),因为所有这些元素都存在于树中。

7:66关于恭敬与尊重。沙利子说恭敬与尊重佛、法、僧、修行、禅定、不放逸,以及慈爱有礼的精神,这些有助于克服不善与培养善。其中每一个因素,前者是后者的缘。

9:6个人对于人、衣、乞得的食物、坐卧具、村落、城镇与国家等,应该知道的两件事:是否该亲近、使用它们,或依靠他们来过活。

9:11沙利子的“狮子吼”,是某次有比库毁谤他,他在世尊面前所发出的。他以九个譬喻来说明自己解脱嗔恚,不执着色身,以及不可能伤害别人。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01。

9:13和大拘絺罗讨论梵行的目的。

9:14沙利子询问三弥提关于“法”的本质,并且赞同于他的答案。

9:26本经说明沙利子即使面对敌手,也保持公正不阿。他纠正一个被认为是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所作的说法,它可能是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向沙利子误传的。然后,沙利子对那名比库解说,即使面对最诱人的感官印象,也无法动摇一个完全发展且稳定的心。

9:34关于涅槃,它被描述成是超越感受的快乐。

10:7沙利子描述自己的禅修,在禅定中他只有一个概念,即“涅槃是‘有’的灭尽”。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17。

10:65转世是苦,不再转世是乐。

10:66喜欢佛陀的教法与戒律是乐,不喜欢它们则是苦。

10:67-68在修习善法时进步与堕落的因。

10:90关于漏尽阿拉汉的十力,它们让他有资格来宣称自己的成就。

《相应部》

《因缘相应》(Nidana Samyutta)

24沙利子说苦非自作,亦非他作,并解释苦是透过感官接触的缘而生起。

25他说乐与苦的情况,也同样是透过感官接触的缘而生起。

31“有”是以“食”为缘而生起。

32《伽拉罗经》(Kalara Sutta)。佛陀提问,沙利子回答说,促使他宣称自己证得阿拉汉的,是他知道:“生的因既灭,其果——即未来的生——也随之灭去。”因此,他可以用一句宣称成就阿拉汉果的定型句来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然后,他又回答佛陀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生、有的原因与起源,以及其他缘起各支,乃至感受,观察感受是沙利子成就阿拉汉(arahant)果的起点。他说自从了解三种受都是无常、苦时,他心中就不再生起任何世俗之乐。

22.《蕴相应》(Khandha Samyutta)

1沙利子详细解释佛陀所说的:“即使身体有病,心也不应生病。”

2沙利子指导要到偏远地区的比库们,关于如何回答非佛教徒提出来的问难。他告诉他们,断除对五蕴的贪爱是佛法的核心。

122-23关于思维五蕴的重要。如果有比库(bhikkhu)持戒,或善观五蕴无常、终归于苦与无我,他就可能证得入流果。如果有入流者(sotapanna,初果)、一来者(sakadagami,二果)或不来者(anagami,三果)都如此思维,他也可能获得更高的果位。阿拉汉(arahant,四果)也应如此来观五蕴,它会带来现法乐住以及正念、正知。

126关于“无明”与“智”。

28.《沙利子相应》(Sariputta Samyutta)

1-9在这九经中,沙利子说他已经发展九次第定,也就是从初禅到灭受想定;并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任何我见。

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17。

10有一次,在王舍城,沙利子乞食完后在墙边进食。一位名为净面(Sucimukhī)的外道女沙门走过来询问,他进食时是否像其他非佛教沙门一样,朝着某个方向吃。沙利子向她解释那是错误的生活方式,他拒绝任何这样的方式,并说他是以正确方式托钵乞食,既然是正当获得的食物,他就会吃它。净面深受感动,因此她便沿街四处大声宣扬:“佛教沙门以正确的方式乞食!他们毫无过失地乞食!请布施食物给佛教沙门!”

35.《六处相应》(Salayatana Samyutta)

232导致轮回的束缚并非六根与六境,而是对它们的贪爱。

38.《阎浮车相应》(Jambukhadaka Samyutta)

沙利子回答其外甥阎浮车(Jambukhadaka)提出的问题,他是个外道沙门。

1-2他解释涅槃与阿拉汉果就是贪、嗔、痴的灭尽。

3-16他回答问题,内容是关于那些宣说实相者:关于梵行的目的:关于那些得到真实慰藉者。他解释受、无明、有漏、有身等,并说明在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中,什么是行者难以做到的。

48.《根相应》(Indriya Samyutta)

44佛陀提问,由沙利子回答:不是出自于对佛陀的信仰,而是从自己的经验,他知道五根(信、进、念、定、慧)能导向不死。

48-50关于五根。⑴

55.《预流相应》(Sotapatti Samyutta)

55关于四预流支(sotapattiyanga)。①

原注

⑴这几经的翻译收录在《智慧之道》(The Way of Wisdom, BPS, Wheel No. 65/66)中。

译注

①四预流支:指作为预流者的四个必须条件,即“四不坏净”---- 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也就是正确地认识并信仰佛、法、僧三宝,无条件地皈依,并完全、确实地具备圣者所受的戒。


{返回 佛陀的圣弟子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一章 少年
下一篇: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四章 到彼岸
 第五部 天眼第一 阿奴卢塔 第六章 阿奴卢塔的前世
 第十一部 善说法的在家弟子典范 吉达长者 第一章 在家弟子的典范..
 第三部 僧团之父 马哈咖沙巴 第三章 轮回背景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六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其他教导..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三章 寻法
 第七部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盎古利马喇 第四章 盎古利马喇的偈..
 第八部 七度出家成为阿拉汉 吉答比库 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给孤独长者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四章 各种事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