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少做起 上岸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86
  上岸
  Coming Ashore
  1959年6月28日
  法能洗涤心智,使它明亮、清净、快乐。世人秉性各异,有的粗糙、有的中等、有的精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依众人心性,多方说法。换句话说,他把短话解释成长话。举例说,有时他讲布施的果报,有时讲戒德的果报,有时讲擦亮心智即禅定的果报。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教导人们净化心智。其它一切都是详细解说。
  我们每一个人,好比独坐一叶小舟,在大海里漂行,周围是狂风巨浪。有的人漂得太远,根本看不见海岸。有的人上下沉浮,时而看见海岸,时而看不见。这代表那些在重复“哺哆-哺哆”的人。有的人漂得离岸近些,看见了鱼笼、帆船、岸上的绿树。有的人在拼命朝岸边游,还不曾到达。至于佛陀,他就象一个站在岸上的人,不再有海上的危难。他经历过人们正在遭遇的险境,因此有大慈悲,想助我们脱离大海、安全靠岸。这就是为什么,他教导我们修持布施、戒德、禅定,因为这些修持,能把我们安全地拉上岸。
  我们下决心修持佛法时,必须瞄准法的真正目标。不要朝其它方向偏。你必须了解哪条路是错路、险路; 哪条路正确、安全。好比渡海时把舵: 船长必须看着灯塔的信号。又好比开车: 交警在主要十字路口以红、黄、绿灯为信号。如果红灯亮起,你不停下,继续开会出危险,必定受罚。如果绿灯亮起,你不开,也错了。这就是为什么开车时必须理解交通信号,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同样地,你在求法的航行中,必须了解佛陀的交通信号。他的红灯是禁止、不许做的事。凡是让车船穿越红灯的人,必然会遭遇危险。因此我们在这里禅定时,必须确保不去穿越杂染的红灯。
  佛陀把我们的杂染比作火。一个太阳,可以使世界这样热。想象有五、六个太阳会怎样。我们每个感官周围的杂染,好比太阳的热量。Cakkhum adittam: 眼如炽火。Sotam adittam: 耳如炽火。Ghanam adittam: 鼻如炽火。Jivha aditta: 舌如炽火。Kayo aditto: 身如炽火。Mano aditto: 心如炽火。不要让这六团火烧着你。平时,围绕眼、耳、鼻、舌、身、意升起的官感之欲,就是在心里烧个不停的一团团红色大火。如果我们在禅定时,把心伸进这些欲念里,就好比把点着的火柴伸进煤油、汽油。因此,你在禅定时,不要把心伸进家庭、房子、财产、任何人、任何事里。这就是佛陀的红灯,他告诉你不要走。
  另一个信号是绿灯,也就是正在讲解的佛法。绿灯亮时,是要你往前走。这里的绿灯代表你已经学过的法、和你正在修习的法。绿灯亮时,无论快慢,我们都得走。不要徘徊、挡道,否则会给警察抓住。换句话说,当法藉我们的眼、耳、舌、鼻、身、意升起时,我们必须追求那个善德。
  法是朝向善德与宁静的推拉之力。绿灯就好比内心升起的清净之法。此刻我们的心是否进入了佛陀的品质?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有观察力,察看内心的动态,是走向绿灯、还是走向红灯。如果方向不对,得自己转回身来。好比我们采花、洗花、插入花瓶,确保没有蠕虫毛虫在吃它们。要使心成为瓶中纯净、绽放的莲花,这才算达到了“哺哆”的品质。换个比方: 心就好比池塘中开放的莲花,清凉、清新。周围是滋养的水分,清凉、芬芳。如果你坐在这个禅修大厅里,心如池中莲花,不着五盖。这也称佛陀的品质。它叫做光明之心,更简单地说,它具有内在价值。心渗满这样的价值时,它有快乐自在。
  法是一种专意,给心带来喜感、充足感、自在感。它升起时,经上教我们要尽量发展、培养它。保持这个专意,达到合一境界: 那就是法。内心无论有什么善德,我们要努力提升它,达到越来越高的层次。要不停地评估它、始终念着它,看心怎样进入这个善境。这就称为念住的培养。
  如果你保持念住,集中在一条道上,即忆念“哺哆”,不把心送到其它道上,心会培养起越来越深的内在价值。好比在地上踏路。如果在同一条路上来回踏,路必然平整起来。杂草长不起来,路越来越深,下雨时成一条水渠,可以灌溉庄稼,让它生长茂盛。我们可以卖得好价、富有起来,不再穷困。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功德品质,或者说内在价值,称为尊贵的财富。
  深奥而精细的事物,质量比较高。如果呼吸精细起来、心精细起来、念住精细起来,我们的明亮觉知会传得越来越广,如电灯光照亮整个首都。它的光亮不同于油灯,想看清四周,得端着油灯走一圈。当心精细了、呼吸精细了、我们能够了解整个世上的呼吸能量。我们会看见各个元素的运作情形。心更为宽广,念住成为大念住。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凉。有更多的充足与喜感、绽放与自在。当心这般成熟起来时,你就有了尊贵的财富。你不再贫穷了。
  清凉如水。地里有水,必定有鱼虾、螃蟹、水贝,那些都能致富。佛陀了解这种心态的富足感,这便是为什么他告诉比丘们:“不要种田。不要接受金银。只做一件事──用心修法,使你的心成为一乘道──那时候想要什么,必然会有。这是因为心满载了功德与法时,你常有富足。”
  这便是使功德深入之后升起的力量──它深如湄南河,比泰国任何其它河流更深更宽。河里到处是舢板、小筏、机动船、蒸汽船、大船、小船,便于旅行通商。河里有鱼,地里有稻米、甜瓜、黄瓜、玉米、小麦──你的心里会有这一切,一应俱足。如果你不修持善德,怎样也不会富有。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比丘:“不事农、不行商。不要担心。你们不会穷苦。只要在内心培养大善大德,各样财富自会朝你们涌来。”
  但是我们并不真正信他,反而信自己的杂染,于是我们的心不朝那团纯净与清明走,而是朝着烧红的火焰不停地滑过去。这就为什么经里教导我们: sukkam bhavetha pandito,智者培养清净光明之法。
  到目前为止我提到的,是有关佛与法的品德。
  僧的品德意味着使心往前走,不后退。我们不停地促使心智健康起来。比方说,眼见不良景物,心依然健康。耳听不良声音,心依然健康。鼻闻不良气息,心依然健康。舌尝不良滋味,心依然健康。身触不良事物,心依然健康。这就叫做supatipanno,行道正善。我们始终使心保持在正道上,称为uju-patipanno,行道正直。当我们把心带到内观禅定的层次,获得超世智时,称为行道有方[?aya-patipanno]。至于samici-patipanno,行道卓越,意味着使我们的善德越修越好。比方说,杂染在内心升起时,我们必须用佛法把它关起来。杂染好比不幸的疯狗在乱跑乱咬,直到给打死、或者自己死去。同样地,杂染升起时,必须赶快圈起来、控制住。不要放出来用它们。贪、嗔、痴是醉药。我们沉醉时,心就处于黑暗中。我们在黑暗中来回蹒跚、昏乱迷路,结果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佛陀的绿灯会把我们带入佛、法、僧的明亮品质。当我们有这三宝,又坐在由七套尊贵财富组成的水晶宝座上时,会有什么苦? 当我们使心进入法时,心漏就得消失。不再有什么污染心。我们就能逃离苦海。
  一旦上岸,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乐趣,因为那里有许多海上见不着的事物。好比进入湄南河口,看见湿地树与鲜绿植物。我们着了迷,于是继续朝内陆走,进入苏胡提路。在那里看见了自行车、吉普车、各色漂亮汽车,于是更激动。有的人沉迷于陆地景象,换句话说,沉迷于禅定中出现的禅相。比方说,我们也许开始能回忆前世。忆起坏事,于是难过起来。忆起好事,便高兴起来。这样会转成渴求,与这个那个的缘起欲望。有的人痴迷过头,以为自己真是禅相里的人物。
  如果我们的明辨不够强,看见的景象会败坏洞见[vipassanupakkilesa]──好比有人看见一辆稀罕的车,激动起来,想进去坐一坐、开动一下,于是不看左右便奔了过去,跑到路中央给车撞倒,或者撞死、或者断胳膊断腿。费了那么大功夫脱离大海,结果受到迷惑,又把自己置于险境。
  几天前就有个例子。寺院里来了位老比丘,有些居家人问他从哪里来、想见谁。他说:“你们什么都不懂。阿姜李过去是阿育王,这就是为什么他造了阿梭卡让寺。我是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他的老朋友。因此我今天来看他。”他让弟子来通报,我告诉那位弟子,“快点、快点,回去告诉他走开。绝对不许进这里来。”这种事也会发生。这就叫做受陆地景象迷惑,受禅相欺骗。那位老比丘也许心里升起了一两个什么念头,于是忘形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明辨足够强大,无论看见什么,都可以变成尊贵财富[ariya-dhana]。看见湿地林也有用,可以砍作木柴,自家用、或去市场卖了。杂草丛生之地,可以锄草为田。不休耕,必定有收成。
  受禅相吸引,称为“辨识走偏”。如果你有禅相,正确的反应是,要记得评估它,然后依照它的天性放下。不要抓住你看见的事物,因为那一切都是无常。如果你生来贫穷,会为发财的欲望而苦。生来富有,会为守财而苦,怕损坏、怕给人骗走、怕小偷撬门进来偷。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禅相也一样。因此无论你看见什么,必须依照它们的天性放下。把树留在林子里、草留在草坪上、稻苗留在田里。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有自在,因为你知道在陆地上感觉怎样、水中感觉怎样,何时该进、何时该出。你一旦有了技能,可以在水上、陆地旅行,轻松自如。你可以进退无碍。这便称为世间解[lokavidu]。你可以守着知识,却不卡在里面。你可以住在海里不淹死。你可以住世不沉沦于世──如水中莲叶,水丝毫不能渗入叶中。
  造作之事不属于任何人,没人掌管。如果你对它们作观察后依其天性放下──譬如放下一把刀,不去抓紧它──这时心会达到一个重要层次: 即光明的心境。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少做起 正业,正果
下一篇:从少做起 观想死亡
 从少做起 蛇、火、与大盗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定开示
 灭苦手册 第一篇 解脱苦痛
 从少做起——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 目录 引言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
 从少做起 行路的力量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解脱的技能 僧侣生活
 解脱的技能 法的宝藏
 解脱的技能 觉醒之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节录[栏目:梦参法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28[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一位病者临终厌恶听闻佛号,助念团则改念《地藏经》替他忏悔,之后病者就欢喜听佛号。原因何在?[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三十四章 香严上树[栏目:禅门开悟诗200首]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九 知足天王众——尽管去做,不要问结果[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佛教实用联萃[栏目:佛教楹联集]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七四)[栏目:杂阿含经]
 为什么每次去庙朝拜佛以后,坐车回家时会忽忽悠悠地睡觉?[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持续经营这个行业,希望藉此来接引众生进入佛门,请问我能扩大发展吗?[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和尚吃肉吗?[栏目:寂静法师·福慧灯]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