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灭苦手册 第三篇 佛教之道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94

第三篇: 佛教之道

        以下讨论的是佛教之道,这条道由一位受到众多人的崇敬、被赞为尊贵者的人所发现并为我们指明。学习他的教导时,我们可以自己判断,自由地相信或者不信; 发现它们的这个人从来没有立下任何规矩强迫我们。
        当一群人懂得了某种教说能够引导他们为善,于是对那种教说敬仰、奉行时,它就被称作他们的宗教。至于佛陀的宗教或者说教义,可以总结为三点。

        1. 我们应当在意、语、行上,戒离做一切恶的、毁坏性的事,对己或对人造苦的事。即便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在做这种事,也应当努力停止。
        2. 我们应当在内心发展一切我们知道是善良、具德的素质,维护我们已有的戒德—— 这称为守护具足 [ārakkha-sampadā]——并且把不断地发展尚未达到的戒德作为目标。
        3.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活动,应当带着纯净的心去做。我们应当使自己的心纯净、清洁。如果我们做不到一直保持纯净,假如能够间或使它纯净,也仍然是好的。


        以上这三点都是佛陀教导的目的。
        佛陀的教导是与世间的真正本质相一致的。他说:『 Khaya-vaya-dhamma sankhara, appamādena sampadetha』,意思是: 『一切造作,依其本质,一旦升起,必然衰败。不可失慎自满。要保持全副的念住、全然的警觉,你们将证得宁静与安稳。』
        这个意思是: 显现于世间、从业 [kamma]升起的一切事物,都称为造作 [saṅkhārā,诸行]——构成的事物、塑造的事物、和合的事物。造作,依其本质,分为两类——世间层次上的造作,和法的层次上的造作。

1.『世间层次上的造作』是指八种世间之道: 地位、财富、赞誉、享乐,也就是我们大家都希求的东西,然而——既然它们是造作的,不稳定、不持恒——就有可能有另一种果报的干预: 既有了地位,我们就可能失去它。既有了财富,我们就可能失去它。既有了赞誉,我们就可能被批评。既尝过了来自物质财富的快乐,我们也许就变得贫ࢱ 18;倒、痛苦不堪。因此,佛陀教导我们不可失慎,而为这些事情所迷惑。如果我们不能够牢记这一点,必然就会受苦。
2.『法的层次上的造作』是指位于我们内在的诸种元素 [dhātu,界]、蕴 [khandha,聚集体]、处
[āyatana,感知媒介],它们是无明和心凑合的造作的结果,在外在层次上,便升起了法的造作。

A. 元素 [dhātu]: 在法的层次上被塑造成诸行 [saṅkhārā] 的元素有六种:
(1)体内坚硬、密集的部分,比如骨胳、肌肉、皮肤,称为地元素。
(2)渗透于全身各处的液体部分,比如血液,称为水元素。
(3)在体内穿流的诸力,比如出入息,称为风元素。
(4)给身体的所有部位赋予暖意的那个层次,称为火元素。
(5)体内的空隙部位,其它元素可以移动、进出,让空气进出的通道,让我们移动——比如耳道、鼻腔、口腔——称为空间元素。
(6)身体的这些层次,假如没有意识监督它们,就好比电池没了电,再也不能释放电功来发光、发动。只要有意识在掌管,它就能够致使身体的各种素质与部件有利于众生。善与恶、福德与失德,只有在意识发出指令时才能够升起。因此,善恶最终来自觉知本身。这就称为识元素。
这六元素,都属于同一类法的层次上的造作。

B. 蕴[khandha]: 我们所体验到的事件所分成的种类,称为五蕴:
(1)色[form]: 我们身内、身外之一切可见的感官素材,都称为色蕴。
(2)受[feeling]: 当意识与感官素材相互接触时所升起的乐、痛、不乐、不痛的觉受,称为受蕴。
(3)想[perception]: 对自己与外在的人与事物所作的标记与指认之动作,称为想蕴。
(4)行[formations]: 心中升起的念头与心理构思——好、坏、对、错,一切思维不脱此等共性——称为行蕴。
(5)识[consciousness]: 从常规设定出发的识别意识——例如,当眼看见一个视觉对象、耳听见一种声音、气息来到鼻、味道来到舌、触感来到身、或者一个想法在知性中升起时——透过那些官感之一,清楚地觉知,『那是好的、那是坏的,那是微妙的、那是精细的』: 这种形式的知识,称为识蕴。
所有这五蕴,归结为身与心。它们是自无明升起的法的层次上的造作。

C. 处[āyatana]: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一切善与恶的『基地』或『媒介』。感知媒介一共有六种: 视、听、嗅、味、触、思。

        所有这些都是法的层次上的造作。它们之升起是无明——未穿透真实的知见——的果报。
        因此,我们有世间层次的造作,也有法的层次上的造作。佛陀教导说,所有这些造作都是不可靠、瞬间即逝、不稳定的。它们出现、暂住、然后消失。接着,它们再出现,绕着圈转。这就是无常和苦。不管它们是好是坏,一切造作都是如此作为。我们不能迫使它们服从我们的意志。因此佛陀教导说,它们不是我。我们一旦培养了明辨的精准功力,就能够逐渐放松我们对这些造作的执取。一旦我们稳住心,达到正定的地步,明晰的认知技能[明]将会在我们内心升起。我们将明见世间和法的层次上的造作的真相,因此将会把它们从心里褪去。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从一切造作中得到解脱,达到如佛陀所教导的那种最尊贵的喜乐,独立于任何身心对象。
        这两个主题的讨论尽管简要,却可以包容佛陀教导的各个层次。
        总结起来说: 不放逸。警惕。不自满。不把自己的信任放在任何这些造作上。努力在你的内心发展那些应当获得、修得的德性。那就是不失慎[不放逸]的意思。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的技能 目录 前言 引言
下一篇:灭苦手册 第二篇 人类价值
 从少做起 (禅定)三个原则
 解脱的技能 词汇录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解脱的技能 教与学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零点
 善德的力量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超越对错
 修心之技能
 从少做起 行路的力量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三章﹕悌 Chapter Three﹕ ..[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