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临终说法一则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78
阿姜李: 临终说法一则
1956年2月19日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Last Sermon——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1956年2月19日,奈-通曼-夏沙功女士请阿姜李-达摩达罗在波罗尼瓦寺的出离院(Nekkhamma House)为桃-萨蒂雅努拉女士说法。桃-萨蒂雅女士静卧病床,双手合十,恭听了这段开示——这是她最后一次听讲法义。结束后,我走近她说,‘我希望把这段开示记下来。你若去世,我会把它印出来,在你的葬礼上分发。’ 她眼有笑意,微微颌首同意,接着问:‘你都记得吗?’ 我答道:‘不完全,不过至少记得一部分。’ 于是她为我复述了几个要点,言语中始终对法味有喜悦与感动之意。我因此记录了回忆所及的这段开示总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ayudo balado dhiro'ti.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智者施予生命与力量...[1]
 
 
 
        我现在为你简要讲述佛陀教导的一个要点,助你长养体力与心力。我们大家活着,都必须依靠体力与心力。缺了这两样,生命不能够继续。
        身体的力量,无论我们以四类必需品、以世间财富加以滋养,仍免不了随其本性衰败、消亡。它逃脱不了老、病、死。体力的存在需要心力的帮助。但是心的力量不需要依赖四类必需品或者世间财富; 它根本不需要依靠体力。它可以完全依靠“圣财”[2]而活。因此,心力比体力更重要。
        自己力量不足的人,一开始必须寄希望于依靠他人,直到可以自立。依靠他人时,我们必须仔细选择一个好的依止,根据巴利经文: asevana ca balanam, panditanañca sevana(远离愚人,亲近智者): 意思是,我们必须选择智者去亲近。如果我们亲近智者与圣贤,他们会教我们为善。与愚人交往,会因此受苦。
        因此,寻找这样的依止不算是真正的上善,因为它就好比射鸟,也许只射中翅膀或者尾羽。我们若真想直中目标,必须依靠另一类支柱: atta hi attano natho[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这种依止,佛陀称赞它是最高的,因为它会教我们对自己的善恶之业有觉知——kammassako'mhi[业的主人]: 再也不需要寄希望于他人。
        为了制造这类依止,我们必须培养五种素质——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这称为五力,它会赋予我们向善的心力。这五力可归纳于戒、定、慧之下。信力归于戒; 精进力、念力与定力属于定; 明辨力属于慧。
        有信力,等于有财富。戒德好比一块白布,包裹着身体,使它看着美观,又好比莲花的花瓣,包裹着花蕊的香气。戒德是在我们在行为中斩去邪恶与败坏的素质,使得我们的举止诚实端正。这就是戒德,但它还不是最高的福德。身体持戒时,我们的心要端正地伴随着它。
        精进力意味着行事勤奋、决意、持恒、果敢、不屈不挠,这样才有力量追求善德。
        念力意味着审慎、自制,确保我们的意、语、行不走偏; 对善恶有自觉,使我们的行为不退堕到不良与不智的层次。
        定力意味着使心牢固定驻于单一目标——一乘道,不让它攀缘其它目标,受其影响倾斜、动摇——无论是好是坏、过去未来——使心保持诚实与端正。
        这三类素质一起构成了抑制了感官欲望、恶意、伤害意的端正心智。这就称为出离正志(nekkhamma-sankappo): 心对感官情绪或者感官对象,无论它是善是恶,既不喜也不恼。这是一颗离开俗世的出家之心。不论我们是否经历出家仪式,不论住在家里还是住在寺院,我们就称得上是出家了。
        下一个素质是明辨,佛陀称之为最高的善德。我们有了戒德与定力,明辨会在达到初禅到四禅的心里升起。是这股明辨之光,使我们看见内在与外在之法。我们可以从两面看见自己。我们看见生的那个侧面会重生,不过还有一个侧面不重生。老的那个侧面会老去,不过还有一个侧面不衰老。病的那个侧面会生病,不过还有一个侧面不生病。死的那个侧面会死去,不过那不死的部分,它不死。这就是种姓智(gotarabhu-ñana),好比有双目,看见了两个侧面。无论朝哪面看,我们都看见了,但两面都不执取。我们只看见事物的造作本质,它们都必须经历生老病死。不少人观想这四件事,明见实相,直到从无明中解脱,因此成了阿罗汉。
        色身的本质是朝一个方向——也就是衰败——流过去; 然而心不跟着它流。心必然依其力量程度而上升。凡心力大者,走得远。执着于生者,必然投生。执着于老者必然衰老。执着于病者必然得病。执着于死者必然死亡。但是,凡不执着于生老病死者,必然趋向于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境。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步时,就可以说在生老病死之中找到了一大块圣财。我们不需要惧怕贫穷。即便身体会老去,我们的心不会衰老。身体要生病死去,就让它生病死去,但我们的心无病,我们的心不死。对阿罗汉来说,即便有人把他的头砸开,他的心也不会痛苦。
 
* * *
 
        当心与世间纠缠时,必然受到冲撞,一旦冲撞,它会摇晃起来、来回滚动,好比一堆石弹。因此,无论其他人是好是坏,我们不要在心里积存起来,升起爱意或者恼意。当它是别人的事,不是我们的事,完全排除出去。
 
* * *
 
        五盖是五种病,抓住心、啮食心,使它消瘦饥饿。凡是定力深的人,能够灭尽这五种病。这样的人,身心必定充实——无饥饿、贫穷、匮乏之感——不会去找任何人求取福德。
        我们得到的果报是(1)我们会得到圣财,使自己富有起来。(2)若是佛陀还活着,他必定会为之心悦,就好比父母看见子女自足富有,可以安枕无忧。
        总结起来说: 世间的财富滋养体力。尊贵的财富滋养心力。因此我要求我们大家,把这段教言用于修行,训练自己,使我们的意、语、行精细起来,有价值、纯净、达到圣财富的层次,那就是通往至乐的涅槃之道。
 
 
 
中译者注:
[1]此为增支部AN5.37中偈语的开头,为了引出下文关于心力体力的开示。
[2]增支部AN7.6中提到七种圣财: 信念、戒德、良知[耻心]、畏恶[懂得不良意语行之伤害]、多闻、慷慨、明辨。佛言拥有这七种财富者不贫穷、未白活。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给每个人的法
下一篇:解脱的技能 词汇录
 从少做起——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 目录 引言
 解脱的技能 禅定之初
 解脱的技能 教与学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真相与它的影子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定开示
 从少做起 蛇、火、与大盗
 从少做起 从少做起
 解脱的技能 世间诸法
 从少做起 做东道主
 庇护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皈依(九)[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分别心 The Discriminating Mind[栏目:宁静的森林水池 A Still Forest Pool]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栏目:李四龙教授]
 给山上道友的讲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印度密教研究之现况及其研究方法(松长有庆)[栏目:其他日籍作者]
 三皈依的真实意义[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十一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栏目:妙境法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80 什么业力让父亲当拳击手、镇暴队警察?是否是这职业...[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人间佛教的经证 粗言与善语[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