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第四篇 过患
 
{返回 约翰·布列特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9
过患
Drawbacks
adinava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感官欲乐的过患
 
纵使天上下起金币之雨,
我们的感官之欲
        也不会满足。
‘它们是苦,
远非乐。’——
         了悟此意,智者
纵使在天界般的感官之娱里,
         无乐可得。
他是正自觉者的弟子,
        以渴求的终结为乐。
 
 
——Dhp(法句经)
 
 
 
        “假定一只狗,为虚弱与饥饿所困,路过一座屠宰场,有个技熟的屠夫或其学徒,朝它扔一串骨——刮净、沾血、无肉。你们觉得如何: 那只狗,啃着那串骨——刮净、沾血、无肉——它的虚弱与饥饿可会消解? ”
        “世尊,不会。为什么? 因为那串骨刮净、沾血、无肉。那只狗除了疲倦与恼怒,什么也得不到。”
        “家主们,同样地,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思索:‘世尊把感官欲乐比作一串骨,苦多、绝望多、过患更多。’ 以正明辨如实看清了这一点,他会避免来自多种[因素]、依赖多种[因素]的安宁,培养来自单一[因素]、依赖单一[因素]的安宁,由此止息对世俗之诱的执取/维持,不着余迹。”
 
——MN54(中部)
 
 
 
        “何为感官欲乐的诱惑? 比丘们,感官欲乐有五条。哪五条? 藉眼识别之色——愉悦、可喜、迷人、可爱、增欲、诱人。藉耳识别之声……藉鼻识别之香……藉舌识别之味……藉身识别之触——愉悦、可喜、迷人、可爱、增欲、诱人。有赖于这五条感官欲乐而生的喜与乐,那便是感官欲乐的诱惑。
        “那么,何为感官欲乐的过患? 有此情形,一位族姓子从业谋生——无论会计、算师、耕作、商贾、牧牛、箭手、国王随从,等等——他面对冷、他面对热、受蚊蝇爬虫骚扰、风吹日晒、死于饥渴。
        “感官欲乐的这个过患,即时即地可见的这一堆苦,是以感官欲乐为由、以感官欲乐为源、以感官欲乐为因、只为了感官欲乐。
        “这位族姓子若这般辛苦操劳,却不得财富,他于是忧愁、悲痛、哀叹、捶胸、痛苦。‘ 我的工作徒劳无获、我的辛劳毫无结果!’ 因此,感官欲乐的这个过患,即时即地可见的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乐为因……
        “这位族姓子若这般辛苦操劳,得了财富,他便经历守护之忧苦: ‘如何不让国王、盗贼抢走我的财物,如何不让它给火烧毁、给水冲走、给不孝子孙夺走?’ 正当他守护、看护财物时,它却给国王、盗贼抢走、给火烧毁、给水冲走、给恨心子孙夺走了。他于是忧愁、悲痛、哀叹、捶胸、痛苦。‘我的财物尽失去了!’ 因此,感官欲乐的这个过患,即时即地可见的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乐为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乐为由、以感官欲乐为源、以感官欲乐为因、只为了感官欲乐,国王与国王相争、贵族与贵族相争、僧侣与僧侣相争、家主与家主相争、母与子相争、子与母相争、父与子相争、子与父相争、兄弟与兄弟相争、兄弟与姊妹相争、姊妹与兄弟相争、友与友相争。接着,他们在争执、争闹、争论时,以拳、以土块、以棒、或以刀相互攻击,招致死亡或如死之痛。" 因此,感官欲乐的这个过患,即时即地可见的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乐为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乐为由、以感官欲乐为源、以感官欲乐为因、只为了感官欲乐,人们执起剑盾、架起弓矢、聚为两阵、冲进战场,一时矢矛纷飞、剑光闪闪; 在那里他们为矢矛刺伤、被刀剑砍头,招致死亡与如死之痛。因此,感官欲乐的这个过患,即时即地可见的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乐为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乐为由、以感官欲乐为源、以感官欲乐为因、只为了感官欲乐,人们执起剑盾、架起弓矢、冲击陡滑的堡垒,一时矢矛纷飞、剑光闪闪; 在那里他们受沸牛粪泼撒、被重物砸扁、给刀剑砍头,招致死亡或如死之痛。因此,感官欲乐的这个过患,即时即地可见的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乐为因……
        “那么,何为感官欲乐的解脱? 凡是平息对感官欲乐的贪爱、放弃对感官欲乐的贪爱,那便是感官欲乐的解脱。”
 
——MN13(中部)
 
 
 
形色的过患
        “比丘们,何为形色之诱? 假定有一位贵族、婆罗门、或家主阶级的少女,十五六岁、不高亦不矮、不胖亦不瘦、不黑亦不白。她的美貌与魅力可是在最盛之时?”
        “世尊,是的。”
        “凡有赖于该美貌与魅力而升起的喜与乐: 那便是形色之诱。
        “那么,何为形色之诱的过患? 有此情形,人们可能后来再见同一位女子八十、九十、百岁之相: 衰老、如橼木般弯曲、佝偻、持杖、抖索、衰弱、豁牙、白发、少发、秃发、皮皱、肢体多斑。你们以为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尽,过患显现?”
        “世尊,是的。”
        “比丘们,这便是形色之诱的过患。
        “再者,人们可能再见同一位女子在病患、痛苦、重疾之中,卧于屎尿之污、靠他人抬起放下。你们以为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尽,过患显现?”
        “世尊,是的。”
        “比丘们,这也是形色之诱的过患。
        “再者,人们可能再见同一位女子弃尸坟场——一日、两日、三日,肿胀、青紫、腐烂。你们以为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尽,过患显现?”
        “世尊,是的。”
        “比丘们,这也是形色之诱的过患。
        “再者,人们可能再见同一位女子弃尸坟场,为乌鸦、鹰鹫、为狗、土狼等动物啄食……骨胳尚有血肉、以筋相连……骨胳血肉尽失、以筋相连……骨腱分离、散乱四处——此处手骨、彼处足骨、此处腓骨、彼处腿骨、此处臀骨、彼处椎骨、此处肋骨、彼处胸骨、此处肩骨、彼处颈骨、此处腭骨、彼处齿牙、此处头骨……骨色发白如螺壳、经年堆积……化为粉末……你们以为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尽,过患显现?”
        “世尊,是的。”
        “比丘们,这也是形色之诱的过患。
        “那么,比丘们,何为出离形色? 平息对形色的贪爱、放弃对形色的贪爱,那便是出离形色。
        “凡不能如实明辨形色之诱惑为诱惑、形色之过患为过患、形色之出离为出离的僧侣行者,他们自己理解形色、或以此真理激励他人藉修持了解形色: 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凡能如实明辨形色之诱惑为诱惑、形色之过患为过患、形色之出离为出离的僧侣行者,他们自己理解形色、或以此真理激励他人藉修持了解形色: 那是可能的。”
 
——MN13(中部)
 
 
 
感受的过患
        “那么,比丘们,何为感受之诱?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远离感官欲乐、远离不善巧心态——进入、安住于第一禅那: 由远离而生起喜与乐、伴随着寻想与评量。那时候,他无心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他有一种彻底无害的感受。我告诉你们,此无害之受,乃是一切感受中的至高诱惑。
        “接着这位比丘,随着寻想与评估的平息,进入、安住于第二禅那; 由沈静而生起喜与乐,随着寻想与评量的消退、知觉汇合起来——有了内在确定……随着喜的消退,他保持着宁静、有念、警觉,身体敏感于乐。他进入、安住于第三禅那,对此圣者们宣告:‘宁静、有念,他有了愉快的居处’……随着乐与痛的放弃——如先前喜与苦的消退一般——他进入、安住于第四禅那: 宁静与念住达到纯净,既无乐、又无痛。那时候,他无心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他有一种彻底无害的感受。我告诉你们,此无害之受,乃是一切感受中的至高诱惑。
        “那么,何为感受的过患? 感受无常、有苦、可变: 这便是感受的过患。
        “那么,何为出离感受? 平息对感受的贪爱、放弃对感受的贪爱,那便是出离感受。
        “凡不能如实明辨感受之诱惑为诱惑、感受之过患为过患、感受之出离为出离的僧侣行者,他们自己理解感受、或以此真理激励他人藉修持了解感受: 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凡能如实明辨感受之诱惑为诱惑、感受之过患为过患、感受之出离为出离的僧侣行者,他们自己理解感受、或以此真理激励他人藉修持了解感受: 那是可能的。”
 
——MN13(中部)
 
 
 
色身的过患
        “那么,何为对过患的辨识[认知]?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来到野外、树下、空静之处——如此思索:‘这色身有诸多痛苦、诸多过患。在这色身里会升起诸多疾病,如: 视力病、听力病、鼻病、舌病、体病、头病、耳病、口病、牙病、咳嗽、哮喘、粘膜炎、热病、衰老、胃痛、昏迷、痢疾、流感、霍乱、麻疯、疔疮、轮癣、肺结核、癫痫、皮肤病、痒症、痂、干癣、疥疮、黄疸、糖尿、痔疮、瘘管、溃疡、胆症、粘液症、风症、体液症、气候症、身体照顾不周之症、外伤、业力病、冷、热、饿、渴、排屎排尿。’ 他这般地专注于色身的过患。这便称为对过患的辨识[认知]。”
 
——ANX60(增支部)
 
 
 
老、病、死、杂染的过患
        “这四种追求是尊贵的。哪四种? 有此情形,一个人,自己会衰老,意识到衰老的过患,寻求脱离枷锁、不老、无上的止息: 即解脱。自己会染病,意识到染病的过患,寻求脱离枷锁、无病、无上的止息: 即解脱。自己会死亡,意识到死亡的过患,寻求脱离枷锁、不死、无上的止息: 即解脱。自己有杂染,意识到杂染的过患,寻求脱离枷锁、无杂染、无上的止息: 即解脱。”
 
——AN IV.252(增支部)
 
 
 
瞋怒的过患
 
 
 
怒者丑陋、少眠,他所得盈利,
        因言行有失,转为亏损。
盛怒的人,把他的财富摧毁。
        狂怒的人,把他的地位摧毁。
亲戚、朋友、同事们躲避他,
        瞋怒带来损失,瞋怒使心燃烧。
他意识不到危险由内心生起,
        怒者不了解自己的利益,怒者看不见法。
被瞋怒征服的人,
        处于一团阴暗之中。
他乐于恶行,以为善行,
        当怒意消退之时,他如火烧般受苦。
他如烟雾围绕之火,
        无用、无光。
 
——AN VII(增支部)
 
 
 
一切执取现象的过患
    “一个人连续专注于执取现象的过患,渴求便止息了。从渴望的止息,引致执取/维持的止息。从执取/维持的止息,引致缘起[有]的止息。从缘起的止息,引致生的止息。从生的止息,于是老、病、死、忧、哀、痛、悲、惨,全部止息。若大一堆苦与紧张,便是这般地止息。”
 
——SN XII52(相应部)
 

{返回 约翰·布列特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第五篇 出离
下一篇:【法】第三篇 天界-三十一个生存空间
 【法】第二篇 戒德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2.正志..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戒德) 八圣道 4.正业..
 布施与募款有什么关系?
 【法】第二篇 戒德 1.五戒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
 【法】第三篇 天界
 【佛】巴利经典中的佛陀生平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
 【法】第一篇 布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仰和个性解放的趋势是否矛盾?[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栏目:俱舍论]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二七)[栏目:杂阿含经]
 Wisdom Develops Samadhi - Samadhi 2[栏目:Maha Boowa]
 道教讲修行选择地点、气节,解脱道讲这些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空性[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为什么要做佛事 七、诵经做什么?[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