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四天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80

第四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四天结束了。我们继续诵读经文,并设法了解它与实修的关系。

我们还在k±y±nupassan±身念住。你可以从k±y±nupassan±身念住, vedan±nupassan±受念住, citt±nupassan±心念住,或 dhamm±nupassan±法念住,四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从身念住的任何一节开始。但当你进行下去时,它们就交融在一起了。你必须到达某些重要的站(阶段)。你必须感觉身体的内在 (ajjhatta½) 和外在 (bahiddh±),然后同时内在外在(ajjhatta-bahiddh±)一起。你必须感觉生起和灭去(samudaya-dhamm±nupass² viharti, vaya-dhamm±nupass² viharati),然后两者同时 (samudaya-vaya-dhamm±nupass² viharati)。在消融bhaªga阶段,你必须要感知身体就像一团的波动,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和灭去。然后你到达感知身体就只是身体 (‘atthi k±yo’ti),感受就只是感受,心就只是心,诸法就只是诸法的阶段。不跟它认同。然后就是只有觉照(paµissati-matt±ya) 及只有了知 (ñ±ºa-matt±ya) 而无任何评价或反应的阶段。

当你前进并安住于修行时,假如你不再贪爱和瞋恚 [身心] 世间的任何事物的话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根深的业习saªkh±ras (习性反应) 会浮现到表面而被去除,。

在另一则开示中,佛陀举例说明:

Sabba kamma jahassa bhikkhuno,

Dhunam±nassa pure kata½ rajam

不再造作新业的禅修者,

过去的不净烦恼浮现时,便会被清除掉

当禅修者停止造所有的业习kamma saªkh±ras,(即是,新的业或习性反应),旧有的不净染污---pure kata½ raja½---就会被清除。Dhunam±nassa 的意思是梳理棉花,理出每根纤维,清除所有的疙瘩和脏物。一旦你没造新业习时,这情况就可能发生在任何阶段,但非常根深的不净染污,只有在消融bhaªga 之后才会浮现。如果你继续造业,你就不断繁衍旧有的库存。只要你克制不造任何新的习性反应,而保持平等心,一层一层的业习就会被清除掉。

正法非常仁慈。起初会导致你下生痛苦恶道的非常粗重的业习saªkh±ras,会浮出表面并被去除。你从中解脱了。

uppajjitv± nirujjhanti, tesa½ v³pasamo sukho

已经生起的,当它们被熄灭时

它们的根除带来了快乐

当所有会导致你下生恶道的业习saªkh±ras都没了,心就会变得完全的平衡---能胜任超越身心的范畴而得初见涅槃。

这可能是几个剎那,几秒或几分钟,但再回到了身心世界时,禅修者的行为模式已判若两人。会下生恶道的习性反应已不再生。种姓已变---gotrabh³。Anariyo凡夫变成了须陀洹sot±panna,圣者ariyo。现今「雅利安,aryan」这个词已失去其意义了,而只是用来表示某一个民族。在佛陀时代,ariyo表示圣者,一位体验过涅槃的人。Sot±panna意思是一位已入流sota的人。最多再七生中,这种人必定会继续修行而成就阿罗汉。在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得住这个过程。

修行以同样的方式继续下去:±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更加深层的业习saªkh±ra (习性反应)浮到表面上来又消去(uppajjitv± nirujjhanti),然后导致更深的涅槃体验。禅修者再回到生起和灭去的领域,而全然是个不一样的人,斯陀含sakad±g±m²的境界达到了。在欲界至多只再有一世。然后再修行,±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更细致的,但仍旧会产生痛苦新生命的不净染污,现在被这个平等心去除了,而且浸润到了更深的涅槃。阿那含An±g±m²的境界体现了。现在唯一的一世不是在欲界,而是在非常高的梵天界Br±hmic。当禅修者继续下去,最细致的业习saªkh±ras ---仍会产生一世的痛苦,因为他们还是在生死轮回中---被拔除了,于是阿罗汉的涅槃体验到了,完全的解脱。这种证悟可能发生在今生今世或在来世,但所修习的都一样:±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Satim±具有觉知。Sampaj±no具有智慧paññ±,生起和灭去,直接体验身体感受的智慧。光是身体不足以感觉感受,故必有心牵涉其中,但感觉之所在则在身上。佛陀举例说明: 就像空中生起了不同的风---暖的或冷的,强的或弱的,有尘或无尘的---在身上也一样有各种的感受生起和灭去。

在另一个开示中,佛说:

Yato ca bhikkhu ±t±p² sampajañña½ na riñcati,

tato so vedan± sabb± parij±n±ti paº¹ito.

精勤修行,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

禅修者体验到整个感受的范畴并获得智慧。

不论saªkh±ras是粗重的,较微细或最微细的,都会有不同的种类的感受。因此,日以继夜地保持时时彻知无常,是整个方法的精髓。

So vedan± pariññ±ya diµµhe dhamme an±savo,

k±yassa bhed± dhammaµµho saªkhya½ nopeti vedag³.

「超越了整个感受的范畴时,就了知了正法。这样的人,已无不净染污(an±sav±),完全安住于正法 (dhammaµµho),圆满地知晓整个感受的范畴(vedagu),死后 (k±yassa bhed±)不再回到感受的世界」。

这摘要了整个解脱的正道。它是藉由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生灭智,并对感受保持平等心来成就。¾t±p²,精勤用功,和satim±觉知。当它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时,是解脱不了的,因为时时彻知无常sampaj±ñña 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必要逐一地看k±y±nupassan±身念住的每一节,因为每一节本身是完整的,只有开头不一样。你可以从任何一节开始,而达到相同的阶段及最终的究竟目标。我们从观息法¾n±p±na开始,之后转到受念住vedan±nupassan±。无论在每个阶段,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 是必须的。身念住的第二与第三节总是需要的。我们是以坐姿来修行,但一天中有时还是需要用其他的姿势。第二节包含了所有的四种身体姿势(行、住、坐、卧),但不论是什么姿态或姿势,它都牵涉到±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然后第三节牵涉的是,在身体的每个活动中皆要有不间断的时时彻知无常。这是必要的,因为sampajañña总要现前。因此,关于身体活动的前三节都要在我们的修习中继续,但并非身念住的每一节都需要。

思惟不净节Paµik³lamanasik±rapabba½

Paµik³la之意是「不净」。Manasik±ra之意是「思惟」或「冥想」。它本身不会带你到达最终的目标。佛陀教导直接的体验,不光靠想象或智力推理。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当心非常迟钝或焦躁不安时,连呼吸都无法观,就甭提以平等心来感觉感受了。大部分这些人对身体有很强的执着,并且耽溺在性爱中,过份迷恋身体的外在美感。他们不会想去了解正法,更无能修习正法,故这种不净思惟最起码用来稍许平衡他们的心。他们被教导开始正确地思惟: 这身体是什么?

imameva k±ya½ uddha½ p±datal± adho kesamatthhak± tacapariyanta½ p³ra½ n±nappak±rassa asucino paccavekkhati…

自脚底而上,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整个身体都思惟过 (paccavekkhati) 其中的种种(n±nappak±rassa) 不净 (asucino)。它也是丑陋不堪的。它包含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这就是它的本质。

对那些没法观察内在实相的人,他们以此开始。不净的染污一直压制着他们。一旦他们能正确思惟后,就能够以呼吸或直接以感受来修习。当然,在实际开始修习内观时,对这个不净的身体不应产生瞋恚。只要如实地观察---yath±bh³ta。就身体观察生起和灭去的感受。禅修者现在已经步上正道了。

佛陀以一只有两个口的粮食袋做例子,其里面装满各种的豆榖,诸如: 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就如同一位眼力好能分辨这些豆榖的人一样,这些被皮肤所覆盖的东西都被他看得一清二楚。在较后阶段,当天眼开通后,就会容易看到身体。每一部位---的确是身体的每一个粒子---都有如张开眼睛一样看到。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然后过程是一样的。虽然依每个人的背景和心理素质而有不同的起点,但终站是一样的。身体的里里外外都被观察 ajjhatta-bahiddh±。生起和灭去:samudaya-vaya被观察了。然后‘atthi k±yo’「这是身体」。觉知已建立,在这身心世间中,无任何东西可以攀附,在完全解脱的境界中,没有东西要执取的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思惟界(四大)节Dh±tumanasik±rapabba½

Dh±tu是要素的意思。仍然,有些人对身体有强烈的执着和耽溺性爱,那么在修习之初就要涉及思惟。

imameva k±ya½ yath±µhita½ yath±paºihita½ dh±tuso paccavekkhati: ‘atthi

imasmi½ k±ye pathav²dh±tu ±podh±tu tejodh±tu v±yodh±t³’ti.

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 (k±ya½ yath±µhita½ yath±paºihita½),就只加以思惟(paccavekkhati) 身体的组成要素:地 (pathav²)、水 (±po)、火 (tejo)、和风 (v±yo)。

佛陀举了另一个例子。就像一位屠夫或其学徒杀了一条牛,将它分解成块,然后坐在市场上贩售,因此身体也如此地被了知只是四大要素而已。它包括: 固体---肌肉,骨头等; 液体: 血液,尿等; 气体; 和温度。恰似「牛」只是各个部分的合成物之通俗语,所以身体除了这四大之外什么也不是,没有一个是所谓的「身体」。因此,人们了解到这点,心至少会稍微平衡。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tthi k±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然后,开始相同的修习,因为光是思惟是不够的。必定要通过相同的站(阶段)。

到达了‘ atthi k±yo’ti, 「这是身体」这个阶段,过去对之有诸多的执着,如今全然放下,禅修者到达最终的目标。

观察墓园九相节Navasivathikapabba½

过去和现在,都有人对躯体有强烈的执着,以至于连正确的思惟都不可能。因此给了他们一个更粗陋,更恶心的起始点: 就带他们到墓园去。这是那种尸体不经焚烧或埋葬,而只是弃置四处,让鸟兽啄食等的场所。既然他们自己无法专注于内心用功,就要他们开始观看死尸。然后他们就能以相同的方式来细想自己的身体。

So imameva k±ya½ upasa½harati: ‘aya½ pi kho k±yo eva½dhammo eva½bh±v² eva½anat²to’ti.

他们细想 (upasa½harati) 自己的身体:「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共有九相的墓园观想: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已死一日,两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们细想并了解,他们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终将死亡,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再者,他们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已被乌鸦、秃鹰、猎鹰、野狗、胡狼、或种种虫类所食。他们再细想他们的身体亦复如此。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只剩下骸骨,其上附着血肉,以筋腱相连。于是他们细想自己的身体。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只剩下骸骨,已无皮肉但血迹斑斑,以筋腱相连。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只剩下骸骨,已无血肉,以筋腱相连。

这次他们只看到已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 有手骨、脚骨、膝骨、大腿骨、骨盆骨、或头盖骨。

现在,经过了一段长时间,骨头已泛白。

他们看到骨头,经过年余,已堆积成堆。

他们看到骨头,已腐蚀成粉。

每次看了骨头,他们就以相同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身体。

开始以这种方式来观看有其必要,因为内观---观察和体验实相的真正本质---是件细致的工作。那些过着猥亵、粗俗生活,充满粗重不净染污的人,是无法修习的。因此在特殊的情况下,把他们带到墓园,只去观看、保持细想,并了知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人人最终的结果。教导他们开始思惟。以此不净的观感及现在的了知,心已稍得平衡: 可以修习了。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tthi k±yo’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现在他们开始用功,并经过同样的站。他们到达‘atthi k±yo’ti,「这是身体」的阶段,以往对之有过多的执着。接着继续修习,直到放下了所有的执着,而达到完全解脱的境界。

每一节的道路都相同。只有起点有别。在每一节你都要感觉生起和灭去,即以感受呈现的身心组合的现象。起先你分别感觉它,然后当它即生即灭时,你一起感觉它。之后整个架构处处都消融了,生起、灭去、生起、灭去。你只是观察。这样你就发展了觉知sati与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的能力---开发平等心的智慧。

有一种的平等心,连无常的了知都不具。它是经由不断地暗示自己不做出习性反应和保持心的平静。许多人发展出这种能力,而且似乎在世事盛衰中不起习性反应,也不感困扰。他们是平衡的,但只在表层而已。更深层部分的心继续在习性反应,因为它仍在未触及的深处,时时刻刻地与身体的感受起习性反应。没有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习性反应的惯有的模式---业习-saªkh±ras --仍旧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这么重视感受vedan±的原因。放下贪爱和瞋恚是过去传统的教导。在印度,于佛陀以前及以后,和佛陀的当代,都有老师如是教导,而其徒众也如是修习。然而它都只涉及外缘: 即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及的、想到的东西。佛陀则探讨得更深入。六个感官及其对象称之为六入处sal±yatana。他发现这两者的接触必定会产生感受,而只有当感受产生时,才会有贪爱和瞋恚的生起。

Sal±yatana paccay± phasso,

phassa paccay± vedan±

vedan± paccay± taºh±:

因有感官才有接触,有接触才有感受,有感受才有贪爱。这就是他的觉悟。

所遗漏的环节,空隙,就是感受vedan±。缺少了感受,人们只会处理感官对象,以及对这些对象所起的习性反应。他们只能修正智力,心的表层。但在深层,接触之后,部分的心就评估接触的好壊。这个评估就产生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接着贪爱或瞋恚的习性反应就开始了。佛陀以自身的体验,一直教导以平等心对待感受,来改变最深层次的心的行为模式,并且从束缚中解脱。

这就是你们已经开始练习的。你正在开发平等心,不但用来对待感官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也用来对待你所感觉到的感受,不论是愉悦,不愉悦或中性的。随着了知身体感受的生起和灭去的特性,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已开始了。已修习了¾n±p±na观息法,你很轻易地就能体验到感受,并凭借着这种了知,来发展平等心。你正在修习佛陀真正的教说。你很努力地保持satim±和sampaj±no: ±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这就是整部念住经所传达的讯息。

好好利用这个课程所剩下的时间。在智力的层面研读和理解经文,会带来许多的启发、指引和信心,知道你正依照佛陀的意思在做: 但只在智力本身上理解是解脱不了你的。善用这个经典及这些夜间开示,但要用功修行。要日日夜夜地用功,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½na riñcati。熟睡时你无可奈何,但在其他的时间,你时刻都不可忘失sampajañña,不管你在做什么---吃、喝、行或卧,都一样。当然在现阶段,你的心还会跑掉而且会忘记。你开始瞑想,想象或思考,但要看你能多快可以察觉,并再度落实到感受上。要继续提醒自己。开发你的智慧,你的觉悟。你要改变逃离感受的习惯模式;你一定要保有更深的生起和灭去的实相,生灭,无常samudaya-vaya, anicca。脱离无明,束缚。善用你生命中的美好日子,脱离你所有的痛苦。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
下一篇: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三天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四天开示
 法的抉择
 正法:黑暗中的光明
 教导非宗派之道的老师
 从不当习惯中解脱
 从一切束缚中解脱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导言
 专访禅修大师:葛印卡先生
 来吧,世人们!Come, people of the world!..
 新生命四十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25-136经 向东低斜等经十二则[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冈波巴大师全集 法会大开示——直贡噶举法王《冈波巴大师全集》序[栏目: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摄类学 第六章 三时[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相应244经 苦法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对初学佛的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一沙一世界[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真心悔改 终成高僧 (梁 道昶)[栏目:释门法戒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十卷)[栏目:净空法师]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一节 自然智慧[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吉祥行[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