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八章 觉知与平等心
 
{返回 生活的艺术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0

第八章 觉知与平等心

觉知与平等心——这就是内观。若是能同时练习觉知与平等心,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假使其中一者较弱,或是缺少了,就不可能在解脱之道上有所进展。觉知与平等心,两者缺一不可,就好像鸟儿需要双翅才能飞翔,推车需要双轮才能移动。而且, 觉知与平等心的强度必需相当。鸟儿的双翅若是一弱一强,就无法正常地翱翔;推车的双轮若是一大一小,就只能在原地打转。内观者必须同时培养觉知与平等心,才能在修行的正道上向前迈进。我们必须能够觉知到整个身心最细微的本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专注于身心的表面现象(例如身体的动作,或是心里的念头)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全身的感受,培养觉知,并且对这些感受,保持平等心。

如果我们有觉知,却缺乏平等心,那么我们对各种内在感受的觉知愈强、对感受就会愈敏锐,就愈可能起习性反应,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们有平等心,却对自身的感受一无所知,那么这种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隐藏在心中深处的习性反应仍持续不断地进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我们应该在心的最深层,同时努力培养觉知与平等心。要对身体内发生的一切,能保持觉知,并且不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了解无常变化的特性。

真正的智慧就是:对自身本质的了悟。是透过直接体验内在深处的真理而得到的了悟。这即是佛陀所说的:yatha-bhutananadassana,“如实观察实相,而生起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任何一种身体上的感受,都会让我们生起对无常的体认;所有贪爱、嗔恨的习性反应都止息了。我们学会如何客观地观察实相,而不再为自己制造痛苦。

过去习性反应的累积

保持觉知以及心的平衡,是停止制造新的习性反应、新的痛苦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必须好好处理痛苦的另一个层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再起习性反应,就可以不再制造痛苦的起因。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累积了许多习性反应,也就是过去所有习性的总和。即使我们不再累积新的习性反应,过去累积的旧有习性反应,仍会使我们痛苦。

“习性反应”(sankharn)这个字,可以解释为“形成”。它包含“形成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东西”。每个“习性反应”都是最后一个步骤、是一连串心理运作过程的结果;但也可以是第一个步骤、是新的心理运作过程的起因。每个“习性反应”不仅被前导的心理过程所牵制、约束(制约),同时也牵制、约束后续的心理过程。

透过对心的第二个作用——想蕴(判别)——的影响,习性反应开始运用。“识蕴”(认知),基本上是不区分、不辨别的,它只是记录已发生在身或心上的接触。然而,“想蕴”会生起判别,它根据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对任何新现象,加以评价及分类。过去的习性反应,成了我们试图了解新经验的参考点;我们根据过去的盲目习性,将新的经验予以评断、归类。

如此一来,贪爱、嗔恨的旧习性反应,就影响了我们对当下的认知。我们无法看清实相,而是“透过有色玻璃”看事情。过去的习性、以及个人的喜好与偏见,扭曲模糊了我们对外在世界以及内在世界的认知。根据这扭曲的认知,一个原本是中性的感受,立刻摇身一变,成为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而对这个感受,我们又再起盲目的反应,因而再制造新的习性,继而扭曲以后的认知。就这样子,每个盲目反应成为下一个盲目反应的起因;所有的反应,均被过去的习性反应所制约,接着又制约了未来的习性反应,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习性反应(行)的双重作用在“十二缘起”中说得很明白。十二缘起中的第二部分,就是习性(行),它是第三部分“识”生起的先决条件(行缘识)。“识蕴”是四大心理运作过程(识、想、受、行)的第一个部分,而“行”是这四大过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排列在“识蕴”(认知)、“想蕴”(判别)、“受蕴”(感受)之后。依此先后次序,“行”在十二缘起中,会再度出现在“受”的后面,也就是“爱”——贪爱、嗔恨的习性反应(受缘爱)。贪爱或嗔恨发展成为执取(爱缘取);而执取就是新的身心活动的推动力(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一来,这整个过程一再重复,每个习性反应启动了一连串的连锁活动,最后又制造了新的习性反应;而新的习性反应有再度启动新的连锁活动,如此永无休止地恶性循环下去。每当我们起了盲目反应,就更加强了自己盲目反应的慣性;每当我们有贪念、或怒意,就会强化心灵滋生贪爱、嗔恨的倾向。一旦这种内心的模式定型了,我们就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举个例子来说,某人阻碍了别人,使其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个不能如愿的人因此认为,某人真坏,而心怀厌恶。这种看法其实不是根据人品考量,纯粹因为某人使他不能如愿以偿。这种想法深深地烙印在被阻碍者的潜意识深处,每当两人碰面,“坏印象”都左右了他,令他生起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制造新的嗔恨,而更加强坏印象。即使这两个人二十年后才再次见面,这个多年前被阻挠的人,会立刻想起那人是个坏东西,而再次感到厌恶。事实上,在这二十年间,也许那个人的个性已经完全改变,但是他仍旧用过去经验的标准,来评量那个人。这种反应其实不是针对那个人本身,而是根据过去对他的坏印象,而这坏印象是来自原有的习性反应,其实是一种偏见。

另外举个例子,某人帮助别人取得了他想要的东西,那个受惠的人相信:某人真是个大好人,而喜欢那个人。这种想法其实仅是因为某人帮助了他,满足了他的欲求,而不是仔细考量过那个人的人品。这种好印象记录在潜意识当中,每当两人再度相遇,他都会受这好印象的影响,而生起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他更喜欢那个人,也因此更强化他对那个人的好印象。不论两人有多少年没有见面,一旦相见,同样的模式会再度运作。事实上,并不是他对那个人起反应,是对他自己心中的好印象起反应,而这个好印象是依据原有的习性反应而来的。

如此一来,“习性反应”不仅可以在眼前这一刻生起,也可以在遥远的未来,令我们生起新的盲目反应。同时,每一个新生起的习性反应,就是下一个习性反应的起因;盲目反应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这就是习性反应一再重复的过程,也是痛苦一再重现的过程。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对反应,而事实上,我们是对自己身上的感受,起盲目反应。这些感受(受蕴)被判别心理(想蕴)所制约,而判别又被我们的习性反应(行蕴)所制约。即使我们从这一刻开始,不再制造新的习性反应,我们仍然必须解决过去所累积的旧有习性。因为只要过去储存的旧习性仍在,习性反应随时都可能故态复萌,制造出新的痛苦。旧的习性一日不去,我们就尚未全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该如何才能根除旧有的习性反应?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内观修行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根除旧习性

在练习内观时,我们仅仅是去观察全身上下的各种感受。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某种特殊的感受,并不重要只要了解到,每个感受都是一种内在变化的呈现,就已经足够了。这种变化可能是源自于身体,或心理;身、心是相互依存而运作的,通常是很难加以区分。心理上所发生的任何事,很可能反应在身体上;反之亦然。

就身体的层面而言,如前所述,身体是由许多次原子微粒——“极微”所组合而成的,它们分分秒秒都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又灭去。当快速生灭时,它们以无限多种的组合,呈现出物质的基本特征——软硬的性质(地)、粘着的性质(水)、冷热的性质(火)、以及动的性质(风)——而在我们身上制造出各式各样、所有可能呈现的感受。

次原子微粒的生起有四种可能的成因。第一个成因是我们所吃的食物;第二个成因是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然而,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也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因而引起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因此, 次原子微粒的生起,也可能是因为当下心理上的习性反应;或是因为一个过去的习性反应,影响了现在的心理状况。身体需要食物才能运作,然而,如果一个人停止进食,身体也不会立刻垮掉。在必要的情况下,身体可以消耗储存在组织里的能量,而继续支撑几个星期。当所有储存的能量,都被消耗殆尽,最后身体才会垮掉而死亡;它所有的活动才宣告结束。

同样的道路,心需要靠活动来维持意识的流动。这个心的活动,就是“习性反应”。根据“十二缘起”,心识的生起,是源于盲目的习性反应(行缘识);每一个心灵的习性反应,都是心识流动的动力。身体在一天当中,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进食;而心却时时刻刻都需要新的刺激若是没有刺激,心识之流片刻也无法继续下去。例如,人在某一刻生起嗔恨,在下一刻所生起的心识,就是此刻嗔恨的产物。如此一刻接一刻地继续下去。我们不断重复此刻的嗔恨反应,并且不断给自己的心,提供新的食物。

然而,经由练习内观,修行者学会不再起习性反应。在当下这一刻,他不再制造“习性反应”,因此他不再给自己的心提供新刺激。这么一来,心识之流会发生什么事呢?心识之流不会立刻停止,相反地,为了让心识之流继续流动,过去累积的某些习性反应,就会浮上心识的表层,旧有贪嗔的习性反应就会生起;心识因此又可以延续到下一刻。这种贪嗔的习性反应,会在身体层面呈现,造成某一种特殊类型的次原子微粒的生起;这种次原子微粒会使我们体验到身体上的某种感受。例如,一个过去的嗔恨习性生起了,它以次原子微粒的形态呈现,而使人体验到身上有一种不愉快的灼热感。如果我们对这种灼热感,生起厌恶的习性反应,就又制造了新的嗔恨。我们一旦开始给心识之流添加新东西,就无法让过去累积的盲目习性反应,浮现到心识的表层。

然而,如果不愉快的感受生起,我们能够不起盲目反应,如此一来,就不会制造新的习性反应,而这个从过去累积旧习中生起的习性反应,就会消逝而去。在下一刻,另一个过去的习性反应,又再以某种感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样地,如果我们不起盲目反应,它就会灭去。就像这样,我们保持平等心,让过去累积的旧习性反应,升到心识的表层;一个接一个的旧习性,会以各种感受呈现出来,借由对这些感受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我们得以渐渐根除旧的习性反应。

只要嗔恨的习性仍然存在,每当面临生活中不愉快的经验时,潜意识的习气就会生起嗔恨的反应;只要贪爱的习性反应尚未根除,任何愉快的情境,都会再次产生贪爱。内观的训练可以渐渐改变这些习性反应。每次练习内观,我们都会一再经历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每一个感受,我们得以逐渐削弱并且除去贪爱、嗔恨的习气。在某一种习性反应被根除后,我们就再也没有那一种痛苦 .而当所有的习性反应一个接一个地被根除之后,心就完全解脱了。精通这个过程的圣者音曾说过:

习性本是无常,
生灭为其本质。
若其生起,并被根除,
就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注一)

每个习性反应生起又灭去,在下一瞬间又再度生起,如此循环不已。如果我们能培养智慧,并且开始客观地观察,这种循环就会停止,开始根除习性反应。只要我们不起盲目的反应。一层又一层的旧习性反应就会生起,并被根除。能够除去多少旧的习性反应,就能享有多少的快乐,享受从痛苦中解脱的快乐。如果所有过去的习性反应都被清除殆尽,我们就得以享受到全然解脱的无限快乐。

内观可说是一种精神的断食,由此清除过去的习性。我们一生当中每个片刻,都不停地在累积盲目反应。现在,借着保持觉知以及平等心,我们开始在某些片刻,不再起盲目的反应,不再累积任何的习性反应。无论这些片刻是如何的短暂,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因为它们带动了反向的运作过程,也就是净化的过程。

想要启动这个净化的过程,必须真正做到“无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确确实实不再生起任何新的盲目反应。无论所经历的的感受,其起因为何,我们只是以平等心观之。如同点亮一盏灯,就能驱除一室的黑暗,觉知与平等心的产生,就自然能够清除旧的习性反应。

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在故事的结尾,佛陀下了一个结语:

即使他做了最大的布施,若他能以恭敬心扳依觉者(佛)、正法(法)、圣众(僧),其功德将更加殊胜;即使他能如此,若他能在短如挤牛奶的时间里,培养对一切众生的善念,其功德更加殊胜;即使他能如此,若他能在一弹指的时间里,培养对无常的觉知,其功德更加殊胜。(注二)

也许,修行者只能在一小片刻中,觉知到身体上的各种感受的实相;因为他了解瞬间生灭的本质,所以能够不对它们生起盲目的反应。即使是如此短暂的片刻,也会有极大的效果。随着耐心有恒、持续不断的练习,保持平等心的短暂片刻会逐渐增长,而盲目反应的片刻会慢慢减短。渐渐地,不断起反应的心灵慣性会被打破,旧的习性会被根除,直到有一天,不再有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盲目反应,心也就由痛苦中解脱出来了。

问题与回答

问:今天下午我换了一种新姿势。用这个新姿势,我可以坐久一点也不用换姿势,而且背 也可以保持端直。但是这么一来,却不能感觉到很多感受。不知道感受到底会不会出现呢?还是我应该换回原来的姿势?

答:不要刻意选择一个不舒服的姿势来制造感受。如果那种练习方式是正确的,我们就会要你坐在钉床上!这些极端的作法并没有帮助。应该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让你的身体可以端直,观察感受自然地出现。不要去勉强制造感受,让它们自然发生。感受会出现的,因为它们本来就在那里。可能因为你在寻找过去曾经体验过的感受,而当时呈现出来的,却是别种感受。

问:跟以前比起来,第二种姿势会让我觉察到较细微的感受。原来的坐姿,才坐一会儿就得变换姿势。

答:这么说来,你已经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姿势了,这样很好。现在让感受顺其自然地发生。也许一些比较粗重的感受已经消失,而现在你必须去处理较细微的感受,但你的心又还不够敏锐,没办法感觉到。练习一下观呼吸,让心变得敏锐一些,这样可以帮助你专注,同时让你比较容易观察到细微的感受。

问:我一直以为粗重的感受比较好,因为这样表示一个旧的习性反应生起来了。

答:不一定是这样。某些不净烦恼会以非常细微的感受方式呈现。为什么要贪求粗重的感受呢?无论生起的是粗重的或细微的感受,你要做的,只是去观察它们。

问:我们该不该试着去分辨,那个感受是和哪个习性反应关联?

答:这样做是白费力气,毫无疑义的。这就好像一个洗脏抹布的人,停下来检查布上面哪块脏污是哪个原因造成的。这样做对洗清抹布一点帮助也没有。要想将布洗干净,重要的是要与一块洗衣肥皂,同时正确地使用肥皂。如果懂得好好地洗这块布,所有的脏污自然可以清除掉。同样的道理,你已经得到了内观这块肥皂,现在运用它来清除心里所有的不净烦恼。如果你去寻找某些感受的起因,就是在玩理论的游戏,而忘记了无常、无我。这种理论化的方式,并不能帮助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问:我有点糊涂了,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观察?又是谁或什么被观察?

答:没有任何理论上的答复能令你满意。你必须自己去检查:这个忙着修行的“我”究竟是什么?这个“我”是谁?不断地去探究、去分析。看看是不是有个“我”会出现。如果有的话,就去观察它;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出现,就接受:哦!原来这个“我”是个幻象!

问:有些类型的习性不是正面的吗?为什么也要除掉呢?

答:正面的习性鼓舞我们朝着解脱之道迈进。但是一旦我们达到解脱的目标,所有的习性都应该被舍弃,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就好像你用竹筏渡河,一旦你渡过了河,你不会将竹筏顶在头上,继续你的旅程。竹筏已经完成它的任务,现在再也不需要它了,所以应该将它留下来。同样的,一个已经完全解脱的人,不再需要任何的习性。一个人得解脱,不是因为他有正面的习性,而是因为心的净化。

问:为什么刚开始练习“内观”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不愉悦的感受?为什么愉悦的感受后来才出现?

答:内观会先帮我们清除最粗重的不净烦恼。当你扫地的时候,你会先将所有的垃圾和杂物一起扫走;之后才可以扫到愈来愈细的灰尘。内观的练习也是如此;首先根除心中粗重不净烦恼,剩下较细微的不净烦恼。这些较细微的不净烦恼会以愉悦的感受呈现出来。你有可能会对这些愉悦的感受产生贪求,因此,你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误将愉悦的感官体验,当作最终的目标。一定要继续客观地观察每一个感受,才能根除所有的习性反应。

问:您曾经说过,我们都有自己的脏床单,也同时有洗床单的肥皂。今天我觉得我的肥皂快用完了!今天早上我的练习非常精进顺利,但是到了下午,我开始觉得毫无希望,而且很生气,我对自己说:“唉,有什么用!”那情形就好像是,每当禅修很好时,藏在里面的敌人——也许是“自我”——也生出两样强大的力量,将我打倒。我觉得没有力气与它对抗。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退到旁边不必对抗得这么辛苦?有没有什么聪明的方法?

答:保持平等心就是最聪明的方法!你所经验到的现象非常自然。当你觉得修行得很顺利,心变得平衡了,就能够穿透到心识的深处。这种深度的心灵手术撼动了过去的习性反应,使得它浮上心的表层。在接下来的禅坐时段里,你就得去面对这负面的情绪的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平等心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压倒你,使你无法禅坐。如果你的平等心微弱,就先练习观呼吸。当强烈的暴风雨来袭,你必须放下船锚,静待暴风雨离去。呼吸就是你的船锚,练习观察你的呼吸,情绪的风暴自会消退。事实上,负面情绪浮上表面,是好事情,因为这么一来,你就有机会可以将它清除。如果你能保持平等心,负面情绪自然会轻易地灭去。

问:如果我不觉得痛,不能从练习“内观”中得到什么益处吗?

答:如果你能保持觉知与平衡,那么无论你是否觉得痛,你都确实在进步。并不是说非要觉得痛,才能在解脱之道中进步。如果不感到痛,就接受这个事实;没有痛。你只是去观察当下“是”什么。

问:昨天我有一个经验,好像我整个身体都肖融了。那感觉就像身体各处只是一团轻微的震动。

答:然后呢?

问:当这情形发生时,我想起小时候,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方法,可以让我再回到那种体验,而它竟然再度发生了。

答:然后呢?

问:所以很自然地,我希望这种经验能持续下去,我想延长它。但它变化、消失了。然后,我就想尽办法,希望那体验再度出现。但是没有。相反地,今天早上,我只有粗重的感受。

答:然后呢?

问:然后我发现我把自己弄得很不快乐,因为我一直想找回那个体验。

答:然后呢?

问:然后我了解到,事实上我们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寻求某种特殊的体验,对吗?

答:对。

问:我们来这里是学着去观察每个体验。但不对它们起盲目的反应,对吗?

答:对。

问:所以说,内观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平等心,对吗?

答:对。

问:我觉得要将所有过去的习性反应一一除去,似乎得花上永无止境的时间。

答:如果一个片刻的平等心,恰恰减少一个旧有的习性反应,那确实得花上无限长的时间。但事实上,对感受的觉知力,会带你到达心的最深处,让你得以铲除过去习性的根。如此一来,如果你有很强的觉知与平等心,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你就可以铲除整个习性反应的盘根错节了。

问:那么这个过程得花多久呢?

答:要看你累积了多少需要清除的习性反应,还有你练习得是否精进。你无法衡量过去累积了多少盲目反应,但你可以确定,你愈认真练习,就愈快迈向解脱。坚定不移地继续朝目标努力,达到目的地的时刻终会来临——很快就会来,不会很慢!

故事:就只是看

有一位隐世的修行者,住在靠近现在孟买的地方,他是一位修行很好的人。所有遇见他的人,都因为他的内心纯净而尊敬他,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完全解脱的人。

受到这许多的称赞,这人开始相信:“我可能是个真正完全解脱的人。”但是,生性诚实使他谨慎检查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的心里仍有染污。当然,只要有染污存在,他就并未达到完全解脱的境界。于是,他就询问向他致敬的人们:“是否有完全解脱的圣人在这世界上呢?”

“是的,”他们回答:“有一位出家人乔答摩,被称为佛陀,他住在舍卫城中,是一位完全解脱的圣人,并且他教导人们达到解脱的方法。”

“我必须去见这位圣人,”这位隐士下定决心。“我必须向他学习完全解脱的方法。”于是,修行者从孟买出发,经过印度中部,终于到达舍卫城,它位于现在北印度的乌塔帕得许(Uttar Pradesh)。到达舍卫城后,他就前往佛陀的内观中心,并询问佛陀的去向。

“不行,我不能等待。我已经没有时间等待!请告诉我他的去向,我要去找他。”

“好吧!如果你一定要去找他,可以顺着这条路走去。他是由这条路出发的。”这位隐士立刻再度出门,到城市的中心。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正沿街托钵。这位出家人散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安详气氛。隐士认为他一定就是佛陀,于是他询问一位路人,也证实了他的想法。

就在街道的中央,隐士走向佛陀,向他顶礼,并且触着佛陀的双脚,“圣者!”修行者说,“我听说您已经完全解脱,而且教导解脱的方法。请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

佛陀说:“是的,我教导这方法,我可以传授给你。但是,目前的时间和地点都不恰当。请回到内观中心等我,我会很快回去教你这方法。”

“不!圣者,我不能等。”
“你不能够等半个小时吗?”

“不行!圣者,我不能再等!可能在半个小时内,我就会死去,或你会死去,或是,我对你的信心会完全消失,那么我就学不到这个方法了。圣者!现在就是时候,请您现在就教导我吧!”

佛陀注视他,并且发现到:“是的,这个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在几分钟内将会过世。他必须在此时此地得到法的教导。”可是,在这马路中间如何传法呢?佛陀只说了几句话,但是,这些话包含了所有的教导:

当你看时,就只是看,当你听时,就只是听;当你嗅、尝、触时,就只是嗅、尝、触;当你认知时,就只是认知。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不要有价值判断,也不要有因循旧习的分别心。当我们开始判别某一个经验是好或坏时,过去的盲目反应,会使我们以扭曲的角度来看事情。为了让心从各种束缚中解脱,我们必须学习不经由过去的习性反应来判断事情,而只是保持觉知,不作价值判断,不起习性反应。

由于这位隐士的心已经非常清净,所以几句话的教导已经足够了。这在马路和旁边,他坐下来,集中注意力观察自己的身心,不作任何价值判断,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他中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内的种种变化。在他活着的最后几分钟内,他达到了最终的目标,成为一位完全角的觉悟者。(注四)


{返回 生活的艺术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九章 目标
下一篇:第七章 慧的训练
 附录七 葛印卡老师所教内观的导师传承
 第九章 目标
 附录三 感受在念住的修行地位
 附录二 佛经中关于感受的章节
 第十章 生活的艺术
 附录五 英文版《大念住经》The Great Discourse on..
 附录四 巴利文《大念住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
 第二章 起点
 简介
 第一章 探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踏上心灵幽静 第8章 在觉察中演出 搁置一旁[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生命这个产品[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仁波切谈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守口护心[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福德日记5月25日─柔软的心[栏目:福德日记]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32、上师长寿住世祈请颂[栏目: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
 第二章:生死轮回 没有保证[栏目:佛陀之言]
 天台小止观 内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栏目:永本法师]
 信人如信己[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法身章第八[栏目:白话佛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