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真实菩萨的三十二法」
(书本,p.71)
※《瑜伽师地论》所说菩萨的四种行,内容开演为三十二法,现比对《大宝积经》的三十二法,表解如下:
《大宝积经》卷112, 大正11,632c27-633a14 |
《瑜伽师地论》卷79, 大正30,741b21-742a12 | ||
01 |
常为众生深求安乐 |
一、法行 |
(1)于不饶益乐行恶行诸有情所,欲令入善摄受哀愍故 |
02 |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
(2)于住种性外缘阙乏诸有情所,劝令发起菩提心故 | |
03 |
心不憎恶他人智慧 |
(3)于波罗蜜多殊胜中自了知故 | |
04 |
破坏憍慢 |
(4)于尊重处,发起恭敬礼拜加行故 | |
05 |
深乐佛道 |
(5)于诸外道怨敌有情,安住圣教无倾动故 | |
06 |
爱敬无虚 |
二、平等行 |
(1)于诸有情平等亲爱故 |
07 |
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
(2)于诸有情以无染污无差别身,无差别世,无差别求,亲爱之心平等慰喻故 | |
08 |
言常含笑,先意问讯 |
(3)舍诸愦闹舒颜和悦,于已受担平等能运故 | |
09 |
所为事业,终不中息 |
(4)于未受担平等能取故 | |
10 |
普为众生等行大悲 |
(5)于一切苦平等堪忍故 | |
11 |
心无疲倦,多闻无厌 |
(6)于无量调伏方便平等能求故 | |
12 |
自求己过,不说他短 |
(7)展转更互平等正语堪忍语故 | |
13 |
以菩提心行诸威仪 |
(8)一切善根平等回向大菩提故 | |
14 |
所行惠施,不求其报 |
三、善行 |
(1)无所依止而惠施故 |
15 |
不依生处而行持戒 |
(2)无所依止而持戒故 | |
16 |
诸众生中行无碍忍 |
(3)由哀愍心而修忍故 | |
17 |
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 |
(4)非于少分修精进故 | |
18 |
离生无色而起禅定 |
(5)为作利益诸有情处修静虑故 | |
19 |
行方便慧 |
(6)见不相应修妙慧故 | |
20 |
应四摄法 |
(7)成熟方便善巧故 | |
21 |
善恶众生,慈心无异 |
四、法住行 |
(1)于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中,无分别故 |
22 |
一心听法 |
(2)以此为依,恭敬领受所教授故 | |
23 |
心住远离 |
(3)以此为依,身远离故 | |
24 |
心不乐着世间众事 |
(4)以此为依,心远离故 | |
25 |
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 |
(5)以此为依,越声闻乘相应作意、大乘相应作意思惟故 | |
26 |
离恶知识,亲近善友 |
(6)以此为依,不舍远离轭,与诸有情共止住故,及与所余共止住故 | |
27 |
成四梵行,游戏五通 |
(7)以此为依,领受清净世间智大福资粮威德修果故 | |
28 |
常依真智于 |
(8)于世间智不知喜足,寻求修治出世智故 | |
29 |
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 |
(9)不能堪忍触恼过失〔应断〕 | |
30 |
言常决定 |
(10)不决定说教授过失〔应断〕 | |
31 |
贵真实法 |
(11)不如其言所作过失〔应断〕 | |
32 |
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
(12)有染爱心过失〔应断〕 |
※无着《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31,141c19-142b2)说菩萨有三十二法,但论文却出现三十八句?今对应十六种业,表解如下:
总标 |
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
十六种业 | |
01 |
令入一切智智故 |
一、展转加行业 | |
02 |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
二、无颠倒业 | |
03 |
摧伏慢故 |
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 | |
04 |
坚牢胜意乐故 |
四、不动坏业 | |
05 |
非假怜愍故 |
无染系 |
五、无求染业 |
06 |
于亲非亲平等心故 |
恩非恩无爱恚 | |
07 |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 |
生生恒随转 | |
08 |
应量而语故 |
语业 |
六、相称身语业 |
09 |
含笑先言故 |
身业 | |
10 |
无限大悲故 |
七、于苦于乐于无二中平等业 | |
11 |
于所受事无退弱故 |
八、无下劣业 | |
12 |
无厌倦意故 |
九、无退转业 | |
13 |
闻义无厌故 |
十、摄方便业 | |
14 |
于自作罪深见过故 |
十一、厌恶所治业 | |
15 |
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 |
||
16 |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
十二、无间作意业 | |
17 |
不希异熟而行施故 |
布施 |
十三、胜进行业 |
18 |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
持戒 | |
19 |
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 |
忍辱 | |
20 |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 |
精进 | |
21 |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 |
禅定 | |
22 |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 |
智慧 | |
23 |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 |
四摄 | |
24 |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 |
亲近善士 |
十四、成满加行业 |
25 |
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 |
听闻正法 | |
26 |
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 |
住阿兰若 | |
27 |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 |
离恶寻思 | |
28 |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 |
作意功德 | |
29 |
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 | ||
30 |
远离恶友故 |
助伴功德 | |
31 |
亲近善友故 | ||
32 |
恒修治四梵住故 |
无量清净 |
十五、成满业 |
33 |
常游戏五神通故 |
得大威力 | |
34 |
依趣智故 |
证得功德 | |
35 |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 |
御众功德 |
十六、安立彼业 |
36 |
言决定故 |
决定无疑教授教诫 | |
37 |
重谛实故 |
财法摄一 | |
38 |
大菩提心恒为首故 |
无杂染心 |
※编者依《大宝积经》的三十二法,比对无着《摄大乘论本》的三十八句文,试寻出无着论文所言菩萨的三十二法,表解如下:
《大宝积经》卷112, 大正11,632c27-633a14 |
《摄大乘论本》卷中, 大正31,141c19-142b2 | ||
01 |
常为众生深求安乐 |
※ |
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
02 |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
01 |
令入一切智智故 |
03 |
心不憎恶他人智慧 |
02 |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
04 |
破坏憍慢 |
03 |
摧伏慢故 |
05 |
深乐佛道 |
04 |
坚牢胜意乐故 |
06 |
爱敬无虚 |
05 |
非假怜愍故 |
07 |
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
06 07 |
于亲非亲平等心故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 |
08 |
言常含笑,先意问讯 |
08 09 |
应量而语故 含笑先言故 |
09 |
所为事业,终不中息 |
11 |
于所受事无退弱故 |
10 |
普为众生等行大悲 |
10 |
无限大悲故 |
11 |
心无疲倦,多闻无厌 |
12 13 |
无厌倦意故 闻义无厌故 |
12 |
自求己过,不说他短 |
14 15 |
于自作罪深见过故 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 |
13 |
以菩提心行诸威仪 |
16 |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
14 |
所行惠施,不求其报 |
17 |
不希异熟而行施故 |
15 |
不依生处而行持戒 |
18 |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
16 |
诸众生中行无碍忍 |
19 |
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 |
17 |
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 |
20 |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 |
18 |
离生无色而起禅定 |
21 |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 |
19 |
行方便慧 |
22 |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 |
20 |
应四摄法 |
23 |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 |
21 |
善恶众生,慈心无异 |
24 |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 |
22 |
一心听法 |
25 |
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 |
23 |
心住远离 |
26 |
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 |
24 |
心不乐着世间众事 |
27 |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 |
25 |
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 |
28 29 |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 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 |
26 |
离恶知识,亲近善友 |
30 31 |
远离恶友故 亲近善友故 |
27 |
成四梵行,游戏五通 |
32 33 |
恒修治四梵住故 常游戏五神通故 |
28 |
常依真智 |
34 |
依趣智故 |
29 |
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 |
35 |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 |
30 |
言常决定 |
36 |
言决定故 |
31 |
贵真实法 |
37 |
重谛实故 |
32 |
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
38 |
大菩提心恒为首故 |
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卷下(大正31,104a7-23)出現三十三句。真諦譯《攝大乘論》卷中(大正31,122a12-b3)出現三十七句。
世親釋本有三,其中真諦譯本(大正31,197a14-15)說:「後有十六業及十六句,合三十二法」,與原本之意不同;其他笈多和玄奘譯本(大正31,294a23-24/348b23-24)也只說:「此句義(一切眾生中利樂意)有十六業」。然而無性釋本,玄奘譯本(大正31,411c16)說:「三十二法由十六業分別顯示」,與本論之說最為吻合。
【附录二】:「中道真实观中,心心所不可得」
《演培法师全集》第7册《解深密经语体释》p.160-164:
【经】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释】
就世俗善巧说心意识秘密甚深,说生命无始流转,虽难理解,但还易知,所以佛不齐此施设彼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法住智对涅槃智说:正见诸法真理所得的无漏妙智,叫涅槃智;在此智前,有法住智。《阿含经》说:无论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认识因果缘起,生起闻思修慧,对法关系的种种理解,是法住智的作用。所以世俗善巧,也可叫法住智善巧。于法住智得到善巧的,如来不说他是一切秘密善巧菩萨;要于胜义得善巧,如来方叫他是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要想得胜义善巧,先要得世俗善巧:即以法住智认识一切因果事实的真相,依心意识显明胜义。世俗不得善巧,胜义也不得善巧。于内各别,即在内心一一法的自体上,如实通达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胜义是一切法的普遍共相,也是一切诸法的真实,如实通达了这个,就不见一切法了!不见阿陀那,是不见他的用;不是阿陀那识,是不见他的体。余二类知。不见眼色及眼识等,约十八界说,即依阿陀那仗根托境生起的六转识,多不可得。如是通达,方得胜义善巧。
不见有二:一、所破不见,本来没有妄见为有的法,以胜义智观察,不见有真实自性可得,就通达无有了。如黑夜误认绳索为蛇,如以灯光一照,就不见有实蛇可得了。二、泯绝不见,前是击破某一法叫不见,此是离诸戏论习气执着叫不见,不是没有,因为因果律是不能破坏的,破坏因果,成豁达空,是佛法所不取的。如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有树影可见,树倒即无影子可得。
有说:世俗善巧,是谈的唯识;胜义善巧,是讲的般若。其实,在诸法缘起相上,体达诸法的真实性,是不可机械的划分为两截的。唯识、中观对于不见的观点不同是有的:唯识先破外境,后泯心意;中观说通达一法无自性,即通达法法无自性。余文义显,毋须再释。
《楞伽》、《密严经》中说到如来藏,本经没有谈到这个。若说如来藏是法空胜义所显的,则本经在文字上虽没有提出这三字,但在意义上是显示了的:〈胜义谛相品〉及本品的胜义善巧,可说都是说的如来藏。有两点可作证明:(一)、《无上依经》说如来藏有无二、离言、超过寻思、超过一异、遍一切一味的五相,与本经说的胜义五相相合。(二)、说如来藏,就谈无明熏习,生起山河大地及有情世间。如果如法修行,就得转心意识。所以有漏不起、相名戏论习气不起,就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了!……可见本品讲的转心意识,亦即是如来藏。事实是一,说有不同。诸法的真胜义性,与遍计执、依他起,是不一不异的,研究唯识者都知。但说明他,有从不一不异的差别上说,有从不一不异的关系上说。如来藏无始为无明熏习,成阿赖耶,转生六识,这是约不一不异的关系说的。本经先说生死根本的一切种子心,次说起诸识浪,这是约不一不异的差别说的。
佛教学派思想中,有真心、妄心的两大派:无着、世亲以及奘师,是以妄心为主、法相分明的;《楞伽》、《起信》以及真谛,是以真心为主、性相融贯的。明此,唯识者大可不必与起信者争。依如来藏转起心意识,是就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说的;说根本智现起真实相时,缘起相就不现前,后得智见缘起相时,真实相就不现前,是约初地体悟真理说的。假使以菩萨并见缘起相与真实性说,即达到性相圆融的阶段。
【附录三】:「文殊师利本缘,是在说明文殊菩萨过去生中谤法的因缘」
《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7a-108a):
※二乘与菩萨度人之比较
(一)渡师喻
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渡众生亦如是。
(二)医师喻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病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
1、声闻教
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
2、菩萨教
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
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
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
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
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罣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则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
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
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
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罣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
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
居士言:「若淫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相,空无所有,云何能作恼?」
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着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所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是人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
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
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着一切法故皆得解脱。
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三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
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
文殊师利言:「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
答曰:「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
※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文殊師利本緣,是在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生中謗法的因緣。參見《諸法無行經》卷下(大正15,759a2~761a29);《雜譬喻經》(7)〈喜根喻〉(大正4,523c13-28);參見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於《永光集》p.9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4〈兩過品第47(丹兩不和合品)〉:「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正8,320c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