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阿含经》卷28
 
{返回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4
《中阿含经》卷28
(大正1,602c?607b)
  释开能敬编
                                                                                     2006/12/27
 
(一一三)1《中阿含》2〈林品〉《诸法本经》3第七4(第二小土城诵)5
 
壹、序分
(602c)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世尊教导比丘,回答外道之问题,诸比丘当如是学
(一) 明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1. 一切诸法以欲为本
若诸异学来问汝等:『一切诸法以何为本?』
汝等应当如是答彼:『一切诸法以欲为本。』
2. 以更乐为和
彼若复问:『以何为和?』
当如是答:『以更乐为和。』
3. 以觉为来
彼若复问:『以何为来?』
当如是答:『以觉6为来。』
4. 以思想为有
彼若复问:『以何为有?』
当如是答:『以思想为有。』
5. 以念为上主
彼若复问:『以何为上主?』
当如是答:『以念为上主。』
6. 以定为前
彼若复问:『以何为前?』
当如是答:『以定7为前。』
7. 以慧为上
彼若复问:『以何为上?』
当如是答:『以慧为上。』
8. 以解脱为真
彼若复问:『以何为真?』
当如是答:『以解脱为真。』
9. 以涅槃为讫
彼若复问:『以何为讫?』
当如是答:『以涅槃8为讫。』
(二) 明比丘当如是学
是为比丘欲为诸法本,更乐为诸法和,觉为诸法来,思想为诸法有,念为诸法上主,定为诸法前,慧为诸法上,解脱为诸法真,涅槃为诸法讫,是故比丘当如是学。9  
 
二、比丘欲得苦边,应当断爱除结,正知、正观诸法
(一) 明所应当修习之想
习出家学道心,习无常想,习无常苦想,习苦无我想,习不净想,习恶食想,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死想,知世间好恶,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有,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灭、味、患、出要如真,习如是想心。
(二) 明修习想得尽苦边
若比丘得习出家学道心者,得习无常想,得习无常苦想,得习苦无我想,得习不净想,得习恶食想,得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得习死想,知世间好恶,得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有,得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灭、味、患、出要如真,得习如是想心者,是谓比丘断爱除结,正知正观诸法已,便得苦边。」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603a)喜奉行!  
 
《诸法本经》第七竟10(四百五十七字11)
 
 
附:汉译经论对照
〔1〕《佛说诸法本经》卷1 (大正1, 855 c6?28)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诸比丘:「听吾说诸法本。」
对曰:「唯!然!」
世尊曰:「若有外道异学有来问者?何谓法本?」
当答言:「欲为诸法本。
何谓习?更为习。
何谓同趣?痛为同趣。
何谓致有?念为致有。
何谓明道?思惟为明道。
何谓第一?三昧为第一。
何谓最上?智慧为最上。
何谓牢固?解脱为牢固。
何谓毕竟?泥洹为毕竟。
如是诸比丘,欲为诸法本,更为诸法习;痛为诸法同趣;念为诸法致有;思惟为诸法明道;三昧为诸法第一;智慧为诸法最上;解脱为诸法牢固;泥洹为诸法毕竟。诸比丘当学是。
 
常当有去家之想念:非常想念,非常苦想念,苦非身想念,秽食想念,不净想念,死亡12想念,一切世间无乐想念,知世间邪正想念,别13世间有无想念,世间所习所取欢乐变失及其归趣,当如事以正见知14之。
诸比丘念是为断爱弃欲,入正慧、得苦际。」
 
佛说经已,皆欢喜奉15行。
 
〔2〕《瑜伽师地论》卷97〈摄事分〉(大正30,856a8?c1)
第四目 一切法《中阿含.诸法本经》16
       .     
复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于善说法毗柰耶中,略由诸学及诸学果,摄一切法。
云何诸学?谓三种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
云何学果?谓有余依及无余依二涅槃果。
◎1.当知此中一切法者,谓善法欲,清净出家,为证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渐次,乃至获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说一切诸法,欲为根本。
2.又依净戒,引求正法,摄受多闻;由闻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彼以为触集。17
3.又彼皆为流趣明触所生诸受,乃至有余依般涅槃界为其后际,为求安乐而发起故,此乐一向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学所摄法为受流趣。
4.又彼为求所有明触,及依明触所生诸受,起闻、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说彼为作意生。
5又于尔时,于四念住,由观品念,以观为依,与内心止为其增上,是故说彼念为增上。
6.又念增上起奢摩他,与后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7.又于圣谛,诸现观中慧为最胜,谓能无余永尽诸漏,是故说彼慧为最胜。
8.又由一切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触生受俱行解脱。即此解脱,非由一切学所(856b)摄法数数随得,唯由顿得,由此解脱,一切乐中为最第一,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即用解脱以为坚固。18
9.又彼如是善解脱心,若诸明触所生受等,若学所摄所有诸法,并所依身,于无余依般涅槃界,任运自然究竟寂灭,是故说彼皆以涅槃为其后际。
 
◎应知此中,欲为增上,受持净戒,名增上戒学。
依止触、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学。
慧为最胜,名增上慧学。
⊙如是应知名为三学及彼依持。
◎解脱坚固是有余依般涅槃界第一学果,涅槃后际是无余依般涅槃界第二学果。
⊙如是略说学及学果,摄一切法。
◎又此诸学及诸学果,能证资粮,当知对治八种过患,修集九想。
⊙云何名为八种过患?所谓1)耽着利养恭敬,2)爱藏一切后有诸行,3)懈怠懒堕,4)萨迦耶见,5)贪着美味,6)于诸世间种种妙事欣、欲、贪爱,7)依止放逸恶行方便,8)依止邪愿修习梵行。
⊙云何名为修集九想?一者、修集出家想,二者、修集无常想,三者、修集无常苦想,四者、修集苦无我想,五者、修集厌逆食想,六者、修集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者、修集死想,八者、修集世间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无出没过患出离想。
◎应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摄、能往善趣善身、语、意业,说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摄,能往恶趣,不善身、语、意业,名不平等。
◎又住于此,若生、若长,能生后际所有众苦,说名为有,从其前际,于现法中有死灭苦,说名为无。余出、没等,应知如前已广分别。
 
 
(一一四)19《中阿含》20〈林品〉《优陀罗经》21第八22(第二小土城诵23)
 
壹、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总说痈、痈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一) 明优陀罗罗摩子不知痈本,虽生非想非非想处,还堕狸中
1. 优陀罗罗摩子在众中不知痈本,谓知痈本
优陀罗罗摩子24彼在众中,数如是说:『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25。』
2. 无一切知自称一切知,实无所觉自称有觉
优陀罗罗摩子无一切知自称一切知,实无所觉自称有觉。优陀罗罗摩子如是见、如是说:『有者,是病、是痈、是刺。设无想者,是愚痴也。若有所觉,是止息、是最妙,谓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3. 虽生到非想非非想处,最后还堕狸中
彼自乐身、自受于身、自着身已,修习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身坏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中。彼寿尽已,复来此间,生于狸中。
(二) 世尊教示比丘应当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此比丘正说者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26本然后具知痈本。  
1. 明正观
云何比丘正观耶?
比丘者,知六更触27,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正观也。
2. 明觉
云何比丘觉?
比丘者,知三觉28,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觉。
3. 明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云何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比丘者,知有爱灭,拔其根本,至竟不复生,是谓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 痈者,谓此身也--色麁四大29,从父母生,饮食长养,衣被,按摩,澡浴,强忍30,是无常法、坏法、散法--是谓痈也。
◎ 痈本者,谓三爱也--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痈本。
◎ 痈一切漏者,谓六更触处也--眼漏视色,耳漏闻声,鼻漏嗅香,舌漏尝味,身漏觉触,意漏知诸(603b)法--是谓痈一切漏。  
 
二、劝勉修,慎勿放逸
比丘!我已为汝说痈、说痈本,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燕31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优陀罗经》第八竟32(五百一十四字33)
 
 
(一一五)34《中阿含》35〈林品〉《蜜丸喻经》36第九37(第二小土城诵38)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39,在迦维罗卫40。  
 
贰、正宗分
一、佛为执杖外道说宗本法明宗本、所说法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为乞食故,入迦维罗卫*。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着于肩上,往诣竹林释迦寺中,入彼大林,至一树下敷尼师檀41,结跏42趺坐。  
于是,执杖释43拄44杖而行,中后仿徉45,往诣佛所,共相问讯,拄杖立佛前,问世尊曰:「沙门瞿昙!以何为宗本?说何等法?」  
◎ 世尊答曰:「释!若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鬪诤,修习离欲清净梵行46,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想,是我宗本,说亦如是。」  
◎ 于是,执杖释闻佛所说不是不非,执杖释奋头47而去。  
 
二、佛于众中叙前情;某比丘问义,佛略明后入室襌坐
(一) 世尊在讲堂中告诉诸比丘有关之前与执杖释发生过的事情
◎ 于是,世尊执杖释去后不久,则于晡时,从燕48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平旦着衣持钵,为乞食故,入迦维罗卫*。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往诣竹林释迦寺中,入彼大林,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 于是,执杖释拄杖(603c)而行,中后仿徉,来诣我所,共相问讯。拄杖立我前,问我曰:『沙门瞿昙!以何为宗本?说何等法?』
我答曰:『释!若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鬪诤,修习离欲清净梵行*,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想,是我宗本,说亦如是。』
◎ 彼执杖释闻我所说不是不非,执杖释奋头而去。」  
(二) 世尊为比丘宣说修习离欲,得清净梵行及舍离无量恶不善之法;佛略释义,即入室燕坐
◎ 于是,有一比丘从坐49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诤?云何修习离欲,得清净梵行*?云何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想耶?」  
◎ 世尊告曰:「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 疑使50、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51。」  
◎ 佛说如是,卽从坐52起,入室燕*坐。  
 
三、大众不了佛说,往请大迦旃延处所,尊者即为广辨
(一) 大众前往尊者大迦旃延处请示广分别义
◎ 于是,诸比丘便作是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从坐*起,入室燕*坐。『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 彼复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 彼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53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诸贤!共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请说此义,若尊者大迦旃延为分别者,我等当善受持!」
(二) 明尊者大迦旃延广分别义
1. 大众向尊者大迦旃延请示广分别义
于是,(604a)诸比丘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
◎ 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卽从坐*起,入室燕坐*。
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 我等便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 我等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2. 尊者大迦旃延谦虚所学有限,教诫大众应向世尊请示
尔时,尊者大迦旃延告曰:「
◎ 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54,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见大树成根、茎、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
◎ 诸贤所说亦复如是,世尊现在舍来就我而问此义,所以者何?
◎ 诸贤!当知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诸贤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诸贤等当善受持!」55  
3. 诸比丘再次恳请尊者大迦旃延广说分别义
时,诸比丘白曰:「
◎ 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我等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我等当善受持。
◎ 然,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604b)而广说之!」  
4. 尊者大迦旃延广说分别义
尊者大迦旃延告诸比丘:「诸贤等共听我所说。
(1) 续说:根+境→识→触→受(觉)→想→思→念→分别→修习→不着断恶→得尽苦边
◎ 诸贤!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共会,便有更触56,缘更触便有所觉,若所觉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别。
比丘者,因是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此中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 如是耳,鼻,舌,身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共会,便有更触,缘更触便有所觉,若所觉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别。
比丘者,因是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此中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2) 别辨
A. 明非道理
◎ 诸贤!比丘者,除眼、除色、除眼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是处不然57。
若不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是处不然。
  若不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是处不然。
◎ 如是耳、鼻、舌、身,除意、除法、除意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是处不然。
 若不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是处不然。
  若不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是处不然。  
B. 明正道理
◎ 诸贤!比丘者,因眼、因色、因眼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必有此处。
因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必有此处。
  因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必有此处。
◎ 如是耳、鼻、舌、身,因意、因法、因意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必有此(604c)处。
 因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必有此处。
因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必有此处。
(3) 结成
◎ 诸贤!谓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卽从坐*起,入室燕坐*。
◎ 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此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义,我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是。
(4) 示众以此义禀佛
诸贤!可往向佛具陈58,若如世尊所说义者,诸贤等便可受持。」  
 
四、明诸比丘向世尊求证
(一) 诸比丘禀佛,尊者大迦旃延所说义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大迦旃延所说,善受持诵,卽从坐*起,繞尊者大迦旃延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卽从坐*起,入室宴坐。尊者大迦旃延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二) 世尊印可之,诸比丘可随行持
世尊闻已,叹曰:「
◎ 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
◎ 谓师为弟子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
 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 比丘!犹如有人因行无事处、山林树间,忽得蜜丸,随彼所食而得其味。如是族姓子于我此正法、律,随彼所观而得其味,观眼得味,观耳、鼻、舌、身,观59意得味。」  
 
五 世尊名此法为蜜丸喻
◎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60侍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法名何等?我当云何奉持?」  
◎ 世尊告曰:「阿难!此法名为蜜丸喻61,汝当受持!」  
 
六 世尊告诸比丘当善受持此蜜丸喻法,可趣向于涅槃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受此蜜丸(605a)喻法,当讽诵读。所以者何?
比丘!此蜜丸喻有法、有义,梵行之本,趣道62、趣觉、趣于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当善受持此蜜丸喻。」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蜜丸喻经》第九竟63(二千二百七十二字64)
 
 
附:汉译经论对照
《增壹阿含经》〈七日品65之余66〉(10经) 67卷35 (大正2,743 a4?743 c29)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卫国68尼拘屡69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食后,从尼拘屡园往至毗罗耶致聚中,在一树下坐。
是时,执杖释种70出迦毗罗越至世尊所,在前默然而住。
尔时,执杖释种问世尊言:「沙门作何敕教,为何等论?」
世尊告曰:「梵志当知,我之所论,非天.龙.鬼神所能及也,亦非着世,复非住世,我之所论,正谓斯耳。」
是时,执杖释种俨71头叹咤已,便退而去。
尔时,如来即从座起,还诣所止。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者,在彼园中坐,有执杖释种来至我所,而问我言:「
沙门为作何等论?吾报之曰:我之所论,非天、世人所能及也,亦非72着世,复非住世,我之所论,正谓斯耳。」
是时,执杖73释种闻此语已,便退而去。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亦不着世,复非住世。」
世尊告曰:「如我所论者,都不着世,如74今于欲而得解脱,断于释种狐疑,无有众想。我之所论者,正谓此耳。」世75尊作此语已,即起入室。
是时,诸比丘各相谓言:「世尊向所论者,略说其义,谁能堪任广说此义乎?」
是时,诸比丘自相谓言:「世尊恒叹誉尊者大迦76栴77延,今唯有迦栴*延能说此义耳。」
 
是时,众多比丘语迦栴*延曰:「向者,如来略说其义,唯愿尊者当78广演说79之,事事分别,使诸人得解。」
迦栴*延报曰:「犹如聚落有人出于彼村,欲求真实之物,彼若见大树,便取斫80杀,取其枝叶而舍之去。然今汝等亦复如是,舍如来已,来从枝求实。然彼如来皆观见之,靡不周遍,照明世间,为天、人导,如来者是法之真主,汝等亦当有此时节,自然当遇如来说此义。」
时,诸比丘对曰:「如来虽是法之真主,广演其义,然尊者为世尊记,堪任广说其义。」
迦栴*延报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语>吾]当演说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甚善!」是时,诸比丘即81受其教。
迦栴*延告曰:「今如来所言:我之所论,非天、龙、鬼神之82所能及,亦非着世,复非住世。然我于彼而得解脱,断诸狐疑,无复犹豫,如今众生之徒,好喜鬪讼,起诸乱想。
又如来言:我不于中起染着心,此是贪欲使83,瞋恚、邪见、欲世间使,憍慢使,疑使,无明使,或遇刀杖苦痛之报,与人鬪讼,起84若干不善之行,起诸乱想,兴85不善行。
若眼见色而起识想,三事相因便有更乐,以86有更乐87便有痛,以*有痛便有88所觉,以*有89觉便有想,以*有想便称量之,起若干种想着之念;耳90闻声,鼻嗅香,舌嘗味,身更细滑;意知法,而起识想,三事相因便有更乐,以*有更乐便有痛,以*有痛便有91觉92,以有觉便有想,以*有想便称量之,于中起若干种93想着之念,此94是贪欲之*使、瞋恚使、邪见使、憍慢使、欲世间使、痴使、疑使,皆起刀杖之变,兴若干种之*变,不可称计。
若有人作是说:亦无眼、亦无色,而有更乐,此事不然。
设复言:无更乐有痛者,此亦不然。
设言:无痛而有想著者,此事不然。
设复有人言:无耳、无声,无鼻、无香,无舌、无味,无身、无细滑;
无意、无法,而言有识者,终无此理也。设言:无识而有更乐者,此事不然。
设,无更乐而言有痛者,此事不然。设言:无痛而有想著者,此事不然。
若复人95言:有眼96.有色于中起识,此是必然。
若言:耳声、鼻香、舌味、身细滑、意法于中起识者,此事必然。
诸贤当知!由此因缘,世尊说曰:我之所论,天及世人、魔、若魔天不能及者,亦不着世,复不住世,然我于欲而得解脱,断于狐疑,无复犹豫,世尊因此缘略说其义耳,汝等心97不解者,更至如来所,重问此义,设如来有所说者,好念奉持。
 
是时,众多比丘闻迦栴*延所说98,亦不言善,复不言非,即从座起而去,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问如来,设世尊有所说者,当奉行之。」
是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而>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99,具白世尊。
尔时,如来告比丘曰:「迦栴*延比丘聪明辩才100,广演其义,设汝等至吾所问此义,我亦当以此与汝说之。」
尔时,阿难在如来后。
是时,阿难白佛言:「此经义理极为甚深,犹如有人行路101而遇甘露,取而食之,极为香美,食无厌足,此亦如是,其善男子.善女人所至到处,闻102此法而无厌足,重白世尊: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甘露法味,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六)103《中阿含》104〈林品〉《瞿昙弥经》105第十106(第二小土城诵107)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108,在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109,与大比丘众俱受夏坐110。 
 
贰、正宗分
一、明瞿昙弥大爱三度请求欲出家,世尊三次拒绝
(一) 瞿昙弥大爱首度请求被拒绝
◎ 尔时,瞿昙弥111大爱112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113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世尊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瞿昙弥!如是汝剃除头发,着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114。」  
◎ 于是,瞿昙弥大爱*为佛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二) 瞿昙弥大爱二度请求被拒绝
◎ 尔时,诸比丘为佛治衣,世尊不久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当游人间。
◎ 瞿昙弥大爱*闻诸比丘为佛治衣,世尊不久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当游人间。
瞿昙弥大爱*闻已,复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世尊亦再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605b)学道。瞿昙弥!如是汝剃除头发,着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 于是,瞿昙弥大爱*再为佛所制,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三) 瞿昙弥大爱三度请求亦被拒绝
◎ 彼时,世尊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游行人间。
◎ 瞿昙弥大爱*闻世尊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游行人间。瞿昙弥大爱*卽与舍夷115诸老母,俱随逐佛后,展转往至那摩提116,住那摩提揵尼精舍117。
于是,瞿昙弥大爱*复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世尊至三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瞿昙弥大爱*!如是汝剃除头发,着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 于是,瞿昙弥大爱*三为世尊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二、明阿难替瞿昙弥大爱说向世尊请愿之种种;佛初不允许,后制八尊敬而许之
(一) 阿难怜愍大爱道,而愿为之请示于佛
◎ 彼时,瞿昙弥大爱*涂跣118污足,尘土坌119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 尊者阿难见瞿昙弥大爱*涂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见已,问曰:「瞿昙弥!以何等故,涂[洗>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瞿昙弥大爱*答曰:「尊者阿难!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 尊者阿难语曰:「瞿昙弥!今且住此,我往诣佛,白如是事。」  
瞿昙弥大爱*白曰:「唯!然!尊者阿难!」  
(二) 阿难为请愿佛告明缘由女人出家令学道者梵行不得久住
◎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605c)学道耶?」  
◎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汝莫作是念: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
阿难!犹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为得转兴盛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
阿难!犹如稻田及麦田中,有秽120生者必坏彼田。
如是,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  
(三) 阿难举出大爱道曾饶益于佛,世尊也说明大爱道因世尊而有所饶益
◎ 尊者阿难复白曰:「世尊!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所以者何?
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121世尊。」  
◎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瞿昙弥大爱*多饶益我,谓母亡后,鞠养于我。
阿难!我亦多饶益于瞿昙弥大爱*。所以者何?
阿难!瞿昙弥大爱*因我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122,不疑三尊123及苦、集124、灭、道,成就于信,奉持禁戒,修学博闻,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
阿难!若使有人因人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不疑三尊及苦、集*、灭、道,成就于信,奉持禁戒,修学博闻,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
阿难!设使此人为供养彼人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诸生活具,至尽形寿,不得报恩。  
(四) 世尊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
阿难!我今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125,谓女人不当犯,女人(606a)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犹如鱼师及鱼师弟子,深水作坞126,为守护水,不令流出。
如是,阿难!我今为女人说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云何为八?
1. 明第一尊师法:从比丘僧处求受具足戒
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127。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一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2. 明第二尊师法:半月半月应当前往比丘僧处求教诫
阿难!比丘尼半月半月往从比丘受教。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二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3. 明第三尊师法:依比丘僧处三月结夏安居
阿难!若住止处设无比丘者,比丘尼便不得受夏坐。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三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4. 明第四尊师法:安居竟当从比丘僧自恣(请求三事:见、闻、疑)
阿难!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128中,当请三事:求见、闻、疑129。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四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5. 明第五尊师法:向比丘处求问三藏义,应视比丘听否
阿难!若比丘不听比丘尼问者,比丘尼则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毗昙130;若听问者,比丘尼得问经、律、阿毗昙。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五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6. 明第六尊师法: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可举比丘尼过
阿难!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六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7. 明第七尊师法:犯僧残当于两部众中忏
阿难!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131,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132。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七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8. 明第尊师法:比丘尼虽受具足戒百岁,当礼初受戒比丘
阿难!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极下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八尊师(606b)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133。
※ 结:女人尽形寿奉持八尊师法,当得受具足戒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若瞿昙弥大爱*奉持此八尊师法者,是此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三、阿难往告大爱道,能持佛所制的八尊师法,则得于出家;大爱道欢喜奉行
(一) 明八尊法
于是,尊者阿难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瞿昙弥大爱*所,语曰:「瞿昙弥!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出家、学道。瞿昙弥大爱*!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云何为八?
1. 明第一尊师法:从比丘僧处求受具足戒
瞿昙弥!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一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2. 明第二尊师法:半月半月应当前往比丘僧处求教诫
瞿昙弥!比丘尼半月半月往从比丘受教。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二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3. 明第三尊师法:依比丘僧处三月结夏安居
瞿昙弥!若住止处无比丘者,比丘尼不得受夏坐。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三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4. 明第四尊师法:安居竟当从比丘僧自恣(请求三事:见、闻、疑)
瞿昙弥!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中当请三事:求见、闻、疑。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四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5. 明第五尊师法:向比丘处求问三藏义,应视比丘听否
瞿昙弥!若比丘不听比丘尼问者,比丘尼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毗昙;若听问者,比丘尼得问经、律、阿毗昙。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五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6. 明第六尊师法: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可举比丘尼过
瞿昙弥!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六尊师法,谓女(606c)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7. 明第七尊师法:犯僧残当于两部众中忏
瞿昙弥!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七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8. 明第尊师法:比丘尼虽受具足戒百岁,当礼初受戒比丘
瞿昙弥!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极下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 结:世尊如是说女人尽形寿奉持八尊师法,当得受具足戒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世尊如是说:『若瞿昙弥大爱*奉持此八尊师法者,是此134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二) 瞿昙弥大爱欢喜尽形寿顶受奉持,世尊所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
于是,瞿昙弥大爱*白曰:「
尊者阿难!听我说喻,智者闻喻则解其义。
尊者阿难!犹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端正姝好135,极净沐浴以香涂身,着明净衣,种种璎珞严饰其容。或复有人为念彼女,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以青莲华136鬘137、或瞻138卜139华鬘140、或修摩那141华鬘*、或婆师142华鬘*、或阿提牟多143华鬘*持与彼女。彼女欢喜,两手受之,以严144其头。
如是尊者阿难!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我尽形寿顶受奉持!」  
 
四、明大爱与诸长老上尊比丘尼,愿年少新学比丘礼诸长老尼
(一) 瞿昙弥大爱与诸长老尼,愿新学比丘礼诸长老尼
◎ 尔时,瞿昙弥大爱*于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 彼时瞿昙弥大爱*于后转成大比丘尼众,与诸长老上尊比丘尼为王145者所识146,久修梵行,共俱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尊者阿难!当知此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彼诸比丘年少新学,晚后出家,(607a)入此正法、律甫尔147不久。愿令此诸比丘为诸比丘尼随其大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 于是,尊者阿难语曰:「瞿昙弥!今且住此,我往诣佛,白如是事。」
瞿昙弥大爱*白曰:「唯!然!尊者阿难!」  
(二) 阿难把瞿昙弥大爱与诸长老尼的要求告诉世尊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148一面,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日瞿昙弥大爱*与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俱来诣我所,稽首我足,却住一面,叉手语我曰:『尊者阿难!此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彼诸比丘年少新学,晚后出家,入此正法、律甫尔不久。愿令此诸比丘为诸比丘尼随其大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三) 明如女人不得于出家出现种种的利益
1. 世尊教诫阿难谨慎言语,因不知如佛所知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守护此言,慎莫说是!阿难!若使汝知如我知者,不应说一句,况复如是说?
2. 若明不使女人出家,将具种种利益
(1) 居士以衣铺设在地上让沙门路过
阿难!若使女人不得于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当以衣布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2) 居士以头发铺地让沙门路过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当以头发布施149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3) 居士布施种种饮食随意而用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若见沙门,当以手奉种种饮食,住道边待150而作是说:『诸尊!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4) 居士布施种种财物随意而用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607b)诸信梵志见精进沙门,敬心扶抱151,将入于内,持种种财物与精进沙门而作是说:『诸尊!受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5) 沙门威德胜于日月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于精进沙门威神之德犹不相及,况复死瘦异学152耶?
(6) 正法应当住千年,今因女众出家而减至五百年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153、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年。154
3. 女人不得行五事
阿难!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155者,终无是处。当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处。」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瞿昙弥经》第十竟156(三千三百五十六字157)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六千五百九十九字158)  
《中阿含》〈林品〉159第十160竟(万四千一百八十二字161)(第二小土城诵162讫163)
 
 
附:汉译经论对照
〔1〕《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卷1 (大正1,856 a4?858 a7)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释羁瘦迦维罗卫城尼拘卢园中,与大比丘众俱受岁。
 
彼时,大女人瞿昙弥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164!世尊!可有是处,女人得为四沙门果,不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止!瞿昙弥!不须尔。女人不得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汝瞿昙弥,常可剃头被袈裟,至竟行清净梵行。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为世尊所制,礼世尊足绕世尊已离世尊还。
 
彼时,诸比丘为世尊作衣,世尊不久至释羁瘦当受岁,受岁竟三月作衣竟,已成衣与衣钵俱游诸人间。
彼大女人瞿昙弥闻诸比丘为世尊作衣,世尊不久当至释羁瘦受岁,受岁竟三月作衣,已成衣与衣钵俱游人间。彼大女人瞿昙弥,闻已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彼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可有是处,令女人得四沙门果,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止!瞿昙弥!不须尔,女人不应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汝瞿昙弥,剃头被着袈裟,至竟行清净梵行。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已被世尊再所制,礼世尊足绕世尊离世尊还。
 
彼时,世尊在释羁瘦受岁,受岁已竟三月作衣,已成衣与衣钵俱游于人间行。
大女人瞿昙弥,闻世尊在释羁瘦受岁,受岁已竟三月作衣,已成衣与衣钵俱至人村间行,大女人瞿昙弥闻已与诸老女人俱随世尊后,随世尊后。
彼时,世尊次第游行到那婆提,住那婆提耆尼舍。彼时,大女人瞿昙弥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可有是处,令女人得四沙门果,不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止!瞿昙弥!不须尔,女人不得于此法律出家弃家学道,汝瞿昙弥,剃头被着袈裟,至竟清净行梵行。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为世尊三所制,礼世尊足绕世尊已,离世尊而还。
 
彼时,大女人瞿昙弥不洗足身有尘土,身瞪165懵啼泣在门前立。
尊者阿难,遥见大女人瞿昙弥不洗足身有尘土身瞪*懵啼泣门前立,见已作是言:「何以故?瞿昙弥!不洗其足身有尘土,身瞪*懵啼泣在门前立!」
如是,唯尊者阿难:「女人不得于此法律,不得信乐出家弃家学道。」
汝瞿昙弥住此间,我当往至世尊所,到已当白世尊。
 
于是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尊者阿难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166:「唯*!世尊!可有是处,令女人得四沙门果,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此阿难!止!不须尔,女人不得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
此阿难!若于此法律女人得出家,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梵行者不得久存。
犹若阿难有家多有女人少有男人,宁广有产不?
不也唯*!世尊!
如是阿难!若于此法律女人得出家,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梵行者不得久存。
犹若阿难成就稻田成就麦田,中间167若有雹雨为不饶益,彼因彼雹雨故令彼败坏。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法律女人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梵行者不得久存。
唯*!世尊!大女人瞿昙弥,是有所益,世尊母命终,因此长养乳哺。
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此大女人瞿昙弥多有所益168,我母命终此以乳哺长养我。此阿难!我亦饶益大女人瞿昙弥,彼依我归于我归于法归比丘僧,于佛无疑、于
法无疑、于众无疑,于苦习169尽道无疑,具足信、戒、闻、施,具足智慧,弃于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至弃饮酒离饮酒。                                                              
此阿难!若有人依因于人,归于佛、归于法、归比丘僧,不疑佛、不疑法、不疑比丘僧,不疑苦习*尽道,具足信、戒、闻、施,具足智慧,弃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至弃饮酒离饮酒。
此阿难!此人有所作尽命衣被床卧病瘦医药,于彼人不能报。
复次!阿难!女人当施设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女人当尽命具170此戒。
犹若阿难巧水底行若巧弟子,入于深水中而施罗网,于中护水截水不令流。
如是阿难!女人者当行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女人当尽命与戒俱,云何为八?
此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求索具足,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初重法,令女人不得犯
,令女人当尽命与戒俱。
此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半月当受礼节,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二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当与戒俱。
此阿难!若无比丘者,比丘尼不得受岁坐,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三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当与戒俱。
阿难!若比丘尼若至受岁,当与二僧俱以三事受岁见闻知,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四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若比丘不容,比丘尼不得问比丘契经毗尼171阿毗昙,阿难,若比丘听,比丘尼当问比丘契经毗尼*阿毗昙,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五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若比丘尼不得讥比丘见闻知,阿难,比丘当讥比丘尼见闻知,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六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若比丘尼,有所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二僧中当半月扫洒,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七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阿难!若比丘尼受具足至百岁,当向初受具足比丘接足礼之,当恭敬承事,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当与此戒俱,是为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大女人瞿昙弥,当与此八重法俱者,当于172此法律学道,当受具足为比丘尼。
于是尊者阿难闻世尊所说,善思惟念诵习受持,礼世尊足绕世尊离世尊而还,至大女人瞿昙弥所。到已语大女人瞿昙弥作是言已,得瞿昙弥女人当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
瞿昙弥!世尊作是言:「当行八重法女人不得犯,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云何为八?瞿昙弥!
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是为瞿昙弥世尊为女人初施设此一重法。令女人不得犯,尽命当与此戒俱。
至此瞿昙弥!若比丘尼受具足百岁,当向具足比丘接足作礼当恭敬礼事173,是为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是为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此瞿昙弥!能与此八重法俱者,当于此法律学道受具足,为比丘尼。
如是尊者阿难,当听我喻,智慧闻喻已知其义。
犹若尊者阿难若剎利女若婆罗门女若工师女若庶人女,极澡浴涂香,着白净衣,或有人作是念,怜愍欲有所益欲令安隐,或以优钵罗华鬘,或以瞻匐174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多华鬘授与之,彼以两手受之举着头上。
如是尊者阿难!世尊施设八重法,我当尽命顶受之。汝大女人瞿昙弥,当于此法律学道受具足为比丘尼。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于后时共诸老175宿比丘尼众,与诸比丘尼上尊长老皆与俱,共行梵行,共至尊者阿难所,到已礼尊者阿难足,却住一面。
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尊者阿难曰:「尊者阿难!当此比丘尼是上尊长老皆行梵行,此诸比丘是新成学道未久,入此法律未久,此诸比丘,当向此诸比丘尼,如长老,当为作礼承事。」
「止!瞿昙弥!我当往至世尊所,到已当以此言白世尊,今176随尊者阿难。
于是,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尊者阿难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今日此大女人瞿昙弥,与诸比丘尼俱是上尊长老皆行梵行,来至我所,到已礼我足却住一面,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语我曰:『唯*!尊者阿难!当知此诸比丘尼是上尊长老皆行梵行,此诸比丘,是新成学道不久,于此法未久,令此诸比丘当向此诸比丘尼如长老,如长老当为作礼承事』」
「止177!阿难178!当护179此言,汝莫复作是言,汝,阿难!当知如我所知,一句不可解,况复作如斯言。
此阿难!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婆罗门居士当以衣敷地,以衣敷地已,当作是言:『此诸沙门有戒行,沙门当在上行,沙门精进甚奇180,我等当于长夜得义饶益。』
汝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弃家出家学道,婆罗门居士当敷头发着地,当作是言:『令沙门在上行,令沙门在上住,沙门戒行甚难,我等当于此长夜得义饶益。』
若阿难!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婆罗门居士当在道路,手执种种囊满中物,当作是言:『此诸贤!当持此随意饮食,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安隐。』
此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婆罗门居士,当信彼诸沙门戒行,当以手抱181之入着己家种种施与,随诸贤取用,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安182隐乐。
此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如此日月极有威神183极有所能,彼戒行沙门所有光明能胜于彼,况复弊恶异学所能及!
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遗法当住千岁,今已五百岁减,184余有五百岁。
此阿难!无有是处不可容女人,终不得五事,不得成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不得为释,不得为魔,不得为梵,无有是处。
可有是处,男子得五事,得成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得为转轮王,得为释魔梵者,可有是处。」
 
佛如是说,尊者阿难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
 
 
1 《中阿含经》(113经) 卷28 (大正1,602 b28?603 a2)
2  [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602d,n.6)
3 〔1〕~A. VIII. 83. X.58. Mūlā.,[No. 59] (大正1,602d,n.7)
〔2〕相关经典:
◎ 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25?p.227。
◎《增支部》〈十集〉(58经) p.297。
◎《瑜伽师地论》卷97 (大正30,856 a8?c1)
4〔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七诸法本经》:『欲为诸法本、更乐为和、觉为来、思想为有、念为上主、定为前、慧为上、解脱为真、涅槃为诸法讫。』」(《卍续藏》X74,958a5?7 // Z 2B:2, 437b17?c1 // R129,873b17?874a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39,n.2:本经叙说世尊教诸比丘,对于异学所问一切诸法「本、和、来、有、上主、前、上、真、讫」之问题,应答以「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又谕示出家学道欲得苦边者,当习「学道心、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等,可得知世间之习、灭、味、患、出要如真。
*《增支部》(A. 8. 83. Mūla 根本,10. 58.Mūla 根本)、吴.支谦译《佛说诸法本经》(大正1,855c9)。
5  [第二小土城诵]-【明】,(第二小土城诵)六字在卷题下【宋】【元】(大正1,602d,n.8)
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39,n.4:以上,本(Mūlā)(巴),根本。欲(Chanda)(巴),希求。和(Samudaya)(巴),集起、起因。更乐(Phassa)(巴),新译作「触」,为根、尘、识和合之心作用。来(Samosara?a)(巴),会合、等趣。觉(Vedana)(巴),又作「受」,领纳。
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40,n.1:以上,有(Sambhava)(巴),生成。思想(Manasikāra)(巴),作意。上主(Adhipateyya)(巴),威力、增上。念(Sati)(巴),正念。前(Pamukha)(巴),上首、先头。定(Samādhi)(巴),等持。
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0,n.2:以上,上(Uttara)(巴),更上、最上。慧(Pa??ā)(巴),智慧、般若。真(Sāra)(巴),真实、坚实。解脱(Vimutti)(巴),离缚、自在。讫(Pariyosāna)(巴),终末、究尽。涅槃(Nibbāna)(巴),寂灭。
9 《瑜伽师地论》卷82(大正30,756 c15?16):「经言:『汝等苾刍应当安住修学胜利。』」;参见《杂阿含.825经》卷29 (大正2,211c13?22)[cf. Itiv. 45. Sikkhā.],《杂阿含.826经》卷29 (大正2,211c23?212a23);《中阿含.113经》卷28 (大正1,602b28?603a2)[~A. VIII. 83. X.58. Mūlā.];《诸法本经》卷1 (大正1,855, c6?27)。另见《瑜伽师地论》卷97〈摄事分〉(大正30,856a8?c1)。
10  [诸...竟]-【明】(大正1,603d,n.1)
11  [四...字]-【宋】【元】【明】(大正1,603d,n.2)
12  [10]死亡=无忘【宋】【元】【明】。
13  [11]别=则【宋】【元】【明】。
14  [12]知=之【宋】【元】。
15  [13]奉=受【宋】【元】【明】。
16  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25?227;《中阿含经.113经》《诸法本经》卷28 (大正1,602
c1?2);《增支部》「十集」58经。
17  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24 (大正42,859b17?22):「前中,言『由闻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彼以为触集』者,由闻正法能证明触,即说闻法以为触集;明触是无漏触,实不发语而说明触而名增语者,是发语远缘故名增语;又复明触通漏、无漏,今言『增语明触』者是有漏也。」
18  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24之上 (大正42,859b22?27):「『又由一切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触所生受俱行解脱』者,即尽智时所证涅槃名为解脱。『即此解脱乃至无罪性故』者,涅槃寂灭乐中第一故。次下云『解脱坚固』,是有余依涅槃界,故知解脱是无为解脱。」
19 《中阿含经》(114经) 卷28 (大正1,603 a3?603 b8)
20  [中阿含]-【明】(大正1,603d,n.3)
21  ~S.35.103. Uddaka. (大正1,603d,n.4)
22〔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优陀罗经》:『说优陀罗不知痈本,虽生非非想处,还堕狸中。比丘应知身为痈,爱为痈本,六更触处为一切漏。』」(《卍续藏》X74,958a7?9 // Z 2B:2,437c1?3 // R129,874a1?3)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1,n.6:本经叙说优陀罗不知痈本,虽生非非想处,还堕狸中。比丘应知:身为痈,爱为痈本,六更触处为一切漏。
*《相应部》(S. 35. 103. Uddaka 优陀罗)。
23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603d,n.5)
24〔1〕 [>优陀罗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 (大正1,603d,n.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1:优陀罗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巴),意为罗摩之子「优陀罗」,为住于王舍城附近一阿兰若林中之外道仙人,世尊出家后,曾向其求法。
25〔1〕 [>痈本]~Ga??amūla. (大正1,603d,n.7)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2:「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巴利本作 Ida? jātu vedagū, ida? jātu sabbaji, ida? jātu apalikhita? ga??amūlam palikha?īti. (我确实是明智者,我确实是一切胜者,我确实掘出未掘出之痈根。)
按:Ida? 原意为「此」,根据巴利本《相应部》注释书,译为「我」。此中「一切胜者」谓得如实智而解脱之人,「痈」,为身体,「本」则谓渴爱、欲望等苦根。
26  痈=壅【宋】(大正1,603d,n.8)
2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4:「六更触」,巴利本作 Channam phassāyatanāna? (六触处),即眼、耳、鼻、舌、身、意。
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5:三觉:指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6:四大:地、水、火、风,此四者广大造作出一切色法。
30 《汉语大辞典.卷4》p.131:【强忍】勉力忍耐,勉强忍耐。
31  燕=宴【宋】【元】【明】(大正1,603d,n.9)
32  [优...竟]-【明】(大正1,603d,n.10)
33  [五...字]-【宋】【元】【明】(大正1,603d,n.11)
34 《中阿含经》(115经) 卷28 (大正1,603 b9?605 a7)
35  [中阿含]-【明】(大正1,603d,n.12)
36  ~M. 18. Madhupi??ika Sutta.,[No. 125(40.9)] (大正1,603d,n.13)
37〔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密丸喻经》:『先为执杖释,说宗本法。执杖不是、不非而去。次为比丘略说,即入室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然后白佛印可。』」(《卍续藏》X74,958a9?12 // Z 2B:2,437c3?6 // R129,874a3?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1:本经叙说佛先为执杖释说宗本法,执杖不是不非而去。次为比丘略说,即入室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迦旃延广说之;然后诸比丘白佛,佛为印可。阿难问名,佛言:此法名为蜜丸喻。
*《中部》(M. 18. Madhupi??ikasutta?《蜜丸经》)、《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0经)(大正2,743a4)。
38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603d,n.14)
39〔1〕[>释羇瘦]~Sakkesu. (大正1,603d,n.15)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2:释羇瘦 (Sakkesu)(巴),意为于释迦国中。释迦种族,属
于亚利安民族的尊贵血统,位于今尼泊尔国之南境。
40〔1〕[>迦维罗卫]~Kapilavatthu.,迦=加【宋】【元】【明】[>*] (大正1,603d,n.1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3:迦维罗卫(Kapilavatthu)(巴),又作迦毗罗卫,释羇(释迦)国首都。「迦」,宋、元、明三本均作「加」。
41  檀=坛【宋】【元】【明】(大正1,603d,n.17)
42  加=跏【明】(大正1,603d,n.18)
43〔1〕执杖~Da??apā?i Sakka. (大正1,603d,n.19)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6:「执杖释」,巴利本作 Da??apā?i Sakka (释氏执杖者),即释迦族人,名「执杖者」。
44 《汉语大辞典.卷6》p. 496:【拄〔zhǔㄓ ㄨ ˇ〕】1. 支撑;顶。2. 谓手持棍棒等顶住地面以支持身体。
45 《汉语大辞典.卷3》p. 927:【彷徉】1. 周游;遨游。2. 徘徊。
46  志=行【宋】*【元】*【明】* (大正1,603d,n.20)
47 《汉语大辞典.卷2》p. 1564:〔1〕【奋头】奋然抬头。〔2〕【奋然】2. 愤激貌。
48〔1〕燕=宴【宋】*【元】*【明】* (大正1,603d,n.21)
〔2〕《汉语大辞典.卷3》p. 1484:【宴坐】1. 闲坐;安坐。2. 佛教指坐禅。
49  坐=座【元】【明】(大正1,603d,n.22)
5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6,n.3:「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巴利本顺序略异:欲使(Rāga-anusaya)、恚使(Pa?igha-a.)、见使(Di??hi-a.)、疑使(Vicikicchā-a.)、慢使(Māna-a.)、有使(Bhavarāga-a.,又称有爱使)、无明使(Avijjā-a.)。又「使」,相当于「随眠」之意。
5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6,n.4:「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法,是说苦无边」,巴利本作 Da??ādāna-satthādāna-kalaha-viggaha-vivāda-tuvantuva-pesu??a-musāvāda etth' ete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nirujjhanti. (执杖、执刀、鬪诤、异执、异论、争论、两舌、妄言,以上彼等诸恶不善法灭尽无余。)
52  坐=座【宋】*【元】*【明】* (大正1,603d,n.23)
53〔1〕 [>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 (大正1,603d,n.2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7,n.6:尊者大迦旃延 (āyusmant Mahākātyāyāna) (梵)、(āyasmant Mahākaccāna)(巴),善分别义、敷演道教第一比丘。
5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48,n.2:实(Sāra)(巴),指树心、坚材。
55〔1〕《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卷83 (大正30,761 c6?11):「
眼者:能取现见事故。
智者:能取不现事故。
明者:悟入尽所有事。
觉者:悟入如所有事。
言义行者:谓思所成善法摄故。
言法行者:谓闻所成善法摄故。
言善行者:施戒所成善法摄故。
调柔行者:谓修所成善法摄故。」
〔2〕《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卷84 (大正30,767c21?768a1):「复次,
1.诸法皆以世尊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现等觉故。
2.世尊为眼者:现等觉已,为诸天人等开示故。
3.世尊为依者:所说法中,随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
4.又佛世尊能为眼者:谓能引发俱生慧故。
5.能为智者:谓能引发加行慧故。
6.能为义者:谓能引发思所成慧故。
7.能为法者:谓能引发闻所成慧故。
8.不显了义能决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断故。
9.能为一切义所依者:谓能引发一切世间及出世间兴盛事故。」
5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8,n.3:更触 (Samphassa)(巴),即根、境、识三合触。
57 《汉语大辞典.卷1》p.394:【不然】1.不合理;不对。
58 《汉语大辞典.卷2》p.107:【具陈】备陈;详述。
59  [观]-【明】(大正1,604d,n.1)
60 《汉语大辞典.卷6》p. 503:【拂】5.拂子,拂尘。
6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2,n.1:蜜丸喻 (Madhupi??ikapariyāya)(巴),蜜丸教说、蜜丸法门。
62  通=道【宋】【元】【明】(大正1,605d,n.1)
63  [蜜...竟]-【明】(大正1,605d,n.2)
64  [二...字]-【宋】【元】【明】(大正1,605d,n.3)
65  [21]品+(第四十)【宋】【元】【明】。品+(分)【圣】。
66  [22]余=二【明】。
67  [2]~M. 18. Madhupi??ika.。
68  [3][>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
69  [4]尼拘屡~Nigrodha.。
70  [5]执杖释种~Da??apā?i Sakka.。
71  [6]俨=顉【宋】【元】【明】。
72  [7]非=不【宋】【元】【明】。
73  [8]〔执杖〕-【宋】【元】【明】。
74  [9]如=汝【宋】【元】【明】。
75  [10](尔时)+世【宋】【元】【明】。
76  [11]大迦栴延~Mahākaccāna.。
77  [12]栴=旃【宋】【元】【明】【圣】*。
78  [13]当+(何)【圣】。
79  [14]〔说〕-【宋】【元】【明】。
80  [15]斫=破【宋】。
81  [16]即=从【宋】【元】【明】。
82  [17]〔之〕-【宋】*【元】*【明】*。
83  [18]〔使〕-【宋】【元】【明】。
84  [19]〔起〕-【圣】。
85  [20]兴=与【圣】。
86  [21]以=已【宋】*【元】*【明】*。
87  [22]乐+(想)【圣】。
88  [23]〔有〕-【宋】。
89  [24]有+(所)【元】【明】【圣】。
90  [25](若)+耳【宋】【元】【明】。
91  [26]有=所【圣】。
92  [27](所)+觉【宋】*【元】*【明】*。
93  [28]〔种〕-【宋】【元】【明】。
94  [29]〔此〕-【宋】【元】【明】。
95  [30](有)+人【宋】【元】【明】。
96  [31]眼=限【宋】。
97  [32](若)+心【宋】【元】【明】。
98  [33]说=言【宋】【元】【明】。
99  [34]缘本=本缘【宋】【元】【明】。
100  [35]才+(已)【圣】。
101 [36]路+(渴乏)【元】【明】。
102 [37](以)+闻【圣】。
103 《中阿含经》(116经) 卷28 (大正1,605a8?607b19)
104  [中阿含]-【明】(大正1,605d,n.4)
105  ~A. VIII. 51. Gotamī, Vin. Culla-v X.I.,[No. 60]. (大正1,605d,n.5)
106〔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瞿昙弥经》:『大爱道三请出家,佛三止之。因阿难为请,乃制八尊师法。后又请求年少比丘,敬礼老尼,佛为说减正法事。』」(《卍续藏》X74,958a12?14 // Z 2B:2,437c6?8 // R129,874a6?8)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5:本经叙说世尊姨母大爱三度请求出家,世尊三止之,后因阿难代为请求,世尊乃为说「八尊师法」。女人须遵守八尊师法,才允许出家。并言因女人出家,遂令当住千年之正法减五百年,仅余五百年。又言女人不得行五事。
*《增支部》(A. 8. 51. Gotamī 瞿昙弥)、《南传.律藏》〈小品〉 (Cv. 10.1)、刘宋.慧简译《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大正1,856a4)、《四分律》卷48 (大正22,922c6)、《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5b7)。
107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605d,n.6)
108  [>释羇瘦]~Sakkesu. (大正1,605d,n.7)
109  [>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Kapilavatthu Nigrodhārāma. (大正1,605d,n.8)
11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6:受夏坐:瞿昙弥记果经作「受岁」,即「夏安居」。谓印度出家人于夏季雨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
111  [>瞿昙弥大爱]~Mahāpajāpatī-Gotamī. (大正1,605d,n.9)
112〔1〕大爱+(道)【元】【明】* (大正1,605d,n.10)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7:瞿昙弥大爱(Mahāpajāpatī Gotamī)(巴),又作瞿昙弥大爱道,为摩耶夫人(佛陀之生母)之妹,亦即佛陀之姨母。摩耶夫人生下佛陀后即逝世,故佛陀幼年由其姨母养育。「大爱」之下,宋、元二本有一「道」字。
11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8:第四沙门果:即阿罗汉果。
11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9:「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净修梵行」,《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5b) 作:「莫作是语,所以者何?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诸女人辈自依于佛,在家剃头,着袈裟衣,勤行精进,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听汝以此为法。」
115〔1〕[>舍夷]~Sakiyānī. (大正1,605d,n.1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4,n.1:舍夷(Sakiyānī)(巴),诸释迦族女人。
11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4,n.2:那摩提:《瞿昙弥记果经》(大正1,856b)作「那婆提」,村名。
11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4,n.3:揵尼精舍:《瞿昙弥记果经》作「耆尼舍」。巴利本此处作「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118 《汉语大辞典.卷10》p. 462:【跣〔xiānㄒ〡ㄢ ˇ〕】1.赤脚;光着脚。
119 《汉语大辞典.卷2》p. 1055:【坌〔bènㄅ ㄣ ˋ〕】1.尘埃。3.尘埃等粉状物粘着于他物。5.聚集;积聚。
12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6,n.1:「秽」,巴利本作 Setatthikā,意为白菌,又称禾病,菌类生于植物上而使植物枯萎。
121 《汉语大辞典.卷12》p. 198:【鞠养】1.抚养;养育。
122  僧=众【宋】*【元】*【明】* (大正1,605d,n.12)
12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6,n.3:三尊:指佛、法、僧三宝。
124  习=集【宋】*【元】*【明】* (大正1,605d,n.13)
125〔1〕[>八尊师法]~A??ha Garu-dhamma. (大正1,605d,n.1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7,n.5:「八尊师法」,巴利本作 Attha garu-dhamma(八重法),
《瞿昙弥记果经》(大正1,856c) 作「八重法」。Garu 为重、敬重。
12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7,n.6:坞:河堤。
12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7,n.62:「比丘尼当从比丘受具足」,巴利本作 Dve vassāni chasu dhammesu sikkhitasikkhāya sikkhamānāya ubhatosa?ghe upasampadā pariyesitabbā 其意为:式叉摩那在二年间,对于六法所应学者学完之后,于二众(比丘、比丘尼) 求受具足戒。
1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3:两部众:指比丘众与比丘尼众。
1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4:当请三事,求见、闻、疑:谓应于夏季三个月之间,将自己之行为、行事是否符于戒律等种种情形向两部众请问:(一)有见到,(二)有听到,(三)怀疑到我有不如法、律的地方?
13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5:阿毗昙:论部之总名,译为对法。对法,智慧之别名,以智慧观诸法真理之义。
13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6:僧伽婆尸沙(Savghādisesa)(巴),又作僧残,律中罪科之名,于比丘、比丘尼大戒中仅次于四波罗夷罪。比丘有十三僧残,比丘尼有十七僧残。犯者必依僧众而行忏悔,若不行之,解除比丘、比丘尼资格。
13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8,n.67:「十五日行不慢」,巴利本作
pakkhamānatta? caritabba? (行半月摩那埵),指犯重罪之比丘尼必须在比丘、比丘尼两部众之间接受半月的摩那埵。摩那埵 (Mānatta)(巴),谓于大众面前告白忏悔之治罪法。
13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8,n.68:以上八事法之顺序与巴利本相异:第一法巴利本作为第六法,第二法巴利本作为第三法,第三法巴利本作为第二法,第四法同,第六法巴利本作为第八法,第七法巴利本作为第五法,第八法巴利本作为第一法。以上七法汉译与巴利本均有相同者,唯第五法与巴利本第七法内容互异。巴利本 (A. vol. 4, p. 277) 第七法作:「无论何等事情,比丘尼不得骂詈谗谤比丘。」
134  是此=此是【宋】【元】【明】(大正1,606d,n.1)
135 《汉语大辞典.卷4》p. 342:【姝好】1.美好。2.美女。
13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61,n.3:青莲华(Utpala)(梵),梵语译为优钵罗,为青色之莲华。
137  原「须」应改作「鬘」。须=鬘【宋】*【元】*【明】* (大正1,606d,n.2)
138  瞻=檐【明】(大正1,606d,n.3)
139 《汉语大辞典.卷7》p. 1262:【瞻卜】栀子花的异名。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瞻卜,正言瞻博迦,此云黄花树。花小而香,西域多有此林也。"
14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5:瞻卜(Campaka)(巴),瞻卜树,素馨之一。「鬘」此处大正本亦作「鬘」。
14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6:修摩那(Sumanā)(巴),富有香气之灌木。素馨之一。
14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7:婆师(Vassika)(巴),又作婆利师迦,雨生花。
14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8:阿提牟多(Atimuttaka)(巴),善思花。
144 《汉语大辞典.卷3》p. 542:【严】18.妆饰物。
145 《汉语大辞典.卷4》p. 453:【王】3.泛指一国君主。5.泛指首领。6.尊。7.指同类中的最特出或最
大者。
146 《汉语大辞典.卷7》p. 348:【所识】相识。亦指相识的人。
147 《汉语大辞典.卷1》p. 524:【甫尔】初始。
148  住=依【宋】(大正1,607d,n.1)
149  施=地【宋】【元】【明】(大正1,607d,n.2)
150  待=侍【宋】(大正1,607d,n.3)
151 《汉语大辞典.卷6》p. 350:【扶抱】双手扶持或抱着。
152〔1〕《鞞婆沙论》卷13 (大正28,513 c26?514 a4):「
问曰:『死瘦者:无命根、无意,非众生数。彼梵志有命、有意,是众生数。何以故说言死瘦耶?』
答曰:『以彼轻易意故,言死瘦;或曰:彼无慧命根故,言死瘦。说曰:此说多有无想。或以空三昧说无想、或以见道说无想、或以无疑说无想、或以非想非不想说无想、或无相即说无想、或以空三昧说无想者。』」
〔2〕《大毗婆沙论》卷104 (大正27,541 a14?b5):「
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于憍萨罗国住一林中,时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邻近尊者去林不远。
〔外〕诸村邑中有时广设四月节会,时彼外道巡诸村邑,饱食猪肉恣情饮酒,窃持残者还至林中,见舍利子坐一树下,酒所昏故起轻蔑心,我今与彼虽俱出家,我独富乐而彼贫苦,寻趣尊者作是颂言:我已饱酒肉,复窃持余来,地上草木山,皆视如金聚。
〔舍〕时舍利子闻已念言:此死外道都无惭愧,乃能无赖说此伽他,我今亦应对彼说颂,作是念已即说颂言:1) 我常饱无相,2) 恒住空定门,3) 地上草木山,皆视如唾聚。』
今此颂中尊者舍利子作师子吼,说三解脱门,谓:
1) 于初句说 →无相解脱门。
2) 于第二句说→空解脱门。
3) 于后二句说→无愿解脱门。
问:时彼外道身命尚存,何缘轻言此死外道?
答:应知「死」言目「鄙恶事」。
复次,彼无慧命故说为死。」
153 《大毗婆沙论》卷183 (大正27,917c9?918a17):「〔发智论〕
齐何当言正法住?答:若时行法者住。
齐何当言正法灭?答:若时行法者灭。???
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
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柰耶、阿毗达磨。
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问:若正法住犹满千年,何故世尊作如是说?
答:此依解脱坚固密意而说。谓若不度女人出家,应经千岁解脱坚固,而今后五百岁唯有戒、闻、等持坚固非解脱者,皆是度女人出家之过失耳。
有余师说:此依若不行八尊重法密意而说。谓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则佛正法应减五百岁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岁。」
154〔1〕《大智度论》卷2 (大正25,68 a14?17):「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
〔2〕《大毗婆沙论》卷183 (大正27,917 b11?16):「
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
《毗柰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世尊虽于处处说正法言,而不分别云何正法?《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3〕《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6 a11?15):「佛告阿难:『若我听比丘尼随大小礼比丘者,无有是处。女人有五碍,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住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
〔4〕《瞿昙弥记果经》卷1 (大正1,856 a4);《大方便佛报恩经》卷5 (大正3,153c23);《大爱道比丘尼经》(大正24,945b25);《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5b7);《摩诃僧祗律》卷30 (大正22,471a25)
;《四分律》卷48 (大正22,922c7);《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杂事》卷29、卷30 (大正24,350b7)
〔5〕参见印顺导师之着《华雨集第三册》Y 27 p. 101~103:「「女众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如看作头陀行者大迦叶,重律行者优波离等,见到僧伽的流品渐杂,而归咎于女众出家,作出正法不久住的预想,是近情的。律师们却传说为释尊的预记,因而陷于传说的极端混乱。根据经律,现有三项不同的叙述:
一、阿难一再请求,佛允许了!阿难转告瞿昙弥,女众出家已成定局。那时,佛才预记女众出家,正法减损五百年。阿难听了,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南传的《铜鍱律》,与《〔按:「中」应改「增支」〕部》的《瞿昙弥经》所说。
二、所说与上面一样,但末后阿难听了:「悲恨流泪,白佛言:世尊!我先不闻不知此法,求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若我先知,岂当三请」?这是《五分律》说的。阿难听了而没有反应,是不近情的。如照《五分律》所说,那在结集法会上,早就该痛哭认罪了,为什么不见罪呢?
三、阿难请佛,佛就告诉他,女人出家,正法不久,并为说二喻。但阿难不管这些,继续请求,佛才准许了。这是《四分律》,《中阿含瞿昙弥经》说的。以常情论,如明知这样,还是非请求不可,这还像敬佛敬法,多闻敏悟的阿难吗?老实说,在请度女人时,如释尊早就预记,无论说在什么时候,都与情理不合。也就由于这样,律师们将预记放在那一阶段都不合,然而非放进去不可。于是或前或后,自相矛盾!
阿难求度女众出家,受到大迦叶的责难,原因是不单纯的,这里再说一项,那就是与大迦叶自己有关。大迦叶出身于豪富的名族,生性为一女性的厌恶者。虽曾经勉强结婚,而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妇关系,后来就出家了。这是南传《小部》《长老偈》,北传有部《苾刍尼毗奈耶》等所一致传说的。也许是他的个性如此,所以在佛教中,与尼众的关系,十分不良好。他被尼众们说是「外道」(《S》16.13;《杂含》32.906;《十诵律》40);说是「小小比丘」(不是大龙象)(《十诵律》12);说他的说法,「如贩针儿于针师前卖」(这等于说:圣人门前卖字)(《S》16.10;《杂含》41.1143);尼众故意为难,使他受到说不尽的困扰(《十诵律》,《根有律》等)。大迦叶无可奈何,只能说:「我不责汝等,我责阿难」。
大迦叶与尼众的关系,一向不良好,在这结集法会中,因阿难传述小小戒可舍,而不免将多年来的不平,一齐向阿难责怪一番。阿难不认有罪,好在他为了僧伽的和合,不愿引起纷扰,而向大众忏悔。如换了别人,作出反击:女众出家,是我阿难所请求的,也是释尊所允可的。这是二十年前(?)事了!如以为我阿难有罪,为什么释尊在世,不向僧伽举发?现在如来入灭,还不到几个月,就清算陈年老帐!如真的这样反问,也许金色头陀不能不作会心的微笑了!」
15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64,n.1:「女人不得行五事......大梵天」,《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6a) 作:「女人有五碍,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五事:即 (一)佛,(二)转轮王,(三)帝释天,(四)魔王,(五)大梵天,此五种为女子有障碍之事。
156  [瞿...竟]-【明】(大正1,607d,n.4)
157  [三...字]-【宋】【元】【明】(大正1,607d,n.5)
158  [六...字]-【宋】【元】【明】(大正1,607d,n.6)
159  品末题在经末题上【宋】【元】,在卷末题前行【明】(大正1,607d,n.7)
160  五=十【明】(大正1,607d,n.8)
161  [万...字]-【宋】【元】【明】(大正1,607d,n.9)
162 (第二小土城诵)在卷末题下【宋】【元】(大正1,607d,n.10)
163  诵+(讫)【宋】【元】【明】(大正1,607d,n.11)
164  [2]唯=惟【宋】*【元】*【明】*。
165  [3]瞪=[梦-夕+登]【元】【明】*。
166  [4]曰=言【宋】【元】【明】。
167  [5]间=门【宋】。
168  [6](饶)+益【元】【明】。
169  [7]习=集【宋】*【元】*【明】*。
170  [8]具=持【宋】【元】【明】。
171  [1]毗尼=鼻贰【宋】【元】*。
172  [2]于=与【明】。
173  [3](承)+事【宋】【元】【明】。
174  [4]匐=卜【宋】【元】【明】。
175  [5]老=耆【宋】【元】【明】。
176  [6]今=令【宋】【元】【明】。
177  [7]止=正【宋】【元】【明】。
178  [8]难=阿【宋】。
179  [9]护=惟【宋】。
180  [10]奇=受【宋】。
181  [11]抱=把【宋】【元】【明】。
182  [12]安=故【明】。
183  [13]神+(极有威神)【宋】【元】【明】。
184  [14]减=灭【宋】【元】【明】。
 
 
《中阿含经》卷28
113-116经

{返回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阿含经》卷29
下一篇:《中阿含经》卷27
 《中阿含经》卷7
 《中阿含经》卷11
 《中阿含经》卷20
 《中阿含经》卷18
 《中阿含经》卷15
 《中阿含经》卷16
 《中阿含经》卷21
 《中阿含经》卷27
 《中阿含经》卷14
 《中阿含经》卷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顺导师的宗教观与宗教史观[栏目:王雷泉教授]
 明法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栏目:梦参法师]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一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修行人可以养宠物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栏目:玄奘研究]
 当忍烦恼 自苦其行[栏目:慧光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38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准提净业卷之三(谢于教)[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为甚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栏目:供佛]
 岐山入院法语[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