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字典(3)
庄春江居士编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50
一一住:即「独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住、一住」,即「独住者、独住者」。

一向心:朝向一个方向之心,即专注而坚固之心。

一向可:都是可爱的。

一向定:解读为「单一种定」,参看「一向」,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一向记:1.明确地记说,参看「一向」、「记说」。2.参看「一向论」。

一向答:只作固定的回答。

一向乐:都是安乐的。

一向论:直接而明确的论题,「四记论、四记问」之一,另译作「决定记论、一向记」。

一坐食:另作「一食、一受食、一食法、受一食法、一时食、时一食」,即「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

一往来:即「一次往生」,指「证得一来果者」,参看「斯陀含果」。

一乘道:一条没有岔路的直道,另译为「一乘、一道、一入道」。

一时有:同时有。

一补处: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另作「一生补处」。

七肘衣:全句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解读为「以七肘或八肘长度的长衣,将身体完全披住」,「肘」为古印度长度单位,《长阿含30世记经》说「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阎浮提人」就是指此世间的人,《大唐西域记》说「一肘为二十四指」,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白布从头(将身体)完全罩住」。

七定具:具足修正定的七个要件与辅助,即八正道的前七个,另作「七三昧具」。

七往来:即「共七次往生」,指「证得初果者」,参看「须陀洹果」、「七有天人往生」。

七施众:对七类僧众的布施。

七处善:善是「善巧」,熟练的意思,即熟练于苦、集、灭、道、味、患、离等七处。(同义词「苦集灭道味患离」)

七识住:另译作「七识神住处、七识住处、七识处」,即「七个识的依止处」,指「天及人、梵天、光音天、遍净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七觉支:择法觉支(抉择诸法)、精进觉支(即「活力觉支」,专向一意的活力)、喜觉支(踊跃)、轻安觉支(即「宁静觉支」)、舍觉支(即「平静觉支」,又译为「护意觉」)、定觉支(即「三摩地」)、念觉支(专注清楚),另作「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法、七觉意、七觉分、七道品法」。

七觉宝:解读为「七觉支」,参看「七觉支」。

九成法:指「九种帮助成就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九种有帮助的事(直译为「九法多作」)」。

九次定:律典中也译作「九次第定」,「次」(次第)为「依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不能跳越」的意思,即九个依序进、出的定,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另译为「空定」或简为「空」)→识无边处(简为「识」)→无所有处(另译为「无有欲」)→非想非非想处(另译为「无有思想」)→灭尽定(简为「灭」)」。(经文「意止初禅为一定。从一次二禅竟为二定。从二次三禅竟为三定。从三次四禅竟为四定。从四次禅竟空定为五定。从空次竟度识为六定。从识次竟度无有欲为七定。从无有欲次竟度无有思想为八定。从无有思想次竟度灭为九定。」其中「意止」的「意」指「心」,「止」音译为「舍摩他」,参看「止」,「次竟度」的「次」是「次第;依照顺序」的意思,「竟」为「结束」,「度」为「超越;出来」的意思。)

二七日:二个七天,即十四天。

二人食:全句为「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意思是「如果有两人在一起吃东西,就不跟他们一起吃」,《中部一二经》亦同。

二呼叫:即「号叫地狱」与「大号叫地狱」,为八热地狱(八大地狱)之中的两个,此地狱众生常受苦号叫。

二指智:女人家(不高)的智慧,「二指」,指「妇女」。

二黄叠:一对金黄色的绢布。

人中上:人中之最尊上者,指佛陀。

人中形:全句为「舍此人中形,受天清净身」,解读为「舍去人的形貌(即过世后),受生(往生)天界成为天界众生清净之身。」

人中尊:另作「两足尊」,人中之最尊者,即「佛陀」。

入流分:进入初果圣者的四个因素,即「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后来论典也有作「四预流支」者。

八除入:八种修定的观想,即1.内有色想,常观常念「外少色」。2.内有色想,常观常念「外无量色」。3.内无色想,常观常念「外少色」。4.内无色想,常观常念「外无量色」。5.内无色想,外观「青色」。6.内无色想,外观「黄色」。7.内无色想,外观「赤色」。8.内无色想,外观「白色」。

八部众:《增壹阿含四二品七经》作「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魔王众、梵天王众」。

八圣道:另译作「八支圣道、八真行、八真直行、八正道、八品道、贤圣八道」,即「正见、正志、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内容参看各项条目。

八解脱:又作「八背舍、八除处、八除入、八胜处」,定的种类(八种),即「有色者观诸色(色观色)、内无色想(不观察自身的色)而观外色(自身以外的色)、净观、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定」。

十一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气味、味道、所触」十一处「入」即「入触」。

十二处:「六处(六根)」加上「外入处(六境)」之称,参看「六处」、「外入处」。

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

十支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十支」,指「八正道」加上「正智」与「正解脱」,属于解脱者所特有者,另作「十无学法」。

十救法:十项救护;十项庇护,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十善业:离「杀、盗、邪淫、妄语、两舌(离间)、粗语、绮语、贪、瞋、痴」。

十业迹:即「十不善业迹」,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十种力:另译作「十力、十种智力、如来十力」,佛(遍正觉者)的十种特有能力,即「如实知处与非处(因与非因)、业力、各种禅定、众生的根性、众生的各种意解(意向)、各种众生界、众生的各种往生、过去生的种种、天眼见各类众生、断尽所有烦恼」。

三大患:1.三种病,即「风病(由风所引起的病)、痰病(由痰所引起的病)、冷病(由冷所引起的病)」。2.三种祸患,即「贪欲、瞋恚、愚痴」。

三百时:即「三百季;一百年(每年有夏季、冬季、雨季三季)」。

三自归:自己三次表明归依,参看「归依」。

三妙行:即三善行,指善的行为、言语、意念(动机)。

三度处:三种基本的教理。

三昧善:熟练于定,参看「三昧」、「善」。

三祭祀:指「祭祀时,国王所成就之八法,大臣成就的四法,以及国王的四援助等三大类」。

三处说:依「过去、现在、未来」(三处)之所见、所闻、所识、所知而说。

三恶行:由身(肢体)口(言语)意(念)三者所造的恶行。

三结使:参看「三结、「使」。

三结断:断除「三结」,参看「三结」、「结」。(相关词:「五下分结断」「贪欲结断。瞋恚.愚痴结断」「三结尽」)

三菩提:为音译,义译为「正觉、等觉」,指解脱的证悟。

三意止:三个忆念依止处;三念处;三种情形的反应。

三福业:三类有福报的行为,即「布施」、「持戒与四无量心(称为『平等业』)、七觉支等出世间的修行(称为『思惟业』)」。

三种学:另译作「三学」,即「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参看「三聚」。

三乐生:生起乐的三类,1.梵天、光音天、遍净天众生之乐。2.初禅的离生喜乐、第二禅的定生喜乐、第三禅的离喜之乐。

下口食:只在脸朝下时吃东西。

下受生:即「往生到下面的世界;往生到地狱世界」。

上色金:上等品质的黄金(或金属物)。

上座禅:《增壹阿含》译作「空三昧」,南传作「大丈夫住处」,即于任何时刻六根对六境时,不起爱念染着。

上烦恼:依《相应部四七相应八经》的经文比对,「上烦恼」另译为「随烦恼、小烦恼、随染、垢秽、染污、近烦恼」,依菩提比丘长老在其《中部》英译本注解八六说「上烦恼」在阿含经中有三种情形,其一,指修定时的瑕疵(缺点;不圆满),如《中部一二八经》、《中部三0经》所说。其二,指修毗婆舍那时的瑕疵。其三,指从贪瞋痴根本烦恼生起的小烦恼,如《中部七经》所说。《阿毗昙心论》所说的「上烦恼今当说:无惭亦无愧,睡悔及与悭,嫉掉眠烦盛,故设上烦恼,此八事说上烦恼诸使是烦恼。」即是第三种。(相关词「种种上烦恼心法」「粗上烦恼」)

上稣息:即「最上的安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到达最上的安息」,这是专指阿罗汉圣者,参看「稣息」。

叉摩经:「叉摩」应为「差摩」,指《杂阿含一○三经》。

口净行:清净的、善的说话(言语行为)。

大木积:即「大木堆」,「积」为「聚集」的意思。相当的《增壹阿含经》作「大树」,相当的南传经文只作「大火聚」。

大仙幢:圣者的旗帜;先知的旗帜。

大生主:释尊姨母瞿昙弥名字的义译。

大深厕:深又大的粪坑。

大善利:大利益,参看「善」。

大医王:另作「无上医王」,即「医生中的大王;医生中医术最高明者」,《别译杂阿含二五四经》作「王师」、「无上医」,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尸利沙:为译音,即合欢树。

尸路偈:《杂藏》内的一部经,与南传《小部》〈经集?大品?第七经〉相当,「偈」读作「记」,押韵的文体。

工师女:工匠的女儿。

工师子:工匠的儿子。

工浴人:(澡堂之)洗浴师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熟练的洗浴师」。

已思业:「思」后(透过身口意)造业,参看「思」。

不中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被风吹日晒所破坏」。

不幻伪:「幻」、「伪」为同义复词,不虚幻;不假。

不可得:1.得不到;不存在,如「我不可得」。2.涅槃的异名,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3.表示数量庞大,如「不可得大福之数」。

不正知:缺乏清楚的辨别理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不生法:不再生起;不再有下一生。

不共法:特有之法,如「世间不共法」就是指「出世间法」。

不死觉:不思惟死亡的恐怖,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污戒:守戒而无污点。

不自往:不在没受邀请下自己前往受食物供养。

不自高:另译作「不为贡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为享乐」而食。

不住尊:不(接受)「住此!尊者」(这样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作行:不造作;不造业,参看「行」。

不忍心:不接受,参看「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不忍心生」)

不见举:举发不承认犯戒者。

不来尊:不(接受)「来吧!尊者」(这样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定聚:可能进入「正定聚」,也可能进入「邪定聚」的可塑凡夫之辈。

不近欲:不亲近于欲。(相关词「不近恚、不近害、不近色、不近己身」,「五出要界」的修学内容之一。)

不信施:不以恭敬心布施。

不故施:不是有意的布施。

不相在:「相在」的否定,参看「相在」。

不缺戒:守戒而无瑕疵。

不动处:1.指「第四禅」,如「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参看「必至不动」。2.在「有福处」(如人天界)与「无福处」(如三恶道)之外的业报往生处,如「因此受报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增支部六集六三经》只讲到「福处」与「无福处」,没有「不动处」之说,但《相应部十二相应五一经》说「若为善行者,其识往善,若为不善行者,其识往不善,若为不动行者,其识往不动」,相当的《杂阿含二九二经》译作「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参看「无所有行」。

不动意:指阿罗汉之解脱。

不执持:应为「不能执持律仪」的简略,参看「律仪」,「执持」为「维持」或「握持」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自制;不律仪」。

不患乐:全句为「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印顺法师断句为「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似乎比较通顺。

不净观:以不净(如身体的脓、腐烂的尸体)为心念专注观察对象的修习,另作「修习恶露」。

不异依:不以他人为归依,另译作「莫归余法」。

不异洲:不以他人为依靠,另译作「莫然余灯」。

不疏齿:疏(罕)【足+束】读作「苏」,疏的古字,即「牙齿紧密无缝隙」。

不终法:「不终」即「永恒不灭」,「法」指「状态;情况」,参看「法」。

不善根:不善的根源;坏行为的基础,内容是「贪、恚、痴」等「三不善根」,相当的南传经文类作「贪婪、瞋、痴」。

不善尊:不(接受)「善哉!尊者」(这样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善数:不善的之类者。

不越界:不超出其本分。

不开意:心中不开朗、不明白,即「迷蒙不了解」。

不爱乐:即「不欢喜;不喜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欢喜」。

不会论:远离聚众之说。

不极是:解读为「不这样极端地;不这样非常地」,无相当的南传经文。(相关词「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不当犯:即「不应当违反」。

不落度:或解读为「不放荡」。

不解意:心中不了解。

不厌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守戒而)不取着。

不慢衣:解读为「卑下的衣服」,像「粪扫衣」等代表少欲知足的沙门服。

不与取:未经允许而取。

不遣信:不(接受)传话人(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堕数:全句为「身死不堕数」,即「不再轮回生死」。

不废禅:即「不荒废禅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轻视禅定;不放弃禅定」。

不乐作:(饮酒等使人)不想有所作为(之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榖酒、果酒、酒)放逸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果酒,酒精饮料,)以及致醉品使疏忽怠慢之基础」。

不学问:不勤修学请问。

不随心:不被自己心(之欲求)所控制。

不杂戒:守戒(纯净)而无杂色。

不坏法:属于会破坏分散的,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五天使:以天使的到来表征「生、老、病、死、罪罚」。

五比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位成一群的比丘(直译为「五群比丘」)」,为佛陀初转*轮时受教诫的五位、佛教僧团的最初成员、最初的比丘,至于是哪五位,各部经律的记载不同。

五言道:五种说话的情况,即1.时机对不对,2.真实或虚假,3.柔软或强硬,4.慈悲或瞋恚,5.有意义或无意义。

五受阴:另译为「五取阴」(「受」,另译为「取」)、「五取蕴」(「阴」,另译为「蕴」)、「五盛阴」,意思是「带着执取的五蕴」,参看「五阴」。

五纳衣:出家众的衣服的来源,除了施主布施外,就是拾取「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五类,或「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午嚼衣、奶母弃衣」五类,裁剪其可用的部分,清洗后共纳成衣,所以称为「五纳衣」。而这两种五类衣服为佛陀时代印度人所讳忌而弃置,从一般人不使用的意义来说,等同于「粪扫」,所以也称为「粪扫衣」,另作「补纳衣」、「弊纳衣」。(相关词「着五纳衣」)

五欲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作「五驶流」(参看「驶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瀑流;五洪水」,其注解书指这是指「五根之杂染」。

五善发:适切的举他罪五法,即「实发(依于事实)、时发(在适当的时机举发)、义发(对当事者有益)、和言发(柔软不粗涩)、慈心发(不瞋恚)」。

五瑞应:另译作「五衰、五死怪、五死瑞应、五瑞应、五未曾有瑞应」,天人命终前的五个现象,即「华冠自萎、衣裳垢坌、腋下流汗、不乐本位、玉女违叛」。

五节轮:疑为「五趣轮」之误植,即众生轮转于五趣,参看「五趣」。

五种子:五种能做为植物繁殖的种子,即「根、茎、节、自落、种子」,「节种子」,就是由茎节繁延新株者,「自落种子」,南传经文作「枝种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切[枝]-种子」,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

五仪式:五种佩饰,即「宝剑、伞盖、头冠、柄端镶有珠宝的拂尘、华丽的鞋」。

五学力:另译为「五力」,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或作「念力」),愧力(或作「定力」),慧力」。

五断支:五个能保持奋力(精勤)的因素,1.信如来是等正觉者,2.消化正常而少病无病,3.正直不阿不欺不诈,4.对断恶生善活力充沛(勤),5.有观生灭无常的智慧。

内入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参看「内」、「处」。

内外身:「内外」指「内」以及「外」,或「内」与「外」之关连者(参看「内」、「外」),「身」指与身体有关的,如「呼吸时身体的动作或触感」、「身体从头到脚的各个部分」、「尸体的变化」等。

内外空:内空与外空,或从自己关涉外在的空无我,参看「内空」、「外空」。

内行止:即「行内止」,修学内心(烦恼)的寂止。

内贪欲:属于「内」的贪欲,参看「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内识身:另作「内有识身」,依经义,指「六识」所依之「六根(六内处)」,《顺正理论》与《显宗论》均作此解,参看「识身」、「内」。

六六法:六个项目为一组,共六组,即「六根」的每一根,依「根、境、识、触、受、爱」六事解说,又作「六分别六入处」。

六更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触处」,参看「六触」。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种情况」,依经文,此六个观察处为「五蕴」加上「见、闻、觉、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见、所闻、所觉(思)、所识、所得、所求、意之所伺」)。

六念处:另作「六念、六念法门」,即念佛之圣德(念佛)、念法之离诸热恼(念法)、念四双八辈之圣僧(念僧、念众)、念守戒之功德(念戒)、念布施之功德(念施)、念天众之善德(念天)。

六非道:其他译本作「六损财业、有六事钱财日耗减」,即「六种败家的行为」。

六思身:这里的「身」指「聚集」,即「六类思」的意思,参看「思」、「身」。

六界身:另译为「六界聚」,这里的「身」指「聚集」,即「六界之聚集」的意思,参看「六界」、「身」。

六神通:六种神通,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另译为「六通」。

六舍观:另译为「六舍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平静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此处的「舍」为「平静」的意思,参看「观」、「伺」、「舍」、「观色舍住」。(相关词「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

六净本:疑为「六诤本」之误植,参看「六诤本」。

六喜观:另译为「六喜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喜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参看「观」、「伺」、「观色喜住」。(相关词「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

六爱身:六类爱,由六受而生六爱,参看「六六法」。

六忧观:另译为「六忧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忧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参看「观」、「伺」、「观色忧住」。(相关词「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

六诤本:六个起争执的根本,即「瞋恼、不语(不发露过失)、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

六觉身:「六受身」的另译,六类感受,即由六根对六境,生起六触身(六类触,另译为「六更乐身」),六触身生起六受身,或「六想身」(六类想)、或「六思身」(六类思,参看「思」),「身」这里作「种类」解,参看「身」。

分别论:需分别说明的论题,「四记论、四记问」之一,另译作「分别记论」。

化乐天:欲界六天之一,能自化五欲之乐的天界众生,参看「三界」(file://sg.htm 图说)

天人师:天界与人间的老师,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天中天:《别译杂阿含》译作「梵天中梵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超越了天神」,这是专对「佛陀」或「阿罗汉」的敬称。

天帝释:另作「帝释、婆娑婆、娑婆婆」,别名「拘翼,憍尸迦」,为「三十三天」的统领者,为佛陀天界的二大弟子(另一位为「大梵天」)之一,已证得「初果」。

少方便:1.不努力,如「懈怠少方便」。2.小小的努力;不费力,如「少方便须臾尽见」、「以少方便得禅.解脱.三昧.正受」,参看「方便」。

少知识:没有朋友,参看「善知识」。

心心法:译义不明,或解读为「心,以及属于心的」,参看「法」,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心至到:或解读为「有心;专心;心摆在这上面;心不旁骛」。

心念处:另译为「自观心心意止、观心如心念处、心心观念住」,即保持在心念上看到心念(的变化),如「知内心有欲、无欲;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参看「四念住」。

心净断:清净心(禅定)的勤奋(修习)。

心意识:在《杂阿含经》经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三者为同义复词,相当的南传经文有时只作「心」,有时也作「心、意、识」。(同义词「心.意.识」)

心解脱:指阿罗汉的解脱,或指依定力所得的暂时解脱(烦恼不起),另作「意解脱」,参看「慧解脱」。

心数法:即「属于心之类的」,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心连结之法;依于心之事」。

手呵那: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大鼓」。

支节咒:占卜手足之相的(咒)术,另作「肢节咒」。

方口食:只在脸朝东、西、南、北四方时吃东西。

方便界:活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全句为「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意思是「当有引发行动的活力,众生则知有行动的活力吗?」方便,另译为「精进」、「勤」,「界」为「要素」的意思,「作」为「行动」的意思。

日一食:每天只用餐一次。

月譬住:以月亮一直高挂空中照耀众生,比喻不起执着,又作「月喻经」。

止息身:另作「身止息」,即「身体(生理)得到宁静」。(相关词「身心止息」)

比丘尼: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学的成年女性,另译作「苾刍尼」。

水三昧:以水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

火三昧:又作「火光三昧」,以火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入此种定时,身体能发出火焰。

牛迹水:牛蹄印在泥土中的凹痕所蓄积的极少量水。

王之具:全句为「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王之具」解读为「(医)王之所具备」,「王之分」解读为「(医)王之构成要素」(「分」同「支」解),《正闻本》判第一个「王之」为衍文,而作「大医王者所应具王之分」,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世八法:另译为「世间八法」,后来的大乘经论也译作「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世有底:另译为「世间有边」,世间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十四无记」之一。(反义词「世间无边」)

世间想:与「世间」(生死轮回)相应的想。

世间解: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世间知者」。

世间觉:1.世间之正觉者。2.(世间是)以感官觉知之世间。

以瓜刮:「宋本」作「以爪刮」即「(母鸡)以其脚爪抓蛋壳」,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若以瓜刮」)

以珠燧:以珠取火。

他心智:另作「他心通、他心神通、他心之智、他心智通、知他心随意说法、占念示现、他心示现」,知道他人现在心里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他世阴:来世的五蕴。

出世间:1.出离生死轮回的世间,如「于老死之上出世间道不如实知」。2.在世间之上;优于世间的,如「是圣.出世间」。3.出现于世间,如「相似像法出世间已」。

出要觉:出离的念头。

出意语:解读为「虚浮不实的言说」。

可我意:即「我(所)可意」;合我意的。

可念色:可爱的色;合意的色,参看「色」,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法生:合自己意的生起。

可厌患:即「是厌、是患」,参看「厌」、「患」。

可断法:即「应当舍断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四天下:古印度地理观,此世界分成东南西北四大洲,称为四天下。

四句义:四种词句,或四种足迹,「句」之巴利语有「足或足迹、路、句」等三种含意。

四正断:另译为「四正勤、四意断」,四种正确的勤奋,即「自己已有之善勤奋维护使之增长(修断),自己未有之善勤奋修习使之生起(随护断),自己已有的恶勤奋断除(断断),自己未有的恶勤奋自制使之没机会生起(律仪断)」。

四住处:此处的「住处」解读为「基础」,即「四个(往解脱)的基础」,内容是「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真谛」即「真实;真理(之语)」,应当守护,「慧」应当不放逸,参看「慧」,此处之「施」为「舍弃(杂染)」的对译,应当修习使之扩大,「息」为「寂静;寂灭」,应当学习养成。

四典经:即「四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闼」读作「踏」。

四受证:四种应证知(作证)之法,即「见色受证(色由见而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死之事由眼证知」)、身受灭证(受灭由身证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八解脱由身证」)、念宿命证(宿命通由念证得)、知漏尽证(漏尽由慧证得)」。

四念住:「四」是指「身、受、心、法」四个「地方(目标)」,「念」是「深切的注意;专注」,「住」有两种解读,若解读为「确立;建立」,则是在强调专注的行为,依此而译为「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若解读为「基础;依止处」,则是在强调专注的「地方(目标)」,而后者也译为「处」而作「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住」意即「意念清清楚楚地注意在与『身』(身体),或『受』(感受),或『心』(心念,另译为『意』),或『法』(心念的对象)相关的目标上,另译为「四意止」,参看「念」、「住」。

四法句:1.四个表达正法的词句,即「不贪、不瞋、正念(不痴或无痴)、正定」,另译作「四法足」。2.四个善说法的要素,即「善说、爱说、谛说、法说」,《别亦杂阿含经》作「四句偈、演四句」,内容亦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善说、依正法而说、令人欢喜之说、依真实而说」。

四法足:另译作「四法句」,为「四个表达正法的词句」,即「不贪、不瞋、正念、正定」。

四阿含:四部阿含经,为第二次结集(佛灭百年内)所集出的经典,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依成立的先后)。

四流法:欲流(五欲)、有流(欲有,色有,无色有)、见流(邪见)、无明流(无知与五盖)。

四神足:由欲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欲定烧诸行如意足」),由勤(活力)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精进定烧诸行如意足」),由决心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心定烧诸行如意足」),由观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观定烧诸行如意足」),「断行、灭行」的「断」与「灭」,或为「奋力」(古译为「勤」)的误译。另译为「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三摩地断行成就如意足、四如意足」,「如意」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

四记论:即「决定、分别、诘问、止住」四种问答原则。

四梵室:即「慈悲喜舍(『舍』另译作『护』)」,梵天的德行。另译作「四梵住、梵世法、四梵堂、四等、四等心、四等心具、四无量心」。

四部众:另作「四部之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援助:四群同意(祭祀)之同伴,即「宫内(后宫)、太子皇子、群臣、将士」。

四无畏:另译作「四无所畏」,为佛(遍正觉者)的四种特有自信,即「一切智、断尽烦恼、能说一切障碍解脱之道、断尽苦」,或「已办、不受胎、离愚暗法、尽苦」。

四结业:另作「四结行」,四种生起烦恼束缚的行为,即「杀、盗、淫、妄」。

四圣种:于1.食、2.衣、3.住安于少欲知足,而4.乐于解脱的修学,又作「四贤圣族」。

四圣谛:另译作「四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即「苦、集、灭、道」,「苦」是说明有情生命现象确实是苦迫的,「集」是说明苦的主要根源是「渴爱」,「灭」是说明苦的灭尽,也就是「渴爱的灭尽无余」,「道」是灭尽苦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参看「苦」、「集」、「灭」、「八圣道」、「三转十二行」。(同义词「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

四种军:另译作「四种兵」,即「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种军队。

四识住:「识」所安住、生长、增广的四个基地,即「色、受、想、行」。

四辩才:又作「四无碍辩、四无碍智、四无碍解、四无碍」,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义理无碍)、辞无碍辩、辩无碍辩」。

四衢道:十字路口,「衢」读作「渠」,分叉路;四通八达道路的意思。

外入处:指色(眼之所见物)、声、香(鼻所闻的气味)、味(舌头所尝的味道)、触(身体所接触)、法(心之所念)等,另作「六境、六外入处、外六入处、外六处、六尘、外六尘」,参看「外」、「处」。

外贪欲:属于「外」的贪欲,参看「外」,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尼陀那:为音译,义译为「因缘」,另译为「天本经」,经的十二种分类(十二分教)之第十类,成立于部派分化后。

尼师檀:为音译,即座垫。

平户扇:平立的户扇,「户扇」指「单扇之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硬实木作的门板(不可能被轻的线团球丢穿)」。

平等舍:1.「平等」与「舍」为同义复词,如「平等舍住」,解读为「保持着宁静不执着」(无相当的南传经文)。2.无差别的布施。参看「舍」、「平等」、「住」。

平爱坑:填平渴爱的深坑,亦即断除渴爱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断闩;断除障碍」。

弗婆提: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作「东胜神洲、弗于逮、弗婆提舍」。

本所行:原先心念所打转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因缘所成的」。

本所思:原先的意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思惟所成的」。

本退具:另作「本所行」,退回到原本的定境。

未知智:由推比而得知之智。

未调地:未被调教的阶段。

正住者:即「永存不变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坚固的」。

正受善:熟练于入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定聚:不堕恶道,入正性决定(必定能证得解脱)的圣者之类,另作「正聚、正性定聚」。

正思惟:1.正确的意向,另译为「正志、等治、正治」。2.从根源思惟;仔细思惟,另译「如理思惟」。

正御床:即「国王专用,端正庄严的座椅」,另作「高广之座、御座、宝床」,南传经文作「床座」。

正尽苦:另译为「平等尽苦、正尽苦边」,彻底地摧毁了所有的苦,参看「正」、「灭尽」、「苦」、「苦边」。(相关词「以正尽苦」)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另译为「正方便、等方便、正勤」。

正忆念:1.等同「正念」或「念」。2.正确地忆念;正确地回忆。

甘种子:甘美的种子;好的种子。

甘露幢:参看「甘露」、「幢」。

生死智:见死者往生之智,即「天眼通」。

生色宝:另作「生色像宝」,即「黄金之宝物」,「生色」为「黄金」的字面直译。

生志高:解读为「自恃出生高贵」。

生则生:全句为「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另译作「超越、和合、出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出生、入(胎)、生起、全面出生(出胎)」,「生则生」或「超越」或可对应理解为有情的「识」之往生,「出则出」或「和合」或可对应理解为有情的入胎,「成则成」或「出生」或可对应理解为有情出母胎之完全出生。(同义词:「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超越和合出生」)

生称之:生前称重量,与死后之称量作比较。

白净法:清净法。

皮草衣:树皮或草做成的衣服,比喻卑下的意思。

立标榜:竖立界标(田界),另作「分疆畔、异疆畔」。疆(罕)【强-弓+田】

忉利天:为音译,「忉」读作「刀」,义译为「三十三天」,由三十三个天众部落所组成,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由下往上,参阅「三界」<a href="sg.htm">图说</a>),统领者称为「释提桓因」,另译为「天帝释、因陀罗、因提罗、释迦因陀罗、憍尸迦」等名。(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仰口食:只在脸朝上的情况吃东西。

共合会:1.雌雄性交,如「马与驴共合会」。2.参与,如「道俗法共合会」。3.在一起,如「合会别离」。

共集会:一齐聚在一起,或为了宴会,或为了研商事务,或为了听闻佛法。

向次法:即「依着法的次第实践」,参看「正向」、「法次法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随法而行」(「次法」即「随法」的另译)。(相关词「修行彼向次法」)

向于舍:另译作「愿至非品、趣向非品、趣非品」,即「向于舍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弃的圆熟」。按:「非品」,《毗婆沙论》举一解说「世是品法,彼法离世,名为非品」。

向智者:参看「正向」、「智」。

名为人:即「被称为人;被叫做人」。

因陀罗:为音译,指「帝释天」。

地生虫:生活在土里的虫,如蚯蚓。

多罗叶:多罗树(棕榈树)的叶子。

多罗盘: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手铃」,或作「手拍鼓」。

好自摄:善知自己。

好知足:善知适当的量。

好知时:善知适当的时机。

好集众:善于了解团体。

如不定: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如来藏:收藏如来教说的宝箱;指佛经。

如法业:如法的羯磨;如法的开会处理僧众之事。

如法说:即「依正法而说」。(反义词「不如法说」)

如律业:合于戒律规定的羯磨;合于戒律规定的程序开会处理僧众之事。

如是抱:义译不明,全句为「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漂(罕)【漂+寸】』,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进,则为水所『漂(罕)【漂+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若停滞,则下沉;若挣扎,则被漂走。」

如淹水:解读为「水淹至头顶」,与「火烧头衣」一样的急迫,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如意足:神通,超乎常人能力,如飞天、穿墙等,另译为「神足」。

如实法:另译作「真如法」,即「真实之正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确的方法」。(相关词「得真如法」「得如实法」)

如实知:如其原貌的了知,另译作「知如真」,参看「如实」。

如实观:如其原貌的观察与思惟,参看「如实」、「观」。

如说说:解读为「如你所说而说;如实际上所说的而说」。

如织缕:解读为「像织丝线般的小心翼翼」(丝线易断),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守护一:另作「守护于一、舍一」,「一」或指「心念」,即「守护心念」,《长部三三经》作「心具足正念守护;以专注达到心的守护」。

安住界: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持续行动的活力」,参看「方便界」。

安陀林:为音译,义译为「盲者之林」,地名,为一处过去曾受现世立即业报而致盲的五百盗贼所住的树林。

安般念:专注于呼吸,参看「安那般那」、「念」。

安乐住:即「保持着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为第三禅得境界。由于在定境中所生起的「喜」比较强烈踊动,「乐」则比较温和,故以「安乐」称之,参看「第三禅」。

安乐居:保持在安乐住处中。

成六枝:另作「成六分、成就六枝」,即「成就六件事」,《长部三三经》作「六根对六境时,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知」。

有身边:「边」,原意为「尽头、边界」,此处作「部分」解,即「有身」(萨迦耶,参看「身见」)的这一部分。

有是故:全句为「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或「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另译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意思为「当这个存在了(此有故),就会有那个(彼有),以这个的生起(此起故),那个就生起(彼起)」。

有流灭:即「生死流转的停止」,参看「有流」。(相关词「断诸有流」、「有流悉已断」)

有为行:1.因缘条件所形成的,泛指世间世俗的一切,参看「有为」、「一切行无常」。2.断句为「有为(业烦恼所为的),行(思愿所造作的)」,参看《空之探究》第五九页。

有无觉:有(常见)或无(断见)的感受。

有爱食:生存渴爱的滋养。

有爱惜:对生存之渴爱的助缘。

有经法:即「有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法门」。

有对想:嫌恶想。

有漏触:引发烦恼的触,「触」指的是「三事和合触」的「触」,参看「触」。

有缘生:另译为「缘有生」,参看「有」、「缘」、「生则生」、「缘起法」。

有余苦:参看「有余」、「苦」。

有余境:未离「贪、瞋、痴」的执取境界,参看「有余」。

牟尼偈:《杂藏》内的一部经,与南传《小部》〈经集?蛇品?第一二经〉相当。

老死习:老死的「集」;老死的起源,此处的「习」为「集」的另译,参看「习法」。

老死智:了知(什么是)老、(什么是)死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老弟子:人名,另译作「老声闻」。

自心住:安住于自心而不错乱。

自他作:部分是自己所作,部分是他人所作,参看「自作」、「他作」。(反义词「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作.非他作」)

自作斋:「斋」的原意为婆罗门行祭祀前一天的净身(停男女欲与断食),引申指「祭祀」,而佛教则引其「清净」之意。此处指婆罗门的祭祀,亦即「自己从事祭祀」,也教他人从事祭祀(教他作斋;教作斋)。

自娱乐:相当于「住」,「保持在……中」的意思。

自断苦:勤奋于自己的苦(之止息),参看「断」。

自归命:自己(主动)归依。

自觉法:指佛陀的「无师自悟」。

色事起: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相应部二四相应二经》,应是「对色有所执取」的对译。

色受阴:参看「色」、「五受阴」、「五阴」。

色所食:因贪着色导致苦,就如同被色所吞食一样。

色动摇: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思量着色者」(「思量着」是动词)。北传经文的「动摇时」,南传经文作「在思量中」,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构想中」。(相关词「色动摇时」)

行不慢:「摩那埵」(「埵」读作「躲」)的对译,译义为「别住」处分,参看「僧伽婆尸沙」、「八尊师法」。

行身施:疑为「若种施设诸行」之误植,参看「种施设诸行」。

行舍欲:修习(行)宁静(舍)而离贪(欲)。

行缘识:另译为「缘行识」,参看「行」、「缘」、「识」、「缘起法」。

行禅法:指证入初禅到第四禅。

住止处:即「住的地方」。

住比丘:长住比丘,一直都住在该处的比丘。

作衣业:作缝制衣服的工作。

作长老:只是名称上的,口头上尊称的长老,并不具备出家年资高或修道有成就的条件,另作「世俗上座」,即「有世俗财产、地位、权力者」。

作是念:即「起了这样的想法;这么想」,这里的「念」是「念头;想法」的意思。

作苦边:参看「苦边」。按,「作」为广义动词,在这里解读为「到达」。

作教作:断句为「作、教作」,即「自己做(行动),或教唆他人做」,另译为「自作教作、或自为或教他为」。(同义词「作.教作」「自作.教作」「或自为。或教他为」)

作异业:作其他不是律制惯例中应作的羯磨,此处「业」为「羯磨」的异译,为僧团开会,以议决僧事、解决纷争、处理犯戒。

作恶作:作错误的行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恶作之作务者;作错误行为者」。

作福行:「作」是「造作;为作;现行;安排」,「福」是「福德;功德」,「行」是「行蕴」的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别知相:解读为「知别相」,即「了知一一之相」,如了知色、声、香、味、触、法等一一分别之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识知;认知」。

坐卧具:另译为「坐卧所;住处;房舍」,即「卧床、坐床」等住所,南传《分别论》解说「卧床、坐床(椅子)、坐垫、枕头、住所、鹰翼形屋顶屋、重阁、平顶屋、圆屋、洞穴、山窟、树下、竹林,乃至比丘回去(休息)的任何地方都是住处」。

妙极妙:很好,非常好。

局住心: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戒清净:另作「戒净、持戒清净」,即「不犯戒」,参看「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戒遍净断;戒清净断」,「清净」为「无污点;无瑕疵」的意思,「断」为「奋力;勤奋」的意思,参看「断」。

戒净断:不犯戒的勤奋(维持),参看「戒清净」。

戒禁取:另译作「戒取、戒盗结、戒受、行愿结、他取结」,即「执取(与解脱无关)禁戒与禁忌」。(反义词「不戒取」)

我一想:以(色)一种想为真我,此处的「一想」,可能指「十遍处」(「十一切处」)的任一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我正断:我的彻底断除,「断灭论」的一类,参看「正」、「断」。

我卑下:全句为「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二系着及觉三世阴世食」,断句为「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二系着及觉,三世阴世食」,此为「经」的「摄颂」(或称「嗢拖南」),参看「无常及苦空」。

我卑觉:我比别人差的感受,参看「我劣」。

我所见:具有我所拥有的;属于我的之观念。

我曹等:我辈等;我们。

我异色:即「色异我」,指「色」异于「真我」的,即「色是我所;色是真我所拥有的」,参看「异我」、「我」、「色」、「身见」。

我胜觉:我比别人优秀、我最优秀的感受。

我等觉:我跟别一样好的感受,参看「我等」。

我语取:另译作「我取、我受」,执取「有我」的论点。

我齐整:我是正行者。

折斗量:解读为「折扣;降价」,「斗量」指买卖物之称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不望折斗量」)

更受生:解读为「受更生」,即「受后有」,「有下一生」的意思,参看「后有」。

更复想:恢复了想;复活的意思。

更乐习:以「触」为「集」,参看「触」、「集」、「更乐」。

村输租:译义不明,或等同相当的南传经文中的「富裕的村落」。

求琴瑟:寻求哪边有演奏会可看?

沙门教:解读为「对沙门的教导」,或「沙门(指佛陀)的教导」(如《瑜伽师地论》中说「攀缘锯喻沙门教授,于怨家所正修忍辱」)。

沙门欲:沙门的意欲,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沙门义:即「沙门的修行目标」,「义」可以是「利益」,也可以是「意义」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相关词「婆罗门义」)

沙门数:另作「沙门之沙门数」,即「属于沙门;算是沙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沙门中的沙门;在沙门中被认同为沙门;在沙门中被尊敬为沙门」。(相关词「婆罗门数」「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凡夫数」)

沙弥尼:为音译,另音译为「舍罗磨尼离」,义译为「勤策女」,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

决定智:1.另译作「决定智慧」,即「不退转之慧」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决定」、「智」、「慧」。2.确定地知道。

究竟智:即「彻底之智」,指「解脱者之智;解脱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了知;完全智」,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最终之智」,并解说这是「阿罗汉之智」。

良福田:「良好的植福之田」,布施可得福,犹如植福之田,故称所布施的对象为「福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良田」。

见之弊:有害的恶见,相当于相当的南传经文的「见中之丛林,见中之荒漠,见中之歪曲」。

见如真:1.如实见到;如实了知,如「出要见如真」。2.确实认为,如「一切皆无因无缘见如真者」。

见见说:于所见的说所见,即「只说所见的」。

见所动:见中之犹豫;令人犹豫的恶见。

见真谛:音译为「萨耆陀舍」,《杂藏》内的一部经。

见净断:清净见的勤奋(修习)。

见善观:全句为「信.乐.闻.念.见善观」,另译作「信.欲.闻.行思惟.见审谛忍」(《杂阿含三一三经》)、「信.欲.闻.行觉想.见审谛忍」(《杂阿含三五一经》),即「相信、(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传、理性深思、沉思后接受的见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见质直:解读为「朴质而正直的见解」,即「正见」,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身行息:另作「身行已立、自身所作」,即「身与行的宁静」,《长部三三经》作「乐已舍断,苦已舍断,之前喜与忧已灭没,进入并保持着不苦不乐,由于平静而有遍净专注的第四禅」。

身见结:参看「身见」、「结」。

身邪结:参看「身见」、「结」。

邪定聚:听不进正法,多所为恶,必堕恶道的凡夫之流,另作「邪聚」。

佉提罗:为音译,义译为「洋槐」树,「佉」读作「区」。

乳母衣:奶妈的衣服;深色耐脏。

依四种:另作「依猗于四、依倚于四、依四」,即「依于四件事」,《长部三三经》作「熟思而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远避一法」。

两足尊:另作「人中尊」,人中之最尊者,即「佛陀」,「两足」指「人」。

具足住:进入(达成)并保持着(住),另译作「成就游」。(相关词「第四禅具足住」)

具知根:南传注解书指这是阿罗汉所具有的。

制妙事:制止(你)做好事。

制恶法:制止(你)做坏事。

取缘有:另译为「缘取有、取缘故有有」,参看「取」、「缘」、「有」、「缘起法」。

受不受:喜爱的或不喜爱的(下一句为「心想平等不」)。

受分齐:译义不明,参看「分齐」,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受生死:1.遭受生死无常的变化,如「我应受生死」。2.遭受生死流转,如「便受生死之分」。

受具足:义译为「近于成就(涅槃解脱)」,又作「受具足戒」、「受具戒」、「授与具足」,即出家加入跟随佛陀修学的团体(僧团),遵守僧团的规定与制度。佛陀时代有四种形式的受具足,依发展前后为1.自具足,指佛陀的解陀成佛。2.善来具足,经佛陀说「善来(欢迎)!比丘」即完成。3.十众具足,经三师(和尚【亲教师】、羯磨师【主持仪式】、受教师【验证资格】)七证(七位比丘的见证)而完成。4.五众具足,适用于边远地区的特例,经三师二证而完成。(相关词「具足戒住」)

受受阴:参看「受」、「五受阴」、「五阴」。

受缘爱:另译为「缘受爱」,参看「受」、「缘」、「爱」、「缘起法」。

受余行:即「执取些微执取之行」,这里的「些微执取之行」(余行),指「非想非非想处」(即经中所说「于有中第一」的「有想.无想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执取什么?」

味是味:(如实了知)回味爱着确实是回味爱着,参看「味」。

味患离:味即「心理的回味与爱着」,患即「因爱着而生起祸患」,离即「出离」,另作「出要」,为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的过程。(同义词「味.患.离」、「味.患.出要」)

和上尼:即「女和尚」,参看「和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女师父」。

和言发:和颜悦色地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周备受:另译为「至到受、遍受」,彻底地学习奉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精通」。

命清净:另作「命行清净」,清净地生活着,「命」或「命行」即「生活着」的意思。

宗正卿:管理王族族籍的大臣。

定觉分:另译作「定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定」。

彼彼分:即「那些」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念休息:另译作「念止息、念寂静、念止息、念灭」,即「心中忆念想之止息,入三昧(定)」。

念随顺:译义不明,或断句为「念、随顺念」,「随顺念」可能为「随念」之另译,参看「随念」。

念觉分:另译作「念觉支」,这里的「念」是「专注清楚」的意思,以「四念处」为主要内容,参看「觉支」、「七觉支」、「四念住」。

所知住:「所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圣者)证知之所说」,「住」是「确立、建立」的意思,「所知住」可解读为「对圣者所证知之说确实体悟了知」。(相关词「所知不住」)

所知法:应该被了知的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被遍知之法(事)」。

所无有:所没有。

所应处:所应当做的。

承椽梁:承受屋顶椽木的横梁,「椽」读作「传」,屋顶承屋瓦的斜木。

招提僧:四方僧;游化四方的出家人。

拘牟头:为音译,义译为「黄莲花」。

拘耶尼: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作「西牛贺洲、俱耶尼、西瞿陀尼耶、瞿陀尼迦」。

拘娄舍:又译作「俱卢舍」,距离之单位(四分之一由旬)。

拘楼瘦:为音译,国名,另作「拘罗婆」,为雅利安人的拘罗族所住的地方,大约位于恒河与阎浮那河的上游,即今德里一带,参看《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三六页。

拘萨罗:国名,另译为「憍萨罗国、拘萨罗国、拘舍罗国、俱娑罗国、居萨罗国」,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驻此地。

明分想:成就「明」的观察与思惟之要素,「分」另译为「支」,此处作「要素;成分」,参看「明」、「支」。

明行足:另译为「明行成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明(智慧)与行(行为)具足(完成)者」。

明解脱:离「无明」而得「明」之解脱。

升上心:期待听法的高昂心。

沽酒家:即「(酿酒)卖酒人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强壮有力的)酿酒人」。

波内早: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吟诵;说书」,说故事的一类。

波侯罗:名医的名字,另音译作「婆呼卢」,「侯(罕)【目+侯】」读作「喉」。

波罗夷:为音译,义译为「驱摈」,失去比丘、比丘尼的身份,逐出僧团。「非梵行婆罗夷」之「非梵行」指犯淫戒。

波罗延:为音译,另音译为「波罗延耶、波罗延经、波罗延那」,义译为「彼岸之道」,为流传于南方边地的佛法偈颂集。

波罗声:小鼓声。

法自然:法的必然性;常法。

法住智:缘起法被称为「法性、法住」,「法住智」即「体证缘起之智」,参看「法住」、「智」。

法眼净:清净的法眼(具正法的观察力与视野),指证得初果的人,汉译「法眼净」的「净」,是「远尘离垢」的同义词。(同义词「得法眼」)

法斋日:在家众持八关斋戒之日。

法饶益:对正法(的修学)有帮助,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炎摩天:另译为「夜摩天」,欲界六天之一,参看「三界」(file://sg.htm 图说)

狗肚藏:另作「为狗肠」,如狗腹中肠子般的纠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纠缠的线轴」。

狐疑断:即「断除疑惑」。

直其见:正直的见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知知说:于所知的说所知,即「只说所知的」。

知津济:字面上的意思是「知道度河口在哪里」,比喻「知道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的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知此岸与彼岸」,参看「津际」。

知断色:完全地了知色。

知断欲:完全地了知欲。

知断觉:完全地了知感受。

空三昧:以我、我所空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另作「空心三昧」。

空世间:另译为「世间空」,意思是「眼等六根认识色等六境所构成的世间,是无常的,是空无我的」。

空于神:即「无我」,参看「神」、「我」。

空梵天:梵天世界初形成时,还没有天众的梵天。

空欲漏:没有爱欲与烦恼。

空诸行:即「诸行是空;是空的诸行」,参看「空行」。

空露地:露天之空地。

舍勒导:全句断句为「着舍勒、导从(之)婆罗门」,《一切经音义》:「舍勒,此译云衣;或言内衣也。」

芬陀利:为音译,义译为「白莲花」,另译为「分陀利」。

阿休休:「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皮肉破裂,似白莲华。

阿咤咤:「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唇不灵活只能发出「阿咤咤」声。

阿波波:「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舌不灵活只能发出「阿波波」声。

阿毗昙:为音译,另音译为「阿毗达摩」,义译为「论」,是佛弟子对经(修多罗)的探究、解说。(同义词「阿毗昙」)

阿修罗:六道(六趣)众生之一,另作「阿修罗道」,此处有情生性猜疑、好战,常与忉利天(三十三天)众征战,各有胜负。另译为「阿须伦」,义译为「非天、不端正、非善戏、非同类」,简称为「修罗」。

阿浮陀:「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起疱。

阿能诃:为音译,鼓名,义译为「召唤者」,其鼓声能远扬,「诃」读作「喝」。

阿逸多:为音译,人名。

阿练若:为音译,义译为山林,指山林寂静处,另译为「阿兰若、阿练、无诤、无事、无事处、阿兰若处」。(相关词「无事禅室」「阿练若法」)

阿阇梨:为音译,义译为「轨范、教授」,指匡正弟子行为的老师。

阿罗汉:由老师教导而修得解脱涅槃者,另译为「阿罗诃、罗诃、阿罗呵、罗汉、无所着、至真、真人、第四果、第四沙门果」,义译为「应供(值得供养者)、应」,另译为「应真」,俗语转义为「贼杀、不生」,亦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非人处:解读为「没有人烟的地方」,或「不是人之众生所住的地方」,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非此我:即「此非我;这不是我」,参看「非我」。

非我有:不属于(真)我的。

非我所:非属于「真我」所拥有的。「真我」是错误观念的产物,事实上是不存在的,「真我」所拥有的为「真我」的延伸,所以也是事实上的不存在。

非于彼:整句为「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意思是若能保持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那么对所见所听(彼)不会生起贪瞋痴(非于彼),自己就不在贪瞋痴上,也不会在贪瞋痴与不贪瞋痴中间,这就是苦的尽头。

非是神:即「非我」,「神」为「我」的另译。

非时花:不是那个季节所开的花。

非时食:在不是被允许的时间内吃东西,参看「非时」。例如,在佛陀制订「过午不食」(参看「断过中食」)后,过午进食就是「非时食」。

非时发:不在适当的时机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异我:另作「不异我」,为「异我」的否定,参看「异我」。

非当有:将为非有,参看「当」、「非有」。

非义发:不是出于对当事者有益的动机而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道风:译义不明,「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

非境界:不在其能经验范围内。(相关词「非境界故」)

非实发:不依于事实而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缘起:「缘起」的否定,解读为「错误的邪见;戏论」,参看「缘起」。(同义词「非缘起法」)

非缘余:即「非余缘;没有其它的因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田地(生长的地方)、土地(所依之处)、处(缘)、基础(因)不存在」。

非随苦:「苦的跟随」之否定,引申为「沉浸于苦中」的否定。

非随乐:「乐的跟随」之否定,引申为「沉浸于乐中」的否定。

狌狌兽:猩猩,「狌」音义同「猩」。

信弟子:解读为「信仰坚定的学生」。

信施食:诚敬者布施之食物。

信根集:即「信心机能的起因」,参看「集」,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信解脱:证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等,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未能以增上慧深解与深察教说的六类圣者。

俗数法:也译为「假号法」,指缘起法的「流转面」,即「此有故彼有」;「无明缘行,行缘识……有缘生老病死」,参看「缘起法」。

前后际:即「从过去到未来的关连」。

勇猛伏:勇猛者的降服者。

却怨家:(帮你)挡掉仇人。

哀愍故:以怜惜同情(体谅)的缘故。

威仪法:行、住、坐、卧之行为规范。(同义词「威仪学」)

室影中:另作「堂影中」,屋室等建筑物的阴影中。

后世义:来世的利益;于来生有益。

后边身:(解脱者)最后一生的身体。(相关词「调彼后边身」「持此后边身」)

思惟住:保持在……的专注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安那般那念住于)定」。(相关词「粗思惟住」「粗思惟住」)

持三衣:另译作「着三法衣」,出家众遵守只保有三件衣服的规定,即「僧伽梨(另译作「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九条衣」,外出时穿)、郁多罗僧(另译作「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七条衣」,平时所穿)、安陀会(另译作「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劳务或就寝时所穿)。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又三衣的颜色不能是白色,以便与在家人的衣服有所区隔,因而规定必须染色(坏色;袈裟色),故又称为「袈裟」。

持母者:诵持「摩得勒迦」者,「摩得勒迦」为音译,译义为「母、本母」,另音译为「摩夷」,以诠释「修多罗」的宗要为内容,以「先标举纲目后解释」为文体。

持衣事:解读为「有关衣服(缝制)之事」。

指所碍:「指」的译义不明,解读为「指的是」,「所碍」是「会造成阻碍」者,如物质占有空间,会造成阻碍,「声音、味道」等也同样有阻碍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接触而变坏」。

故作业:故意的行为。

施住处:舍弃烦恼之修习依止处,此处的「施」为「舍弃」的异译。

施无畏:给予无畏惧;无畏惧的布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春时焰:即「春天时候的阳焰」,参看「野马流动」。

染行染:译义不明,或解读为「为污染的行为所污染」。

柔软心:柔顺而善于接纳之心;不抗拒之心。

枯槁活:极刻苦地生活。

为作相:即「被造作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作被作的;建造那条件所成的之物」。

界名说:界的名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涅槃界的名称;涅槃界的同义语」。

相畜生:解读为「为畜生看(好坏)相」,相当的南传经文列作「象相、马相、水牛相、牡牛相、山羊相、羊相、鸡相、鹑相、蜥蜴相」等。

相习近:另作「相亲近」,即「与之亲近,互相亲近」的意思。

相标帜:外貌(或者境界)、特征(或者目标)、标帜。(同义词「相.标.帜」)

相请请: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恣(读作『自』)」,僧团雨季安居的最后一天的检讨会议,大家可以不必多所顾虑地检讨彼此过失的大会。

相导说:另作「相道说」,互相传话,耳语。

相赠遗:「他人的赠送」的意思,「赠遗」为「赠与;给予」的意思,参看「相与」。

相续灭:原经文作「相续灭灭」,「灭灭」疑为「灭」之衍文。「因集故,苦集;生→老→死→再生……;生→住→灭→生……」谓之「相续」。(同义词「灭于相续」)

耶符那:为音译,河名。

背不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解脱」。(同义词「背而不向」)

苦不食:痛苦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苦食受:另译为「食苦痛、苦有爱味受、苦有味受、苦食觉、苦食」,解读为「生起执着的不愉快感受」。

苦贪受:另译为「苦依耽嗜受、苦耽嗜依受、苦贪着受」,解读为「依嗜好而起的不愉快感受」。

苦尽道:另译为「苦速通行、断苦速、苦速得、苦灭速得」,即「利根者快速但费力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快速通达的苦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费力进展」。

若受生: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此处的「若」是「及;并且」的意思,「受生」是「再出生」的意思,即「死后往生的再出生」。

迦低月:「佛光本阿含藏」注解为「雨季的最后一个月」的「月令名」,无相当的南传经文。(相关词「满迦低月」)

迦陵伽:为音译,一种鹿名,皮毛名贵。

迦絺那:为音译,译义为「功德衣」,僧团的制度,在结夏安居中或结束当天起,出家众可以在三件衣服外,保有额外的衣服四个月。

迦楼罗:为音译,义译为「金翅鸟」,身形巨大的鸟,以龙为食物。

迦罗逻:为音译,另音译为「羯罗蓝」、「歌罗罗」,相当现代所称的「受精卵」,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一阶段。

重令净:解读为「继续保持清净;继续保持净信」,参看「四正断」之「修断」。

食吐鸟:吃别的禽鸟吐出来的之鸟。

首呵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鼓」(大鼓的一种)。

首陀罗:印度四姓中的奴隶族,参看「四姓」。

毘舍脂:为音译,另音译为「毗舍阇」、「毗舍遮」,食人精气或血肉之恶鬼。

毗耶离:地名,另译为「毗舍离」。(同义词「毗耶离」、「毗舍离」)

毗富罗:为音译,义译为「方广」,另译为「广解、方广经毗富罗、方等、广经」,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八类。

毗阇延:为音译,帝释天的一处宫殿名,「阇」读作「蛇」。

俱解脱:另译为「俱分解脱」,「俱」是指「禅定力」与「解脱慧」两者兼具,北传的看法是,具初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具第四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参看「慧解脱」。

修多罗:1.线;引申为如线的贯串,义译为「经」。2.文体的一种,为简洁的散文体。3.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一类,为佛法最先集出者,另译为「正经、贯经、契经」,成立于第一结集时。

师子吼:形容说话内容的真实并且具震撼力,一如狮子吼声的震撼有力,只用于形容佛陀或大阿罗汉的说法或说话。

息入风:指呼吸中的吸气。

息止道:又译为「息道」,指墓地。

息出风:指呼吸中的呼气(吐气)。

息住处:(使烦恼)寂静之修习依止处。

息极息:寂静,极为寂静。

息解脱:1.止息(苦)之解脱。2.指「无色界定」,包含「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

时向至:即「向时至」;「向时到」,指接近死亡的时刻。

晃昱天:又译作「光音天」,为第二禅天,色界天之一,天众以光为语言,以喜悦为食,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根种子:以根繁殖者。

琉璃珠:即「青色宝石;绿宝石」。

畜生论:另译为「鸟论」、「畜生之论」,指「无意义的言谈」。

畜沙弥:保有沙弥为侍者。

病不食:病得很重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真如法:真实之法;出离生死烦恼之法。

真有神:有(我的)「真我」。

真无神:没有(我的)「真我」(唯物论)。

真实禅:「强良禅」的相对,依所缘修禅,然后能超越所缘,不依所缘修禅定,参看「强良禅」。

神见神:(我)以「真我」知觉「真我」。

神足月:古印度之历法,每年一月、五月、九月,另作「神变月」、「神变之月」、「神通瑞应月」。

纯昙摩:为音译,另音译为「钵昙摩」、「波昙摩」,义译为「红莲花」。

般涅槃:另作「般泥洹、圆寂」,遍涅槃;完全涅槃;究竟涅槃。

般遮翼:参看「五结乐子」。又作「五结、五髻、五结乐子」,头上结着五个发髻的乐神。

刍摩衣:为音译,义译为亚麻衣,另译为「初摩衣」、「刍(罕)【艹十刍】磨衣」。

起求忆:断句为「起、求、忆」,另译作「求、得、随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得(获得)、所求(寻求)、心之所思惟」。

起家法:起造家(房子)的开始。

饥俭道:即「饥荒之路」,「俭」读作「检」,「不丰盛」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险难处;荒野」。

骨锁相:尸体剩下骨骸连锁(相接)的景象。

旃陀罗:为音译,另译作「旃荼罗」,义译为「贱民」,是古印度社会中地位最低阶级(还在首陀罗之下)的族群。

栴檀耳:另作「旃檀树耳、檀耳」,为生于旃檀树之木耳。此字的巴利语另外还有「嫩猪肉」或「猪肉干」的意思。

偃右胁:向右侧卧,「胁(罕)【协-十+月】」音义同「胁」。

偏倚息:或解读为「偏向禅三昧的宁静(倚息;猗息)」。

兜罗华:即「木棉花」,「兜罗」,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一二一页解说为「棉;木棉:棉花」,「华」古字通「花」。(相关词「犹兜罗华」)

动摇见:令人犹豫(优柔寡断)之观点。

婆罗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枣核」。

婆罗门:以大梵天为主神的宗教祭司及其子孙。

婆罗蜜:1.差别,参看「根波罗蜜」。2.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如「檀波罗蜜」(「檀」为布施的另译)、「六波罗蜜」。(同义词「波罗密」)

宿士数:属于长者之辈。

宿命智:另译为「宿命通、宿命智通、宿命智明、宿命忆念智」,「六通(六神通之一)」,指宿命神通,能了知过去生的种种的超常能力。

常扬水:以常沐浴为修行的外道。

常无常:有恒常不变者,也有不是恒常不变者(通常指断灭的),两者并存。(相关词「世间常无常」)

强良马:即「未被调伏的马」,参看「强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野马」。

强良禅:随「贪、瞋、睡眠、掉悔、疑」而修习禅定,不与出离、如实知相应。

得上息:证得最上的(烦恼)止息。

得无漏:证得断尽烦恼,即「证得解脱;证得阿罗汉果」,参看「漏」、「漏尽」。(同义词「心得无漏」)。

得稣息:即「证得安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到达安息」,这是指初果以上「有学」的圣者,参看「稣息」。

从定寤:另作「从定觉」,出定的意思。

从解脱:一条条的学处(戒条),另译作「说波罗提木叉」。

从禅觉:结束宴坐;结束独静禅思;从禅修中起来,参看「宴坐」、「独静禅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从独坐禅修中出来」。

御复御:调御,再调御;训练,再训练。

患是患:(如实了知)祸患确实是祸患,参看「患」。

悉鞞梨:天人的名字,以他过去世时为国王之名字为名。

扪摸本:「扪摸」为重义词,原意为「摸」,引申为「抓取;执着」。「扪摸本」解读为「(想)抓取(所喜爱之)根本」。

舍心住:即「内心保持着平静」,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为第三禅的境界,参看「舍」、「住」、「第三禅」。

舍善法:另作「善法舍」,指「舍觉分(舍觉支)」。

舍觉分:另译作「舍觉支」,这里的「舍」是「平静」的意思,参看「觉支」、「七觉支」、「舍」。

教妙事:鼓励(你)做好事。

败坏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增长的破坏者」,注解书解说为「外道认为六根是经验增长的处所,而佛陀教导的守护六根,在外道的眼中,就成了增长的破坏者」。

族姓女:良家或大族(如婆罗门)的少女或妇人,另译为「善女人」。

族姓子:1.良家男性子弟。2.大族(如婆罗门)之男性子弟,另译为「善男子、族姓男」。

昼度树:珊瑚树,生长在三十三天。

梵天王:第一位生于梵天世界者,后来往生梵天世界的天众尊其为该世界的领导王。(同义词「大梵王」、「梵王」)

梵天道:指「往生梵天的方法」,或指「梵天世界」。按,「梵天」是当时婆罗门宗教文化观念里认定的最高境界,所以其底里是指「最高境界」。

梵色像:像梵天容貌。

梵道迹:往生梵天的修行方法。

梵檀罚:即「梵罚、梵法罚之」,另作「默摈」,不与他说话的处罚。

欲心缠:为有欲贪之心念所缠住。

欲出要:即「出离于欲贪」,或「出离欲界」,参看「出要」。

欲想应:即「与欲之想相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与欲及贪染相结合的」。

欲学断:1.想要勤奋修学。2.想要修断除烦恼。

杀教杀:断句为「杀、教杀」,即「自己亲手杀(他人),或教唆他人杀他人」。(同义词「杀.教杀」)

淳熟龙:受调教成熟的温驯大龙。

清净心:全句为「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解读为「进入并保持在以清净心全心投入充满全身」,「意解」解读为「胜解」,参看「胜解」、「成就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清净光明之心扩散至全身」,

净诸觉:另作「证诸觉想、无浊想」,即「无污浊之想」,《长部三三经》作「思无浊」,即「欲的意向已舍断,恶意的意向已舍断,加害的意向已舍断」。

现世义:今世的利益;于今生有益。

异分法:解读为「属于会变成其他状态,会异离者」,南传有「眼是无常的、变易的、变异的」之经文,比对北传「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的经文,「异分」或为「变异」的对译,参看「法」、「变异」。

异比丘:即「某一位比丘」,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异」、「比丘」。

异于身:与身不同的(也依此类推),参看「异」,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异学园:外道聚集的林园。

众生生:疑为「众生生世间」之略,参看《杂阿含一○三九经》。

众生浊:「五浊」之一,指众生资质劣下,福报差。

眼所作:解读为「(达成)眼所应完成的」,即「于眼见色时,应观察所生起的诸受非我」,参看「所作」,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眼系色:眼是诸色的系缚;眼睛去绑住所见的东西,参看「色」

眼药丸:译义不明,南传经文无,目前缺可比对解读的资讯。

眼识身:即「眼识之类」,「眼识」即「眼睛辨识东西的功能」,参看「识身」、「身」。

第一记:记说为最高成就者,即「阿罗汉」。

第二住:即「有第二者同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第二住;有伴t同住」,菩提比丘长老解说这里的「第二」常常是指「配偶」。

第二伴:解读为「同伴」,另作「正者,伴者」,无相当的南传经文,参看「第二住」。

第二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证得的第二个神通,即「天眼通」。

第二禅:在初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停止「觉(寻)、观(伺)」,还留有「(踊)喜、乐、心一境」的「定」。

第三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证得的第三个神通,即「漏尽通」。

第三禅:在第二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停止了(踊)喜,还有「乐、心一境」的「定」。

第六海: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作「六驶流」(参看「驶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第六(瀑流)」,其注解书指这是相当于「意根之杂染」,「度于第六海」即指「善守护意根」。

第四禅:在第三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乐」也停止了,只有「舍」(平静)的「定」,另译作「第四增上之心」。

细触食:「触」是指根境识和合而生的触,由此而滋养生命者,另译为「触食、更乐食、细滑食(「细滑」即「触」的异译)」。

钵昙摩:为音译,另音译为「纯昙摩」,义译为「红莲花」,「钵(罕)【金+本】」读作「玻」。

习不习:断句为「习、不习」,另作「可习法,不可习法」,解读为「当亲近,不当亲近」。(同义词「可习法.不可习法」「习近.不习近」)

习复习:修习,再修习。

习瞋恚:经常瞋恨;惯于发怒瞋恨。

茎种子:以茎繁殖者。

莫取相:解读为「不要执取相」,参看「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在那里取相」(注解书说这里的「相」指「禅相;所缘」),《中阿含一二三经》作「观察此相」。

莫计色:不要思量想象「色」(是我),也隐含「不执着色是我」的意思,参看「计」。

贪相断:心中没有贪的影像;心中没有贪的念头或想法,即「心中无贪」。

贪喜俱:另译作「喜欲共俱、与喜欲俱、乐欲共俱、喜贪俱、贪喜」,意思是「伴随着喜贪」。(同义词「贪.喜俱」「贪、喜俱」「喜.贪俱」「喜、贪俱」)

软下心:柔软谦卑的心。

软复软:熟练,再熟练。

造作界:即「作为的领域;作为的要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动界」,参看「界」。

阴马藏:阴部(男根)藏于身内,像马那样。

鹿玄襁:解读为「绑住鹿的绳索」,「玄」(罕)【革+玄】,音义同「鞙」,读作「眩」,是「皮条;软皮绳」,另也指「刀鞘」,「襁」读作「强」,是「串钱的绳索」。(同义词「鹿鞙襁」)

淫怒痴:即「贪瞋痴」的另译。(同义词「淫.怒.痴」)

晡旃尼:为音译,译义为「抹布」。

胜生子:依经义解读为「所生的孩子(品行)胜过父母」。

胜因缘:殊胜的因缘;好的因缘。

博戏人:赌博的人。

喜觉分:另译作「喜觉支」,「喜」,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爆发(的踊跃)」,参看「觉支」、「七觉支」。

堪耐心:具备了适当的基础而能够接受的心。

尊佑造:世界的起源是创造神(大自在天或梵天)的意旨。

恶知识:即「坏朋友」;「善知识」的相反,参看「善知识」。

恶异道:不良的异教修行人。

恶恶法:比坏还要再更坏之事。

恶智慧:很差的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愚钝;愚笨」。

恶闾里:不良(民风)的乡里。

惠施福:作福德。

掣缩风:译义不明,「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掣」读作「撤」,「牵制」的意思,南传经文无此句。

普游智:或相当于「无等智、无等智慧、无等慧(相当的南传经文)」,即「无与伦比之慧;没有与之相等的慧」,参看「智」、「慧」。

智所作:解读为「(达成)智所应完成的」,参看「智」、「所作」,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钦婆罗:为音译,另译为「甘婆罗、钳婆罗」,义译为「毛织物」。

减一人:整句为「海水减一人」,即「海水枯干,深度减少一个人的高度」。

无上士: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境界最高者」。

无士夫:没有人(的……),「士夫」即「人」另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无央数:无数。

无生智:即「不再被出生之智;解脱(生死轮回)之智」。

无因作:另作「非自非他、非自非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即「无因无缘而自然发生」。

无有爱:不想存在的渴爱,执取「断灭、涅槃」的渴爱。

无色界:另作「无色有」,即「无男女欲、感官之欲、物质之欲,但还有精神之欲特性的众生界」,在色界之上,参看「三有」、「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无色阴:五蕴中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即受、想、行、识蕴,另译为「四非色阴」。

无事室:疑为同「无事处」,参看「阿练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散漫行为的阿兰若者」。

无念患:不专注的过失,参看「具念」、「患」。

无所取:解读为「没有执取」,相当的南传经文有作「不持续固持」者。

无所着:1.「阿罗汉」的另译,参看「阿罗汉」。2.没有执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战栗」。

无明使:参看「无明」、「使」,南传经文亦同。

无明界:涵盖所有具「无明」者,参看「无明」、「界」。

无明病:相当的《中阿含二九经》、《中部九经》均作「无明漏」(「欲病(欲漏)、「有病(有漏)」的情形亦同),此处的「病」,判断是「漏」的误植,参看「三漏」、「无明」、「漏」。

无明覆:为无明所覆盖(障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无明所盖」。

无知证:译义不明,全句为「除一比丘谓尊者阿难,世尊记说彼现法当得无知证。」亦即与佛陀在一起的那群五百比丘(五百是众多之意)都是阿罗汉,除了尊者阿难一位尚未证得之外,但佛陀记说尊者阿难当生也会证得阿罗汉果,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此段。

无为法:有为法的相对,指解脱涅槃。

无恚觉:无恶意的念头。

无常色:无常之色,参看「无常」、「色」。

无欲观:另译作「观察离欲」,《相应部三六相应七经》作「(保持)看到离贪」,「看到」古译为「随观;随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凝视」。

无众生:此为六师外道中「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之唯物论观点,他们认为众生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独立常存元素的组成,否认有「识」的存在,众生死后复归四大,此外更无一物,故说「无众生」。

无量想:将所想的对象无量扩大,假想观的一类。

无间定:另作「心无间定」,《舍利弗阿毗昙论》说,从无间定出者,必证得须陀还以上的果位,成为圣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间断的定;直接的定」。

无间等:突破;洞察,另译作「现观」,用于表示证入初果(由「凡夫」突破进入「圣者」)或证入阿罗汉果(由「有学」突破进入「无学」)的情境。(相关词「得无间等果」「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非顿无间等」反义词「无无间等」「不无间等」「未无间等」「学无间等」「无间等知」)

无间慧:解读为「无间等之慧」,参看「无间等」、「慧」,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无烦天:另译作「无造天」,色界第四禅中的第五天,第三果圣者的五个往生处之一,参看「三界」。

无罪触:没有触及罪过,即「无过失」。

无厌足:不觉得厌烦足够(而继续努力修学)。

无与等:没有与之等同的,即「独一无二」的意思,用来赞叹佛陀。

无盖心:无障碍之心,即心不被蒙蔽障碍。

无热天:第三果圣者死后往生的「五不还天」之一,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无余没:即「完全沉没而没有残余」,参看「没」,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无学人:另简为「无学」,指证阿罗汉果,应学的都以修学完毕的圣者。

无碍定:「定」以离「欲、五盖」为前题,故解读为「无欲无五盖障碍之定」,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无碍道:另作「无间道;直接之道」,直译为「无中间之道」,《显扬心义》说这是「证初果之道」,这样的解说与北传经文前一句偈颂「如自知生尽」所说相顺。

煮教煮:断句为「煮、教煮」,即「自己凌虐(他人),或教唆他人凌虐」,另译为「自煮教煮」。(同义词「煮.教煮」「自煮.教煮」)

痛缘爱:另译为「缘受爱」,参看「受」、「缘」、「爱」、「缘起法」。

等心天:天界之一,该天界的众生心意都相同。

等正觉:完全地;圆满地解脱,指三藐三佛陀的解脱证悟,另译为「遍正觉、正等正觉」,音译「三藐三菩提」。

筏喻法:以渡河后,筏应舍弃,比喻不能执着。

结羯磨:即「举行羯磨」,参看「结」。「羯磨」另译为「业」,为僧团开会,以议决僧事、解决纷争、处理犯戒。

紫磨金:带紫色之纯净上好黄金。

善住心:解读为「使心充分地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善男子:1.良家子弟2.大族(如婆罗门)之子弟,另译为「族姓子」。

善受持:另作「善受善持」,参看「善」、「受持」。

善承事:善于办事。

善法聚:善的一类,依相当的巴利语比对,为「善」与「聚」的复合词,「聚」为「集积;类聚;一堆」,与音译为「犍度」的「聚(蕴)」不同字。

善知识:善友;好的朋友;对身心净化有帮助的朋友。

善慰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尊敬」。

菩提所:成菩提的地方,参看「菩提」,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庵罗园:即「芒果树林」。

着槛中:关在栅栏中,「槛」读作「砍」。

虚言发:以粗涩语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虚伪物:没有价值的东西。

虚业法:即属于会消散者。

裂裂声:列(罕)【而+大+瓦】读作「裂」,踩瓦的声音。

诃梨勒:为音译,一种药果,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没食子;五倍子」,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作「柯子」。

越于二:眼对色等六根对六境,称为「二」,北传经文作「于此识身及外一切相」、「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此具有识之身体,及其有关的一切外相」、「这个身与外名色,为一对(之法)」,「越于二」即「在六根识知六境时,不起(超越)欲贪、我执、执取、烦恼系缚」。

越欲贪:超越欲贪,不必刻意自我警惕即能不起欲贪,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超越识:即「超越识的束缚」,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集身见:参看「集」、「身见」。

顺风熏:即「顺风时才闻得到」,此处的「熏」为动词,指「味道的扩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顺风则香味行」,此处的「行」为巴利语中的广义动词,指香味的飘动(行走)。(同义词「顺风而熏」)。

须陀夷:或作「须陀延」,人名或城名(帝释天的一美丽城郭)。

须深经:以外道须深来僧团盗法的因缘,说到「慧解脱阿罗汉」以及「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深义(《杂阿含三四七经》)。

须弥山: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为世界的中心与最高山。

黑黑数:断句为「黑、黑数」,即「黑,以及属于黑之类的」,参看「黑」,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黑闇人:黑肤色的人,歧视的意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黑色」。

揵塔和:「揵」读作「前」,和(罕)【和+心】读作「湖」,一种乐神,另译为「干达婆、干闼婆、干沓和神、犍闼婆、揵沓和(罕)【和+心】、香神、香音神、乐神、伎乐神」。

乱入胎:迷乱而入胎;无知而入胎。

勤方便:另译为「精勤方便、殷勤方便」,即「勤奋努力」,参看「方便」、「殷勤」。(反义词「不勤方便」)

嗣父职:继承父亲的行业与阶级。

微细住:指安那般那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寂静的、无杂的、安乐的住处」。

微细虫:解读为「小虫」,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愚痴活:意思同「痴命」,即「愚痴地生活着」,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愚痴标:愚痴的特征。

意不静:心中不笃定;心中不确定。

意生天:即「意生身」所往生的天界,为「色界(含)以上的天界」,参看「意生身」。至于「意生天」究竟属于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南北传经文均无直接说明,依《中阿含二二经》说,能出入「想知灭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想受灭」定)但不能进一步证入解脱者,死后往生「意生天」。「想受灭定」有经文作「在非想非非想处以上」(《空之探究》四十页),若依此说,则属「无色界」,但「意生身」顾名思义为仍有「细微色身」之天众,后来论师对无色界众生到底有没有「色」,有不同看法,根据「五蕴」之经教者主张「无色界」众生仍有「细微色」,依此则「意生天」可以是「无色界」,但根据名称为「无色」者则主张完全无色,依此,则「意生天」只能是「第四禅」的「色界天」,如《中部六0经》(北传无对应的经)有「凡那些有色之天,为意所成......凡那些无色之天,为想所成」之说,又如《俱舍释论》有「此中意生天者,世尊说是色界」之说。有关「色界」、「无色界」,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意生身:意所成身;从这个身体产生另一个具有色、意所成、具足所有手足,不缺感官之身体,另译作「有色乘意生」。

意行生:依修禅定的意念与行持,死后往生与该禅定相应的天界。

意思食:另译为「思食、意念食、念食」,即活下去的意愿。(相关词「意思食断」)

意识法:即「六根中的意根,识知意根所识知的对象(法)」,参看「法」。

慈心发:依慈悲心而不是瞋心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想有报:「想」有「想」的果报(结果)。内心想什么,就会说什么,所以说,「言说」是「想」的果报。

爱喜苦:即「喜欢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欢喜着苦」。按:人们都不会喜欢苦,但只要爱惜(染着)五蕴等,就等于喜欢苦,因为五蕴无常,不能随心所欲时必然有苦。

爱乐住:即「保持着爱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乐于色,喜乐于色,欢喜着色」。

爱缘取:另译为「缘爱取」,参看「爱」、「缘」、「取」、「缘起法」。

毁呰欲:责备、批评贬抑欲贪,参看「毁呰」。(相关词「极毁呰欲」)

灭正受:指六识(心)之作用皆灭尽之定,另作「灭尽定、想受灭定」。

灭息没:断句为「灭、息、没」,为同义复词之强调用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尽灭、寂止、灭没」。(同义词「灭.息没」)

灭异谛:另作「舍除诸谛、弃舍诸谛」,即「灭除外道自认为的真理」,《长部三三经》作「舍诸沙门、婆罗门之自谛」,即「舍弃外道自以为是真实的邪见」。

灭尽向:即「向灭尽」,朝向灭(涅槃)的修行。

烦弟子:影响其老师退堕的不幸学生。

烦梵行:修清净行而后又退堕的不幸修行。

烦恼浊:「五浊」之一,指众生多贪瞋等烦恼。

烦热死:另译为「烦热命终」,解读为「在烦躁中死去」,无相当的南传经文。(反义词「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节种子:以插枝繁殖者。

义饶益:另译作「利义饶益」,即「对利益(的获得)有帮助;有利益的」,「义」是「利益」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益;具有利益」。(反义词「义不饶益」「非义饶益」「非义不饶益」)(相关词「得义饶益」「是义饶益」「则义饶益」「此义饶益」「以义饶益」)

群食戒:僧众需遵守的戒条(学处)之一,违犯者需应当众忏悔,或向一位清净比丘忏悔(波逸提),是为「出罪」。「群食戒」的内容为「除了在生病时、接受衣服供养时、缝制衣服时、僧众一同游行时、僧众一同乘船时、僧众集会时、外道沙门布施食物时等特殊情形外,不允许僧众三人以上集体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饮食供养」,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一般在家人的经济能力,难以同时供养三位以上僧众饮食的缘故。此条学处最初的制订因缘,为提婆达多聚集比丘,带领他们集体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饮食供养。(同义词「制群食戒」)

圣法印:证入解脱的印记(轨则),由空三昧出发,经无相、无所有,再观无我我所而涅槃寂灭的修行顺序。

圣爱戒:圣者所爱的戒。(相关词「得圣爱戒」)

圣慧眼:圣者智慧(如实看透世间)的眼力。

葛藤子:葛与藤(皆为藤类植物)的种子。

解脱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在地施舍」。

辟支佛:没有老师指导而证得解脱者,且未能为大众说法者。

道品法:1.泛指入涅槃道之法。2.原始结集的「道品」内容,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安那般那念、戒定慧三学、四不坏净」。

达梵行:或解读为「通达梵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洞察的法门」。

过人法:另译作「上人法」,超越凡夫的解脱或神通。

遍正觉:完全地;圆满地解脱,用来形容三藐三佛陀的解脱,佛陀「十号」之一,另译「等正觉、正等正觉、正遍知」,音译「三藐三菩提」。

预流向:即「向须陀洹」,很接近,但还没有进入须陀洹果者。

鸠摩罗:为音译,义译为「童子」。

僧伽梨:为音译,另作「僧迦利、伽梨」,义译为「大衣、重衣」,僧服之一,又称「九条衣」。

僧伽蓝:为音译,简为「伽蓝」,义译为「僧园、僧院」,指僧众住的寺院。

僧迦舍:为音译,地名,另音译为「僧迦尸」,佛陀从三十三天回人间处。

像瞋恚:瞋恚之相。

厌离住:另作「厌离而住」,参看「厌」、「离」、「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确立对执取的厌逆」。

寿分齐:寿终,参看「分齐」。

实种子:以种子播种繁殖者,另译作「种种子」。

渐损论:克制贪瞋痴,减少烦恼之谈论。

疑盖净:断除疑问而得清净;完全断除疑问。

尽形寿:另作「尽此形寿、尽其形寿」,即「在此生中,尽这一生的时间」。

尽后有:灭尽「后有」,义同「不受后有」,没有下一生的意思。

福田人:值得供养的证果圣者,参看「福田」。

福伽罗:为音译,另音译为「补特伽罗、士夫」,义译为「人」。

福果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安乐之滋养」。

福德舍:即「供僧团僧众使用的房舍」。

种性人:正朝向「向须陀洹果」者。

种种文:不同词句。

种种义:不同含义。

称不称:适合或不适合;对不对。

竭昙摩:竭昙鬼之名字。

端正法:指「世间善行」,使听者生起世间善行的教导,通常接下来会接着说四圣谛等出世间法要的「正要」之法。

紧那罗:为音译,帝释天的乐神,似人而头上有角。

维那法:义译为「授事」,管理僧众中之杂事与进退威仪者。

闻闻说:于所闻的说所闻,即「只说所听到的」。

聚落主:村长。

说正向:即「说正确修行(之法)」,参看「正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与「值得应用」相当。

说现法:另译为「即于现法」,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现法」应是「直接可见」的对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

说喻住:对所说譬喻的意旨确实体悟了知,「住」是「确立、建立」的意思。

说渐损:教说减损欲贪、烦恼等杂染。

障阂分:另译作「障阂之分、障碍分」,即「障碍的成分」,「阂」读作「合」,「阻碍间隔」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障盖」。(相关词「诸障阂分」「为障阂分」)

颇今有:即「今颇有」,「今日可有……?」

领群特:即「婆罗门所认为卑劣不洁的族群(贱民)」,原意可能是指「领群的特牛(公牛)」,以特牛(牝牛)与「毗舍离」的声音相近,可能因此而有此之译,按「毗舍离」一带居住的民族(黄种人)为婆罗门(白种人)所歧视,而转为婆罗门口中的贱民,《别译杂阿含经》就作「旃陀罗(贱民)」,但依佛陀的解说,凡思想行为不道德者即称为「领群特」,而不是由出身、血统来区分。

齐限说:「齐限」的原意为「范围」,此处是指应连贯地说法,结束前要有结语,不要说说停停,让人不知到底何时结束。《五分律》记载,有比丘说法「少时便止」,诸天鬼神以为说法完毕,就离开了,但比丘「须臾复说」,诸天鬼神又回来听,这样几次后,诸天鬼神生气了,说这样地说法「如小儿戏」,佛陀因而告诫说「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急促地说」。(相关词「莫求齐限」「莫不齐限」)

抟食天:吃物质食物维生的天界,指欲界六天,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相关词「过抟食天」)

蒺藜论:诡辩;正、反结论都要辩赢的两面手法,「蒺藜」读作「及离」。

亿波提:为音译,义译为「依着」,此字为「随」与「置」的复合字,意思是「有情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指「所拥有的」,另一方面也指「受渴爱支配的行为」(参考菩提比丘长老《相应部》英译本第三四八页注解第二一),《杂阿含一00四经》、《杂阿含一0九九经》、《杂阿含一二一三经》译作「有余」。(相关词「亿波提因」)

剑刺想:看做剑或刺(使人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看作箭」。

增上法:参看「增上」、「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圆熟解脱的情况」。

增诸数: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增」为「行」的对译,是广义动词,可以理解为「走向;陷入;以……行之」,「数」为「计数;名称」的对译,引申为「算入」、「归类为」,即走向归于(所执取)之类者;「被命名为……;被称呼为……」的意思。如倾向「受」者,则被称为或归类为「享乐主义者」,倾向「想」者,则被称为或归类为「唯美主义者」。

堕负处:落入败方。

广分别:即「广泛详细地解说」,参看「分别」。(反义词「不广分别」)

慧解脱:1.与「心解脱」连用时,两者视为同义词,表示「解脱」,虽然《杂阿含七一○经》说「离贪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但实际上「离贪者」必离「无明」,离「无明」者必定离贪,两者是一体的。2.若与「俱解脱」相对使用时,北传的看法是,不具初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不具第四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参看「俱解脱」。

憎恶行:解读为「苦行」。

摩尼宝:明净透明的宝珠。

摩免阇:为音译,义译为「人世间」,「免(罕)【少+免】」读作「ㄋㄡˊ」,「阇「读作「蛇」。

摩那婆:为音译,义译为「学童、青年」。

摩诃萨:为音译,义译为「大众生、大有情」,具有大心、大行的众生。

摩摩帝:为音译,义译为「寺主」,寺院的掌管者。

摩楼迦:为音译,一种大叶蔓藤。

数所数:义译不明,《别译杂阿含经》作「若善算计者」。

数数伺:全句为「伺、增伺、数数伺」,修定时的「伺」,加强「伺」,反复地「伺」,参看「伺」。

数数治:一次又一次地调教,「数数」为「一次又一次;常常」的意思。

乐食受:另译为「食乐痛、乐有爱味受、乐有味受、乐食、乐食觉」,解读为「生起执着的愉快感受」。

乐贪受:另译为「乐依耽嗜受、乐耽嗜依受、乐欲(觉)、乐贪着受」,解读为「依嗜好而起的愉快感受」。

乐尽道:另译为「乐速通行、断乐速、乐速得、乐灭速得」,即「利根者快速而轻松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快速通达的乐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轻松进展」。

熟业报:条件已成熟(具足)的业报。

瞋不食:生气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谷牛角:从牛角挤牛奶,即「不可能的事」,「谷(罕)【谷-禾+牛】」读作「够」,挤牛奶。

缘生法:即「缘所生法;由条件具足所产生者」,指「无明、行……」等缘起十二支的每一支。

缘起法:指依条件生灭的理则与现象,如「当这个存在了,就会有那个(此有故彼有);以这个的生起,那个就生起(此起故彼起)」是缘起的「流转理则」,「当这个不存在了,就没有那个(此无故彼无);以这个的灭,那个就灭了(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还灭理则」。「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缘无明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缘行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缘识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处(缘名色六入处),以六入处为条件而有触(缘六入处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缘触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缘受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缘爱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缘取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缘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缘生老死)。」是缘起的流转现象,称为「十二缘起、缘起十二支、十二支缘起、十二缘法、十二因缘」,如果将「无明」含在「触」(即「无明触」)中,将「行」含在「爱」中,则称为「缘起十支说、十支缘起」,如果只说明「爱、取、有、生、老死」,则称为「缘起五支说、五支缘起」。「从无明的褪去无余灭而行灭(无明灭故行灭);从行灭而识灭(行灭故识灭)……从生灭而老病死灭(生灭故老病死灭)。」是缘起的「还灭现象」。另译为「因缘法」

莲华色:一位比丘尼阿罗汉的名字,义译为「如莲花般的容色」,又作「莲花色、青莲华、优钵华色、优钵罗华色」,「钵(罕)【金+本】」读作「玻」。

诸受薄:各种苦痛(感受)减低了。

调贡高:「调」解读为「掉举」之另译,参看「五盖」、「贡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掉举」。

遮罗迦:为音译,原译为「步行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游行者」(沙门之一类,居无定所)。

闹比丘: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比丘(等)围绕」。

憍牟尼:为音译,义译为「月光」,古印度的节庆,在一年中月亮最圆的那一夜,人们彻夜庆祝,类似中秋节。

学见迹:另作「学迹、觉见迹」,即「见道迹的有学人」,参看「有学」、「见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入道的有学人」。

磨灭法:属于会消散者,「磨灭」又简译为「灭」。

亲里觉:对亲属之想,「亲里」即「亲人、亲属」,「觉」另译为「寻」,参看「觉」。(相关词「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

亲属觉:另作「亲觉、亲里觉」,即「思惟(想念)亲人」,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猫皮囊:猫皮做成的袋子。

遗余法:吃饱后多余的食物。

阎浮提:1.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称为「南瞻部洲、阎浮洲」,人类居住于此。2.地名,泛指恒河中、上游地区。

阎浮树:台湾俗名为蒲桃树、香果树(也有直译为「玫瑰苹果」树)。

随死念:对死亡反复地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死想」,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死亡的认知」。

随死者:为魔所束缚者。

随使死:死,为「魔」的另译,即为魔所驱使、束缚。(反义词:「不随使死者」)

随使使:为色等五蕴之烦恼潜在倾向所驱使、束缚,参看「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色等五蕴)有烦恼潜在趋势者」。(相关词「若随使使者」「色随使使」)

随味好:淡而不易辨别的味道,参看「随形好」。

随香好:淡而不易辨别的气道,参看「随形好」。

随顺受:解读为「依着次第受持」,参看「受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随顺教:即「学习」,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随顺觉:即「觉了」,南传作「证得」。

随触好:细微的触感,参看「随形好」。

头舍衣:白布衣。

头头逻:米的一种。(相关词「食头头逻食」)

默然住:沉默而停止。(相关词「小默然住」)

阇多伽:为音译(「阇」读作「蛇」),义译为「本生」,另译为「生处、生经、本缘经」,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七类,涉及佛陀过去生的光辉事迹。

优陀那:为音译,另译为「优陀那偈、优檀那、优檀那句、忧陀那、自说、法句经、此说、颂、广普」,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五类,为佛陀不问自说的感性语的集录,成立于第一结集后。

优婆夷:另译作「优婆私、优婆斯」,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居家修学的女性。

优婆塞: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居家修学的男性,另作「清净士、近事男」。

优钵罗:为音译,义译为「蓝(青)莲花」,「钵(罕)【金+本】」读作「玻」。

应去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亲近」。(反义词「不去法」)。

应治者:应举行出罪仪式的情况,即「恢复清净的审议会议」。

应时智:解读为「在适当的时机说正确话之智」,参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应时语:在适当的时机说,另作「不失时节、时说」。

应忆者:应回忆自己是否犯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举行下意羯磨」的情况,即「将毁谤辱骂行为端正的在家信众者议决应向其道歉」。

应举者:应举行举罪羯磨(举发僧众过失会议)的情况。

应摈者:应举行驱摈羯磨(会议)的情况,即「将行为不当又影响周围在家信众者议决驱出所住处」。

击揵椎:或译作「打揵椎」,即敲打集合大众的响板;集合大众的意思。

总相法:即「法之总相;法之共通要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法的随行;法的次第」。

举衣钵:另译作「摄举衣钵、收举衣钵」,解读为「收拾好(外)衣与钵具」,「钵(罕)【金+本】」读作「玻」,出家众用来装食物用餐的餐具,义译为「应量器」,表示应用以依个人食量控制接受食之意。

断五枝:另作「断五支、除灭五枝」,即「断除五件事」,《长部三三经》作「断爱欲、断瞋恚、断昏沉睡眠、断掉举、断疑」等「五盖」。

断教断:断句为「断、教断」,即「自己砍断(他人的手脚等),或教唆他人砍断」,另译为「自断教断」。(同义词「断.教断」「自断.教断」)

瞻耆婆:两位名医的名字,另音译作「瞻毗」及「耆婆」。

绕三匝:为「右绕三匝」之简略,南传经文为「作右绕」,即「保持受礼敬者在自己的右边(顺时针)绕三周(三圈),表示尊敬」。「匝」读作「扎」,绕一周的意思。

缯婇衣:解读为「美丽的丝绸衣」。(相关词「衣缯婇衣」)

旧车师:解读为「原先是造车匠的……;以前是造车匠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原为造车匠之子」,此处之「旧」应解读为「原先是……;以前是……」。

萨云若:「一切智」的音译,也有音译为「萨婆若」者。

萨云然:或为「一切知者;全知者」的音译。

萨罗游:为音译,河名。

转生族:属于有子嗣的这类人,「转生」原为「再生」的意思,此处作「子嗣」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转*轮:教说正法,众生辗转奉行传授,就如同轮子被转动了,持续转动一样。

转轮王:施行德政,有大威德的贤能国王,另译作「转轮圣王」。

转转深:解读为「层层深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离四衢:参看「离诸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世俗的」。

离是离:(如实了知)出离确实是出离,参看「离」。

离诸求:另作「胜妙求、离四衢」,即「离(世间的)欲求,而只求(出世间的)胜妙」,《长部三三经》作「欲的寻求已舍断,有的寻求已舍断,梵行的寻求已安息」,即「梵行完成,舍离所有的求」。

坏有见:坏有之见;不接受(缘起)存在(有)的观点,即「断灭见」。

痴相断:心中没有愚痴的影像;心中没有愚痴的念头,即「心中无痴」,参看「痴」。

罗汉田:即「阿罗汉」,布施阿罗汉可得福,犹如植福之田,故称所布施的对象为「……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应该被布施处」。

罗汉法:全句为「恭敬承事,如罗汉法」,即「以服侍供养解脱阿罗汉那一般的服侍供养」。

识受阴:带着执取的识蕴,参看「五受阴」。

识识是:识,是「识知」(这个的)。

识识说:于所思的说所思,即「只说所思的」。

证知我:解读为「为我作见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难胜慧:解读为「难以胜过之慧」,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严饰身:(身体)打扮得很华丽。

觉身乐:多数经文译作「身心受乐」或「安乐住」,南传经文都作「以身体感受乐」。

觉受乐:解读为「感受乐」,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觉苦觉:感受苦的感受,第一个「觉」为动词,也可解读为「经验」,第二个「觉」为名词。(相关词「觉乐觉时」「觉苦觉时」「觉不苦不乐觉时」)

觉乐觉:感受到乐受。

触缘受:另译为「缘触受」、「更乐缘痛」,参看「触」、「更乐」「缘」、「受」、「痛」、「缘起法」。

释迦文:另作「释迦文尼」,为「释迦牟尼」的另译。

灌顶王:即「完成登基仪式的国王」,《中阿含六十一经》作「顶生王」,《增壹阿含二四品四经》作「大王」,《相应部二二相应九六经》作「灌顶剎帝利王」,「灌顶」是「完成戴王冠登基仪式」的意思。(相关词「剎利灌顶王」)

护意觉:舍觉支;宁静觉支。

铁铜鍱:全句为「铁铜鍱洞燃俱炽缠络其身」,「鍱」读作「业」,铜或铁冶炼成的片状物,「铁铜鍱」即「铁片或铜片」,「洞燃俱炽」为「彻底燃烧,烧得炽热」的意思,这里的「洞」作「彻底」解,「缠络其身」为「包裹着身体」的意思,《增壹阿含五品十经》作「热铁鍱用缠裹身」,《增支部七第七二经》作「以烧得火红的铁板片裹身」。

变易法:属于会变化、变坏者,参看「法」、「变异」。

变易苦:又作「坏苦」,感受到变化失去而心理上起的苦。

观自义: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增支部七集七二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二经》亦同。「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一句,为佛陀最后的教诫。「义」是「利益」的意思,「观」是「考虑;考量」的意思,参看「观」。(相关词「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观至觉:解读为「乃至观觉(受)如觉(受)」,即指四念住中的受念住。

观两义:考虑自己与他人两者的利益;为了自己与他人两者的利益(,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增支部七集七二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二经》亦同。「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一句,为佛陀最后的教诫。「义」是「利益」的意思,「观」是「考虑;考量」的意思,参看「观」。(相关词「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观彼义:另作「观他义」,即「考虑他人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增支部七集七二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二经》亦同。「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一句,为佛陀最后的教诫。「义」是「利益」的意思,「观」是「考虑;考量」的意思,参看「观」。(相关词「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观法忍:对法的深思而后接受,参看「忍」。

观察见:译意不明,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为「歪曲之观点」。

脔脔割:将肉一小块一小块地割下来,「脔」读作「峦」,小肉块。

郁单越: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称为「北俱卢洲、郁多罗提舍」,「郁(罕)」。

麤疏食:另作「粗食」,即「难吃的食物」,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粗抟食:即物质类的滋养生命的食物,因分段(餐)而食,也另译为「段食、揣食」。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字典(4)
下一篇:阿含字典(2)
 阿含字典(5)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阿含字典(4)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八章 归依与受戒
 阿含字典(1)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圣..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一章 序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智海浪花 前言 (一百二十五位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菩萨之才[栏目:论语禅]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前言 Preface 目录 Content..[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刘福铸)[栏目:其它]
 Food for Thought - Free At Last[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佛学的真面目·34:关于“在家人”[栏目:妙泽居士]
 观照的奇迹 前言[栏目:一行禅师]
 菩萨的阶位很多,世间果报是否也不同?[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兜率圣贤录[栏目:兜率圣贤录]
 瑜伽菩萨戒要义 二、四十三轻 32、轻毁法师戒[栏目:瑜伽菩萨戒]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