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字典(3)
庄春江居士编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04
一一住:即「独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住、一住」,即「独住者、独住者」。

一向心:朝向一个方向之心,即专注而坚固之心。

一向可:都是可爱的。

一向定:解读为「单一种定」,参看「一向」,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一向记:1.明确地记说,参看「一向」、「记说」。2.参看「一向论」。

一向答:只作固定的回答。

一向乐:都是安乐的。

一向论:直接而明确的论题,「四记论、四记问」之一,另译作「决定记论、一向记」。

一坐食:另作「一食、一受食、一食法、受一食法、一时食、时一食」,即「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

一往来:即「一次往生」,指「证得一来果者」,参看「斯陀含果」。

一乘道:一条没有岔路的直道,另译为「一乘、一道、一入道」。

一时有:同时有。

一补处: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另作「一生补处」。

七肘衣:全句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解读为「以七肘或八肘长度的长衣,将身体完全披住」,「肘」为古印度长度单位,《长阿含30世记经》说「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阎浮提人」就是指此世间的人,《大唐西域记》说「一肘为二十四指」,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白布从头(将身体)完全罩住」。

七定具:具足修正定的七个要件与辅助,即八正道的前七个,另作「七三昧具」。

七往来:即「共七次往生」,指「证得初果者」,参看「须陀洹果」、「七有天人往生」。

七施众:对七类僧众的布施。

七处善:善是「善巧」,熟练的意思,即熟练于苦、集、灭、道、味、患、离等七处。(同义词「苦集灭道味患离」)

七识住:另译作「七识神住处、七识住处、七识处」,即「七个识的依止处」,指「天及人、梵天、光音天、遍净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七觉支:择法觉支(抉择诸法)、精进觉支(即「活力觉支」,专向一意的活力)、喜觉支(踊跃)、轻安觉支(即「宁静觉支」)、舍觉支(即「平静觉支」,又译为「护意觉」)、定觉支(即「三摩地」)、念觉支(专注清楚),另作「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法、七觉意、七觉分、七道品法」。

七觉宝:解读为「七觉支」,参看「七觉支」。

九成法:指「九种帮助成就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九种有帮助的事(直译为「九法多作」)」。

九次定:律典中也译作「九次第定」,「次」(次第)为「依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不能跳越」的意思,即九个依序进、出的定,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另译为「空定」或简为「空」)→识无边处(简为「识」)→无所有处(另译为「无有欲」)→非想非非想处(另译为「无有思想」)→灭尽定(简为「灭」)」。(经文「意止初禅为一定。从一次二禅竟为二定。从二次三禅竟为三定。从三次四禅竟为四定。从四次禅竟空定为五定。从空次竟度识为六定。从识次竟度无有欲为七定。从无有欲次竟度无有思想为八定。从无有思想次竟度灭为九定。」其中「意止」的「意」指「心」,「止」音译为「舍摩他」,参看「止」,「次竟度」的「次」是「次第;依照顺序」的意思,「竟」为「结束」,「度」为「超越;出来」的意思。)

二七日:二个七天,即十四天。

二人食:全句为「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意思是「如果有两人在一起吃东西,就不跟他们一起吃」,《中部一二经》亦同。

二呼叫:即「号叫地狱」与「大号叫地狱」,为八热地狱(八大地狱)之中的两个,此地狱众生常受苦号叫。

二指智:女人家(不高)的智慧,「二指」,指「妇女」。

二黄叠:一对金黄色的绢布。

人中上:人中之最尊上者,指佛陀。

人中形:全句为「舍此人中形,受天清净身」,解读为「舍去人的形貌(即过世后),受生(往生)天界成为天界众生清净之身。」

人中尊:另作「两足尊」,人中之最尊者,即「佛陀」。

入流分:进入初果圣者的四个因素,即「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后来论典也有作「四预流支」者。

八除入:八种修定的观想,即1.内有色想,常观常念「外少色」。2.内有色想,常观常念「外无量色」。3.内无色想,常观常念「外少色」。4.内无色想,常观常念「外无量色」。5.内无色想,外观「青色」。6.内无色想,外观「黄色」。7.内无色想,外观「赤色」。8.内无色想,外观「白色」。

八部众:《增壹阿含四二品七经》作「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魔王众、梵天王众」。

八圣道:另译作「八支圣道、八真行、八真直行、八正道、八品道、贤圣八道」,即「正见、正志、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内容参看各项条目。

八解脱:又作「八背舍、八除处、八除入、八胜处」,定的种类(八种),即「有色者观诸色(色观色)、内无色想(不观察自身的色)而观外色(自身以外的色)、净观、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定」。

十一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气味、味道、所触」十一处「入」即「入触」。

十二处:「六处(六根)」加上「外入处(六境)」之称,参看「六处」、「外入处」。

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

十支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十支」,指「八正道」加上「正智」与「正解脱」,属于解脱者所特有者,另作「十无学法」。

十救法:十项救护;十项庇护,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十善业:离「杀、盗、邪淫、妄语、两舌(离间)、粗语、绮语、贪、瞋、痴」。

十业迹:即「十不善业迹」,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十种力:另译作「十力、十种智力、如来十力」,佛(遍正觉者)的十种特有能力,即「如实知处与非处(因与非因)、业力、各种禅定、众生的根性、众生的各种意解(意向)、各种众生界、众生的各种往生、过去生的种种、天眼见各类众生、断尽所有烦恼」。

三大患:1.三种病,即「风病(由风所引起的病)、痰病(由痰所引起的病)、冷病(由冷所引起的病)」。2.三种祸患,即「贪欲、瞋恚、愚痴」。

三百时:即「三百季;一百年(每年有夏季、冬季、雨季三季)」。

三自归:自己三次表明归依,参看「归依」。

三妙行:即三善行,指善的行为、言语、意念(动机)。

三度处:三种基本的教理。

三昧善:熟练于定,参看「三昧」、「善」。

三祭祀:指「祭祀时,国王所成就之八法,大臣成就的四法,以及国王的四援助等三大类」。

三处说:依「过去、现在、未来」(三处)之所见、所闻、所识、所知而说。

三恶行:由身(肢体)口(言语)意(念)三者所造的恶行。

三结使:参看「三结、「使」。

三结断:断除「三结」,参看「三结」、「结」。(相关词:「五下分结断」「贪欲结断。瞋恚.愚痴结断」「三结尽」)

三菩提:为音译,义译为「正觉、等觉」,指解脱的证悟。

三意止:三个忆念依止处;三念处;三种情形的反应。

三福业:三类有福报的行为,即「布施」、「持戒与四无量心(称为『平等业』)、七觉支等出世间的修行(称为『思惟业』)」。

三种学:另译作「三学」,即「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参看「三聚」。

三乐生:生起乐的三类,1.梵天、光音天、遍净天众生之乐。2.初禅的离生喜乐、第二禅的定生喜乐、第三禅的离喜之乐。

下口食:只在脸朝下时吃东西。

下受生:即「往生到下面的世界;往生到地狱世界」。

上色金:上等品质的黄金(或金属物)。

上座禅:《增壹阿含》译作「空三昧」,南传作「大丈夫住处」,即于任何时刻六根对六境时,不起爱念染着。

上烦恼:依《相应部四七相应八经》的经文比对,「上烦恼」另译为「随烦恼、小烦恼、随染、垢秽、染污、近烦恼」,依菩提比丘长老在其《中部》英译本注解八六说「上烦恼」在阿含经中有三种情形,其一,指修定时的瑕疵(缺点;不圆满),如《中部一二八经》、《中部三0经》所说。其二,指修毗婆舍那时的瑕疵。其三,指从贪瞋痴根本烦恼生起的小烦恼,如《中部七经》所说。《阿毗昙心论》所说的「上烦恼今当说:无惭亦无愧,睡悔及与悭,嫉掉眠烦盛,故设上烦恼,此八事说上烦恼诸使是烦恼。」即是第三种。(相关词「种种上烦恼心法」「粗上烦恼」)

上稣息:即「最上的安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到达最上的安息」,这是专指阿罗汉圣者,参看「稣息」。

叉摩经:「叉摩」应为「差摩」,指《杂阿含一○三经》。

口净行:清净的、善的说话(言语行为)。

大木积:即「大木堆」,「积」为「聚集」的意思。相当的《增壹阿含经》作「大树」,相当的南传经文只作「大火聚」。

大仙幢:圣者的旗帜;先知的旗帜。

大生主:释尊姨母瞿昙弥名字的义译。

大深厕:深又大的粪坑。

大善利:大利益,参看「善」。

大医王:另作「无上医王」,即「医生中的大王;医生中医术最高明者」,《别译杂阿含二五四经》作「王师」、「无上医」,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尸利沙:为译音,即合欢树。

尸路偈:《杂藏》内的一部经,与南传《小部》〈经集?大品?第七经〉相当,「偈」读作「记」,押韵的文体。

工师女:工匠的女儿。

工师子:工匠的儿子。

工浴人:(澡堂之)洗浴师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熟练的洗浴师」。

已思业:「思」后(透过身口意)造业,参看「思」。

不中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被风吹日晒所破坏」。

不幻伪:「幻」、「伪」为同义复词,不虚幻;不假。

不可得:1.得不到;不存在,如「我不可得」。2.涅槃的异名,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3.表示数量庞大,如「不可得大福之数」。

不正知:缺乏清楚的辨别理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不生法:不再生起;不再有下一生。

不共法:特有之法,如「世间不共法」就是指「出世间法」。

不死觉:不思惟死亡的恐怖,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污戒:守戒而无污点。

不自往:不在没受邀请下自己前往受食物供养。

不自高:另译作「不为贡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为享乐」而食。

不住尊:不(接受)「住此!尊者」(这样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作行:不造作;不造业,参看「行」。

不忍心:不接受,参看「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不忍心生」)

不见举:举发不承认犯戒者。

不来尊:不(接受)「来吧!尊者」(这样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定聚:可能进入「正定聚」,也可能进入「邪定聚」的可塑凡夫之辈。

不近欲:不亲近于欲。(相关词「不近恚、不近害、不近色、不近己身」,「五出要界」的修学内容之一。)

不信施:不以恭敬心布施。

不故施:不是有意的布施。

不相在:「相在」的否定,参看「相在」。

不缺戒:守戒而无瑕疵。

不动处:1.指「第四禅」,如「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参看「必至不动」。2.在「有福处」(如人天界)与「无福处」(如三恶道)之外的业报往生处,如「因此受报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增支部六集六三经》只讲到「福处」与「无福处」,没有「不动处」之说,但《相应部十二相应五一经》说「若为善行者,其识往善,若为不善行者,其识往不善,若为不动行者,其识往不动」,相当的《杂阿含二九二经》译作「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参看「无所有行」。

不动意:指阿罗汉之解脱。

不执持:应为「不能执持律仪」的简略,参看「律仪」,「执持」为「维持」或「握持」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自制;不律仪」。

不患乐:全句为「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印顺法师断句为「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似乎比较通顺。

不净观:以不净(如身体的脓、腐烂的尸体)为心念专注观察对象的修习,另作「修习恶露」。

不异依:不以他人为归依,另译作「莫归余法」。

不异洲:不以他人为依靠,另译作「莫然余灯」。

不疏齿:疏(罕)【足+束】读作「苏」,疏的古字,即「牙齿紧密无缝隙」。

不终法:「不终」即「永恒不灭」,「法」指「状态;情况」,参看「法」。

不善根:不善的根源;坏行为的基础,内容是「贪、恚、痴」等「三不善根」,相当的南传经文类作「贪婪、瞋、痴」。

不善尊:不(接受)「善哉!尊者」(这样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善数:不善的之类者。

不越界:不超出其本分。

不开意:心中不开朗、不明白,即「迷蒙不了解」。

不爱乐:即「不欢喜;不喜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欢喜」。

不会论:远离聚众之说。

不极是:解读为「不这样极端地;不这样非常地」,无相当的南传经文。(相关词「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不当犯:即「不应当违反」。

不落度:或解读为「不放荡」。

不解意:心中不了解。

不厌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守戒而)不取着。

不慢衣:解读为「卑下的衣服」,像「粪扫衣」等代表少欲知足的沙门服。

不与取:未经允许而取。

不遣信:不(接受)传话人(邀请)的受食物供养。

不堕数:全句为「身死不堕数」,即「不再轮回生死」。

不废禅:即「不荒废禅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轻视禅定;不放弃禅定」。

不乐作:(饮酒等使人)不想有所作为(之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榖酒、果酒、酒)放逸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果酒,酒精饮料,)以及致醉品使疏忽怠慢之基础」。

不学问:不勤修学请问。

不随心:不被自己心(之欲求)所控制。

不杂戒:守戒(纯净)而无杂色。

不坏法:属于会破坏分散的,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五天使:以天使的到来表征「生、老、病、死、罪罚」。

五比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位成一群的比丘(直译为「五群比丘」)」,为佛陀初转*轮时受教诫的五位、佛教僧团的最初成员、最初的比丘,至于是哪五位,各部经律的记载不同。

五言道:五种说话的情况,即1.时机对不对,2.真实或虚假,3.柔软或强硬,4.慈悲或瞋恚,5.有意义或无意义。

五受阴:另译为「五取阴」(「受」,另译为「取」)、「五取蕴」(「阴」,另译为「蕴」)、「五盛阴」,意思是「带着执取的五蕴」,参看「五阴」。

五纳衣:出家众的衣服的来源,除了施主布施外,就是拾取「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五类,或「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午嚼衣、奶母弃衣」五类,裁剪其可用的部分,清洗后共纳成衣,所以称为「五纳衣」。而这两种五类衣服为佛陀时代印度人所讳忌而弃置,从一般人不使用的意义来说,等同于「粪扫」,所以也称为「粪扫衣」,另作「补纳衣」、「弊纳衣」。(相关词「着五纳衣」)

五欲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作「五驶流」(参看「驶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瀑流;五洪水」,其注解书指这是指「五根之杂染」。

五善发:适切的举他罪五法,即「实发(依于事实)、时发(在适当的时机举发)、义发(对当事者有益)、和言发(柔软不粗涩)、慈心发(不瞋恚)」。

五瑞应:另译作「五衰、五死怪、五死瑞应、五瑞应、五未曾有瑞应」,天人命终前的五个现象,即「华冠自萎、衣裳垢坌、腋下流汗、不乐本位、玉女违叛」。

五节轮:疑为「五趣轮」之误植,即众生轮转于五趣,参看「五趣」。

五种子:五种能做为植物繁殖的种子,即「根、茎、节、自落、种子」,「节种子」,就是由茎节繁延新株者,「自落种子」,南传经文作「枝种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切[枝]-种子」,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

五仪式:五种佩饰,即「宝剑、伞盖、头冠、柄端镶有珠宝的拂尘、华丽的鞋」。

五学力:另译为「五力」,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或作「念力」),愧力(或作「定力」),慧力」。

五断支:五个能保持奋力(精勤)的因素,1.信如来是等正觉者,2.消化正常而少病无病,3.正直不阿不欺不诈,4.对断恶生善活力充沛(勤),5.有观生灭无常的智慧。

内入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参看「内」、「处」。

内外身:「内外」指「内」以及「外」,或「内」与「外」之关连者(参看「内」、「外」),「身」指与身体有关的,如「呼吸时身体的动作或触感」、「身体从头到脚的各个部分」、「尸体的变化」等。

内外空:内空与外空,或从自己关涉外在的空无我,参看「内空」、「外空」。

内行止:即「行内止」,修学内心(烦恼)的寂止。

内贪欲:属于「内」的贪欲,参看「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内识身:另作「内有识身」,依经义,指「六识」所依之「六根(六内处)」,《顺正理论》与《显宗论》均作此解,参看「识身」、「内」。

六六法:六个项目为一组,共六组,即「六根」的每一根,依「根、境、识、触、受、爱」六事解说,又作「六分别六入处」。

六更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触处」,参看「六触」。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种情况」,依经文,此六个观察处为「五蕴」加上「见、闻、觉、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见、所闻、所觉(思)、所识、所得、所求、意之所伺」)。

六念处:另作「六念、六念法门」,即念佛之圣德(念佛)、念法之离诸热恼(念法)、念四双八辈之圣僧(念僧、念众)、念守戒之功德(念戒)、念布施之功德(念施)、念天众之善德(念天)。

六非道:其他译本作「六损财业、有六事钱财日耗减」,即「六种败家的行为」。

六思身:这里的「身」指「聚集」,即「六类思」的意思,参看「思」、「身」。

六界身:另译为「六界聚」,这里的「身」指「聚集」,即「六界之聚集」的意思,参看「六界」、「身」。

六神通:六种神通,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另译为「六通」。

六舍观:另译为「六舍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平静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此处的「舍」为「平静」的意思,参看「观」、「伺」、「舍」、「观色舍住」。(相关词「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

六净本:疑为「六诤本」之误植,参看「六诤本」。

六喜观:另译为「六喜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喜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参看「观」、「伺」、「观色喜住」。(相关词「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

六爱身:六类爱,由六受而生六爱,参看「六六法」。

六忧观:另译为「六忧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忧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参看「观」、「伺」、「观色忧住」。(相关词「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

六诤本:六个起争执的根本,即「瞋恼、不语(不发露过失)、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

六觉身:「六受身」的另译,六类感受,即由六根对六境,生起六触身(六类触,另译为「六更乐身」),六触身生起六受身,或「六想身」(六类想)、或「六思身」(六类思,参看「思」),「身」这里作「种类」解,参看「身」。

分别论:需分别说明的论题,「四记论、四记问」之一,另译作「分别记论」。

化乐天:欲界六天之一,能自化五欲之乐的天界众生,参看「三界」(file://sg.htm 图说)

天人师:天界与人间的老师,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天中天:《别译杂阿含》译作「梵天中梵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超越了天神」,这是专对「佛陀」或「阿罗汉」的敬称。

天帝释:另作「帝释、婆娑婆、娑婆婆」,别名「拘翼,憍尸迦」,为「三十三天」的统领者,为佛陀天界的二大弟子(另一位为「大梵天」)之一,已证得「初果」。

少方便:1.不努力,如「懈怠少方便」。2.小小的努力;不费力,如「少方便须臾尽见」、「以少方便得禅.解脱.三昧.正受」,参看「方便」。

少知识:没有朋友,参看「善知识」。

心心法:译义不明,或解读为「心,以及属于心的」,参看「法」,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心至到:或解读为「有心;专心;心摆在这上面;心不旁骛」。

心念处:另译为「自观心心意止、观心如心念处、心心观念住」,即保持在心念上看到心念(的变化),如「知内心有欲、无欲;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参看「四念住」。

心净断:清净心(禅定)的勤奋(修习)。

心意识:在《杂阿含经》经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三者为同义复词,相当的南传经文有时只作「心」,有时也作「心、意、识」。(同义词「心.意.识」)

心解脱:指阿罗汉的解脱,或指依定力所得的暂时解脱(烦恼不起),另作「意解脱」,参看「慧解脱」。

心数法:即「属于心之类的」,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心连结之法;依于心之事」。

手呵那: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大鼓」。

支节咒:占卜手足之相的(咒)术,另作「肢节咒」。

方口食:只在脸朝东、西、南、北四方时吃东西。

方便界:活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全句为「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意思是「当有引发行动的活力,众生则知有行动的活力吗?」方便,另译为「精进」、「勤」,「界」为「要素」的意思,「作」为「行动」的意思。

日一食:每天只用餐一次。

月譬住:以月亮一直高挂空中照耀众生,比喻不起执着,又作「月喻经」。

止息身:另作「身止息」,即「身体(生理)得到宁静」。(相关词「身心止息」)

比丘尼: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学的成年女性,另译作「苾刍尼」。

水三昧:以水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

火三昧:又作「火光三昧」,以火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入此种定时,身体能发出火焰。

牛迹水:牛蹄印在泥土中的凹痕所蓄积的极少量水。

王之具:全句为「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王之具」解读为「(医)王之所具备」,「王之分」解读为「(医)王之构成要素」(「分」同「支」解),《正闻本》判第一个「王之」为衍文,而作「大医王者所应具王之分」,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世八法:另译为「世间八法」,后来的大乘经论也译作「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世有底:另译为「世间有边」,世间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十四无记」之一。(反义词「世间无边」)

世间想:与「世间」(生死轮回)相应的想。

世间解: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世间知者」。

世间觉:1.世间之正觉者。2.(世间是)以感官觉知之世间。

以瓜刮:「宋本」作「以爪刮」即「(母鸡)以其脚爪抓蛋壳」,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若以瓜刮」)

以珠燧:以珠取火。

他心智:另作「他心通、他心神通、他心之智、他心智通、知他心随意说法、占念示现、他心示现」,知道他人现在心里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他世阴:来世的五蕴。

出世间:1.出离生死轮回的世间,如「于老死之上出世间道不如实知」。2.在世间之上;优于世间的,如「是圣.出世间」。3.出现于世间,如「相似像法出世间已」。

出要觉:出离的念头。

出意语:解读为「虚浮不实的言说」。

可我意:即「我(所)可意」;合我意的。

可念色:可爱的色;合意的色,参看「色」,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法生:合自己意的生起。

可厌患:即「是厌、是患」,参看「厌」、「患」。

可断法:即「应当舍断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四天下:古印度地理观,此世界分成东南西北四大洲,称为四天下。

四句义:四种词句,或四种足迹,「句」之巴利语有「足或足迹、路、句」等三种含意。

四正断:另译为「四正勤、四意断」,四种正确的勤奋,即「自己已有之善勤奋维护使之增长(修断),自己未有之善勤奋修习使之生起(随护断),自己已有的恶勤奋断除(断断),自己未有的恶勤奋自制使之没机会生起(律仪断)」。

四住处:此处的「住处」解读为「基础」,即「四个(往解脱)的基础」,内容是「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真谛」即「真实;真理(之语)」,应当守护,「慧」应当不放逸,参看「慧」,此处之「施」为「舍弃(杂染)」的对译,应当修习使之扩大,「息」为「寂静;寂灭」,应当学习养成。

四典经:即「四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闼」读作「踏」。

四受证:四种应证知(作证)之法,即「见色受证(色由见而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死之事由眼证知」)、身受灭证(受灭由身证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八解脱由身证」)、念宿命证(宿命通由念证得)、知漏尽证(漏尽由慧证得)」。

四念住:「四」是指「身、受、心、法」四个「地方(目标)」,「念」是「深切的注意;专注」,「住」有两种解读,若解读为「确立;建立」,则是在强调专注的行为,依此而译为「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若解读为「基础;依止处」,则是在强调专注的「地方(目标)」,而后者也译为「处」而作「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住」意即「意念清清楚楚地注意在与『身』(身体),或『受』(感受),或『心』(心念,另译为『意』),或『法』(心念的对象)相关的目标上,另译为「四意止」,参看「念」、「住」。

四法句:1.四个表达正法的词句,即「不贪、不瞋、正念(不痴或无痴)、正定」,另译作「四法足」。2.四个善说法的要素,即「善说、爱说、谛说、法说」,《别亦杂阿含经》作「四句偈、演四句」,内容亦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善说、依正法而说、令人欢喜之说、依真实而说」。

四法足:另译作「四法句」,为「四个表达正法的词句」,即「不贪、不瞋、正念、正定」。

四阿含:四部阿含经,为第二次结集(佛灭百年内)所集出的经典,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依成立的先后)。

四流法:欲流(五欲)、有流(欲有,色有,无色有)、见流(邪见)、无明流(无知与五盖)。

四神足:由欲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欲定烧诸行如意足」),由勤(活力)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精进定烧诸行如意足」),由决心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心定烧诸行如意足」),由观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观定烧诸行如意足」),「断行、灭行」的「断」与「灭」,或为「奋力」(古译为「勤」)的误译。另译为「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三摩地断行成就如意足、四如意足」,「如意」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

四记论:即「决定、分别、诘问、止住」四种问答原则。

四梵室:即「慈悲喜舍(『舍』另译作『护』)」,梵天的德行。另译作「四梵住、梵世法、四梵堂、四等、四等心、四等心具、四无量心」。

四部众:另作「四部之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援助:四群同意(祭祀)之同伴,即「宫内(后宫)、太子皇子、群臣、将士」。

四无畏:另译作「四无所畏」,为佛(遍正觉者)的四种特有自信,即「一切智、断尽烦恼、能说一切障碍解脱之道、断尽苦」,或「已办、不受胎、离愚暗法、尽苦」。

四结业:另作「四结行」,四种生起烦恼束缚的行为,即「杀、盗、淫、妄」。

四圣种:于1.食、2.衣、3.住安于少欲知足,而4.乐于解脱的修学,又作「四贤圣族」。

四圣谛:另译作「四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即「苦、集、灭、道」,「苦」是说明有情生命现象确实是苦迫的,「集」是说明苦的主要根源是「渴爱」,「灭」是说明苦的灭尽,也就是「渴爱的灭尽无余」,「道」是灭尽苦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参看「苦」、「集」、「灭」、「八圣道」、「三转十二行」。(同义词「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

四种军:另译作「四种兵」,即「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种军队。

四识住:「识」所安住、生长、增广的四个基地,即「色、受、想、行」。

四辩才:又作「四无碍辩、四无碍智、四无碍解、四无碍」,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义理无碍)、辞无碍辩、辩无碍辩」。

四衢道:十字路口,「衢」读作「渠」,分叉路;四通八达道路的意思。

外入处:指色(眼之所见物)、声、香(鼻所闻的气味)、味(舌头所尝的味道)、触(身体所接触)、法(心之所念)等,另作「六境、六外入处、外六入处、外六处、六尘、外六尘」,参看「外」、「处」。

外贪欲:属于「外」的贪欲,参看「外」,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尼陀那:为音译,义译为「因缘」,另译为「天本经」,经的十二种分类(十二分教)之第十类,成立于部派分化后。

尼师檀:为音译,即座垫。

平户扇:平立的户扇,「户扇」指「单扇之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硬实木作的门板(不可能被轻的线团球丢穿)」。

平等舍:1.「平等」与「舍」为同义复词,如「平等舍住」,解读为「保持着宁静不执着」(无相当的南传经文)。2.无差别的布施。参看「舍」、「平等」、「住」。

平爱坑:填平渴爱的深坑,亦即断除渴爱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断闩;断除障碍」。

弗婆提: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作「东胜神洲、弗于逮、弗婆提舍」。

本所行:原先心念所打转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因缘所成的」。

本所思:原先的意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思惟所成的」。

本退具:另作「本所行」,退回到原本的定境。

未知智:由推比而得知之智。

未调地:未被调教的阶段。

正住者:即「永存不变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坚固的」。

正受善:熟练于入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定聚:不堕恶道,入正性决定(必定能证得解脱)的圣者之类,另作「正聚、正性定聚」。

正思惟:1.正确的意向,另译为「正志、等治、正治」。2.从根源思惟;仔细思惟,另译「如理思惟」。

正御床:即「国王专用,端正庄严的座椅」,另作「高广之座、御座、宝床」,南传经文作「床座」。

正尽苦:另译为「平等尽苦、正尽苦边」,彻底地摧毁了所有的苦,参看「正」、「灭尽」、「苦」、「苦边」。(相关词「以正尽苦」)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另译为「正方便、等方便、正勤」。

正忆念:1.等同「正念」或「念」。2.正确地忆念;正确地回忆。

甘种子:甘美的种子;好的种子。

甘露幢:参看「甘露」、「幢」。

生死智:见死者往生之智,即「天眼通」。

生色宝:另作「生色像宝」,即「黄金之宝物」,「生色」为「黄金」的字面直译。

生志高:解读为「自恃出生高贵」。

生则生:全句为「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另译作「超越、和合、出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出生、入(胎)、生起、全面出生(出胎)」,「生则生」或「超越」或可对应理解为有情的「识」之往生,「出则出」或「和合」或可对应理解为有情的入胎,「成则成」或「出生」或可对应理解为有情出母胎之完全出生。(同义词:「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超越和合出生」)

生称之:生前称重量,与死后之称量作比较。

白净法:清净法。

皮草衣:树皮或草做成的衣服,比喻卑下的意思。

立标榜:竖立界标(田界),另作「分疆畔、异疆畔」。疆(罕)【强-弓+田】

忉利天:为音译,「忉」读作「刀」,义译为「三十三天」,由三十三个天众部落所组成,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由下往上,参阅「三界」<a href="sg.htm">图说</a>),统领者称为「释提桓因」,另译为「天帝释、因陀罗、因提罗、释迦因陀罗、憍尸迦」等名。(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仰口食:只在脸朝上的情况吃东西。

共合会:1.雌雄性交,如「马与驴共合会」。2.参与,如「道俗法共合会」。3.在一起,如「合会别离」。

共集会:一齐聚在一起,或为了宴会,或为了研商事务,或为了听闻佛法。

向次法:即「依着法的次第实践」,参看「正向」、「法次法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随法而行」(「次法」即「随法」的另译)。(相关词「修行彼向次法」)

向于舍:另译作「愿至非品、趣向非品、趣非品」,即「向于舍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弃的圆熟」。按:「非品」,《毗婆沙论》举一解说「世是品法,彼法离世,名为非品」。

向智者:参看「正向」、「智」。

名为人:即「被称为人;被叫做人」。

因陀罗:为音译,指「帝释天」。

地生虫:生活在土里的虫,如蚯蚓。

多罗叶:多罗树(棕榈树)的叶子。

多罗盘: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手铃」,或作「手拍鼓」。

好自摄:善知自己。

好知足:善知适当的量。

好知时:善知适当的时机。

好集众:善于了解团体。

如不定: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如来藏:收藏如来教说的宝箱;指佛经。

如法业:如法的羯磨;如法的开会处理僧众之事。

如法说:即「依正法而说」。(反义词「不如法说」)

如律业:合于戒律规定的羯磨;合于戒律规定的程序开会处理僧众之事。

如是抱:义译不明,全句为「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漂(罕)【漂+寸】』,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进,则为水所『漂(罕)【漂+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若停滞,则下沉;若挣扎,则被漂走。」

如淹水:解读为「水淹至头顶」,与「火烧头衣」一样的急迫,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如意足:神通,超乎常人能力,如飞天、穿墙等,另译为「神足」。

如实法:另译作「真如法」,即「真实之正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确的方法」。(相关词「得真如法」「得如实法」)

如实知:如其原貌的了知,另译作「知如真」,参看「如实」。

如实观:如其原貌的观察与思惟,参看「如实」、「观」。

如说说:解读为「如你所说而说;如实际上所说的而说」。

如织缕:解读为「像织丝线般的小心翼翼」(丝线易断),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守护一:另作「守护于一、舍一」,「一」或指「心念」,即「守护心念」,《长部三三经》作「心具足正念守护;以专注达到心的守护」。

安住界: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持续行动的活力」,参看「方便界」。

安陀林:为音译,义译为「盲者之林」,地名,为一处过去曾受现世立即业报而致盲的五百盗贼所住的树林。

安般念:专注于呼吸,参看「安那般那」、「念」。

安乐住:即「保持着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为第三禅得境界。由于在定境中所生起的「喜」比较强烈踊动,「乐」则比较温和,故以「安乐」称之,参看「第三禅」。

安乐居:保持在安乐住处中。

成六枝:另作「成六分、成就六枝」,即「成就六件事」,《长部三三经》作「六根对六境时,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知」。

有身边:「边」,原意为「尽头、边界」,此处作「部分」解,即「有身」(萨迦耶,参看「身见」)的这一部分。

有是故:全句为「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或「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另译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意思为「当这个存在了(此有故),就会有那个(彼有),以这个的生起(此起故),那个就生起(彼起)」。

有流灭:即「生死流转的停止」,参看「有流」。(相关词「断诸有流」、「有流悉已断」)

有为行:1.因缘条件所形成的,泛指世间世俗的一切,参看「有为」、「一切行无常」。2.断句为「有为(业烦恼所为的),行(思愿所造作的)」,参看《空之探究》第五九页。

有无觉:有(常见)或无(断见)的感受。

有爱食:生存渴爱的滋养。

有爱惜:对生存之渴爱的助缘。

有经法:即「有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法门」。

有对想:嫌恶想。

有漏触:引发烦恼的触,「触」指的是「三事和合触」的「触」,参看「触」。

有缘生:另译为「缘有生」,参看「有」、「缘」、「生则生」、「缘起法」。

有余苦:参看「有余」、「苦」。

有余境:未离「贪、瞋、痴」的执取境界,参看「有余」。

牟尼偈:《杂藏》内的一部经,与南传《小部》〈经集?蛇品?第一二经〉相当。

老死习:老死的「集」;老死的起源,此处的「习」为「集」的另译,参看「习法」。

老死智:了知(什么是)老、(什么是)死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老弟子:人名,另译作「老声闻」。

自心住:安住于自心而不错乱。

自他作:部分是自己所作,部分是他人所作,参看「自作」、「他作」。(反义词「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作.非他作」)

自作斋:「斋」的原意为婆罗门行祭祀前一天的净身(停男女欲与断食),引申指「祭祀」,而佛教则引其「清净」之意。此处指婆罗门的祭祀,亦即「自己从事祭祀」,也教他人从事祭祀(教他作斋;教作斋)。

自娱乐:相当于「住」,「保持在……中」的意思。

自断苦:勤奋于自己的苦(之止息),参看「断」。

自归命:自己(主动)归依。

自觉法:指佛陀的「无师自悟」。

色事起: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相应部二四相应二经》,应是「对色有所执取」的对译。

色受阴:参看「色」、「五受阴」、「五阴」。

色所食:因贪着色导致苦,就如同被色所吞食一样。

色动摇: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思量着色者」(「思量着」是动词)。北传经文的「动摇时」,南传经文作「在思量中」,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构想中」。(相关词「色动摇时」)

行不慢:「摩那埵」(「埵」读作「躲」)的对译,译义为「别住」处分,参看「僧伽婆尸沙」、「八尊师法」。

行身施:疑为「若种施设诸行」之误植,参看「种施设诸行」。

行舍欲:修习(行)宁静(舍)而离贪(欲)。

行缘识:另译为「缘行识」,参看「行」、「缘」、「识」、「缘起法」。

行禅法:指证入初禅到第四禅。

住止处:即「住的地方」。

住比丘:长住比丘,一直都住在该处的比丘。

作衣业:作缝制衣服的工作。

作长老:只是名称上的,口头上尊称的长老,并不具备出家年资高或修道有成就的条件,另作「世俗上座」,即「有世俗财产、地位、权力者」。

作是念:即「起了这样的想法;这么想」,这里的「念」是「念头;想法」的意思。

作苦边:参看「苦边」。按,「作」为广义动词,在这里解读为「到达」。

作教作:断句为「作、教作」,即「自己做(行动),或教唆他人做」,另译为「自作教作、或自为或教他为」。(同义词「作.教作」「自作.教作」「或自为。或教他为」)

作异业:作其他不是律制惯例中应作的羯磨,此处「业」为「羯磨」的异译,为僧团开会,以议决僧事、解决纷争、处理犯戒。

作恶作:作错误的行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恶作之作务者;作错误行为者」。

作福行:「作」是「造作;为作;现行;安排」,「福」是「福德;功德」,「行」是「行蕴」的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别知相:解读为「知别相」,即「了知一一之相」,如了知色、声、香、味、触、法等一一分别之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识知;认知」。

坐卧具:另译为「坐卧所;住处;房舍」,即「卧床、坐床」等住所,南传《分别论》解说「卧床、坐床(椅子)、坐垫、枕头、住所、鹰翼形屋顶屋、重阁、平顶屋、圆屋、洞穴、山窟、树下、竹林,乃至比丘回去(休息)的任何地方都是住处」。

妙极妙:很好,非常好。

局住心: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戒清净:另作「戒净、持戒清净」,即「不犯戒」,参看「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戒遍净断;戒清净断」,「清净」为「无污点;无瑕疵」的意思,「断」为「奋力;勤奋」的意思,参看「断」。

戒净断:不犯戒的勤奋(维持),参看「戒清净」。

戒禁取:另译作「戒取、戒盗结、戒受、行愿结、他取结」,即「执取(与解脱无关)禁戒与禁忌」。(反义词「不戒取」)

我一想:以(色)一种想为真我,此处的「一想」,可能指「十遍处」(「十一切处」)的任一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我正断:我的彻底断除,「断灭论」的一类,参看「正」、「断」。

我卑下:全句为「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二系着及觉三世阴世食」,断句为「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二系着及觉,三世阴世食」,此为「经」的「摄颂」(或称「嗢拖南」),参看「无常及苦空」。

我卑觉:我比别人差的感受,参看「我劣」。

我所见:具有我所拥有的;属于我的之观念。

我曹等:我辈等;我们。

我异色:即「色异我」,指「色」异于「真我」的,即「色是我所;色是真我所拥有的」,参看「异我」、「我」、「色」、「身见」。

我胜觉:我比别人优秀、我最优秀的感受。

我等觉:我跟别一样好的感受,参看「我等」。

我语取:另译作「我取、我受」,执取「有我」的论点。

我齐整:我是正行者。

折斗量:解读为「折扣;降价」,「斗量」指买卖物之称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不望折斗量」)

更受生:解读为「受更生」,即「受后有」,「有下一生」的意思,参看「后有」。

更复想:恢复了想;复活的意思。

更乐习:以「触」为「集」,参看「触」、「集」、「更乐」。

村输租:译义不明,或等同相当的南传经文中的「富裕的村落」。

求琴瑟:寻求哪边有演奏会可看?

沙门教:解读为「对沙门的教导」,或「沙门(指佛陀)的教导」(如《瑜伽师地论》中说「攀缘锯喻沙门教授,于怨家所正修忍辱」)。

沙门欲:沙门的意欲,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沙门义:即「沙门的修行目标」,「义」可以是「利益」,也可以是「意义」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相关词「婆罗门义」)

沙门数:另作「沙门之沙门数」,即「属于沙门;算是沙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沙门中的沙门;在沙门中被认同为沙门;在沙门中被尊敬为沙门」。(相关词「婆罗门数」「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凡夫数」)

沙弥尼:为音译,另音译为「舍罗磨尼离」,义译为「勤策女」,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

决定智:1.另译作「决定智慧」,即「不退转之慧」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决定」、「智」、「慧」。2.确定地知道。

究竟智:即「彻底之智」,指「解脱者之智;解脱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了知;完全智」,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最终之智」,并解说这是「阿罗汉之智」。

良福田:「良好的植福之田」,布施可得福,犹如植福之田,故称所布施的对象为「福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良田」。

见之弊:有害的恶见,相当于相当的南传经文的「见中之丛林,见中之荒漠,见中之歪曲」。

见如真:1.如实见到;如实了知,如「出要见如真」。2.确实认为,如「一切皆无因无缘见如真者」。

见见说:于所见的说所见,即「只说所见的」。

见所动:见中之犹豫;令人犹豫的恶见。

见真谛:音译为「萨耆陀舍」,《杂藏》内的一部经。

见净断:清净见的勤奋(修习)。

见善观:全句为「信.乐.闻.念.见善观」,另译作「信.欲.闻.行思惟.见审谛忍」(《杂阿含三一三经》)、「信.欲.闻.行觉想.见审谛忍」(《杂阿含三五一经》),即「相信、(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传、理性深思、沉思后接受的见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见质直:解读为「朴质而正直的见解」,即「正见」,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身行息:另作「身行已立、自身所作」,即「身与行的宁静」,《长部三三经》作「乐已舍断,苦已舍断,之前喜与忧已灭没,进入并保持着不苦不乐,由于平静而有遍净专注的第四禅」。

身见结:参看「身见」、「结」。

身邪结:参看「身见」、「结」。

邪定聚:听不进正法,多所为恶,必堕恶道的凡夫之流,另作「邪聚」。

佉提罗:为音译,义译为「洋槐」树,「佉」读作「区」。

乳母衣:奶妈的衣服;深色耐脏。

依四种:另作「依猗于四、依倚于四、依四」,即「依于四件事」,《长部三三经》作「熟思而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远避一法」。

两足尊:另作「人中尊」,人中之最尊者,即「佛陀」,「两足」指「人」。

具足住:进入(达成)并保持着(住),另译作「成就游」。(相关词「第四禅具足住」)

具知根:南传注解书指这是阿罗汉所具有的。

制妙事:制止(你)做好事。

制恶法:制止(你)做坏事。

取缘有:另译为「缘取有、取缘故有有」,参看「取」、「缘」、「有」、「缘起法」。

受不受:喜爱的或不喜爱的(下一句为「心想平等不」)。

受分齐:译义不明,参看「分齐」,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受生死:1.遭受生死无常的变化,如「我应受生死」。2.遭受生死流转,如「便受生死之分」。

受具足:义译为「近于成就(涅槃解脱)」,又作「受具足戒」、「受具戒」、「授与具足」,即出家加入跟随佛陀修学的团体(僧团),遵守僧团的规定与制度。佛陀时代有四种形式的受具足,依发展前后为1.自具足,指佛陀的解陀成佛。2.善来具足,经佛陀说「善来(欢迎)!比丘」即完成。3.十众具足,经三师(和尚【亲教师】、羯磨师【主持仪式】、受教师【验证资格】)七证(七位比丘的见证)而完成。4.五众具足,适用于边远地区的特例,经三师二证而完成。(相关词「具足戒住」)

受受阴:参看「受」、「五受阴」、「五阴」。

受缘爱:另译为「缘受爱」,参看「受」、「缘」、「爱」、「缘起法」。

受余行:即「执取些微执取之行」,这里的「些微执取之行」(余行),指「非想非非想处」(即经中所说「于有中第一」的「有想.无想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执取什么?」

味是味:(如实了知)回味爱着确实是回味爱着,参看「味」。

味患离:味即「心理的回味与爱着」,患即「因爱着而生起祸患」,离即「出离」,另作「出要」,为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的过程。(同义词「味.患.离」、「味.患.出要」)

和上尼:即「女和尚」,参看「和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女师父」。

和言发:和颜悦色地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周备受:另译为「至到受、遍受」,彻底地学习奉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精通」。

命清净:另作「命行清净」,清净地生活着,「命」或「命行」即「生活着」的意思。

宗正卿:管理王族族籍的大臣。

定觉分:另译作「定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定」。

彼彼分:即「那些」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念休息:另译作「念止息、念寂静、念止息、念灭」,即「心中忆念想之止息,入三昧(定)」。

念随顺:译义不明,或断句为「念、随顺念」,「随顺念」可能为「随念」之另译,参看「随念」。

念觉分:另译作「念觉支」,这里的「念」是「专注清楚」的意思,以「四念处」为主要内容,参看「觉支」、「七觉支」、「四念住」。

所知住:「所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圣者)证知之所说」,「住」是「确立、建立」的意思,「所知住」可解读为「对圣者所证知之说确实体悟了知」。(相关词「所知不住」)

所知法:应该被了知的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被遍知之法(事)」。

所无有:所没有。

所应处:所应当做的。

承椽梁:承受屋顶椽木的横梁,「椽」读作「传」,屋顶承屋瓦的斜木。

招提僧:四方僧;游化四方的出家人。

拘牟头:为音译,义译为「黄莲花」。

拘耶尼: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作「西牛贺洲、俱耶尼、西瞿陀尼耶、瞿陀尼迦」。

拘娄舍:又译作「俱卢舍」,距离之单位(四分之一由旬)。

拘楼瘦:为音译,国名,另作「拘罗婆」,为雅利安人的拘罗族所住的地方,大约位于恒河与阎浮那河的上游,即今德里一带,参看《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三六页。

拘萨罗:国名,另译为「憍萨罗国、拘萨罗国、拘舍罗国、俱娑罗国、居萨罗国」,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驻此地。

明分想:成就「明」的观察与思惟之要素,「分」另译为「支」,此处作「要素;成分」,参看「明」、「支」。

明行足:另译为「明行成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明(智慧)与行(行为)具足(完成)者」。

明解脱:离「无明」而得「明」之解脱。

升上心:期待听法的高昂心。

沽酒家:即「(酿酒)卖酒人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强壮有力的)酿酒人」。

波内早: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吟诵;说书」,说故事的一类。

波侯罗:名医的名字,另音译作「婆呼卢」,「侯(罕)【目+侯】」读作「喉」。

波罗夷:为音译,义译为「驱摈」,失去比丘、比丘尼的身份,逐出僧团。「非梵行婆罗夷」之「非梵行」指犯淫戒。

波罗延:为音译,另音译为「波罗延耶、波罗延经、波罗延那」,义译为「彼岸之道」,为流传于南方边地的佛法偈颂集。

波罗声:小鼓声。

法自然:法的必然性;常法。

法住智:缘起法被称为「法性、法住」,「法住智」即「体证缘起之智」,参看「法住」、「智」。

法眼净:清净的法眼(具正法的观察力与视野),指证得初果的人,汉译「法眼净」的「净」,是「远尘离垢」的同义词。(同义词「得法眼」)

法斋日:在家众持八关斋戒之日。

法饶益:对正法(的修学)有帮助,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炎摩天:另译为「夜摩天」,欲界六天之一,参看「三界」(file://sg.htm 图说)

狗肚藏:另作「为狗肠」,如狗腹中肠子般的纠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纠缠的线轴」。

狐疑断:即「断除疑惑」。

直其见:正直的见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知知说:于所知的说所知,即「只说所知的」。

知津济:字面上的意思是「知道度河口在哪里」,比喻「知道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的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知此岸与彼岸」,参看「津际」。

知断色:完全地了知色。

知断欲:完全地了知欲。

知断觉:完全地了知感受。

空三昧:以我、我所空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另作「空心三昧」。

空世间:另译为「世间空」,意思是「眼等六根认识色等六境所构成的世间,是无常的,是空无我的」。

空于神:即「无我」,参看「神」、「我」。

空梵天:梵天世界初形成时,还没有天众的梵天。

空欲漏:没有爱欲与烦恼。

空诸行:即「诸行是空;是空的诸行」,参看「空行」。

空露地:露天之空地。

舍勒导:全句断句为「着舍勒、导从(之)婆罗门」,《一切经音义》:「舍勒,此译云衣;或言内衣也。」

芬陀利:为音译,义译为「白莲花」,另译为「分陀利」。

阿休休:「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皮肉破裂,似白莲华。

阿咤咤:「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唇不灵活只能发出「阿咤咤」声。

阿波波:「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舌不灵活只能发出「阿波波」声。

阿毗昙:为音译,另音译为「阿毗达摩」,义译为「论」,是佛弟子对经(修多罗)的探究、解说。(同义词「阿毗昙」)

阿修罗:六道(六趣)众生之一,另作「阿修罗道」,此处有情生性猜疑、好战,常与忉利天(三十三天)众征战,各有胜负。另译为「阿须伦」,义译为「非天、不端正、非善戏、非同类」,简称为「修罗」。

阿浮陀:「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而起疱。

阿能诃:为音译,鼓名,义译为「召唤者」,其鼓声能远扬,「诃」读作「喝」。

阿逸多:为音译,人名。

阿练若:为音译,义译为山林,指山林寂静处,另译为「阿兰若、阿练、无诤、无事、无事处、阿兰若处」。(相关词「无事禅室」「阿练若法」)

阿阇梨:为音译,义译为「轨范、教授」,指匡正弟子行为的老师。

阿罗汉:由老师教导而修得解脱涅槃者,另译为「阿罗诃、罗诃、阿罗呵、罗汉、无所着、至真、真人、第四果、第四沙门果」,义译为「应供(值得供养者)、应」,另译为「应真」,俗语转义为「贼杀、不生」,亦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非人处:解读为「没有人烟的地方」,或「不是人之众生所住的地方」,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非此我:即「此非我;这不是我」,参看「非我」。

非我有:不属于(真)我的。

非我所:非属于「真我」所拥有的。「真我」是错误观念的产物,事实上是不存在的,「真我」所拥有的为「真我」的延伸,所以也是事实上的不存在。

非于彼:整句为「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意思是若能保持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那么对所见所听(彼)不会生起贪瞋痴(非于彼),自己就不在贪瞋痴上,也不会在贪瞋痴与不贪瞋痴中间,这就是苦的尽头。

非是神:即「非我」,「神」为「我」的另译。

非时花:不是那个季节所开的花。

非时食:在不是被允许的时间内吃东西,参看「非时」。例如,在佛陀制订「过午不食」(参看「断过中食」)后,过午进食就是「非时食」。

非时发:不在适当的时机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异我:另作「不异我」,为「异我」的否定,参看「异我」。

非当有:将为非有,参看「当」、「非有」。

非义发:不是出于对当事者有益的动机而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道风:译义不明,「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

非境界:不在其能经验范围内。(相关词「非境界故」)

非实发:不依于事实而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缘起:「缘起」的否定,解读为「错误的邪见;戏论」,参看「缘起」。(同义词「非缘起法」)

非缘余:即「非余缘;没有其它的因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田地(生长的地方)、土地(所依之处)、处(缘)、基础(因)不存在」。

非随苦:「苦的跟随」之否定,引申为「沉浸于苦中」的否定。

非随乐:「乐的跟随」之否定,引申为「沉浸于乐中」的否定。

狌狌兽:猩猩,「狌」音义同「猩」。

信弟子:解读为「信仰坚定的学生」。

信施食:诚敬者布施之食物。

信根集:即「信心机能的起因」,参看「集」,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信解脱:证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等,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未能以增上慧深解与深察教说的六类圣者。

俗数法:也译为「假号法」,指缘起法的「流转面」,即「此有故彼有」;「无明缘行,行缘识……有缘生老病死」,参看「缘起法」。

前后际:即「从过去到未来的关连」。

勇猛伏:勇猛者的降服者。

却怨家:(帮你)挡掉仇人。

哀愍故:以怜惜同情(体谅)的缘故。

威仪法:行、住、坐、卧之行为规范。(同义词「威仪学」)

室影中:另作「堂影中」,屋室等建筑物的阴影中。

后世义:来世的利益;于来生有益。

后边身:(解脱者)最后一生的身体。(相关词「调彼后边身」「持此后边身」)

思惟住:保持在……的专注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安那般那念住于)定」。(相关词「粗思惟住」「粗思惟住」)

持三衣:另译作「着三法衣」,出家众遵守只保有三件衣服的规定,即「僧伽梨(另译作「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九条衣」,外出时穿)、郁多罗僧(另译作「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七条衣」,平时所穿)、安陀会(另译作「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劳务或就寝时所穿)。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又三衣的颜色不能是白色,以便与在家人的衣服有所区隔,因而规定必须染色(坏色;袈裟色),故又称为「袈裟」。

持母者:诵持「摩得勒迦」者,「摩得勒迦」为音译,译义为「母、本母」,另音译为「摩夷」,以诠释「修多罗」的宗要为内容,以「先标举纲目后解释」为文体。

持衣事:解读为「有关衣服(缝制)之事」。

指所碍:「指」的译义不明,解读为「指的是」,「所碍」是「会造成阻碍」者,如物质占有空间,会造成阻碍,「声音、味道」等也同样有阻碍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接触而变坏」。

故作业:故意的行为。

施住处:舍弃烦恼之修习依止处,此处的「施」为「舍弃」的异译。

施无畏:给予无畏惧;无畏惧的布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春时焰:即「春天时候的阳焰」,参看「野马流动」。

染行染:译义不明,或解读为「为污染的行为所污染」。

柔软心:柔顺而善于接纳之心;不抗拒之心。

枯槁活:极刻苦地生活。

为作相:即「被造作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作被作的;建造那条件所成的之物」。

界名说:界的名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涅槃界的名称;涅槃界的同义语」。

相畜生:解读为「为畜生看(好坏)相」,相当的南传经文列作「象相、马相、水牛相、牡牛相、山羊相、羊相、鸡相、鹑相、蜥蜴相」等。

相习近:另作「相亲近」,即「与之亲近,互相亲近」的意思。

相标帜:外貌(或者境界)、特征(或者目标)、标帜。(同义词「相.标.帜」)

相请请: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恣(读作『自』)」,僧团雨季安居的最后一天的检讨会议,大家可以不必多所顾虑地检讨彼此过失的大会。

相导说:另作「相道说」,互相传话,耳语。

相赠遗:「他人的赠送」的意思,「赠遗」为「赠与;给予」的意思,参看「相与」。

相续灭:原经文作「相续灭灭」,「灭灭」疑为「灭」之衍文。「因集故,苦集;生→老→死→再生……;生→住→灭→生……」谓之「相续」。(同义词「灭于相续」)

耶符那:为音译,河名。

背不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解脱」。(同义词「背而不向」)

苦不食:痛苦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苦食受:另译为「食苦痛、苦有爱味受、苦有味受、苦食觉、苦食」,解读为「生起执着的不愉快感受」。

苦贪受:另译为「苦依耽嗜受、苦耽嗜依受、苦贪着受」,解读为「依嗜好而起的不愉快感受」。

苦尽道:另译为「苦速通行、断苦速、苦速得、苦灭速得」,即「利根者快速但费力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快速通达的苦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费力进展」。

若受生: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此处的「若」是「及;并且」的意思,「受生」是「再出生」的意思,即「死后往生的再出生」。

迦低月:「佛光本阿含藏」注解为「雨季的最后一个月」的「月令名」,无相当的南传经文。(相关词「满迦低月」)

迦陵伽:为音译,一种鹿名,皮毛名贵。

迦絺那:为音译,译义为「功德衣」,僧团的制度,在结夏安居中或结束当天起,出家众可以在三件衣服外,保有额外的衣服四个月。

迦楼罗:为音译,义译为「金翅鸟」,身形巨大的鸟,以龙为食物。

迦罗逻:为音译,另音译为「羯罗蓝」、「歌罗罗」,相当现代所称的「受精卵」,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一阶段。

重令净:解读为「继续保持清净;继续保持净信」,参看「四正断」之「修断」。

食吐鸟:吃别的禽鸟吐出来的之鸟。

首呵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鼓」(大鼓的一种)。

首陀罗:印度四姓中的奴隶族,参看「四姓」。

毘舍脂:为音译,另音译为「毗舍阇」、「毗舍遮」,食人精气或血肉之恶鬼。

毗耶离:地名,另译为「毗舍离」。(同义词「毗耶离」、「毗舍离」)

毗富罗:为音译,义译为「方广」,另译为「广解、方广经毗富罗、方等、广经」,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八类。

毗阇延:为音译,帝释天的一处宫殿名,「阇」读作「蛇」。

俱解脱:另译为「俱分解脱」,「俱」是指「禅定力」与「解脱慧」两者兼具,北传的看法是,具初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具第四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参看「慧解脱」。

修多罗:1.线;引申为如线的贯串,义译为「经」。2.文体的一种,为简洁的散文体。3.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一类,为佛法最先集出者,另译为「正经、贯经、契经」,成立于第一结集时。

师子吼:形容说话内容的真实并且具震撼力,一如狮子吼声的震撼有力,只用于形容佛陀或大阿罗汉的说法或说话。

息入风:指呼吸中的吸气。

息止道:又译为「息道」,指墓地。

息出风:指呼吸中的呼气(吐气)。

息住处:(使烦恼)寂静之修习依止处。

息极息:寂静,极为寂静。

息解脱:1.止息(苦)之解脱。2.指「无色界定」,包含「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

时向至:即「向时至」;「向时到」,指接近死亡的时刻。

晃昱天:又译作「光音天」,为第二禅天,色界天之一,天众以光为语言,以喜悦为食,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根种子:以根繁殖者。

琉璃珠:即「青色宝石;绿宝石」。

畜生论:另译为「鸟论」、「畜生之论」,指「无意义的言谈」。

畜沙弥:保有沙弥为侍者。

病不食:病得很重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真如法:真实之法;出离生死烦恼之法。

真有神:有(我的)「真我」。

真无神:没有(我的)「真我」(唯物论)。

真实禅:「强良禅」的相对,依所缘修禅,然后能超越所缘,不依所缘修禅定,参看「强良禅」。

神见神:(我)以「真我」知觉「真我」。

神足月:古印度之历法,每年一月、五月、九月,另作「神变月」、「神变之月」、「神通瑞应月」。

纯昙摩:为音译,另音译为「钵昙摩」、「波昙摩」,义译为「红莲花」。

般涅槃:另作「般泥洹、圆寂」,遍涅槃;完全涅槃;究竟涅槃。

般遮翼:参看「五结乐子」。又作「五结、五髻、五结乐子」,头上结着五个发髻的乐神。

刍摩衣:为音译,义译为亚麻衣,另译为「初摩衣」、「刍(罕)【艹十刍】磨衣」。

起求忆:断句为「起、求、忆」,另译作「求、得、随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得(获得)、所求(寻求)、心之所思惟」。

起家法:起造家(房子)的开始。

饥俭道:即「饥荒之路」,「俭」读作「检」,「不丰盛」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险难处;荒野」。

骨锁相:尸体剩下骨骸连锁(相接)的景象。

旃陀罗:为音译,另译作「旃荼罗」,义译为「贱民」,是古印度社会中地位最低阶级(还在首陀罗之下)的族群。

栴檀耳:另作「旃檀树耳、檀耳」,为生于旃檀树之木耳。此字的巴利语另外还有「嫩猪肉」或「猪肉干」的意思。

偃右胁:向右侧卧,「胁(罕)【协-十+月】」音义同「胁」。

偏倚息:或解读为「偏向禅三昧的宁静(倚息;猗息)」。

兜罗华:即「木棉花」,「兜罗」,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一二一页解说为「棉;木棉:棉花」,「华」古字通「花」。(相关词「犹兜罗华」)

动摇见:令人犹豫(优柔寡断)之观点。

婆罗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枣核」。

婆罗门:以大梵天为主神的宗教祭司及其子孙。

婆罗蜜:1.差别,参看「根波罗蜜」。2.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如「檀波罗蜜」(「檀」为布施的另译)、「六波罗蜜」。(同义词「波罗密」)

宿士数:属于长者之辈。

宿命智:另译为「宿命通、宿命智通、宿命智明、宿命忆念智」,「六通(六神通之一)」,指宿命神通,能了知过去生的种种的超常能力。

常扬水:以常沐浴为修行的外道。

常无常:有恒常不变者,也有不是恒常不变者(通常指断灭的),两者并存。(相关词「世间常无常」)

强良马:即「未被调伏的马」,参看「强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野马」。

强良禅:随「贪、瞋、睡眠、掉悔、疑」而修习禅定,不与出离、如实知相应。

得上息:证得最上的(烦恼)止息。

得无漏:证得断尽烦恼,即「证得解脱;证得阿罗汉果」,参看「漏」、「漏尽」。(同义词「心得无漏」)。

得稣息:即「证得安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到达安息」,这是指初果以上「有学」的圣者,参看「稣息」。

从定寤:另作「从定觉」,出定的意思。

从解脱:一条条的学处(戒条),另译作「说波罗提木叉」。

从禅觉:结束宴坐;结束独静禅思;从禅修中起来,参看「宴坐」、「独静禅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从独坐禅修中出来」。

御复御:调御,再调御;训练,再训练。

患是患:(如实了知)祸患确实是祸患,参看「患」。

悉鞞梨:天人的名字,以他过去世时为国王之名字为名。

扪摸本:「扪摸」为重义词,原意为「摸」,引申为「抓取;执着」。「扪摸本」解读为「(想)抓取(所喜爱之)根本」。

舍心住:即「内心保持着平静」,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为第三禅的境界,参看「舍」、「住」、「第三禅」。

舍善法:另作「善法舍」,指「舍觉分(舍觉支)」。

舍觉分:另译作「舍觉支」,这里的「舍」是「平静」的意思,参看「觉支」、「七觉支」、「舍」。

教妙事:鼓励(你)做好事。

败坏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增长的破坏者」,注解书解说为「外道认为六根是经验增长的处所,而佛陀教导的守护六根,在外道的眼中,就成了增长的破坏者」。

族姓女:良家或大族(如婆罗门)的少女或妇人,另译为「善女人」。

族姓子:1.良家男性子弟。2.大族(如婆罗门)之男性子弟,另译为「善男子、族姓男」。

昼度树:珊瑚树,生长在三十三天。

梵天王:第一位生于梵天世界者,后来往生梵天世界的天众尊其为该世界的领导王。(同义词「大梵王」、「梵王」)

梵天道:指「往生梵天的方法」,或指「梵天世界」。按,「梵天」是当时婆罗门宗教文化观念里认定的最高境界,所以其底里是指「最高境界」。

梵色像:像梵天容貌。

梵道迹:往生梵天的修行方法。

梵檀罚:即「梵罚、梵法罚之」,另作「默摈」,不与他说话的处罚。

欲心缠:为有欲贪之心念所缠住。

欲出要:即「出离于欲贪」,或「出离欲界」,参看「出要」。

欲想应:即「与欲之想相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与欲及贪染相结合的」。

欲学断:1.想要勤奋修学。2.想要修断除烦恼。

杀教杀:断句为「杀、教杀」,即「自己亲手杀(他人),或教唆他人杀他人」。(同义词「杀.教杀」)

淳熟龙:受调教成熟的温驯大龙。

清净心:全句为「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解读为「进入并保持在以清净心全心投入充满全身」,「意解」解读为「胜解」,参看「胜解」、「成就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清净光明之心扩散至全身」,

净诸觉:另作「证诸觉想、无浊想」,即「无污浊之想」,《长部三三经》作「思无浊」,即「欲的意向已舍断,恶意的意向已舍断,加害的意向已舍断」。

现世义:今世的利益;于今生有益。

异分法:解读为「属于会变成其他状态,会异离者」,南传有「眼是无常的、变易的、变异的」之经文,比对北传「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的经文,「异分」或为「变异」的对译,参看「法」、「变异」。

异比丘:即「某一位比丘」,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异」、「比丘」。

异于身:与身不同的(也依此类推),参看「异」,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异学园:外道聚集的林园。

众生生:疑为「众生生世间」之略,参看《杂阿含一○三九经》。

众生浊:「五浊」之一,指众生资质劣下,福报差。

眼所作:解读为「(达成)眼所应完成的」,即「于眼见色时,应观察所生起的诸受非我」,参看「所作」,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眼系色:眼是诸色的系缚;眼睛去绑住所见的东西,参看「色」

眼药丸:译义不明,南传经文无,目前缺可比对解读的资讯。

眼识身:即「眼识之类」,「眼识」即「眼睛辨识东西的功能」,参看「识身」、「身」。

第一记:记说为最高成就者,即「阿罗汉」。

第二住:即「有第二者同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第二住;有伴t同住」,菩提比丘长老解说这里的「第二」常常是指「配偶」。

第二伴:解读为「同伴」,另作「正者,伴者」,无相当的南传经文,参看「第二住」。

第二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证得的第二个神通,即「天眼通」。

第二禅:在初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停止「觉(寻)、观(伺)」,还留有「(踊)喜、乐、心一境」的「定」。

第三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证得的第三个神通,即「漏尽通」。

第三禅:在第二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停止了(踊)喜,还有「乐、心一境」的「定」。

第六海: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作「六驶流」(参看「驶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第六(瀑流)」,其注解书指这是相当于「意根之杂染」,「度于第六海」即指「善守护意根」。

第四禅:在第三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乐」也停止了,只有「舍」(平静)的「定」,另译作「第四增上之心」。

细触食:「触」是指根境识和合而生的触,由此而滋养生命者,另译为「触食、更乐食、细滑食(「细滑」即「触」的异译)」。

钵昙摩:为音译,另音译为「纯昙摩」,义译为「红莲花」,「钵(罕)【金+本】」读作「玻」。

习不习:断句为「习、不习」,另作「可习法,不可习法」,解读为「当亲近,不当亲近」。(同义词「可习法.不可习法」「习近.不习近」)

习复习:修习,再修习。

习瞋恚:经常瞋恨;惯于发怒瞋恨。

茎种子:以茎繁殖者。

莫取相:解读为「不要执取相」,参看「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在那里取相」(注解书说这里的「相」指「禅相;所缘」),《中阿含一二三经》作「观察此相」。

莫计色:不要思量想象「色」(是我),也隐含「不执着色是我」的意思,参看「计」。

贪相断:心中没有贪的影像;心中没有贪的念头或想法,即「心中无贪」。

贪喜俱:另译作「喜欲共俱、与喜欲俱、乐欲共俱、喜贪俱、贪喜」,意思是「伴随着喜贪」。(同义词「贪.喜俱」「贪、喜俱」「喜.贪俱」「喜、贪俱」)

软下心:柔软谦卑的心。

软复软:熟练,再熟练。

造作界:即「作为的领域;作为的要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动界」,参看「界」。

阴马藏:阴部(男根)藏于身内,像马那样。

鹿玄襁:解读为「绑住鹿的绳索」,「玄」(罕)【革+玄】,音义同「鞙」,读作「眩」,是「皮条;软皮绳」,另也指「刀鞘」,「襁」读作「强」,是「串钱的绳索」。(同义词「鹿鞙襁」)

淫怒痴:即「贪瞋痴」的另译。(同义词「淫.怒.痴」)

晡旃尼:为音译,译义为「抹布」。

胜生子:依经义解读为「所生的孩子(品行)胜过父母」。

胜因缘:殊胜的因缘;好的因缘。

博戏人:赌博的人。

喜觉分:另译作「喜觉支」,「喜」,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爆发(的踊跃)」,参看「觉支」、「七觉支」。

堪耐心:具备了适当的基础而能够接受的心。

尊佑造:世界的起源是创造神(大自在天或梵天)的意旨。

恶知识:即「坏朋友」;「善知识」的相反,参看「善知识」。

恶异道:不良的异教修行人。

恶恶法:比坏还要再更坏之事。

恶智慧:很差的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愚钝;愚笨」。

恶闾里:不良(民风)的乡里。

惠施福:作福德。

掣缩风:译义不明,「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掣」读作「撤」,「牵制」的意思,南传经文无此句。

普游智:或相当于「无等智、无等智慧、无等慧(相当的南传经文)」,即「无与伦比之慧;没有与之相等的慧」,参看「智」、「慧」。

智所作:解读为「(达成)智所应完成的」,参看「智」、「所作」,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钦婆罗:为音译,另译为「甘婆罗、钳婆罗」,义译为「毛织物」。

减一人:整句为「海水减一人」,即「海水枯干,深度减少一个人的高度」。

无上士: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境界最高者」。

无士夫:没有人(的……),「士夫」即「人」另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无央数:无数。

无生智:即「不再被出生之智;解脱(生死轮回)之智」。

无因作:另作「非自非他、非自非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即「无因无缘而自然发生」。

无有爱:不想存在的渴爱,执取「断灭、涅槃」的渴爱。

无色界:另作「无色有」,即「无男女欲、感官之欲、物质之欲,但还有精神之欲特性的众生界」,在色界之上,参看「三有」、「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无色阴:五蕴中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即受、想、行、识蕴,另译为「四非色阴」。

无事室:疑为同「无事处」,参看「阿练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散漫行为的阿兰若者」。

无念患:不专注的过失,参看「具念」、「患」。

无所取:解读为「没有执取」,相当的南传经文有作「不持续固持」者。

无所着:1.「阿罗汉」的另译,参看「阿罗汉」。2.没有执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战栗」。

无明使:参看「无明」、「使」,南传经文亦同。

无明界:涵盖所有具「无明」者,参看「无明」、「界」。

无明病:相当的《中阿含二九经》、《中部九经》均作「无明漏」(「欲病(欲漏)、「有病(有漏)」的情形亦同),此处的「病」,判断是「漏」的误植,参看「三漏」、「无明」、「漏」。

无明覆:为无明所覆盖(障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无明所盖」。

无知证:译义不明,全句为「除一比丘谓尊者阿难,世尊记说彼现法当得无知证。」亦即与佛陀在一起的那群五百比丘(五百是众多之意)都是阿罗汉,除了尊者阿难一位尚未证得之外,但佛陀记说尊者阿难当生也会证得阿罗汉果,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此段。

无为法:有为法的相对,指解脱涅槃。

无恚觉:无恶意的念头。

无常色:无常之色,参看「无常」、「色」。

无欲观:另译作「观察离欲」,《相应部三六相应七经》作「(保持)看到离贪」,「看到」古译为「随观;随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凝视」。

无众生:此为六师外道中「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之唯物论观点,他们认为众生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独立常存元素的组成,否认有「识」的存在,众生死后复归四大,此外更无一物,故说「无众生」。

无量想:将所想的对象无量扩大,假想观的一类。

无间定:另作「心无间定」,《舍利弗阿毗昙论》说,从无间定出者,必证得须陀还以上的果位,成为圣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间断的定;直接的定」。

无间等:突破;洞察,另译作「现观」,用于表示证入初果(由「凡夫」突破进入「圣者」)或证入阿罗汉果(由「有学」突破进入「无学」)的情境。(相关词「得无间等果」「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非顿无间等」反义词「无无间等」「不无间等」「未无间等」「学无间等」「无间等知」)

无间慧:解读为「无间等之慧」,参看「无间等」、「慧」,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无烦天:另译作「无造天」,色界第四禅中的第五天,第三果圣者的五个往生处之一,参看「三界」。

无罪触:没有触及罪过,即「无过失」。

无厌足:不觉得厌烦足够(而继续努力修学)。

无与等:没有与之等同的,即「独一无二」的意思,用来赞叹佛陀。

无盖心:无障碍之心,即心不被蒙蔽障碍。

无热天:第三果圣者死后往生的「五不还天」之一,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无余没:即「完全沉没而没有残余」,参看「没」,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无学人:另简为「无学」,指证阿罗汉果,应学的都以修学完毕的圣者。

无碍定:「定」以离「欲、五盖」为前题,故解读为「无欲无五盖障碍之定」,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无碍道:另作「无间道;直接之道」,直译为「无中间之道」,《显扬心义》说这是「证初果之道」,这样的解说与北传经文前一句偈颂「如自知生尽」所说相顺。

煮教煮:断句为「煮、教煮」,即「自己凌虐(他人),或教唆他人凌虐」,另译为「自煮教煮」。(同义词「煮.教煮」「自煮.教煮」)

痛缘爱:另译为「缘受爱」,参看「受」、「缘」、「爱」、「缘起法」。

等心天:天界之一,该天界的众生心意都相同。

等正觉:完全地;圆满地解脱,指三藐三佛陀的解脱证悟,另译为「遍正觉、正等正觉」,音译「三藐三菩提」。

筏喻法:以渡河后,筏应舍弃,比喻不能执着。

结羯磨:即「举行羯磨」,参看「结」。「羯磨」另译为「业」,为僧团开会,以议决僧事、解决纷争、处理犯戒。

紫磨金:带紫色之纯净上好黄金。

善住心:解读为「使心充分地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善男子:1.良家子弟2.大族(如婆罗门)之子弟,另译为「族姓子」。

善受持:另作「善受善持」,参看「善」、「受持」。

善承事:善于办事。

善法聚:善的一类,依相当的巴利语比对,为「善」与「聚」的复合词,「聚」为「集积;类聚;一堆」,与音译为「犍度」的「聚(蕴)」不同字。

善知识:善友;好的朋友;对身心净化有帮助的朋友。

善慰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尊敬」。

菩提所:成菩提的地方,参看「菩提」,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庵罗园:即「芒果树林」。

着槛中:关在栅栏中,「槛」读作「砍」。

虚言发:以粗涩语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虚伪物:没有价值的东西。

虚业法:即属于会消散者。

裂裂声:列(罕)【而+大+瓦】读作「裂」,踩瓦的声音。

诃梨勒:为音译,一种药果,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没食子;五倍子」,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作「柯子」。

越于二:眼对色等六根对六境,称为「二」,北传经文作「于此识身及外一切相」、「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此具有识之身体,及其有关的一切外相」、「这个身与外名色,为一对(之法)」,「越于二」即「在六根识知六境时,不起(超越)欲贪、我执、执取、烦恼系缚」。

越欲贪:超越欲贪,不必刻意自我警惕即能不起欲贪,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超越识:即「超越识的束缚」,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集身见:参看「集」、「身见」。

顺风熏:即「顺风时才闻得到」,此处的「熏」为动词,指「味道的扩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顺风则香味行」,此处的「行」为巴利语中的广义动词,指香味的飘动(行走)。(同义词「顺风而熏」)。

须陀夷:或作「须陀延」,人名或城名(帝释天的一美丽城郭)。

须深经:以外道须深来僧团盗法的因缘,说到「慧解脱阿罗汉」以及「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深义(《杂阿含三四七经》)。

须弥山: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为世界的中心与最高山。

黑黑数:断句为「黑、黑数」,即「黑,以及属于黑之类的」,参看「黑」,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黑闇人:黑肤色的人,歧视的意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黑色」。

揵塔和:「揵」读作「前」,和(罕)【和+心】读作「湖」,一种乐神,另译为「干达婆、干闼婆、干沓和神、犍闼婆、揵沓和(罕)【和+心】、香神、香音神、乐神、伎乐神」。

乱入胎:迷乱而入胎;无知而入胎。

勤方便:另译为「精勤方便、殷勤方便」,即「勤奋努力」,参看「方便」、「殷勤」。(反义词「不勤方便」)

嗣父职:继承父亲的行业与阶级。

微细住:指安那般那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寂静的、无杂的、安乐的住处」。

微细虫:解读为「小虫」,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愚痴活:意思同「痴命」,即「愚痴地生活着」,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愚痴标:愚痴的特征。

意不静:心中不笃定;心中不确定。

意生天:即「意生身」所往生的天界,为「色界(含)以上的天界」,参看「意生身」。至于「意生天」究竟属于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南北传经文均无直接说明,依《中阿含二二经》说,能出入「想知灭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想受灭」定)但不能进一步证入解脱者,死后往生「意生天」。「想受灭定」有经文作「在非想非非想处以上」(《空之探究》四十页),若依此说,则属「无色界」,但「意生身」顾名思义为仍有「细微色身」之天众,后来论师对无色界众生到底有没有「色」,有不同看法,根据「五蕴」之经教者主张「无色界」众生仍有「细微色」,依此则「意生天」可以是「无色界」,但根据名称为「无色」者则主张完全无色,依此,则「意生天」只能是「第四禅」的「色界天」,如《中部六0经》(北传无对应的经)有「凡那些有色之天,为意所成......凡那些无色之天,为想所成」之说,又如《俱舍释论》有「此中意生天者,世尊说是色界」之说。有关「色界」、「无色界」,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意生身:意所成身;从这个身体产生另一个具有色、意所成、具足所有手足,不缺感官之身体,另译作「有色乘意生」。

意行生:依修禅定的意念与行持,死后往生与该禅定相应的天界。

意思食:另译为「思食、意念食、念食」,即活下去的意愿。(相关词「意思食断」)

意识法:即「六根中的意根,识知意根所识知的对象(法)」,参看「法」。

慈心发:依慈悲心而不是瞋心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想有报:「想」有「想」的果报(结果)。内心想什么,就会说什么,所以说,「言说」是「想」的果报。

爱喜苦:即「喜欢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欢喜着苦」。按:人们都不会喜欢苦,但只要爱惜(染着)五蕴等,就等于喜欢苦,因为五蕴无常,不能随心所欲时必然有苦。

爱乐住:即「保持着爱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乐于色,喜乐于色,欢喜着色」。

爱缘取:另译为「缘爱取」,参看「爱」、「缘」、「取」、「缘起法」。

毁呰欲:责备、批评贬抑欲贪,参看「毁呰」。(相关词「极毁呰欲」)

灭正受:指六识(心)之作用皆灭尽之定,另作「灭尽定、想受灭定」。

灭息没:断句为「灭、息、没」,为同义复词之强调用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尽灭、寂止、灭没」。(同义词「灭.息没」)

灭异谛:另作「舍除诸谛、弃舍诸谛」,即「灭除外道自认为的真理」,《长部三三经》作「舍诸沙门、婆罗门之自谛」,即「舍弃外道自以为是真实的邪见」。

灭尽向:即「向灭尽」,朝向灭(涅槃)的修行。

烦弟子:影响其老师退堕的不幸学生。

烦梵行:修清净行而后又退堕的不幸修行。

烦恼浊:「五浊」之一,指众生多贪瞋等烦恼。

烦热死:另译为「烦热命终」,解读为「在烦躁中死去」,无相当的南传经文。(反义词「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节种子:以插枝繁殖者。

义饶益:另译作「利义饶益」,即「对利益(的获得)有帮助;有利益的」,「义」是「利益」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益;具有利益」。(反义词「义不饶益」「非义饶益」「非义不饶益」)(相关词「得义饶益」「是义饶益」「则义饶益」「此义饶益」「以义饶益」)

群食戒:僧众需遵守的戒条(学处)之一,违犯者需应当众忏悔,或向一位清净比丘忏悔(波逸提),是为「出罪」。「群食戒」的内容为「除了在生病时、接受衣服供养时、缝制衣服时、僧众一同游行时、僧众一同乘船时、僧众集会时、外道沙门布施食物时等特殊情形外,不允许僧众三人以上集体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饮食供养」,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一般在家人的经济能力,难以同时供养三位以上僧众饮食的缘故。此条学处最初的制订因缘,为提婆达多聚集比丘,带领他们集体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饮食供养。(同义词「制群食戒」)

圣法印:证入解脱的印记(轨则),由空三昧出发,经无相、无所有,再观无我我所而涅槃寂灭的修行顺序。

圣爱戒:圣者所爱的戒。(相关词「得圣爱戒」)

圣慧眼:圣者智慧(如实看透世间)的眼力。

葛藤子:葛与藤(皆为藤类植物)的种子。

解脱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在地施舍」。

辟支佛:没有老师指导而证得解脱者,且未能为大众说法者。

道品法:1.泛指入涅槃道之法。2.原始结集的「道品」内容,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安那般那念、戒定慧三学、四不坏净」。

达梵行:或解读为「通达梵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洞察的法门」。

过人法:另译作「上人法」,超越凡夫的解脱或神通。

遍正觉:完全地;圆满地解脱,用来形容三藐三佛陀的解脱,佛陀「十号」之一,另译「等正觉、正等正觉、正遍知」,音译「三藐三菩提」。

预流向:即「向须陀洹」,很接近,但还没有进入须陀洹果者。

鸠摩罗:为音译,义译为「童子」。

僧伽梨:为音译,另作「僧迦利、伽梨」,义译为「大衣、重衣」,僧服之一,又称「九条衣」。

僧伽蓝:为音译,简为「伽蓝」,义译为「僧园、僧院」,指僧众住的寺院。

僧迦舍:为音译,地名,另音译为「僧迦尸」,佛陀从三十三天回人间处。

像瞋恚:瞋恚之相。

厌离住:另作「厌离而住」,参看「厌」、「离」、「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确立对执取的厌逆」。

寿分齐:寿终,参看「分齐」。

实种子:以种子播种繁殖者,另译作「种种子」。

渐损论:克制贪瞋痴,减少烦恼之谈论。

疑盖净:断除疑问而得清净;完全断除疑问。

尽形寿:另作「尽此形寿、尽其形寿」,即「在此生中,尽这一生的时间」。

尽后有:灭尽「后有」,义同「不受后有」,没有下一生的意思。

福田人:值得供养的证果圣者,参看「福田」。

福伽罗:为音译,另音译为「补特伽罗、士夫」,义译为「人」。

福果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安乐之滋养」。

福德舍:即「供僧团僧众使用的房舍」。

种性人:正朝向「向须陀洹果」者。

种种文:不同词句。

种种义:不同含义。

称不称:适合或不适合;对不对。

竭昙摩:竭昙鬼之名字。

端正法:指「世间善行」,使听者生起世间善行的教导,通常接下来会接着说四圣谛等出世间法要的「正要」之法。

紧那罗:为音译,帝释天的乐神,似人而头上有角。

维那法:义译为「授事」,管理僧众中之杂事与进退威仪者。

闻闻说:于所闻的说所闻,即「只说所听到的」。

聚落主:村长。

说正向:即「说正确修行(之法)」,参看「正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与「值得应用」相当。

说现法:另译为「即于现法」,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现法」应是「直接可见」的对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

说喻住:对所说譬喻的意旨确实体悟了知,「住」是「确立、建立」的意思。

说渐损:教说减损欲贪、烦恼等杂染。

障阂分:另译作「障阂之分、障碍分」,即「障碍的成分」,「阂」读作「合」,「阻碍间隔」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障盖」。(相关词「诸障阂分」「为障阂分」)

颇今有:即「今颇有」,「今日可有……?」

领群特:即「婆罗门所认为卑劣不洁的族群(贱民)」,原意可能是指「领群的特牛(公牛)」,以特牛(牝牛)与「毗舍离」的声音相近,可能因此而有此之译,按「毗舍离」一带居住的民族(黄种人)为婆罗门(白种人)所歧视,而转为婆罗门口中的贱民,《别译杂阿含经》就作「旃陀罗(贱民)」,但依佛陀的解说,凡思想行为不道德者即称为「领群特」,而不是由出身、血统来区分。

齐限说:「齐限」的原意为「范围」,此处是指应连贯地说法,结束前要有结语,不要说说停停,让人不知到底何时结束。《五分律》记载,有比丘说法「少时便止」,诸天鬼神以为说法完毕,就离开了,但比丘「须臾复说」,诸天鬼神又回来听,这样几次后,诸天鬼神生气了,说这样地说法「如小儿戏」,佛陀因而告诫说「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急促地说」。(相关词「莫求齐限」「莫不齐限」)

抟食天:吃物质食物维生的天界,指欲界六天,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相关词「过抟食天」)

蒺藜论:诡辩;正、反结论都要辩赢的两面手法,「蒺藜」读作「及离」。

亿波提:为音译,义译为「依着」,此字为「随」与「置」的复合字,意思是「有情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指「所拥有的」,另一方面也指「受渴爱支配的行为」(参考菩提比丘长老《相应部》英译本第三四八页注解第二一),《杂阿含一00四经》、《杂阿含一0九九经》、《杂阿含一二一三经》译作「有余」。(相关词「亿波提因」)

剑刺想:看做剑或刺(使人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看作箭」。

增上法:参看「增上」、「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圆熟解脱的情况」。

增诸数: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增」为「行」的对译,是广义动词,可以理解为「走向;陷入;以……行之」,「数」为「计数;名称」的对译,引申为「算入」、「归类为」,即走向归于(所执取)之类者;「被命名为……;被称呼为……」的意思。如倾向「受」者,则被称为或归类为「享乐主义者」,倾向「想」者,则被称为或归类为「唯美主义者」。

堕负处:落入败方。

广分别:即「广泛详细地解说」,参看「分别」。(反义词「不广分别」)

慧解脱:1.与「心解脱」连用时,两者视为同义词,表示「解脱」,虽然《杂阿含七一○经》说「离贪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但实际上「离贪者」必离「无明」,离「无明」者必定离贪,两者是一体的。2.若与「俱解脱」相对使用时,北传的看法是,不具初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不具第四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参看「俱解脱」。

憎恶行:解读为「苦行」。

摩尼宝:明净透明的宝珠。

摩免阇:为音译,义译为「人世间」,「免(罕)【少+免】」读作「ㄋㄡˊ」,「阇「读作「蛇」。

摩那婆:为音译,义译为「学童、青年」。

摩诃萨:为音译,义译为「大众生、大有情」,具有大心、大行的众生。

摩摩帝:为音译,义译为「寺主」,寺院的掌管者。

摩楼迦:为音译,一种大叶蔓藤。

数所数:义译不明,《别译杂阿含经》作「若善算计者」。

数数伺:全句为「伺、增伺、数数伺」,修定时的「伺」,加强「伺」,反复地「伺」,参看「伺」。

数数治:一次又一次地调教,「数数」为「一次又一次;常常」的意思。

乐食受:另译为「食乐痛、乐有爱味受、乐有味受、乐食、乐食觉」,解读为「生起执着的愉快感受」。

乐贪受:另译为「乐依耽嗜受、乐耽嗜依受、乐欲(觉)、乐贪着受」,解读为「依嗜好而起的愉快感受」。

乐尽道:另译为「乐速通行、断乐速、乐速得、乐灭速得」,即「利根者快速而轻松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快速通达的乐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轻松进展」。

熟业报:条件已成熟(具足)的业报。

瞋不食:生气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谷牛角:从牛角挤牛奶,即「不可能的事」,「谷(罕)【谷-禾+牛】」读作「够」,挤牛奶。

缘生法:即「缘所生法;由条件具足所产生者」,指「无明、行……」等缘起十二支的每一支。

缘起法:指依条件生灭的理则与现象,如「当这个存在了,就会有那个(此有故彼有);以这个的生起,那个就生起(此起故彼起)」是缘起的「流转理则」,「当这个不存在了,就没有那个(此无故彼无);以这个的灭,那个就灭了(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还灭理则」。「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缘无明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缘行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缘识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处(缘名色六入处),以六入处为条件而有触(缘六入处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缘触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缘受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缘爱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缘取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缘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缘生老死)。」是缘起的流转现象,称为「十二缘起、缘起十二支、十二支缘起、十二缘法、十二因缘」,如果将「无明」含在「触」(即「无明触」)中,将「行」含在「爱」中,则称为「缘起十支说、十支缘起」,如果只说明「爱、取、有、生、老死」,则称为「缘起五支说、五支缘起」。「从无明的褪去无余灭而行灭(无明灭故行灭);从行灭而识灭(行灭故识灭)……从生灭而老病死灭(生灭故老病死灭)。」是缘起的「还灭现象」。另译为「因缘法」

莲华色:一位比丘尼阿罗汉的名字,义译为「如莲花般的容色」,又作「莲花色、青莲华、优钵华色、优钵罗华色」,「钵(罕)【金+本】」读作「玻」。

诸受薄:各种苦痛(感受)减低了。

调贡高:「调」解读为「掉举」之另译,参看「五盖」、「贡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掉举」。

遮罗迦:为音译,原译为「步行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游行者」(沙门之一类,居无定所)。

闹比丘: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比丘(等)围绕」。

憍牟尼:为音译,义译为「月光」,古印度的节庆,在一年中月亮最圆的那一夜,人们彻夜庆祝,类似中秋节。

学见迹:另作「学迹、觉见迹」,即「见道迹的有学人」,参看「有学」、「见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入道的有学人」。

磨灭法:属于会消散者,「磨灭」又简译为「灭」。

亲里觉:对亲属之想,「亲里」即「亲人、亲属」,「觉」另译为「寻」,参看「觉」。(相关词「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

亲属觉:另作「亲觉、亲里觉」,即「思惟(想念)亲人」,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猫皮囊:猫皮做成的袋子。

遗余法:吃饱后多余的食物。

阎浮提:1.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称为「南瞻部洲、阎浮洲」,人类居住于此。2.地名,泛指恒河中、上游地区。

阎浮树:台湾俗名为蒲桃树、香果树(也有直译为「玫瑰苹果」树)。

随死念:对死亡反复地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死想」,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死亡的认知」。

随死者:为魔所束缚者。

随使死:死,为「魔」的另译,即为魔所驱使、束缚。(反义词:「不随使死者」)

随使使:为色等五蕴之烦恼潜在倾向所驱使、束缚,参看「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色等五蕴)有烦恼潜在趋势者」。(相关词「若随使使者」「色随使使」)

随味好:淡而不易辨别的味道,参看「随形好」。

随香好:淡而不易辨别的气道,参看「随形好」。

随顺受:解读为「依着次第受持」,参看「受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随顺教:即「学习」,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随顺觉:即「觉了」,南传作「证得」。

随触好:细微的触感,参看「随形好」。

头舍衣:白布衣。

头头逻:米的一种。(相关词「食头头逻食」)

默然住:沉默而停止。(相关词「小默然住」)

阇多伽:为音译(「阇」读作「蛇」),义译为「本生」,另译为「生处、生经、本缘经」,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七类,涉及佛陀过去生的光辉事迹。

优陀那:为音译,另译为「优陀那偈、优檀那、优檀那句、忧陀那、自说、法句经、此说、颂、广普」,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五类,为佛陀不问自说的感性语的集录,成立于第一结集后。

优婆夷:另译作「优婆私、优婆斯」,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居家修学的女性。

优婆塞: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居家修学的男性,另作「清净士、近事男」。

优钵罗:为音译,义译为「蓝(青)莲花」,「钵(罕)【金+本】」读作「玻」。

应去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亲近」。(反义词「不去法」)。

应治者:应举行出罪仪式的情况,即「恢复清净的审议会议」。

应时智:解读为「在适当的时机说正确话之智」,参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应时语:在适当的时机说,另作「不失时节、时说」。

应忆者:应回忆自己是否犯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举行下意羯磨」的情况,即「将毁谤辱骂行为端正的在家信众者议决应向其道歉」。

应举者:应举行举罪羯磨(举发僧众过失会议)的情况。

应摈者:应举行驱摈羯磨(会议)的情况,即「将行为不当又影响周围在家信众者议决驱出所住处」。

击揵椎:或译作「打揵椎」,即敲打集合大众的响板;集合大众的意思。

总相法:即「法之总相;法之共通要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法的随行;法的次第」。

举衣钵:另译作「摄举衣钵、收举衣钵」,解读为「收拾好(外)衣与钵具」,「钵(罕)【金+本】」读作「玻」,出家众用来装食物用餐的餐具,义译为「应量器」,表示应用以依个人食量控制接受食之意。

断五枝:另作「断五支、除灭五枝」,即「断除五件事」,《长部三三经》作「断爱欲、断瞋恚、断昏沉睡眠、断掉举、断疑」等「五盖」。

断教断:断句为「断、教断」,即「自己砍断(他人的手脚等),或教唆他人砍断」,另译为「自断教断」。(同义词「断.教断」「自断.教断」)

瞻耆婆:两位名医的名字,另音译作「瞻毗」及「耆婆」。

绕三匝:为「右绕三匝」之简略,南传经文为「作右绕」,即「保持受礼敬者在自己的右边(顺时针)绕三周(三圈),表示尊敬」。「匝」读作「扎」,绕一周的意思。

缯婇衣:解读为「美丽的丝绸衣」。(相关词「衣缯婇衣」)

旧车师:解读为「原先是造车匠的……;以前是造车匠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原为造车匠之子」,此处之「旧」应解读为「原先是……;以前是……」。

萨云若:「一切智」的音译,也有音译为「萨婆若」者。

萨云然:或为「一切知者;全知者」的音译。

萨罗游:为音译,河名。

转生族:属于有子嗣的这类人,「转生」原为「再生」的意思,此处作「子嗣」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转*轮:教说正法,众生辗转奉行传授,就如同轮子被转动了,持续转动一样。

转轮王:施行德政,有大威德的贤能国王,另译作「转轮圣王」。

转转深:解读为「层层深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离四衢:参看「离诸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世俗的」。

离是离:(如实了知)出离确实是出离,参看「离」。

离诸求:另作「胜妙求、离四衢」,即「离(世间的)欲求,而只求(出世间的)胜妙」,《长部三三经》作「欲的寻求已舍断,有的寻求已舍断,梵行的寻求已安息」,即「梵行完成,舍离所有的求」。

坏有见:坏有之见;不接受(缘起)存在(有)的观点,即「断灭见」。

痴相断:心中没有愚痴的影像;心中没有愚痴的念头,即「心中无痴」,参看「痴」。

罗汉田:即「阿罗汉」,布施阿罗汉可得福,犹如植福之田,故称所布施的对象为「……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应该被布施处」。

罗汉法:全句为「恭敬承事,如罗汉法」,即「以服侍供养解脱阿罗汉那一般的服侍供养」。

识受阴:带着执取的识蕴,参看「五受阴」。

识识是:识,是「识知」(这个的)。

识识说:于所思的说所思,即「只说所思的」。

证知我:解读为「为我作见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难胜慧:解读为「难以胜过之慧」,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严饰身:(身体)打扮得很华丽。

觉身乐:多数经文译作「身心受乐」或「安乐住」,南传经文都作「以身体感受乐」。

觉受乐:解读为「感受乐」,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觉苦觉:感受苦的感受,第一个「觉」为动词,也可解读为「经验」,第二个「觉」为名词。(相关词「觉乐觉时」「觉苦觉时」「觉不苦不乐觉时」)

觉乐觉:感受到乐受。

触缘受:另译为「缘触受」、「更乐缘痛」,参看「触」、「更乐」「缘」、「受」、「痛」、「缘起法」。

释迦文:另作「释迦文尼」,为「释迦牟尼」的另译。

灌顶王:即「完成登基仪式的国王」,《中阿含六十一经》作「顶生王」,《增壹阿含二四品四经》作「大王」,《相应部二二相应九六经》作「灌顶剎帝利王」,「灌顶」是「完成戴王冠登基仪式」的意思。(相关词「剎利灌顶王」)

护意觉:舍觉支;宁静觉支。

铁铜鍱:全句为「铁铜鍱洞燃俱炽缠络其身」,「鍱」读作「业」,铜或铁冶炼成的片状物,「铁铜鍱」即「铁片或铜片」,「洞燃俱炽」为「彻底燃烧,烧得炽热」的意思,这里的「洞」作「彻底」解,「缠络其身」为「包裹着身体」的意思,《增壹阿含五品十经》作「热铁鍱用缠裹身」,《增支部七第七二经》作「以烧得火红的铁板片裹身」。

变易法:属于会变化、变坏者,参看「法」、「变异」。

变易苦:又作「坏苦」,感受到变化失去而心理上起的苦。

观自义: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增支部七集七二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二经》亦同。「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一句,为佛陀最后的教诫。「义」是「利益」的意思,「观」是「考虑;考量」的意思,参看「观」。(相关词「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观至觉:解读为「乃至观觉(受)如觉(受)」,即指四念住中的受念住。

观两义:考虑自己与他人两者的利益;为了自己与他人两者的利益(,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增支部七集七二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二经》亦同。「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一句,为佛陀最后的教诫。「义」是「利益」的意思,「观」是「考虑;考量」的意思,参看「观」。(相关词「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观彼义:另作「观他义」,即「考虑他人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增支部七集七二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二经》亦同。「应以充分不放逸达成(目标)」一句,为佛陀最后的教诫。「义」是「利益」的意思,「观」是「考虑;考量」的意思,参看「观」。(相关词「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观法忍:对法的深思而后接受,参看「忍」。

观察见:译意不明,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为「歪曲之观点」。

脔脔割:将肉一小块一小块地割下来,「脔」读作「峦」,小肉块。

郁单越: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称为「北俱卢洲、郁多罗提舍」,「郁(罕)」。

麤疏食:另作「粗食」,即「难吃的食物」,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粗抟食:即物质类的滋养生命的食物,因分段(餐)而食,也另译为「段食、揣食」。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字典(4)
下一篇:阿含字典(2)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八章 归依与受戒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节 六根律仪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
 《中阿含》《说处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圣..
 阿含字典(1)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栏目:无碍解道·俱存品]
 从地处清净的角度谈共修[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内在的宝藏[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栏目:白话佛经]
 疾病中的淡定[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一切法门不离止观二门[栏目:能弘法师]
 缘起如幻(辜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菁华语录[栏目:星云日记]
 07-138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这才叫真用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