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675
《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
(释厚观,2004.11.1)
 
 
一、(p.63) 五乘: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佛乘)。
五乘共法(下士道):发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门,作为出世圣法的根基。
 
 
二、(p.64)总叙正修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五乘共法的入手处:
(一)理解:修习正见--正确的见解(世间正见),正确的人生观。
      1、「见」:「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
      2、正见:「世间正见」1与「出世间正见」2。
      3、「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3
 
(二)行为:修习正命--衣食住行等一切经济生活,合法的得来受用,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费态度。(出家众之正命:依信众布施而生存。)
 
 
三、(p.66)总标「世间正见」 [所说正见者,人生之正观。]
 
(一)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
学佛的,慢谈了生死,开悟,先修成正见再说。
 
(二)世间正见:(p.67~p.82)
 
1、正见有善有恶(p.67~p.68)
2、 正见有业有报(p.69~p.74)
3、 正见有前生,有后世(p.74~p.80)
4、 正见有凡夫,有圣人(p.80~p.82)
 
四、(p.67)别述「1、正见有善有恶」
[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他,善行不善行,佛子应谛察。]
 
(一)善恶的标准:
1、从自己的内心说:心净为善;心不净为不善。
2、从事行上对他的影响说:利他为善;损他为不善。
(二)身行、语行、意行,都有善行与不善行。
(三)不但要确实信有善与不善,而且要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修成坚定不移的正见,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
 
 
五、(p.69)别述「2、正见有业有报」
[有报必由业,微小转广大,能引或能满,决定或不定,现生或后报,诸业不失坏。]
 
(一)(p.69~p.70)「业」与「报」之定义
1、业:业是事业,是动作。我们的内心,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所推动的,都是业。指从我们身口意业的或善或恶的活动,而引起的一种动力。
2、报:严密的意义是异熟──异类而熟;这在因果系中,属于因果不同类的因果。如为善而得天国的福乐,作恶而堕受地狱的苦痛。依所作的业力,感受苦或乐的报。(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因是善恶,果是无记。)
 
(二)业报的意义:
1、微小的业力,会积集成重大的业力。(p.70~p.71)
(1)「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法句经》)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 引业与满业(p.71)
(1)引业:由特强的业力,而感得一趣的总报体。
(2)满业:有一类业,虽不能引我们感得生死的总报体,但却能使这一报身的种种方面(如六根是否具足,相貌是否庄严......)得到圆满的决定。
※ 众生身体机能上的差异(如老年而视力很好),有些是由于业报,有些则是与现生功力的长养有关。
 
3、 定业与不定业(p.72~p.73)
(1)报定,时不定。
(2)时定,报未定。
(3)报定,时定(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4)报未定,时未定(轻业)。
 
※(p.72)即使造了重业,在未受报前,及时修戒、定、慧,可使重报轻受或不定受。参见《中阿含》卷3 (第11经)〈盐喻经〉,大正1,433a13~434a9: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4、 三时业(p.73~p.74)
(1)现报业:此生造业,现生就感果。
(2)生报业:此生造业,来生感果报。
(3)后报业:此生造业,下下生或经千百生才受报。
 
※(p.73) 三时业中的现报,可能是轻业报,也可能是重业的「华报」。
     (1)轻业为什么可以受现报呢?因为轻业不致改变这一生的重要报果。
     (2)重业为什么现受华报(对将来的果报而说)呢?因为业力太重,对现有报体,起着重大的影响。
 
※华报与果报
种子→芽→枝→......→花→果。
 
 
5、 业在未受报以前,如不是修证解脱,那是怎么也不会失坏的,只要因缘和合,还是要受报的。(p.74)
※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155:「业灭如种习,百千劫不失。」
 
六、(p.74)别述「3、正见有前生有后世」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一)(p.74~p.75)相信有前生,有后世:
   1、有些人,只信现业现报,不信后世。
   2、有些人,只信善恶业的报在子孙,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有些人,只信今生到来生,不信前生,如耶稣教等。(p.75)
   4、佛教:前生与后世之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延续,确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见的。最好是依佛法修学,得清净智,发天眼通,去亲自证实有前生有后世。此外,唯有仰信如来的教说,及从推理去信解了。(p.78)
 
(二)(p.75)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
   1、善业,其报是在善趣的人间、天上。
2、恶业,就报在恶趣的地狱、傍生、饿鬼。
 
(三)(p.76~p.78)随业受报:[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
1、随重(重大的善业或重大的恶业,如五无间业)
2、随习4(不断地造作善业或恶业,成为一种习惯性)
3、随忆念(临终时,忽而忆念善行或恶行)
 
※随忆念受报,参见《大智度论》卷24,大正25,238b12~27:
是业能与种种身,如工画师作种种像。若人以正行业,则与好报;若以邪行业,则与恶报。如人事王,随事得报。如是等分别诸业相果报。
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
阿难言:是事云何?
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
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
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
 
A、行恶之人,生好处:
(a)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
(b)临死时,善心心所法生。(虽时少顷,而心力猛利,胜百岁行力)
B、行善之人,生恶处:
(a)今世善业未熟,宿世恶业已熟。
(b)临死时,恶心心所法生。(虽时少顷,而心力猛利,胜百岁行力)
 
(四)(p.78~p.80) [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1、「业灭过去,功能不失」(这不妨说是生命的潜在)。等到因缘成熟时,过去的业力,就引发一新的身心活动,开始一新的生命。
2、约佛法来说,过去了的业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说有时空的间隔,只要因缘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时间,另一空间,忽然的引发一新生命──身心活动的又一新开始。(p.80)
 
 
七、(p.80)别述「4、正见有凡夫有圣人」
[生死常相续,圣者得解脱,凡圣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一)圣者:凡能现起无漏净智,体证法性──一切法的真如,就是圣人。圣人也有好多阶位,但与凡夫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乎有净智,证真理。
 
(二)凡圣之别:凡夫与圣者,本来同样的报得「有识之身」。
1、凡夫-系缚:只因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主,这才系缚在生死中,不得自在。
2、圣人-解脱:圣人因修持而得净智──以般若为主,这才解脱生死的系缚。
 
(三)即使奉行人天乘法门,现时还不能进求出世解脱的佛法,若对于圣者的功德,如三明5,六通6,十力7,四无所畏8,十八佛不共法9等,都能信受,也能渐渐养成出世法种。
八、(p.82)总说五趣(五道):[流转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六趣:
          1.地狱
          2.畜生
3.饿鬼                        
4.(阿修罗)
5.人间:须弥四洲                
6.天上:A.六欲天:a.四大王众天
b.忉利天
c.夜摩天
d.兜率陀天
e.化乐天
f.他化自在天
B.初禅天:a.梵众天
b.梵辅天      (2)离生喜乐地
c.大梵天
C.二禅天:a.少光天
b.无量光天    (3)定生喜乐地
c.光音天
D.三禅天:a.少净天
b.无量净天    (4)离喜妙乐地    (2)色界
c.遍净天
E.四禅天:a.无云天
b.福生天
c.广果天
d.无想天
e.无烦天      (5)舍念清净地
f.无热天
g.善现天
h.善见天
i.色究竟天
F.空无边处天            (6) 空无边处地
G.识无边处天            (7) 识无边处地
H.无所有处天            (8) 无所有处地
I.非想非非想处天         (9)非想非非想处地
 
(一)三恶趣:
1、地狱(p.83~ p.86)
2、畜生(p.86~p.88)
3、饿鬼(p.88~p.89)
(二)二善趣:
1、人(p.90~p.93)
2、天(p.93~p.95)
九、(p.83~ p.86) 地狱:[大地狱极热,近边遍游历,八寒及孤独,是诸苦中极。]
 
地狱分四类(共为十八地狱):
(一) 八大地狱:1、等活,2、黑绳,3、众合,4、号叫,5、大号叫,6、炎热,
7、极热,8、无间地狱。
     (1)都受着猛火的焚烧,及为烈火烧热了铜铁所迫害。
     (2)身体大,寿命长,在业力没有尽以前,怎么也死不了,烧成灰也要活转来。
 
(二)近边地狱:又叫游增地狱。这在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热地狱的流类。
八大地狱的众生,受苦完了,从每一门出来,就又必然的周遍游历四地狱,从一处到一处,增受苦迫,所以也叫做游增。
四地狱是:1、煻煨,这是火热的灰坑。2、尸粪,这是粪泥坑。3、锋刃。4、无极河,这是沸热的灰水,落在里面,如油镬中煎豆一样。
 
(三)八寒地狱:1、疱,2、疱裂;3、歇哳咤,4、郝郝凡,5、虎虎凡(3、4、5这三处,依寒冷的呼号声得名);6、青莲,7、红莲,8、大红莲(6、7、8这三处,依肤色及破裂情形得名)。
 
(四)孤独地狱:这可说是人间地狱,或在深山,或在海岛,或在旷野,或在深林,到
  处都有。这不是众多和集一处,而是少数,或一或二的众生,由于个别的业力,感到这地狱一般的苦报,所以叫孤独。
 
 
十、(p.86~ p.88) 旁生:[旁生种种异,吞啖驱使苦。]
 
旁生(畜生)趣的苦迫主要有二:
1、互相残杀,互相吞啖。
2、为人类所系缚,鞭策,驱使奴役,丝毫不得自在。
 
 
十一、(p.88~ p.89) 饿鬼:[饿鬼常饥渴,不净以为食。]
 
饿鬼有三大类:
(一)无财鬼:又分三类:1、炬口(就是焰口),饮食入口,就化为火焰。
2、针口,咽喉细小如针,饮食无法咽下去。
3、臭口,满口腐烂发臭,不能饮食。
(二)少财鬼:也有三类:1、针毛,2、臭毛,3、瘿,都因身体的特征得名。有的遇到饮食,就化为脓血不净;或专食痰唾尿屎等不净。依这一类说,所以是吞啖不净以为食物的。
(三)多财鬼:也有三类:1、弃者,专受人类祭祀而生活的;与中国传说的神道相近。
2、失者,是以人间遗失的物品为生的。
3、大势,那是夜叉、罗剎等大力鬼王,享受与天福相近。
虽有这种种,而多数的无财、少财鬼,都是患着极度饥饿的,因此总名为饿鬼。
 
 
十二、(p.89~ p.90)堕三恶道之原因 [悉由三不善,恶行之所感。]
(一)三恶趣,都是由于烦恼的三不善根(贪欲、瞋恚、邪见),造作杀、盗、邪淫等重大恶行之所感得的。
 
(二)欲界的贪欲,瞋恚,邪见(痴)──三者,为不善法的根源;由此烦恼的发动,就会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恶行成为恶业,这才感到这恶趣的苦报。
 
(三)由贪欲,瞋恚,邪见而引发杀生:
1、从贪欲而引发的杀生:如为了谋财而害命。
2、因瞋恚而引发的杀生:如报怨复仇,或一时的怒火上冲,就把对方杀害了。
3、从邪见而引发的杀生:如外道为了祭天而杀牛羊。
※七不善业道由贪、瞋、痴生,参见:
  1、《十住毗婆沙论》卷13,〈分别二地业道品〉,大正26,97b8~c14。
  2、《俱舍论》卷16,〈分别业品第四之四〉,大正29,85b9~c26。
 
(四)三不善根引发的恶业:
1、上品:感地狱报。
2、中品:受旁生报。
3、下品:堕饿鬼报。
 
 
十三、(p.90~ p.93)「人」:[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
 
(一)人身苦乐参杂,有苦有乐,忽苦忽乐的,这对于修学佛法,却是良好的环境。
      恶趣苦多,没有修学的闲暇。
天上太安乐,一味享受,智慧就会减损,也与佛法不相应。
 
(二)五道之升沉,多半是由于人身的行善或作恶。
   1、生天:是由于人身的积集善业,修习禅定。如由天而更向上生,或由恶趣而生天,这都是过去世中人身所作的善业。
 
2、堕落恶趣:也大半由于人身的恶业。如从天而堕恶趣,这不是由于天身作恶,因为诸天是没有严重恶行的(色界天以上,仅有有覆无记10烦恼),这是天福享尽了,过去未了的恶业成熟受报。
如从地狱而生旁生或鬼趣,也决不是地狱的众生造了恶业;地狱众生,一味受苦都来不及,还会作恶吗?
这都是过去世中,人身所造的恶业。
 
 3、鬼与旁生,除少数的高级而外,大部分是不会造作恶业的。人间的无知小儿,失心的狂者,杀了人,还不负杀人的重罪,何况多数旁生,比小儿更无知,仅凭生得的知能而行动。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是众生界可悲的现象,是不清净,可以有轻业轻报,但决不会因此而成引业,使众生堕落三恶道的。
 
4、由业力而升沉(除少数鬼畜),主要为人类善恶业力所招感。堕地狱,是人类的恶业。断善根──极恶到连少许的善根,都暂时没有了,也唯有人类才有可能。反之,修禅定而生天,是人身的善业。能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也唯有人类才有可能。
因此,人身作恶,可以恶极;行善,也可以善到彻底。约五趣升沉来说,人身的行善作恶,是一总枢纽,一切都由此出发,上升或下坠。
 
(三)一般人对生死轮回的误解 [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
1、印度教:以为人死了,不问圣人,凡人,善人,恶人,一切都进入阎摩王的都城。恶人们,经过阎摩王的裁判,被送入各种地狱去受刑。
 
2、中国一般人:大抵以为:一切死人,都成了鬼。有功德的成为神;有罪的,要经历应得的报应,在不同的地狱中,受十殿阎罗王的惩处。等到受罪完毕,这才按照生前的业行,到各处──人间,畜生去受生。
      同时,鬼与地狱不分,所以认为在地狱受苦的鬼,受罪完毕,再往人间,或旁生去受生。这真是错误极了!
 
   ※佛教正确的轮回观:佛说的生死流转,是「人本」的,是说由人造作善恶业,人死了,就依业力而受天、人、饿鬼、旁生、地狱的果报。
 
 
十四、(p.93~ p.95) 「天」:[天趣初欲界,色及无色界。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
 
(一)天之类别:
1、欲界天:由布施、持戒所感。有心有色,而且有五欲与男女欲。
   A、地居天:(1) 四大王众天,(2)忉利天。
   B、空居天:(3)夜摩天,(4) 兜率天,(5)化乐天,(6)他化自在天。
 
2、色界天:由禅定所感。有心识,有物质(色),可是没有欲乐。
   A、初禅天:(1)梵众天,(2)梵辅天,(3)大梵天。这虽没有男女的差别,但还有君臣人民的国家形态。
   B、二禅天:(1)少光天,(2)无量光天,(3)光音天。二禅以上,都是离群独居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宫殿,不像人间有一共同的器世界。11
   C、三禅天:(1)少净天,(2)无量净天,(3)遍净天。
   D、四禅天:(1)无云天,(2)福生天,(3)广果天,(4)无想天,(5)无烦天,(6)无热天,(7)善现天,(8)善见天,(9)色究竟天。
 
3、无色界天:由禅定所感。连物质(色)的身体与住处都没有,仅有心识。由于没有物质,不占空间,所以不能说在那里。
(1) 空无边处天,(2) 识无边处天,(3) 无所有处天,(4) 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天有四种殊胜:
1、身胜:身体非常高大。
2、寿胜:寿命极长。一生天上,就长在报得12的定中;定力尽了,他的寿命也尽了。
3、乐胜。
4、定胜。
 
 
十五、(p.95)苦乐由业 [诸苦由恶业,乐由善业集。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
(一)惑(烦恼)→业→苦
1、诸苦(三恶道的苦、人间的苦、欲天也有忧苦),都是由往昔的恶业而来。
2、种种乐报,无不由善业的积集中来。
3、乐报与苦报,决定依于善恶的行业,所以唯有止恶行善,才能离苦而得乐。
(二)依善恶业而招感的苦乐报,不是永久的,是随着业力的限量而终尽的。
1、恶业的力量有限,苦果终于要过去的,何必为苦痛而扰乱自己。
2、善业力也是有限量的,福乐也是不久要过去的,怎么可因喜乐而放逸。
 
 
十六、(p.97)劝修善行 [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
 
 
十七、(p.98)确立目标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一) 在人乘天乘中,修学那一乘更好呢?---->人乘。[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1、 依福报来说:天报比人报要胜妙得多。
2、 从修学佛法来说:人乘好。人有三事胜诸天;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乐土,人间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贵!
 
(1)求人而得人:依人身入佛道。
(2)修天不生天: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为了生天,并且不愿生天。
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p.98;p.129)
高深的天法(禅定),还是不修为妙。恐怕愿力不敌业力,为业力所牵而上生天国,这就落于八难之中,成为学佛的大障碍了。
 
(二)什么才是报生人天的善业呢?---->[勤修三福行]
生人生天的正业,是三福业(布施、持戒、修定),唯有勤修三福业行,才能得人天乐报。
 
(三)怎样才能不为人天福报所拘,或因作恶而堕落呢?---->[愿生佛陀前]
发愿求生人间、见佛闻法:
   1、如能生逢佛世,见佛闻法,就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与无量学佛法的师长道友有缘。不但熏集佛法善根,而且能广结法缘。这样,来生生在人间,当然会蒙师友的引导启发,归向三宝,见佛闻法修行,又与佛法及无量学佛法的法侣有缘。这样的展转增上,功德增长,不会因作恶而失却人身。
2、励行人乘正法,日日发愿:『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愿得生生世世,见佛闻法』。
 
3、发此见佛闻法的正愿,修人乘的正行,保证会不失人身,由此而进入佛道。
 
 
十八、(p.100~p.105)布施福业
 
(一)(p.100~p.102)三福业中,佛为何先说布施?
 
[依资具得乐,依施得资具;故佛为众生,先赞布施福。]
 
   1、如来说法,总是先说:『说施,说戒,说生天(修定)法』。如对此五乘共功德(人天善业),能信受奉行,又能透发出世善根,这才进说出世法门。
 
2、布施---->得资具---->得乐(参见:月称《入中论》卷一):
「颂曰: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其除饥渴疾病寒热等苦,引生三有安乐之因,倒执为乐,非真实乐,世人于彼增上贪着。然彼所着除苦之乐,若无能对治众苦颠倒体性之欲尘受用具,亦不得生。其除苦因之欲尘境,未修布施福业者亦不得有。解一切众生意乐根性之佛薄伽梵,由见此故,于说持戒等之前先说布施。」
(汉藏教理院刊本,p.12下~p.13上;《佛教大藏经》第48册,p.6)
 
3、人类,要依衣食住行医药等必须的资生具,才能得到福乐。……我们的福乐(乐是由生理所引发的乐受),不能离物质的资生具而存在;精神上的种种喜乐,一般也是要依此为基础。
 
4、佛说:依于物质的布施善业,所以得今生种种物质的资具。……
自然界的一切物资,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又依往昔的业力,各摄取部分为自己的而加工享用。业力所感的物资福报,虽需要现生的功力去采集,开发,制造;但如没有施业,没有物资,如贫乏地区,或缺乏某些物资,那一切现缘的功力,也就无法可施了。所以物质的福乐,实在是依于往昔的布施善业而来。
 
5、如来先赞布施,是看清了物资的受用,是建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如贫乏到无以为生,那人间的和乐,出世法的修学,都无从说起了。(p.102)
 
(二)(p.102~p.103)布施的要件:[施以舍以利]
1、要有舍心。
2、利济众生。(要使众生得到利益)
 
(三)(p.103)布施的动机与对象:[由悲由敬别]
1、悲:以悲愍心布施贫穷疾病众生等。
2、敬:以恭敬心供养父母、三宝等。
 
(四)(p.103~p.104)布施功德的胜劣:[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1、心不同:布施者如何发心。(视悲愍心与尊敬心之有无、深浅而有差异)
 
2、田不同:接受布施者,布施种福的地方。
(1)敬田中,供养父母,胜于供养尊长。三宝中,如供养初果圣者,不如二果;二果不如三果;......菩萨不如佛。一切布施功德,不及施佛功德,这是福田尊胜的缘故。
(2)悲田中,以可悲悯的程度来分别:如少壮不务正业,弄得衣食无着,这虽然可悲悯,当然不及残废老弱的可悲。
 
3、事不同:所布施的物品。(质之优劣、量之多寡)
 
※这三项中,佛法还是以心为重。
 
 
(五)(p.104~p.105)如法布施:
[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
 
1、有些不纯的,不高尚的布施,应该避免:
(1)随至施:不能主动发心布施,而是由于乞化而来才勉强布施。
(2)怖施:怖畏失去生命财产等,希望借着布施消灾延寿,逢凶化吉。
(3)报恩施:受人恩惠,以酬谢心去布施。
(4)求报施:希望别人回报的布施。
(5)习先施:自己并无布施的意愿,只是世代沿习下来,照例行施。
(6)希天施:为求得天神喜悦,护佑,或希望上天国而布施。
(7)要名施:沽名钓誉的布施。13
 
2、《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40c28~141a12:
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
不净施者:直施无所分别14。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诳)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
 
      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
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为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
 
十九、(p.105~p.117)持戒福业
 
(一)(p.105)持戒的要义: [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
1、止恶行善,达到自心的清净,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胜的,是戒了。
 
2、戒是从克制自己的私欲中,达到世间能和乐善生的德行,就是从克己以利他的。
 
   3、如持不盗戒,是从此以后,不盗取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具。所以持不盗戒,是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财,给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所以,佛赞五戒为『五大施』15,这种利他功德,实在比一般布施为大,更有高上的价值。
 
 
(二)(p.107~p.117)总说五乘共法的戒:五戒、八戒、十善戒。
 
 
(三)(p.107~p.112)「五戒」:
 
1、为什么要持戒:[以己度他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
 
※参见《杂阿含》卷37(1044)大正2,273b~c: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
 
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
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如上说)。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
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
如是七种,名为圣戒。
 
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参见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56 ~ p.757)
 
※持戒→心不悔→得喜乐→得一心→得实智→得厌心→得离欲→得解脱→得涅槃。
参见:(1)《中阿含》卷10(42)〈何义经〉,大正1,485b。
(2)《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60c。
(3)《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1b~c。
 
2、(p.108~p.112)五戒(近事16戒)之内容:
[莫杀莫行杖,勿盗勿邪淫,勿作虚诳语,饮酒败众德,佛子应受持。]
(1)尽形寿不杀生。
(2)尽形寿不偷盗。
(3)尽形寿不邪淫。
(4)尽形寿不妄语。
(5)尽形寿不饮酒。
※性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称为性戒,其本身就是罪恶;无论受戒不受戒,都是犯罪的。
  遮戒:如饮酒等,(a)酒能乱性,败众德;(b)障碍正念正知。
(「酒有三十五失」,参见《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8b8~c2)
 
   3、(p.111~p.112) [五戒尽形寿,众福之所归。]
     (1)信愿:归依是志向三宝的信愿。
实行:受五戒是归向三宝的实行。
(2)归依而不受持五戒,只可说假名优婆塞,假名优婆夷,实只是假名归依而已。
真诚的归依三宝,是不会不受持五戒的。有信仰而无行为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实信仰的明证,算不得圆满的优婆塞。
(3)持守五戒之功德:
         〈1〉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欢喜,天龙护持。
〈2〉邪神远离,事事吉祥。
〈3〉不作一切罪恶,心地清净,报生人间天上。
〈4〉可为定慧所依,引发出世功德。
 
  (四)(p.112~p.114)「八戒」(八支斋戒,近住戒17):[加行日夜戒,随顺出离者。]
   1、八支斋戒的内容: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非梵行(不淫):在受戒的期限内,即使是夫妇的正淫,也绝对禁止,与出家人相同。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7)不坐卧高广大床。
(8)不非时身(过午不食)。
   2、六斋日:每月(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是印度习俗布施修善的日子。
 
   3、五戒与八戒功德之比较18:随持戒的受持情况而定,很难说谁优谁劣。
      (1)八支斋戒比五戒,要精严得多。
(2)五戒终身受持,也自有胜过八支斋戒的地方。
 
 
(五)(p.114~p.117)十善戒(十善业道):
[不杀盗邪淫,不妄语两舌,不恶口绮语,离贪瞋邪见。
诸善之根本,佛说十善业,人天善所依,三乘圣法立。]
 
   1、十善戒(十善业道)的内容:
A、身:(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
B、口:(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
C、意:(8)离贪欲。(9)离瞋恚。(10)离邪见。
 
2、十善戒(十善业道)的特色:
(1)十善总摄一切戒法。
(2)依发心不同,通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3)十善道是性戒,属于「道德规范」,持之则清净,犯之则染污受恶果。
(4)通于有佛、无佛时代。不论如来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
(5)通于在家、出家。通于男众、女众。
(6)十善道是不恼众生的根本。
(7)十善道特重意业。
参见:(1)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大乘戒学〉p.1189~p.1210。
(2)释厚观:〈《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护僧》第6期,民国86年1月15日,p.30~p.43。
 
 
二十、(p.117~p.124)修定福业
 
(一) (p.117)修定的动机:[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
      这个罪恶的现实人间,有欲乐与散乱两大症结,非修定不能对治。
1、对治欲乐:欲乐如刀头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苦恼接着而来。
2、对治散乱:散乱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
 
※欲界特有的烦恼:欲贪、散乱、瞋恚;可分别以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来对治。
 
(二)(p.117)修定的前提:[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1、依于慈心:存着慈念,以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习成就。成就了,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
2、依于净戒: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业不端,修定就会招魔着邪。即使成就定力,也是邪定。
 
(三)(p.119)修习禅定的基本方法:[调摄于三事]
      「调」:「调」是调伏,调柔。「调」又是调和,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到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
「摄」:「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勿让他散乱。
1、调身: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
2、调息:呼吸要使之渐细渐长,不可有声;似有又似无。
3、调心:心系于所缘,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
 
   ☆三者有相互关系,以心为主,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心息相依,而达定境。
 
(四)修定之前方便:(《成佛之道》(增注本)p.192~p.202)
A、《成佛之道》p.192~p.199:
[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顺于解脱乘。此能净尸罗,亦是定方便。] 
1、密护于根门(守护六根)。
2、饮食知节量。
3、勤修寤瑜伽。
4、依正知而住。
5、知足。
6、心远离。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3~24,大正30,406b~417a)
 
B、《成佛之道》p.199~p.202:[进修于定学,离五欲五盖。]
1、离五欲:色、声、香、味、触。
2、弃五盖:
(1) 欲贪盖—————修不净想。
(2) 瞋恚盖—————修慈悲想。
(3) 惛沉睡眠盖———修光明想。(以毗钵舍那为对治)
(4) 掉举恶作盖———修止息想。(以奢摩他为对治)
(5) 疑盖——————修缘起想。
(参见《大毗婆沙论》卷48,大正27,250b27~c10)
 
(五)(p.120~p.121)定成就:[心一境名定]
「定」(三摩地):意思是「等持」。
「等」:是平正,不高扬掉举,不低沉惛昧。
「持」:是摄持一心,不使散乱。
1、平等持心(不惛沉、不掉举),心一境性。
2、身心轻安。
 
(六)(p.121)禅定阶位(四禅八定)[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204~ p.205]
 
                    ┌─未至定───┐
        ┌初  禅──┤              ├─有寻有伺地
        │          └─根本定───┘
        ├───────中间定─────无寻唯伺地
        │          ┌─近分定───┐
        ├第二禅──┤              │
        │          └─根本定      │
四禅──┤          ┌─近分定      │
        ├第三禅──┤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第四禅──┤              ├─无寻无伺地
                    └─根本定      │
                    ┌─近分定      │
        ┌空无边处─┤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识无边处─┤              │
        │          └─根本定      │
四无色定┤          ┌─近分定      │
        ├无所有处─┤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非想非非想处┤            │
                      └根本定───┘
 
(七)四禅之禅支
(A)、初禅五支:1.寻(觉) 2.伺(观) 3.喜 4.乐 5.一心 ……………离生喜乐地
(B)、二禅四支:1.内净19 2.喜 3.乐 4.一心 …………………… 定生喜乐地
(C)、三禅五支:1.行舍20 2.正念 3.正慧(方便)4.身乐 5.一心 …离喜妙乐地
(D)、四禅四支:1.行舍 2.念清净 3.不苦不乐 4.一心 …………舍念清净地
☆参见:《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5c1~186b23
《大毗婆沙论》卷80~81,大正27.412a~417c
《俱舍论》卷28,大正29.146c
 
(八)(p.121)定之阶段 [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1、约「分别」来说:
渐离于分别:有寻有伺(初禅)→无寻有伺(中间定)→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1)有寻有伺(初禅):深入初禅,还是心有分别(不易缘,不易解21);还有粗分别的寻(考虑),细分别的伺,所以叫有寻有伺三摩地。
(2)无寻有伺(中间禅):初禅到二禅中间,得中间禅,这才不起粗分别,名为无寻有伺三摩地。
(3)无寻无伺(二禅以上):到二禅,连细分别也没有了,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到此境界,也就不会引发语言了(语言是内心寻伺的声音化22)。
 
2、约「情绪」来说:
苦乐次第尽:欲界(苦受、忧受)→初禅(离生喜乐地:喜、乐)→二禅(定生喜乐地: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地:乐)→四禅(舍念清净地:不苦不乐)。
 
 
(九)(p.122)禅定之类别 [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佛说诸定法,次第而修习]
    1、四禅:又译为「四静虑」,定慧均等23,为佛法所特别重视。
    2、四空处:四无色定。
3、四无量心:
(1)慈:愿人得乐。
(2)悲:拔众生苦。
(3)喜:同情他人的喜乐。
(4)舍:心住平等,怨亲无别。
「无量」:修习时,或慈或悲等,先观亲人,后观怨敌,从一人,少数人,多数人,一国,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众生,充满慈悲喜舍心,而愿众生得乐离苦等。缘十方无量众生,能得无量福报,所以名为无量。
 
二一、(p.124) 抉择三福业 [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
 
(一)布施:世人的修集布施福业,多不能如法,多杂有烦恼染污。不论施福怎样广大,   如不修戒行,那连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旁生、饿鬼、阿修罗中享痴福,前途万分危险。
 
(二)禅定:修禅定,当然是殊胜的,但在修行时,厌离五欲,或者隐遁山林,专重自己的定乐,走向独善的途径。等到报生二禅以上,都是独往独来的。这对于实现和乐人间,而趋向化度众生的菩萨行,是不大相应的。
 
(三)持戒:希望来生不失人身,并能「依人」身而渐「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为宗要」。初学菩萨的,名十善菩萨,也是着重十善行的。
 
   1、有戒无施: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间;即使贫穷,也不一定障碍学佛。
2、有戒有施: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广大福业,那更好了。
3、有戒无定:有戒而没有定,不失人身。
4、有戒有定:有戒而深修定法,反而会上生长寿天,成为学佛的大障碍。
 
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应以戒行为主,就是重视人间的道德,健全人格。在这戒行的基础上,应随分随力来布施。如想修定法,应修四无量定,因为这与利益众生的出世大乘法,有着密接相通的地方。
 
 
二二、(p.125)六念法门
[心性怯畏者,佛说应修念。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
 
    「念」:是「系念」,忆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转。
念是习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乱,浅的也能念念相续。
 
(一) 念佛:念佛的相好庄严;智德、恩德、断德24等功德。
(二) 念法:念佛的正法,是清凉能得解脱的。如能受持奉行,什么时候都能通达证知。
(三)念僧:念声闻僧的四双八辈25,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功德,是世间福田。又念菩萨僧,大悲大智,自利利他。
(四)念戒: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净戒。
(五)念施:自己忆念到,曾在福田中,修习如法清净的布施。
(六)念天:自念曾修施戒功德,所以能得七宝庄严,胜妙福乐的欲界天报。
系念三宝功德,从归信三宝而来。如极乐世界,也还是『念佛、念法、念僧』。如真能圆满的归依三宝,也就会正念三宝。无论是系念三宝功德,忆念施、戒、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发坚定的信解。
 
 
二三、(p.127)弥勒法门
 
[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菩萨,为释迦佛法会中,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现在生于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别区,称为兜率内院。凡是当来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里。26过了一个时期,会来这南阎浮提成佛27;那时我们这个世界,早已转为净土了。在这弥勒的人间净土中,三会龙华28,化度无量众生。所以如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就能见弥勒菩萨;将来又随佛下生人间,见佛闻法。
 
(二)弥勒法门之特胜:[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
1、近:(1)论地点,与我们人间同一世界,同一欲界,是很近的。不像十方的其他净土,总是要过多少佛土。
(2)论时间,来生生兜率内院,不太长久,就回到人间来。不像往生其他净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来娑婆。
2、容易:兜率净土与将来的人间净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归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像往生其他净土,非要『一心不乱』不可。
 
3、普及:往生弥勒净土,不一定要发菩提心、出离心,就是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在兜率净土及当来的人间净土,弥勒尊是普应众机,说人天法,说二乘法,说菩萨法,人人能称机得益。在见佛闻法的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
 
(三)释疑
1、 问:有人说:现在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弥勒佛涅槃后,如还没有了脱生死,那我
  们要怎么办呢(又怕不能见佛闻法而退堕了)!
答:释迦佛慈悲,将我们交与当来下生的弥勒佛。佛佛道同,难道弥勒佛不会开示我们,亲近当来佛吗?
 
2、 问:有人说:上面说『修天不生天』,怎么又说求生兜率天呢?
答: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欲界天,尤其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经常见(未来)佛,闻法,修行,当然不妨往生。
 
3、 问:有人说:为什么不提倡往生弥陀净土呢?
答: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大乘的不共净土,一般的声闻佛教,就不信不知。这要到大乘法29中去说,现在是说贯彻始终的五乘共法。
  
4、 问:有人说:从前修学弥勒法门的师子觉,发愿求生兜率内院,结果生在外院,
   享受欲乐;往生兜率净土,怕不大可靠。
答: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弘传弥勒法门的,真谛、玄奘三藏,以及无着、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
 
 
(四)弥勒净土(印顺法师《净土与禅》p.16~p.20)
1、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这是佛法中所共认的。弥勒(Maitreya),华言慈。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p.16)
 
2、一般学佛人,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兜率天,有兜率净土;而不知弥勒的净土,实在人间。弥勒,在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内院,这是天国的净化。《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就是说明这个的。(p.16)
 
3、求生兜率净土,目的在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不是因为兜率天如何快活。弥勒的净土思想,起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而不是天上的。这如《弥勒下生经》所说。(p.16)
 
4、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人间净土的实现,身心净化的实现;这真俗、依正的双重净化,同时完成。佛弟子都祝愿弥勒菩萨,早来人间,就因为这是人间净土实现的时代。(p.16 ~ p.17)
 
5、 弥勒人间净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经》,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后来的佛弟子,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佛教原始的净土特质,被忽略了,这才偏重于发展为天国的净土,他方的净土。所以《佛法概论》说:净土在他方、天国,还不如说在此人间的好。(p.17)
 
6、 总之,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p.17)
 
7、 说弥勒净土,必须理解这人间净土的特性。有的把这人间净土忘却了,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以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净土要来得容易,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p.20)
 
 
1 世间正见:(1)正见有善有恶(《成佛之道》(增注本)p.67~p.68),(2)正见有业有报(p.69~p.74),(3)正见有前生,有后世(p.74~p.80),(4)正见有凡夫,有圣人(p.80~p.82)。
2 出世间正见:1、正观缘起(《成佛之道》(增注本)p.207~p.219),2、正观四谛(p.219~p.226)。
3 (1)《杂阿含经》卷28(788经):「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大正2,204c11-12)
(2)《出曜经》卷6:「正见增上道,世俗智所察,更于百千生,终不堕恶道。
正见增上道者,诸有分别邪见根原永舍离之,正使前人化作佛形,其人前立演说,颠倒谓为正法,持心坚固终不承受。何以故尔?以其正见难沮坏故,正使弊魔波旬及诸幻士化若干变来,恐善男子不能移动其心,倍修正见意不移易,此是世俗正见,非第一义,是故说曰正见增上道,世俗智所察也。于百千生者,如佛所说:吾未曾见行正见人,于百千生堕恶趣者,吾未闻也。所生之处贤圣相遇,亦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是故说曰于百千生,终不堕恶道。」(大正4,639b28-c11)
4 佛为大名长者(摩诃男=MahAnAma)开示「随习受报」。
(1)《杂阿含》卷33(930经) ,大正2,237b22~c7: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2)《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3a20~27:
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5 三明:(1)天眼明,(2)宿命明,(3)漏尽明。(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247)
6 六通:(1)神境通,(2)天眼通,(3)天耳通,(4)他心通,(5)宿命通,(6)漏尽通。(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246-p.247)
7 十力:(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胜劣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智力,(10)漏尽智力。(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421)
8 四无所畏:(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尽苦道无所畏,(4)说障道无所畏。(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421)
9 十八佛不共法:(1)身无失,(2)语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3)智知过去无着无碍,(14)智知未来无着无碍,(15)智知现在无着无碍;(16)身业随智慧行,(17)语业随智慧行,(18)意业随智慧行。(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421)
10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p.58:「有覆无记:不能记别是善,是恶,所以是无记。但它又有烦恼的覆障,故又名为有覆。」
11《成佛之道》(增注本)p.124:修禅定,当然是殊胜的,但在修行时,厌离五欲,或者隐遁山林,专重自己的定乐,走向独善的途径。等到报生二禅以上,都是独往独来的。这对于实现和乐人间,而趋向化度众生的菩萨行,是不大相应的。
12 「定」:修得定,报得定。
13《俱舍论》卷18〈分别世间品第4〉:「论曰:薄伽梵说:若离染者于离染者施诸资财,于财施
中此为最胜。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虽不名为脱施于脱,而于施福亦为最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为最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
随至施者,宿旧师言:随近己至,方能施与。怖畏施者,谓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不失。习先施者,谓习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余施易了,故不别释。」(大正29,96b25-c)
14 大正藏原作「直施无所为」,依【宋】【元】【明】本改为「直施无所分别」。
为=分别【宋】【元】【明】(大正25,140d,n.30)
15《佛说五大施经》〈经集部〉大正16,813b~c:「五戒是为五种大施。......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故。」
16 《一切经音义》卷48:「近事(梵言乌波索迦,此云近事,谓亲近三宝而奉事也。)」(大正54,625b8)
17 近住戒:佛制八戒,为在家弟子的加行,一日一夜持戒。这是随顺出离行者──阿罗汉等,学习谨严淡泊的出家生活。受此戒的,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所以叫近住戒。
18 参见《大智度论》卷13:「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功盖天下。是二种戒,名居家优婆塞法。」(大正25,160b23-c1)
19《大毗婆沙论》卷80(大正27,416a11~20):「内等净者,内谓心,等净谓信,由信平等令内心净故名内等净。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寻伺躁动扰乱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净。如波浪息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复作是说:染喜腾跃浑浊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净,如离泥浊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内等净。
大德法救作如是说:行者将入第二静虑,心于定境信向乐住,不流驰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处。此由信力,是故说信名内等净。
20《大毗婆沙论》卷80:「第三静虑弃舍极喜,第四静虑弃舍极乐,故此唯立行舍为支。」(大正27,413 a29-b2)
21 (1)天亲菩萨造,窥基注解《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下,大正44,50a8~9:
「或曰:散乱、掉举何别?曰: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
(2)昙旷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大正85,1084a24~25:
「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者:解谓行解,行解转易。缘谓所缘,所缘改变。」
22 (1)有寻有伺才能发语言:参见《杂阿含经》卷21(568经),大正2,150a18~b2:
「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2)《清净道论》:第二禅:语言止息。第四禅:呼吸止息。灭尽定:受、想止息。
23 禅:止观均等。前五神通依「四种根本禅」而得,不依「近分定」、不依「四无色定」。
《大毗婆沙论》卷141,大正27.727b22~c3:
五通者,一、神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天耳智通,四、他心智通,五、宿住随念智通。此五皆以慧为自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通。答:于自所缘无倒了达,妙用无碍故名为通。界者,四唯色界系;他心智通色界系及不系。地者,在四静虑根本地,非近分、非无色。所以者何。若地有五通所依殊胜三摩地,彼地有五通。近分、无色无五通所依殊胜三摩地,是故于彼无此诸通。有说:若地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摄受,彼地有五通。近分、无色随一阙故无有五通。(另参阅:《俱舍论》卷27,大正29.142c~143a)
24 (1) 智德、恩德、断德,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17~p.18:
a、智德:具一切种智,觉了一切法的共相、自相,不但具般若慧,自己得解脱,也能以方便慧让众生得解脱。
b、恩德:悲愿深切,普度一切众生。
c、断德:断尽一切烦恼及习气。
(2)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p.85:「出现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他有大觉的智德,离烦恼的断德,慈悲的恩德。」
25 四双八辈: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26 参见《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41c16~29:
  问曰:一生菩萨(大正藏原作「三生菩萨」,今依明本改作「一生菩萨」)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余处?
       答曰:若在他方世界来者,诸长寿天、龙、鬼神,求其来处不能知,则生疑心,谓为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后作佛者,人起轻慢,天则不信。法应天来化人,不应人化天也!是故,天上来生,则是从天为人,人则敬信。
  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
  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着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是故不在中生。
  下三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深厚结使,粗心错乱;上二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结使既厚,心软不利;兜率天上结使薄,心软利,常是菩萨住处。譬如太子将登王位,先于静室七日斋洁,然后登正殿受王位。补处菩萨亦如是。
(另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78,大正27,892c15~893a10)
27 为何一生补处菩萨不在兜率天成佛而必来人间成正觉?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78,大正27,893a18~b3:
问:何不即于睹史多天成正等觉,而必来人间耶?
答:随诸佛法故,谓过殑伽沙数诸佛世尊,皆于人中而取正觉故。
复次,天趣身,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依止故。
复次,唯人智见猛利,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复次,诸天耽着妙欲,于入正性离生得果离染等事,非增上故。
复次,人趣根性猛利,多分能受如来正法,天趣不尔。
复次,最后有菩萨必受胎生,天趣唯化生故。
复次,有二事处佛出世间,一、有厌心;二、有猛利智,当知此二唯人趣有。
复次,人天并是法器,为欲俱摄,故来人间,若在天上,则人无由往,又不可令天上成佛,来人间化,人当疑佛,是幻所作不受法故,是以菩萨人间成佛。
28 印顺法师《净土与禅》p.:「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
29 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308~p.310。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下一篇: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的食物 宁静[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什么是加持?[栏目:慧光法师]
 无言品西湖[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教授开示《大手印五支证道歌》第三天[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研讨会总结提纲[栏目:惟贤法师]
 山法宝鬘论 七、世人与行者[栏目:引路明灯]
 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七卷[栏目:净界法师]
 论火葬与国民之福利[栏目:太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概说[栏目:慈航路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