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2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丁、佛果功德(p.418~p.430)

释厚观(2003.9.10)

☆☆(p.418)佛之三身

(一)法身(佛自性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


(二)报身 (法性所流身) ┬又称法性所生身。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而别出报身。

(三)化身───────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

壹、(p.418)法身 [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一、法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藏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永离诸障,一切相不现行,所以最为寂灭。

二、约「佛与佛」说,平等平等。从佛而观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无分别,菩提也无分别,所以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1

三、约「利他功德」说: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的神用,不起加行、功用,能适应众生的需求,利益一切众生。

贰(p.419)报身(法性所流身、法性所生身)

一、(p.419)一多无碍

[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一)(p.419)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称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在很多大乘经里,法身与法性所流身,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二身说)。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类,等流,无边的功德庄严,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

(二)(p.420)法性所流身,是念念显现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呢?

1、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净庄严,佛的法会圆满,佛的音声遍布,佛的寿命无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众生,八相成道等。

2、菩萨事:如初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遍游十方世界,亲近供养十方诸佛,闻持十方佛说法,度一切众生,种种难行苦行,种种本生等。

3、二乘事: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修行,住阿兰若,行头陀行,游化人间,入涅槃等。

4、众生事:六道众生,有种种住处,种种名字,种种形态,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苦难等。

※以上是十法界(四圣、六凡)的事。

5、三世事(时间):前生,今生,后生;一念,无量劫等。

6、尽十方事(空间):十方的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苦或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

(三)(p.421)依正悉无碍:这一切,不外乎「依」报──器世界;「正」报──众生与佛。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显现,都是「无碍」的。因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

(四)(p.421)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尽虚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随举「一」点,都是显「现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于一」了。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这如《华严经》广说。

二、(p.421)具诸功德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一)清净圆满的法身,与一切功德相应。

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为法性所流身所摄。

(二)佛的果德,难以思量,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49~卷50「菩萨地」,大正30,566c~574b)

※一百四十不共功德:

1、三十二相2

2、八十种好3

3、四一切种清净4

4、十力5

5、四无所畏6

6、三念住:

(1)诸弟子众一向恭敬、正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2)诸弟子众一向不恭敬、邪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

(3)诸弟子众一类恭敬、正行,一类不恭敬、邪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

7、三不护:如来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

8、大悲

9、无忘失法(参见《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4a11~17)

10、永害习气(参见《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4a18~22)

11、一切种妙智:如来一切种智。(参见《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4a23~b3)

(三)(p.421)佛之「十力」功德: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

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胜劣智力,

5、种种胜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

9、死生智力,10、漏尽智力。

(四)(p.422)佛之「四无所畏」: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

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尽苦道无所畏,4、说障道无所畏。

(五)(p.422)佛之「十八不共法」:约不共凡夫、小乘而立。

1、身无失,2、语无失,3、念无失。

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

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

13、智知过去无着无碍,14、智知未来无着无碍,15、智知现在无着无碍。

16、身业随智慧行,17、语业随智慧行,18、意业随智慧行。

(参见《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47b-255b25)

※说一切有部主张之十八不共法 = 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

(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7,大正27,85a;《俱舍论》卷27,大正29,140a-141a)

※另有声闻论议师之十八不共法:参见《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5c24- 256a22。

※五种十八不共法: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2361c-2366a。

(六)大悲

(七)三不护:如来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

(八)妙智:就是如来的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种智。

三、(p.422)净土圆满 [佛住于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一)法性所流身佛(报身佛),是一定住于净土的。但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圆满来表显的;不可说东方,西方,多大多小的。

(二)《解深密经》〈序〉说到十八事圆满:

1、显色圆满: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2、形色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3、分量圆满: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4、方所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5、因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6、果圆满:最极自在净识为相。7

7、主圆满:如来所都。

8、辅翼圆满: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9、眷属圆满: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10、任持圆满: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11、事业圆满: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12、摄益圆满:灭诸烦恼灾横缠垢。

13、无畏圆满:远离众魔。

14、住处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15、路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16、乘圆满: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17、门圆满: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18、依持圆满: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中所建立大宫殿中。

(十八事圆满:参见《佛地经论》卷1,大正26,292b~296a)

(三)(p.423)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十八圆满净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为二:

1、约佛说───────又名自受用身。

2、约大菩萨所见说─又名他受用身。

为什么叫受用呢?如前第10项「任持圆满」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佛住在净土中,自受用法乐,而为大菩萨说法,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在这圆满的净土中,法喜充满,所以说:佛与诸菩萨众,都在净土里,受用大乘微妙的法乐。

四、(p.424)唯是一佛乘 [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

(一)住于圆满净土的法性所流身(报身佛),为大菩萨说一大乘法。

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就是要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菩提。

(二)觉证,分别来说,有:「所证」的「诸法真实义」,与「能证」真实意之智慧。

A、「所证」的「诸法真实义」:是离妄想的法空性。众生以为真实的,都是自性见,戏论相;法无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经上说:『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在这真实义中,没有差别可说。就是我空性与法空性,也是如草火与炭火一样,虽所烧不同,而火性并没有差别。

B、「能证」「真实义的智慧」: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会失去。

(三)无变异:「所证的真如」与「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

无为般若,依无漏习气而显发,不是剎那生灭法。所以,这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的。

A、所证的真如: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没有变异。(p.424)

B、能证的正智: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也没有变异。(p.425)

(四)无差别:如与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现觉中,没有如与智的对立。(p.425)

(五)无别乘:佛为大菩萨开示大法,无有别乘,唯是一道一清净的一佛乘。

佛法的真实是这样,没有变异,没有分别,这那里还有五乘、三乘呢?虽然菩萨要知权知实,所以于一乘说无量乘,但在菩萨法中,一切都归于一。(p.425)

参、(p.425)化身

一、(p.425)示现身土 [佛得不动身,悲愿化三有,示净或示秽,咸令入涅槃。]

(一)示现佛身:(化身,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

1、法身佛:是常住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没,故说为「不动身」。

2、报身佛: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但不能离于法身。

(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光与热遍一切处,但不能离于太阳。)

3、化身佛: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

由悲愿所熏发,为了化度三有众生,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有来有去,

有生有没,如长者入火宅那样。

(如水中的月影一样,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

(二)示现寿命:示现的寿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岁。

(三)示现国土:示现的国土,或是净土,或示现秽土。(p.425~p.426)

A、圆满报土:圆满报土,遍一切处,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什么地方,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如娑婆世界是秽土,但在螺髻梵王看来,是宝庄严净土。8 如极乐世界,也是化土,但依《净土论》说,如圆修五门成就9──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圆满报土。

B、化土: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凡国土而可说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寿与佛身的长短,可说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

(四)(p.426)化身佛以「折伏」、「摄受」二门来成就众生

A、折伏门:因众生根性不同,有的应以苦切语:三恶道是这样的苦,众生界是这样的苦,能因此发心修行,这是折伏门。

B、摄受门:有的众生应以爱语来摄受:佛土是这么清净,那么自在,就肯发心修行,这是摄受门。

随机适应,如药能治病,就是妙药,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

如释迦佛出秽土,弥勒佛出净土,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

(五)(p.426)秽土修行一昼夜,胜于净土中为善百岁。

1、《大阿弥陀经》卷下〈八端检束分第五十一〉,大正12,338b16-c1:

佛言:汝等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当自端束检中外,无随嗜欲益作诸善。当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使彼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夜,胜于阿弥陀佛剎中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以彼剎中无修营为,物皆自有,人悉为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昼夜,胜于他方佛剎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剎悉皆为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

其次有世界,为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营。若此世界中,为恶极多,为善极少,不自修治物无自有,或转相欺诒劳心苦形,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世人教诲切至,令超彼岸,永脱苦趣。

2、《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第10〉,大正14,553a19-28: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1)以布施摄贫穷,(2)以净戒摄毁禁,(3)以忍辱摄瞋恚,(4)以精进摄懈怠,(5)以禅定摄乱意,(6)以智慧摄愚痴,(7)说除难法度八难者,(8)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9)以诸善根济无德者,(10)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3、印顺法师:「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

《净土与禅》p.70~p.74:

礼佛、念佛、赞佛、随喜、回向、劝请,特别是口头称名,这比起舍身舍心去为人为法,忍苦忍难的菩萨行,当然是容易得多,这是易行道的本义。通常以为由于弥陀的慈悲愿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横出三界,名易行道,这并非经论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净土中,容易修行,没有障碍,这确是经论所说的。但易行道却是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这如《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大宝积经》卷111,大正11,629 c14~23)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

弥勒修易行道,所以迟成佛。释迦修难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据传说: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成佛(《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7b27-c14)。说偈赞佛,是易行道,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吗?这是一般所容易怀疑的,应略为解说。易行道与难行道,本不过从初下手说。初学者有此二类分别;到成佛,摄取众生与摄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圆满的。但这不能证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难行道易成的事证。

据传说,当时「释迦菩萨......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这因为:「释迦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7c14-23)。这显然是说:释迦行难行道,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即释迦的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还不足。弥勒菩萨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已纯淑了。而一向少为众生,少修难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纯淑,即弥勒的利他功德没有圆满。所以、释迦的精进赞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难行道易成佛的证明。这如画龙与点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摄取众生与庄严净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圆满的。释迦修难行道,如先画龙身。等到龙身画成,精进赞佛如点睛,一点即成龙了。弥勒从易行道入手;如先点龙睛。睛虽一点就成,而龙身却不能仓卒画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这样、释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实由于久修难行道,「饶益众生心多」。其实、这都为初学者作方便说,学菩萨法而成佛,一切功德都是要圆满修集的。易行道难成,难行道易成,这确是古圣经论的正说。

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弥陀经》(卷下)说:「世尊!......(在此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于阿弥陀佛剎百岁」(大正12,338b17-22)。《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大正14,553a19-23)。十事,即六波罗蜜等。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生到净土中,都难于进修。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如《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及《宝云经》、《宝雨经》、《胜天王般若经》等,都说到秽土修行,比净土高超得多。

龙树《大智度论》(卷十)说得最为明切:「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大正25,130a3-13)秽土是苦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

4、《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11,629 c14~23: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弥勒菩萨,久已证得无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难:菩萨有二种庄严、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p.427)净土之佛告诫大众,不要对秽土众生起轻慢心。

参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第10〉,大正14,552b10-26: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二、(p.427)方便说法,终归一乘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一)化身佛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

1、有的佛,杂说五乘法、三乘法,有出家众与在家众。

2、有的佛但说一乘法,没有出家众。(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传说天王佛10如此)

3、有的佛说三乘,而终归于一乘法的。

(如《法华经》之开权显实。11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起初说三乘法,末后才会归一乘)

4、有的佛说三乘法,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

(传说多宝佛如此)

(二)(p.427~p.428)方便说法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

如商队远行,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有的不愿前进。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免得大众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向大众宣告:经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满足。等到大众休息一番,疲劳恢复了,商主这才对大众说: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宝城,还在前面。大众精神饱满,再向目的地前进。

(三)(p.428)终归一乘 [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1、有人认为佛道高深伟大,不敢修学。所以佛设方便,说有声闻乘与缘觉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

2、有弟子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之后,佛又说二乘是方便的,一佛乘才是真实究竟的。

3、故佛虽说三乘,其实唯一佛乘;唯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实的。

☆☆(p.429)同归佛道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一)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一切诸善法,都是同归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归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间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会归于佛道的。

(二)「佛法」是「善法」的别名。到底什么是「善法」?向于法的,顺于法的,与法相应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无论是心念,对人应事,没有不是善的。

(三)有些论师,于法起自性见,这才说:这是有漏善法,这是无漏善法;这是二乘善法,这是佛善法。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虽然现实众生界,确是这样的,但约契理来说,就不是这样。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无漏的,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

(四)「有漏善」是「善」与「烦恼」的杂糅,如离烦恼,就是无漏善了。所以古代有『善不受报』12的名论;众生的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及业。生人及天,并不由于善法,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

(五)一切众生,『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13,生来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乐,向光明的趣向。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就演成种种歧途,种种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归心于佛乘时,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14

(七)修学佛法的,应不废一切善法,摄一切善法,同归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

1 「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参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2,大正16,408b-c: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用,说种种果报。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说种种声闻法。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

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

2 三十二相: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b28-c27;《大智度论》卷4,大正25,90a26-91a19。

3 八十种好: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c27-396b10;《大智度论》卷89,大正25,684b-c。

4 四一切种清净:参见《瑜伽师地论》卷49,大正30,568c19~a3:

云何如来四一切种清净?一者一切种所依清净。二者一切种所缘清净。三者一切种心清净。四者一切种智清净。

云何一切种所依清净?谓一切烦恼品粗重并诸习气,于自所依无余永灭,又于自体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转,是名一切种所依清净。

云何一切种所缘清净?谓于种种若化若变若所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转,是名一切种所缘清净。

云何一切种心清净?谓如前说一切心粗重永灭离故,又于心中一切种善根皆积集故,是名一切种心清净。

云何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说一切无明品粗重永灭离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无障碍智自在转,是名一切种智清净。

5 十力: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a10-18;《大智度论》卷24,大正25,235c22-241b;卷25,大正25,245c6-246a13)

6 四无所畏: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a18-b13;《大智度论》卷25,大正25,241b-c20;246a13-22。

7 果圆满,参见《佛地经论》卷1,大正26,294 a27~b10:「果相云何?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谓大宫殿最极自在,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别有宝等,即佛净心如是变现似众宝等,如前已说,境界相故。如入青等遍处定者,识所现相此即如来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依止处。利他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随他地上菩萨所宜变现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与他受用身作所依止处,谓随初地菩萨所宜,现小现劣,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大最胜。于地地中,初中后等,亦复如是。」

8 《维摩诘所说经》卷1,大正14,538c4~20: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9 五门成就:1、礼拜门,2、赞叹门,3、作愿门,4、观察门,5、回向门。

参见:婆薮盘豆菩萨造《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大正26,231b8-24):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10 (1)《自在王菩萨经》卷2,大正13,934c24~25:「是天王佛及诸菩萨,不着袈裟,皆着自生净妙天衣,亦无结惑。」

(2)吉藏《金刚般若疏》卷2,大正33,98a22~24:「问曰:颇有佛不着袈裟不用钵不耶?答:有。大论云:天王佛作白衣威仪也。」

11 「开权显实」,参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77~p.1178:

大概的说,「开权显实」说乘权、乘实,「开迹显本」说身权、身实,为《法华经》的两大宗要。说乘权乘实,如《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7a-b)说: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大乘佛法兴起时代,佛教界已有了声闻、辟支佛、菩萨求成佛道的三乘。声闻与辟支佛,称为「二乘」或「小乘」,以入究竟涅槃为目的;菩萨是大乘,以求成佛道为理想。《法华经》起来说:声闻与辟支佛的果证,都是方便说,二乘也是要成佛的。「无二无三」,名为一佛乘。

12 竺道生:「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参见:《高僧传》卷7,大正50,366c18。

13 参见《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8,828b29-c。

14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第2〉:「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大正9,9a24~25);《大智度论》卷93:「《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大正25,713b25~27)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序
下一篇: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成佛之道 2 归敬三宝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念佛机好处多[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菩萨的财富[栏目:修行笔记]
 增支部1集65经[栏目:增支部1集]
 慈心念众生,善愿菩提行——专访镜义法师[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李豫川)[栏目:佛教与艺术]
 甘露滋闽台 法雨润南洋——会泉大师生平述评(陈全忠)[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修学中遇到神奇现象怎么办?[栏目:净空法师]
 断除虚妄幻想[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禅门语录[栏目:星云法师]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