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2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1(p.117~p.123)
一、诸行空(p.117)
【(一)有部阿毗达磨论师的空义,重于「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对于空的意义,着重于经说的:「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2。
 
空是无我,无我所;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那末空是「无我所」义。「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3,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无我的。不过,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那就唯缘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4
 
【(二)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
关于我我所空,《杂阿含经》卷9(232经)说:
「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5
「此性自尔」,《瑜伽师地论》解说为:「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6。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
《大毗婆沙论》也说:「住本性空,观法本性空无我故」7。
「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含义,当然与大乘8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确已明白的揭示出来了!
 
二、贪空、瞋空、痴空(p.117)
另一方面,「贪空、瞋空、痴空」── 一切烦恼空的经义,显然的没有受到说一切有部论师的注意。
 
(一)《杂阿含经》是以「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来表示涅槃与无为的。9「贪空、瞋空、痴空」的空,也与涅槃有关。
(二)《杂阿含经》卷10(262经)(大正2•66b17~18)说:
「(1)一切诸行空寂,(2)不可得,(3)爱尽,(4)离欲,[(5)灭],(6)涅槃。」
(三)《相应部》作:
「(1)一切行寂止,(2)一切依定弃,(3)爱尽,(4)离欲,(5)灭尽,(6)涅槃」10。
诸行寂止,与诸行空寂相当。一切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的确是空寂。
 
(四)《瑜伽师地论》卷83(大正30•766a22-26)说:
(1)所言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
(2)无所得者,谓离一切所有相故。
(3)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
(4)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
(5)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
(6)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
「空」,是离一切烦恼的意思。离一切烦恼而毕竟空寂,以「空」来表示涅槃。
实际上,涅槃是不可表示的;空与不可得等,都是烘云托月式的表示涅槃。
 
《杂阿含经》说到烦恼空,一切诸行空寂,没有受到论师们的重视,这可以断定:现在的《杂阿含经》,还是说一切有部内,经师与论师没有分派以前的诵本。
 
三、说一切有部论师所论究之涅槃义(p.118~p.119)
【(一)涅槃即是择灭】
《大毗婆沙论》卷32说:「如是择灭,亦名涅槃。」11
有部的论师们,对涅槃的空义没有重视,而对涅槃的择灭有相当的论究,对「一切法空性」说,是有高度启发性的。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别有实体】
《俱舍论》说:「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12
择灭是「择所得灭」,以智慧简择谛理,有漏法灭,但不只是有漏法的灭无,而是得到了无为的(择)灭。
 
【(三)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
依《大毗婆沙论》13说: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择灭与有漏法,是相对应的。以智慧简择,某法,某一类或一切有漏法灭了,就得一法、一类或一切的择灭(得一切择灭,名为得涅槃)。
 
【(四)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
相对于一切有漏法的择灭无为,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约众生与众生所得来说,是同一的,所以「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14。
一人所得的无数择灭,择灭与择灭,也是无差别的。15
相对应于有漏有为的择灭,不共证得而体性不二,这与(大乘)一切法本有寂灭性(或空性),不是非常类似的吗?不过有部但约有漏法说而已。16
四、赤铜鍱部中所说的涅槃空义(p.119~p.120)
(一)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是充分注意了的。如《无碍解道》所说的(4)最上空17,(25a、25b)胜义空18,都是约涅槃说的。
(6)消除空1919,(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
特别是止灭与出离,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这些文字,都表示袪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20
(二)所以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也被称为净空,乐空,常空,我空了。21
一切烦恼灭──一切烦恼空,烦恼的完全出离(灭,空),就是「灭(谛),涅槃」,如《无碍解道》的「离论」22所说。
(三)涅槃,被称为最上空,如《小部》《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说:「何为最上空?此句最上,此句最胜,此句殊胜,谓一切行寂止,一切取(或译「依」)定弃,渴爱灭尽,离欲,灭,涅槃。」
五、以「遮遣、超越、不可思议」之方式来表示涅槃(p.120~p.121)
【(一)最上空的内容,《杂阿含经》也多处说到,如说:「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依),爱尽,无欲,灭尽,涅槃」23。】
除了《杂阿含经》卷十(如上所引24)说到「一切行空寂」外,一律都译作「舍」。
涅槃,在《阿含经》中,是以烦恼的灭尽,蕴处(身心)灭而不再生起来表示的,如火灭一样。但以否定(遮遣)方式来表示,并不等于没有。
 
【(二)表示超越一切的,不可思议性,可以有三例:】
《杂阿含经》卷34(958经)(大正2•244 b29~c6)说:
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着;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着。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然;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25。
《瑜伽师地论》解说为:
 
世尊依此,密意说言: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
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名为甚深;
极宽博故,名为广大;
无穷尽故,名为无量;
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26
这是以大海的难以测度来比喻的;这一喻说,在超越中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内容,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说。
 
如《杂阿含经》卷34(962经)(大正2•245c19~246a10)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瞿昙!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昙!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蹉!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汝见火然不?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若有人问汝:向者火然,今在何处?为东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婆蹉白佛:「瞿昙!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27
《瑜伽师地论》解说此文句,分别为:「寂灭;寂静,清凉,宴默。」28
《杂阿含经》卷34(962经)译为「断灭、寂静、清凉、真实」,此中的「真实」,更意味着充实的内含。
 
《杂阿含经》卷9(249经)(大正2•60a12~21):
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此语有何义?」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末二句,与此相当的《增支部》,作「戏论灭,戏论寂」29。《杂阿含经》的「虚伪」,是「戏论」的异译。涅槃是不能是有、或是无的;这些相对的语句,都不过是戏论,戏论是不足以表示涅槃的。
 
《杂阿含经》渐倾向于涅槃的真实性,所以说一切有部以为:「实有涅槃30」;「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31
 
六、「诸行空」与「涅槃空」(p.121)
赤铜鍱部说涅槃空,当然也不会说涅槃是没有。着重于涅槃空的说明,于是乎「诸行空性」,「涅槃空性」,可说有二种空性了。如《小部》《论事》(日译南传58,p.365)注说:「有二空性,蕴无我相与涅槃。此中无我相一分,或方便说系属行蕴;但涅槃则无所系属。」32
 
(一)、从圣典的施设名言来说,有为诸行本性空,所以离有为诸行(烦恼,业,烦恼业所感的报体)的涅槃,也说为空。
(二)、直从涅槃说,一切语言都是戏论,空也是不可说的。但从诸行空,空却诸行可名为涅槃,当然虽不可说,而也可说是空(是灭,是出离等)了。
依诸行灭而施设涅槃,「诸行空性」与「涅槃空性」,果真是条然不同的二种空性吗?
 
注解
^1《空之探究》p.123:
空,有二方面。诸行空,那是无我我所的意思;进而说明为:「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另一方面是:一切烦恼空,空的是烦恼(业苦),也就以空来表示离烦恼(业苦)的涅槃。寂,出离,(止)灭,灭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称。
^2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参见《空之探究》p.103。
^3 《大毗婆沙论》卷9: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是谓二种行相差别。(大正27,45b3~17)
^4
(1)《空之探究》p.107:
 
说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无愿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谛下四:因、集、缘、生),道(谛下四:道、如、行、出)各四行相;无相三摩地,有灭(谛下灭、静、妙、离)四行相」。这是约能为四谛下烦恼对治的无漏智说,如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那空与无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不但有漏的苦与集,是空的,无我的;无漏有为的圣道,无漏无为的灭,也是空的、无我的。
(2) 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b17~c4)。
 
^5《杂阿含经》卷9(232经)(大正2,56b24~25)。
^6《瑜伽师地论》卷90(大正30,812a9~14):
「空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此中有为,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及我、我所。若诸无为,唯空无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异、或非,遍一切处,无不同归法尔道理。」
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77。
 
^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2b25~26)。
^8
(1) 大乘之「本性空」,参见《空之探究》p.168:「本性空:本性是有为法性、无为法性,本性如此,名为本性。有为、无为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大正8,250c8-11)
(3)《大智度论》卷31:「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复如是。……
 
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
 
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
 
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复次,性空者,从本已来空。……又人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实际,是其实性。佛欲断此疑故,但分别说五众,如、法性、实际,皆亦是空,是名性空。复次,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大正25,292a28~293a24)
 
^9
《杂阿含经》卷31(890经):
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云何为无为道迹?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大正2,224b1~5)
 
另参见《相应部》(43)「无为相应」(日译南传16上,p.77)。
^10《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208)。
^11《大毗婆沙论》卷32(大正27,163a25~b6):
如是择灭,亦名涅槃、亦名不同类、亦名非聚、亦名非显、亦名最胜、亦名通达、亦名阿罗汉、亦名不亲近、亦名不修习、亦名可爱乐、亦名近、亦名妙、亦名出离。
 
问:何故择灭亦名涅槃?
 
答: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12
(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6(大正29,34a10~12)。
 
(2)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4~p.226:
 
涅槃,在后代的佛法中有着有与无、同与异的不同解释。直觉体验的这种涅槃境界,不能从正面去具体说明,只可方便用世间言语形容;因它是世间无常纷扰诸般痛苦的否定,所以用「常」、「寂」等词句来形容描写,这是大家共许的。如《顺正理论》卷四七说:「如正法中于涅槃体虽有谓实,谓非实异,而同许彼是常是寂故。」
 
涅槃的有无,固为诤论所在,但不是诤论有没有涅槃,是说否定的当下是不是有实在的别体。这在萨婆多部、犊子部等,都主张实有的,如《俱舍论》第六卷云:「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
 
涅槃,是圣者各别内证──内心直觉体验到的,是离言不可说的……。虽不可说,但有部他们认为是实有的;只是这种有,不是平常见闻觉知到而可说的(后代发展为真常妙有),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来形容它。
 
不像有为世象之由关系而有,它是超越时间性的,证不证悟它都是本来如此的,所以叫「常」。
 
 
世间虽有善恶无记三性,但都是有漏杂染的,在胜义的立场都不是善,而唯胜义的涅槃才是纯善的,它与相对可记性的世间善有绝大的不同,所以叫「善」。
 
寂是不动乱;世间一切动乱起灭相,到此皆风平浪静,在生灭的否定意义上,名之曰「寂」。
 
 
涅槃的建立,在学派中有着假实的不同,而这离言常寂的意义则无不同。
 
涅槃体性的择灭无为,有部认为实有,是说涅槃离系,有漏法不生,不单是消极的不生,是另有择灭无为的实法,有力能使有漏法灭而不生。这思想,在大乘的某一种立场上看,是有意义的。
 
^13 《大毗婆沙论》卷31:「问:择灭自性,为是一物,为多物耶?……评曰: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大正27, 161c21~162a24)
^14《大毗婆沙论》卷31:
问:已知择灭随所系事有尔所量,诸有情类证择灭时,为共证一?为各别证?设尔何失?二俱有过。
 
若共证一,云何涅槃名不共法?又若尔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时,一切有情亦应皆得;若尔则应不由功用自然解脱。
若各别证,云何涅槃名不同类?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与余阿罗汉等解脱无异。
答:应作是说,诸有情类证择灭时,皆共证一。
 
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共法?
 
答:涅槃体虽实是共,而约得说名不共;以离系得一一有情自相续中各别起故。
 
问:若一有情得涅槃时,诸余有情何故不得?
 
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无则不尔,故无一时一切有情得涅槃失。
 
有余师说:诸有情类证择灭时,各各别证。……
 
评曰:……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由此前说于理为善。」(大正27,162a24~c9)
 
^15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9~p.231:
涅槃一多的问题。择灭无为是一是多呢?如我于贪得择灭,于瞋也得择灭,这两种择灭是一是异呢?又如我对贪择灭离系,你也对贪择灭离系,两个人的择灭是同是异呢?在理论说明上,这都成为问题。
 
(1)有部学者,认为一个人的各种择灭是异体的,因为择灭不是一时得的,从见道到修道无学道,各阶段有各阶段不同择灭,体性理应非一。即在同一对治上,彼此两个人虽同得择灭,但也不应同体,不然,彼此获证过程的顿渐,就无法说明。
 
(2)在较古朴的有部义,也有说彼此有情所得涅槃是同一的,如《婆沙》卷三一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
一种有漏法,即有一种择灭无为存在;你能离系,你即能体验证得;我能离系,我即能体验证得;同一有漏的择灭无为,是彼此共证的。不过,在一个有情上,则又因系──有漏法的众多,而择灭也别为众多,因为一有漏法就有一择灭无为。有部学者,不但是有为的多元实在论者,在无为法上还是多元实在论。不过,这只是有部一家的见解。
 
(3)《俱舍》卷一、《顺正理》卷一,同说到有一家择灭无为体性是一的主张。如云:「有作是言:诸所断法同一择灭。对法者言:随系事别。」此择灭是一论者,虽不知部属,以理推测,应是大众分别说系的主张。
 
(4)就是纯从有部立场上说,也还有一种不同的思想,如《俱舍》引叙到「灭无同类」的主张,即等于说择灭是一;因为如果择灭是多,就应该有同类了;正因为择灭是一,所以没有同类。虽然后代以「无同类因」义来解释会通。有部的古义或许是主张择灭是一的。
 
(5)主张择灭同,谓是一味的;主张择灭异,谓是差别的。后代大乘以虚空为譬喻来会通一味与差别:虚空,随了器皿的方圆,而有方圆之别,如这空茶杯中的圆空,与空箱子中的方空,此空不是彼空,方圆位置不能说无别。但,空的体性,是浑然同一的,不能说有差别。择灭如果决定只有一个,则一解脱一切解脱,依次的修证是徒劳的了。择灭如果说是众多差别,难道直觉体验下的涅槃性还有差别相吗?这是困难的。大乘虚空喻的会通,就是针对这困难而发的。
 
^16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31~p.232:
综合的观察一下:择灭涅槃是佛法的究竟归宿所在,是直觉体证的境界。如果从择灭是一、是无相、是常寂的离言理性上去体会,则与后代大乘所说的空性的含义更近。不过,空,乃即事相之有而空,有多少「有」,即有多少空。空,一面是遍一切一味的共相,一面又可说是一一差别法的自相,如《般若经》上说的「色性空、受性空」,五蕴乃至一切智智等一一法的自性空义,就是明白的文证。这后代大乘空义上的不自不共,与择灭的不一不异的思想,正是一样的。不过,也稍有不同:择灭是单在有漏法的否定上说的,空则通于有漏无漏本性的否定,如道谛,纵是无漏,也还是空的。
^17
(1)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5。
 
(2)《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
 
^18
(1)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5:「(25a)胜义空,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不同。胜义,约涅槃说。如依出离而贪欲的流转永尽,到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烦恼永灭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证得阿罗汉果──有余涅槃,是胜义空的一分。胜义空的另一意义是:眼等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可说是最究竟的空。约依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说,不但烦恼空,业感的异熟身,一切生死流转也永灭了。
 
(2)《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23~p.124)。
 
^19
(1)《空之探究》p.114:「消除(或译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离故贪欲消除空,依无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沉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乱故掉举消除空,依法决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无明消除空,依胜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盖消除空,……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消除空。从消除空到出离空,都是依这样的次第说空。」
 
(2)《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p.117)
 
^20 参见《四谛论》卷3说:「汝问无余,灭,离,灭,舍,断,弃,此七义何异者?答:此皆是涅槃别名。」(大正32,390a)。凡涅槃别名,大抵可以称之为空。
^21《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270)。
^22《无碍解道》「离论」(日译南传41,p.170~p.177;汉译南传44,p.135~p.141)。
^23《杂阿含经》卷31,867经(大正2,220a1~3);又卷3,61经(大正2,15c18~22)。
^24《空之探究》p.117~p.118:
《杂阿含经》卷10(262经)说:「(1)一切诸行空寂,(2)不可得,(3)爱尽,(4)离欲,[(5)灭],(6)涅槃。」(大正2•66b17~18)《相应部》作:「(1)一切行寂止,(2)一切依定弃,(3)爱尽,(4)离欲,(5)灭尽,(6)涅槃」。诸行寂止,与诸行空寂相当。一切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的确是空寂。
^25 《中部》(72)《婆蹉衢多火(喻)经》说:「甚深,无量,莫知其底,犹如大海。」(日译南传10,p.317~p.319)
^26《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7b25~29)。
^27
(1)《杂阿含经》卷2(39经):「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大正8,9a20~25)
 
(2)《杂阿含经》卷11(276经):「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大正2,75a11~14)
 
(3)《杂阿含经》卷3(64经):「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大正2,17a14~19)
 
^28 《瑜伽师地论》卷87:「又由后有,诸业烦恼之所摄持,后有种识当知,于此依止建立。彼无有故,当来三种如前所说,差别理趣生长广大。当知一切悉皆尽灭。又即由彼无所住识,因分果分不复生长,诸道所摄而得生长。又彼空解脱门为依止故,名无所为。无愿解脱门为依止故,名为喜足。无相解脱门为依止故,说名为住。于彼爱乐数修习故,得善解脱。一切随眠永灭尽故,心善解脱,从是已后逮得恒住,虽住诸行而无所畏。已得诸蕴任运而灭,余因断故无复更生,彼有漏识由永灭已,遍于十方皆无所趣,唯除如影诸受,与彼识蕴识树,当知如灯皆归寂灭,即于有余涅槃界中,依初缠断,说名寂静。依第二断,说名清凉。依第三断,说名宴默。又由三缘,识趣、识住,皆无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余不染污故。三、由余识助伴无故。」(大正30,789b7~24)
^29《增支部》「四集」(日译南传18,p.284)。
^30 《大毗婆沙论》卷34:「诸归依法者,何所归依?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达磨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此中若法实有者,显实有涅槃。此言为遮有作是说:『唯众苦灭说名涅槃,非实有体。』欲显涅槃实有自体,故作是说。」(大正27,177b13~18)
^31 《大毗婆沙论》卷31:「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余不尔故名不同类。谓所余法,有善非常、有常非善、有二俱非;涅槃独具善常二义,是故独名不同类法。」(大正27,162b19~22)
^32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0~p.721:
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以外,案达罗派立「空性是行蕴所摄」;以为涅槃空(无相、无愿)与「诸行空」(无我)为二,诸行空是行蕴所摄的。这是理解到经中所说的缘起空与涅槃空。缘起与涅槃寂灭,也就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佛是称之为甚深、最极甚深的。案达罗学派注意到[诸]行空与涅槃空,同有空义,而还不能发见内在的统一性。当时的方广部,说一切法空无。部派佛教界,是相当重视空义的。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九节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心念与业报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
 成佛之道 13 大乘不共法 性空唯名系(摘要)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悲心或恶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善恶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从不当习惯中解脱[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太虚大师与密宗[栏目:陈士东居士]
 释迦牟尼是怎样涅槃的?[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不舍一人[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彻却[栏目:刘立千居士文集]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七、嗣法[栏目:佛教丛林观]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栏目:济群法师]
 这几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