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2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1(p.117~p.123)
一、诸行空(p.117)
【(一)有部阿毗达磨论师的空义,重于「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对于空的意义,着重于经说的:「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2。
 
空是无我,无我所;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那末空是「无我所」义。「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3,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无我的。不过,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那就唯缘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4
 
【(二)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
关于我我所空,《杂阿含经》卷9(232经)说:
「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5
「此性自尔」,《瑜伽师地论》解说为:「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6。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
《大毗婆沙论》也说:「住本性空,观法本性空无我故」7。
「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含义,当然与大乘8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确已明白的揭示出来了!
 
二、贪空、瞋空、痴空(p.117)
另一方面,「贪空、瞋空、痴空」── 一切烦恼空的经义,显然的没有受到说一切有部论师的注意。
 
(一)《杂阿含经》是以「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来表示涅槃与无为的。9「贪空、瞋空、痴空」的空,也与涅槃有关。
(二)《杂阿含经》卷10(262经)(大正2•66b17~18)说:
「(1)一切诸行空寂,(2)不可得,(3)爱尽,(4)离欲,[(5)灭],(6)涅槃。」
(三)《相应部》作:
「(1)一切行寂止,(2)一切依定弃,(3)爱尽,(4)离欲,(5)灭尽,(6)涅槃」10。
诸行寂止,与诸行空寂相当。一切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的确是空寂。
 
(四)《瑜伽师地论》卷83(大正30•766a22-26)说:
(1)所言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
(2)无所得者,谓离一切所有相故。
(3)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
(4)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
(5)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
(6)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
「空」,是离一切烦恼的意思。离一切烦恼而毕竟空寂,以「空」来表示涅槃。
实际上,涅槃是不可表示的;空与不可得等,都是烘云托月式的表示涅槃。
 
《杂阿含经》说到烦恼空,一切诸行空寂,没有受到论师们的重视,这可以断定:现在的《杂阿含经》,还是说一切有部内,经师与论师没有分派以前的诵本。
 
三、说一切有部论师所论究之涅槃义(p.118~p.119)
【(一)涅槃即是择灭】
《大毗婆沙论》卷32说:「如是择灭,亦名涅槃。」11
有部的论师们,对涅槃的空义没有重视,而对涅槃的择灭有相当的论究,对「一切法空性」说,是有高度启发性的。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别有实体】
《俱舍论》说:「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12
择灭是「择所得灭」,以智慧简择谛理,有漏法灭,但不只是有漏法的灭无,而是得到了无为的(择)灭。
 
【(三)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
依《大毗婆沙论》13说: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择灭与有漏法,是相对应的。以智慧简择,某法,某一类或一切有漏法灭了,就得一法、一类或一切的择灭(得一切择灭,名为得涅槃)。
 
【(四)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
相对于一切有漏法的择灭无为,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约众生与众生所得来说,是同一的,所以「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14。
一人所得的无数择灭,择灭与择灭,也是无差别的。15
相对应于有漏有为的择灭,不共证得而体性不二,这与(大乘)一切法本有寂灭性(或空性),不是非常类似的吗?不过有部但约有漏法说而已。16
四、赤铜鍱部中所说的涅槃空义(p.119~p.120)
(一)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是充分注意了的。如《无碍解道》所说的(4)最上空17,(25a、25b)胜义空18,都是约涅槃说的。
(6)消除空1919,(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
特别是止灭与出离,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这些文字,都表示袪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20
(二)所以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也被称为净空,乐空,常空,我空了。21
一切烦恼灭──一切烦恼空,烦恼的完全出离(灭,空),就是「灭(谛),涅槃」,如《无碍解道》的「离论」22所说。
(三)涅槃,被称为最上空,如《小部》《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说:「何为最上空?此句最上,此句最胜,此句殊胜,谓一切行寂止,一切取(或译「依」)定弃,渴爱灭尽,离欲,灭,涅槃。」
五、以「遮遣、超越、不可思议」之方式来表示涅槃(p.120~p.121)
【(一)最上空的内容,《杂阿含经》也多处说到,如说:「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依),爱尽,无欲,灭尽,涅槃」23。】
除了《杂阿含经》卷十(如上所引24)说到「一切行空寂」外,一律都译作「舍」。
涅槃,在《阿含经》中,是以烦恼的灭尽,蕴处(身心)灭而不再生起来表示的,如火灭一样。但以否定(遮遣)方式来表示,并不等于没有。
 
【(二)表示超越一切的,不可思议性,可以有三例:】
《杂阿含经》卷34(958经)(大正2•244 b29~c6)说:
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着;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着。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然;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25。
《瑜伽师地论》解说为:
 
世尊依此,密意说言: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
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名为甚深;
极宽博故,名为广大;
无穷尽故,名为无量;
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26
这是以大海的难以测度来比喻的;这一喻说,在超越中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内容,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说。
 
如《杂阿含经》卷34(962经)(大正2•245c19~246a10)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瞿昙!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昙!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蹉!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汝见火然不?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若有人问汝:向者火然,今在何处?为东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婆蹉白佛:「瞿昙!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27
《瑜伽师地论》解说此文句,分别为:「寂灭;寂静,清凉,宴默。」28
《杂阿含经》卷34(962经)译为「断灭、寂静、清凉、真实」,此中的「真实」,更意味着充实的内含。
 
《杂阿含经》卷9(249经)(大正2•60a12~21):
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此语有何义?」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末二句,与此相当的《增支部》,作「戏论灭,戏论寂」29。《杂阿含经》的「虚伪」,是「戏论」的异译。涅槃是不能是有、或是无的;这些相对的语句,都不过是戏论,戏论是不足以表示涅槃的。
 
《杂阿含经》渐倾向于涅槃的真实性,所以说一切有部以为:「实有涅槃30」;「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31
 
六、「诸行空」与「涅槃空」(p.121)
赤铜鍱部说涅槃空,当然也不会说涅槃是没有。着重于涅槃空的说明,于是乎「诸行空性」,「涅槃空性」,可说有二种空性了。如《小部》《论事》(日译南传58,p.365)注说:「有二空性,蕴无我相与涅槃。此中无我相一分,或方便说系属行蕴;但涅槃则无所系属。」32
 
(一)、从圣典的施设名言来说,有为诸行本性空,所以离有为诸行(烦恼,业,烦恼业所感的报体)的涅槃,也说为空。
(二)、直从涅槃说,一切语言都是戏论,空也是不可说的。但从诸行空,空却诸行可名为涅槃,当然虽不可说,而也可说是空(是灭,是出离等)了。
依诸行灭而施设涅槃,「诸行空性」与「涅槃空性」,果真是条然不同的二种空性吗?
 
注解
^1《空之探究》p.123:
空,有二方面。诸行空,那是无我我所的意思;进而说明为:「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另一方面是:一切烦恼空,空的是烦恼(业苦),也就以空来表示离烦恼(业苦)的涅槃。寂,出离,(止)灭,灭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称。
^2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参见《空之探究》p.103。
^3 《大毗婆沙论》卷9: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是谓二种行相差别。(大正27,45b3~17)
^4
(1)《空之探究》p.107:
 
说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无愿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谛下四:因、集、缘、生),道(谛下四:道、如、行、出)各四行相;无相三摩地,有灭(谛下灭、静、妙、离)四行相」。这是约能为四谛下烦恼对治的无漏智说,如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那空与无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不但有漏的苦与集,是空的,无我的;无漏有为的圣道,无漏无为的灭,也是空的、无我的。
(2) 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b17~c4)。
 
^5《杂阿含经》卷9(232经)(大正2,56b24~25)。
^6《瑜伽师地论》卷90(大正30,812a9~14):
「空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此中有为,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及我、我所。若诸无为,唯空无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异、或非,遍一切处,无不同归法尔道理。」
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77。
 
^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2b25~26)。
^8
(1) 大乘之「本性空」,参见《空之探究》p.168:「本性空:本性是有为法性、无为法性,本性如此,名为本性。有为、无为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大正8,250c8-11)
(3)《大智度论》卷31:「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复如是。……
 
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
 
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
 
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复次,性空者,从本已来空。……又人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实际,是其实性。佛欲断此疑故,但分别说五众,如、法性、实际,皆亦是空,是名性空。复次,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大正25,292a28~293a24)
 
^9
《杂阿含经》卷31(890经):
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云何为无为道迹?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大正2,224b1~5)
 
另参见《相应部》(43)「无为相应」(日译南传16上,p.77)。
^10《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208)。
^11《大毗婆沙论》卷32(大正27,163a25~b6):
如是择灭,亦名涅槃、亦名不同类、亦名非聚、亦名非显、亦名最胜、亦名通达、亦名阿罗汉、亦名不亲近、亦名不修习、亦名可爱乐、亦名近、亦名妙、亦名出离。
 
问:何故择灭亦名涅槃?
 
答: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12
(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6(大正29,34a10~12)。
 
(2)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4~p.226:
 
涅槃,在后代的佛法中有着有与无、同与异的不同解释。直觉体验的这种涅槃境界,不能从正面去具体说明,只可方便用世间言语形容;因它是世间无常纷扰诸般痛苦的否定,所以用「常」、「寂」等词句来形容描写,这是大家共许的。如《顺正理论》卷四七说:「如正法中于涅槃体虽有谓实,谓非实异,而同许彼是常是寂故。」
 
涅槃的有无,固为诤论所在,但不是诤论有没有涅槃,是说否定的当下是不是有实在的别体。这在萨婆多部、犊子部等,都主张实有的,如《俱舍论》第六卷云:「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
 
涅槃,是圣者各别内证──内心直觉体验到的,是离言不可说的……。虽不可说,但有部他们认为是实有的;只是这种有,不是平常见闻觉知到而可说的(后代发展为真常妙有),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来形容它。
 
不像有为世象之由关系而有,它是超越时间性的,证不证悟它都是本来如此的,所以叫「常」。
 
 
世间虽有善恶无记三性,但都是有漏杂染的,在胜义的立场都不是善,而唯胜义的涅槃才是纯善的,它与相对可记性的世间善有绝大的不同,所以叫「善」。
 
寂是不动乱;世间一切动乱起灭相,到此皆风平浪静,在生灭的否定意义上,名之曰「寂」。
 
 
涅槃的建立,在学派中有着假实的不同,而这离言常寂的意义则无不同。
 
涅槃体性的择灭无为,有部认为实有,是说涅槃离系,有漏法不生,不单是消极的不生,是另有择灭无为的实法,有力能使有漏法灭而不生。这思想,在大乘的某一种立场上看,是有意义的。
 
^13 《大毗婆沙论》卷31:「问:择灭自性,为是一物,为多物耶?……评曰: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大正27, 161c21~162a24)
^14《大毗婆沙论》卷31:
问:已知择灭随所系事有尔所量,诸有情类证择灭时,为共证一?为各别证?设尔何失?二俱有过。
 
若共证一,云何涅槃名不共法?又若尔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时,一切有情亦应皆得;若尔则应不由功用自然解脱。
若各别证,云何涅槃名不同类?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与余阿罗汉等解脱无异。
答:应作是说,诸有情类证择灭时,皆共证一。
 
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共法?
 
答:涅槃体虽实是共,而约得说名不共;以离系得一一有情自相续中各别起故。
 
问:若一有情得涅槃时,诸余有情何故不得?
 
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无则不尔,故无一时一切有情得涅槃失。
 
有余师说:诸有情类证择灭时,各各别证。……
 
评曰:……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由此前说于理为善。」(大正27,162a24~c9)
 
^15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9~p.231:
涅槃一多的问题。择灭无为是一是多呢?如我于贪得择灭,于瞋也得择灭,这两种择灭是一是异呢?又如我对贪择灭离系,你也对贪择灭离系,两个人的择灭是同是异呢?在理论说明上,这都成为问题。
 
(1)有部学者,认为一个人的各种择灭是异体的,因为择灭不是一时得的,从见道到修道无学道,各阶段有各阶段不同择灭,体性理应非一。即在同一对治上,彼此两个人虽同得择灭,但也不应同体,不然,彼此获证过程的顿渐,就无法说明。
 
(2)在较古朴的有部义,也有说彼此有情所得涅槃是同一的,如《婆沙》卷三一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
一种有漏法,即有一种择灭无为存在;你能离系,你即能体验证得;我能离系,我即能体验证得;同一有漏的择灭无为,是彼此共证的。不过,在一个有情上,则又因系──有漏法的众多,而择灭也别为众多,因为一有漏法就有一择灭无为。有部学者,不但是有为的多元实在论者,在无为法上还是多元实在论。不过,这只是有部一家的见解。
 
(3)《俱舍》卷一、《顺正理》卷一,同说到有一家择灭无为体性是一的主张。如云:「有作是言:诸所断法同一择灭。对法者言:随系事别。」此择灭是一论者,虽不知部属,以理推测,应是大众分别说系的主张。
 
(4)就是纯从有部立场上说,也还有一种不同的思想,如《俱舍》引叙到「灭无同类」的主张,即等于说择灭是一;因为如果择灭是多,就应该有同类了;正因为择灭是一,所以没有同类。虽然后代以「无同类因」义来解释会通。有部的古义或许是主张择灭是一的。
 
(5)主张择灭同,谓是一味的;主张择灭异,谓是差别的。后代大乘以虚空为譬喻来会通一味与差别:虚空,随了器皿的方圆,而有方圆之别,如这空茶杯中的圆空,与空箱子中的方空,此空不是彼空,方圆位置不能说无别。但,空的体性,是浑然同一的,不能说有差别。择灭如果决定只有一个,则一解脱一切解脱,依次的修证是徒劳的了。择灭如果说是众多差别,难道直觉体验下的涅槃性还有差别相吗?这是困难的。大乘虚空喻的会通,就是针对这困难而发的。
 
^16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31~p.232:
综合的观察一下:择灭涅槃是佛法的究竟归宿所在,是直觉体证的境界。如果从择灭是一、是无相、是常寂的离言理性上去体会,则与后代大乘所说的空性的含义更近。不过,空,乃即事相之有而空,有多少「有」,即有多少空。空,一面是遍一切一味的共相,一面又可说是一一差别法的自相,如《般若经》上说的「色性空、受性空」,五蕴乃至一切智智等一一法的自性空义,就是明白的文证。这后代大乘空义上的不自不共,与择灭的不一不异的思想,正是一样的。不过,也稍有不同:择灭是单在有漏法的否定上说的,空则通于有漏无漏本性的否定,如道谛,纵是无漏,也还是空的。
^17
(1)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5。
 
(2)《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
 
^18
(1)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5:「(25a)胜义空,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不同。胜义,约涅槃说。如依出离而贪欲的流转永尽,到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烦恼永灭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证得阿罗汉果──有余涅槃,是胜义空的一分。胜义空的另一意义是:眼等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可说是最究竟的空。约依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说,不但烦恼空,业感的异熟身,一切生死流转也永灭了。
 
(2)《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23~p.124)。
 
^19
(1)《空之探究》p.114:「消除(或译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离故贪欲消除空,依无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沉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乱故掉举消除空,依法决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无明消除空,依胜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盖消除空,……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消除空。从消除空到出离空,都是依这样的次第说空。」
 
(2)《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p.117)
 
^20 参见《四谛论》卷3说:「汝问无余,灭,离,灭,舍,断,弃,此七义何异者?答:此皆是涅槃别名。」(大正32,390a)。凡涅槃别名,大抵可以称之为空。
^21《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270)。
^22《无碍解道》「离论」(日译南传41,p.170~p.177;汉译南传44,p.135~p.141)。
^23《杂阿含经》卷31,867经(大正2,220a1~3);又卷3,61经(大正2,15c18~22)。
^24《空之探究》p.117~p.118:
《杂阿含经》卷10(262经)说:「(1)一切诸行空寂,(2)不可得,(3)爱尽,(4)离欲,[(5)灭],(6)涅槃。」(大正2•66b17~18)《相应部》作:「(1)一切行寂止,(2)一切依定弃,(3)爱尽,(4)离欲,(5)灭尽,(6)涅槃」。诸行寂止,与诸行空寂相当。一切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的确是空寂。
^25 《中部》(72)《婆蹉衢多火(喻)经》说:「甚深,无量,莫知其底,犹如大海。」(日译南传10,p.317~p.319)
^26《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7b25~29)。
^27
(1)《杂阿含经》卷2(39经):「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大正8,9a20~25)
 
(2)《杂阿含经》卷11(276经):「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大正2,75a11~14)
 
(3)《杂阿含经》卷3(64经):「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大正2,17a14~19)
 
^28 《瑜伽师地论》卷87:「又由后有,诸业烦恼之所摄持,后有种识当知,于此依止建立。彼无有故,当来三种如前所说,差别理趣生长广大。当知一切悉皆尽灭。又即由彼无所住识,因分果分不复生长,诸道所摄而得生长。又彼空解脱门为依止故,名无所为。无愿解脱门为依止故,名为喜足。无相解脱门为依止故,说名为住。于彼爱乐数修习故,得善解脱。一切随眠永灭尽故,心善解脱,从是已后逮得恒住,虽住诸行而无所畏。已得诸蕴任运而灭,余因断故无复更生,彼有漏识由永灭已,遍于十方皆无所趣,唯除如影诸受,与彼识蕴识树,当知如灯皆归寂灭,即于有余涅槃界中,依初缠断,说名寂静。依第二断,说名清凉。依第三断,说名宴默。又由三缘,识趣、识住,皆无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余不染污故。三、由余识助伴无故。」(大正30,789b7~24)
^29《增支部》「四集」(日译南传18,p.284)。
^30 《大毗婆沙论》卷34:「诸归依法者,何所归依?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达磨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此中若法实有者,显实有涅槃。此言为遮有作是说:『唯众苦灭说名涅槃,非实有体。』欲显涅槃实有自体,故作是说。」(大正27,177b13~18)
^31 《大毗婆沙论》卷31:「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余不尔故名不同类。谓所余法,有善非常、有常非善、有二俱非;涅槃独具善常二义,是故独名不同类法。」(大正27,162b19~22)
^32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0~p.721:
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以外,案达罗派立「空性是行蕴所摄」;以为涅槃空(无相、无愿)与「诸行空」(无我)为二,诸行空是行蕴所摄的。这是理解到经中所说的缘起空与涅槃空。缘起与涅槃寂灭,也就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佛是称之为甚深、最极甚深的。案达罗学派注意到[诸]行空与涅槃空,同有空义,而还不能发见内在的统一性。当时的方广部,说一切法空无。部派佛教界,是相当重视空义的。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九节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节 空性——无自性空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心日光论[栏目:夏坝仁波切]
 心净则土净[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宁要狗子不要妻的观念不可有[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二十五)善是入禅之路[栏目:禅学的黄金时代]
 第六章 通别六妙门[栏目:白话六妙门]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栏目:清净法师]
 克服昏沉的三种方法[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我学佛二十多年的感悟(峨嵋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阿弥陀经》讲记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栏目:纯祥法师]
 无死的金刚心 第21章 杀人魔头的证悟[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