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量理宝藏论》中,今天继续讲四种现量里面的瑜伽现量。关于瑜伽现量的对境,实际上瑜伽现量能照见万法的真相,当然瑜伽现量当中也有不同的差别,但一般来讲就是空性和无我。那怎么照见空性和无我呢?比如说,我们以根现量的角度来讲,对境要有自相才可以照见它的本体,而空性和无我本来都没有本体,那怎么现量见呢?如果是以总相的方式来见,就不是现量了,那怎么能照见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五蕴当中没有我和我所,就像照见没有瓶子的地方一样,实际上没有瓶子的名言可以建立,也可以说现量见到没有瓶子。因为,有瓶子的话,在这个地方就完全能照见;同样的道理,如果有我和我所,那么在五蕴中应该完全能照见。照见无有我和我所的五蕴的原因,在名言中可以安立我不存在的真相。虽然无的东西、空的东西没有自相,但是我们在建立名言的时候可以这样安立。所以瑜伽现量的对境就是无我、空性,可以这样说。也可以说是瑜伽现量的所缘缘,所缘缘就是这样的。
然后是瑜伽现量的增上缘。我们昨天也讲了,应该是一种殊胜的等持,或者说是依靠等持而产生的修行的力量。
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当然,见道以后的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就是前面的无分别念。那么得一地菩萨的等无间缘是什么样呢?就是前面的有漏法。这一点你们也记得,《俱舍论》中也讲了:一般来讲无漏法产生无漏法,有漏法产生有漏法;但是也有特殊,比如说凡夫最后心的刹那的有漏法,它可以产生圣者的第一个无漏法,这是可以产生的。所以,所谓同类因并不一定是,它(因)的颜色、形状或者说它的形体全部跟果一模一样,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是这样,种子是灰色的,而苗芽是绿色的,那这两者从颜色来讲就不是同类因了,有这种过失。其实,同类因是指对果的本体的产生起直接作用,这样的一种因就叫做同类因,也叫做近取因。近取因的概念应该这样理解,否则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所讲的一样:烟的近取因是火,因为是从火当中产生的。既然从火当中产生,火是燃烧性的,而烟没有燃烧性;那是不是有无情当中产生有情,有情当中产生无情的过失呢?绝对没有。这种过失不存在的原因,前面也已经分析过。世间当中,在瑜伽现量的因方面也可以这样分析。
实际上,根现量也好,瑜伽现量也好,任何现量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广泛了解。如果没有了解,我们现在现实中的有些现量的的确确也是很困难的。
比如说我们前两天讲的根现量,有时候认为根现量从阿赖耶中产生,有时候认为根现量的习气在阿赖耶中不存在。但实际上,无垢光尊者的《宗派宝藏论》中说,眼识、鼻识等上面不能积习气,它们不能作为习气的所依;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这八种识完全是分开的,也有这样的说法。而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阿赖耶指的是无分别的部分,阿赖耶识指的是明现部分。这样的话,我们的眼识也有明现的部分,也有无分别的部分;那是不是眼识也有阿赖耶,鼻识也有阿赖耶?从明现和它的本体的部分安立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承认。那眼根上能不能积习气呢?我们造的业在眼根上不保存,只是在心识的明清上面(指阿赖耶)保存(这里的保存与不保存是从现在世间的概念来说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根容易失毁,眼识容易断灭。如果真的在我们的眼根、眼识上面积习气,那么当眼根、眼识灭完了以后业也断了,业就有耗尽的过失。所以说,应该在阿赖耶上面存在。
有些论典中也有这样的比喻,金子可以作成耳环、项链等很多很多装饰品,这些各自分开的装饰品,实际上它们的反体都离不开金子的本体,但是它们并不是原来的金子。同样的道理,阿赖耶可以分六种根识,它们是不同反体;但是积累的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它们全部存在阿赖耶上面。还有一些比喻,比如说下雪的时候,我们在雪上面倒一点墨,而墨在雪上面不可能永远存在,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一会儿就没有了,但是这种墨直接或者间接已经倒在了地上;同样的道理,在眼根、眼识上面,众生的习气可以说已经经过,但实际上真正保留在阿赖耶上面。
阿赖耶,它是每一个众生在获得佛果之前一直不会断灭的一种心识,当众生转生到无色界的时候它也存在,当众生入于灭尽定的时候它也存在,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也讲了,关于无色定和灭尽定,各种宗派的说法都不相同,按照自宗的观点来讲它们也有一个非常细微的意识。如果没有细微的意识,那就不太合理。比如说瑜伽士已经入定好几天了,经过几天之后,为什么他的身体不腐烂?这说明细微的意识并没有离开。很多教证也是这样说明的。
我们在这里分析根现量的时候,它牵涉到很多问题。关于这些问题,道友们只依靠平时所讲的一堂课就完全能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勤看我们自宗最好的论典,就像《七宝藏》。如果没有时间看《七宝藏》,那就看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在显宗方面,应该说《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要点,这些要点也有因明方面的内容,也有中观方面的内容。在方便的时候,希望大家再三看一看。并不是说,今天因为考试我要看一看,今天因为讲考我要看一看,不要有这样的目的。平时就要了解,到底我们自宗怎么样承认?关于阿赖耶和瑜伽现量等方方面面的道理,如果都想了解,那必须长期去闻思。因此,经常要翻阅我们自宗非常可靠、非常合理的论典。再次翻阅之后,你就会懂得这些道理。
当我们有些道友提问题的时候,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宗的书籍根本没有翻阅。虽然有时候也翻阅,但这只不过是,在我们讲的时候走马观花般地过了而已。过完了以后再也没有翻阅的话,那就有可能对自宗的无垢观点并不清楚。很多难题,本来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早就在不同的论典中给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可是我们有些人又再次地问,又再次地问。但当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根本不在意,而后来“到底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到底瑜伽现量是什么样的?……”凭自己的分别念整天这样提出问题,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
我想外面的有些人,这方面的书籍也没有,资料也没有,传承也没有,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可是这些问题我们以前都讲过,讲完了以后也不敢说全部都明白;但是基本上这个要点在多少页,这应该清楚,或者说这是非常难的题,我一定要下功夫,这一部分我一定要了解。当你真正了解了以后,一辈子都可以用上。所以说,以后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永远的难题,永远都搞不懂这一部分,不要这样,也没有必要。通过分析,自相续一定会生起定解的。
前面已经讲了瑜伽现量的法相与分类,下面讲瑜伽现量的内容。当然瑜伽现量分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四种瑜伽现量,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讲佛的智慧,就是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这种智慧在《释量论·成量品》中有宣讲。
实际上,《释量论·成量品》专门讲了陈那论师《集量论》的顶礼句。这个顶礼句的前两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内容,麦彭仁波切解释的时候也这样说,克主杰解释的时候也这样说。应该说《集量论》中的前两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内容,而《成量品》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释量论》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成量品》是主要的论体,其他三品是支分。因此,我们学习因明的时候必须要懂得《释量论·成量品》。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其他的道理就可以间接了知。
所以,这次讲因明的同时,我也专门空出时间翻译了《释量论大疏·成量品》。全部翻译也有一定困难,只翻译了《成量品》。既然翻译了这一品,我也很想把一些重要的问题给大家讲完。如果实在来不及,我想到时候也有文字,只要有信心,你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学习了知其中的内容。
我呢,就像现在世间人们所说那样“宏观调控”,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必须抓住。那因明的重点抓哪些呢?第一个,抓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这是我们学习因明的重要内容。要通达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基本的条件必须承认前世后世存在。在《成量品》中,前面着重建立量,然后抉择前世后世,过了以后宣说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中唯一的量士夫。可见,也叙述了这个道理。那么,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是通过什么样的理由来抉择的呢?他能了知一切万法,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他无误了知并抉择了四谛——苦集灭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特点。跟任何外道、仙人、婆罗门等相比,这些智者和学者都没有这个特点。所以说,我们学习因明的时候应该抓住重点,这一点相当重要。
壬三(内容)分三:一、智慧之因;二、彼究竟之时;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
癸一、智慧之因:
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
如所尽所有本智。
这里是说,我们通过认认真真修学大悲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五度的方便方法和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六波罗蜜多我们通过精进修持之后,就会互相成为因缘。怎么样成为因缘呢?这两者,也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或者说方便和智慧,它们是建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相辅相成的不共因缘。怎么成为不共因缘呢?智慧资粮成为佛的如所有智的近取因,福德资粮或者方便作为它的俱有缘;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产生尽所有智,智慧资粮对它就成了助缘。
按照唯识宗以下宗派的观点,也就是经部和有部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也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按照大乘的观点,有能遣所遣的因缘关系等等,有不同说法。在这里,一方面在我们世间人面前可以建立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因缘产生,另一方面也可遮破外道的各种观点。所以说,论典中所说的佛的智慧依靠因缘而产生,这一点是成立的。如果我们想详细了解,《六十正理论讲义》,还有《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内容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总之,在这里就是说,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依靠智慧和方便而产生的,这两者互为因缘,应该这样来理解。
癸二、彼究竟之时:
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这些智慧大概在多少时日中究竟呢?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讲的三种圣者,他们的智慧需多少时间才能获得?
三种圣者中的第一个——声闻。非常非常精进的人在三世中可以获得声闻果位,这也是指利根者。利根者的话,经过前一世、这一世,在下一世的时候他就能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是非常利根者、精进者。如果是钝根者,或者是不太精进者,那也不一定,拖得也比较长。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的有些声闻,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才获得圣果,这种公案也比较多。所以说钝根者也不一定。
然后是缘觉。当然缘觉分两种,一种是麟角喻缘觉(指利根),还有一种是部行缘觉和住法缘觉(指钝根),有些论典是这样说的。但一般来讲,大多数论典里面说麟角喻缘觉比较利根,这样的利根者在一百个大劫中能获得缘觉果位。以前,荣素班智达在有些论典中说:缘觉中部行缘觉比较利根。为什么呢?因为在大众中(就是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他的修行也不受影响。现在我们有些修行人一直闭关不敢出来,这说明不一定是利根。如果在大城市里面成就,在各种环境、各种诱惑当中成就,那这是利根者。在这个问题上,荣素班智达也有不同说法。但不管怎么样,反正是指利根者,利根的缘觉在一百个劫中能获得成就。所以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差别。
而菩萨,三个阿僧祗劫就能获得佛果,当然三个阿僧祗劫也是指最利根;如果是中根者,七个阿僧祗劫;钝根者的话,三十三个阿僧祗劫,也有这样的说法。
按照经典来说明,这些圣者成就的时间有这样的差别,这是他们获得各自究竟智慧的时间。不管怎么样,最后他们都获得佛果。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讲的那样,声闻和缘觉也入于大乘,入大乘后经过三个阿僧祗劫等,都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那个时候的智慧,在世间当中是最圆满、最完美的,它能照见一切万法,能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是无比圆满的一种智慧。
癸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
方便薄弱二解脱,具习气故非本师,
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方便薄弱”是指布施、持戒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非常薄弱。“二种解脱”指的是声闻和缘觉的解脱。这两种解脱并不是很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习气。具有什么样的习气呢?这与我们在其他论典里面学过的一样,就是四种不知因。小乘自宗里面虽然没有说是所知障,但实际上这就是所知障,我们大乘的观点来讲他们具有所知障。四种不知因存在的缘故,声闻和缘觉两者并不具有最圆满的智慧,也并非最圆满断除一切罪业,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导师“非本师”。
为什么呢?真正的导师,他自己相续中的一切智慧和方便可以无误开示其他众生。就像《释量论》里面所讲的那样,如果自己不知方便,那对他人宣说就非常困难。“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有这么一个颂词。意思就是说,声闻缘觉,他们自己尚且不能如实了知一切万法的真理,那摄受众生,为他人宣说,就更有一定的困难。
《量理宝藏论自释》里面说,他们不仅方便薄弱,而且智慧也浅薄。因为声闻缘觉二者智慧也还没有圆满,只通达了一个人无我的智慧,根本没有通达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们的智慧也很欠缺,有这种说法。但小乘自宗认为,只有一个圆满的无我——人无我,并且声闻缘觉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他们自己认为智慧已经圆满了,但是方便的菩提心还不足够。所以具有四种不知因,这一点可以成立。意思就是说,我们世间所有的解脱当中,前面的两种解脱还不圆满,所以他们不能直接摄受有缘的众生。
“修习方便明万法,”也就是说,经过漫长时间精进修行,大乘菩萨的智慧已经圆满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都已经通达了。智慧通达的同时,相续中所有的无明烦恼障和习气障全部都断根了,全部都断除了;所以能了知万法,而且一切断证功德圆满。断证功德圆满的就是佛陀,佛陀就是世间唯一的遍知,这一点可以成立。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在整个世间中佛陀是唯一遍知一切万法的智智,任何学者、智者都无法与他的智慧相比,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这是佛和其他果位的差别。
辛二(成量之理)分二:一、建立现量;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
壬一、建立现量:
已决识及决定识,乃分别故非现量,
所有瑜伽之现量,皆现量故成立量。
我们前面讲的,以前已经了知而再了知的已决识,与相续当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引生出来的决定性定解,因为这两者都有分别的缘故,所以它们并不是这里的瑜伽现量。意思就是说,瑜伽现量肯定不是已决识与决定识。因为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认为,已决识和现量有同体的部分;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前面都已经遮破完了。还有外道的论师认为,分别念和现量也有同体的关系,但这个道理也是不合理的,我们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所以说,决定识和已决识的瑜伽现量绝对不存在。
那么,瑜伽现量可不可以作为正量呢?可以。为什么是正量呢?因为它是现量的缘故。不管是声闻缘觉的照见或者是佛菩萨的照见,外境真相如何存在,他们的有境就会如理如实地照见。这样的照见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现量。所以说,虽然它不属于根现量和意现量当中,但是他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现量——瑜伽现量,因此我们称为量。为什么是量呢?因为是现量之故。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壬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
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
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依靠这种量怎么样进行取舍呢?
世间中是依靠量来取舍的,既然是依靠量来取舍,那么圣者是怎么取舍的,凡夫人是怎么取舍的?有这么一个疑问。
首先我们说,世间中这些还没有得圣果的,相续中还具有业障的凡夫人,他们的正量是依靠自己的见闻觉知、忆念等来决定,决定之后再进行取舍。比如说我们先通过现量见到,见到以后在相续中产生决定性,有了决定性以后才可以取舍。
仅仅是现量能不能取舍呢?绝对不行。比如说有些婴儿,他对红红的火看是看得到,可是因为他的决定性还没有成熟的缘故,他的手在火里面燃烧,他也不知道取舍。把火扔出去或者不能接触火,这样取舍的概念对婴儿来说是没有的。对我们大人来讲,既能现量见到火的自相,又能产生决定性。我们通过决定就可以知道,这里面有水不能跨过去,不然沉在里面淹死了也不知道;这里有火,我不能接触,接触的话可能会把我的手烧烂。有取的概念,也有舍的概念。
我们凡夫人的取舍,全部是依靠现量来产生决定,然后再依决定性进行取舍,这是我们凡夫人依靠量来进行取舍的一种方法。而圣者完全是不相同的,圣者全部是依靠等持。比如第八地菩萨以上全部是依靠等持力,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什么都是依靠等持力来进行取舍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等经典里面已经讲了十万个等持。佛和菩萨积累资粮、增长智慧,全部是依靠等持来进行取舍的。所以圣者完全是依靠等持来取舍的,这种量也是瑜伽现量。我们凡夫人,先用自己的现量,产生决定性后再进行取舍;而圣者是以瑜伽现量的等持——能照见一切诸法的力量来进行操作的,这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辛三(能立之量)分三:一、建立本体;二、建立法相;三、遣于成立义之诤。
壬一(建立本体)分二:一、建立过去未来;二、建立所依能依。
癸一、建立过去未来:
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
这个道理大家也应该清楚,世间唯一的遍知——佛陀,他是依靠什么样的量来成立的?尤其是,佛陀既要知道现在的一切法,又要知道未来和过去的一切法,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照见的呢?是不是能照见自相?如果能照见自相,过去的法已经灭完了,现在的法虽然存在,但是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过去和未来的法的自相现在绝对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佛陀以什么样的现量来照见?有这方面的疑问。
当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以前克主杰大师在相关因明论典中说,佛陀照见未来和过去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智慧资粮已经圆满,我们在讲《中观庄严论》的时候也讲过。就像佛陀福德资粮圆满的缘故,在佛陀面前一些不清净的食物(如马麦)已经变成了清净的美味佳肴;同样的道理,未来、过去的一切法也是依靠佛陀智慧资粮圆满的力量才照见的,也有这种说法。在《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里面,对佛照见过去和未来的事实是通过比量来说明的。同时也说了,佛陀如何照见万法的境相,以凡夫的分别念来进行衡量非常困难。我们凡夫人就像孩童一样,大人所有的想法、心里面的各种目的,让愚痴的孩童来进行预测恐怕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说有一位读幼儿园的孩子,他父亲是博士,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以及想法全部让他来衡量,恐怕在他的智慧还没有成熟之前,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佛陀到底对一切万法是怎么样了知的?是以有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还是以无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我们像盲人摸大象一样去观察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了知一切万法的境相,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们在外道面前也千万不能说:佛陀都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可能会问:不可思议的话,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或怎么成立佛能照见一切万法?“这一点也是不可思议的。”“那所有的一切回答全部在不可思议中能包括吗?”这样一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在这里面也应该进行分析。但是分析的时候,并不是说“佛陀就是遍知”,不能三言两语就解决一切事情,应该很细致地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对佛陀的智慧要产生无伪的定解,对对方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来进行说明。
其实我们现在学因明的时候,我非常希望我们的道友,大家在互相沟通的时候要“会说话”。有些人可能这么想,怎么说会说话呢?我一直会说话,从几岁开始到现在我都在说话。可是,真的,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辩论的过程中好多人都不会说话。心里面所想的,要么说一句话,要么中间根本没有装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确确实实语言非常重要。如果说话非常完美,那么别人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昨前天,有几个我所资助的大学生,可能有七八个,我也跟他们讲了:“你们以后还是好好地锻炼一下!”我们很多人都不会说话,很多问题怎么样衔接、怎么样表达,在这些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不管是外道也好,或者是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们说:你们佛教的见修行果的关系是什么样?那我们的回答既要符合对方的心意,又要能说出自己的依据。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沟通,没有一定的锻炼,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夫,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平时自己在修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还是要互相沟通,这有一定的必要。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理解能力还是可以,但是一直口里面吐不出来,要吐出来非常困难,一直半天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也好像一块一块的,中间都是断的,断断续续。这样的话,就没办法成为完整的语言。说什么事情,该说的时候,这个问题从头到尾必须要说清楚。不该说的时候,无关的语言不需要说很多。所以,平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锻炼还是很重要。
当然,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界,也许就会知道。任何一位大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领导也好,如果他们语言功夫非常好,那不管找工作,或者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方便。如果语言功夫不太好,不善于表达,一说话就马上得罪上上下下的人,或者自己的想法根本没办法表达出来,那做什么事情恐怕都不太方便。所以,说话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想虽然我们不像世间人一样,通过花言巧语来引诱别人,这倒是不需要的;但是讲经说法,或者是把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传达给别人,这都需要语言艺术。甚至,有时候打一个电话也有很大的差别,你们很多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对方说话非常不错,打电话听起来很舒服;如果对方说一句话,要么骂人,要么说不出来……反正有很多区别。
所以,大家在“世尊成为量士夫”这个问题上也应该值得分析。那么,当对方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回答呢?可以这样说:比如佛陀怎样了知一切万法,《释量论》及其解释里面都已经讲了,一般入于睡眠的人不知道醒觉者的心;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被能取所取蒙蔽的凡夫人,怎么能如理如实了知一切智智照见、衡量万法的境界呢?根本不知道。所以说,一切智智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首先我们可以这样确定,这一点也非常需要。
那佛陀到底怎么成为遍知呢?有些人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我们身上有84000虫,他已经知道了,所以佛陀是遍知者。这也是一个层面。有些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2500多年前或者2900多年前出世的佛陀,已经对未来的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等授记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是遍知者。这也是一部分。但是在《释量论》中讲了,佛陀了知昆虫的数目并不是特别需要,因为并不是以这个来建立遍知的。有些说佛陀有神通,他能照见弟子的相续,所以他是遍知。这也是不圆满的,因为不仅是佛陀,世间上的仙人也能做到。有神通的话,世间的鹫鹰,也就是老鹰,它们也有神通。可以这样说吧,它们有眼通。《释量论》中也说了,如果你特别喜欢神通,那你不用依止佛陀了,依止老鹰或者鹫鹰就可以了。而我们唯一的理由,刚才也给大家讲了。
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难以测度,“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他的智慧以我们凡夫人观现世量来进行衡量,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得不出一个非常完美的结论。
虽然佛智无法测,但也可通过以下两个推理来推知。第一个,以佛陀的教言来推知,他是一切智智者。
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佛陀具有一切智智的智慧,那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推理能了知呢?“言词特征”。对佛陀言词的特点,如果我们如理如实通达、决定,已经确定无疑,那么就能推知语言的来源肯定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知的呢?可以这样回答:佛陀的教言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可以照见,通过阅读佛教的《大藏经》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深奥的意义,唯一一切智智的智者才可以通晓,一般的凡夫人绝对不可能通达。
我们有些人,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人,也不认识这个人,但是翻阅了他的书以后,“噢,这个人的学问肯定很不错,你看他把古今中外所有论典的相关内容全部都引用在这里面,肯定这个人的智慧很了不起。”通过他的语言,对他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大藏经》已经摆在很多寺院的藏经楼里面,后代的智者通过翻阅《大藏经》,就会认识到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而一般的仙人、老鹰,或者说世间的智者等等,他们根本不能通达这样的智慧。所以说,通过语言来了知佛陀,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论证方法。
当时,中国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鲁迅先生,他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后,一直赞叹不已地说,我们这些文学家辛辛苦苦一辈子研究,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对我们讲得明明白白。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道理。实际上,这也是通过语言来了知佛的智慧的。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确信。因为,历史上这么多智者的论著一一都被推翻完了,但是佛陀的教理,尤其是他所宣讲的四谛真理,任何人也没办法推翻,因此说词句是非常重要的。言词的特征如果决定,也能了知前生。所谓前生,是指这种言词的来源肯定有一个瑜伽现量。它前面肯定有获得无我智慧的瑜伽现量,否则,这么深奥的道理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以前的佛陀怎么是遍知者呢?我们通过现在的道理可以了知。
这是对前世的推断,然后是建立未来我们也能获得这样的瑜伽现量:
串习圆满明了彼,遮他边定而证实。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断定我们未来会成就瑜伽现量呢?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了知。前面的佛陀是怎么样修道的呢?他们是依靠自己心的力量,经过漫长时间地修学,在圆满福德和智慧资粮以后才成就这样的果位;那么,我们现在这些人也通过积累资粮、圆满修学、圆满串习,漫长的时间过后,也可以获得如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的瑜伽现量。
为什么呢?因为遮除了其他的边而成立了自己的真相。为什么遮除了其他的边呢?遮除其他边如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的所依不稳固,很有可能现在学的在以后全部都报费了,最后一点都不剩下;但是并不是这样,心性光明的所依非常稳固。在这样的心上面会不会,如果没有增加力量,就有可能失毁,但是也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心的力量上,依靠前世学的真理和后世学的真理,
第五十七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量理宝藏论》中,今天继续讲四种现量里面的瑜伽现量。关于瑜伽现量的对境,实际上瑜伽现量能照见万法的真相,当然瑜伽现量当中也有不同的差别,但一般来讲就是空性和无我。那怎么照见空性和无我呢?比如说,我们以根现量的角度来讲,对境要有自相才可以照见它的本体,而空性和无我本来都没有本体,那怎么现量见呢?如果是以总相的方式来见,就不是现量了,那怎么能照见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五蕴当中没有我和我所,就像照见没有瓶子的地方一样,实际上没有瓶子的名言可以建立,也可以说现量见到没有瓶子。因为,有瓶子的话,在这个地方就完全能照见;同样的道理,如果有我和我所,那么在五蕴中应该完全能照见。照见无有我和我所的五蕴的原因,在名言中可以安立我不存在的真相。虽然无的东西、空的东西没有自相,但是我们在建立名言的时候可以这样安立。所以瑜伽现量的对境就是无我、空性,可以这样说。也可以说是瑜伽现量的所缘缘,所缘缘就是这样的。
然后是瑜伽现量的增上缘。我们昨天也讲了,应该是一种殊胜的等持,或者说是依靠等持而产生的修行的力量。
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当然,见道以后的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就是前面的无分别念。那么得一地菩萨的等无间缘是什么样呢?就是前面的有漏法。这一点你们也记得,《俱舍论》中也讲了:一般来讲无漏法产生无漏法,有漏法产生有漏法;但是也有特殊,比如说凡夫最后心的刹那的有漏法,它可以产生圣者的第一个无漏法,这是可以产生的。所以,所谓同类因并不一定是,它(因)的颜色、形状或者说它的形体全部跟果一模一样,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是这样,种子是灰色的,而苗芽是绿色的,那这两者从颜色来讲就不是同类因了,有这种过失。其实,同类因是指对果的本体的产生起直接作用,这样的一种因就叫做同类因,也叫做近取因。近取因的概念应该这样理解,否则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所讲的一样:烟的近取因是火,因为是从火当中产生的。既然从火当中产生,火是燃烧性的,而烟没有燃烧性;那是不是有无情当中产生有情,有情当中产生无情的过失呢?绝对没有。这种过失不存在的原因,前面也已经分析过。世间当中,在瑜伽现量的因方面也可以这样分析。
实际上,根现量也好,瑜伽现量也好,任何现量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广泛了解。如果没有了解,我们现在现实中的有些现量的的确确也是很困难的。
比如说我们前两天讲的根现量,有时候认为根现量从阿赖耶中产生,有时候认为根现量的习气在阿赖耶中不存在。但实际上,无垢光尊者的《宗派宝藏论》中说,眼识、鼻识等上面不能积习气,它们不能作为习气的所依;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这八种识完全是分开的,也有这样的说法。而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阿赖耶指的是无分别的部分,阿赖耶识指的是明现部分。这样的话,我们的眼识也有明现的部分,也有无分别的部分;那是不是眼识也有阿赖耶,鼻识也有阿赖耶?从明现和它的本体的部分安立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承认。那眼根上能不能积习气呢?我们造的业在眼根上不保存,只是在心识的明清上面(指阿赖耶)保存(这里的保存与不保存是从现在世间的概念来说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根容易失毁,眼识容易断灭。如果真的在我们的眼根、眼识上面积习气,那么当眼根、眼识灭完了以后业也断了,业就有耗尽的过失。所以说,应该在阿赖耶上面存在。
有些论典中也有这样的比喻,金子可以作成耳环、项链等很多很多装饰品,这些各自分开的装饰品,实际上它们的反体都离不开金子的本体,但是它们并不是原来的金子。同样的道理,阿赖耶可以分六种根识,它们是不同反体;但是积累的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它们全部存在阿赖耶上面。还有一些比喻,比如说下雪的时候,我们在雪上面倒一点墨,而墨在雪上面不可能永远存在,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一会儿就没有了,但是这种墨直接或者间接已经倒在了地上;同样的道理,在眼根、眼识上面,众生的习气可以说已经经过,但实际上真正保留在阿赖耶上面。
阿赖耶,它是每一个众生在获得佛果之前一直不会断灭的一种心识,当众生转生到无色界的时候它也存在,当众生入于灭尽定的时候它也存在,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也讲了,关于无色定和灭尽定,各种宗派的说法都不相同,按照自宗的观点来讲它们也有一个非常细微的意识。如果没有细微的意识,那就不太合理。比如说瑜伽士已经入定好几天了,经过几天之后,为什么他的身体不腐烂?这说明细微的意识并没有离开。很多教证也是这样说明的。
我们在这里分析根现量的时候,它牵涉到很多问题。关于这些问题,道友们只依靠平时所讲的一堂课就完全能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勤看我们自宗最好的论典,就像《七宝藏》。如果没有时间看《七宝藏》,那就看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在显宗方面,应该说《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要点,这些要点也有因明方面的内容,也有中观方面的内容。在方便的时候,希望大家再三看一看。并不是说,今天因为考试我要看一看,今天因为讲考我要看一看,不要有这样的目的。平时就要了解,到底我们自宗怎么样承认?关于阿赖耶和瑜伽现量等方方面面的道理,如果都想了解,那必须长期去闻思。因此,经常要翻阅我们自宗非常可靠、非常合理的论典。再次翻阅之后,你就会懂得这些道理。
当我们有些道友提问题的时候,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宗的书籍根本没有翻阅。虽然有时候也翻阅,但这只不过是,在我们讲的时候走马观花般地过了而已。过完了以后再也没有翻阅的话,那就有可能对自宗的无垢观点并不清楚。很多难题,本来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早就在不同的论典中给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可是我们有些人又再次地问,又再次地问。但当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根本不在意,而后来“到底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到底瑜伽现量是什么样的?……”凭自己的分别念整天这样提出问题,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
我想外面的有些人,这方面的书籍也没有,资料也没有,传承也没有,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可是这些问题我们以前都讲过,讲完了以后也不敢说全部都明白;但是基本上这个要点在多少页,这应该清楚,或者说这是非常难的题,我一定要下功夫,这一部分我一定要了解。当你真正了解了以后,一辈子都可以用上。所以说,以后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永远的难题,永远都搞不懂这一部分,不要这样,也没有必要。通过分析,自相续一定会生起定解的。
前面已经讲了瑜伽现量的法相与分类,下面讲瑜伽现量的内容。当然瑜伽现量分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四种瑜伽现量,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讲佛的智慧,就是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这种智慧在《释量论·成量品》中有宣讲。
实际上,《释量论·成量品》专门讲了陈那论师《集量论》的顶礼句。这个顶礼句的前两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内容,麦彭仁波切解释的时候也这样说,克主杰解释的时候也这样说。应该说《集量论》中的前两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内容,而《成量品》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释量论》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成量品》是主要的论体,其他三品是支分。因此,我们学习因明的时候必须要懂得《释量论·成量品》。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其他的道理就可以间接了知。
所以,这次讲因明的同时,我也专门空出时间翻译了《释量论大疏·成量品》。全部翻译也有一定困难,只翻译了《成量品》。既然翻译了这一品,我也很想把一些重要的问题给大家讲完。如果实在来不及,我想到时候也有文字,只要有信心,你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学习了知其中的内容。
我呢,就像现在世间人们所说那样“宏观调控”,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必须抓住。那因明的重点抓哪些呢?第一个,抓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这是我们学习因明的重要内容。要通达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基本的条件必须承认前世后世存在。在《成量品》中,前面着重建立量,然后抉择前世后世,过了以后宣说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中唯一的量士夫。可见,也叙述了这个道理。那么,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是通过什么样的理由来抉择的呢?他能了知一切万法,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他无误了知并抉择了四谛——苦集灭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特点。跟任何外道、仙人、婆罗门等相比,这些智者和学者都没有这个特点。所以说,我们学习因明的时候应该抓住重点,这一点相当重要。
壬三(内容)分三:一、智慧之因;二、彼究竟之时;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
癸一、智慧之因:
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
如所尽所有本智。
这里是说,我们通过认认真真修学大悲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五度的方便方法和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六波罗蜜多我们通过精进修持之后,就会互相成为因缘。怎么样成为因缘呢?这两者,也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或者说方便和智慧,它们是建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相辅相成的不共因缘。怎么成为不共因缘呢?智慧资粮成为佛的如所有智的近取因,福德资粮或者方便作为它的俱有缘;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产生尽所有智,智慧资粮对它就成了助缘。
按照唯识宗以下宗派的观点,也就是经部和有部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也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按照大乘的观点,有能遣所遣的因缘关系等等,有不同说法。在这里,一方面在我们世间人面前可以建立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因缘产生,另一方面也可遮破外道的各种观点。所以说,论典中所说的佛的智慧依靠因缘而产生,这一点是成立的。如果我们想详细了解,《六十正理论讲义》,还有《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内容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总之,在这里就是说,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依靠智慧和方便而产生的,这两者互为因缘,应该这样来理解。
癸二、彼究竟之时:
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这些智慧大概在多少时日中究竟呢?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讲的三种圣者,他们的智慧需多少时间才能获得?
三种圣者中的第一个——声闻。非常非常精进的人在三世中可以获得声闻果位,这也是指利根者。利根者的话,经过前一世、这一世,在下一世的时候他就能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是非常利根者、精进者。如果是钝根者,或者是不太精进者,那也不一定,拖得也比较长。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的有些声闻,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才获得圣果,这种公案也比较多。所以说钝根者也不一定。
然后是缘觉。当然缘觉分两种,一种是麟角喻缘觉(指利根),还有一种是部行缘觉和住法缘觉(指钝根),有些论典是这样说的。但一般来讲,大多数论典里面说麟角喻缘觉比较利根,这样的利根者在一百个大劫中能获得缘觉果位。以前,荣素班智达在有些论典中说:缘觉中部行缘觉比较利根。为什么呢?因为在大众中(就是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他的修行也不受影响。现在我们有些修行人一直闭关不敢出来,这说明不一定是利根。如果在大城市里面成就,在各种环境、各种诱惑当中成就,那这是利根者。在这个问题上,荣素班智达也有不同说法。但不管怎么样,反正是指利根者,利根的缘觉在一百个劫中能获得成就。所以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差别。
而菩萨,三个阿僧祗劫就能获得佛果,当然三个阿僧祗劫也是指最利根;如果是中根者,七个阿僧祗劫;钝根者的话,三十三个阿僧祗劫,也有这样的说法。
按照经典来说明,这些圣者成就的时间有这样的差别,这是他们获得各自究竟智慧的时间。不管怎么样,最后他们都获得佛果。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讲的那样,声闻和缘觉也入于大乘,入大乘后经过三个阿僧祗劫等,都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那个时候的智慧,在世间当中是最圆满、最完美的,它能照见一切万法,能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是无比圆满的一种智慧。
癸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
方便薄弱二解脱,具习气故非本师,
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方便薄弱”是指布施、持戒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非常薄弱。“二种解脱”指的是声闻和缘觉的解脱。这两种解脱并不是很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习气。具有什么样的习气呢?这与我们在其他论典里面学过的一样,就是四种不知因。小乘自宗里面虽然没有说是所知障,但实际上这就是所知障,我们大乘的观点来讲他们具有所知障。四种不知因存在的缘故,声闻和缘觉两者并不具有最圆满的智慧,也并非最圆满断除一切罪业,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导师“非本师”。
为什么呢?真正的导师,他自己相续中的一切智慧和方便可以无误开示其他众生。就像《释量论》里面所讲的那样,如果自己不知方便,那对他人宣说就非常困难。“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有这么一个颂词。意思就是说,声闻缘觉,他们自己尚且不能如实了知一切万法的真理,那摄受众生,为他人宣说,就更有一定的困难。
《量理宝藏论自释》里面说,他们不仅方便薄弱,而且智慧也浅薄。因为声闻缘觉二者智慧也还没有圆满,只通达了一个人无我的智慧,根本没有通达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们的智慧也很欠缺,有这种说法。但小乘自宗认为,只有一个圆满的无我——人无我,并且声闻缘觉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他们自己认为智慧已经圆满了,但是方便的菩提心还不足够。所以具有四种不知因,这一点可以成立。意思就是说,我们世间所有的解脱当中,前面的两种解脱还不圆满,所以他们不能直接摄受有缘的众生。
“修习方便明万法,”也就是说,经过漫长时间精进修行,大乘菩萨的智慧已经圆满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都已经通达了。智慧通达的同时,相续中所有的无明烦恼障和习气障全部都断根了,全部都断除了;所以能了知万法,而且一切断证功德圆满。断证功德圆满的就是佛陀,佛陀就是世间唯一的遍知,这一点可以成立。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在整个世间中佛陀是唯一遍知一切万法的智智,任何学者、智者都无法与他的智慧相比,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这是佛和其他果位的差别。
辛二(成量之理)分二:一、建立现量;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
壬一、建立现量:
已决识及决定识,乃分别故非现量,
所有瑜伽之现量,皆现量故成立量。
我们前面讲的,以前已经了知而再了知的已决识,与相续当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引生出来的决定性定解,因为这两者都有分别的缘故,所以它们并不是这里的瑜伽现量。意思就是说,瑜伽现量肯定不是已决识与决定识。因为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认为,已决识和现量有同体的部分;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前面都已经遮破完了。还有外道的论师认为,分别念和现量也有同体的关系,但这个道理也是不合理的,我们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所以说,决定识和已决识的瑜伽现量绝对不存在。
那么,瑜伽现量可不可以作为正量呢?可以。为什么是正量呢?因为它是现量的缘故。不管是声闻缘觉的照见或者是佛菩萨的照见,外境真相如何存在,他们的有境就会如理如实地照见。这样的照见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现量。所以说,虽然它不属于根现量和意现量当中,但是他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现量——瑜伽现量,因此我们称为量。为什么是量呢?因为是现量之故。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壬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
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
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依靠这种量怎么样进行取舍呢?
世间中是依靠量来取舍的,既然是依靠量来取舍,那么圣者是怎么取舍的,凡夫人是怎么取舍的?有这么一个疑问。
首先我们说,世间中这些还没有得圣果的,相续中还具有业障的凡夫人,他们的正量是依靠自己的见闻觉知、忆念等来决定,决定之后再进行取舍。比如说我们先通过现量见到,见到以后在相续中产生决定性,有了决定性以后才可以取舍。
仅仅是现量能不能取舍呢?绝对不行。比如说有些婴儿,他对红红的火看是看得到,可是因为他的决定性还没有成熟的缘故,他的手在火里面燃烧,他也不知道取舍。把火扔出去或者不能接触火,这样取舍的概念对婴儿来说是没有的。对我们大人来讲,既能现量见到火的自相,又能产生决定性。我们通过决定就可以知道,这里面有水不能跨过去,不然沉在里面淹死了也不知道;这里有火,我不能接触,接触的话可能会把我的手烧烂。有取的概念,也有舍的概念。
我们凡夫人的取舍,全部是依靠现量来产生决定,然后再依决定性进行取舍,这是我们凡夫人依靠量来进行取舍的一种方法。而圣者完全是不相同的,圣者全部是依靠等持。比如第八地菩萨以上全部是依靠等持力,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什么都是依靠等持力来进行取舍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等经典里面已经讲了十万个等持。佛和菩萨积累资粮、增长智慧,全部是依靠等持来进行取舍的。所以圣者完全是依靠等持来取舍的,这种量也是瑜伽现量。我们凡夫人,先用自己的现量,产生决定性后再进行取舍;而圣者是以瑜伽现量的等持——能照见一切诸法的力量来进行操作的,这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辛三(能立之量)分三:一、建立本体;二、建立法相;三、遣于成立义之诤。
壬一(建立本体)分二:一、建立过去未来;二、建立所依能依。
癸一、建立过去未来:
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
这个道理大家也应该清楚,世间唯一的遍知——佛陀,他是依靠什么样的量来成立的?尤其是,佛陀既要知道现在的一切法,又要知道未来和过去的一切法,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照见的呢?是不是能照见自相?如果能照见自相,过去的法已经灭完了,现在的法虽然存在,但是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过去和未来的法的自相现在绝对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佛陀以什么样的现量来照见?有这方面的疑问。
当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以前克主杰大师在相关因明论典中说,佛陀照见未来和过去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智慧资粮已经圆满,我们在讲《中观庄严论》的时候也讲过。就像佛陀福德资粮圆满的缘故,在佛陀面前一些不清净的食物(如马麦)已经变成了清净的美味佳肴;同样的道理,未来、过去的一切法也是依靠佛陀智慧资粮圆满的力量才照见的,也有这种说法。在《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里面,对佛照见过去和未来的事实是通过比量来说明的。同时也说了,佛陀如何照见万法的境相,以凡夫的分别念来进行衡量非常困难。我们凡夫人就像孩童一样,大人所有的想法、心里面的各种目的,让愚痴的孩童来进行预测恐怕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说有一位读幼儿园的孩子,他父亲是博士,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以及想法全部让他来衡量,恐怕在他的智慧还没有成熟之前,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佛陀到底对一切万法是怎么样了知的?是以有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还是以无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我们像盲人摸大象一样去观察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了知一切万法的境相,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们在外道面前也千万不能说:佛陀都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可能会问:不可思议的话,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或怎么成立佛能照见一切万法?“这一点也是不可思议的。”“那所有的一切回答全部在不可思议中能包括吗?”这样一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在这里面也应该进行分析。但是分析的时候,并不是说“佛陀就是遍知”,不能三言两语就解决一切事情,应该很细致地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对佛陀的智慧要产生无伪的定解,对对方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来进行说明。
其实我们现在学因明的时候,我非常希望我们的道友,大家在互相沟通的时候要“会说话”。有些人可能这么想,怎么说会说话呢?我一直会说话,从几岁开始到现在我都在说话。可是,真的,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辩论的过程中好多人都不会说话。心里面所想的,要么说一句话,要么中间根本没有装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确确实实语言非常重要。如果说话非常完美,那么别人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昨前天,有几个我所资助的大学生,可能有七八个,我也跟他们讲了:“你们以后还是好好地锻炼一下!”我们很多人都不会说话,很多问题怎么样衔接、怎么样表达,在这些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不管是外道也好,或者是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们说:你们佛教的见修行果的关系是什么样?那我们的回答既要符合对方的心意,又要能说出自己的依据。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沟通,没有一定的锻炼,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夫,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平时自己在修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还是要互相沟通,这有一定的必要。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理解能力还是可以,但是一直口里面吐不出来,要吐出来非常困难,一直半天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也好像一块一块的,中间都是断的,断断续续。这样的话,就没办法成为完整的语言。说什么事情,该说的时候,这个问题从头到尾必须要说清楚。不该说的时候,无关的语言不需要说很多。所以,平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锻炼还是很重要。
当然,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界,也许就会知道。任何一位大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领导也好,如果他们语言功夫非常好,那不管找工作,或者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方便。如果语言功夫不太好,不善于表达,一说话就马上得罪上上下下的人,或者自己的想法根本没办法表达出来,那做什么事情恐怕都不太方便。所以,说话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想虽然我们不像世间人一样,通过花言巧语来引诱别人,这倒是不需要的;但是讲经说法,或者是把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传达给别人,这都需要语言艺术。甚至,有时候打一个电话也有很大的差别,你们很多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对方说话非常不错,打电话听起来很舒服;如果对方说一句话,要么骂人,要么说不出来……反正有很多区别。
所以,大家在“世尊成为量士夫”这个问题上也应该值得分析。那么,当对方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回答呢?可以这样说:比如佛陀怎样了知一切万法,《释量论》及其解释里面都已经讲了,一般入于睡眠的人不知道醒觉者的心;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被能取所取蒙蔽的凡夫人,怎么能如理如实了知一切智智照见、衡量万法的境界呢?根本不知道。所以说,一切智智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首先我们可以这样确定,这一点也非常需要。
那佛陀到底怎么成为遍知呢?有些人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我们身上有84000虫,他已经知道了,所以佛陀是遍知者。这也是一个层面。有些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2500多年前或者2900多年前出世的佛陀,已经对未来的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等授记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是遍知者。这也是一部分。但是在《释量论》中讲了,佛陀了知昆虫的数目并不是特别需要,因为并不是以这个来建立遍知的。有些说佛陀有神通,他能照见弟子的相续,所以他是遍知。这也是不圆满的,因为不仅是佛陀,世间上的仙人也能做到。有神通的话,世间的鹫鹰,也就是老鹰,它们也有神通。可以这样说吧,它们有眼通。《释量论》中也说了,如果你特别喜欢神通,那你不用依止佛陀了,依止老鹰或者鹫鹰就可以了。而我们唯一的理由,刚才也给大家讲了。
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难以测度,“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他的智慧以我们凡夫人观现世量来进行衡量,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得不出一个非常完美的结论。
虽然佛智无法测,但也可通过以下两个推理来推知。第一个,以佛陀的教言来推知,他是一切智智者。
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佛陀具有一切智智的智慧,那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推理能了知呢?“言词特征”。对佛陀言词的特点,如果我们如理如实通达、决定,已经确定无疑,那么就能推知语言的来源肯定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知的呢?可以这样回答:佛陀的教言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可以照见,通过阅读佛教的《大藏经》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深奥的意义,唯一一切智智的智者才可以通晓,一般的凡夫人绝对不可能通达。
我们有些人,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人,也不认识这个人,但是翻阅了他的书以后,“噢,这个人的学问肯定很不错,你看他把古今中外所有论典的相关内容全部都引用在这里面,肯定这个人的智慧很了不起。”通过他的语言,对他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大藏经》已经摆在很多寺院的藏经楼里面,后代的智者通过翻阅《大藏经》,就会认识到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而一般的仙人、老鹰,或者说世间的智者等等,他们根本不能通达这样的智慧。所以说,通过语言来了知佛陀,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论证方法。
当时,中国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鲁迅先生,他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后,一直赞叹不已地说,我们这些文学家辛辛苦苦一辈子研究,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对我们讲得明明白白。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道理。实际上,这也是通过语言来了知佛的智慧的。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确信。因为,历史上这么多智者的论著一一都被推翻完了,但是佛陀的教理,尤其是他所宣讲的四谛真理,任何人也没办法推翻,因此说词句是非常重要的。言词的特征如果决定,也能了知前生。所谓前生,是指这种言词的来源肯定有一个瑜伽现量。它前面肯定有获得无我智慧的瑜伽现量,否则,这么深奥的道理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以前的佛陀怎么是遍知者呢?我们通过现在的道理可以了知。
这是对前世的推断,然后是建立未来我们也能获得这样的瑜伽现量:
串习圆满明了彼,遮他边定而证实。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断定我们未来会成就瑜伽现量呢?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了知。前面的佛陀是怎么样修道的呢?他们是依靠自己心的力量,经过漫长时间地修学,在圆满福德和智慧资粮以后才成就这样的果位;那么,我们现在这些人也通过积累资粮、圆满修学、圆满串习,漫长的时间过后,也可以获得如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的瑜伽现量。
为什么呢?因为遮除了其他的边而成立了自己的真相。为什么遮除了其他的边呢?遮除其他边如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的所依不稳固,很有可能现在学的在以后全部都报费了,最后一点都不剩下;但是并不是这样,心性光明的所依非常稳固。在这样的心上面会不会,如果没有增加力量,就有可能失毁,但是也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心的力量上,依靠前世学的真理和后世学的真理,逐渐逐渐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成立的。不成立的任何因缘,在因明的推理中根本找不到。
所以我们只有两种推理:第一种推理,用佛陀的语言来了知佛陀是遍知者;第二种推理,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现在的修行,未来都可以成佛。将来成佛的原因有二:它的所依稳固之故,遮除了其他边的缘故;通过这两种推理可以建立我们自己将来会现前瑜伽现量。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逐渐逐渐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成立的。不成立的任何因缘,在因明的推理中根本找不到。
所以我们只有两种推理:第一种推理,用佛陀的语言来了知佛陀是遍知者;第二种推理,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现在的修行,未来都可以成佛。将来成佛的原因有二:它的所依稳固之故,遮除了其他边的缘故;通过这两种推理可以建立我们自己将来会现前瑜伽现量。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