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返回 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98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八十四、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于鞞舍离时,鞞舍离的人高声唱传,而往诣佛所,去供养礼事。这时居住于附近的诸名德长老比丘,知道坐禅是以声音为刺(为障碍),因此而避至于牛角婆罗林,佛陀乃赞叹他们。佛陀则遂说持戒、护诸根,至于四禅、四无色定之刺。并说欲、恚、愚痴之三刺。而漏尽的阿罗汉则已断离刺,已灭刺而不复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鞞舍离(译为广严。跋耆国的首都),住在于猕猴江(猕猴池)边的高楼台观。这里也有诸名德(众所知识),长老上尊(戒腊十年以上之比丘)、大弟子等人,所谓遮罗、优簸遮罗、贤善、贤患、无患,耶舍等上称人物的比丘。像如是比类的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比丘,也游行在鞞舍离的猕猴江边的高楼台观,都统统近于佛陀所住的叶屋(叶庵,以树叶等搭成的临时的精舍)之旁边而住。

诸鞞舍离的丽掣(离车族),听闻世尊游行在于鞞舍离的猕猴江边的高楼台观后,便作如是之念:我们宁可作大如意足(很多主高贵善美的车乘),作王的威德,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城,往诣于佛所,去供养礼事吧!

这时,诸位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听闻诸位鞞舍离的丽掣(离车族)们,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城,来诣佛所,要供养礼事。大众便作如是之念:坐禅乃以声音为刺(障碍),世尊也说坐禅乃以声音为刺,我们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牛师师园、音声丛树)。在那个地方乃没有闹乱,乃远离杂处而可以独住,为闲居的静处,可以宴坐思惟。于是,诸位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们,都往诣牛角娑罗林,在那个无乱,而远离杂闹之处,而能独住,为闲居的静处,在那个地方宴坐思惟。

那时,众多的鞞舍离丽掣(离车族)们,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都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往诣佛所,去供养礼事。有的鞞舍离丽掣,乃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旁。有的则和佛陀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叉手(合掌)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却遥见佛陀后,就默然而坐。

这时,众多的鞞舍离的丽掣们,各人已坐定后,世尊就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后,就默然而住。于是,众多的鞞舍离的丽掣们,受世尊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就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佛的身边三匝后离去。

鞞舍离的丽掣们离开后不久,于是,世尊乃问诸比丘们说:「诸位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到底是到那里去了呢?」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诸位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因听闻诸鞞舍离的丽掣们,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而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城,来诣佛所,供养礼事,他们就作如是之念:坐禅乃以声音为刺(障碍,如鱼刺),世尊也曾经说过,禅乃以声为刺。我们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在那个无乱,远离而能独住,而可以闲居的静处,去宴坐思惟(在那边打坐)。世尊!诸位长老上尊、大弟子们,乃共往诣彼(都到那个地方去了)。

于是,世尊听闻其事后,就感叹而说:「善哉!善哉!如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应该要作如是之说的:『禅乃以声为刺,世尊也曾经说过:禅乃以声为刺。』为甚么呢?因为我实在曾经如是的说过:禅有刺。而持戒的人,乃以犯戒为刺,护诸根的人,则以严饰身为刺(指爱着于身上的庄饰品等),修习恶露(不净想)的人,则以净相(净想)为刺,修习慈心的人,则以恚为刺,修习离酒的人,则以饮酒为刺,修习梵行的人,乃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的人,乃以声为刺(言语寂灭故),入第二禅的人,乃以觉观为刺(觉观寂灭故),入第三禅的人,则以喜为刺(喜心寂灭故),入第四禅的人,乃以入息出息为刺(出入息寂灭故),入空处(无色界之一)的人,则以色想为刺(色想寂灭故),入识处的(无色界之二)的人,乃以空处想为刺(空入处想寂灭故),入无所有处(无色界之三)的人,乃以识处想为刺(识入处想寂灭之故),入无想处(非想非非想,无色界之四)的人,乃以无所有处想为剌(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故),入想知灭定(想受灭定)的人,则想知为刺(想知灭定为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不使其生起之禅定,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之故)。

又次,有三种刺,所谓欲刺、恚刺、愚痴之刺(贪瞋痴)是。此三种刺,则漏尽的阿罗诃(阿罗汉)已断、已知(已断尽烦恼-漏,已如实而知烦恼),已拔绝其根本,已灭尽而不会再生。这叫做阿罗诃无刺、阿罗诃离刺、阿罗诃无刺离刺。」(阿罗汉果乃无障无碍,自由自在)。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十五、真人经第十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有真人法.和不是真人法。不是真人法就是自夸豪贵、端正、才辩,至于诵经、持律、学论、服法衣、乞食、远离,乃至得四禅、四无色定,而轻视他人。真人法,则为同样的修学,而得无量的功德,得人的恭敬供养,也不自贵,不轻贱他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真人法,以及不是真人之法。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则受教而听。

佛陀说:「甚么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呢?(1)或者有一种人,是由于豪贵之族(贵族出身),去出家学道,其余的人则不然(自己为贵族出身,他人则不是,自夸贱他),他因为是豪贵之族之故,自贵而轻贱他人(轻视别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果是真人法的话,就作如是的观察:我乃不是由于豪贵之族之故,而断淫、怒、痴的(我成阿罗汉而断除贪瞋痴,并不是因为出身高贵所致)。或者有一种人,不是豪贵出身去出家学道。而他却能行法如法(实行法,如法而行),随顺于法(自力而随顺法,不弯曲法),向法次法(向于法,依法之次第而行法)。他就是因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法(出世间法)的话,乃为不自贵,不贱他,这叫做真人法。

(2)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是端正可爱,其余的人则为不然(别人不像他那么的端正可爱)。他因为是自认为是端正可爱之故,自贵而贱他(夸自贱他),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因为是端正可爱之故,而断淫、怒、痴(我能证果,乃不是由于端正可爱之故)。或有一种人,虽然不端正可爱,然而他乃行法如法(依法而实行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依真理的次第而行)。他就是因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贱他,这叫做真人之法。

(3)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是才辩工谈(辩才无碍),其余的人都不然。他因为是自认为才辩工谈之故,而自贵贱他,这叫做不是真人法。如真人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由于才辩工谈之故,才能得以断除淫、怒、痴的(解如前)。或者有一种人,并没有才辩工谈,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依法而实行法,自力而随顺于法,向于法的次第而学其法),他就是因此之故,得以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为之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他人),这叫做真人法。

(4)又次,或者有一种人,是长老,乃被国王所赏识,也为众人所认知识见,而有大福,其余的人则不然。他乃由于是长老,被王者所赏识,以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之故,而自贵(自夸尊贵)贱人(轻视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因为是长老,而被王者所识,以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之故,才能得以断除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并不是长老,不被王者所识,也不被众人所知,也没有大福,然而他乃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依法而实行法,而有能力随顺于法,按真理的次第迈进),他就是因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为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他人),这叫做真人之法。

(5)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能诵经、持律、学阿毘昙(增上法,论),谙于阿含慕(阿笈摩、阿含,译为教法,为精通于圣典之义),多学经书,其余的不然。他因为谙阿含慕(精通于圣典),多学经书之故,自贵而贱他(自夸而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由于谙阿含慕(精通圣典),多学经书之故,才能得以断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不谙于阿含慕(不精通于圣典),也不多学经书,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依法而实行法,有实力而能随顺于法-不违真理,向真理的次第而学),他就是因此而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他人),这叫做真人法。

(6)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是穿着粪扫衣,摄三法服(三衣),持不慢衣(为制御憍慢心而制之法衣),其余的人为不然。他因为持不慢衣之故,自贵(自夸)而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因为持此不慢衣之故,而能断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虽然不持不慢衣,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如实而行法,向法的次第迈进,而不违逆于法)。他就是因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他人),这叫做真人之法。

(7)又次,或者有一种人,常行乞食,饭齐五升(饭乃每次同样的齐等为五升),限七家食(乞食限定于向七家,有无乞到,都应归寺),或者又是每日只一食,过中(午后)不饮浆,其余的人则不然。他因为过中午后,不吃浆物之故,自贵(自夸)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由于此过中午之后,不饮浆之故,而得以能断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虽然不断过中午之后之饮浆等事,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实行真理,而向真理迈进,而不违逆真理)。他由于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于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别人),这叫做真人之法。

(8)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是在无事处,在山林树下,或者住于高岩,或者止住于露地,或者处于冢间,或者能知时,其余的人则不然。他由于此能知时之故,会自贵(自夸)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由于此能知时之故,而得以能断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虽然不知时,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如实而行真理,向于真理迈进,不违逆真理)。他由于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于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贱他(不自夸,不轻视他人)。这叫做真人之法。

(9)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已逮得初禅,他由于得初禅之故,而自贵贱他(自夸而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所谓初禅者,世尊曾经说有无量种(多样多变),如果有计量的话,就为之爱(得初禅已没有渴爱,然而有种种的思量之故,就会成为变异的状态)。他因为是如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他人),就叫做真人之法。

(10)至(16)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得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其余的人则不然。他因为逮得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故,自贵(自夸)而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观察:所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则世尊曾经说为无量种(多样多变),如果有计量的话,就是所谓爱。他因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

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不自贵(不会自夸),不贱他(不会轻贱他人),这叫做真人之法(这一段乃包括二禅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文略耳)。

诸位比丘!这叫做真人法、不是真人法,你们应当要知道甚么叫做真人法,甚么叫做不是真人之法。知道真人之法、不是真人之法后,就应舍弃不是真人之法,而学真人之法,你们应当要学如是!」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豪贵端正谈长老诵诸经衣食无事禅四无色在后

1.豪贵。2.端正。3.才辩工谈。4.长老。5.诵诸经。6.衣。7.食、8.无事处,9.初禅、10.二禅、11.三禅、12.四禅,13.14.15.16.之四无色界处,是在最后。)

八十六、说处经第十五(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提示阿难教诲年少比丘的方

便法门。所谓五阴、六内处、六外处,乃至七觉支、八支圣道等之修行法。后并说顶法,以及顶法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晡时(申时),从其宴坐站起,率引一些诸年轻的比丘,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一旁。诸位年少的比丘,也来稽首佛足后,也退坐在于一边。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这些诸位年少的比丘,我应当要怎样的教呵他们呢?要怎样的训诲?要怎样的为他们说法呢?」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处(内六处、外六处,所谓六根六尘是),以及教处(十二处)。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十二处,也教他们十二处的话,他们便能得安隐,便能得力与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会行梵行。」

阿难尊者叉手(合掌)向佛,而白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间。如果世尊为诸位年轻的比丘说十二处,以及教其十二处的话,我和诸年少的比丘们,乃从世尊所闻之后,当会善于受持。」

世尊告诉他们说:「阿难!你们应当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以及诸位年轻的比丘广大详细的分别而说。」尊者阿难等比丘,则受教而听。

世尊告诉他们说:「(1)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盛阴(五取蕴,为生存而取着的五要素),所谓色盛阴(指肉体),觉(受)、想、行、识盛阴(指精神作用)是。阿难!此五盛阴之事,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五盛阴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便不会烦热,终身则能行梵行。

(2)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内处(六根),所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阿难!此六内处,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诸比丘们说教此六内处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3)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外处(六尘),所谓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是。阿难!这六外处,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外处的话,则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就会行梵行。

(4)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识身(六识),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阿难!此六识身,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六识身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5)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更乐身(六触身),所谓眼更乐(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更乐(触)是。阿难!此六更乐身(六触)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六更乐身(六触)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6)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觉身(六受身),所谓眼觉(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觉(意受)是。阿难!此六觉(受)身,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觉身(六受身)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7)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想身,所谓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是。阿难!此六想身,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六想身的

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8)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思身,所谓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是。阿难!此六思身,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六思身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9)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爱身(渴爱身),所谓眼爱,耳爱、鼻爱、舌爱、身爱、意爱是。阿难!此六爱身,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爱身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0)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界(六大种,要素),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阿难!此六界,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界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1)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因缘起之法,及因缘起所生之法(十二因缘、缘起)。所谓如果有此,就会有彼,假如没有了此,就没有了彼(因缘法,有这种因,就有这种果,如没有做因,就不

会有甚么果)。如果生此。就会生被。假若灭此,就会灭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缘于无明。而有了行,缘于行,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缘于六处而有了更乐(触),缘于更乐(触)而有了觉(受),缘于觉(受)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受(取),缘于受(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如果无明消灭,则行就会灭,行若消灭,则识就会灭,识如消灭,则名色就会灭,名色消灭,则六处就会灭,六处如消灭,则更乐(触)就会灭,如更乐(触)消灭,则觉(受)就会灭,觉(受)如消灭,则爱就会灭,爱如消灭,则受(取)就会灭,受(取)如消灭,则有就会灭,如有消灭,则生就会灭,生如消灭的话,则老死就会消灭。阿难!这因缘起,以及由因缘起所生之法,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教此因缘起,以及由因缘起所生之法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2)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念处(念为观,处为境),所谓观察身,而如身,观察觉(受)、心、法,而如法(观察身、受、心、法)。阿难!此四念处,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

念处的话,他们便能得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3)阿难!我本(从前)曾经为你说过四正断(四正勤)。一位比丘,就应:已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断灭它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会精勤,而会举心,去断灭它;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使其不生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会精勤,而举心,去断灭;未生的善法,为了使其生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会精勤,而举心,去断除其障碍;已生的善法,为了止住之故,为了不忘之故,为了不退之故,为了转增多故,为了广布之故,为了圆满具足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精勤,而举心,去断灭其阻障等事。阿难!此四正断,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四正断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4)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如意足(由四种定而发的四神足),所谓比丘,就应:成就1.欲定,而烧诸行(灭诸行-妄动的心),而修习如意足。应依于无欲,依于离,依于灭,而愿到达于非品(非品种-非凡夫)。像如是的,对于2.精进定,3.心定,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应成就4.观定,而烧诸行(灭诸妄动的心),而修习如意足。应依

于无欲,依于离,依于灭,而愿到达于非品(非凡夫)。阿难!此四种如意足(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所起的四神力),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四种如意足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5)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禅(色界初二三四禅定)。一位比丘,应该要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阿难!此四杆。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四禅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6)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圣谛(此四种为圣者所见的谛理-真实之理)。所谓苦圣谛、苦之集谛、苦之灭谛、苦之灭道圣谛是。阿难!此四圣谛,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四圣谛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修梵行。

(17)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想。一位比丘,应该要有1.小想,要有2.大想,要有3.无量想,要有4.无所有想。阿难!此四种想,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

的比丘们说教此四想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8)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种无量(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一位比丘,应该要:心与慈俱,而遍满于一方,而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遍满于四维上下,普周于一切,都心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而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心与悲、喜、舍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游止于其中。阿难!此四种无量心,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种无量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9)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无色(无色界天,四空定)。一位比丘,应该要断一切之色想,乃至逮得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成就游止其中。此四无色,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0)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圣种(1.衣

服、2.饮食、3.住处都知足,而4.断恶修善为乐)。所谓比丘、比丘尼,如得粗素之衣,而知止足(知满足),并不是为衣之故,而求满其意的。如果未得衣,也不忧悒,也不啼泣,也不搥胸,也不痴惑。假若得衣的话,也应不染不着(不染心执着),也应不欲不贪(不起贪欲之念),也应不触不计(不触目而起心动念),要因见灾患,要知道出要,而用衣的。像如是之事利(有益于道而穿衣之事),不懈怠而正知的话,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住于旧圣种。像如是的,对于饮食、住处,也同样之理。同时欲断而乐断,欲修而乐于修。他就由于欲断而乐于断之故,不会自贵(不自夸),也不会轻贱他人,像如是之事利不懈怠而正知的话,就是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正住于旧圣种。阿难!此四种圣种,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应以此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圣种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1)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种沙门果(沙门道之果)。所谓须陀洹(预流,初果)、斯陀含(一来,二果)、阿那含(不还,三果),以及最上的阿罗诃果是(阿罗汉,无生,四果)。阿难!此四种沙门果,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教此四沙

门果的话,他们便能得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2)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熟解脱想(使解脱能够成熟之五种想)。所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阿难!此五种成熟解脱之想,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熟解脱想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3)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解脱处(五种解脱的要法)。若比丘、比丘尼,由于此的缘故(指由五解脱处),则未解脱心的人,定会得解脱,未尽诸漏的人,能得尽诸漏而无饴,未得无上的涅槃的人,能得无上的涅槃。那五种呢?1.阿难!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为比丘、比丘尼说法。阿难!如世尊为诸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为诸比丘、比丘尼说法的话,则他们听法后,便能知道法而了解其义。他们因为知法解义之故,便能得欢悦,由于欢悦之故,便能得欢喜,由于欢喜之故,便能得止身小安定),由于止身之故,便得觉乐,由于觉乐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难!比丘、比丘尼,由于心定之故,便能得见如实、知如真(如实而知,如实而见)。由于见如实、知如真之故,便得厌离,

由于厌离之故,便得无欲,由于无欲之故,便得解脱,由于解脱之故,便得知道解脱,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真谛)。阿难!这就是第一解脱处。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脱的话,就能得心解脱,未尽诸漏的人,就能得尽诸漏无余,未得无上涅槃的人,就能得无上的涅槃。

2.又次,阿难!世尊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就要如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而广为读诵。

3.如果不能广读其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的话,就要随着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去为他人广说。

4.如果不能为他人广说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的话,就要随着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以心思惟分别。

5.假若心不思惟分别那些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的话,就要善于受持诸三昧相。阿难!如果比丘、比丘尼,善于受持诸三昧相的话,便能知法而解义。他们就由于知法而解义之故,便能得到欢悦。由于欢悦之故,便能得欢喜,由于欢喜之故,便能得止身。由于止身之故,便能得觉乐。由于觉乐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难!比丘、比丘尼们由于心定之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如实而知

见),由于见如实、知如真之故,便得厌离,由于厌离之故,便得无欲,由于无欲之故,便得解脱,由于解脱之故,便得知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真谛)。阿难!这叫做五种解脱处。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脱的话,就能得心解脱,未尽诸漏的人,就能得尽诸漏无余,未得无上涅槃的人,就能得无上涅槃。阿难!这五解脱处,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这五解脱处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4)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根,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阿难!此五根之法,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根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5)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力,所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阿难!此五力,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力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6)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出要界(指五种善观,如欲、恚、害、色、己身,就能出离之法)。那五种呢?

1.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爱欲(爱乐)。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爱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欲,不乐于欲,不近于欲,不信解于欲。如果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把它融消、燋缩,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而不住于欲,秽恶欲,厌患于欲。阿难!犹如鸡毛及其筋,将它持放在于火里,实时就会融消燋缩那样,转还而不得舒张起来。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爱欲。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爱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欲,不乐于欲,不近于欲,不信解于欲。如果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融消燋缩,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而不住于欲,秽恶而厌患于欲。都观想无欲,心向于无欲,乐于无欲,近于无欲,信解于无欲。心乃无碍,心乃无浊,心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一切欲,以及由于欲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欲)而脱彼(欲),又解脱彼,彼乃不再受此觉,因为觉,乃由于欲而生之故。像如是就叫做欲之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一种出要界。

2.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志(瞋恚)。他们乃由于极为重于善观恚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恚,不乐于恚,不近于恚,不信解于

恚。如果恚心将生起时,实时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恚而不住于恚,秽恶恚而厌患恚。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于火中,实时就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瞋恚,他们由于极为重于观恚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恚,不乐于恚,不近于恚,不信解于恚。如果恚心将生起的话,实时就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会舍离而不住于恚,会秽恶患而厌患恚。都观无恚,心向于无恚,乐于无恚,近于无恚,信解无恚。心乃无碍,心乃无浊,心乃得乐而致于乐。远离一切恚,以及由于恚所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而脱彼(解恚而脱恚),又再解脱彼(恚)。彼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恚而生之故。像如是,就叫做恚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二种出要界。

3.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恼害。他们由于极为重于观害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害,不乐于害,不近于害,不信解于害。如果害心将生起之时,就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将它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害,而不住于害,秽恶害而厌患害。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于火内,就实时会融消燋缩,而转还,而不得舒张。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恼害。他们由于极为善于观察恼害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害,

不乐于害,不近于害,不信解害。如果害心将生起的话,实时就会把它融消燋缩,会把它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害而不住于害,秽恶害而厌患害。都观无害,心向于无害,乐于无害,近于无害,信解无害。其心无碍,其心无浊,其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于一切害心,以及由于害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解害脱害),又解脱于彼(害)。彼乃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害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为之害之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三种之出要界。

4.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色(有质碍、会变坏)。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会使其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于色而不住于色,秽恶于色,而厌患于色。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火内,就实时会融消而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那样。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色,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把它融消燋缩,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色而不住于色,秽恶色而厌患色。都观无色,心向于无色,乐于无色,近于无色,信解无色。心乃无碍,心乃无浊,

不乐于害,不近于害,不信解害。如果害心将生起的话,实时就会把它融消燋缩,会把它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害而不住于害,秽恶害而厌患害。都观无害,心向于无害,乐于无害,近于无害,信解无害。其心无碍,其心无浊,其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于一切害心,以及由于害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解害脱害),又解脱于彼(害)。彼乃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害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为之害之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三种之出要界。

4.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色(有质碍、会变坏)。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会使其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于色而不住于色,秽恶于色,而厌患于色。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火内,就实时会融消而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那样。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色,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把它融消燋缩,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色而不住于色,秽恶色而厌患色。都观无色,心向于无色,乐于无色,近于无色,信解无色。心乃无碍,心乃无浊,

心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一切色,以及由于色所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披而脱彼(解色而脱色),又解脱彼(色)。彼乃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色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为之色出要。阿难!这叫做第四种出要界。

5.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己身(有身)。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已身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己身,不乐于己身,不近于己身,不信解己身。如果己身之心将生起时,就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会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会舍离己身而不住于己身,秽恶己身而厌患己身。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于火内,实时就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己身。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己身之故,其心便不向于己身,不乐于己身,不近于己身,不信解己身。如果己身之心将生起之时,就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己身而不住于己身,秽恶己身而厌患于己身。观想为无己身,心向于无己身,乐于无己身,近于无己身,信解无己身。其心无碍,其心无浊,其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于一切己身,以及由于己身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而脱彼(解己身而脱己身),又解脱于彼(己身)。彼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己身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是己身出

要。阿难!这叫做第五种之出要界。

阿难!此五种出要界,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出要界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7)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七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是。阿难!此七种财,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七财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8)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七力。所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是。阿难!此七种力。你应当要为那些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七力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9)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七觉支,所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阿难!此七觉支,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七觉支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30)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八支圣道,所

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为之八支圣道。阿难!此八支圣道,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八支圣道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合掌)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年少的比丘说处(十二处),以及教处(修行法)。」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如是!如是!甚奇!甚特!我为诸年少的比丘说处,以及教处。阿难!你如果能从如来之处,又问顶法,以及顶法退的话,你便能于如来之处,生起极信而欢喜的。」

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果世尊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顶法,以及顶法退之说,和其教导修行法的话,我和诸年少的比丘们,从世尊您听闻后,当会善于受持。」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以及诸年少的比丘说顶法,以及顶法退。」尊者阿难们,就受教而听。

世尊告诉他们说:「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以真实的因心,去思念称量,去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他们像如是的思念,像如是的称量,像

如是的善于观察而分别的话,便能生忍、生乐、生欲,而欲闻、欲念、欲观。阿难!这叫做顶法。阿难!如果得此顶法后,而又失去而衰退,不修习守护,不习于精勤的话,则,阿难!这就叫做顶法退(以上为五阴)。像如是的那些内、外、识、更乐(触)、觉(受)、想、思、爱、界、因缘起(十二因缘),也是如是。阿难!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此因缘起,以及因缘起之法,都思念而称量,而善于观察分别的话,便能生忍、生乐、生欲,而欲闻、欲念、欲观。阿难!这叫做顶法。阿难!如果得此顶法,而又失去,而衰退,而不修习守护,而不习于精勤的话,则,阿难!这叫做顶法退。阿难!此顶法,以及顶法退,你应当要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顶法,以及顶法退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阿难!我已经为你们说处,以及教处,和顶法,及顶法退了。如尊师所为其弟子们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而快乐等事,我现在都作过,你们应当再予以自作,要至于无事处,在于山林树下,在于空安静之处,去宴坐思惟,不可放逸!应勤加精进,不可使有后悔!这就是我的教敕,是我的训诲。」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以及诸年少的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阴内外识更觉想思爱界因缘念正断如意禅谛想

无量无色种沙门果解脱处根力出要财力觉道顶

((1)五盛阴。(2)六内处。(3)六外处。(4)六识身。(5)六更乐身〔六触身〕,(6)六觉身(六受身)。(7)六想身。(8)六思身。(9)六爱身。(10)六界。(11)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12)四念处。(13)四正断。(14)四如意足。(15)四禅。(16)四谛。(17)四想。(18)四无量。(19)四无色。(20)四圣种。(21)四沙门果。(22)五熟解脱想。(23)五解脱处。(24)五根。(25)五力。(26)五出要界。(27)七财。(28)七力。(29)七觉支。(30)八支圣道。(31)顶法及顶法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完

 


{返回 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下一篇: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中阿含经卷第六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婚姻、家庭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是不是就不要结婚了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六章 到达彼岸的无上咒 顿悟之九[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自我成长 - 如何认清自己?[栏目:方外看红尘]
 人道的痛苦(一)[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六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观潮随笔[栏目:耕云先生]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3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禅学的黄金时代 11.临济宗的祖师临济义玄[栏目:禅学的黄金时代]
 慈航路途 开示篇 第二章 开示[栏目:慈航路途]
 贤愚经白话 沙弥均提缘品第六十九[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