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谈皈依
堪布卡塔仁波切
{返回 卡塔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80

谈皈依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处於六道轮回中。如果我们生於舒适环境并具备健全心理,这是由於前世累积功德;如果我们遭受痛苦,这是由於前世累积恶业。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尚未达到最后究竟及绝对本体,原因是我们缺乏正确的皈依基础。
  一般人,尤其是现代西方人,初闻诸佛菩萨名号而陷入自我疑惑时,他们可能感觉有一条大鸿沟隔开他们与已开悟众生,以为平凡众生是不可能开悟的。事实上,开悟者曾经像我们一样――受情绪所支配,他们能够达成开悟,是因为修道之初皈依三宝――佛、法、僧。
  所有佛教的宗派都有皈依,由一位心灵上师在正式仪式中授与的。本质上,皈依是尊敬和信赖佛、法、僧的一种表达――佛陀即净化和圆满,佛法是引导开悟的教义,以及尊贵的僧伽、菩萨们。佛法透过僧伽(菩萨们)得以继续弘扬。
  皈依佛,是承认自己的潜能可以体验开悟的境界;皈依法,是承认由於自己倚赖拙劣方法来处置自己的困惑,迄今仍困在期望和恐惧的循环中;皈依僧,是承认信赖法侣(上师)之指导、鼓舞、开示的重要,原因是:若和保持原始纯净之佛陀教示的相续传承失去联络,这个人在修道过程中就无法进步。
  皈依的三宝中,唯有“佛”被认定是究竟的皈依,我们可用病人寻求治疗法的例子来了解,即使是生病,他或她仍可能痊愈,皈依“法”就像吃药,皈依“僧”就像遵照医师的指示。一旦他被治愈,就不再需要任何药物或医学院疗。同样的,一个人若成佛了,就不再需要皈依“法”及“僧”了。
  不论我们是在最初皈依仪式下、或每天修持时间开始来皈依的,在大乘传承中,我们持著一份大愿心皈依,以期奋斗到底直到开悟,且要奉献己力以助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均达究竟开悟,这是菩萨无条件的悲愿。皈依时,如果发心革除恶习,并且产生为众生著想的积极态度,那么不论我们的习气多重,这悲愿终将领导我们到达开悟的境界。
  依照金刚乘(密宗),皈依对象有六个,除了佛、法、僧外,行者尚得皈依三根本:上师、本尊、勇父空行及护法。上师是加持的根本,三宝的化身,尤其是佛陀的化身。本尊是诸佛的示现,以不同的形相具体地显现佛性,以便行者能按照自己的根器去修持,而行者修持其身、口、意与本尊之身、口、意契合时,便显示本具的佛性。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而勇父、空行母和护法是觉悟的众生,他们藉四种佛行实践以去除业障,这四种佛行是息、增、怀、诛,因此。他们被称为佛行的根本,以使佛法得以传扬延续。
  皈依的六个对象中,上师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世时,曾预言於未来末法时代,佛陀将化身为上师形相示现给需要他的指引保护的众生,因而,如果我们视上师为佛陀,便可体验到同沾佛陀化身的法露。
  “上师”通常是指已开悟的师父,他已完成广泛的训练,已达到心灵体悟的高层次,且依照一套有根本、完整的传承来传法。西藏的上师能以大智慧、大悲心无犹豫无差别地对待众生,通常被冠称“仁波切”,意指“至高至尊”。
  一般人不一定明白师徒关系的本质,因此,来了解为什么上师是必要的?了解弟子对师父的职责为何?是很重要的。纵使我们有与生俱来的聪慧且能接触佛法,但是缺少上师的引导,我们仍然很难在修道上有所突破。这未开悟之心智尚被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气冲动指使着,若无上师超凡的洞察力和引导,是很难克服的。上师的宽大与悲心,给我们一个机会、改变观察有情世界的习惯性方式。在上师完全无私中,我们找到一面观察真我的镜子,如果我们了解这情况,学习如何对治,那么我们的修持就更有效益了。
  因为师徒关系的特质,以虔诚态度来对待上师是极重要的。传统上,经过一段相互考验时期,师徒关系形成,并在修道的阶段一直持续著。修持方法中的智慧与熟练,上师能够洞悉这位弟子的需要与能力,然后教了正确的静坐修持。当弟子有了进展时,上师便给予各种金刚乘修持的灌顶,经由这些直接传承的加持,使观想者能成功地修持。密乘修持是相当深奥、精妙,如果正确地修行,便能即身成就,若是修持不正确——由於错误的动机、了解或行为,就会导致更大的困惑和苦难,因此,众生想直接修持达到开悟,那么一位上师的个别指导是绝对必要的。  

 


{返回 卡塔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修上的进步
下一篇:入悲智之门
 关于本尊方面的问答开示:一法通,万法通
 圣观――以戒律和虔诚净化我们的环境
 大手印无上心要
 大手印
 空性的体悟
 冈波巴四法·觉知的心——奢摩他“止”修开示
 功德云——如何布置整理佛堂
 七支坐法
 转识成智
 正确了解金刚总持的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了谁?[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於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栏目:体方法师]
 第三章:修行四十种业处的方法 第二节:十不净[栏目:清净道论导读]
 佛教和平走进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栏目:黄夏年教授]
 改悔孝亲功名顺遂[栏目:改过获福感应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