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73.说与不说之间
 
{返回 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66
073.说与不说之间
  有一次,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婆罗门,到舍卫城竹林园拜访佛陀。
  禹舍婆罗门对佛陀说:
  「尊者瞿昙!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凡是我亲眼所见的,我会准确地描述出来;凡是我亲耳所听说的,我会完全照我听到的陈述出来;凡是我所觉了的,我会按照我所觉了的说出来,从不失真。」
  佛陀对这样的行径并不完全同意,就对大臣禹舍说:
  「婆罗门!我不说『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说『不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所听到的、所觉了的也一样,不说『应当』或『不应当』将所听到、所知道的一切全部说出来。
  婆罗门!如果将所看到的说出来,会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减少,那么,我就不说,反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减少,善法的增加,我就会说。听到的、觉了的也一样。」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八三经》。
  二、能准确无误地转述所知、所见、所闻,大概是大臣禹舍所引以为傲的,所以会向佛陀说。这让我们联想到,现代媒体所宗奉的「忠实报导」。现代媒体以社会大众有知的权力为理由,对一些会造成负面教育的事件,也巨细靡遗的详加报导,尤其是对一些犯罪案件,或对社会风气有负面鼓舞的事件。这类事件的报导,常常造成一些不良的模仿。从本则故事的对话来看,佛陀显然是不同意所谓「忠实报导」的,报导或转述与否,应当评估会有怎样的影响而定,如果明知道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就应当有所抉择,保持缄默才是。
  三、不「欺骗不实」,是为人的基本态度,佛陀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从本则故事来看,为有利于善法而保持缄默,应当没有违反不「欺骗不实」之虞。
  四、即是一般的言谈,佛弟子应当也要比照这样的原则吧!
  四、尼揵子确定优婆离居士成为佛弟子后,当场吐血一事,《中阿含第一三三优婆离经》与《中部第五六优婆离经》均有,但说因此而病逝,则仅《中阿含第一三三优婆离经》有。
 
 

{返回 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74.兴邦卫国的七不衰法
下一篇:72.意业为最重 ──优婆离外道居士的归依
 99.善于说法的优陀夷
 75.战争与胜负
 105.拘睒弥地方僧团的纷争──六和敬的教说
 6.如何知道圣者
 103.师子将军的归依
 7.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28.文荼王的丧妻之痛
 50.死亡的压迫
 73.说与不说之间
 58.众多邪见的原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应成派自宗,于前后念我,虽不许自性成就...试言其理。[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三集[栏目:慈法法师]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六 四句料简[栏目:印顺法师]
 29.云何念法施?[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修心日光 2[栏目:日宗仁波切]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