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萨罗国孙陀利迦河边。尔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祀
火婆罗门,于孙陀利迦河边,行祀圣火之火供养。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祀
火之火供养已,即由座起,回望四方自谓:「此残余供物,应使谁受耶?」孙陀利迦
80 婆罗堕阇婆罗门由不远之树下见世尊以衣披缠至头而坐。见已,以左手持残余供物,
行近世尊之处。时世尊闻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之足音而开启头衣。时孙陀利迦
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光头圆顶,即谓:「此是沙门。」便欲转回。时孙陀利迦婆
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是思念:「虽为光头圆顶,此世亦有一部分光头圆顶之婆罗门;我
且近前,问彼之出身。」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近世尊之处。诣前白世尊
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时世尊以偈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曰:
四五五 「我非婆罗门 亦非剎帝利
既非毘舍族 又非他何者
遍知凡夫姓 皆称为五蕴
我无有一物 以慧游世间 (一)
四五六 着僧伽梨衣2 无家我游行
剃除须与发 自心使寂灭
对此世人等 悉是无染着
汝今问我姓 实为不适宜」 (二)
81 四五七 「我等婆罗门 见时相问讯
尊婆罗门否 习问为常例
若汝婆罗门 答非婆罗门
我今重问汝 三句廿四字
彼之娑毘底3 吠陀之赞歌」 (三)
四五八 「何为是仙人 剎帝利何为4
乃至婆罗门 人人于此世
何以多营作 供养诸天神
极达吠陀者 供时受供物
我说供有效」 (四)
四九五 婆罗门曰:
「通达吠陀人 我今见如斯5
彼供实有效 未见如尊师
献果施其它 无有资格人」 (五)
四六○ 「汝于信乐我 婆罗是故门
汝为求知义 近前来请问
认汝是寂静 无忿恨烟者
无苦亦无求 发见善慧者」 (六)
四六一 「乐供卿瞿昙 欲供予不知
82 教予供养法 何处供有效
敬请教示我 然者婆罗门
汝倾耳谛听 为汝说供法 (七)
四六二 勿问出生族 唯问彼之行
火生实由薪 虽是卑贱家
牟尼是有智 高贵惭愧者 (八)
四六三 真谛自调练7 调御己诸根
极达诸吠陀8 梵行已成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六四 无家舍诸欲9 能善自制伏
如梭之端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
四六五 善能离诸贪 等持寂诸根
如月离罗喉10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六六 常念无执着 我意之舍离
游行于世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四六七 离舍于诸欲 战胜诸欲行
生死知边际 而寂灭明澄
83 清凉如湖水 如来受献果 (一三)
四六八 如来诸等者 远离诸不等
有无边智慧 此世及他世
亦无有染着 如来受献果 (一四)
四六九 无谄无傲慢 离贪无我意
无求除忿恨 而成自寂静
离垢婆罗门 如来受献果 (一五)
四七○ 既断意住着 无何之执取
无此彼世着 如来受献果 (一六)
四七一 等持度暴流 知法最上见
漏尽最后身 如来受献果 (一七)
四七二 有漏麤恶语 遣除灭无存
解脱达吠陀 如来受献果 (一八)
四七三 超染无染着 有慢有情中
而至于无慢 遍知于诸苦
84 共生田因缘 如来受献果 (一九)
四七四 不依于意欲 而至见远离
说超异端见 所起之烦恼
无何之所缘 如来受献果 (二○)
四七五 证知彼此法 遣除及此等
灭没令无余 达成于寂静
取尽而解脱 如来受献果 (二一)
四七六 见结烦恼生 究竟之灭尽
贪路除无余 清净而无过
离垢无障碍 如来受献果 (二二)
四七七 无观自己我 一心于等持
身端正自住 不动不心栽11
乃至无疑惑 如来受献果 (二三)
四七八 无毫愚痴因 于一切诸法
而具有智见 不再以持有
最后之生身 以达有吉瑞
无上之正觉 以上人心净
如来受献果」 (二四)
85 四七九 「如是之尊师 吠陀达人故
如此我供养 为实之供养
梵天实证人 受食我献果」 (二五)
四八○ 「唱偈与得食12 非我所应食
依偈而受食 非诸正见法
诸佛斥唱偈 而得供养食
婆罗门有时 法唯诸佛行 (二六)
四八一 有一切诸德 漏尽灭疑惑
如是此大仙 供养他饮食
佛为期福者 最大之福田」 (二七)
四八二 「如何食我施 我愿欲知此
敬受尊师教 我于供养时
遍求如斯人 欲作斯供养」 (二八)
四八三 「远离强情者 其心不混乱
解脱诸欲者 除去诸昏沉 (二九)
四八四 调伏越诸境 明察生死者
具备牟尼性 斯者来受供 (三○)
四八五 对彼调颦蹙 合掌礼拜彼
供彼饮食物 斯施为有效」 (三一)
86 四八六 「彼尊师佛陀 值得受献果
无上之福田 受供一切世
施与于尊师 必有获大果」 (三二)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
昙!犹如使倒者起,蔽覆者露现,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
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说之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法与比丘众。我愿在卿瞿
昙之前出家,得具足戒。」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得于世尊前出家,得受具足戒。而后不久,尊者孙陀
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远离独自,虔诚不放逸,住于精勤,不久即了知--诸善男子
由家出家而达非家之目的--「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如斯(轮回
苦界)之状态」,现世而自通达、作证、具足、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槃)。此尊
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经竟
注1 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为献果经(Puralasa-sutta)本经序文之长行部分与S.I.P.167f(S.7,
1,9,Sundarika)相一致。
2 「僧伽梨衣」(Sanghati)义译为重衣,内衣(安陀衣)、为着于外衣是于上者(郁多罗僧),
此等谓之三衣,普通比丘之衣服原则上限于此三衣。可参照蛇品第四耕田婆罗堕阇经之
注。
3 「娑毘底」(Savtti)偈,由三句二十四字组成,见Rigveda III,62,10,为对太阳神Savitti
之赞歌。此赞歌普通称为Gayatri,为婆罗门学习吠陀者最初学习之物。与娑毘底偈相同
在佛教最初唱念有由三句二十四字所组成之三归文。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归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归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归依僧)
今所说之娑毘底,乃指佛教之娑毘底三归依文。又有关婆罗门之娑毘底可参照五六八偈。
4 本偈前半同一○四三偈。
5 本偈可参照S.I,P.168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c),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
正藏二、四○九a)。
6 本偈及次之前半偈亦出于S.I,P.168。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
三二○c),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7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SA.I,P.26。
8 「吠陀」(Veda)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9 以下二偈同于四九七偈、四九八偈。
10 「罗喉」(Rahu)为印度信仰传说中之阿修罗(鬼神),吞月及太阳。罗喉吞月及太阳时,
起月蚀及日蚀。
11 「心栽」(cetokhila)乃心之荒芜。此有五种,即:疑佛不信、疑法不信、疑僧不信、疑
戒定慧三学不信、对同梵行者瞋而不喜,自不精勤。
12 以下二偈与八一偈、八二偈相同。亦出于S.I,P.167.P.168,前偈被引用于Mil.P228。此等
二偈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