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二种随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高堂。尔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满月
140 之夜,受比丘众围绕,露地而坐。时世尊默然回顾众多比丘,告诸比丘言:「诸比丘!
出离世间至成圣之正觉有诸善法。诸比丘!汝等何故出离世间至圣正觉,闻此等善
法耶?诸比丘!若有问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无他,是为如实知二法。』
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随观;『此是苦灭、此是至苦灭道』,
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
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
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又更言曰:
七二四 「于苦无知解1 复不知苦生
苦又普无残 不知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不知其道之 (一)
七二五 人心无解脱 亦无解脱慧
未能尽苦际 彼实至生老 (二)
七二六 然能知离苦 亦知苦发生
又苦遍无余 知苦绝灭处
141 更至苦寂灭 知解彼道处 (三)
七二七 具足心解脱 亦具慧解脱
彼等尽苦际 不至生与老」 (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缘依而生』,此乃一随观;『然依之离灭无余,
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
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二)若烦恼有余时,于不还(阿那
含)之二果中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八 「世间种种苦2 皆依因缘生
无知作依处 愚钝屡受苦
知苦随观者 知而不作依」 (五)
「『其它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无明而生』,此乃一随观;『然无明离灭之无余,
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
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于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142 七二九 「由此而有彼 生死与轮回
轮转行不已 其趣是无明 (六)
七三○ 无明是大痴 由此久轮回
至明诸有情 后有不更来」 (七)
「『又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行而生』,此是一随观;『然诸行离灭之无余,故
无苦可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
之二果中随一知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一 「任何苦发生 皆缘行而生
诸行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八)
七三二 苦生缘于行 了知此过患
止灭一切行 断除诸欲想
此苦之灭尽 如实知此已 (九)
七三三 正见达吠陀3 正知诸贤者
战胜恶魔结 后有不更来」 (一○)
143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识』,此是一随观;『然识离灭之无余,故无苦
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
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
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四 「一切苦发生 皆是缘于识
由识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一一)
七三五 苦缘识而生 了知此过患
识若寂静故 无爱即寂灭」 (一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触』,此是一随观;『然因触离灭之无余,故无
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六 「为触所击败 从有流而行
诸人行邪道 无能尽灭结 (一三)
七三七 如是遍知触 诸人喜寂静
彼等实灭触4 无爱故寂灭」 (一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之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受』,此是一随观;『然受离灭之无余,故无苦
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励不放逸而自住,比
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当得不还(阿那含)
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144 七三八 「无论乐或苦5 不苦或不乐
内者与外者 一切所感受 (一五)
七三九 此苦须当知 虚伪破灭法
以智触衰灭 认斯可离贪6
诸受灭尽故 无爱故寂灭」 (一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渴爱』,此是一随观;『然渴爱离灭之无余,故
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 「渴爱为友者7 长时续轮回
有此而有彼 轮回无超脱 (一七)
七四一 渴爱缘生苦8 知此之过患
渴爱离无取 念之当普行」
145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取』,此是一随观;『然因取离灭之无余,故无
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二 「有乃缘于取 有者受诸苦
生者必有死 此苦生之缘 (一九)
七四三 取之灭尽故 诸贤正了知9
知达生灭尽 后有不更来」 (二○)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龌龊』,此是一随观;『然龌龊离灭之无余,故
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告曰:
七四四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龌龊
由诸龌龊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一)
七四五 有苦缘龌龊 了知此过患
舍遣诸龌龊 无龌龊解脱 (二二)
七四六 断绝诸有爱10 比丘心寂静
灭度生轮回 彼更不再有」 (二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食』,此是一随观;『然食离灭之无余,故无苦
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
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
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七 「任何苦之生11 皆缘食而生
依于诸食灭 无有苦之生 (二四)
七四八 苦乃缘食有 知此为过患
遍知一切食 勿依止诸食 (二五)
146 七四九 吠陀之达人 涅槃正了知
诸漏遍尽故 省察受用食
住法不入趣」 (二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动转』,此是一随观;『然动转离灭之无余,故无
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动转
诸动转之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七)
七五一 苦乃缘动转 了知此过患
如是弃爱欲 令除灭诸行
不动亦无取 念之应普行」 (二八)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诸人有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有依止者有动摇』,此是一随观;『依止无者动摇无』,此是第二随
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
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
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二 「无依无动摇 有依有取着
此有故彼有 无越度轮回 (二九)
七五三 诸依有怖畏 了知此过患
无依无取着 念之应普行」 (三○)
147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一随观;『灭〔尽定〕
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
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
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四 「色界诸有情12 及住无色界
不知灭尽定 是为再来者 (三一)
七五五 遍知色界定13 善住无色界
灭定解脱者 彼等舍死魔」 (三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
切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虚妄」』,此是一随
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
或思:「此是虚妄」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随观。诸
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
(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
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六 「非我以谓我 住着于名色14
见天及人世 愚思为真理 (三三)
七五七 愚者如所思 由思为所异
愚思成虚妄 暂法虚妄法 (三四)
148 七五八 涅槃非妄法 诸圣知真实
彼等解真理 无爱故寂灭」 (三五)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
切诸人中,或思:「此是乐」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苦」』,此是一随
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
或思:「此是苦」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乐」』,此是第二随观。诸比
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
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
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九 「唯言有此者15 色声及香味
触法为嗜好 爱着以适意 (三六)
七六○ 诸天及世人 实以此为乐
此等之灭时 彼等思为苦 (三七)
七六一 有身之断灭 诸圣见为乐
正见人所思 恰与世间反 (三八)
149 七六二 他人所言乐 诸圣称是苦
他人所谓苦 圣者称是乐
了知难解法 无知则痴迷 (三九)
七六三 无明所蔽翳 黑暗无所见
正见诸善人 光明大开显
不达熟法愚 近之亦不识 (四○)
七六四 为有贪所败 从有流行去
受魔所制者 于法无正觉 (四一)
七六五 除去圣贤者 谁能值正觉
正知涅槃句 无漏般涅槃」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意悦欢喜。世尊说此法时,有六十比
丘,心无取着,解脱诸漏。
150 二种随观经竟
此〔二种随观经之〕摄颂:
谛依与无明
诸行第五识
触诸受渴爱
取龌龊诸食
动转动摇色
真理苦十六
大品第三竟
摄颂:
出家与精勤
善说孙陀利
摩伽萨毘耶
说施罗与箭
乃至婆私陀
与拘迦利耶
那罗迦以及
二种正随观
此等十二经
称之为大品
注1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S.V,P.433(S,56.22 Vijja);It,P.106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三经)。该
偈参见杂阿含三九二经(大正藏二、一○六a)。
2 本偈与一○五○偈后半及一○五一偈前半同。
3 「吠陀」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4 「止灭故」(abhisamay),有关此语可参照三四二偈之注。
5 本偈及前四偈亦出于S.IV,P.205。
6 「离贪」(Virajjati)在注书中使用Vijanati(识)之语,说明此等识诸受及识苦。
7 次偈亦出于A.II,P.10;It.P.9;P.109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五经、一○五经),被引用于MND.
P.455;CND(暹罗本)P.291;P.320;DHSA.P.364;SNA.P.64等。更只在七四○偈被引用
于CND(暹罗本)P.363;SNA.P.17;MNDA.P.39。
8 本偈亦出于J.IV.P.354。又在出曜经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
藏四、七七八c),有与本偈类似之偈。
9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It.P.39;P.95;P.108f亦出(如是语经之九三经、九四经、一○四经)。
10 本偈亦出于Ud.P.46亦出(自说经第四品第九经。更与本偈类似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
卷五六、卷一九六(大正藏二七、二八八b,九八○b)及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一(大正
藏二八、二二三a)。
11 以下之二偈可参照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三、卷一五(大正藏二八、六一三b,六二五a)。
12 本偈亦出S.I,P.133。七五四、七五五之二偈亦出于It.P.62(如是语经之七三经)。与此
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四六二经(大正藏二、一一八a),为阿毘达磨集异门是论
卷三(大正藏二六、三七八c)。
13 本偈可参照It.P.45f(如是语经之五一经)。
14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It.P.35(如是语经之四一经)。
15 以下至七六五偈之七偈,原形其出于S.IV,P.127f。在杂阿含三○八经(大正藏二、八八c)
有与此等七偈相似之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