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彼岸道品1
一 序偈2
190 九七六 通真言一婆罗门 精进冀求无所有
美丽憍萨罗之都 彼由此都往南行 (一)
九七七 阿摄迦与阿逻迦 中间等距离之境
瞿陀婆利河畔住 拾取落穗食树果 (二)
九七八 于彼住所之近处 有其广大村聚落
此处所生诸收获3 彼为营作大施舍 (三)
九七九 彼大施舍行已讫4 彼再进入于庵屋
再次进入庵屋时 其它一婆罗门来 (四)
九八○ 伤足日晒且喉渴 头有尘土齿着泥
彼来接近婆和利 向彼乞求五百金 (五)
九八一 婆和利见婆罗门 招至坐所令且坐
乐善健康问讯彼 更向彼人述次语: (六)
九八二 「我有一切诸施物 我均以此为施舍
梵者务必信我言 我实无有五百金」 (七)
191 九八三 「若我乞汝五百金 汝若不肯付出予
七日之内而汝头 裂成七块不复合」 (八)
九八四 咒咀作法有诡诈 彼乃唱作怖畏言
婆和利既闻咒咀 彼乃惧怕生苦恼 (九)
九八五 内心恰如中愁箭 不摄饮食容憔瘁
且因此心有烦恼 心意亦不乐禅定 (一○)
九八六 见彼骇怖与苦恼 天神有起大欲义
天神走近婆和利 对彼说述次之语 (一一)
九八七 「彼乃不知解顶法 彼为求财诡诈者
关于顶及顶裂法 彼对此智皆非知」 (一二)
九八八 「若汝有知于此事 顶及顶裂所涉智
今我问汝及此说 我将闻听汝之语」 (一三)
九八九 「我实对此亦不知 关我实无此等智
如斯顶与裂顶智 此是诸圣之所见」 (一四)
九九○ 「然而既于此地上 谁知顶与顶裂法
天神汝若有所知 敬请有以言告我 (一五)
192 九九一 「出身迦毘罗都城 出家世间之导师
彼为甘蔗王后裔 释迦族子光耀世 (一六)
九九二 彼实世间正觉者 知一切法达彼岸
具得神通等十力 一切诸法具眼者
得达灭尽之诸法 断尽余依得解脱 (一七)
九九三 彼佛世尊具眼者 请于世间说诸法
诣彼座前汝当问 彼能为汝作解说」 (一八)
九九四 闻成正觉之诸语 踊跃欢喜婆和利
彼之忧愁随淡薄 彼得广大之欢喜 (一九)
九九五 踊跃意悦婆和利 感动而又问天神
「彼住何村何聚落 又在何方住世主
往诣最上人住处 我等礼拜正觉者」 (二○)
九九六 「憍萨罗都舍卫城 广博慧者优胜者
卸除诸荷无漏者 知顶裂者人牛主」 (二一)
九九七 彼闻此语通真言 告诸弟子婆罗门
「诸学童来我语汝 汝等前来听我言 (二二)
193 九九八 今有圣者出世间 此是非常所难得
素有令名正觉者 利乐众生兴世间
我等急行舍卫城 最上之人汝等见」 (二三)
九九九 「然则我师婆罗门 如何我等知彼佛
如何我等能知彼 无知我等请教语」 (二四)
一○○○ 「吠陀之中诸真言 三十二种大人相
相好庄严传世间 依序为我作解说 (二五)
一○○一 彼之四肢及五体 正是大人相好处
彼于世途唯二种 除此以外无第三 (二六)
一○○二 彼若居住在家者 必将征彼此地上
不用笞杖及刀剑 依法统治此国家 (二七)
一○○三 若彼由家得出离 出家而为非家者
开三毒蔽成无上 成正觉者阿罗汉 (二八)
一○○四 生年姓氏与特相 真言吠陀及弟子
顶与顶裂有关智 一切意中向彼问 (二九)
一○○五 彼若具有无障见 彼为佛陀正觉者
以意向彼作请益 必将以语作回答」 (三○)
一○○六 婆和利语弟子闻 十六人众婆罗门
帝须弥勒阿耆多5 富那迦与弥多求 (三一)
194 一○○七 优波私婆度多迦 难陀更与酰摩迦
劫波刀提耶两人 阇都干耳为贤者 (三二)
一○○八 彼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有慧者 以及大仙宾祗耶 (三三)
一○○九 彼等各各有徒众 皆于世间有令名
禅定者而乐禅定 贤者而善植宿者 (三四)
一○一○ 结发身着羚羊皮 彼等皆礼婆和利
彼且右绕行敬礼 然后向北而出发 (三五)
一○一一 进入波底那都城 再往东摩酰沙底
优禅尼又瞿那堕6 卑地写至婆那市7 (三六)
一○一二 憍赏弥向沙枳多 入最上都舍卫城8
制多毘耶迦毘罗 又进拘尸那罗城 (三七)
一○一三 波婆城向菩伽市 毘舍离向摩揭陀
到达美丽适意处 是波沙那迦塔寺 (三八)
195 一○一四 如热渴者求冷水 又如商人得大利
如暑热者求树荫 彼等急登世尊处 (三九)
一○一五 尔时世尊适其时 比丘众前受尊敬
恰如师子林中吼 为诸比丘说教法 (四○)
一○一六 阿耆多具金色光9 光明圆满如太阳
犹如十五夜满月 于此始见正觉者 (四一)
一○一七 彼见世尊之肢体 得见相好圆满相
彼甚欣悦立一面 意向世尊发请益 (四二)
一○一八 「有关我师生年事 姓与特相请示我
通达真言诸内容 婆罗门师教几人」 (四三)
一○一九 「年龄一百二十岁 彼姓当是婆和利
生而肢体有三相 彼己通达三吠陀 (四四)
一○二○ 大人相好及传说 通达语汇及仪轨
五百弟子彼教授 通达自法之极致」 (四五)
196 一○二一 「断爱除欲最上人 彼有三相应简别
请说而以教我等 勿使我等生疑惑」 (四六)
一○二二 「彼能以舌覆颜面 两眉中间有白毫
彼之阴处隐覆被 三相如斯童应知」 (四七)
一○二三 从来未闻来问者 今竟回答我所问
一切诸人皆感激 合掌向佛静思惟: (四八)
一○二四 「诸天乃至众梵天 须阇之夫帝释天
我等意中发质问 向谁应答此是问」 (四九)
一○二五 「我等之师婆和利 遍问顶与顶裂智
敬请世尊教我等 仙人请除我等疑」 (五○)
一○二六 「无明为顶应须知 信心正念及禅定
欲与精进得相应 明是顶裂有关智」 (五一)
一○二七 如是于此诸学童 发起感激大狂喜
偏袒衣服羚羊皮 头面顶礼佛两足 (五二)
一○二八 「彼婆罗门婆和利 乃至诸弟子等俱
彼等踊跃心欢悦 头面顶礼世尊足」 (五三)
一○二九 「彼婆罗门婆和利 乃至弟子共安乐
学童汝亦应如是 获得安乐且长寿 (五四)
一○三○ 婆和利以及汝等10 一切疑问悉令解
汝等之意欲须问 莫论何事尽可问」 (五五)
一○三一 由正觉者令解明 学童合掌而旁坐
阿耆多面向如来 此乃第一之请问 (五六)
序偈讫。
注1 「彼岸道」(Parayana), (参阅南传四四、一七页追记。)于汉译诸文献皆为音译,作皮
罗延、婆罗延,波罗延耶(那?),波罗衍孥等。于汉译中所出波罗延等语如左:波罗延
耶阿逸多所问:杂阿含三四五经(大正藏二、九五b)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杂阿含九八
二经(大正藏二、二五五c),波罗延忧陀耶所问:杂阿含九八三经(大正藏二、二五六
a),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杂阿含一一六四经(大正藏二、三一○b),波罗延经:坐
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一五、二七九c),波罗延经: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
八b),波罗延萨遮陀舍修妒路:十诵律卷二五(大正藏二三,一八一b),波罗延:毘尼
母经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波罗延经阿耆陀难: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二五、
八二c),波罗延优婆尸难:同卷四(大正藏二五,八五b),波罗延经:同卷三一(大正
藏二五、二九五c),波罗衍那摩纳婆:发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一八c、九一九a),
波罗衍那手: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六a),波罗衍孥
摩纳婆:同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六b 二七c),波罗衍孥见谛经:同卷三○(大正藏二
七、一五三c),波罗延: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卷一六(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
a),波罗延中因阿氏多请问颂: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六c),婆罗延
经:成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四b),波罗延经:同卷一二(大正藏三二、三三九
a)。
2 原无此序偈部分,或为尔后基于传承而附加者亦未可知。盖本品之古注释于Cula-
niddesa,序偈部分之语句亦无解释。与此部分之偈相当者,汉译文献中并无所见,此或
疑为其它部派容有与此全然不同之序偈。即如于前注所列之大毘婆沙论卷六(大正藏二
七、二六b、二七c)中有与波罗衍那摩纳婆之问答三偈;又发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
九一八c、九一九a)亦有同样之二偈;又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一五、二七九c)与
波罗延经中所说亦有如上所揭之偈相似之一偈。但此等三偈并未见有相当于巴利文偈。此
或想系于有部波罗延经序偈之有所存;尤以有部等所传之波罗延经其本文与巴利文所传
多容或稍有相异之点,而巴利文所无之右列三偈,或为有部之波罗延经本文中之偈颂。
其次,此序偈之说明,更补足说明之因缘故事,依注书其概要如下:于宿世植有善根
之婆和利婆罗门,依其功德生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父王之帝师之子,彼由过去世因缘,有
十六人之婆罗门为弟子。其十六人各有弟子千人,婆和利之弟子与其徒合计有一万六千余
人,(此一万六千人说恐非历史事实,或系传说之说明而已。事实如一○二○偈为五百人
之徒弟,此点注书与本经矛盾)。波斯匿王即位后,波和利为帝师,大受王之尊信。后彼
发愿出家,请于国王而未蒙允许。经再三请求,王遂于得以朝夕会见,而许住王园内,始
承诺出家。婆和利与一万六千徒众共同出家,住于王园。但与徒众之间,不能精进修行,
其后乃率徒众出,憍萨罗国,往南方案达罗地方为结发苦行者精进修行。
3 由人民收获而施舍。
4 本偈后本被引用于UdA.P.10。
5 以下至一○○八偈之二偈半与一一二四偈、一一二五偈同。
6 「瞿那堕」(Gonaddha)指哥达城(Godha-pura)。
7 「卑地写」(Vedisa)阿盘提(Avanti)国之城市。
8 「入舍卫城」,彼等十六人闻世尊住舍卫城,由南方向西行转向北方达舍卫城。时世尊已去
王舍城。彼等更追踪由舍卫城东行向南方摩褐陀国。
9 「金色之光」(Pita-ramsim),于底本作vita-ramsi(无光), Cula-nid desa作vita-ram
sm,今从Trenchner之所示。
10 本偈以些少之不同被引用于DA.I,P.155;MA.II,P.274;SnA.P.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