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功德特质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53

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功德特质

日期:2008/06/27

在经典和续典当中讲到许多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然而大家都公认能够引导次第,并且符合一般修行者的条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归纳出的十种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特质。

这十种功德特质里面的第一个是心性调柔。一切佛法都是为了调伏、转化心性。佛陀的教法里,分为能诠的文字,及所诠的意义。不只戒、定、慧三学的修持能调伏自心,其实每一个增上学,也都有调伏自心的方法。

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皈依,而皈依的本身,因为有皈依戒,所以便是属于三学中戒增上学的一部份。透过戒律的受持来调伏自心,是比定学、慧学的修持要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戒律的修持,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借口。比如说,当我们想要杀一只小蚂蚁,或者是想要偷一个小东西的时候,你会想到,佛陀说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因为是佛陀不准许的事,因此不可以去做。由于这种想法,使我们不至于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是因为有个说法、有个借口。但是像智慧的修持,所有对治的方法是要自己去生起的,是直接面对烦恼的。而戒律的受持,只要有正念、正知,因为佛陀不准,因为佛陀制订,所以我要重视。这就好像有一个推诿的对象,似乎可将一些责任推给佛陀一般,因此说,不是靠着自力,而是有着借口。

我以前也觉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调伏自心是很难的。但是后来因为自己很尊重、敬佩、相信某些上师,于是当生起烦恼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位上师曾经对自己的教导。一想起这些教导时,也提醒自己不要生起烦恼,因为是自己尊贵的上师曾经说过,所以就有点将借口放在上师身上的感觉,于是就不光只是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透过别人的力量来面对烦恼。

又或者当我们的眼睛、耳朵等五根接触不如法对境的时候,欲望也会生起,这个时候,当下马上要去阻止,就好像是勒住一匹野马一样,这种方式好像有些勉强,但是用戒学的方式来调伏自心,就是要勉强一点。这样的方式,也就是属于用戒学的方法来调伏自心。

第二种上师的资格是定学,也是一种调伏,但是这种调伏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清静」,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将烦恼制伏,所谓的制伏烦恼,就是当心向内安住,五根不会接触不如法、颠倒的对境,就像把野马关住一样,那时,不用太担心身、语的过失,主要关注于如何消除昏沉、掉举、垢染等情况,找寻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佛法止观当中,止的修持。

这种调伏的程度是比第一种方法更深,但是也只能在上座的时候修持,下座了就很难。因为需要把心向内安住才有力量,心若不能往内,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于是,又需要第三种方法,就是慧学的方式。

因此,第三个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这种调伏方式又有另一个名称叫做「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慧学是真正对治烦恼的,能够将烦恼真正的断除。所以也叫做寂静的调伏。就好像去训练那一匹野马,把野马驯服成一匹良马,这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

因此,上师需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也就是三学的修持。

有些大师说,讲到定学、慧学的修持,不光只是修持而已,是要在定学上达到“止”的成就,在慧学上达到“观”的成就。虽然这么说是很殊胜,然而却很难具备。真正有禅定成就的人,是很难找到也很难具备,因此,能够有类似的三学成就,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可以算是有三学的功德。

总归来说,凡是有戒学的调伏、定学的清静,以及慧学的寂静,这三种功德的上师,我们就能够去依止。

上师要具备的第四个条件是功德要比自己还殊胜。上师的功德不应该与自己同等或是比自己还低下,他必须是一个能让我们向上看齐的人。第一世蒋贡仁波切,据说他依止很多上师,其中许多上师不如他有功德,有些是乡下的老人、老菩萨,连字都不会认,但是因为他们持有一些特殊的口传或是珍贵的口传,所以蒋贡仁波切需要去拜见他们并接受那些口传的传承,但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蒋贡仁波切必须先念几个字给他们听,让他们跟着念,往往几百页的经典,都要用这种方式得到口传,很辛苦的获得口传。所以,虽然这样的上师不如蒋贡仁波切有功德,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为了获得口传或是传承,让这法脉能够不间断的弘扬,因为有这特殊的情况,具备特殊的因缘与功德利益,因此,那位上师虽然没有具备比自己还大的功德,但是仍然能够去依止。

第五个功德是精进。精进的意思不是勉强,有些人认为精进是不管喜欢不喜欢,勉强去做就是精进,其实不是。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对于利益众生,特别是利益弟子的时候,有一种坚定的欢喜心。就是很喜欢去做利益弟子或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但也不是说一般的喜欢不喜欢,而是一种坚定的欢喜心,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能利益到弟子和众生,他都会很欢喜的去做。我看到许多上师都具备有这种欢喜的精神,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忙着利益众生、利益弟子的事情,又不吃饭也不睡觉,却也不累,你可以说是欢喜吧!要不然就是疯了!(众笑)所以好像是,上师因为具德弟子的信心所醉倒,然后就什么都不管的,带着坚定的欢喜去做一切能利益的事,这就是第五个条件。

第六个功德是精通教法,也就是精通三藏,熟悉各种不同的法门以及各种不同的逻辑思辩,能将颠倒见转成正见,所以精通教法是很重要的。

第七个功德是证悟实相。最好的上师是具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若没有,再次等一点的上师,也要依照经教与哲理而了解空性与实相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刚刚提到“止观”的修持,“止”以下的修持可能不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但是“止”以上的修行,求法的上师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不然就不能教导“止”以上的修行,当然最好的情况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不然至少也要透过经教哲理而了解空性,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个功德是善于说法。上师针对不同的弟子根基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修行次第。虽然究竟果位是一样的,但是现前的修道方法却不一定相同。因此上师需要会说法,能针对不同的根器,帮助弟子得到究竟的果位。上师也能正确无误地将经教思想传予弟子心中。有些上师在讲空性时,若上师自己无法讲得善巧,无法讲说清楚,弟子因而误解「空性」即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有时候这种错解是跟弟子的思想有关,但有时也是取决于上师的说法,如果上师会解释,善于空性的说法,那么就比较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善于说法是很重要的。

第九个功德是悲心,这是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即便具备了以上所有的功德,但是没有悲心,就不会真的去利益众生。这个悲心是不贪求恭敬与利益而去帮助无福苦难的人。就像我认识一些不是真正上师的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现在还有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而不去西方弘法呢?他们回答说,因为西方没有红包,所以不想去,即便嘴上说的是为了教法、为了寺院、为了修建禅修中心,但实际上是为了利养。

所谓「无福苦难」的人,是我看到很多没有福报的人,根本就见不了上师,没有机会亲近上师之外,连一封信都呈不上去,其实应该对那些无福苦难的众生要给予更大的慈悲心。所以第一世噶ma*杜松*巴曾经说过一些有关于悲心的教导,他说:“若没有悲悯心,则自己产生少许的痛苦,便会觉得不能度化弟子而产生许多忧伤;或者在帮助顽劣有情时,虽然向对方以法对待,却可能得到的是诸多粗言恶语的响应,那时,若不具悲悯心,就可能会觉得如此辛苦地为弟子说法,而这恶人却不听劝,继而生起了舍弃之心;而若是悲悯心微小,当弟子有痛苦时,也可能连一点忙也帮不上。因此,对于自己关注的弟子,要具备即便牺牲自己性命,也不让弟子去恶道的大悲悯心。”

总结来说,有弟子的人,要具备一种个性,也就是『即使舍自身性命也不要让弟子去恶道的悲悯心。』这是第一世**法王对于上师的要求,总之,尽力而为吧!

第十个功德是不厌倦。例如,即使要长时间地说话也不觉得厌倦辛苦,有些弟子会老是去见上师,那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一位上师,仍然能够不厌倦,不嫌烦,能够忍耐弟子。这就是第十种功德。

以上就是上师所需要具备的十种功德,或说是十种资格。并不是说每位上师都要具备完整的十种功德,主要是我们自己觉得在十这种功德中,哪几个是对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的,在知道重点之后,才能够去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上师,如此的寻找上师会比较好。

有些学佛的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上师需具备哪些功德,甚至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哪些功德是自己比较需要的,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只是从外在去找上师,这样的情况是几百年都找不到上师的。

上面讲了十种功德,接下来总结的讲一下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上师应具的三种功德。

第一、断除对此生的贪着;第二、以大智慧引导他人入道;第三、以大悲悯而不舍弃弟子。这是冈波巴大师自己觉得上师应该具备的功德,所以你们自己也要想一想,将来你们要有上师的话,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你们要去想一想。

虽然现在是末法时代,然而并不表示能够具备这十种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仍然会有人具备了这十种功德,因此,最好我们能找到具备了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中等来说,至少具备五种,下等的话,可能是一半再一半的功德,总之,上师的优点要多于缺点,最起码他要常常教导弟子佛法比世间法重要,来生比今生重要。因为有些上师并没有功德,但是他们有热心,或是类似的慈悲心,虽然他帮不上弟子什么忙,也不能引导弟子或教导弟子如法地修持,他只是常常的教导弟子,就像妈妈一样,有些妈妈并没有智慧,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做,但是妈妈很关心、很爱子女,于是常常教导子女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虽然自己也做不好,但是因为有爱心,所以她会教导子女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总之,你们要自己去判断。

接下来要谈到如何依止上师。不管上师距离有多远,要避免对上师有不好的想法,不要去看上师的缺点,要看上师的优点而生起信心,常常忆念上师的恩德,并且依教奉行。这就是真的依止上师,不然即便是在上师的面前,也不算是依止上师。

不让自己忘记上师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观想上师在头顶等等的『上师相应法』,『上师相应法』就是不忘上师的办法,它并不只是一种仪式,或是仪轨,主要是透过观想的方法永不忘师,如果心不忘记上师,即便口不念诵也无妨,不修上师相应法也行。主要是不要忘师。

密勒日巴大师曾说过,他在众人中也会想念上师。当我们在很多人的时候,大家一起聊天时,我们都会忘记上师,但是密勒日巴大师在很多人聚集的情况下也会想念上师,他说,当我想念上师时,把上师观想在头顶上,真诚地去祈请,这也是不让自己忘记上师的方法。

这两天的开示,今天就要结束了,我准备得不是那么的完善,说法以及在各方面的准备上一定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请大家多见谅。这次开示的主要目的,不只是我要多嘴说法,最主要是我想跟各位多见面,平常我们没有办法多见面,于是准备这课程开示,我能看到你们,彼此见面,这比开示还重要。

最后也要谢谢翻译们,有英文的、中文的以及韩文的翻译,我前面讲了这么多上师的功德,其中没有提到翻译者,不过我想,在二十一世纪,对不同语言的弟子来说,翻译是第二位上师了,将来我们要找上师时,先要看上师的功德有没有具备之外,接下来要看看他有没有翻译,有翻译就能依止,没有翻译的话就只能远远的合掌了。所以要谢谢翻译们。

还要特别感谢智慧林的僧众以及帝洛普的阿尼们,因为我要来这里的消息是最后一刻才转达的,她们肯定很辛苦也很紧张,所以要感谢她们。

不再多说了,本来在即将分别时,要说些感伤的话,不过今年我还有很多课程,在年底有为华人开的课程以及为西方弟子开的课程,另外我也有机会去了一趟美国,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见面,所以在这里就不用说分别的话了,大家就快快乐乐的回去吧!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以身体的根识来做利他的修持
下一篇:上师与弟子
 提倡环境保护的开示--自身与环保
 上师与弟子
 绿度母灌顶开示
 四共加行 连载一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四堂课
 随喜一切善
 《三主要道》释论开示之一
 米觉多杰教言(第九天)
 检视自己是否走在正轨上
 选择与依止上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祖坛经讲记 第83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阿秋法王颂扬喇荣五明佛学院诸圣贤[栏目:阿秋法王]
 大礼拜的时候观想自己的仇敌在前方,可是这样我的心里就特别的烦躁...[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九)[栏目:杂阿含经]
 解读《金刚经》第十五讲[栏目:佛光法师]
 Im being pressured by a friend to convert to a rel..[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九)执著才是真正的着魔[栏目:圣者言教]
 家风好家庭才好[栏目:仁焕法师]
 《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序一 序二[栏目:智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