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慢及傲慢。慢就是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他透过对比见到他人的短处、见到自己的长处,而生起的一种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或者想要自我表现的这种心。慢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可以分为卑慢、分为我慢、胜慢等等。卑慢其实就是等于自卑心,自卑其实也是属于一种慢。慢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通过对比然后认为别人比我强,我不如别人。这是一种慢,这是种卑慢;第二、就是我跟别人差不多,这也是一种慢,等慢;还有另外一种,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这是一种高慢。对于修行来说,还有另外一种是称为增上慢Adhimàna。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有了某一方面的体验,然后他就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的境界、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的成就,把还没有证得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得了,还没有见到的东西认为已经见到了,还没有了知的东西认为已经了知了,这种称为增上慢。
接着我们下面将讲另外一种不善心所:嗔。嗔的特相是厌恶、憎恨、愤怒、烦躁或者生气。我们一般很可能会认为,嗔就是生气或者愤怒。然而如果从嗔的巴利的意思来说,包括一切不同程度对所缘,对对象的抗拒、排斥,称为嗔。所以有时候,我们也称为pa?igha,就是排斥的意思。这样就包括了不同程度的嗔,从程度很强烈的暴怒,盛怒、愤怒,仇恨、到很微细程度的担心,忧虑、紧张、忧愁、焦虑,这一类的心都属于嗔。我们辨别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们排斥所缘,心对对象(所缘)有排斥、有抗拒、有厌烦,有这种生起的称为嗔。
它的作用是烧毁依处或者如毒药般的扩散。嗔心一生起,无论我们有没有伤害到他人,首先受害的是自己。嗔心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心或者说杀伤力很强的心。一旦这种心生起,这种心是很低劣的心,同时由这种心产生的心生色法也是很低劣的,这种心生色法可以破坏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所依身。如果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分泌液,这种分泌液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在1995年有篇医学刊物报道,有些科学家曾经对生气的人进行检查,就是让他生气,生气了之后再去检查他的免疫力系统,发现到只要他生气,哪怕只是5分钟,他身体的免疫力可以足足下降达到六个小时那么久。
又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一个母亲生气,生气了之后再去喂小孩,那么小孩很容易得病。或者当一个人生完气之后,再去吐他的气到一个试管里面,这试管里面如果吹入的是一种有毒物质的话,它会变色,结果试管里面颜色的实验也真的是变色。所以只是从物理、从色法上来看,生气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都是很大的。
嗔心不仅仅会伤害到自己而且还会伤害到他人,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也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例如,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越做越烦躁,越烦躁就越难做成功,然后索性你就把那个东西毁掉了,有时候生气,或者在家里面,一生气你就砸东西、扔东西,扔的东西是谁的?还不是你自己的,你破坏的还是你自己的东西。
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凡是仇恨、凶杀、争斗、战争,所有的恐怖主义等等,这些其实几乎都是由于嗔恨而产生的。嗔恨是心对对象的粗暴的反应,它是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因素,所以我们说嗔几乎是百害无一利的。不管是强烈的生气、愤怒、暴怒、憎恨、仇恨,还是一般程度的紧张、忧愁、害怕或者很微细程度的忧虑、担心,这些都没有用。如果是暴怒、盛怒,那么这种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对我们的身体伤害性是很强的,如果一般的担心、忧愁,它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性照样是很大的。例如:有些人说,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就是由于过度的忧愁、过度的担心,会头发一夜之间就变白了,是不是?这些其实就是由于内心的那种焦虑、那种烦躁导致在我们色身上、在容颜上、外表上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经常爱生气、爱发怒,久而久之,我们可不可以从他的脸相里看出来呢?可不可以?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的话,即使他不生气坐在那里,我们都会感觉到他很凶、样子很凶或者满脸杀气,是不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多愁善感,这样的人,他的额头很容易爬满了皱纹,很容易变得衰老,是不是?而我们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经常散播慈爱,经常对人充满了宽恕、慈爱,即使他可能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样子长的很丑,但是到他的晚年或者到他的中年,他会不会感觉,给人感觉慈颜善脸?能不能够看得出来呢?是可以的。所以,这只是从表面上(表象上)反应出来,但是如果是从内心上,它的伤害是直接的。你一生气,直接就损害你的依处、你的身体。
嗔,它的现起就是毁坏身心或自、他的利益,它是心对所缘的粗暴反应。嗔和贪是相反的,贪也是心对所缘的一种关系、一种反应;嗔也是心对所缘(对象)的一种反应,但是它们的反应是相反、不同的。贪是心黏着于所缘,想要占有所缘,想要拥有所缘,这称为贪;而嗔是心想要排斥所缘、厌恶所缘,甚至想毁坏所缘、想要毁灭所缘,这是贪和嗔的不同。而且贪和嗔之间,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同。如果说贪像水,那么嗔像火。贪像水,泡的我们很舒服;但是,嗔像火,烧的我们身心很焦热。
如果我们把心比喻成树,那么贪就像藤一样,软绵绵地缠着。但是,嗔就像一把锯子或者像一把斧头,直接地去砍树。一旦,我们的内心染着了所缘,我们生起了贪,我们的心感觉到很舒服,而且想要拥有、想要占有。表现的受,要么是悦受,要么是舍受;但是,嗔给我们的感觉是内心很不舒服,内心很烦躁、很愤怒,它给我们的受——嗔伴随的受,它必定是忧受。忧受就是那种感受必定是不好的。如果是从巴利文来说就是domanassa,这里的忧并不是忧愁的忧,而是说那种感受本身是不好的受。
所以,贪根心有两种受,一种是悦受,就是感觉很舒服的。另外一种是舍受,就是感觉平平的;而嗔必定是忧受。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生起了忧受(他的受是忧受),那么伴随的心必定是属于嗔心。
当一个人的心生起排斥的时候,无论对任何的对象他都可以生起嗔心,都可以排斥。而且我们内心排斥的对象,可以很多、很普遍,好的、不好的,它的性质本身是好的,我们可以排斥,不好的我们也可以生气。但是从一般人的反应来说,通常遇到不好的所缘,我们的心容易产生抗拒、产生排斥。
例如:见到很丑陋的东西,见到你的仇人,那个时候,你的心很排斥,很抗拒。或者你不喜欢的人,你跟他在一起,甚至你一想到他,就感觉到很讨厌;
对于声音也是,例如:当你在禅修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噪音,或者听到别人在骂你,听到你不喜欢听的话、听到在批评你,这个时候,你的心很容易排斥,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属于嗔心;
或者嗅到臭的气味、很难闻的气味,这个时候你的心会生起排斥;
或者尝到很难吃的东西,例如:在家里面,如果你们的妻子、你们的夫人做的饭可能不熟,或者炒东西放的盐太多,你就生气,骂了她一顿;
又比如说,如果天气很热,我们就会说:“这是什么鬼天气呀!”这样的话,我们也容易生起嗔恨;
甚至想到不喜欢的人,想到不喜欢的事,想到过去的一些不平、委屈,我们都可能会生起嗔。
而嗔不仅仅面对着不好的对象(所缘),甚至面对很好的对象(所缘),我们都有可能会生起嗔。例如: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叫做苏玛卡的比库,他曾经做过佛陀的侍者,但是,他就是不喜欢佛陀,他本身是个Vesāl?毗舍離城的一个瓦基族的青年。他出家之后,也曾经服侍过佛陀,但是他不喜欢佛陀。后来他就怪佛陀说,佛陀从来都没有给他显现过神通。然后,佛陀就举出很多的例子,说他曾经直接地或间接地显现,显示一些东西给他看。但是,他还是这么样坚持。最后,他还俗了之后,还去他们的家乡里面到处散播对佛陀的流言。即使佛陀无论是从相好庄严方面,是从智慧方面、慈悲方面,都是非常圆满的。但是,如果他的心怀着抗拒、怀着排斥的话,连佛陀都会经常诽谤。
又比如现在有一些异教徒,例如:一些穆斯林,见到了佛塔,或者见到了出家人,他们的反应是怎么样?他们的反应就是抗拒、排斥。就犹如在2000年的时候,塔利班政权把巴米扬大佛都给炸掉了,是不是?把阿富汗博物馆里面很多的佛像,他们认为这个是石头,就把佛像毁掉了。佛陀是属于极可爱所缘,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哪怕看上佛像一眼,我们都很容易生起欢喜心。如果是从心理反应来说,佛像、佛陀是极可爱所缘。当我们去看到佛像、看到佛陀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生起的果报是属于悦受的、悦俱的。即使是一个非佛教徒,当他看到佛像的时候,都会觉得佛陀很平静、很安详、相很好。然而,对于一些讨厌佛教、讨厌佛陀,或者他们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罪恶的人来说,那么他们看到了佛像,恨不得把它毁掉。为什么呢?由于内心的不如理作意,对于极可爱的所缘,他都可以心生抗拒、心生排斥,甚至要把它毁掉。
当我们生起嗔心,首先我们伤害自己。同时我们可以因为嗔心而损坏自己的东西,可以伤害我们的身边的人,乃至你最亲爱的人。往往很多的关系是由于嗔心而搞坏的。例如:可能我们的口不择言,生气了或者发了脾气,可能会把我们很好的朋友的关系都搞砸了。或者我们可以把一些很精心培育起来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口、因为我们的怒气而破裂了。同时,由于嗔恨,因为我们现在对别人不好,用一种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我们用一种去整别人的态度、去害别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往往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增加对方的仇恨。一旦对方找到了机会,他就会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我们可以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世间的仇恨、这个世间的很多的不平的事情,其实就是由于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你杀我,我杀你,你害我,我害你,这样而来的。而很多所谓的争斗、仇恨等等,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嗔心。对于嗔恚,我们在这个世间可以看到比比皆是。例如:现在有些大国、有些强国,他们推行强权主义,欺压一些贫穷的国家、一些小国,他们通过这些强权去压制小国,而并不会让小国屈服,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就是小国人民的仇恨,然后又跟大国作对。很多所谓的恐怖主义,其实就是这么样来的。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由于嗔在里面。
对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果今天你去害他、去中伤他,甚至去杀害了他,虽然好像今生我们把他毁灭,但是你却造了对方仇恨的苗、种了对方仇恨的种子。一旦在以后的生死轮回当中,遇到了因缘,你还必须得自己受。现在你去杀生、杀那些动物,现在由于你的福报大,你的威德大,可以很轻易地杀死一个动物,看到蚊子就一拍,看到蟑螂就一踩,它就死掉了。看到很多的动物,即使它们没有伤害你,你都去伤害它。为什么你可以很轻易地伤害它?因为你现在的福报比它大。但一旦在轮回当中,你的福报比它小,你又成为它们伤害、杀害的对象。就是这么样,生命和生命之间,在轮回当中就是你杀我,我杀你,弱肉强食的。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生起了嗔恨心、生起了仇恨,不管你的仇恨是不是已经施加给了对方,亏的是你自己,伤害的是你自己。有时候,对方已经不断地提升了,而你由于你的嗔恨心,只是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你只是在自我堕落、自甘堕落。
在《本生经》里面讲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称为贪欲商人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认识提婆达多吧?Devadatta(迭瓦达答) ,都认识吧?提婆达多在晚年的时候,他和我们的佛陀作对。提婆达多造了什么罪,他有什么过失?他三次想要杀害佛陀。第一次,他派很多杀手,想去杀佛陀,结果失败了。后来,他又在鹫峰山想用大石头把佛陀砸死,结果就把佛陀的脚弄出血了,这个就是出佛身血。后来他又叫那拉吉利(一头大象)想要把佛陀踩死,结果又失败了。后来他又分裂僧团。现在,提婆达多在哪里?在无间地狱。为什么他会这么样做呢?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故事如果上推的话,一共可以推到在五个大劫以前。那个时候,我们的菩萨投生为一个收古董的商人,或者类似现在货郎那样的,他们穿街过巷去收集一些古董、一些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那个时候,迭瓦达答也是投生为收古董的商人。那么他们两个就是同行了,是不是?他们两个人同住在一个城市,每天都随身携带着装饰品、首饰等等,然后就到处去穿街过巷去叫卖,他们说:“要珠宝的来买呀,要珠宝的来买呀,来呀。”
在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后来家门败落,就剩下祖孙两个相依为命,他们的亲戚很多已经死了,家财全部也耗尽。祖孙俩就只能够靠受雇于他人、给人做婢女来维持生活。有一天,迭瓦达答正在叫卖,他说:“要装饰品的来呀,要珠宝的来呀。”在沿街叫卖。这个时候,那个做孙女的她听到了,就朝着她的祖母说:“奶奶,奶奶,我也要装饰品,我也要首饰。”奶奶说:“乖孙女啊,我们很穷,我们哪里有钱买得起首饰呢?”那个孙女就说:“在我们的房间里面不是有个茶碗么?”那个祖母也想起了那个茶碗,然后叫当时的提婆达多进来,就拿出那个茶碗,因为当时的迭瓦达答,我们就叫贪欲商人、贪欲的货郎吧。由于他是内行的人,他一端起这个茶碗,发现沉甸甸的,然后他再端详这个茶碗,他发现在茶碗底下有个印章,这个印章就证明了这个茶碗是个非常值钱的黄金碗,也就是说,由这个家里以前在很富有,很风光的时候留下来的,其他的值钱的财产都已经全部破损了、破坏了,只剩下这个茶碗。这个时候,那个贪欲商人就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他就想:“我要不费分文的得到这个碗。”然后假装地说:“这个茶碗根本就不值钱。”然后就把它往地上一丢假装出去。他希望那个老奶奶说:“好好好好,你过来过来,我这个碗你想要多少钱,很便宜地卖给你。”结果他走的时候,那个老奶奶却没有这样说,当时的贪欲商人就假装出去了。
结果当他刚出去不久,我们的菩萨又来了。我们的菩萨当时也是一个货郎,他也在沿街叫卖。这个时候,做孙女的就对奶奶说:“刚才那个商人态度很恶劣,但是这个人看上去,好像很斯文、很优雅,言语柔和,也许我们这个碗还能够卖上好价钱。”于是就请我们的菩萨进去,我们的菩萨坐下来的时候,一看这个茶碗,因为毕竟是内行人,他也知道这个茶碗很值钱,知道以前这个祖孙俩应该是有钱人,富贵人家。当时我们的菩萨就说:“这个茶碗价值十万金,但现在,把我身上的所有东西给你,都还不足以买这个、换这个茶碗。”这个时候,那个老奶奶就说:“刚才有个货郎说我这个茶碗根本就不值钱,他还把它恶狠狠地丢在地上,扬长而去。”菩萨说:“不是、不是,你这个茶碗真的很值钱,我真的还没有能力来收购。”当时,那个老奶奶见到这个商人确实是很老实,就说:“好吧,既然这么样,我就把这个金碗送给你,你想给我什么东西就给我什么东西。”于是菩萨就把他身上的五百钱以及价值五百金的物品全部都给她祖孙俩,就是带来的所有的装饰品,把他的那些钱,全部都给了这祖孙俩,只留下八文钱和一把秤子,那把秤子他还要谋生的。然后急急忙忙地跑到河边,他叫了一艘渡船,因为从河的这边过渡到那边正好要八文钱。他把这八文钱全部给了船夫,他说:“赶快,你撑我过河。”他就拿着那个金碗和秤子过了河。
话说这个贪欲商人,他在外面兜了一圈,不死心,毕竟那个是价值很昂贵的金碗,他又回来了。回来之后,他就想:‘既然那个老太婆,她不肯压价便宜点,我亏一点也没关系。’他又回去,回去之后,结果那个女孩就指着他说:“你这个人真不老实,明明我的那个金碗很值钱,你却说它一文不值,而且还恶狠狠地把它丢在地上。”那个贪欲商人说:“现在那个碗在哪里?”她说:“哦,你刚走了之后,有一个很正直的商人,他来把那个碗收购了。”
这个时候,那个贪欲商人简直气得要发疯,那时他变得神志不清,他的衣服(当时的衣服不是像现在穿的,就是披在身上的那一块布)掉了下来,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被他的愤怒所打败了。他拿着秤当武器,当棍子,连走带跑,跑到河边。当他追到河边的时候,我们的菩萨已经到了河中央了。他拿着棍子在河边吼叫:“你给我回来,你给我回来!”但是那个时候,菩萨就跟船夫说:“你不要管他,我们只管走。”
那个时候,那个贪欲商人看着那艘船越走越远,他悲愤交加,结果就在河边,口吐鲜血,心脏破裂、一命呜呼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因为这个金碗,当时的提婆达多就偏离了他自己的道。从那一世开始,他就恨我们的菩萨,生生世世要跟我们的菩萨作对。在之后的很多生里面,他用各种方式去加害我们的菩萨,但是往往就是因为他的加害,反而成就了我们菩萨的种种的巴拉密。现在我们的菩萨已经成佛了、已经证得了正自觉了,而这一个恶贯满盈的、臭名昭彰的提婆达多现在在哪里?他仍然还在无间地狱里面受着种种的苦的煎熬。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即使一个修行人因为嗔恨心,他都可以偏离正道,可以使一个人走在正道上都偏离。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充满了嗔恨心,他可以做出违背因果的事情。他可以当面辱骂、甚至他可以对那些有修行的人愤愤不平,也许可能对方无意当中得罪了他,或者他看不惯,就会变成这样。所以,嗔恨心的伤害力很大。
无论你生起的嗔恨心是否已经伤害了对方,但是首先你伤害了自己。就好像你拿着剑想去砍别人,但你不好好地握住剑,当你握住剑的时候,你的手已经给割伤了。好像你想拿着粪便去丢别人,你还没有把你的粪便丢给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手已经弄得很臭了,是不是?
对于要消除嗔恨、要克服嗔恨心,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如果想要克服嗔恨心,首先我们要做到忍,忍耐。犹如佛陀在《教诫巴帝摩卡》里面说到的:“忍耐是最高的苦行,诸佛说涅槃至上;恼他实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门。”也就是说最高的自制就是忍耐,一切的诸佛都说涅槃是最上的、至上的。恼害他人的人,他并不是出家人。而伤害他人的人,他不能够称为沙门。
所以如果对待他人的不好,或者对待一些逆缘、不好的对象,最好的方法,第一的方法就是要忍khant?。忍,古代有时候翻译成忍辱,但其实,khant?的意思要广很多。忍辱只是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忍。但真正的忍耐,不管对象是有生命的、是没有生命的;是对我们好的、对我们不好的,我们都能够安忍、能够安住,这个称为忍。所以,我们说khant?的意思就是容受、安忍、接受的意思。
对于要修行的人来说,无论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要调伏自己的嗔心,或者要成就佛果的菩萨,要圆满他的khant? pàram?忍巴拉密来说,他都必须要修忍。要如何修忍呢?我们讲一个菩萨的故事。
在过去世,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菩萨曾经投生为一个隐士,古代叫做Isi(仙人,有时翻译成仙人)。那一世他是专门修忍的,所以,他也就叫Khanti-vat?, Khanti就是忍耐,vad?叫做持忍耐主义者。
在那个时候,有一个国王,他的名字叫做嘎啦布,有一天嘎拉布就带着他的王后、宫女们到了一个树林里面去游玩。那个国王在喝酒、玩了之后,感到很累躺在一棵树下睡着了。当他睡着了之后,旁边那些宫女看到这个国王睡着,她们想:‘现在这个国王睡着了,我们不用再服侍他了,我们不用再为他唱歌跳舞了。’于是她们就离开了国王,去其他的地方玩。他的身边只剩下王后一个人。当这些宫女走到树林里面之后,发现了这个仙人、这个隐士、这个叫做Khanti-vat?的忍耐主义者在那边坐着。她们好奇,就去问这一位隐士。这一位隐士帮她们解释要如何来修忍的,于是那些宫女们围着这个仙人在那边听法,过了一段时间,国王醒来了,然后他发现,身边那些宫女全都不见了,只剩下王后。然后他问他的王后说:“那些宫女们全都跑到哪里去了?”王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当时那个国王很生气,他就站了起来,准备找回那些宫女。
他跑进树林里面,发现到他的那些宫女、嫔妃们全部都围着一个男的坐在那里、一个出家人坐在那里。当时他感到又妒忌又愤怒,于是走向前去,说:“你在做什么?”
他说:“我在教导她们。”
“你在教什么?”
“我在教忍耐。”
然后那个国王就这么一脚踢了那个隐士一下,
他说:“你现在在教什么?”
“我现在在教忍耐。”
那个时候他看到这个隐士还嘴硬,很生气,就抽出剑来,就把这个隐士的鼻子把它一挖、挖掉,又把他的两个耳朵剁了下来。然后又问:“你现在在教什么?”
他说:“我现在还在教忍耐。”
“那好,我看你还嘴硬。”
然后,就又把他的两只手和两只脚全部又砍了下来,然后又再问:“你现在在教什么?”
他说:“我现在还是在教导忍耐。”
这个嘎拉布王就非常生气,他气还没有消。他就恶狠狠地在这一个仙人Khanti-vat?的胸口踩了一脚。然后很生气地带着那些宫女走了。
当他走了之后,他的身边有一个大臣,就跟这位Khanti-vatī说:“仙人啊!请您原谅我们国王的粗暴吧,由于他的无知和愤怒,他这么样的伤害了您,请您不要生他的气了。”
Khanti-vatī仙人说:“哦!大臣!我没有对你的国王有丝毫的生气。我不仅仅不会生气,而且我内心还衷心地祝福他快乐。”结果这个仙人在痛苦当中死去了。
这个嘎拉布就是后来的提婆达多(迭瓦达答),而这个当时的大臣是后来的沙利子尊者,而这一位Khanti-vatī仙人就是后来我们的佛陀。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菩萨是如何的积累忍巴拉密的,如何去忍受别人对他的不平的待遇的。
又有一世,我们的菩萨投生为一只大猿猴,在森林里面很快乐的生活。有一天,它就跑到一个悬崖上面去玩,结果它往悬崖下面一望,发现到悬崖下面,摔了一个人在下面。于是这个猿猴就爬下了悬崖,发现了那个人摔下去了,幸好还没有死,只是摔晕倒了。于是这只猿猴就把这个摔下来的人(这个婆罗门)背在肩上,然后很辛苦地、很艰难地爬上了悬崖。当它爬上了悬崖的时候,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然后就倒在这个人的胸口里面睡着了。后来,这个人、这个婆罗门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没有死,而又发现怎么他的怀抱里面倒着一个大猿猴。然后他想一定是这个猿猴救了他自己的。但是,这个时候他感觉到,他在森林里面已经走了很久、迷路很久了,肚子已经很饿了,他又找不到食物,反正现在到了口的肉不吃白不吃,于是,他就找了一块很尖的石头,恶狠狠地往这个大猿猴的脑瓜上面一扎,当时,大猿猴的头就给扎破了,鲜血直流,也从睡梦中痛醒了。当它一痛醒之后,这个大猿猴对着这个忘恩负义的人说(它还叫他尊者):“可敬的人啊!你这样伤害我,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然后,它还是忍着自己的痛苦爬上树,用自己的血、滴着血这样引这个婆罗门走出了大森林。
这只是我们的菩萨在过去生修行忍巴拉密的时候的两个故事。在《本生经》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就讲我们的菩萨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公平的待遇、不好的待遇、甚至伤害。对于要圆满巴拉密、要成就佛果的人应该这么样做,对于一个佛陀的弟子也应该这样做,就犹如佛陀在《中部·锯喻经》里面曾经这样说过:“即使有盗贼拿着两头的锯子来锯你的肢体,如果你在那个时候生起嗔恨心的话,你就不是遵守我的教导。”
要去除嗔恨,在经典里面还教导了很多种方法。在《增支部》第五集第十七品的第一经《排除嗔恚经》里面,佛陀教导了五种去除嗔恚的方法:
佛陀说:“诸比库,当你在生起嗔恨,你的心怀不满的时候,你应该修习慈心。”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当你在嗔恚、嗔恨生起,心怀不满的时候,你应该修习悲心;
第三种方法:当你在生起嗔恨、生气的时候,你应该修习舍心,就是内心中舍平等;
第四种方法:当你在生气、在嗔恨的时候,你应该不作意、不去想那些会令你生气的对象,就是你用这种不作意、不思念的方法;
第五种:当你在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当你心怀不满的时候,你应该思惟业。一切众生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业是它的亲属;以业为皈依;无论所造的业是好的、或者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他都必须得要自己承受。他应该这样省思。
我们也应该学习省思业果法则来去除我们的嗔恚。例如:当别人在中伤你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思维:‘别人为什么要中伤我?为什么要这样来对待我?为什么我会无端端地受到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只要我们懂得了业果智,我们就会知道,任何的结果不会没有原因的。现在我们受的这些苦,这些不平的待遇,还是我们过去所造下的东西。我们现在所遭受的这种不平的待遇,终有一天它会结束、会终结的。如果我们又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话,现在我们受的是不善的果报,我们又因此而生起嗔恨心而恨他人、甚至结冤仇的话,我们只能够重新再造了不善业。如果我们再加害对方,或者我们找机会去报复的话,不仅仅这件事情不能解决,而我们会纠缠在是非、纠缠在仇恨的网中,我们可这么样思维。
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学习看到他人的长处来去除嗔恨。在《增支部》第五集第十七品的第二经里面,当时沙利子尊者就这么样教导其他的比库,他说有五种方法可以去除一个人的嗔恚不满。
当你看到一个人,你因他的行为而感到不满的时候,他的身行不清净,但是他的语行清净,你就应该看到他的语行清净,而不要去注意他的行为不好,你只应该看到他的长处,不要看到他的不好。如果他的行为不好,你就看他的语言、言语表达方面很好。就犹如一位比库是一位头陀行者,他要去捡破布做粪扫衣。当他在路边看到了一块布的时候,他就用左脚踩着布,然后右脚抹去在布上的尘土,然后再把这块布捡起来。同样的,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感到生气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留意、我们把对他的行为不满去除掉,而看到他的语言方面的好。
第二种情况:当一个人的语言很不好、语行不清净,但是他的身行清净、他的行为没有什么过失,只是他有时说话比较粗暴,或者他说话没有教养、说话很容易刻薄、很容易伤人的时候,这时我们应该看到他的身行清净,而不要去注意他的语行不清净。我们不要去注意他的言语方面很容易伤人,应该看到他行为上还很好。就好像一个人在大热天走路,感到很口渴,当他发现了一个池塘,这池塘外面还有一些青苔,还有一些荷花叶,他就拨开这些青苔,然后再把他的两手捧着下面的水来喝一样。当你对一个人的语言感到生气的时候,你不要去注意他的语言,而是注意他的行为方面的清净。
第三种方法:当你看到一个人的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就是他的行为也不好,他的语言也不好。但是,他的心却能离盖、他的心清净,也就是说他有能力入定。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注意他的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而注意他的心能够离诸盖、能够得清净。就好像一个人在旅途当中,他感到很口渴。这个时候,他发现在路上到处找不到水,他发现路上有牛踩的脚印,在牛的脚印里面,有一点点水。于是他就俯下身子,把他的口对准那牛脚印里面的水,这么样喝。同样的,对一个身体的行为又不好、语言又不好的人,但是他的心还是清净的,那么你应该注意他的心清净。也就是说,至少他可能心地还善良,虽然他表现不好。
第四种去除嗔恚的方法是:如果一个人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心又不能够离诸盖,不能得清净。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身体的行为、在语言、在心念方面都没有可取之处,这样的话,你很容易对他生起嗔恚。但是,你应该这么想:好像有一个人作长途旅行,在他离开了出发地又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的中途,他生了病、得了重病,而且又没有粮食、又没有药品、又没有人看护,这种人在旅途当中,他很可能是要么饿死、要么病死、要么客死于他乡。同样的,对于这样一个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心又充满了不清净的人来说,这样的人在轮回当中,他是很可怜的、很堕落的,我们应该生起怜悯之心、应该生起同情之心,而不应该只是看到、听到他的不好,我们反而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怜。通过这样,我们来消除嗔恨。
而对于第五种人,如果对方身行清净、语行清净、心又离诸盖而得清净。对于这种人,如果你生起嗔恨不满的话,你要这么样想,就好像在炎热的大热天——夏天,有一个池塘边,充满了很清凉的水,这水又清凉又甘甜又舒适,旁边又有草,还有树荫,这样的话,很多人都可以在树下休息。同样的,这样一个身、语、意方面都清净的人,他应该是能够得到清凉的,为什么我还要对他生气呢?我们可以通过思维他的身、语、意方面的清净来平息我们的嗔恚、烦恼。这就是平息嗔恚,我们透过如理作意、透过正确的思维来去除嗔恚的方法。
当然了,如果要彻底地断除嗔恚的话,惟有一个人在证得了不来道、在证得了第三道(不来道)的时候,一个人就完全没有嗔恚、没有嗔恨心了。那个时候,他将不会再悲伤、不会再哭泣、不会紧张、不会害怕、不会担心、不会忧愁、他更不会生气,不会抱怨、不会有仇恨。如果我们要克服自己的嗔恚的话,在佛陀讲到的经典里面有很多种方法,总之就是当别人嗔恚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嗔恚去对待。就正如佛陀在《法句经》里面这样说过的:“在此,怨恨确实不能平息怨恨,用无怨恨来平息,才是亘古的法则。”用无怨恨的方法,无论你是用忍也好、用如理作意也好、你用慈爱也好、用悲也好、用舍也好、用思维业果法则也好。总之,就是当别人在生气、别人对我们心怀不满的时候,不能够用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应该用无怨恨的方式来对待、来平息、来解开彼此之间的仇恨、怨结乃至委屈、不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