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毗达摩 第四十讲 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依成熟之地分)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45

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依成熟之地分):在昨天晚上,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众生界,讲到了天界的众生,讲到了色界的有情以及无色界的有情。在三界里面,又可以分为三十一界。其中的欲界有十一个界,即:四种恶趣,加上人界,然后再加上六欲天,一共有十一界。然后色界天可以分为四种禅天,一共有十六界。再加上无色界有四界,一共是三十一界。这三十一界是轮回之地,是生死之地,也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处所。最后,我们又讲到了世间的规律、世间的规则。因为佛陀说过:“诸行无常”。诸行就是一切存在的、因缘和合的,只要是有存在的,必定有它产生的阶段,有它存在的过程,以及最终都会毁灭。对于人来说,会有生、老、病、死;对心来说,会有生、住、灭;对世界来说会有成、住、坏、空,这是一切诸行法、一切世间的规律、规则。

佛陀说:有因有缘,诸法才能够现起(诸行法才能够生起)。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分别讲了世间法,世间法存在的种种的相状,存在种种的分类。

例如:可以分为色法,可以分为心法、心所法。

又依众生流转的趣可分为六趣,即地狱、畜生、鬼、阿苏罗、人、天等。

或者又可以分为:恶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等等。

这些都是不同的分类,这一切构成了有情,或者构成了我们称为众生的这种状态。

为什么会有众生呢?因为有造成众生的因。

造成众生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业。

因为佛陀的教法是有因论,是讲业果法则的。一切的众生、这个世间不会无因无缘的来,不会落于无因见,不会落于无作用见,也不会落于虚无见,不会是断灭见。也不会认为这个世间,人、有情等是上帝所造的,是神、是造物主等所造的。是什么所造的呢?为什么会有生死的流转,会有种种的有情呢?因为有业!

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无明和爱!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们先来讲业。业,巴利叫做 kamma 。那什么是业呢?业,源于字根√kar 。kar 是做的意思,再加上ma,所以在梵文的形式里面叫做karma ,古代翻译成羯磨karma ,但巴利就把它简化为 kamma 。字面的意思是行为、造作,或者做。例如:我们说到的 kammakara 是工人; karoti 是做,他做; kata 是已经做了。所以它的词根都是 kar, kar是指做的意思。

对于有情来说,任何在身、语、意方面有意志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好的或不好的,都是属于业。表现在道德上,我们就称为善业或者不善业。在究竟意义上来说,业是指所有善与不善的思。因为,业可以表现为我们说到的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但真正来说,能够造业的其实只是思心所,kusala akusala cetanà——这些是善和不善的思。就犹如佛陀说:

Cetanàhaü, bhikkhave, kammaüvadàmi.

Cetayitvà kammaü karoti-kàyena vàcàya manasà.

这是在《增支部·第六集·第六十三经》里面,佛陀这么样说的。佛陀说:

“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也就是说,真正起到造业作用的是思。所以我们在讲到思心所的时候,思心所就是负责造业的。

思心所有两种作用,第一种作用它可以起到组织和敦促其它的心所一起对所缘作业;而同时,它自己也可以负责造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思理解成一种动机,或者说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或者意志力。由于这种心所造下的力量,它能够留下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称这种影响力为业力。

除了佛陀与诸阿拉汉之外,任何的思都称为业。也就是说,由于佛陀和诸阿拉汉他们已经不会再造善和不善的业了,虽然在这些无漏圣者的心流里面,还是每一个心识刹那都会有思心所,但是它们并不能够造业,因为如果造业的话,那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会带来结果;然而,佛陀和一切的漏尽者已经不会再造业了。

而又根据业的法则,无意识的、无念的、没有心的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业的重要因素——思,就是没有动机。就好像说,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死了蚂蚁,例如:在地上有很多蚂蚁在搬家,我们不小心走路踩死了,这个时候,等我们走过我们才发现踩死很多蚂蚁,这样的话会造业吗?不会造业。因为你没有动机,你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那里有动物,那里有生命,所以它并不构成造业。

那业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有什么定律呢?讲到定律niyàma,我们在之前讲到了五种定律,还记得吗?哪五种定律呢,还记得吗?utuniyàma是指时节定律。时节定律是指大自然的法则,时节就是指外在这些气候等等。例如:春夏秋冬,或者物质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属性,它的规律,这称为utuniyàma——时节的定律。

还有第二是bījaniyàma——种子的定律,这个是涉及到植物,或者胚胎学方面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任何的物种都会有自己遗传的因素,无论是动物也好,无论是植物也好,这一类称为bījaniyàma——种子的定律。

第三是kammaniyàma——业的定律。业的定律也就是我们说到的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这个是属于业的定律。

还有第四是心的定律。心的定律是我们在之前讲到心路过程的时候所讨论的,所有的心都能够取所缘,它必须得有面向对象的状态。它在面对对象(所缘)的时候,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它们的生灭是有规律的。例如:一个眼门心路过程,它们生起了接着会有很多的意门心路过程。而所有的这些心的生起,都是顺着它们的规律。例如: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依这样的规律来生起的,这称为心的规律cittaniyàma。

还有第五种是dhammaniyàma法的定律,例如:佛陀。佛陀必定会出世,我们说当佛陀出世了之后,他的最后一生,他将以菩萨的身份从都西答天(Tusita天)降生于母胎,然后出生的时候大地会震动,最终他会出家。会出家之后在树下成佛,然后他必定会转动无上*轮去教化众生,最后佛陀也会入般涅槃。所以这个是法的定律,也就是佛陀出世的定律。例如:佛陀不可能是女人,不可能是动物,他必定是现大丈夫相的,现男人相的,而且还是现出家相的,这些都是属于有关佛陀的,称为法的定律。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讲一讲业的定律。业有什么定律呢?业的定律就是很有名的一句话,叫做:

Sabbe sattà, kammassakà, kammadàyàdà, kammayon?, kammabandh?, kammapa?isara?à, yaü kammaü karissanti kalyà?aü và pàpakaü và, tassa dàyàdà bhavissanti.

一切有情都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无论所造的是善或不善之业,都将是它的承受者。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业的主人,都是业的继承者,自己造的业要自己继承。以业为起源,例如我们之所以有生命,是由于业,我们造了业带来的。以业为亲属,因为业一直都围绕着我们,而我们所造的业,最终我们还得依靠我们的业去投生,无论我们所造的是善的或者恶的业,我们都将是它的承受者,就是是这些业的承受者。

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同类相应的定律。有一句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来形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造下了身的恶业、语的恶业、意的恶业,他想要由这种业而带来乐的果报,那是绝不可能的,是无有是处的。同样的,如果一个人造了身的善业、语的善业、意的善业,如果是由于这种善业,给他带来不善的果报,带来恶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人造了不善业,他将要承受自己所造的不善业带来的果报。而如果一个人造的是善业,那么他将会享受他所造这些善业带来的果报。就好像我们如果是种了苦瓜,我们收成的是苦瓜;我们种的是甜瓜,我们收成的是甜瓜。不会我们种了苦瓜有甜瓜的收成,或者种了甜瓜有苦瓜的收成。不可能我们种了黄豆,长出来的是荷兰豆,如果我们种的是花生,我们长出来的可能是芋头,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它都是同类相应的。

同时业的定律是自作自受的,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造的业负责。我们说到的,造业的是名色法,最主要是名法里面的思心所。当这种业造下了之后,它就会形成一种影响力,业的影响力,我们称为业力。而这种业力只要名色相续流一直还没有中断,就是它的业的根还没有完全被除掉,那一旦遇到了因缘,还是会在这里长出来。就犹如我们说一棵苹果树,只要你没有把它砍掉,那只要因缘成熟之下,还是会在这棵苹果树上长出苹果。这一棵苹果树的苹果不会长在另外一棵梨树或者桃树上面,它必定会在这棵苹果树里面长。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了解了业的定律之后,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说当我们承受了那些不好的果报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敢于承担,要敢于承认,而不要赖别人,不要赖外在的东西。就好像即使你长得很丑陋,并不是你母亲生得你那么丑陋的,你母亲也不想让你那么丑陋,她都喜欢自己的女儿,能够长得很漂亮,是不是?那为什么你那么丑陋呢?你想吗?你不想!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样?因为业!所以我们了解了业,就是你造了,因缘成熟的话,你就要去承受。这是业的定律。

同时,一般上来说业的成熟要相隔一段的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如果说立竿见影的业,惟有出世间的业,出世间的善心一生起,立刻就有果报。但是对于世间的来说,它会隔着一段的时间,所以我们称为异熟Vipàka,就是造了业之后,它必须得具足种种的因缘才能成熟。就犹如我们种了种子,不可能让它在一天、两天或者一种下去立刻就能够长出果实来,它必须得要经过一段的时间,去酝酿、去慢慢去成长,最后才有果实的产生。

接着我们再来讲业的分类。业可以分为一种业,就是佛陀所说的:

“我说思即是业”。

所以,一切的业都是思,是一种思。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生命的,它不会造业。即使我们现在说,你去遥控一只机器人去杀人,但真正杀的是那个机器人,还是遥控的那个人?机器人发生的只是机器动作,因为它们没有心,所以它们不会造业的,它只是那个杀人者所遥控的一个工具而已。又比如说,有些会咒术的,他咒了尸体之后,让尸体去杀人,其实还是这个咒师所杀的人,并不是那个尸体去杀人,尸体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惟有有心的才能够造业,没有心的是不会造业的。

业还可以分为两种业。两种业即善业和不善业(恶业)。善业即由善思所造的,恶业是由不善思所造的。为什么说只有两种业呢?不是还有一种叫无记业吗?因为,心依本性可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其中果报心只是体验由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它本身不会造业。同时,唯作心只是作,它并不会产生业的影响力。所以,这两种心称为无记心——果报心和唯作心。而能够造业的心是不善心和善心。善心、不善心里面的思我们称为善业和不善业。

我们再来看三种业。业可以依照所造业的管道——我们称为门,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身业kàya-kamma;第二种是语业vac?-kamma或者vaca-kamma,和意业mano-kamma。

在这三种业当中,身业是指思透过身表而完成的,这种称为身业。而语业,是指透过语表所表现出来的思,所以这个是语业。而意业,是在心路过程里面所产生,在这里是特指它还没有呈现在身和语方面的业,称为意业。

在这三种业当中,哪一种业是最重要的呢?意业!对!所以,在《法句经》的第一颂里面就讲到:

Manopubba?gamà dhammà,

manose??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就是说,当一个人要造业的时候、生起不善心的时候,他必须得先有意念的生成,他才会透过语言说出来,或者透过身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我们讲到的身表和语表,其实还是属于心生色法,是不是?由于有了这种心,它会带来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如果是语表的话,它所造的业我们称为语业,而通过身表所造的业我们称为身业。当这些业造下了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它根据同类相应的法则,造的是恶业,那将会带来苦的果报,就好像车轮紧跟着牛的脚印一样。

而第二首偈颂是:

Manopubba?gamà dhammà,

manose??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yàva anapàyin?.

这是《法句经》的第二首偈颂,它是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想要造作一种行为或者说一句话的时候,如果他的内心的动机是好的,他的心念是清净的,那么这样的话,他所说出来的话是好的,他的行为也是善的。当他造了这些身、语、意方面的善业的时候,当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他将能够获得乐的果报、善的果报,就好像影子随于形一样,如影随形一样。

因此,佛陀的教法当中,身、语、意三业是以意业为重的,意业最为第一的,它和耆那教里面很注重行为的发生才形成业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再看业的分类,根据我们在之前所讲到的,业可以分为三界的业。其中,生存地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生存地是恶趣地,第二类是欲善趣地,第三类是色界地,第四类是无色界地。所有这些众生之所以能够投生到相应的地,和他所造的业有关。如果一个有情造了某一种的业,这种业将会根据同类相应的法则,使他投生到相应的地。

如果这些业是不善业(akusalakamma),当一个人造作了不善业,当这种不善业成熟了,将可以使他投生到哪一趣?恶趣地。恶趣地有多少地?有四地,即:地狱、畜生、鬼和阿苏罗——堕恶趣的阿苏罗。

第二是欲界的善业kàmàvacarakusalakamma。由于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善业,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将可以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善趣,即:人和天的善趣。

第三是色界的善业,色界的善业就是r?pàvacarakusalakamma,即一个人成就了色界的禅那,色界的禅那心里面的思所造下的是色界的善业。

第四是无色界的善业ar?pàvacarakusalakamma。如果一个人成就了无色界定,在他入无色界定的时候,所生起的思就是属于无色界的善业。

当然如果是一位漏尽者,他所入的色界定和无色界定生起的只是唯作心,那个时候就不能称为善业。而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他们所造的业还是属于善业。

我们先看不善业akusalakamma。不善业可以依身、语、意三门分为十种,即身的不善业,包括了杀生、不与取和欲邪行,这些是身的不善业。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杀害生命乃至虐待生命、虐待动物,他这是属于透过身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不善业。

而不与取呢?不与取就是我们所说的偷盗,没有给你的你去占有,你去取它。包括一切的非法占有,非法拥有,拥有的对象是指他人的物品。他人的物品包括个人的,包括集体的,包括国家的,就包括共有的都算。

而欲邪行kàmesu micchàcàro,我们说欲邪行的kàmesu就是对于欲乐的,micchàcàro就是不正当的行为,也就是不正当的性关系、性行为。这一种行为必须得透过身体去完成,所以,它也是属于身的不善业。

语的不善业有四种:第一是虚妄语,虚妄语就是说虚假的话,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只要你知道你所说的是不真实的,而你心存欺骗,你把它说出来,把它表达出来,这称为虚妄语。离间语就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这称为离间语。粗恶语是指使人难堪的话,骂人的话,又称为恶口,就是很难听的话。还有杂秽语,杂秽语是指那些言不及义的,那些毫无意义的一些言谈、一些语言,这称为杂秽语。在这两种业当中,身不善业是透过身表而发生的,语不善业是透过语表而发生的。

还有第三类的业是意不善业。意不善业包括了三类:

第一是贪婪。这里的贪婪是指贪心所,它产生了想要占有、想要获得他人的财物。在这里我们必须得知道,喜欢和贪婪还是有区别的。喜欢就是你看到一样东西很喜欢,但是你还没有心念去占有,这个还不构成贪婪。惟有你生起了你想要拥为己有,你想要占有,你想要非法地获得这种物品的时候,那才称为贪婪。一般我们说到的喜欢,例如说我们去外面,去一个风景区去旅游,我们会很喜欢那里的风景,这个时候可以称为贪婪吗?不能够称为贪婪,你只是欣赏那里的环境而已嘛,是不是?或者你去看展览,看一些画展,你去欣赏那些工艺品、那些艺术品,这个称为贪婪吗?这个只是称为喜欢。但是如果你想要非法占有,你生起的这种歹念,这样的话就称为贪婪。或者本身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钱财,你还想要继续再获得,你贪得无厌,这个时候也可以称为贪婪。

第二是嗔怒。嗔怒是指愤怒。在这里,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焦虑、只是在懊恼,这个时候他还不构成这里所说的嗔怒。如果他生起的希望他人能够倒霉、希望他人能够遭到危难、希望他人能够遭到危害,这个时候称为嗔怒。

而第三种意的不善业是邪见。邪见包括有很多种,例如:有身见、对于修行上面的戒禁取见,对于我、灵魂、执着于有我、执着于灵魂这样的有身见,或者认为灵魂永恒这样的常见。在这里的邪见是特指否定因果法则的邪见,或者没有因果法则、没有三世轮回的断灭见。

所以,在这里的邪见 micchàdi??hi,包括了三类:

第一是无因见 ahetuka-di??hi。认为一切的存在、一切的有情,他们的福报、他们的苦、他们的好和坏都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认为是偶然的。他们不承认有前世,有前世造的业,这称为无因见。

第二种是无作用见 akiriya -di??hi。无作用见是认为一个人所作的任何的行为,无论是善的,无论是恶的,他造作只是纯粹造作,并不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就犹如现在有很多人,他们没有因果观念,没有道德观念,他们造作了恶业,他们并不会感到惭愧、不会感到羞耻,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因果的观念,没有业果法则的这种观念。所以他们抢,他们做恶业,他们杀、抢,玩弄两性关系等等,他们认为这些不做白不做,这是一种邪见,这种邪见称为无作用见。或者他们也不去做好事,他们认为“你去布施怎么那么蠢,我的钱拿去花,拿去享受,不是好了吗?拿钱去供养,拿钱去做布施,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所以,这种称为无作用见,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邪见。

还有另外一种是虚无见natthika-di??hi。这种是认为人死了之后不会以任何的形式存在,人偶尔地来到这个世间上,人过完了这个生命就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他们不承认三世,不承认有过去世、未来世,也不承认有因果关系,这种称为虚无见。

这三类的邪见是很严重的邪见,所以在这里是指意的不善业。一个人只要他认为是这样,那他已经造下了这种邪见的不善业了。

这十种不善业称为十不善业道。

相对于这十种不善业,是十种善业kusalakamma。也就是依身、语、意三门分为的十种,即:身的善业是指远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

离杀生就是不杀生,避免杀害生命,他放弃了刀杖,放弃了棍棒、石头等等。他不仅仅不去杀生,而且他怀着想要给一切的众生带来快乐、带来利益这样的心,这称为离杀生。

第二是离不与取,也就是说他只使用自己的物品,属于自己的,而不去非法占有他人的物品或者财产。

第三是离欲邪行。离欲邪行对于在家人来说,只是维护好家庭的夫妻关系。对于女的不红杏出墙,对于男的不去外面沾花惹草。就是对配偶、对自己的伴侣忠贞不二,这就是离欲邪行。

对于语的善业,是由离四种,即:离虚妄语。离虚妄语就是不说骗人的谎话,不说虚假的话,言语真实、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离离间语就是不去挑拨离间,对于朋友要忠诚,要妥善地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搬弄是非。离粗恶语就是言语要柔软、要柔和,不要说那些难听的话,那些使人难堪的话,要说那些使人生起欢喜的话,而不要骂人或者冷嘲热讽。第四是离杂秽语,所说的都是有意义的话,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话,而不要说那些淫词艳曲,或者那些言不及义的,那些挑逗性,或者那些纯粹都是属于忘失正念、增长放逸的话,如果他远离这些、避免说这些话,就是称为离杂秽语。

对于意的善业,是不贪婪,只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他少欲知足,不去非法地想要占有其它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要贪婪,或者为贪婪所打败,他必定过得不快活。而不嗔怒,不去生气,不去生他人的气,也不去生物品的气,他甚至应当经常保持慈爱的心,还有拥有正见。这里的正见是特指自业正见,就是凡是自己所造的业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或者他拥有业果智,对因果法则充满信心,是指这里讲到的正见。

这十种又称为十善业道。

还有另外一种对善业的分类法则,就是当一个人想要造善业的时候,他有十种具体可以做的事情。这十种我们可以称它为Dasa pu¤¤a-kiriya-vatthu。第一是布施dàna,第二是持戒s?la,第三禅修bhàvanà,第四恭敬apacàyanà,第五服务veyyàvacca,第六回向功德pattidàna,第七随喜功德pattànumodanà,第八听闻佛法dhammasava?a,第九弘扬佛法dhammadesanà,第十正直己见di??hujukamma。这十种。

也就是说,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透过身、语、意三门可以造作善业的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恚和正见。

但是,具体我们落实到行为上,我们可以做这些。

例如说布施。布施包括了财物的布施,包括了我们帮助别人,乐善好施,周济贫困,或者去做一些社会的福利事业,去赈灾,去扶助那些孤寡老人,或者那些失学的少年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布施,特别是供僧,供僧的善业更大,这一类都是属于布施。

第二是持戒。对于布施来说,布施是容易做的,持戒是更难做的。持戒就是我们避免去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身和语方面的不善行。例如:我们不杀生,不不与取,就是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和离一切的麻醉品,这些是属于持戒。也就是让我们的身和语正直,让我们不去违犯一切有违道德、有违良心的行为。

第三是禅修,禅修包括修止和修观。在这里的禅修,如果是对于欲界的善业的话,那么特指还没有证得禅那之前的禅修。例如:现在大家在散播慈爱,你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这个时候所生起的善业是属于欲界的善业。例如:我们大家专注呼吸,你所修的这种善业是属于欲界的善业。

而在布施、持戒、禅修这三种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具体的做法。你无论去到任何一个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或地区,他们都很强调dàna、s?la、bhàvanà,就是布施、持戒、禅修。

布施,一个人布施可以为他未来带来福乐之因,种下福德的功德田。

而持戒,可以使一个人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一个人只布施不持戒的话,那么他可能不能够投生为人天善趣。例如:他由于造了恶业,他投生到动物,那么就好像我们昨天晚上讲到的那个小狗一样。如果狗的话,又因为它有布施,那天讲到的,它可以成为一只宠物狗。但是,由于它没有持戒,所以它仍然会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只持戒,不布施,那么他可以投生为人或者天的善趣。但是投生为人,他可能很贫穷。投生为天,他可能也是很低等的或者很没有福报的天人。

对禅修来说也是。如果属于欲界的禅修,当这种禅修在我们还没有证得禅那的时候,它是属于欲界的善业。而如果当我们在禅修的那一刻去世的话,我们必然会投生到人、天的善趣。因为,在布施、持戒、禅修当中,这是层层增上的,

无论如何,持戒的善业比布施殊胜很多;而又无论如何,禅修的功德又比持戒大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是在一般没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做到的,无论佛陀出世没有出世都可以行布施的。但是持戒,如果我们要持守佛陀制定的戒律,惟有在佛陀教法的时期。然而,如果我们要持一些世间戒或者外道的戒,那么仍然在非佛陀,就没有佛陀教法时期仍然有,但是我们现在指的是佛陀制定的戒,所以持戒的功德又比布施的功德更大。而对于禅修来说,由于持戒只是约束身体的行为和语言,但是禅修主要是指调心,是培养心方面的,让心平静、让心积累善业,所以禅修的功德又比持戒的功德更大。即使我们没有证得禅那,但我们还是在积累善业。持戒只是消极地避免一些身体和语言方面的不善行,但是禅修是主动地去调伏心,让心柔顺,让心平静,让心专注,让心专一,让心强有力。这是禅修。

对下面的七种,恭敬,例如:对于在家人来说,即使是孝敬父母也是恭敬。在上座部传统里面,就很强调恭敬。有好几种恭敬,例如:佛陀是值得恭敬的,独觉佛是值得恭敬的,僧宝——就是僧人、圣弟子是值得恭敬的,一切的出家人是值得恭敬的。母亲是值得恭敬的,父亲是值得恭敬的,自己的老师是值得恭敬的,族中的尊长——就是自己家族里面的长辈、尊长是值得恭敬的。那些教导法、教法的那些法师们也是值得恭敬的,这些都是值得恭敬的、感恩的人。

第五是服务,服务就是我们出力。对于布施来说,注重的是财物方面的,但是对于服务来说就是我们亲力而为的。就犹如有些人他们只是出钱,他们从来都不动手,这种只是布施。但是有些人既出财物他也出力,或者有些人即使他们没有出财,但是他只是出力,例如:扫地、清洁卫生、帮助做一些清洁公共卫生、搬抬东西、做一些义务的劳动,这都是属于服务。无论服务的对象是寺院、是僧团或者是社会大众,或者是一些赈灾,或者做一些社会福利的事情,乃至照顾一些孤寡老人等,这些都是属于服务。

第六是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们所做的善业、善行、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我们在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我们做善事,每一天我们都记得回向。这种回向就等于我们随手可得的,只要我们知道就可以做。

第七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对他人的所得、对他人的成就或者他人所做的善业,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不妒忌。例如:当你知道别人布施,你感到很高兴,说:“Sàdhu! Sàdhu! Sàdhu!”,这个是随喜。当你知道别人持戒持得很清净,他即使遇到了诱惑或者经受了考验,他都能够经受,这我们应该随喜。当别人禅修得很好,我们也应该随喜。而随喜,它所随喜的功德和对方所作的功德又有关。例如:他人做的布施,我们去随喜他,由于他布施的功德比较小,所以我们随喜的功德也比较小。如果别人持戒持得好,我们随喜他,我们赞叹他,那么我们得的功德会更大。如果别人拥有了禅那,拥有了禅定,我们去随喜他,由于别人的禅定的业是很强的善业,我们随喜他,那我们也能够积累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修到了观智,我们也随喜他,那么我们随喜的功德因为对方的功德、因为对象,我们的这种随喜的功德也很强。而对于随喜来说,如果我们真心的随喜和我们只是口头说“Sàdhu! Sàdhu!”,这样又不同,所以和我们所造的心念也有关。

随喜的功德的大小和一个人毁谤的大小,它是相应的。例如:一个人批评、毁谤一个没有德行的,他所得到的不善果——就是他的恶业是很小的。如果一个人持戒清净,你去毁谤他,你造的业很重。如果一个人有了禅那,你又去毁谤他,那么你造的业更重。如果一个人有了观智,你去毁谤他、去批评他会更重。如果一个人证得了圣道、圣果,你再去批评他,那么,如果你批评了一个圣者,你不去忏悔的话,那么今生几乎可以说你的修行不可能有成就,因为这个是毁谤障,而且造了很强、很重的不善业、恶业。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妒忌、因为嗔恨、因为傲慢而批评别人,我们应该多点随喜,随喜他人的成就、随喜他人的功德。这一种随喜功德也是我们随手可得的,是不是?别人修得好,别人做得好,我们感到欢喜,我们把心念一转,这种功德就赚来的。我们现在就是多点去成就他人、随喜他人,以后我们在修行当中,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也会很多人来随喜我们,也会有很多人来成就我们,何乐而不为,是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些不善心,因为一些妒忌心,我们去造一些身的、语的或者意的不善业,这是很愚蠢的事情,我们应该多点去随喜他人的功德。

第八是听闻佛法。听闻佛法是智慧之因。由于我们知道了佛法,我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导向好的、什么是导向不好的,我们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善恶分明。同时我们也知道如何去积累更强的善业,我们知道如何去做布施,去持戒,去培养禅修,去培养心智。由于通过听闻佛法,我们才能够相信因果,我们才知道善恶。而由于我们听闻了佛法,我们才知道如何去法随法行,如何去如理作意。因此,听闻佛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般的人来说,它可以是智慧之因。无论他的智慧是今生当下生起,还是以后他生起的,如果我们透过经常去听闻佛法、听闻正法,可以使我们以后投生,我们可以投生为三因的人,而且我们可能会很聪明,我们很有智慧。这是听闻佛法。

第九是弘扬正法。弘扬正法就是把佛法介绍给大家,把我们对法的喜悦带给大家。如果认为你怕讲错,因为弘扬佛法的人在上座部佛教里面,他要讲很多资格,如果我们不行的话,弘扬佛法是一种法布施,即使我们助成他人印行一些佛教的书籍,其实这也是另外一种渠道的弘扬佛法。现在弘扬佛法有很多种渠道,是不是?以前来说只是用嘴,现在的已经先进到可以用麦克风,可以用很多的扩音器了。而现在又有很多的书籍的方面,还有光盘,还有网络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属于弘扬佛法。

第十是正直己见。就是令自己的见地正直。正直己见包括有很多种方法,首先自己要皈依三宝。由于皈依了三宝,你自然会去亲近善友、去亲近善士,然后你就会听闻正法。第二保持正念正知。

正直己见我们可以通过几样方式来获得: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三藏、学习教理或者听闻正法。这样的话我们所立的正见是属于闻思方面的正见,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明辨正邪、明辨是非、明辨善恶。

同时,我们还应该再去修行。当我们修行所成就的正见,那个是属于修所成的慧,是属于禅修的体验。例如:在禅那当中生起的慧心所,它就是属于这种修所成的慧,是属于这种正见。如果我们能够证悟涅槃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的慧是属于出世间的慧,那个时候的正见是属于出世间的正见。所以我们透过慢慢地、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使自己的见地慢慢地正直。使我们能够透过平时的如理作意,来使我们的见地慢慢地正直。

所以我们所作的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有具体目标的善行。而所作的这些善业,都是属于欲界的善业。而这些欲界的善业,它都是由八种欲界的善心所完成的,即:悦俱智相应的无行心,悦俱智相应的有行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舍俱智相应有行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些,我们如何去做,我们要做得怎么样,要让我们所造的这些善业的力度是强还是弱,和我们所生起的心有关。

而这些心,我们又可以依照影响善业功德三项原则,就是如果一个人在做善事的时候,生起的心是悦俱的还是舍俱的,就是一个人是欢喜地造善业还是中舍地造善业,以及一个人生起的是智相应或智不相应的心,即:做的时候是否拥有智慧;还有无行和有行心,即一个人是主动地做还是被动地做,这个都有关系。

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应该生起悦俱的心来造,就是欢喜地造善业。由于拥有欢喜的心去造善业,这种喜所产生的心生色法可以是一种殊胜的色法,它可遍布全身,可以使我们造的业会更强。而如果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我们生起有智慧的心去造,那么我们所造的业是属于三因的善业。而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去造,而不应该被动地去造,而且经常地去造,不要偶尔才造,或者想起的时候才做,或者经常被别人拉去才造。我们应该要习惯造善业,让我们所造的这些善业成为我们的习惯。这些是欲界的善业。

对于色界的善业,依它所产生的心可分为五种,即:当一个人如果透过专注适当的、适合的所缘而证得了初禅,当他在证得初禅的时候所生起的这种初禅的禅心,所造的业就称为初禅的善业,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善业。

第二种色界的善业是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心所造的善业。

第三种色界善业是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禅心所造的善业。

第四种色界的善业是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善心所造的善业。

第五种色界善业是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善心所造的善业。

在这五种善心当中,我们平时所说到的证得初禅是指第一种,所说的证得的第二禅多数是第三种,但是有时候也包括了第二种。证得第三禅是指的第四种心,而证得第四禅是指的第五种心。因为这个我们在讲到色界的善心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在这里是特指在这一类的善心里面的思心所所造下的业。这种业在造下的时候,它可以使一个人带来投生到色界的结生,可以投生到色界成为梵天人。

还有是四种无色界的善业,这四种无色界的善业分别是依照一个禅修者、一个人证得四种无色界定所生起的善心来决定的,

即:当一个人成就了空无边处定的时候,那个时候在他的速行心里面属于这一类的善心,其思心所即造的是空无边处的善业。

对于识无边处也是,识无边处善心里边的思心所所造的业,就是属于识无边处的善业。

无所有处善心也是,在无所有处善心里面所造的善业,是属于第三种无色界的善业。

第四种非想非非想处善心里面的思心所所造的善业,是这一类的善业。

在这三界的善业当中,对于欲界的善业,可以透过身门、语门和意门造作。但是对于色界和无色界的善业来说,只是透过意门来造作,身门和语门不会造作这种善业。你不能够说我就坐着,或者我只是用谈话来入禅,这个没有这样一回事,它都是属于意业造的。而须知,在欲界的业当中,所有的不善业必定是属于欲界,它不会是属于色界和无色界。而且对于不善业来说可以透过身、语、意三门而造作。

一个人只要他还没有证得禅那,或者他还没有禅那的体验,那他就在那一生当中不可能造作色界的善业和无色界的善业。只要一个人是凡夫,那么他根本不可能体验出世间的心。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他所能够造作的只是不善业和欲界的善业而已。而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色界定,那他可以造作色界的善业。如果一个人拥有无色界定,他还可以造作无色界的善业。色界的善业和无色界的善业都是属于极重的善业。

不善业也有极重的不善业。极重的不善业,例如:杀自己亲生的母亲,杀死自己亲生的父亲,杀死阿拉汉圣者,恶心出佛陀身上的血和破坏和合僧团,这些都是极重的不善业。对于极重的善业来说,就是所造的色界的善业和无色界的善业。我们今天讲这四种依成熟之地所讲的业,就先讲到这里,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来一起讨论其它的依照成熟的先后,和依照作用等等来分的业。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毗达摩 第四十一讲 业的分类(依作用、成熟顺序分)
下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九讲 世间(欲界天,色、无色界天),世间的周期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
 阿毗达摩 第四十五讲 众生投生的法则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七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三种离心所、二种无量及无痴心..
 阿毗达摩 第四十八讲 缘起(受、爱、取、有、生、老死等)
 阿毗达摩 第八讲 十八种真实色法之二
 阿毗达摩 第四十三讲 业和果报的关系
 阿毗达摩 第十一讲 智慧之光、食生色及色法的转起
 阿毗达摩 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阿毗达摩 第三十九讲 世间(欲界天,色、无色界天),世间的周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僧宝论47、守培法师《<大学解释>自序》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六)[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The Wheel Of The Law[栏目:Buddhism for Children]
 有毒的容器[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戒忍大和尚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D 1226经:本经记述佛陀成佛未久,波斯匿王心有疑虑,佛陀告之“四不可..[栏目:界定法师]
 印光大师说故事 45、观音示迹 降伏毒龙[栏目:灵岩故事]
 内护摩[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六、出世之路 失即是得[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普贤菩萨身语意三大行愿(朱斐)[栏目:普贤菩萨·文集]
 菩萨的精神[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