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路过程(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在之前我们学了心和心所,同时也学了心路过程,也就是说心是如何的运作的,我们是透过怎么样的方式来认知这一个世间。之后又再讲了业,业是如何的运作的,业又和果报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另外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是离心路过程vith?muttà。作为有情、作为生命体,心可以表现为两种方式,心的运作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活跃的状态,当心处于活跃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称为心路过程。而当心处于不活跃的状态,我们称为离心路过程心。活跃的心是指我们和这个外界产生互动的这种心的状态。例如:我们看、听、嗅、尝、触、想、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心路过程心。它们表现为眼门心路过程,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心路过程心,分别执行着识知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和种种法所缘的过程。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心的状态是不活跃的。不活跃的状态,例如:我们在熟睡没有梦的状态,这个时候属于离心路过程。离心路过程,巴利vith?就是心路过程,或者称为路。再加muttà,muttà就是解脱或者没有。离开了心路过程的这一种心理状态称为离心路过程。
在我们的生命期间,离心路过程只表现为一种心,即有分心。有分心不断的生灭、生灭,犹如河流一般,我们称为有分流。有分心是一种果报心,这种果报心在一个众生、一个有情最初那一刹那,这种有分心称为结生心。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类心,都是属于果报心。只不过在生命的第一个刹那,它执行着结生的作用,也就是投生。
讲到投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是如何开端的。对于佛教来说,生命的开端并不只是说它是最早的开端。在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开端之前,是前一世的死亡。就犹如一天一样,现在的破晓是昨天黑夜的结束带来了白天。同样的,前一世的死亡即现在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样的话,在佛教里,死和生它们之间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它们的连接是用因果关系来连接的。
对于死和生这个过程,在各种宗教都有种种的猜测。对于世俗来说,对于我们一般的心理来说,索性就不谈。因为一般人都忌讳死,或者对死怀着恐惧,怀着种种的禁忌,于是索性就不谈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生。而对于宗教来说,绝大部分的宗教都不可避免的谈死亡,很多宗教对死亡的猜测或者他们的一些说法有种种的不同。到底死和生之间是怎么运作的呢?
我们现在就依照“阿毗达摩”来学习,一个众生、一个人在死和生之间,它们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又有什么样的过程会发生。我们现在再来讨论死生的过程 cutipa?isandhikkama。
我们先来谈一谈死。
一般上来说,死是指在一期生命当中命根的断绝。对于死,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就必然会面对。有一句俗话叫做:“在这个世界上最确定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死,然而最不确定的就是每个人将会在什么时候死,将会在哪里死,和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
在医学上对于死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的医学权威是以心脏的停止跳动为死亡,有些是以脑死亡为医学上的死亡。但是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就是死心一生起就宣告着一个生命的结束。或者说在死心一生起,他的命根也同时断绝。因为如果从色法和心法的关系来说,死心一灭去正好作为业生色的命根也断绝。因此,作为业生色法和名法在一期生命里面是同时灭尽的。
对于死亡来说,佛教可以分为四种死亡。
第一种是寿尽死àyukkhaya。在寿命已经定的生存界是指在那一地当中,一个众生的寿命已经终尽了而死。例如:在三十三天界,三十三天界的天寿是一千岁。当一个天人在三十三天享尽了他的天寿之后,在天界死亡,这个称为寿尽。而在人间,这是指一个人到了老年自然的死亡。
第二是业尽kammakkhaya。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已经尽了而死,但是如果他的业力还没有耗尽,那这种业力还能够导致这个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者更高的生存界。例如:这种情况在天界就经常发生。而对于业尽,是指一个人的令生业已经耗尽了,耗尽了就宣告着他死亡了,虽然正常的寿元还没有尽,或者其他能够延长生命的条件还具足。如果是这么样的话,这种人他称为两者皆尽ubhayakkhaya。或者我们把寿尽,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寿终正寝”,就是这一种。而对于两者皆尽,就有一句话叫做“福寿全归”,就类似这一种。
一个人的寿命和一个人的业力两个同时都耗尽,这称为两者皆尽ubhayakkhaya。因为有些人,他的令生业只能够使他活到六十岁,即使现在的人寿能够活到七十多,八十岁也好,但是如果他的令生业只有六十岁,这个时候他也会在六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例如:现在一般我们人寿假如是七十五、八十岁的话,但是如果他造的令生业是长寿的业,可以使他活到一百多岁,他也有可能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才死,这称为业尽。而如果一个人业和寿命都终尽,这称为两者皆尽。
还有另外一种死亡是由于毁坏业upacchedakakamma,这是指在四种依作用而分的毁坏业,在一个众生的生命期间产生了效果,于是使这一个众生或者使这个人不得不导致死亡。
在前面这三种死亡当中,称为适时死karamara?à,也就是说他是属于正常的死亡。
由于毁坏业而导致一个众生死亡,称为非时死akaramara?à。非时死有时候我们叫做横死,就是一个人遭到了意外或者遭到了灾难,飞来横祸,就很容易导致非时死。特别是现在,现代的社会越发达,那么非时死的机率就越来越多了。例如:现在车祸,或者由于工作工伤等等而会提升非时死的机率,有时候战争也会造成非时死。
对这四种死亡,寿尽比喻成一盏灯,如果它的灯芯已经烧尽了、耗尽了,火就熄灭,称为寿尽;
而业尽就犹如一盏灯的灯油已经耗尽了;
如果是两者皆尽,就比喻成一盏灯,它的灯油和灯芯同时都烧尽了,这是两者皆尽;
而由于毁坏业而使一个人非时死,就犹如突然吹来一阵风,而使灯火灭尽了。一般的死亡就可以分为这四类的死亡。
当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在面临死亡的时候,那么他通常能够见到一些征兆,这些死亡的征兆,我们称为死亡之相。
对临终的人来说,在他临终的时候,将会有三种情况的一种会呈现在他的六门之一。第一是业kamma,第二是业相kamma-nimitta,第三是趣相gati-nimitta。
这三种死亡的征兆往往在一个人临终之前,他能够体验到。有时候死亡之相可以提前到大概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都有可能,一个人会遇到死亡的征兆。所以有些人他会在临终之前自知时至,这其实就是有时候他看到一些景象,有些死亡之相,然后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将要终尽了。而更普遍的就是在临死之前,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些死亡的征象。
那到底什么是业呢?业就是过去所造的善或不善的业。
由于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他过去所造作的业将会成熟。因为我们刚刚讲完了业,只要是在生命期间,那么我们不断地在造业,不断地在造善或不善的业。而同时,只要我们在生命期间,业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使我们带来果报。业的成熟是不会中断的,除非我们已经断尽了烦恼入般涅槃。那个时候,业才会终断。要不然的话,业一直都在成熟而带来它的果报。对于一个临终的人,他过去所造的善或者不善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而使他在临终的时候看到这种业,那么这个就称为业。
业被一个临终的人体验就是犹如重新在造作一般。如果一个人他造作的是善业,例如:一个人经常乐善好施,在他临终的时候,犹如自己又重新在做布施一样,他将会看到这样的影像。或者如果一个人在经常做一些善事,帮寺院做服务等等,这样的话,他也有可能在临终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影像。这种影像是以他当时正在造作那一种善行或者造作不善行的影像出现,所以这称为业。对于不善业来说,他如果是一个渔夫或者是一个猎人,那么他将会看到他犹如重新在捕鱼或者在打猎一样。
这些是业,业被一个临终的人体验,就是他看到的影像犹如他在造作一样。
第二种是业相kamma-nimitta。业相是与过去所造作的善业或者恶业有关的影像,或者看到造业的工具。
这是以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世投生到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者影像,或者是这种业的工具。例如:如果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个佛教徒,他有可能看到的是寺院或者佛塔的影像。或者他曾经以花去供佛,然后他看到的是花,花的影像。或者如果一个贪财的人,他有可能在临终的时候看到的是金币。如果是一个屠夫,他有可能在临终的时候,看到了被宰杀的牛或者猪的哀叫,或者有时候会看到屠刀等等。这些由于他看到的是当时造业的某一种影像或者工具,或者某一个局部的片段,这个称为业相。
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将会看到的是趣相。这里的“趣”就是即将投生的地方,这种相,就是它的影像或者征兆。
如果一个人在造了善业,他的善业在临终即将成熟的时候,他将可以看到天界的影像,他可能会看见天人去迎接他。就例如我们讲到那个Dhammika居士,他经常造善业而见到天人去邀请他,去接引他一样。或者他有时候可以看到天界的宫殿。或者他可能会听到一些天界的音乐,天界的声音或者是飘来天界的香味等等,这些有可能被他的六门所认知。
对于如果是要投生为人的,他往往会看到的是什么?是母胎,是红红的子宫。如果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景象,知道将要投生到哪里吗?哪里?如果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看到旷野,他可能会投生为鬼。当然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如果看到了一些他已经去世了很久的亲戚变为人等等,这个也有可能是投生为鬼类。
如果有时候看到一些动物的影像,或者看到一些田野等等,这有可能是使一个人投生为畜生。而如果一个人看到了一些,例如:民间有传说看到牛头、马脸,这些是哪里的?是地狱的。有的人会看到地狱的火,或者看到好像河水在开、烧开了在滚,或者他又听到了一些很凄厉的叫声,看到一些很恐怖的影像,这个是哪里?投生到哪里的相?这是投生到地狱的相。
由于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他看到的影像很可能是他下一生准备投生的地方,他将要投生的趣处,他在今生临终之前,它以某一种影像的方式出现,出现他以后投生的趣处,这称为趣相。
每个人在临终的时候,都有可能体验到这三种相的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或者三种都有可能。而且即使一个人在昏迷的状态下,只要他是临终的时候,他的意门还是可以体验到,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在熟睡、在沉睡,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在做梦,是不是?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应,只是他还是会在做梦,做梦还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是处于昏迷状态,那个时候他有可能是处于有分,但也有可能还有很轻微的意识。只要他在临终的时候,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仍然会取某一样的影像,而这种影像就和他成熟的业,或者和他投生到下一生的趣处有关。
这些是有情在临终的时候,他将能够体验到的相。而这些影像无论它是属于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都可以被六门所认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所认知。如果是以意门或者被眼门所认知的话,通常它都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像,就是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这些影像,使我们在辨识、在观照过去世成为可能。至于如何依照这些影像来辨识过去世,我们等会在讲到死生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再讲一下。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当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他的心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当一个众生在生命期间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个心路过程称为临死速行的心路过程。有情在临终之时,在心路过程的末端或者有分尽时,死亡心将会生起,代表这一个众生的一生终结。例如:这个是有分(有分流),有分流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有分流中断了之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接着生起了五个速行。
为什么只有五个速行呢?由于一个众生或者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那一刻,他的心已经很弱了,很微弱了,所以只有五个速行,不像平时一样,一般都是七个速行,这个时候只有五个速行。当五个速行灭去之后,就有可能是落入有分。在有分之末端,一个死亡心生起,这个死亡心一生起就宣告着这个人已经死亡了,这个生命走到了尽头了。在死心灭去之后,没有间断地生起了一个结生心,标志着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
所以在一个众生,死和生之间是没有间断的。紧接着生起的结生心由于它把两世(就是结生心是今生的第一个心,而前一世的死心是在前一世的最后一个心)能够把它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pa?isandhi。pa?i就是反向、逆向,sandhi就是连接,由于这样使生命之流不会中断。
在这里上座部佛教并不承认有中有,不承认有中阴身,中阴身的梵文叫做antaràbhava,antarà就是中间、间断的,bhava是生命,所以称为中有。中有的意思就是“间隔了的生命”或者“中间的生命”。
在北传佛教有一部叫做《异部宗轮论》,那部《异部宗轮论》里面讲到了,在佛灭三百多年分出去的说一切有部,他们那个时候开始就相信有中阴身,就是有“中有”。于是,可以说中阴身的概念是由说一切有部这些北印度的一些部派佛教所传来的。
而在部派佛教期间,还有很多其他的部派,例如:大众部、说出世部、鸡胤部这些,他们都不承认有中阴身。而且如果是从缘起的法则上来说,也很难成立有中阴身。因为,生命流是不会有中断的,不可能在死了之后,业还不会成熟,然后才会有中阴的出现。因此,在上座部佛教是不承认有中阴身的。也就是说依照缘起的法则,中阴、中有是不能够成立的。而之所以有中阴身的起源,很可能是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就是小乘的说一切有部部派他们那边传来的。
而即使是对于中阴身来说,说一切有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例如:在《阿毗达摩·大毗婆沙》或者在《俱舍论》里面也讲到,当时的毗婆沙师他们对于中阴的看法也不同。有的认为只有七天,有的认为七七四十九天,有的认为说不定,有的认为一个刹那,有的认为可以无限长。所以即使对于中阴来说,说一切有部也是很有争议的。
对于临死的速行心路过程,一个人只要死心还没有生起,那么就证明他的生命还没有终结。但一旦一个人的死心生起了,就宣告着他的生命的终结,紧接着另外一个生命就开始了。
对于临死速行心路过程来说,通常是意门心路过程,但也有可能是五门心路过程。
对于意门心路过程来说,它们可以取任何的所缘。它可以取的是过去的所缘,也可以取现在的所缘,也可以取未来的所缘。对于过去的所缘,例如: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他想起了他过去所造的业,这个是属于过去的所缘。如果他正在看自己所布施的花,或者他看到了是趣相,这个是现在所缘。
对于五门心路过程来说,一般也是以现在所缘而呈现的。
对于在死亡心之前,死亡心之前通常是有分心,但是也有可能是速行心或者彼所缘。
当一个心路过程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五个临死速行。这五个临死速行所取的目标,就是业,或者业相、或者是趣相。当临死速行灭去的时候,有可能生起的是两个彼所缘。也有可能速行灭去之后直接生起死心。但也有可能是有分心,然后就生起了死心,宣告着这个人的生命终结了。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结生心,宣告着一个人新的生命又开始了,又开始了新的一个生死的历程了。
对于死心和结生心的生起,它往往也是以离心路过程的方式来表现的。当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体验到一些景象,和他下一生投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在这里再研究一下。
这里我们以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善业而使他投生到天界,成为欲界的天人为例子来说一下,临死速行心路过程是怎么样运作的。
如果一个人、一个男人,他造了礼敬佛陀、又供佛,或者说他布施的善业,由于这种善业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天界,成为欲界天人。这种因果关系我们来讲一讲。他造的业是属于欲界的善业,而使他投生带来的果报是属于欲善趣的果报。
例如:这一个众生今生他是人,又假如在今生他的有分的所缘是莲花,莲花是什么相?莲花是业相。也就是说这一个众生今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是由于他过去生曾经造了善业成熟的关系。他过去所造的善业成熟使他投生为人,那么这种善业很可能他造的,例如:是布施的善业。假如:他在过去生曾经拿莲花去供佛像,由于这种拿莲花供佛像的善业成熟使他投生为人,所以他今生是人。
由于他在前世临死的时候,看到的景象是莲花,所以今生他的有分的所缘(有分的目标)是莲花。而如果这一个人他希望来生投生为天人,当他执著于有天人,这个是无明,而他希望能够投生为天人,于是他执著于天人的生命,这是爱、这是渴爱ta?hà,他取著于、他执著于天人的生命,或者执著于天界的生活,这个是取upàdàna,就是执著、执取。
由于他希望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于是他在发了“想要投生为天人”的愿之后,他去造了善业。他在造善业的这种行为,例如:他去礼佛并且做了布施,这种行为称为行sa?khàrà,这是属于一种福行。而他造的善业是布施的善业,礼佛的善业,这是属于他的业。于是有了烦恼,有了无明、爱、取,又有了业,这种业一旦造下了,在他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成熟。
如果他所造的这种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他在临终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犹如他重新在造作这种业一般,他看到的是他自己又重新在礼佛而且做布施,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业。因为这个人在生前他曾经礼佛并且做布施,而这种业正好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他的临死速行取的就是这种业。也就是说这种业已经成熟了,呈现在他的意门里面,就表现为他犹如看到自己重新在造业一般。
等他的临终速行结束之后,死心一生起就宣告着他生命已经结束,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天人。由于这一位天人他的临死速行的目标,是什么?是什么?临死速行取的所缘是什么?是业。所以在这个天人的结生心还有有分心的所缘是什么?也是礼佛,是不是?也是业。
所以,这就是一个人如果他希望能够投生到天界,他的烦恼、他的业和他之后所投生的果报有关系。而我们知道了这种关系之后,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在他的临死速行和他的死生之间的连接,它的运作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人已经到了垂危了,到了他的寿命已经将要终尽了,在他的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还没有生起之前,还是有分、有分流。有分流取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莲花,就是他前一世临终的时候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目标。之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这个意门转向,转向于即将成熟的业,这种业被他体验为就犹如重新在造作一样、犹如他重新跪在佛像的面前许愿,然后再去布施一样。
等这一个意门转向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五个速行。在他的生命期间,一般速行心是负责造业的。但是在临终的时候,这速行心由于它是生命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所以它造业的力量很弱,它只是成为即将要成熟的业带来下一生的管道而已。所以这五个速行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目标,仍然是这个人在造业。所以这个时候,被这一个临终的人体验,就是他感觉自己仍然在礼佛和在做布施。
当速行心灭去之后,有分继续生起。这个时候有分仍然是他前一世临终的目标,也就是他今生结生的目标;然后就生起了一个死心,这个死心属于什么心?属于业还是属于果报?属于果报。这里的死心取的目标是属于临终速行的目标,是不是?不是。一个人死心的目标和有分的目标,和他的结生的目标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讲到离心路过程只有三种心,一种是结生,一种是死心。结生和死心只发生在一个人生命的第一个刹那和最后一个刹那,而其余的,只要我们的心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它都称为有分心。有分心、死心和结生心都是一种果报心,它们取的目标是同样的目标,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同一类的心。
例如:如果我们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的无行果报心,那么我们整一辈子,我们生起的有分心都是属于这种心。而在我们的生命最后那一刹那,生起的死心还是属于这种心。所以我们不能够认为:死心和临死速行心靠的那么近,所以死心它取的目标是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不是的。因为这些还是属于生命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而死心是和这些有分有关系的,它们是属于同一类的心。
当死心灭去之后,就宣告着这个人已经生命结束了。紧接着就立刻在天界结生了。天人不用入胎的,天人往往是化生的,所以一下子他就六根俱全了。他不用像人一样必须得经过九月的怀胎,从一个kalala(一个受精卵)一直慢慢地长成一个小胚胎,然后再长成一个小胎儿,然后再长成一个小婴儿。对于天人来说,由于是化生的,由于他的业果、他的果报很强,所以一旦结生生起,他的眼、耳、鼻、舌、身就都具足了。这个天人他的结生心的影像是什么?他的所缘是什么?还是他过去所造的这种业,也就是和临死速行的影像是一样的。当结生心灭去之后,有分心生起。那在天人的有分心,他的目标是什么?仍然是这一个人他在礼佛许愿的这种影像。
我们现在已经大概的知道了一个人死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再由业果关系来讲。天人的结生心和有分心跟他过去生所造的业有没有关系?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过去所造的业,这种善的业是属于欲界的善业,成熟了使他投生为欲界的天人。所以欲界的天人是属于果报,这种果报是由他所造的欲界善业带来的。欲界的善业在什么时候成熟,才能够使他投生为天人?必须得在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叫什么业?在作用上来说叫什么业?叫令生业,是不是?令这一个人投生到天界的业,所以称为令生业。正是因为这么样,有了业果的关系,我们在修习缘起的时候,或者一个人要修行宿住随念智的时候才成为可能。
在这里我们想再简单地讲一讲,一个禅修者在修到缘起的时候,如何去观他的过去世、如何去辨识他的过去世。一位想要修行缘起的禅修者必须得先有基础,他的基础就是要拥有名色识别智。因为在佛陀教导的七清净当中,辨识缘起是属于度疑清净,或者在十六种观智当中,它是属于缘摄受智。缘摄受智就是把握好业果,把握好因果关系。由于他能够辨识前一世的因,今世的果,能够辨识今世的因,来世的果,能够辨识三世的因果关系,他已经对业果法则、对因果关系、对三世轮回没有怀疑了,所以这个称为度疑清净。但是度疑清净之前,必须得要有基础,就是见清净。
什么是见清净呢?在《Abhidhammatha-Sangaha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讲到,他透过相、味、现起、足处去辨识名色法。由于他已经见到了究竟名色法,在这种基础上由于他有能力见到了究竟名色法,这种观智称为名色识别智,或者称为名色差别智。由于他见到了只是究竟名色法而已,他不会再执着于有人、有我、有众生、有男人、有女人,他已经暂时的镇伏了邪见,所以称为见清净。惟有在见清净的基础上,才培育度疑清净。或者说在名色识别智的基础上才培养缘摄受智。
如果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说,惟有他见到了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才开始去查找名色法的因。要修行缘起的禅修者,他在还没有修习缘起之前,他先再透彻地观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观照内在、观照外在。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再见到有人,有男人、有女人,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这个时候,他就应该尝试去查找它们的因,因为佛陀的教法是有因的。有因有缘,才有这个世间,才有生命的。佛陀的教法不是无因论,不是断灭见。应当如何去了知生命之因呢?了知这一堆果报的因,这果报名色法的因呢?我们可以透过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法则来查找,来辨识。
对于一个已经修到了名色识别智的禅修者,当他已经透彻地去辨识了六门的色法和六门的名法之后,业处导师将会指示他:“你尝试去造一种善业,你造一种善业的时候,你先去发愿。”
我们就举这个人为例子来说明。于是,这个禅修者他就到佛像面前,由于他的业处导师教他:“你先去发个愿,然后你再造善业。”于是他心中就发了个愿:“愿我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业处导师同时再教导他:“你在发愿的时候,同时你再观你发愿的时候的名色法。”他去辨识他的身体的六门的色法,然后再观他的名法。他发愿的时候,他生起的名法是属于哪一种名法呢?当他发愿的时候,如果他执著于还是有天人,这个是属于贪的,悦俱的贪。由于他喜欢天人的生命,而他贪著于天人的生命,这个时候他生起的是悦俱的贪的心路过程。而这个时候往往他没有邪见相应,所以他只是属于悦俱的邪见不相应的有行心,有可能就是由于他的业处导师叫他去发愿,这个时候他生起的可能是这种心。但又因为他已经镇伏了邪见,所以在那个阶段一般邪见不会生起,他看到的只有19个名法。
例如:他看到的是有悦俱的,还有贪的,因为他贪著天人的生命。之后,当他发了愿之后,他再去做布施,例如:他拿袈裟去供僧团。然后,由于之前业处导师又再教他:“这个时候,你去观你的名法,看你在做布施,做供养袈裟的时候,你生起的是什么心?”于是他辨识到他在供袈裟的时候,生起的是悦俱智相应的心。
由于悦俱智相应的心这是属于一种很殊胜的三因善心,他看到的是34个名法。于是他知道当时他在做布施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他发愿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他布施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由于之前他已经能够辨识名色法,这个时候他很清楚。
当他做完了布施之后,他也感到很高兴。然后,他就离开了布施的地方,慢慢地走到他禅坐的地方。当他在走到禅坐的地方的时候,他也是一直的在辨识他的身体的色法、名法,色法、名法,不断的辨识色法、名法。然后等他去到了他禅坐的地方,他坐下去,他还不断地再继续在修行名色法。
等他坐下去之后,他就先入定。例如:他如果是取白遍的话,他先取白色的遍相,依次的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的时候,由于他白遍的禅那心是很明亮、很晃耀、很洁白而不动的,这个时候,他再取这种很明亮的禅那之光,他再辨识一遍到两遍内在、外在的色法和名法。
之后,他决意让他的心往之前推。于是他再借助这种禅那之光,去看他刚刚坐下去的时候那一堆的名色法。当他可以成功的辨识到他刚刚坐下去准备禅坐的时候那一堆名色法之后,这证明他已经有能力把他的心往前推了。然后再逆观,不断地逆观,观到他在前往去禅堂禅坐的路上,那一堆名色法,他用逆观的方式,不断的辨识名法、色法、名法、色法。
然后,再去辨识到他在做布施的时候,那一堆名色法。由于那个时候他也见到了在做布施的时候,他生起的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心。然后他再观名法、色法。
再观他之前在发愿的时候,生起的是属于悦俱的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他能够这样。然后再不断的往前推,推到他在那天上午他吃饭的,然后再辨识到他起床,然后再一直往前追,追到昨天他要睡觉,然后昨天下午禅修,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昨天上午禅修的时候,昨天起床的时候。然后慢慢地,就是用名法、色法,名法、色法,名法、色法的这种关系往前推,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然后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四个月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四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他就用这种逆推的方法,不断地去辨识名法、色法,名法、色法。这个时候他见到的只是名色法而已,见到的是究竟名色法。
然后一直到他见到他在小的时候,再把他的观智导向他进入母胎的时候,一直到他今生最初的那一个刹那。那一个刹那、今生最初的刹那,在名法上叫做结生心。在色法上叫做kalala 咖罗兰,kalala,这个是一个人生命最初的那一个刹那。
他再辨识他今生在投生的那一刹那,他的色法kalala,有30种色法,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和心所依处十法聚。他再辨识里面的究竟色法,而不只是看到色聚而已。他看到今生在结生的时候,由于他还没能力找到前世是什么样的业使他今生投生为人,所以,他那个时候他还没能力看他的有分心和结生心。当他可以找到今生第一个心识刹那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准备把他的智往前世冲。
有些禅修者在这个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那就是由于他定力的关系,他有时候没办法观到过去世。但如果一个人他的定力很强的话,他将能够轻而易举,甚至在一坐当中就能够见到前世。而有些禅修者,例如:在缅甸有位长老,他观了一年多,就是他修到了名色识别智,但是他就是没办法冲破过去世,他一看到东西就看不清楚,没办法过去。当时我经常问他说:“ Bhante,您现在看到了过去世么?”他说:“不行。”“为什么?”“我的定力不够。”由于他的定力不够,他没办法冲破前世。
但是,往往很多的禅修者可以在一坐当中就看到过去世。当他看到过去世的时候,不同的禅修者看到的影像也不同。有些禅修者可能看到前世是一个老人躺在那里。那个时候,可能他看到的是他前世在临终的时候的影像。往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影像,看到的是前世的影像。为什么有这些影像呢?为什么?因为他看到的就是他前世临死速行的影像。
临死速行的所缘是什么?要么是业,要么是业相,要么是趣相。所以一个禅修者在把他的心导向过去世的时候,往往他看到的影像,就是他在前一世即将成熟的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
例如:这一个人在辨识到过去世的时候,他于是看到了一个人在拿花去供佛这样的像,或者他看到的只是一朵莲花。如果他只是持续的看到这莲花,这莲花只是一个影像,他并不能够由这朵莲花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时候,由于他已经能够辨识究竟名法和色法,因此,他应该再把他的观智,往这堆影像的、那一个所谓的人的有分里面去看,把它投进去看。
投进去看然后他再查,当这一个莲花的影像呈现的时候,他当时临死速行的心路过程生起的是哪一种心。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么他可以再根据这堆影像再去追查。由于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必定是他过去曾经造作的一种业,是不是?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和他在造作的时候的业,是有联系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在他以前过去造业的时候,例如:他是以莲花来去供佛,他生起的心是悦俱智相应的心,他取的影像看到的是莲花、供佛。如果是这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他的临死速行心也必定是悦俱智相应的心。而他所看到的影像也是以莲花供佛的影像。正是因为在临死速行的时候,即将成熟的业和他造业的时候的心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关系,而去追查到他在前世造了什么样的业。
例如:他是以供佛或者以供僧的业,然后当时他的那一堆名色法是什么样的名色法。他可以透过去辨识名法,去知道他在造业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他可以透过辨识色法而知道他过去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他看到过去世,有时候并不能够看到他过去世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一堆色法。但是他可以透过在他的前世那一堆名色法里面,如果能够找到男性根,那证明这一堆名色法前世是什么?是男人。如果找不到男性根,只找到女性根证明她是一个女人。
而如果他发现到在前一世当中,他几乎生起都是很快乐很殊胜的心,很明亮的。他一看到当时的色法是很明亮,这个有可能是什么人?是天人。如果看到的又有苦又有乐又有忧,而他的那一堆色法又不是很殊胜,这个是什么?这很可能是人。因为一旦他把他的心放在过去的时候,他在查他过去的名法,如果是天人的话,几乎是很快乐的,很少有那种忧、恐惧。而对于人来说,你会发现到有时候是忧,而且忧的多,苦的多,偶尔会有一些快乐。
如果有时候一个人如果把他的观智投向过去世,看到的色法都是很低劣,而且能够发现到都是痛苦、忧愁会居多,这可能是恶趣的众生。有时候他会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或者一些很沉重的、很低劣的色法,这个很可能就是属于恶趣的众生了。
他可以透过这么样,透过他见到了过去的究竟色法来分析他过去到底是属于哪一趣的众生。而在以后再去分析,他到底过去造了什么样的业使他今生投生为人。当他在见到过去所造了业的时候,他应该去分析造业的心。因为能够使他投生为人,所以过去必然是属于善心。那是哪一类的善心呢?是悦俱的心还是舍俱的心,是智相应的心还是智不相应的心,在那个时候他可以辨识。
最后,他再辨识能够使他投生为人,很可能是他过去曾经造了某一些和他的愿有关的。于是他再去查,是不是他在过去生曾经贪著于人的生命,例如:他很喜欢人的生活,很喜欢人的这种生活状态,或者这种生命状态。或者如果他投生为天人的话,他再去查找是不是他的心倾向于过天人的生活等等。
如果他是动物的话,他会发现到之所以投生为动物,必定是不善业。而不善业往往都是夹杂着贪嗔痴的,这些贪嗔痴围绕着他,使他造了不善业。他的不善业成熟而使他堕落到恶趣。
所以,有时有些投生为恶趣的说:“我并不会贪著我变成一头猪,为什么我会变成一头猪?”因为你在造不善业的时候,你生起的就是贪嗔痴的心,所以自然而然,这些烦恼促使你造业,然后你投生为恶趣。
他透过这样的关系,透过今生的果报再去查找因,而查找因就是透过业果的关系。这个我们在之后讲缘起的时候还会再讲。在缘起当中,在《无碍解道》中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就是我们如何去追查前一世所造的烦恼和业而导致今生带来果报。它是我们的修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