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培养爱心 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返回 一行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33

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金刚石能够切割任何东西,但是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切割金刚石。我们需要发展金刚石一般的悟性,以便切穿我们的烦恼。如果你研究《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经》和《金刚经》,你就可以看出这两部经之间的联系。
  《金刚经》记录了佛陀和他的弟子须菩提之间的一场谈话,它是最早的般若波罗蜜经之一。当时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场。在后期的般若波罗蜜经里,在场的只有少数比丘,更多的是菩萨 25000或50000。须菩提提的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认识到,菩萨事业的开端是菩提心 把我们自己和其它众生带向幸福和自由的彼岸的愿望。

  佛陀的回答是这样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我们必须发誓为每个人修行,而不只是为我们自己。我们为树、动物、岩石、水而修行。我们为有色无色的众生而修行,为有想无想的众生而修行。我们发愿要把所有这些众生带到解脱的彼岸。然而,当我们把他们全部带到解脱的彼岸之后,我们领悟到,根本没有众生被带到解脱的彼岸。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有四十句诗概括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教义,每个修禅观(vipasyana)的佛教徒都拥有般若波罗蜜(完美的智慧)来做为他(她)的母亲。众生本无生,众生本清净。这是最圆满的修行。菩萨把众生度到彼岸去时,没有看到一个众生。这是不难理解的。只要放松身心,让法雨进来,我相信你会理解的。

  根据世尊的话,有四个名相我们必须仔细体味:我、人、众生、寿者。"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不受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束缚的人。我们知道花纯粹是由非花的因素,诸如阳光、泥土、水、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共同作用,才导致了一朵花的存在。这些无限的条件就是我们所谓的"非花因素"。肥料帮助鲜花生长,鲜花终而又转变为肥料。如果我们练习禅观,就可以看出此时此刻肥料就存在于鲜花当中。如果你是位园艺师,那么你早已知晓这个道理了。

  上述这些不仅仅是空洞的言词而已,它是我们的体会,是我们练习深入观察的结果。看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互即互入的本性。没有非我的因素,"我"是不可能存在的。深入地观察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可以看到整个宇宙。"一"是由"多"组成的。为了照顾好我们自己,我们就要照顾好我们周围的人,他们的幸福和安适也就是我们的幸福和安适。如果我们摆脱了"我"与"非我"的观念,我们就不会害怕"我"与"非我"这样的字眼。但是,如果我们把"我"视为敌人、把"非我"视为救世主,那我们就被束缚住了。我们是在努力推开一种事物而拥抱另一种。当我们认识到照顾好"我"就是照顾好"非我"的时候,我们就解脱了。也不必排斥什么了。佛陀说:"以自我为洲屿"。他不怕使用"我"这个字眼,因为他摆脱了"我"的观念。但是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却不敢使用这个字。几年前,我写了一个听钟声时诵的偈子:"听呵,听呵,这悠扬的钟声,使我回归了真正的自我。"很多佛教徒拒绝诵这首偈子,因为其中有"我"这个字。于是他们将其改写为:"听呵,听呵,这悠扬的钟声,使我回归了真正的自性。"为了成为佛陀严肃认真的弟子,他们尽量回避"我"字,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恰恰成为了自己名相概念的囚徒。

  如果一位菩萨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这些观念,那个人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认识到"我"总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我们将永不会被"我"或"非我"这样的概念所奴役或者害怕它们。如果我们说"我"这个概念是有害或危险的,那么"非我"这个概念或许危险更大。执着于"我"这个概念是不好的,但是执着于"非我"更糟糕。"我"纯粹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理解这一点是有益的。佛陀没有说:"你不存在",他只是说:"你没有自我。"你的本性是非我。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以为他说我们不存在。我们从一个极端跌到另一个极端,而两个极端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名相概念而已。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实相,我们仅仅拥有这些名相概念并因为它们而感到烦恼。

  我们有一个"人"的概念,以同非人的事物,如树、鹿、松鼠、鹰、空气或水区分开来。但是"人"也是一个应被超越的概念。它纯是由非人的因素构成的。如果你相信上帝首先创造了人,然后创造了树、果实、水和天空,你就不能同《金刚经》相一致了。《金刚经》教导我们说,人是由非人的因素构成的。没有树,人就不能存在;没有果实、水和天空,人也不能存在。

  这样观想就是练习深入观察、体验实相和安住正念。你观察和接触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亲身体验,而不是从观念入手。人比其它物种更重要,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佛陀教育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他知道如果我们保护好树木,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我们必须以这样的觉悟来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不是哲学。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和它们的孩子活得安适,我们迫切需要觉悟。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地消耗其它所谓非人的因素,这是一个愚昧的、危险的观念。吸进来,你深深地意识到你自己是个人;然后呼出去,触摸大地(一个非人因素),把它当做你的母亲。想像一下地表之下的河流。看看各种矿物。看看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所有人的母亲。然后抬起胳膊,再一次吸进来,体验一下树木、花草、果实、小鸟、松鼠、空气和天空这些非人的因素。当你的头顶戴着空气、太阳、月亮、星系、宇宙 这些为了使人类的存在成为可能而会聚到一起的非人因素时 你会看到所有这些因素正在进入你的体内,使你的存在成为可能。再一次吸进来,伸开你的双臂,体验一下你也在渗入其它因素之中。人类也是其它因素存在的助缘之一。

  让我们一起看看"众生"这个概念。众生是有感觉的生物。非众生是没有感觉的物质。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要区分这两者的界限很困难。某些科学家无法断定蘑菇是动物还是植物。法国诗人拉马丁(Lamartine)曾经问非生物是否有灵魂,如果是我,我会说"是"。越南作曲家Trinh Cong Son说:"明天连岩石和卵石都会彼此需要了。"我们怎么能知道岩石不痛苦呢?自从原子弹落在广岛以后,那儿公园里的岩石们都死了,日本人把它们都搬走了,并安置了一些活岩石进来。

  在大乘佛教寺庙里,我们发誓要使一切生物或无生物证得彻底圆满的觉悟。尽管我们使用"生物"和"无生物"这样的词,但是我们清楚,所有一切都是存在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界限是虚幻的。一位真正的菩萨能够看到生物是由非生物因素构成的,这样"众生"这个概念就被分解了,这位菩萨也就解脱了。菩萨终其一生致力于把众生度到"彼岸",却不执著于"众生"这个概念。

  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名相概念去把握实相,所以不能体会到实相的本来面目。我们建立起一个与实相本身并不相符的关于实相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练习很重要的原因,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自己。它们不是哲学。如果我们试图把佛陀的教导变成教条,我们就错失了它的真正含义 我们抓住了蛇的尾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体验实相,我们练习专注地生活;为了看到事物非我的本性,我们进行观察。很多人误会了佛陀的教导,他们以为他在否认众生的存在。那不是否认。佛陀是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工具,以帮助我们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脱。工具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被崇拜的。筏不是岸。

  前三个概念"我"、"人"、"众生"是从空间的角度提出来的,第四个概念"寿者"是从时间的角度提出来的。出生以前,你存在吗?有"我"吗?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我"的?从怀孕之时起吗?分别之剑将现实切成两块 你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开始存在的时期。你会怎样继续下去?你死后会重新变成什么都不是吗?这是一个所有的人都会深思的令人恐惧的问题。我死后会发生什么?当我们听到"无我"的时候,我们感到更加害怕。而说"我存在"则是令人宽慰的,所以我们问:"我死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试图抓住一个令我们心安的"我"的概念:"这是世界。这是我。我将继续存在。"关于事物的存在,佛陀曾做过一个简短的陈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所有其它事物。我们要理解佛陀所说的"存在(有)"的意思。我们关于"存在(有)"的观念或许与佛陀的不相同。我们不能说佛陀肯定"存在(有)"而否定"不存在(无)",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将像抓住了蛇的尾巴一样。当他说:"此有故彼有"的时候,佛陀不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否定"不存在(无)"的存在理论,那是与他的本意相反的。

  在西方哲学中,"自在"这个术语与佛教名词"真如(suchness)" 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受名相束缚,不能以意识理解 是非常相近的。你不能以意识理解它,因为用名相概念去理解实相就如同以网捕虚空,因此诀窍是停止使用名相概念,以非名相的现量契入实相。佛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除名相概念、直接体味实相的工具。如果你仍然执著于哪怕是佛教的名相概念,你也会错失机会。你是在把筏扛在肩上。不要成为任何教条或意识形态的囚徒,即使是佛教的。

  佛陀所描述的关于存在的方式就在实相的核心。它不是我们通常为自己建立的那种观念。我们的存在观念是二元的,是"非存在"这个概念的对立面。佛陀所试图传达的存在的实相不是"非存在"的对立面。他使用的语言与我们是不同的。当他说"我"的时候,这个我并不是任何事物的对立面。佛陀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

  为了体验真正的存在我们能够放弃有关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吗?当然能够。否则修行有什么用?在大乘佛教中,我们使用相反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清除既有的概念。如果你被"存在"的概念束缚住了,就会有"空"这个概念来拯救你。但是如果你忘记了真空中充满了妙有,你将会执着于"空"的概念而被蛇咬伤。《宝冠菩萨经》(the Ratnakuta Sutra)中讲,宁可执着"有",不可执着"空"。所有其它的观念都可以用"空"的观念来破除,然而,当你被"空"这个观念束缚住时,那就无可救药了。

  相信生前有我、死后我继续存在是常见;相反,相信死后进入绝对的虚无是断见。《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经》中讨论了这些错误的观点。佛教行者必须避免落入这两个陷阱 常见、相信有一个永恒的我(不管是大我还是小我);断见(成为虚无)。必须超越这两种观念。很多佛教徒不能这样做,他们要么被此概念束缚住,要么被彼概念束缚住,反反复复被蛇咬伤。

  一天, 我注视着燃烧着的香。香烟从顶端升起,在空气中划出很多优美的形状。它就像活的,真的在那里。我感到了一种存在、一种生命。我静静地坐着,体味着我自己和这枝香的"我"。香烟继续袅袅上升,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欣赏着它,用左手去抓它。香燃尽的最后一刻格外美丽。当另一端没有多少香了,两边的氧气更充足了,所以它大力地燃烧了一刹,呈现出一种明亮的红色。我全神贯注地看着它。这简直就是一次涅磐,一次伟大的入灭。但是火到哪里去了呢?

  当一个人即将死去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她)常常变得非常警醒,然后生命力慢慢隐灭,就象刚才那枝香。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我还有几枝香,我知道如果在最后一刻,我再取一枝香与第一枝香相触,火就会传到这枝新香上来,香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这仅仅是个燃料或者说条件问题。

  佛陀的教导是很清楚的:因缘具足时,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某件事物并把它叫做"有";因缘不再具足时,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这件事物不存在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无"。这是一种错误的知见。香盒里有很多香,如果我一枝接一枝地点燃,香的生命就永恒了吗?

  佛陀活着还是死了?这是一个燃料的问题。也许你就是那燃料,延续着佛陀的生命。我们不能说佛陀活着还是死了。实相超越了生和死,成与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寻找那不受生死控制的真我。
 


{返回 一行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培养爱心 道别
下一篇:培养爱心 卫士
 与生命相约 宁静、自在、快乐的生活
 正念的奇迹 第二章 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
 修练祥和
 与生命相约 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
 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序言 让真爱在心中生长 推荐序 谛观..
 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第四章 以理解之钥打开爱之门..
 正念的奇迹 第七章 三个绝妙的答案
 与生命相约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培养爱心 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为和平努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栏目:魏德东教授]
 修行不能懒惰[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