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5 毘婆奢那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85

1.5毘婆奢那

毘婆奢那(注1)是唯一能引导修行者灭苦的修法。而灭苦是佛法的最终目标,所以修行者应该要了解什么是毘婆奢那修法:

1)毘婆奢那是一种了知身心是无常、苦、无我(非男、非女)的智慧(般若)。其它的智能是无法了知三法印的——只有这种实相般若才能了知三法印。《清净道论》提到这是一种殊胜的「超凡智慧」。

2)毘婆奢那的所缘是当下的身心,如果你观照身心之外的事物,就无法证得实相。

3)毘婆奢那的作用是断除六根对六尘所生的烦恼,因此我们修行必须在当下观照六根,因为烦恼是由此处而生。

4)毘婆奢那的利益是断除颠倒妄想;亦即妄执身心为常、乐、我、净的邪见。

5)毘婆奢那修法是以《大念处经》中的四组念处(身、受、心、法)为所缘。

以下是有助于修毘婆奢那的法:

a)六组毘婆奢那慧地(Vipassana Bhumi)(基本知识)(注2)。

b)十六阶智。

c)七清净。

毘婆奢那慧地是修毘婆奢那时,为了生起实相般若我们所必须观照的所缘,这六组慧地是:

1)五蕴。

2)十二处。

3)十八界。

4)二十二根。

5)四圣谛。

6)十二因缘。

(注1:毘婆奢那事实上是四念处修持的结果(看破)——亦即十六阶智——但今天它已经变成「内观禅修」的意思了。)

(注2:「bhumi」这个字是「地方」或「生存的面」之意(见1.4.5节),这里是指各种不同型态的知识的基础。)

以上这些,简而言之,只是身心而已,因此修毘婆奢那的人只要观照身心即可。身心(实相)是生起实相般若时所见到的所缘,而以实相般若照见身心(实相)时即能明白真理。此真理即是认知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真理,而照见身心三法印的智慧称为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可以断除烦恼。

毘婆奢那慧地是理论而且是非常深广的实相。修行者必须研究慧地直到他完全了解为止,这样在他修的时候才知道要如何观照身心。例如,他必须知道根界的所缘(图2-1)或四种姿势。如果他不懂理论就不晓得如何观照身心,他就不能正确地修毘婆奢那。而且理论是修行成就的助缘,因为理论实修和结果是互为因缘,不能单独运作的。

毘婆奢那是要体证所有存在的生命都具足三种特性:无常、苦、无我的自然法则(亦称为有情的三指标)。如果不了解这个自然法则,就称为无明——对自然法则的无知。这种对自然法则无知的人便还在生死轮回而不能灭苦。经典对无明的定义是没有体证四圣谛。如果不了解自然法则的人,就无法体证四圣谛,也就是无明。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5.1 三种修行的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1.4.9 结论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8.厌离随观智
 第二篇 实修 2.3.7 杂项
 第一篇 理论 1.4.1 四圣谛的特质
 第四篇 总结
 第一篇 理论 1.3 三十七道品
 第一篇 理论 1.4.3 此修法为何符合四圣谛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6.怖畏现起智
 第二篇 实修 2.2.4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修法对或错
 第一篇 理论 1.4.4.3六根中的苦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追忆赵朴老(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栏目:王志远教授]
 全世界佛教徒团结起来 为实现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勇猛精进(圣辉法师)[栏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印光大师因果思想[栏目:智随法师]
 关于放生功德的开示(一)[栏目:达真堪布]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八课 三论宗[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第二节:识蕴 第四项:心路历程[栏目:清净道论导读]
 疏解郁卒[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万峰顶上万峰藏[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相应5经 种种受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14.界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