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7 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27

1.7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定义:

a)Atapi意即「精进」。

b)Sati意即「正念」。有两种正念(所有的正念都是善法,而不要和日常生活的「集中注意力」混淆在一起,这只是一种想)。

1)一般或世间的正念是以观察力(明觉)做任何善行——如供养僧人托钵的食物等等。

2)四念处修法中的正念是当下念住于观照的所缘,如身或心。

c)Sampajanna意即「清楚认知」。它总是与正念配合在一起的,例如,知道坐姿的是正念,知道这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正念正知配合在一起时,就称为「觉照力」,正念正知在经典中描述成「殊胜的救度功德」,用于成就正见和体证八正道。以上a、b、c三点称为明觉或者是「三心」。

可以增进正念和正知的四种功德:

1)住在一个合适的地区或环境(如出生于有佛法的国家)。

2)亲近善知识(了解毘婆奢那修法的人)。

3)设定自己的方向(对于灭苦有坚定勇猛的决心)。

4)从前(前生)曾经积功累德。

d)Yonisomanasikara或「如理作意(yoniso)」意即「将个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上,用正确的理解知道它的因」。这也是指某些事物的实相。(见1.6.1节对实相的详细讨论)

e)Sikkhati(觉察力)能告诉我们是否已经偏离了当下。

讨论:

a)精进是断除烦恼(贪和瞋)的毅力,能帮助正念正知回到当下。

b)、c)正念只知道坐姿,而正知能认知这个坐姿是坐的色身。

事实上是精进、正念和正知保持在当下观照色身。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因为有很多修行者以为“他们”在修行,但其实只是三心或明觉在修行的。

正念和正知去除贪和瞋——引发实相般若而破除无明(痴)。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是思慧,正念正知配合得恰到好处就会转变成实相般若(修慧),但如理作意仍然是思慧。

正念正知转变成实相般若时,我们会发现甚至连正念正知都不是「我」。正念正知只是一种心态,并且他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d)「如理作意」是辅助明觉(三心)正确运作并防止烦恼(贪和瞋--喜欢和不喜欢)生起的法。

「如理作意」知道改变姿势是为了治苦,如理作意可以防止喜欢和不喜欢的增长。同样的,如果如理作意和明觉认知是坐的色身,然后感觉疼痛时,就不会厌恶疼痛,因为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从坐的色身变换到其它姿势时,如理作意会提醒你换姿势只是为了要治苦,这样就可以防止喜欢新姿势了。

如理作意是思慧:如理作意引导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就像带领一些人到稻田,一旦他们到了那里,正念捉住稻子而正知是割下稻子的镰刀。坐着时,如理作意引导三心,而三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如理作意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如理作意是由闻慧而得,而且最初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的也是如理作意,然后才是三心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

我们从早晨做第一件事到晚上睡觉为止都要用到如理作意。否则,正念正知可能就无法正确地运作。最初你是以闻慧认知坐姿是坐的色身,而这个闻慧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可以辅助正念正知正确地运作。

e)觉察力提醒我们是否正念太强而正知不够,正念正知必须平均才能保持当下。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8 不善根:恶行的根源(无明烦恼)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1.6.1 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第二篇 实修 2.2.5 适应初学者的简化的修法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名色分别智
 第一篇 理论 1.7 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第二篇 实修 2.1.2 我们观照所需的工具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6.思惟反射智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0.审察随观智
 第二篇 实修 2.3.2 各种苦的四念处修法
 第一篇 理论 1.3.1.3 如理作意和觉察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2.随顺智
 第一篇 理论 1.4.4.3六根中的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珍惜佛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降伏其心 二 学佛必须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栏目:万行法师]
 劝全国佛教青年组护国团[栏目:太虚法师]
 辨法法性论[栏目:经论著作]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十三、勿恶六尘[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悲华经诸菩萨本受记品[栏目:经典]
 How do you practise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C 第497经(举罪经):本经要点是检举他人之罪,应秉持如何的立场与心态。[栏目:界定法师]
 天台宗玉泉一派的传承[栏目:徐文明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