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返回 您认识佛教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104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由此可见,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也可以称为“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

1.佛陀(Buddha)——觉悟者;

2.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

3.僧团(Saï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又或者说:

1.佛——觉悟者;

2.法——导向觉悟的教导;

3.僧——已经觉悟及致力于觉悟的弟子。

 

对于这三者的关系,若把佛陀比作老师,则佛法是文化知识,僧团是学生。佛陀好比是医生,佛法是医药,僧团是病人。佛陀好比是向导,佛法是道路,僧团是赶路人。佛陀好比是船师,佛法好比是船,僧团好比是渡河人。

 

  有篇名叫《算术师摩嘎蓝经》的经文记载:

有一天,一个姓摩嘎蓝的算术师(数学老师)前来拜访世尊。互相礼貌地问候、寒喧之后,算术师摩嘎蓝问世尊说:

“朋友苟答马,就像建造这间殿堂时必须一层一层地盖上去,又像世间的各种学问都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我们这些从事算数教学的算术师也一样,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朋友苟答马,在您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渐进、次第修学的呢?”

世尊回答说:

“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渐进、次第修学的。犹如一名有经验的驯马师,会按步骤慢慢地驯服一匹良种之马。当佛陀要调教一个人时,会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训练:先让他成为持戒者,持戒清净后应守护感官、饮食要知道节量,然后日夜禅修、实行警寤,并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禅坐,舍离内心的障碍之后,培育定力、证得禅那等。”

摩嘎蓝又问:“是否每个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之后,都能证悟修行的最终目标——涅槃呢?”

世尊回答说:“只有一些人能证悟修行的最终目标——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

摩嘎蓝奇怪地问:“朋友苟答马,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您作为指导者,为什么您的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之后,只有一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呢?”

世尊说:“好,那我反问你,你是否清楚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呢?”

“是的,朋友,我清楚。”

“假如有个想去王舍城的人前来向你问路,你详细地告诉他方向路线,他在得到指示后却朝反方向走错误的道路。另一个人也来向你问路,他得到指示后顺利地到达王舍城。我问你,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也有你作为指路人,为什么一个人会朝反方向走错误的道路,另一个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王舍城呢?”

“朋友苟答马,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我只是指路人而已。”

世尊也说:“同样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为指导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后,只有一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我如来只是指路人而已。”

 

通过上面这篇经文,我们很清楚知道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佛陀在《法句》第276偈也说到:

“你们应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路人;

 勤修行的禅修者,将能解脱魔系缚。”

 

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佛陀不是主宰人们吉凶祸福、帮人消灾赦罪、满足私欲贪求的神灵,更不是创造美好世界、信他得永生(往生)的上帝。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这里再讲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瓦咖离(Vakkali)的青年,一天在街上遇见了佛陀,被佛陀那俊伟的外表、庄严的威仪深深地吸引住。为了经常能见到佛陀,他出家成为比库。出家之后,他既不学习经教,也不禅修,只知道一天到晚紧跟着佛陀,但佛陀从来就不跟他说一句话。

有一天,佛陀了解到他的智慧将要成熟了,就呵斥他说:“瓦咖离,你一天到晚盯着我这副腐臭的身体干什么?凡见到法者,即见到我;凡见到我者,即见到法!”但他仍然无法离开佛陀。佛陀知道不迫迫他是不会觉悟的,于是毫不客气地把他赶走。瓦咖离被赶走之后,感到非常绝望,甚至爬上山顶准备跳崖自杀。这时佛陀出现在他面前,向他说法,使他最终获得觉悟。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

“并非用香、花等来对如来表示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若弟子们能够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当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如来,这才是至上的敬奉!”

并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一味奉承老师,不断给老师送礼的才是好学生。唯有勤奋好学、刻苦耐劳、品学兼优的学生才算是好学生,也唯有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文化知识。佛陀的教法强调的是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智慧和觉悟不是靠向他人祈求乞怜得来的,断除烦恼更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

正如《法句》第165偈说:

“作恶确实由自己,污染也是由自己;

 自己才能不作恶,自己才能得清净;

 清不清净靠自己,没人能清净他人。” 

 

 

    第一章脚注部分:

5 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简称,巴利语为bodhisatta,直译为觉有情。一个人得到佛陀的授记之后,在漫长的生死轮回当中致力于圆满诸巴拉密,以求成就佛果的有情,称为菩萨。在这里是指成就佛果前的悉达多太子。

6 禅那:巴利语jhàna的音译。心高度集中、专注、平静的状态。

7 苟答马:巴利语Gotama的音译。佛陀的家姓,通常用来指称佛陀。我们现在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

北传佛教依梵语Gautama音译为乔答摩、瞿昙等。

8 世尊:巴利语bhagavà,佛陀的德号之一,意为“拥有种种祥瑞者”。在经典中,通常用“世尊”来尊称佛陀。

9 涅槃:巴利语nibbàna的音译,意为贪爱的灭尽。涅槃超越一切因缘造作之法,是烦恼的完全灭尽、苦的彻底终结。涅槃属于苦灭圣谛,证悟涅槃是佛教修学的最终目标。唯有圣者才能体验涅槃。

10 如来:巴利语tathàgata。如,即如实,真理。由如实而来,或如实地觉悟,故称“如来”。佛陀通常自称“如来”。


{返回 您认识佛教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一节、苦圣谛
下一篇: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如是说 (教诫新嘎喇经)
 第四章、实用调心法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佛陀如是说 (大吉祥经)
 佛陀如是说 (愚人经)
 佛陀如是说 (绑刀氏之子经)
 佛陀如是说 (可爱经)
 您认识佛教吗? 序言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一节、生命之因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五章﹕信 Chapter Five: L..[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20世纪的华严宗判教研究[栏目:韩焕忠博士]
 五百罗汉 367、苏频陀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神僧传卷第六[栏目:神僧传]
 总序[栏目:楞伽经·白话文]
 欲海回狂集卷一—法戒录(周安士)[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智闲禅师[栏目:正法眼藏]
 The Crane and the Crab [Trickery][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相应17经 无信者合流经[栏目:相应部 14.界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