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巴利语汇解 六、道果
 
{返回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481

六、道果

弟子:巴利语sàvaka,直译作声闻,意谓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行、证果的弟子。

如果依胜义谛,只有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四双八辈)才能称为“声闻”;但若依世俗谛,则包括只要受了三皈五戒的所有僧俗佛教信徒皆可称为弟子。

 

入流:又作至流,四种圣果中的初果,为巴利语sotàpanna的直译。sota, 意为流,河流;àpanna, 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A.A.10.64)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 pañipanna, 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入流圣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àya diññhi,又作身见,我见,邪见,萨迦耶见);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ãlabbattaparàmàsa);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 (vichikicchà)。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ß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õo'ti.û

“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àpanna音译作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等。

 

一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二种,为巴利语sakadàgàmin的直译。为sakid (一次) + àgama (来,前来) + in (者, …的人)的组合。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

《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sakadàgàmã'ti sakiü àgamanadhammo.) (M.A.1.67)

《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pañ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ã'ti sakadàgàmã.) (Pp.A.34)

在《人施设论》中说:

ßKatamo ca puggalo sakadàgàmã? Idhekacco puggalo 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ràgadosamohànaü tanuttà sakadàgàmã hoti, 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 dukkhas- santaü karoti Ý ayaü vuccati puggalo `sakadàgàmã'.û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Pp.34)

一来圣者在初道时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于今又减弱了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汉传佛教依梵语sakçd-àgàmin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不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三种,为巴利语anàgàmin的直译。为na (不) + àgàma (来,前来) + in (者)的组合。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anàgàmã'ti kàmaràga-byàpàdehi akampanãyacittàya ca tamhà loka anàvattidhammatàya ca ñhitasabhàvo nàma.) (Pk.A.188)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

ß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opapà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àyã 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à.û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不来圣者因为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会再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在那里证趣般涅槃。

汉传佛教古音译作阿那含、阿那伽弥等,也意译为不还。

 

学人 (sekha, sekkha):又作有学。通常指已经证得入流等三种道果的圣者,因他们还必须继续修学戒定慧三学、八支圣道,故为学人。

  《增支部》中说:“比库,应学故,称为学人。学什幺呢?学增上戒学,学增上心学,学增上慧学。比库,应学故,称为学人。”(A.3.9.5)

《相应部》中说:“比库,于此,具足有学正见……具足有学正定。比库,这样才是学人。”(S.45.13)

有七种学人(satta sekhà):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入流圣者;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一来圣者;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不来圣者;为阿拉汉之行道者。

有时把善行凡夫也称为学人。如《律注》中说:“凡夫之善者以及七种圣者,以应学三学故为学人。” (Pr.A.45)

 

无学者 (asekha, asekkha):即阿拉汉圣者。因为阿拉汉圣者对所应修、所应学之法,皆已圆满,更无所应学,故称为无学者。

  《律注》中说:“已超越诸学法,住立于至上果,从此再也没有更应当学的漏尽者,称为无学者。”(Pr.A.45)

 

漏尽者 (khãõàsava):即阿拉汉圣者。漏(àsava),烦恼的异名。有四种漏: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因为透过阿拉汉道完全地断除了一切漏,故称为漏尽者。

在《中部·根本法门经》注中说:“有四种漏:欲漏……无明漏。这四种漏已被阿拉汉灭尽、舍断、正断、止息、不可能再生,已被智火烧尽,因此称为漏尽者。”(M.A.1.8)


{返回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回向
下一篇: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巴利语汇解 三、戒律
 圣典篇 第一三学经
 圣典篇 小业分别经
 圣典篇 伍波萨他经
 巴利语汇解 二、佛陀
 业处篇 第十节、平衡诸根
 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
 圣典篇 无我相经
 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圣典篇 燃烧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Part One 15. The Doctrine of Arata Kalama[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识自心众生 见自心佛性──以佛心处世为人[栏目:宽运法师]
 唯识论善恶 续(二)[栏目:唯识简介]
 龙钵座谈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我的烦恼[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自私有什么好处?[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势利亲戚[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品第四[栏目:唐思鹏居士]
 1997年 禅修与情绪[栏目: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栏目:龚隽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