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20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4

  第20讲:第二品(第12页第5行-14页3行)

  (1993年6月12日)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生杂染为什么不能成立?“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这就是我们由中有到生有这个环节,要是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就没法子解释。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非等引地,这个等引、等智,大家以后常碰到这种词,好象不容易理解,什么叫等引?什么叫等智?还有等持?三种等,或者还有什么等,等持就是三摩地。等引、等智,等就是平等的意思,因为我们这生活里头都是烦扰恼乱多,不会平等的那种运行。说是我们这个欲界跟色界,跟无色界不同,因为我们这个总是起伏、漂泊、杂乱,只是充满这些,不会平等运行。

  普通说,我们祝词,说祝你平安。都是欲界里头平等平安运行比较困难,在色界、无色界是经常的事情,所以等引,就是平等的牵引。等智,平等的到底的,等引跟等智还不同,等引一般都是这样子,我们在色界跟无色界里头,互相的可以等引下去,色界也是等引,无色界也是等引,初静虑等引,到第二静虑也是等引,就是互相的都有一个平等引动的意思。

  等智,普通单说这一个好象我们在欲界里单独坐禅,有个等智,不象色界,初禅跟二禅互相的都有等引的关系,但初步有这样的意思,大家记住以后……。等持就容易解释,就等智跟等引有一点区别。“非等引地”,就是我们欲界,由欲界没生起的时候,  

  “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依,就是第七识,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现在由中有到生,起染污意识。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在中有中灭去,  

  “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因为这个染污意识时时刻刻都在生灭中、转动中,所以这中有中灭了,“于母胎中识羯罗蓝”,羯罗蓝就是和合的最初状态,这个染污的意识跟羯罗蓝和合的一个体更相和合。这个按说意识跟羯罗蓝和合也是阿赖耶识变现的,现在先不谈变现问题,就是谈这个结生相续的染污意识,跟羯罗蓝更相和合,其实,应该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要就说意识跟羯罗蓝,羯罗蓝是十个月里头最初的那个阶段。  

  “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然后又在跟羯罗蓝和合以后,依止这个结生相续这个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又有一个意识生起来了。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原来有一个意识,现在又生起一个意识,现在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跟羯罗蓝和合的那个识,要是意识的话,意识性的东西,不应道理。  

  “依染污故”,因为它依的是染污。  

  “时无断故”,时间没有断,而意识是有断的。实际上来说,应该是它不断,不能有二意识。它还是一个识,就是阿赖耶识。  

  “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意识所缘跟阿赖耶识所缘不一样,意识所缘的东西很分明的,阿赖耶识所缘的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要说是这里头有两个意识,并且这意识所缘都不分明,“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它根本没有意识所缘的境界,都是阿赖耶识所缘的境界。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说是假设,这个和合识,这个羯罗蓝和合的识,要是就是意识的话,那么,这个和合的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啊,还是为依止此识,所生的余意识的一切种子识?就是两种意识生起,原来的那个意识是阿赖耶识呢?还是后来生起的意识是阿赖耶识呢?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你要说那跟羯罗蓝和合的是一切种子识,那就应该是阿赖耶识。  

  “汝以异名立为意识”,你不过是给阿赖耶识起了另外一个名,不叫阿赖耶识而已,其实是应该所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能依止的,就是它后来生起的第二种意识的时候,“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  

  “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那就是所依的因,就是最初的那个意识,不是一切种子识。  

  “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你就说第二种,生起的意识,就是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的。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意思是很容易明白,就是生杂染,要离开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没法儿解释生杂染。  

  底下又讲“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并且,这结生相续已,由中有身到生有身,然后再出生。“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就是在母胎中执受色根的“亦不可得”,如果要离开阿赖耶识。前头我们说了,就是执受识,所以阿赖耶识也叫阿那陀识,阿那陀识,就是执受的意思。我们的根,要没有这个阿那陀识来执受的话,它就没有能够感觉的作用。所以,要离开这个异熟识,执受这个色根的话,“亦不可得”。没有执受色根,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了。

  “其余诸识,各别依故”,其他的诸识,各有各的执受的根,眼有眼根,耳有耳根,各别执受,它不能普遍执受,各自有正的所依根。

  “不坚住故”这个坚住的意思,就是不相续的意思,前头大家已经碰到坚住,坚住就是恒相续的意思。还有坚密,它特别指的无为法,坚密,象真如,它非常坚密,不能受熏。提到这个坚密,所以大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词,在藏文里是什么?在汉文里是什么?是什么意思?把它弄清楚。真如这些东西坚密,它无懈可击,你没法子分别,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把它分析了。无为法不象有为法,分,合。所以这个大家要特别注意。

  “是诸色根不应离识”,所有的色根,不应该离开阿赖耶识,前头已经说了,这阿赖耶识可以为前六识的增上缘,就是互为增上缘。就是它能够变现这个根、器官,同时它能执受,这样的给其它的转识的生起,一个增上缘。所以希望大家把这前后文紧密地联系起来分析,尤其不要离开它主要的问题。  

  底下呢,“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要离开异熟果识,这异熟,就是业感,就是引生,感引的。“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这个异熟识跟名色,名,就是指的后四蕴,色指的色蕴,这五蕴更互相依,识与五蕴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阿赖耶识跟五蕴更互相依,这更互相依的意思,大家在前头也看到很多了,也都是互相依存这样的意思。有为法都是互相依村,有为法都是非一非异的,这非一非异我们前头提到了,应该特别注意。如幻如梦的有为法,就他自己而言,可以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譬如芦束,相依而转”,好象芦束,一把筷子,你搁在这儿,就戳起来了,是相依而转,谁也离不开谁,离开就得倒下。

  所以有为法都是这样,它自己不能单独成立,必须依他而起,不能依自而起,这个看法适用一切。这对我们错误的认识,颠倒,错乱,都是一个修正,都是针对性很强的。

  所以前头提到了,佛教里最主要的是什么?什么是所对治?什么是能对治?时时刻刻都有一个对治的问题,离不开对治,除非我们已经得了果。把这二障都解决了,那时候就没有所对治,剩下的都有一个所对治的问题。前头也说过,都有简别作用,每字每句,都可以简别,都有个对治,都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自己不觉得这有针对性,时时刻刻应该想到。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这识食呢,大家可以参考《成唯识论》第四卷,开头,他说一般有情都四种食,四种营养:段食、触食、希望食、识食,四种食,这四种食都有滋养作用,有营养作用。

  拿这个段食来说,普通我们都认为吃的东西有营养,色法的营养,可是这段食呢,它讲这个能够形成营养的时候必须要变化,已经分段,已经不成为色的时候,起了很大变化的时候,它吸收。所谓段食,就是分段的意思,分段也就是到达那种吸收的时候,它已经不是色法的,也不成团儿。

  那么它这识食呢,也就是它能够把段食,能叫段食发挥作用,也是能使希望食起作用,使这四食都能起作用。这是识食。所以要离开异熟识的话,它这四种食都不能起作用,就是前三种食都不能起作用。所以它能够有滋养、有营养的问题都还在阿赖耶识。

  你阿赖耶识变现我们这个五脏吧,然后再变现其它的段食,最终呢,还是阿赖耶识保持这个能滋养的。我们希望的时候,好比这个人要快死的时候,希望子女到跟前来,还没到,他能够延长些时候来等待,这都是希望食,象这个食,有滋养作用,有维持他生命的作用,那么还是异熟识的关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成唯识论》第四卷。

  这三界中,不仅是欲界如此,色界、无色界的已生的有情,都能够有滋养作用,都是因为第八识的关系,因为第八识变现根身,它也变现段食等等,然后变现互相间的关系,那也由它,由阿赖耶识保持这种关系,所以这识食的问题,也必须阿赖耶识。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他又举了一种现象,“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要从此没,要从欲界,非等引,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成相续,从欲界到等引地,正受生时。此非等引地的染污之心呢,彼地所摄,成为等引地所摄的,那于阿赖耶识,非等引跟等引地交接的时候,也还需要阿赖耶识。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染污这个善心呢,应无依持。生无色界的时候,要离开这一切种子异熟识,离开这个阿赖耶识,这个异熟果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还得阿赖耶识作为种子的依持,作为种子。

  这个无色界跟有色界、色界完全不同,它无色。我们现在所谓宇宙,这个太阳、地球等等,还是有色,那无色,要按这个印度的宇宙的看法,这有色的,还不是就完全包括了整个宇宙,还得有无色。

  所以这无色界也是问题,现在我们这个星球,种种的都包括不了无色界。色界呢,也是有许多问题,到第四禅,静虑,它就是以舍受,色界、都是受,以受不同来形成许多不同。象无想天吧,它就无想,而且无想天是一种外道的,所以这些宇宙的情况,那跟一般我们所认识的宇宙是很有不同的地方。

  说非等引地跟等引地,这就是,这宇宙要划分的话,有这个等引地、非等引地,我们现在就是非等引地,等引地到底是怎么个状况呢?等引地还包括了无色界,到色究竟天,无所有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宇宙是怎么一种情况,它这结构是怎么个情况,跟现在有很大不同。

  有色的东西,就拿太阳这个大火球,你说它有实体没有实体?根本,你要画一个边儿,在这边以内,这是太阳,这边能画出来吗?画不出来,它时时刻刻在变呢,那火球时时刻刻在变呢。北京市,也画个圈,这个圈以内是北京,我们现在也属于这个圈里的,不过这个圈,是不是时时刻刻有变动呢?你想的圈跟我想的圈一样不一样呢?都是问题,有没有这么个圈?

  所以色法这东西,你看起来是牢固不可破的,但是要真正想起来,这色法,是怎么回事,它有个整体没有?有个“一”没有?常一不变的这个“一”有没有?我们说常,是时时刻刻在变,这个一呢,一般我们有生的有情,有个一的问题,好象首机尾应,尾机首应,好象有个一体,有一。所以认为有我的话呢,就好象有一个统一体,那么世界是不是有个统一体?每一个动物是不是有一个统一体?都是问题。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这是说世间的清净。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要真正生起我们出世间的心,无漏的心,正现在前,余下的世间心,有漏心,皆灭尽,都灭,都没有了,已经离开我们这个天趣、人趣,已经离开了,要没阿赖耶识时,就一下子变动,就完全变了。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磐为所依趣。”

  到了无色界,出世间心要现在前时,余识都灭尽了,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生在这两个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我们已经生到非想非非想处了,要是在那个时候出世间心要现在前,就应该这二趣“悉皆灭尽”,就是一下子都灭了,要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它一下子就转动了。因为什么呢?“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磐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他因为造善造恶的不同,于是乎有从下边这个所依身慢慢冷却,有的从上往下慢慢冷却,要不信有阿赖耶识的话呢,“皆不得成”,这种现象都不会有。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前边都是讲生杂染不成,这个生杂染,包括以至到无色界天也是生杂染。  底下讲这个世间清净不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呢?“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为未离欲缠的贪,来勤修加行。  

  “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这还是指的世间的清净、世间的善心,要离开阿赖耶识也是不成。因为什么?未离开这个欲缠的贪,未得色缠心,在这种情况底下,“即以欲缠善心”为离这个欲缠贪故,“勤修加行”,以欲缠的善心,为离这个欲缠的贪,来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这两个心呢,都不俱生俱灭,交互相应,“非彼所熏”,并不是它的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这两个心不俱生俱灭,没有相应,那就没有熏习,所以“非彼所熏,为彼种子而不应道理”。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用过去色缠心,“多生余心间隔”那你过去虽然有这个色缠的心,但是,因为过去多生“余心间隔”,其他的心来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要没有阿赖耶识的话,你过去的那个色缠心,那个定心种子没有,就没有。  

  “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辗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过去熏习的色缠的那个种子,为现在的因缘,那加行善心为增上缘。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过去的那种色缠的定心的种子,现在也提不到加行的善心作为增上缘。所以这都不能够成立,这个世间清净心呢,不能成立。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底下又说,“云何出世清净不成?”清净有世间清净,有出世间清净,前头我们已经讲了,什么是世间清净,什么是出世间清净,都跟这个所谓无我无常这个理论有关系,跟这个真如有关系,就是跟这个能对治这方面有关系。

  大家回去再看一看,以后就比较容易些了。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21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9讲
 摄大乘论 第70讲
 摄大乘论 第133讲
 摄大乘论 第92讲
 摄大乘论 第10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一、略标六识相应心所
 摄大乘论 第1讲
 摄大乘论 第11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五、广究竟位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四、末那心所何地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答疑释惑 三皈五戒篇[栏目:大安法师]
 是谁[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供养佛菩萨像需要开光吗[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八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天地间独此一份[栏目:和颜爱语·山田無文]
 金刚经讲解 第二讲[栏目:法界法师]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五十九、咕噜巴札力巴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我”只是一种假相[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二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相应20经 天之行者经第三[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