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138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9

  第138讲:关于外境问题

  (2000年3月5日)

  (安慧《唯识三十论》研修班上午讨论后提出问题:外义和所缘缘的定义和关系。)

  所缘缘、外境这些问题,在慈氏来看都不是中心问题。无著在《总摄大乘纲领论》引了两处慈氏的颂子,一个是《庄严现证颂》,一个是《庄严经藏颂》,从这两个著作里头引了七个颂子。这七个颂子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大乘所有的问题,从这七个颂子里头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

  大家都注意唯心、唯识的问题,是对着色法来说的,对着极微、或者对着所缘缘来说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像《庄严经藏颂》里头也讲现证的问题,就提到“通过唯言义决知、从此住于唯心性”,从这以后才住于唯心性。并不是通过唯“色”义决知,而是“通过唯言义决知、从此住于唯心性”。又提到“慧证心外无余已、是故亦证心无性”。因为识外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于是乎识也不存在。

  这地方讲的就是唯心、唯色的问题。就是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有色的关系,才有外境,也不是因为没有色才成为唯心,成为唯识,而是因为有没有自性的问题。因为“通过唯言义决知”,通过唯有语言而决定了知义。这义包括的一会儿还可以细谈,义指的什么。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就提出唯识无义,又提到“破灭义想”。义是指的什么?今天咱们也要重复地多谈一谈。

  义,以前说是咱们所面对的真实,等等的。实际上这义,就是指的自性、我的问题。你对外境,或者对于唯心,里头都有一个自性问题,(就是错误地认为)真正有自性的话才是真实,或者属于真正存在的,要没有自性它就不是真正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色,世界上才真实存在,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因为认为内里头有能缘的根,外头有所缘的境,这就好像能够证明真实的存在好像是色,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咱们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有一个自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语言跟文字问题。要没有语言跟文字的话,就根本没有所谓自体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认为有个自性的东西能存在?这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在慈氏菩萨跟无著菩萨的言论里头都可以看出,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性的存在,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原因就是有语言,跟符号。“通过唯言义决知”,只有语言的关系你才认为我们有面对的一个真实的体性,真实的自性,真实的我体。否则你要说由于色法存在,由于内有色根、外有色境,这足证明义的存在、自性的存在,是不是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色法是自性存在、真实存在的一个最后支撑点呢?我想我们人一般都是这样。

  可是,我们现在是应当揭开这个内幕的时候了。好像内有色根、外有色境,以色对色,才有眼识存在。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实际这根也是由色组成的,境也是由色组成的,这个色到底是什么?到底是物质啊?还是心?这个色,内里的色根、外头是色境,这么强大的色的存在,你说这个色本身是什么?我们今天可以研究研究。

  我们在过去课堂上讲过,中国庄子曾经有这样的话:“形形者非形。”使形色能成为形色的,必须是非形。那就是咱们可以这么讲,你看起来色法是内里头也有,外头也有,可是它本身就不出于形色。咱们也念过几何学,点、线、面、体,这是组成形色的一个根本。这形色内里头色根、外头色境都离不开点、线、面、体而存在。咱们不说它显色,显色可以组成种种的形色。咱们就单提形色的问题。

  内里头色根、外头色境,看起来宠然大物,你要问它,不过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这么组成的,过去说点是无长、无宽、无厚。你说无长、无宽、无厚怎么能叫做点?可是咱们小时候念的几何就是讲,点无长、无宽、无厚。要是点还承认有长、有宽、有厚的话,还是得说它不存在。是不是?有长、有宽、有厚,它这个形怎么组成的?怎么形成的?使长宽厚这个形能成为形的,必须是无形。有形,你说“点”还由“点”来形成吗?长、宽、厚还由长、宽、厚来形成吗?

  所以庄子说“形形者非形”,使形能成为形的,必须是非形。那咱们可以在大乘理论里头,使形色能成为形色的,必须是眼识、色识。所以这地方好像是色法是生起识的一种原因,要真正讲起来,色法本身就是识才能显现的,就是眼识跟眼识识,眼识的识,就是眼识的意识,也就是眼识的了别识。根本色法,不但它本身是个假法,不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且所有的显色跟形色都是由眼识跟意识的识显现出来的。要没眼识,没有意识,就没法子使形色、跟显色显示出来。

  这地方是有一个倒因为果的问题,根本它这果是色根、色境的因。就是色根、色境的色,必须是意识跟眼识它显现的。要没有眼识跟意识就没有所谓色的显示,就没有眼识的显示。要没有意识,意的了别识,这个眼识也是没法子显现的。真正能显的最后还是意识的了别识。这就是《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的“眼识识、耳识识”,两个“识”重叠的原因。

  为什么非这么重叠不可呢?那就是你眼识里头的能够显现出来,还离不开意识的显现。为什么这么说呢?眼识显现出来东西,它还受原来色的遍计所执性的影响,好像还受这个影响。你要把色法的能取、所取这两个遍计所执性……,但遍计所执性在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的,它背后就是依他起的了别识,离开了别识并没有义,并没有自性。所以我们尤其看到自己的身体,实实在在在这儿存在,感觉的都是外境,无穷无尽的色界,内有身根,外有色境、器界,你说这色法你能否认吗?可是越是这样,你外境的执着,跟内根的执着,这东西它都是不存在的,一点儿影像没有。这是它自性的问题。

  你再来说,按中国的说法“形形者非形”,在大乘佛教里头,你所谓形色都是假法,这“点”色你说真正存在吗?点、线、面、体,这四种好像我们看的世界多大,都离不开这个点、线、面、体。可是你要问点、线、面、体本身是不是实在?是不是有自体?那就问题大了。你说形色最后还有什么东西?于是乎说还有极微,极微之后还有什么东西?中国人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我们现在也是把极微分到最小的夸克的时候,是不是最后的夸克就是最后的极微呢?还不是。

  所以你说色法是世界上最后的支撑点,这话就有问题了。这个点,还不能自己支撑自己,你说它还能支撑线、面、体吗?它支撑谁呀?讲自体、自性,拿色法作代表,色法能代表?说来说去还是语言跟符号的问题,要没有语言符号,就没有最后你承认的那个真实的自体。“通过唯言义决知”,只是因为有言,才有义决知,你才觉得有个自体的东西存在,并不是你说有一个点,能使这个义存在的。

  所以你说那个所缘缘的最后的那个极微,那个极微是什么?就不过是个形色的一个段落。那个段落一下就可以变成不存在了(刹那生灭:生起的刹那当下就灭)。所以真正讲起来,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最后支撑点呢?在慈氏学里头说,那就是“通过唯言义决知”,只能通过“言”才能使我们认为有自体的东西存在,显现出来。所以“从此住于唯心性”,从这一点上才住于唯心性。不是由极微、或点跟色法来成为自体的东西,只是唯言义决知,只是语言才能使义最后感觉到有,真正是语言是义的支撑点,色法没法支撑。

  慈氏就说:“通过唯言义决知、从此住于唯心性。”再来进一步来说:“慧证心外无余已、是故亦证心无性。”你看慈氏菩萨讲什么是自性存在,并且慈氏讲也过这话,就是《辨法法性论》,咱们也翻译了,头里有这话:“如其显现,不如是有。”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直摸不住他这个底蕴。“如其显现,不如是有”,所有的色法都是识的显现,都是了别识显现,离开了别识并没有所显现的东西。慈氏又说,“如其显现,不如是有”,如其色法显现的时候,就不如识体显现的那么(个样子)存在。

  这地方,慈氏菩萨也告诉我们,你要把显现色法的识,要认识它显现的本身还有所显现的,那就是又成为遍计所执性、不是依他起性了。要是依他起性,它就是色法显现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不如其显现而有,只有依他起性一时的显现,显现完当下就灭掉了。种子刚生起现行,那现行你不能拿它当作一个真实的东西来看。刚从种子生起的时候,同时、当下它就灭掉了,你还认为它继续还有存在的话,那个存在就不是依他起性的存在,是你遍计所执性的存在了。

  所以在《辨法法性论》最头里就说“如其显现,不如是有”。辨别法跟法性的时候,就提到这个“如其显现,不如是有”。我个人觉得就好像是依他起性所以为依他起性,那就是生起的当下就灭。你要认为它在继续的时间还有,在第二刹那还存在的话,那个存在就是你执着的遍计所执性的存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看起来,什么叫“眼识识”,什么叫“如其显现,不如是有”?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咱们现在提出来一个看法。大家可以讨论。

  所以慈氏学,我们看起来好像话也不是太引人注意,可是你要自个真正理解,那道理是很深远的。再把《庄严现证颂》那两个颂子念一下。

  “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

  通过义想违反已、孰为自想决定持。

  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

  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

  你看就两个颂子,这里头有很深远的道理。“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这还是指的我们依他起性的,就刚才说的能显现的识,能显现的识,本身也就是一个影像,你不能拿它当成一个“如其显现”,就是真实有的东西。“于意观见唯影像”,这影像就是咱们刚才说的“如其显现,不如是有”,应该这么理解。

  “通过义想违反已”,我们总觉得有个自性性的东西,这是所有我们凡夫都是有一个义想,可以说有个自体想,也就是“我想”。不只是识方面的显现,识显现完了还认为有个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凡愚认为有的东西,认为有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东西。“通过义想违反已”,我们凡夫起心动念都有一个义想,“孰为自想决定持”,什么是我们凡愚自个的想,决定持续下去,把它任持下去,到底你要任持什么东西,来决定持什么东西。所以我们都认为有一个自体的东西,于内就觉得有个身体,能取、能享用这样一个身体,于外有一个所享用的整个世界。这是我们凡愚决定持的,那里头有能缘,外头有所缘,就是内有能取,外有所取。

  这两个颂子就说明,我们的颠倒、错乱在什么地方,就是内里头我们认为有一个能够享用一个身体,外头有一个所享用的广大的世界。当然内里头这个身体、外头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是由我们过去所作的业的关系来生起内外两重的世界,可是我们的业力跟众生合起来的业,显现为现在的这样的外头好像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似的,我们内里头各自有个人的身体。不管怎么样说,总是有个所取,有个能取。

  (吕新国:上午讨论时我提到你说过,没有器世间,只有五识。)这就是根本器世间跟内里头根世间,根器两种世间好像都是离不开色法,实际本身它都是一(块?)了别识。因为什么?你要讲起来这里头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你一分析,就是只有了别识存在,没有了别识以外的辨别识的存在,所以说为“辨别识的了别识”,所以说“耳识识、眼识识”,等等的识识。提到识识的时候,里头就已经把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这些色法给破灭掉了。你没法子承认遍计所执性还继续存在。

  这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一个所取、一个是能取。所取能取本身都是遍计所执性,在遍计所执性上头我们就有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所以在内部我们就是安立心(“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同时我们又是“是故择定无能取”,用这个“择定”,也是人的智慧里头可以自由自在的,因为既然无有所取,这个能取也跟所取一样,它都是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东西,你不承认它就是没有,你承认它到底它就有。所以“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无所得就是根本没有所取、所缘,所缘、能缘平等平等。(休息)

  所取能取都是遍计所执性,主要是你怎么能认识这个问题。所缘能缘跟所取能取,都是也可以说是相同的。所取能取好像是遍计所执性的问题,是人我跟法我的问题。我们这所缘能缘,都可以是外色跟内色,认为内色、外色,每一个人都是过去业力所感生的,由业力这个增上缘生起的,好像是个依他起的东西。每天每个人都没法子超过过去业力的影响,也就是每个人不能超过自己身体跟内外两重的世界。没法超过内色跟外色的范围,可是内色跟外色也有一个相同的遍计所执性的存在。

  当然我们现在内色跟外色都有过去业力的所规定的范围,可是在内色、外色业力所规定的范围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把异熟内色、异熟外色同时执着它成为遍计所执的能缘、所缘。在我们都是过去同样一个身体,它有色根能感觉外色,所以咱们每个人都叫做有情,能够感觉,有感情,有喜怒哀乐。在依他起的范围内,本身就有遍计所执性的问题。就是所缘跟能缘,它都是色法,你执着外境的时候,它有个执着所缘,能缘的根色本身就是能缘的范围,能缘的范围里头也有遍计所执性。

  所以要真正讲起来,这能缘跟所缘的色法,都是色法、同样是色法,同样是有依他起性这范围,可是这能缘跟所缘的色法本身也有遍计所执性。在能缘跟所缘遍计所执性上来说,它是没法说是两种色法不同,两种遍计不同,只能说你有能缘的遍计所执性,也同时就有所缘的遍计所执性,这样子所缘跟能缘就变成一个同等的东西了。

  所以这时候,在《总摄大乘纲领论》就提到,这时候这个菩萨就证到既内部没有能取,外部也没有所取,也就是证到了所缘跟能缘平等性,所缘跟能缘在遍计所执性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就提到,这时候就已经是菩萨证到法界,也就是能够遍知众生的心平等,同时也就能遍知菩萨的心平等,同时也能遍知跟如来的心也平等。这时的心平等都是不以遍计所执性为所缘,都以法界为所缘。那就是“因此远离二能相”,我们可以把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两种所知相都能远离,那就因此“成为法界现证性”,那时候就是已经超出了遍计所执性,也超出了依他起性。

  咱们讲了别识性的话,可以破灭遍计所执性的一切事物,同时了别识性也能够破灭本身。你要把了别识性当作个所缘来看、所取来看的话,那它本身也就是不存在了。所以唯了别识性能够破灭其它的遍计所执性,也能破灭本身的依他起性。它能够可以一向表示唯依他起性的意思,唯是依他起性,同时它也可以破灭本身的依他起性,也成为圆成实性。

  所以这里头就有怎么通达三所知能相,也就是真正能够通达三性的意思。你通达依他起性的唯了别识性的时候,就可以通达唯了别识本身也破灭。也就是真正彻底了解唯识无义的话,那你可以就通达了依他起性,通达依他起性本身,就可以通达圆成实性。因为你破灭遍计所执性的依他起性,了别识性,这了别识性本身它就能够破灭它本身的存在。要是唯了别识性的话,本身就可以使遍计所执性破灭,同时它也可以使依他起性本身作为遍计所执性而破灭。

  所以真正理解到唯了别识性,真正理解唯识的话,这里头不只是对遍计所执性能生出觉悟,也对于依他起性本身也能生起觉悟。所以对于三所知能相的觉悟,是以唯了别识性作为一个转移的认识,必须你先能理解到唯了别识性,必须你能了解到这个,彻底没有遍计所执性,这样你才能够对于圆成实性你也就证知了。就是把前头二所知能相能够远离了,本身就是对于法界的现前证知。

  对于三所知能相能够整个能觉悟,能认识,这是一条所有的菩萨能生起菩提心的人共同要遵守的道路。所以这时候,到了你能证真如的时候了,能证知初地的时候,那就是你证知到根本没有能缘,也没有所缘,就有了无分别智。你证真如以后,就是你对于所取、所缘,能取、能缘都看得一样的,没有分别,不能分别这是所缘,那里能缘,这叫无分别智。

  你要真正证知圆成实性以后,那你就是没有能缘跟所缘的分别。你那无分别智本身是能缘,同时也就是所缘。跟我们现在凡夫把这所缘、能缘分了两个,这种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叫做无分别智。我们证到初地以后,所有的认识都是不能够也分出一个所缘、一个能缘的。你在真实的方面也就是已经证到既没有所取、也没有能取,没有能缘、也没有所缘。跟我们的所缘、能缘是两回事这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对于三种所知能相,能够觉悟、能够认识,就是主要的是围绕二种遍计所执性,一个是所取,一个是能取。我们必须能够认识事物中根本没有所取,根本没有能取,必须认识这个,你才能够真正认识真实,证到真如。

  咱们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最重要的是你能够认识到怎么样地破灭遍计所执性的自性,也就是你怎么能够破灭自性的认识。所以我们最主要的问题都是在于自性的颠倒方面,因为有这种自性颠倒,于是我们用梦幻、泡影来譬喻这种自性的颠倒,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阿赖耶识中造成的种子、以至使这种种子能成为现实的现前的现行,这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跟现行都跟自性颠倒有关系。我们业也有自性颠倒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无明都是跟自性颠倒有关系。

  总之,必须要能够认识自性决定决定没有,自性没有了就是能使“义想”破灭,最主要的就是把自性的义想怎么能破灭,自性颠倒能够不颠倒,这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也就是一切菩萨能够怎么生起菩提心,能够生起觉悟,以至认真学习到彼岸,完成到彼岸的修行。首先到彼岸就是要到的所知的彼岸,就是达到我们远离真实彼岸、再返回真实这样的一个道……,离开颠倒错误的认识,达到真正无有错误的认识,这就是此岸彼岸的分别。好,我们今天是不是先到这。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一下。

  崇智法师:菩萨见道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能缘所缘了?(韩老:对。)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的区别?……

  韩老: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将来在根本无分别智上,来能够讲有后得无分别智,讲后得无分别智有点像咱们讲认识什么事物以后那种知识,是不是这样子?……后得无分别智就好象世间讲的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可以拿这个作譬喻,但是(境界是不一样的)。

  宽见法师:证真如以后,根本无分别智生起了,但是这时候它不能长时相续,比如说我在定中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但是一出定可能就失去了?

  韩老:这个以后你们就接触到了,就是十地中每一地都有无知,这个无知跟地前的无知、无明不一样,它不是染污的,非染污无知。

  宗性法师:你刚才说的那还是地前的状态。地后是长时都处在真如状态,只是它不圆满。就像早晨到中午的太阳,它一直是太阳,只是早晨的太阳没有中午的太阳那么光辉圆满。(吕新国:每地去一种非染污无知。)

  韩老:也可以结合无分别来讲。每一地的无分别智跟下一地的无分别智(相比)是有的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宗性法师:就是彻底不彻底。)地后所有的知跟行都跟地前都不一样。地后的智都是无分别的,是无分别智跟后得智的关系。行,不是加行以后修行的问题,他这个行慢慢地往前都是任运的行,到第八地是真正没有加行,但是前头每一地慢慢都是不是特别的加行的。还一个不同就是,咱们地前都是有所相,地后都是没有所相。(吕新国:还是能所分别的问题。)大伙以后应该好好分析地前地后不同的地方。证真如以后跟没证真如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咱们对有些个,像《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的问题,不能一下子都理解得很清楚,就是这个原因,经验不一样。(吕新国:地前的分析只能是一种猜测。)就是能依靠法。

  崇智法师:后得无分别智有无间断?比如菩萨修灭尽定时……

  韩老:后得智跟根本智离不开的。

  栗强: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过去月官菩萨有一个地前地后证真如状态不同的特别完整的回答。他说,很多人都在想同样的一个问题,后得智会不会间断呀?在后得智中是不是还要有能所呀?月官菩萨说,这就好比是一个房间,在登地以前没有灯光,或者是灯被黑布罩住了,什么都看不见,觉得很黑暗。登地以后打开灯以后还会不会有黑暗呀?其实灯罩没打开之前也没有黑暗,地前这黑暗都是我们误以为有的,灯罩打开以后更不会有黑暗了。月官菩萨说,灯罩打开以后,房子里虽然没有黑暗,但这一切一切,一幅一幅的画儿,一幅一幅字你还得去了解,这个了解就是后得。这个后得和根本这两个词的来源,根本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本的本有的无漏种子起来现行了,后得起现行以后,是使得本有的、一些杂染的习气在根本无分别智光芒的照耀之下,它不再熏习一个染污的种子了,熏习的是一个后得的但依然是清静的种子,这个种子是后得的,所以使种子产生功德的智也是后得的。(吕新国:你这是从哪儿看到的?)这是徐梵老讲《三十颂》时讲的。

  宽见法师:登地以前我们知道没有人我法我,没有自性,但还没有证到它。登地之后我们确实现量地能够体证它,但是证到它的初地跟到八地等等的每一地还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到底在哪里?比如说我们讲第八地是无功用行,能够任运地,处于一种无相的状态。八地以前还是有功用,有功用是不是还是有能所?

  宗性法师:我们一开始讨论过二障的问题,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问题。初地只是烦恼障的问题解决了,所知障的问题没解决。所以十地的一地一地是解决所知障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种子转换的问题,需要十地就是因为里面的种子还没有彻底地净化掉。(吕新国:没有现行了,但还有习气,也叫种子、随眠。)

  韩老:每一地都要解决无知的问题。无知、无明,不是杂染里头的。跟普通地前的无明不一样,它不是染污的,它就是不知道的,一地一地都有跟前一地不同的所知的东西。(栗强:过去所知障所障住了的应该知而没知的所知。)他要通过十地来解脱这种非染污无知。……这跟咱们地前完全不一样,地前无明、无知都是有遍计所执性的,地后的无知没有遍计所执性,都是依他起性的。

  栗强:您刚才反复强调发菩提心时,说要特别重视唯识无义和唯了别识性,菩提心里清净正见这一块,和另外两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大悲心,关系是怎么样的?

  韩老:这出离心根本就是对真理认识不认识的问题。你要真正了解了别识性,那你才能真正出离,也才真正能够到彼岸。大悲心是有一点儿菩萨对于本来不是菩萨的世间人受苦,因为不知道真实而得到痛苦,大悲心是针对愚痴的,有愚痴才有菩萨的大悲心。要没有众生的愚痴的话,也就没有痛苦。大悲心特别对于愚痴、痛苦……(吕新国:就是说一切以清净正见为根本。)(宗性法师:如果对唯了别识性不了解的话,他老有怀疑,出离心和大悲心会经常动摇,老是怀疑到底真实不真实,如果彻底了解唯了别识性,就会斩钉截铁,不会动摇,才是真正发了菩提心。所以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大悲有点对付愚痴,不明白,不了解真实的问题,于是乎增加菩萨的大悲心。

  崇智法师:我始终对这个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根本智是缘实性,后得智是缘差别相,我感觉还有有点……

  吕新国:根本智和后得智实际是一回事儿。诸法的实相、真正面目,就是它的差别相。诸法离了差别相还有相吗?比如你认识世界,实际没有一个“世界”让你认识,你认识的是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

  韩老:差别,跟分别也要区别开,差别是所分别,分别是能分别。所有差别都离不开能分别,所有的差别都是所知、所的方面,不是能的方面。

  吕新国:根本无分别智完全靠后得智表现出来,它只是一个名,它的内容就是后得智。

  韩老:它的真实性比我们普通的知识还更真实,因为它包括了能知、所知,没有能知、所知,就是一个知识。

  宽见法师:刚才谈出离心、大悲心和清净正见这三者的关系,最后回归到修福慧。因为大悲、大愿、大智、大行,作为不同因缘的菩萨他肯定走的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坚定地以大悲为本,大悲为本是修福德,更多的是体现在行上,体现在愿上,像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更多的是从福德资粮开始入手。像文殊菩萨他们更多是坚定清净正见,从积累智慧资粮入手。韩老是更多强调清净正见,更多强调以智慧资粮作为根本的一个入手点。这是在咱们这种因缘里促成的一个集合。可能在另一种因缘还有的菩萨更强调大悲等福德资粮。

  宗性法师:这两个还是不能偏。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能发那么大的愿?就是因为真正有了清净正见。为什么我们发不出来?还是智慧没有达到。(吕新国:有共相,也有自相,福慧资粮都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证菩萨,而在这个基础上菩萨又各有特点。)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139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37讲
 摄大乘论 第4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五、广六位心所──十三门辨随烦恼
 摄大乘论 第127讲
 摄大乘论 第63讲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四、广生分别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珍惜真正的友谊[栏目:慧语禅心]
 佛门里面好修福[栏目:开愿法师]
 金刚萨埵能帮哪种人消除业障?(达真堪布)[栏目:金刚萨埵法门]
 业处篇 第二节、修习功德[栏目: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次第决定[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栏目:证严法师说故事]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七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浅说金刚事业[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208.隆庆庆闲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专念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福报[栏目:药师佛·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