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4
【论文】
三‧一七六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疏翼】
  第二正广解中,第二正解「舍」。
 
 
 
【述记‧卷十九】
 
  下、正解「舍」。于中有二︰初、列异名,后、颂[1]以下,方正明「舍」[2]。
 
  一切有情,皆有此体,故「随别义,立种种名」,名非一故。于有情中,有成就此名、不成就此名,如下分别。
 
 
 
【论文】
三‧一七七 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疏翼】
  第一列异名中,第二别。于中分二︰一、四通一切位名,二、别位别名。初中分五︰一、说「心」名,二、说「阿陀那」名,三、说「所知依」名,四、说「种子识」名,五、结通一切位。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九】
 
  梵云「质多」[3],此名「心」也。《摄论》第一云:由种种法积集种子等[4],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5],或能熏种于此识中既积集已,后起诸法;故说此识名为心义──心、意、识中,「心」之心也。
 
  何以得知「心」是此识?《摄论》[6]等云:心体第三,离阿赖耶识,不可得故[7]。
 
  《对法》第二,亦有心义,与此不同[8]。彼摄法异,据一边说[9]。
 
【论文】
三‧一七八 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疏翼】
 
  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二说「阿陀那」名。
 
 
 
【述记‧卷十九】
 
  梵云「阿陀那」[10],此云「执持」──执持诸种、有色根故,此通凡圣。《摄论》第一云为「取所依」[11],唯在凡夫一染义说,非通诸圣。
 
  《杂集论》[12]等、第七十六[13]、《解深密》同[14]。此亦能持根依,然据胜说,约根而论,至下自知[15]。
 
【论文】
三‧一七九 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疏翼】
  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三说「所知依」名。
 
 
 
【述记‧卷十九】
 
  「所知」者,即三性法;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16]阿赖耶识之别名也。故《中边》︰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17]。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识有[18]。
 
 
 
【论文】
三‧一八○ 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
 
【疏翼】
  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四说「种子识」名。
 
 
 
【述记‧卷十九】
 
  即与诸法为种子义[19]。
 
  前第一名「心」,是积集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20]。《摄论》无此一名,如《杂集》第二[21]、《瑜伽》七十六[22],皆有此名。
 
 
 
【论文】
三‧一八一 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疏翼】
  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五结通一切位。
 
 
 
 
 
 
 
【述记‧卷十九】
 
  此言「等」者,如小乘名「根本识[23]」;如《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亦名为意[24];及《宝[25]性论》[26]等众名;如别抄说[27]。
 
此通有无漏,及若凡、若圣,名「一切位」,即是相续执持位名[28]。
 
 
 
【疏翼】
 
  以上第二别出中,第一四通一切位名讫。
 
 
 
【论文】
三‧一八二 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
 
 
 
【疏翼】
  第二别中,第二别位别各。于中分三︰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二、颂中偏说,三、舍位次。初中分三︰一、说「阿赖耶识」名,二、说「异熟识」名,三、说「无垢识」名。初说「阿赖耶识」名中,分二︰一、出体,二、明位。此即第一说「阿赖耶识」名中第一出体也。
 
 
 
【述记‧卷十九】
 
  能藏、所藏、执藏义故,与杂染法互为缘故,我见缘故。此中杂染能、所藏中,唯有能藏──令杂染等法不失故。我爱缘之,为执藏义,即识为所藏。又始终为论,此能执藏,亦通无漏。始终为论,此为所藏,不通无漏,诸佛位中非所藏故,我执已尽,又不熏故。此中名藏[29],不取所[30]藏,唯在因中,以得其名,故略不论染为能藏义[31]。
 
 
 
【论文】
三‧一八三 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疏翼】
  第一说阿赖耶识名中,第二明位。
 
 
 
【述记‧卷十九】
 
  此在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现行我爱缘故。
 
  若尔,二乘金刚心时,有学所摄,何故不除?
 
  略故不说。初师、第三[32],随理应说[33]。
 
  「非无学位」及「不退菩萨」,以彼非有杂染品执藏义故。此中长读,文势亦远,谓:非无学及不退菩萨有此杂染执藏之义;即无学圣、不退菩萨,无此我爱执藏位名。
 
 
 
【疏翼】
 
  以上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中,第一说阿赖耶识名讫。
 
 
 
【论文】
三‧一八四 或名异熟,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疏翼】
  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中,第二说异熟识名。文分为二︰一、出体,二、明位。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此意,显是引果义故。
 
  有漏无记,名为异熟,与因异故,从异熟因所生起故;无漏是善,非名异熟,非与因异及异熟因生故。
 
 
 
【论文】
三‧一八五 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疏翼】
  第二说异熟识名中,第二明位。
 
 
 
【述记‧卷十九】
 
  此名唯在异生、二乘有学、无学,及第十地以还菩萨,皆有此名,有漏果故。
 
  金刚心菩萨云何犹有异熟识名?有漏皆舍故。
 
  由此义故,种子生现异时,说云此心菩萨未舍此识,以此文证如来地方舍故。若不尔者,尔时已舍,何不名佛,及不说此位已舍此识?既不名佛及不说舍,明圆镜智此时未生,入如来地方舍此识,智方生故。
 
  若说金刚心已舍此识,今此但约多分为论,亦不相违[34]。其如来地纯无漏善,无无记故。如《佛地论》第三、四等[35]诸净[36]中说[37]。
 
  此,小乘名「穷生死蕴」、「有分识」等,与异熟分位相似,生死尽故。若约断缚说,即二乘无学无有此名,彼二乘无学已断生死缚故。前解为胜,八地菩萨分段生尽,不[38]名舍此异熟识故,更无死此生彼处故。
 
  此准能缘以分三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名染污末那缘阿赖耶。二、法我见相应:名不染末那缘异熟识。三、但名末耶缘阿陀那。若平等性智相应,通缘三位。七地以前缘阿赖耶,执藏之义未舍故。缘余二可知[39],仍加缘无垢识,以能缘从所缘分三,所缘亦从能缘分三[40]。
 
 
 
【疏翼】
 
  以上第一分叙三别位别名中,第二说异熟识名讫。
 
【论文】
三‧一八六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
 
 
 
【疏翼】
  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中,第三说无垢识名。于中分三︰一、出体,二、明位,三、引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41]」或「阿摩罗识」[42]。古师[43]立为第九识者,非也。
 
  然《楞伽经》有九种识[44],如上下会[45]。此「无垢识」是圆镜智相应识,转因第八心体得之[46]。
 
【论文】
三‧一八七 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疏翼】
  第三说无垢识名中,第二明位。
 
 
 
【述记‧卷十九】
 
  今显此识唯如来有,无漏善法不可熏故──即显无漏种子皆是因中已熏满足,佛果以去,更无熏习;前佛、后佛,无差别故,功能齐故,若受熏时,功德异故──如《佛地论》[47]。有为无漏皆不受熏,是无漏故,如[48]涅槃等。
 
  金刚心菩萨既有二说,若已起者,少故不说[49]。
 
 
 
【论文】
 
三‧一八八 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疏翼】
  第三说无垢识名中,第三引证。
 
 
 
【述记‧卷十九】
 
  此即《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也。证无垢识圆镜智俱,此颂易知,故不须释。「界」者,性义等,如下[50]当解。
 
  然此本识三位差别[51],下第七识三位别[52]中,自当别对,巨细料简[53]。
 
  何故此中不说「根本识」、「有分识」、「穷生死蕴」名?《摄论》第二说「阿赖耶识为性」;「心为性」;「阿陀那识为性」;「阿赖耶为性」[54]。此末一名是萨婆多《阿含经》中爱、乐、欣、喜之名[55],彼经不说有「识」言故,此中不说小乘之名。
 
  答︰此等在后证中说故,所以此中略而不论。又前第一解通名中「心等通故」,「等」中亦等,更不须显,准义令知。
 
  然此位总有三,谓「我爱执藏位」等。如前卷[56]说,准此应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别位别名中,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讫。
 
 
 
【论文】
三‧一八九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
 
 
 
【疏翼】
  第二别位别名中,第二颂中遍说。
 
 
 
【述记‧卷十九】
 
  杂染执藏过失重故,有漏二位名,最初舍故。
 
  以二义故,此中偏说。唯说阿罗汉舍,不说舍异熟识等,此据舍缚。若据异熟识舍时,即阿赖耶同,故以体说异熟识舍,不说依缚异熟舍位[57]。
 
 
 
【论文】
三‧一九○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
 
 
 
【疏翼】
  第二别位别名中,第三舍位次。于中分三︰一、异熟识舍位,二、无垢识无舍位,三、心等舍位。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前言识名通局,不论舍之位次,「阿赖耶名」以下方明众名舍之位次[58]。
 
  将得菩提、舍异熟名,无间解脱。
 
  将得、正得二释,此中皆名「将得」。然准下说,此为二义︰一云︰种生现同时。有二︰护法云︰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59]。二云︰亦种生现行同时义。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解脱道时。得与成就[60],既无别体,其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就故,名为「将得」[61]。其种生现异时,同前初师︰初得,名得;得已,成就。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在未来,名为「将得」。尔时舍异熟识,异熟识虽在现在,名为正舍,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等。义说成就与得差别,实无别体[62]。
 
  此并是护法弟子[63]种生现时二家异说[64]。
 
  问︰何故前明识名通局,次第不同,今者次第,与前乃别?
 
  答︰彼约宽狭,先宽,后狭。此约断位,性相求故,故与前别。二乘正入无余时舍;若是菩萨,金刚心舍。不行,名「舍」,非断缚义。
 
 
 
【论文】
三‧一九一 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疏翼】
  第三舍位次中,第二无垢识无舍位。
 
 
 
【述记‧卷十九】
 
  以大乘人不入寂灭故。如〈决择分〉有余依地[65],问佛及声闻无余何别?彼言不别者,彼答苦依尽真如为论,非谓入寂为同,答也[66]。
 
 
 
【论文】
三‧一九二 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疏翼】
  第三舍位次中,第三心等舍位。
 
 
 
【述记‧卷十九】
 
  阿赖耶识,上已说舍,不须重说。
 
  谓此心等随染爱藏,随是何乘金刚心位及或八地以去,方舍。若异熟位亦舍心者,即二乘入涅槃时舍,无漏心者,无有舍时。「心」言「等」者,谓「所知依」、「执持识」等。或心义者,菩萨因中、二乘无学,实有熏习;佛无熏习,前有熏习,熏习之种,如来亦有,亦得名「心」。
 
 
 
【疏翼】
 
  以上第一「八段十义」释初二颂半颂文中,第一以八段别解本识心、心所讫。
 
 
 
 
 
 
 
 
--------------------------------------------------------------------------------
 
[1] 谓引经颂。
 
[2] 初中分二︰一、总,二、别。此即总文。
 
[3] 「质多」,梵文「citta」。
 
[4] 见《摄论》及两《释》卷第一:
 
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5] 灵泰《抄》云︰
 
如愚意,初解,唯约集种在识中;后解,即约集诸种子后起现行;名之为心体。
 
[6] 见《摄论》及两《释》卷一。
 
[7] 《摄论》卷一: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8] 《对法》卷二云︰
 
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习气者,谓由现行蕴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
 
 又云︰
 
又言「心」者,谓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
 
[9] 道邑《义蕴》云︰
 
《摄论》中以积集、生起二义名心。《对法论》中但云积集,不说生起,故云「一边」。
 
[10] 「阿陀那」,梵文「adana」。
 
[11] 《摄论》及二《释》卷一︰
 
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流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12] 《对法》卷二云︰
 
阿陀那识﹝梵文为「adana vijbana」﹞者,谓能数数令生相,持诸根等令不坏故。
 
[13] 「六」字,原误作「三」,今改。
 
[14] 见《解深密经》卷一,如云︰
 
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15] 本论卷四中云:
 
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
 
[16]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依」,谓所依。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如其所应。若尔,「所知」即「所知依」,由异熟识是所知性,故不相违。
 
 《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所应可知,故名「所知」,所谓杂染清净诸法,即三自性。「依」,是因义。
 
[17] 《中边论》卷一原文: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18] 《摄论》约「是彼因故」,不取无为。
 
[19] 即为因缘义。
 
[20] 第三名「所知依」者,「依」可宽于因缘。
 
[21] 《对法》卷二:
 
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所积集故。
 
[22] 「六」字,原作「三」,今改。
 
 《瑜伽》卷七十六云︰
 
于﹝四生﹞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心识」藏文作「心」﹞。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23] 此谓大众部等。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云︰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又名「穷生死蕴」,如云︰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又名「有分识」,如《摄论‧无性释》云︰
 
分别一说部亦说此识名「有分识」。
 
[24] 见《摄论》卷一及两《释》,如云︰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即指第八识﹞成大王路。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25] 「宝」字,原误作「实」。《杂集论述记》卷十作「宝」。
 
[26] 《了义灯》卷十作《楞伽经》,因该经有「现识」名。
 
[27] 「别抄」,如《杂集论述记》卷十。
 
 今取《了义灯》卷十解。因其取《枢要》卷中十八名颂文,并较后
 
 出故,如云︰ 
 
第八识名,总有十八。颂曰︰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根、生、有。
 
释曰︰
 
初「无没识」者,《无相论》﹝《显识论》、《转识论》所从出﹞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显识论》云「正量部名为『无失』。譬如券约,故佛说偈『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与众生报。』……萨婆多部名『同随得』。『同』者︰与数、处、时等,相应长。『随』者︰与三性不相妨。而『得』者︰不失义。同亦不失,随亦不失。譬如摩斗楼(梵文为「madhula」,即芒果树),此言榆华(《成业论》作「枸橼」),取洛柯汁,谓赤色汁,点摩斗楼华须。华须与赤色俱,后结实成熟,则有赤色出,是名『同时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前者赤色出,是名『同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前来至后不失,名『随』。随最后显,故名『得』也。」﹞。
 
二、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广百论释论》卷二云「有情身中,一一名有阿赖耶识」。《转识论》说「果报识」亦名「本识」﹞。
 
第三、「宅」者,亦《无相论》﹝《转识论》初﹞是种子之宅舍故﹝原为「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
 
四、「藏识」者,谓执藏识。即阿赖耶﹝《转识论》初云「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
 
五、名「种」者,谓种子识。
 
六、「无垢识」者,如下引《﹝如来功德庄严﹞经》。
 
七、「执持识」,谓阿陀那识。
 
八、名「缘」者,《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云:能缘事识故﹝原为「缘识者,谓藏识,是余事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
 
九、名「显」者,《无相论》﹝《显识论》初﹞云:为显五根四大等,皆于此中显也﹝原文「『显识』者,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
 
十、名「现识」者,《楞伽经》﹝《杂集论述记》卷十等误作「宝性论」乃见唐译卷一﹞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唐译作「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十一、「转」者,《无相论》﹝《转识论》首﹞云:与诸法为依而起故﹝原文为「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藐也」﹞。
 
十二、名「心」者,谓集起义故。
 
十三、名「依」者,谓「所知依」故。
 
十四、名「异」者,谓「异熟识」也。
 
十五、名「识」。《无相论》﹝《显识论》末﹞云分别事识也﹝原为「显识是分别识因,显识被损,分别识亦被损。此分别人、我,及六尘等识,又已灭尽,何止被损耶?今言『被损』者,据净品为语。此与本识俱尽也」﹞。如依此文,则应名「分别识因」。《楞伽》三译均说「分别事识」与「现识」或「了别识」对言,亦非指第八识。若为第八识异名,则取魏译《楞伽》卷二初中「了别识」可,「识」言非指「分别事识」也。《杂集论述记》卷十第六异名即作「了别事识」,实即「现识」。
 
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十七、名「生」者,谓化地部名「穷生死蕴」。
 
十八、名「有」者,谓上座部﹝《摄论‧无性释》作「一说部」﹞、分别说部立为「有分识」。
 
[28] 灵泰《抄》云︰
 
即约阿陀那相续执持位说也。
 
[29] 「藏」字下衍「故」字,《演秘》、《义演》牒文无。
 
[30] 「所」字,《义演》作「所」,余作「能」。
 
[31] 智周《演秘》云︰
 
不取染法以为能藏,意明不取八为所藏,染法能藏。
 
[32] 「第三」,谓第三师。
 
[33] 道邑《义蕴》云︰
 
论云「非无学位不退菩萨」者,初师「不退」,唯取渐悟。第三师通取《十地》,故言「随应」。
 
 如理《义演》云︰
 
初师者,即取〈决择分〉四人︰谓三乘无学,及不退菩萨。意说二乘无学回心名「不退菩萨」。第三师取初地菩萨名「不退」──已证二空,已得二智。应检前文,随理应说,彼已问答有学金刚故。
 
[34] 灵泰《抄》云︰
 
此师即说入金刚心时,舍异熟识种子,唯有异熟识现行与金刚心俱起。即是正舍名「舍」,其菩提在未来,名为将得也。此师亦是不若义,此义即是护法门人释也。
 
[35] 见《佛地经论》卷三初、卷四末,乃至卷七。
 
[36] 「净」字,金陵本误作「诤」。
 
[37] 《佛地经论》总出云︰
 
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净界大圆镜智。
 
[38] 「不」字,疑为「亦」。
 
[39] 道邑《义蕴》云︰
 
问︰平等性智正起之时,即不执藏,如何此智得缘赖耶?答︰智虽不执,名未舍故。设暂不执,未毕竟故,缘彼位故。
 
[40] 如理《义演》云︰
 
「似能缘从所缘分三」者,意云三位者,一者、谓我爱执藏,二者、善恶业果,三者、相续执持。第七亦有三者,谓染污末那、法我见末那,又但名末那。
 
[41] 「阿末罗识」,梵文为「amalaka」。
 
[42] 「阿末罗识」或「阿摩罗识」,相当唐译《瑜伽师地论》中的「转依」。
 
[43] 「古师」,谓如真谛。
 
[44] 见《楞伽经》魏译卷九、唐译卷六。
 
 唐译卷六云: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45] 「上」,谓《述记》卷二,「下」,谓《述记》卷四十一。
 
 如卷二云︰
 
《楞伽经》说「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说有九识,即是增数。显依他识略有三﹝应作「二」﹞种﹝魏译《楞伽》卷二初云略有二种︰即「了别识」及「分别事识」。「了别识」,即相当余二译「现识」﹞,广唯有八。离于增减,故说「唯」言。《楞伽经》中,兼说识性,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
 
[46] 《枢要》卷中云︰
 
依《无相论》﹝《转识论》云「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阿摩罗识也」﹞、《同性经》﹝卷上云「言菩提者,但有名字、言语,谓『菩提』耳。何以故?楞伽王!无有是菩提,无根是菩提,无住是菩提,无垢是菩提,无尘是菩提,无我是菩提,不可捉是菩提,无色是菩提,无形是菩提,无此是菩提,无彼是菩提,无忧是菩提,无恼是菩提,无着是菩提,无染是菩提,无边是菩提,无伪是菩提,无浊是菩提,已过一切根是菩提,除一切忆想念是菩提,已过一切有行是菩提,无底是菩提,难知是菩提,甚深是菩提,无字是菩提,无相是菩提,寂静是菩提,清净是菩提,无上是菩提,无譬喻是菩提,无求是菩提,无断是菩提,不坏是菩提,无破是菩提,无思惟是菩提,无物是菩提,无为是菩提,无见是菩提,无害是菩提,无明是菩提,无流注是菩提,常住是菩提,虚空是菩提,无等等是菩提,不可说是菩提。楞伽王!欲求菩提者,若不求法,是求菩提,何以故?楞伽王!若无有着,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垢识」是自性心,是真如理,故知「无垢」,通二种也。
 
[47]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现行?无漏种姓无始本有,依异熟识生灭相续,发心以去,由外熏习渐渐增长。大圆镜智相应心品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尔时,方得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48] 「如」字,依《演秘》加,原脱。
 
[49] 如理《义演》云︰
 
即种子生现行有同时、别时二种。同时者,种子舍,异熟亦舍。异时者,种子舍,异熟不舍。若许金刚心趣无漏,第八识虽不受熏,以时少故,唯一剎那。解脱道中方圆满故,所以但说佛有「无垢识」,不言菩萨也。
 
[50] 即下文云:
 
二、无漏位,唯善性摄。
 
[51] 《述记》卷十二︰
 
谓此识体,总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二、善恶业果位……,三、相续执持位。
 
[52] 《述记》卷五辨第七识三位差别: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53] 《枢要》卷下云︰
 
差别三中,以心对境,境有三位,谓「我爱执藏位」等。心﹝能缘﹞亦应三︰补特伽罗执位,名染末那。二、法执位,名不染末那。三、思量位,但名末那。与前三境相应,不宽、不狭。今第三说「平等智」,不说「思量位」者,今显第七有二位别︰一、有漏,二、无漏。无漏无别,有漏位中有染、不染,故分为三。又前三位,心境虽相应,而境中「无垢」,不别明显。今对彼境,虽宽狭不同,无漏义等;故说平智,不说末那。此准本识名,亦应有四,加「正思量」,对彼「执持」故。彼若但说异熟、无垢二名,此但名无覆、平等智。彼但名「执持」,此亦但名「末那」,俱通染净故。今此说别,故有三名。
 
[54]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 
 
[55] 如《摄论》卷一、两《释》云︰
 
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56] 如《述记》卷十二。
 
[57] 道邑《义蕴》云︰
 
此中赖耶,言「阿罗汉位舍」者,据舍能缘缚也。若异熟识亦约舍缚名舍,即与赖耶同时而舍。由约舍体,故前后别。
 
问︰何故异熟不约舍缚,赖耶即然?答︰赖耶从缚立名,故据缚;异熟体是无记,故约舍体。
 
[58] 「颂中偏说二」所以中之一。
 
[59] 灵泰《抄》云︰
 
此疏中两释中,两释即是正义︰一、初师云︰金刚心时与异熟识俱,其金刚心即与异熟同时灭。故金刚心舍异熟识,即是正舍,名舍。犹如小乘中说世第一法与异生性俱起,如敌怨相似。即世第一法能容异生性,异生性与世第一法同时而舍。即正舍,名「舍」也。此师即是正义。其金刚心时,菩提在未来,名为「将得」也。
 
 智周《演秘》云︰
 
余染种等,无间道起彼已舍矣。第八种、现、金刚心俱,异熟无记,容俱无失。
 
[60] 「就」字,《义演》、金陵本作「熟」,《了义灯》、《演秘》、《义蕴》
 
 作「就」。下同。
 
[61] 此下将得、正得正释第二义。
 
[62] 智周《演秘》云︰
 
问︰初师种现而得俱时,今此不尔,何得同初?答︰取无间道有异熟识少分,同也。不言种现俱名为「同」。若种现俱,即不得言「种现异时」。
 
[63] 胜友、胜子、智月等。
 
[64] 谓种生现行,有同时及异时二说。
 
[65] 即「有余依、无余依二地」。
 
[66] 如《瑜伽》卷八十云︰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藏文作「bsam pa」﹞殊异不耶?答︰一切无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
 
 灵泰《抄》云︰
 
言无别者,即约三乘皆无苦依身故。二乘入无余已,身智俱灭。若佛虽无苦依,而得无漏五蕴常身等也。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六、明本识漏无漏位相应法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四、广阿罗汉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九、正解识所变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
 摄大乘论 第2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四、许有第八染净方成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释唯有识三自性不成难
 摄大乘论 第9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一、明唯识实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广俱有依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栏目:温金柯博士]
 以神秀、惠能两谒说修持[栏目:刘先和居士]
 大悲生起之量?[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丛林制度 四、僧服[栏目:丛林基本知识]
 有时间,却在那里无聊空过了[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寿命无常(九)[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情深,万象皆深 内容简介 推荐 作者简介[栏目:情深·万象皆深]
 简单易行的施食行善法简单易行的施食行善法[栏目:积德改命]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一○七三)[栏目:杂阿含经]
 世记经第三十[栏目:阿含典籍·长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