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六、明本识漏无漏位相应法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26
【论文】
三‧一九三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
 
 
 
【疏翼】
  第一八段十义释初二颂半﹝即第二颂下半至第四颂﹞颂文中,第二以有漏无漏二位总明本识心王、心所,亦即「总料简之」。于中分二︰一、有漏位,二、无漏位。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前来八段十义解本颂讫,此下第二、总料简之。
 
  此识因果,三乘而论,总有二位︰一、有漏位:即十地菩萨、二乘无学以前诸位,唯无记性异熟所摄。虽无学等已断诸业,先业招故,旧业势分,亦名「异熟」。唯与触等五数相应,但缘「执受」根身、种子、「处境」。
 
  「处」,谓处所,此有三门︰谓性、俱、境。前十门中与佛不同,此中分别,同者不论。谓自相、果相及舍三门,次前已说。有言「有漏位」,即显前二及后一门[1]。
 
  其因相、一切种、不可知、了、舍俱、恒转[2]通因果故,此中不说。唯性、俱、境、因果不同,故今分别[3]。
 
  然受相应,恐滥因位,故「无漏位」标举简之。欲显一类无改易故[4]。
 
 
 
【论文】
三‧一九四 二、无漏位:唯善性摄。
 
 
 
【疏翼】
  第二以有漏无漏二位明本识心王、心所,或总料简之中,第二无漏位。文分为三︰一、简无记性,二、简相应,三、简所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此唯如来地,非菩萨、二乘──果未圆满、功德劣故、四智未得故。此无漏位,唯是善性──如来无有异熟法故、非业异熟所招身故、一切功德皆圆满故──无有不善。
 
 
 
【论文】
三‧一九五 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疏翼】
  第二无漏位中,第二简相应。文分为三︰一、总相应,二、别相应,三、唯与舍受相应。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假实通说,有二十一,谓不放逸、舍,及不害,体假有故。若实而论,唯有十八。不放逸、舍皆三善根、精进少分;不害、无瞋善根分故。谓遍行、别境,此二各五,并善十一,故二十一也。
 
 
 
【论文】
三‧一九六 与一切心,恒相应故。
 
 
 
【疏翼】
  第二简相应中,第二别相应。于中分三︰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心所。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何故与遍行心所相应也?
 
  触等五法与一切心恒相应故,无漏亦有。
 
 
 
【论文】
三‧一九七 常乐证知所观境故。
 
 
 
【疏翼】
  第二别相应中,第二别境。文分为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何故有别境?
 
  由此,有欲;欲无减故,乐境相故[5]。
 
 
 
【论文】
三‧一九八 于所观境,恒印持故。
 
 
 
【疏翼】
  第二别境相应中,第二胜解。
 
 
 
【述记‧卷十九】
 
  故有胜解──胜解、印持。佛于境无疑,恒有印持,故胜解无减。
 
 
 
【论文】
三‧一九九 于曾受境,恒明记故。
 
 
 
【疏翼】
  第二别境相应中,第三念。
 
 
 
【述记‧卷十九】
 
  由斯,有念──谓于曾习境,有明记忆──故念无减也。
 
 
 
【论文】
 
三‧二○○ 世尊无有不定心故。
 
 
 
【疏翼】
  第二别境相应中,第四定。
 
 
 
【述记‧卷十九】
 
  故得有定──于一切时,恒入定故,无有散心──定无减也。
 
 
 
【论文】
三‧二○一 于一切法,常决择故。
 
 
 
【疏翼】
  第二别境相应中,第五慧。
 
【述记‧卷十九】
 
  故言有慧──非少于境不知而说,亦非误知,恒时决择,故定有慧──慧无减也。
 
  故五别境亦得相应。若在因位,一心一时,不缘过来。如来不尔,故念、欲俱。又彼如来虽起念、欲,追欣前、后所有境相,然恒缘彼现世等法,而作证解,一一而知;故念、欲俱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相应中,第二别境讫。
 
 
 
【论文】
三‧二○二 极净信等,常相应故。
 
 
 
【疏翼】
  第二别相应中,第三善心所。于中分三︰一、简非善,二、简染污,三、简散动。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九】
 
  何以有善等十一?
 
  善十一数,法尔一切定心必俱。如来既得四证净[6]故,必信等俱。
 
 
 
 
 
【论文】
三‧二○三 无染污故。
 
 
 
【疏翼】
  第三善心所相应中,第二简染污。
 
 
 
【述记‧卷十九】
 
  贪等本六[7],及随烦恼[8]二十二法,性是染故,必不俱有。
 
 
 
【论文】
三‧二○四 无散动故。
 
 
 
【疏翼】
  第三善心所相应中,第三简散动。
 
 
 
【述记‧卷十九】
 
  何故不与不定相应?
 
  恶作、睡眠,定心必无,唯散心有。寻、伺二种,多发身语门,是粗动摄。如来身语任运现行,恒时湛然,故无寻、伺。
 
  此寻、伺通无漏等不?
 
  下不定中,自当解释[9]。然不说佛亦有寻、伺。
 
  问︰不放逸,依他假,如来之智说相应;寻、伺依思或依慧,如来应亦有!
 
  答曰︰不放逸等,止于恶,因果俱得有;寻、伺唯因位,如来故说无。
 
  问︰佛恶已除,有不放逸;佛虽果满,应有寻、伺!
 
  答︰此发身语,又非任运;佛已果满,故不须之。恶须深防,功德虽满,须不放逸等。  
 
  问︰佛岂不发身语等耶?许通无漏,于理无妨,何故不许?
 
  不尔,便违《十地》等说[10]。下[11]自当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别相应中,第三善心所相应讫,亦即第二简相应中,第二别相应讫。
 
 
 
【论文】
三‧二○五 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
 
【疏翼】
  第二简相应中,第三唯与舍相应。
 
 
 
【述记‧卷十九】
 
  亦如本识因中唯与舍受相应,恒任运转故,不作分别故,非有易脱故,不可动摇故,如《佛地论》说不可动摇,非如余智[12]。
 
  依何静虑而起此智?
 
  或说通四无色、色界六地。游观无漏,通十[13]地故[14]。起现行者,唯第四定,多依天住故,此智多分起大悲故,大悲唯在第四静虑,此为德本。功德多依第四定故,如《集论》第七、《杂集》十四说[15]。
 
  有说通下六定,无理遮故;色界有遍缘心,非无色故;无色设遍,不能念念遍缘一切故;唯色界六地中有[16]。然恒处彼第四定者,以殊胜故。虽下地有,仍唯舍受,舍受寂静,无动摇故,不变易故。
 
  六十三说:阿赖耶识与舍受俱,于三受位,俱行不绝[17]。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18]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19]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
 
  此言「三受」,即苦、乐、舍。谓余中者,此佛地中类因舍受,故不得起乐、喜二受,此乃思惟所引发故[20]。
 
  有说唯是第四定有,余地总无。六十九说如来功德多依第四,如入见道[21]。以此准知,此三说中,第一解胜。
 
  虽色、无色皆有此智,修彼种增,必不现起。如三类边所有等智[22]──不易脱故,无动摇故。设通十地无漏地有,于理无妨。此唯游观,于理无违。
 
  此总第二辨相应门。
 
 
 
【疏翼】
 
  以上第二无漏位中,第二简相应讫。
 
 
 
【论文】
 
三‧二○六 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疏翼】
 
  第二无漏位中,第三简所缘。
 
 
 
【述记‧卷十九】
 
  此、辨缘境。
 
  缘十八界有为无为。「镜智」通「缘一切法故」──心等自性及相应法,皆悉能缘。见分亦现自证分影及相应影,故名遍智,如第二卷已解[23]。《佛地》第四[24]、下第十卷诸门分别[25]、下第十[26],解转何界识生镜智等[27]。
 
  上来、总以十门分别第八识讫,此随颂文。若相应法例本识者,即十一门,若别随释,即有无量,一一如前别门解释。总是第一诸门分别释颂[28]文讫。
 
【疏翼】
 
  以上长行释颂中,第一八段十义释此﹝十行﹞颂文讫。
 
 
 
 
 
 
 
 
--------------------------------------------------------------------------------
 
[1] 道邑《义蕴》云︰
 
此云「三门」,虽因果不同,次前已说,故今不论。
 
问︰前何处说?答︰言「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即自相门;言「此名唯如来地有」,即果相门;言「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即断舍门;此之三门,因果别相,如理思之。
 
「有言」至「乃后一」者,此意说佛果三门,意是无漏。论中既云「有漏」,即已简之,故更不说。
 
若尔,即性、俱、境等,果亦无漏,一「有漏」言皆已简讫,更何须简?
 
 故《疏》中,前解为胜。
 
[2] 此共有六门。
 
[3] 道邑《义蕴》云︰
 
缘境、相应,此之二门。果宽,因狭;若不对辨,恐果同因,故须料简。所持种子,果少,因多,故即不说。
 
又解︰欲显如来能遍知故,欲显佛果功德胜故,由此重说缘境相应。如来既不受熏,持种之功不显,由此不简因相。
 
[4] 道邑《义蕴》云︰
 
佛果第八既唯善性,遍缘诸境,善等俱,皆同无漏六识;若不简之,恐同于彼亦与乐相应故。今标举无漏第八,定不持诸杂种;既无滥,故不简也。
 
[5] 灵泰《抄》云︰
 
若新经论中,即言欲无退、念无退也。
 
[6] 谓佛、法、僧、戒四证净。
 
[7] 谓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8]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
 
 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邪
 
 欲、邪胜解﹝《瑜伽》卷五十一增后二﹞。
 
[9] 见本论卷七「四不定」,如云︰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说正思惟是无漏故,彼能令心寻求等故,又说彼是言语因故。未究竟位,于药病等未能遍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二种亦通无漏。虽说寻、伺必是﹝五事中﹞分别,而不定说唯属第三。后得智中,亦有分别故。
 
[10] 《十地经论》卷一云:
 
净觉﹝藏文作「kun tu rtog pa」﹞,是说因故;觉,名觉观﹝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是口言行有净说因,何故不说?
 
[11] 见《本论》卷七。
 
[12] 如《佛地经论》卷四云︰
 
「无动摇」者,由此镜智依缘法界,穷生死际恒常随逐,相续无断,故无动摇。此义意言︰大圆镜智永离一切分别动摇,一得以后,尽未来际相续无断。其余三智虽无妄计,而有无执作意分别,证得以后或行﹝或﹞不行,非不动摇。
 
[13] 「十」字,原作「此」,《抄》、《秘蕴》、《义演》作「十」。
 
[14] 灵泰《抄》云︰
 
色界六者,谓四禅根本、中间禅、初禅未至,及四无色根本定。若如是真实功德十力、四无畏等,则唯在第四禅者。余九地唯有游观无漏,则无如是真实功德。何故唯取初未至,不取余上七未至。无无漏道,不能断惑故,是以不取之也。
 
[15] 《对法》卷十四云︰
 
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
 
 道邑《义蕴》云︰
 
佛果功德多依此天而住,故以第四禅为「天住」。
 
[16] 智周《演秘》云︰
 
不能具缘色、心、心所,及下地等。此不尽理,圣教有说无色界心了一切故,故第二云「不能念念遍缘一切」。此释为胜。
 
[17] 《瑜伽》卷六十三云︰
 
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不苦不乐,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
 
[18] 藏文无「思惟之所」四字。
 
[19] 藏文无「作意」二字。
 
[20] 如理《义演》云︰
 
说佛果中第八,类因中第八。唯舍受俱。所以果位第八无乐、喜二受。以此二受从思惟所引发故。
 
[21] 如《瑜伽》卷六十九云︰
 
复次如熏修﹝藏文作「yovs su bsgoms pa」﹞边际第四静虑﹝藏文作「第四静虑边际」﹞以为依止,引发无诤及与愿智,当知如来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妙智,亦尔。余神通等,一切静虑以为依止,皆能引发。
 
[22] 《俱舍论》卷二十六云︰
 
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由此余位未能兼修。道类智时何不修此?俗智曾于道无事现观故,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苦、集、灭、可遍知、断、证,必无于道,可能遍修。虽集、灭边未遍断证,而于当位,断证已周。道则不然,种姓多故。
 
 普光《记》卷八十八云︰
 
俗智数曾于三谛中,知断证,故现观边,修俗智。曾于道无事现观,故不名修道。非为一事,故道类智不修世俗,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三界苦、集、灭三,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故现观边能修俗智。必无于道,可能遍修,故现观边,不修俗智。虽集谛边,未断一切集尽,而于当集位,断集已周。虽灭谛边,未能证一切灭尽,而于当灭位,证灭已周。「道则不然,种姓多故」。异种姓道不能修故,于自根姓,虽容得修,百千分中不起一故。若现观边,必遍知,故不别释。
 
[23] 本论卷二云︰
 
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24] 《佛地经》云︰
 
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25] 本论卷十「诸门分别」︰
 
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
 
[26] 「十」字,原误作「七」,今改。
 
[27] 本论卷十云︰
 
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28] 「颂」字,灵泰《抄》、《秘蕴》作「总」,余作「颂」。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摄大乘论 第57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三、明因缘依处得果多少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二、十因二因相摄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四、广阿罗汉
 摄大乘论 第7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六、问答四智心品有漏无漏
 摄大乘论 第106讲
 摄大乘论 第12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一、略标六识相应心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栏目:卢志丹居士]
 请发菩提心[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