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五、染意起灭分位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7
【论文】
 
五‧二○ 此染污意,无始相续,何位永断,或暂断耶?
 
 
 
【疏翼】
  第二依问辨第二能变十门分别中,第八段文第十起灭分位门,或隐显分别门。
 
 
 
【述记‧卷二十九】
 
  自下第八段、依第十门起灭分位。于中,初、问,后、答。因欲举颂,故先征起。
 
 
 
【论文】
五‧二一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疏翼】
  第八段文第十起灭分位门或隐显分别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二十九】
 
  此下随答,文中有二︰一、正解本文伏断分位,二、傍乘义解行相分位。初中有二︰初、举颂答,后、广诤答。初中有二︰初、举颂,后、别释。此即初也。
 
  即与《对法》第二等同[1]。六十三中,唯有二位︰一、无学,二、有学[2]。无灭定者,非是相违,彼说灭定二位中起,故亦摄尽。又彼说世道伏与不伏,因言出世道[3];灭定非道故[4],亦非有学、非无学故。又彼唯依人,故说二位;此依人及法,故说有三位[5]。
 
  言「无有」者,有永、暂义,如下自解。
 
 
 
【论文】
五‧二二 「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
 
 
 
【疏翼】
  第一举颂答中,第二别释。于中有二,第一总解又二︰一、明永断,二、明暂伏。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下、别释中,复分为二︰初、总解,后别释[6]。此等即初。 
  总摄「三乘无学果位」,如第八识断舍门中[7],引《对法》等文[8]。然第八识唯从烦恼以立「藏」名[9],今名染污,亦通法执,约自体说[10]。
 
  此中不退菩萨,即是出世道所摄故,法执在故,能染菩萨;暂舍门摄,非永舍摄。
 
  在无学舍,随其所应,有二种染︰一、染三乘:即谓人执,在无学,俱不行。二、谓法执:不染二乘,但染菩萨,唯如来舍。此中通说,故言染意现种永灭,非唯人执。
 
  问︰人执染二乘,所执「藏识」,二乘可名舍;法执染菩萨,所执藏名,菩萨应不舍!
 
  答︰烦恼障粗,「藏」名从立;法执既细,菩萨不从得名。又烦恼染三乘,所执藏名舍;法执染菩萨,不从立「藏」名,设有能执,不名藏识。
 
  问︰通染三乘,所执可共名「藏」;但染菩萨,所执独名「藏」,应设劬劳。
 
  答︰「藏」名,据缚,唯在烦恼;染体据障,亦通法执[11]。
 
【论文】
 
五‧二三 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
 
 
 
【疏翼】
  第一总解中,第二明暂伏。
 
 
 
【述记‧卷二十九】
 
  随其所应,三乘「学位──灭定、出世道中,暂伏灭」者,即随何乘,所障便伏──二乘初果以去、大乘初地、顿悟二乘及菩萨,人空,唯伏人染;顿、渐二悟菩萨,法空,亦伏法染。
 
  上总解颂:阿罗汉、圣道、灭定三位不行。
 
 
 
 
 
【疏翼】
 
  以上第二别释中,第一总解讫。
 
 
 
【论文】
五‧二四 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别解﹝《述记》上文亦作「释」,今避重复,依下文改作「解」﹞。
 
 
 
【述记‧卷二十九】
 
  下、别解三。于中有二︰初、解灭定、圣道不行,后、解无学。初中有三[12],先、解圣道不行之位。
 
  此意有漏道不能伏,六十三说同。彼论云︰何以故?已离欲犹行故[13]。
 
  又解︰世道唯是事观;此迷理故,世道不伏──「此诸烦恼,皆是本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微细一类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14]。
 
  八十八云︰俱生萨迦耶见世道不伏[15],彼约六识中语,彼缘三界法为我所故。然不言金刚心方断,此不同彼断,然不伏相似。
 
 
 
【论文】
五‧二五 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
 
 
 
【疏翼】
 
  第一解圣道中,第二解根本后得。
 
 
 
【述记‧卷二十九】
 
  随其所应,三乘无漏心起方伏。无分别智「无我解,违我执故」,随人、法观[16],并自违故。
 
  无漏后得智,随人、法观无分别智等流,一分,或全亦不现行。若二乘、菩萨等,入有漏后得智,即不然,非彼等流故,以有漏法不能善达无我理故。六十三同[17]。
 
 
 
【论文】
五‧二六 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
 
 
 
【疏翼】
  第二解圣道中,第三俱名出世道。
 
 
 
【述记‧卷二十九】
 
  显出世道亦摄后得,以无漏故,如无分别。
 
 
 
【疏翼】
 
  以上第一解灭定圣道不行中,第一解圣道讫。
 
【论文】
五‧二七 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
 
 
 
【疏翼】
  第一解灭定圣道不行中,第二解灭定。
 
 
 
【述记‧卷二十九】
 
  次、解灭尽定。
 
  灭尽定中,何故不起?圣道[18]后得无漏观之等流,是彼果故,犹如涅槃极寂静故,与彼相违,故亦非有。
 
 
 
【论文】
五‧二八 由未永断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
 
 
 
【疏翼】
  第一解灭定圣道不行中,第三解暂伏。
 
 
 
【述记‧卷二十九】
 
  后显前二灭已,后生。小乘人空、菩萨法观引者,生及法执,随其所应,亦不现行,出观后行,未永断故。《对法》第二[19]、《大论》六十三[20]、《显扬》十九[21]、十七[22]等同。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解灭定圣道不行讫。
 
 
 
【论文】
五‧二九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解无学。于中有三︰一、明修断,二、明顿断,三、回趣同。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解阿罗汉无所由义:非见道断──任运生故,非分别故;然此染故,非是不断──不断之法,并无漏故,明是修断。
 
 
 
【论文】
五‧三○ 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
 
 
 
【疏翼】
  第二解无学中,第二明顿断。
 
 
 
【述记‧卷二十九】
 
  于何时断?
 
  此识染法,三界相望,虽有九品,于其地地最下品故,第九品摄[23]。
 
  一切地者,与有顶地第九下下品俱时顿断,以各自地「极微细故」,同障无学,「一时顿断」,名「势力等」。
 
  欲界所系,与彼[24]相似,不能发业润生等故,与彼惑同。一品之中分九品故[25],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成无学。
 
  若有难言︰既有九品,应随彼地九品道断!许此我见有九品故,即在一界中,粗细非一类!此识既行常,一类故,故与下下同时顿断,即是一品,无九品义。
 
  答︰此不然。若以同时断,便言品力齐,如超二果人亦以欲第九与非想第九烦恼同断,力品岂齐?今解如彼,实有九品。彼[26]由加行,合为九品,此障无学,故一时断,但由此一类胜道,方能断彼多品之惑。然此第七自地无九品,与自地六识中第九品我见相似,于金刚心时,与非想第九品一时顿断。若许粗细,三界相似,便无增减。无姓有情,此第七识应非能熏!缺第三义故[27]。由此应知实有九品,如断善邪见,唯第九品,仍作九品能断善根,此亦应尔,一品之中分九品故[28]。
 
  又解︰此言「势力等」者,品数同故。与有顶地下下品惑,粗细同之,故「一时顿断」。
 
  若尔,无性有情第七应非能熏,缺增减[29]故。
 
  此亦不然,如前第二能熏中解,无相违失。
 
  此二说中,前解为胜。若二乘人断此染者,断缚彼故;若菩萨断,无染亦除[30]。
 
  问︰见道除恶趣,恶趣之果第八亦言除;所缘第八既言无,能缘此识亦应断?
 
  若以不行,名为断,此识可除;若以断体,于彼不可尔[31]。实理解者,彼趣果无,谓不善业所招者无;非彼身中一切修惑皆无,不可以此例彼。如下断障[32]及别抄说[33]。
 
【论文】
五‧三一 二乘无学回趣大乘,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汉、应义等故,不别说之。
 
【疏翼】
  第二解无学中,第三回趣同。
 
 
 
【述记‧卷二十九】
 
  若断种子,毕竟断者,即迂[34]会无学,名不退菩萨[35],何故不说?
 
  同第八识初师舍义为问[36]。然上所明因位之中二乘有学、顿悟菩萨、回心有学,菩萨同类,故不别简。定姓之中,三乘无学并已明讫。唯有回心无学与菩萨不同,应次别说[37]。
 
  为同何例[38]?
 
  此一切时与彼未回心者等故。此虽是菩萨,仍名「阿罗汉」。以「应义等」,即摄彼在毕竟断位阿罗汉中,故不别说,如前[39]第八识中第一师解。
 
  以上文义,诸家共同,更无异说,文势总故。
 
 
 
【疏翼】
 
  以上第一正解本文伏断分位中,第一举颂答讫。
 
  《枢要》卷下云︰
 
阿罗汉永断末那中,唯说毕竟断染名舍,不说毕竟伏名舍,故不说直往。不退菩萨亦舍第八,四人相违﹝如本论卷三云「彼(《瑜伽》卷五十一)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与阿罗汉、独觉、如来,为四人﹞。以心从境,实亦应舍,种非无故,故略不说。其实,亦舍,即是圣道舍门摄故,更不繁说。
 
又八地以去,法执在故,末那不得舍名,赖耶据烦恼得名,八地等名舍,不相违也。
 
 
 
 
 
 
 
 
--------------------------------------------------------------------------------
 
[1] 《对法》卷二云︰
 
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定及在无学地。
 
[2] 《瑜伽》卷六十三云:
 
若诸有学已见迹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
 
[3] 《瑜伽》卷六十三云:
 
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
 
[4] 即灭尽定非能治道。
 
[5] 道邑《义蕴》云︰
 
人谓阿罗汉;法即灭定、出世道。
 
[6] 「释」字,应作「解」。
 
[7] 即本论卷三。
 
[8] 即引《对法》卷十四文,如云︰
 
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
 
[9] 灵泰《抄》云︰
 
意说第八识名阿赖耶者,即约能缘烦恼缚说﹝《摄论》卷一云「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本论卷二云「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若断却能缘烦恼,即舍赖耶之名,即舍名而不舍体。
 
 如理《义演》云︰
 
此第八识得「藏」名者,但从我见烦恼所执以立「藏」名,而不说所知障也。
 
[10] 如理《义演》云︰
 
其第七识名「染污」者,非唯烦恼,亦通法执。据自体说,以不从他法立名故。
 
[11] 《枢要》卷下云︰
 
问︰烦恼缚三乘,所执名为「藏」;法执缚菩萨,所执立「藏」名?
 
答︰缚有二︰一、缚处生死,二、缚不得种智。由此得藏名,非是菩萨。
 
[12] 即「解灭定、圣道不行」一科中又分三:一、解圣道,二、解灭定,
 
 三、解暂伏。初中又三︰一、解不行位,二、解根本后得,三、俱
 
 名出世道。
 
 此即初中初文。
 
[13]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为:
 
何以故?已离欲者,犹现行故。
 
[14] 《瑜伽》卷六十三原作:
 
随所生处,是诸烦恼即此地摄。当知此地已离欲者,此诸烦恼现行不绝。何以故?此诸烦恼唯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
 
[15] 《瑜伽》卷八十八原文:
 
又见杂染得解脱时,亦能于余毕竟解脱,非余杂染得解脱时,即能解脱诸见杂染,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间道乃至能离无所有处所有贪欲,于诸下地其余烦恼心得解脱,而未能脱萨迦耶见。由此见故,于上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为我或计我所。由此因缘,虽升有顶,而复退还。
 
[16] 「人、法观」,即人空观、法空观。
 
[17] 如《瑜伽》卷六十三云︰
 
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
 
[18] 「道」字下,康平本有「人、法」二字。
 
[19] 《对法》卷第二︰
 
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
 
[20] 《瑜伽》卷六十三云:
 
若诸有已见迹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
 
[21] 《显扬》卷十九云︰
 
最后金刚喻定之所顿断。
 
[22] 《显扬》卷十七云:
 
此四烦恼,若在定地,若不定地,当知恒行,不与善等相违。
 
[23] 本论《述记》卷五十三云︰
 
此依九品,品虽别断,断八品等时,不断我见,烦恼先断。说以我见无品数,全离欲方断故。
 
[24] 「彼」,谓有顶地。
 
[25] 灵泰《抄》云︰
 
欲界第七识惑与有顶第七识惑皆相似,俱不能发业、润生等。若无明,能发业;若爱、取,能润生。
 
[26] 指超二果人。
 
[27] 如本论卷二云︰
 
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
 
[28] 灵泰《抄》云︰
 
如断善根,即下下品邪见能断上上品善根。末后即起上上邪见,断第九品下下善根。即约尽处而言,故云一品断。据实,邪见亦作九品断善根。
 
[29] 第三义。
 
[30] 如理《义演》云︰
 
法执望二乘无染,菩萨能断。
 
[31] 道邑《义蕴》云︰
 
恶趣第八之果,入见道毕竟得非择灭,名为「不行」。据种子体,入见不断。所缘第八既尔,能缘染七亦然,恶趣第七不行故。
 
[32] 本论卷九云︰
 
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
 
[33] 「别抄」谓《大乘义林章》卷七〈断障章〉云︰
 
所断障以二障现行、种子习气,及此业果,而为体性。故《对法》﹝卷四﹞云︰云何见所断?……谓一切﹝原无此二字﹞分别所起见、疑及﹝原无﹞见处、疑处,乃至﹝中间略去「及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藏文作「邪见行烦恼」)、随烦恼」﹞及由﹝原无﹞见等所发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义﹞。即三恶趣见道所断。
 
《解深密经》第四卷﹝《瑜伽》卷七十八﹞云:恶趣杂染愚﹝痴﹞,初地所断。
 
《成唯识论》第九卷云:即是「恶趣诸业果等」,无余烦恼,既是择灭,故烦恼障所有业果,皆是所断。
 
[34] 「迂」字,合灵泰《抄》牒释,《续藏》、《义演》、金陵本作「迁」。
 
[35] 灵泰《抄》云︰
 
若二乘人先入小乘,而得小果;后时方回心向大,方得入初地。以两重得圣,方名「迂会」。
 
[36] 本论卷三云︰
 
何故彼〈决择分〉﹝卷五十一﹞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
 
[37] 如理《义演》云︰
 
无学回心,应与顿悟别说。
 
[38] 如理演《义演》云︰
 
此不退菩萨,为同菩萨?为同无学例耶?
 
[39] 见本论卷三。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六、诤答有无出世末那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四、末那心所何地系
 摄大乘论 第106讲
 摄大乘论 第7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四、种子新熏说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六、明三习气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八、第八善染等心所不相应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
 摄大乘论 第13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证有赖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