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2
【论文】
 
七‧八七 如是六位诸心所法,为离心体,有别自性?为即是心,分位差别?
 
 
 
【疏翼】
 
  第二以第十颂至第十四颂重明六位心所有法中,第二总料简与心一异。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总料简之。
 
  心所与心为一?为异?
 
  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
 
  此双问已[1]。
 
 
 
【论文】
 
七‧八八 设尔何失?
 
 
 
【疏翼】
 
  第二总料简心心所一异中,第二答。
 
 
 
【述记‧卷四十】
 
  此、论主答。
 
  设许二种,俱有何失?
 
 
 
【论文】
 
七‧八九 二俱有过。
 
 
 
【疏翼】
 
  第二总料简心心所一异中,第三外人征。
 
 
 
【述记‧卷四十】
 
  下第三、征。初、总,后、别。此总言过。
 
 
 
【论文】
 
七‧九○ 若离心体有别自性,如何圣教说唯识教?
 
 
 
【疏翼】
 
  第三外人征中,第二别征。文分为二︰先、征与心体异,后、征与心体一。初中又二︰一、总引教征,二、别引教征。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
 
  下、别难也。
 
  二[2]关征。此难第一[3]「离心」说[4]有实别[5]体。 
 
  其楞伽师[6]、中百论师等[7],或经部[8]、妙音[9]等亦然[10],如前第一卷[11]解。彼[12]虽不言一切心所并无,然有少数[13]依心分位立差别故。总为此难,如《俱舍》解触支中叙经部计[14],《婆沙》等叙妙音等计[15]。
 
  「说唯有识」,即《摄论》[16]第四所引《十地经》第六地[17]。《楞伽》[18]亦有,如前[19]引讫[20],不说唯有心所故。
 
【论文】
 
七‧九一 又如何说「心远独行」?
 
 
 
【疏翼】
 
  第一征与心体异中,第二别引教征。于中分四︰一、别引《摄论》,二、别引《无垢称经》,三、别引《瑜伽》所解密意说,四、别引《庄严经论》颂。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摄论》第四[21],颂云︰若远行[22]、独行[23],无身[24]、寐[25]于窟;调此难调心[26]。唯说于心,不言心所亦远行故。此[27]略颂也[28]。
 
【论文】
 
七‧九二 染、净由心?
 
 
 
【疏翼】
 
  第二别引教证中,第二别引《无垢称经》。
 
 
 
【述记‧卷四十】
 
  《无垢称经》:「心垢故众生垢」等,如前第四卷「十证」中,第十证已引讫[29],彼亦不说心所为有。
 
 
 
【论文】
 
七‧九三 士夫六界?
 
 
 
【疏翼】
 
  第二别引教证中,第三别引《瑜伽》所解密意。
 
 
 
【述记‧卷四十】
 
  四大、空、识能成有情,不言心所成有情故。
 
  五十六说︰此密意说。唯色、动、心所、三[30]法最胜所依[31]。故唯说六;处处经说,通大、小乘有[32]。
 
 
 
【论文】
 
七‧九四 《庄严论》说,复云何通?如彼颂言: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疏翼】
 
  第二别引教征中,第四别引《庄严论》颂。
 
 
 
【述记‧卷四十】
 
  此意难云︰「许心似二现[33]」,谓已成立心现似见、相二,或现似能取及所取讫。此即牒已成义。
 
  「如是似贪等」,谓牒所[34]指义,故言「如是」。「似贪等」者,谓心复变似贪、瞋等一切染法,或似「信等」一切善法。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计实二分等法[35],故名为[36]「似」。
 
  「无别染善法」者,谓心变似见、相二分,二分离心,无别有法。
 
  复言心变似贪、信等,故贪、信等,离心之外,无别染善法,体即自[37]心也。如二分故,言心变似故,故知从心变似贪、信[38]等,非别有心所。 
 
  初、以经证,后、以理成[39]。
 
  此、离心有所难。
 
 
 
【疏翼】
 
  以上第二别征中,第一征与心体异讫。
 
 
 
【论文】
 
七‧九五 若即是心分位差别,如何圣教说心相应?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疏翼】
 
  第二别征中,第二征与心体一。于中分三︰一、自性非相应征,二、日外有光征,三、心所非心征。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次下[40]、离心无所难。
 
  若但心分位,如觉天经部等者,如何圣教说与心相应?
 
  十卷《楞伽》颂,第九[41]、十卷皆有「相应」之言等故[42]。若心所即心,不可言「相应」。
 
  「相应」者,必与他性,非自性故。如《对法》第五相应品等[43]说自性[44]二体不俱故[45];及五十六说︰他性相应非自性
 
等[46]。
 
【论文】
 
七‧九六 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
 
 
 
【疏翼】
 
  第二征与心体一中,第二日外有光征。
 
 
 
【述记‧卷四十】
 
  「如日与光」,意说有异。离日轮外有光明故,如日所放千光明也。
 
  此《楞伽经》十卷,成者第七卷中〈五法品〉说[47]。
 
 
 
【论文】
 
七‧九七 《瑜伽论》说,复云何通?彼说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颂言: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疏翼】
 
  第二征与心体一中,第三心所非心征。
 
 
 
【述记‧卷四十】
 
  五十六「说,复云何通」?
 
  彼[48]颂言「五种性[49]不成」者,彼[50]言[51]︰且说五种[52]蕴[53]性不成故。[54]
 
  彼[55]觉天等[56]言,非别有所,但心前后分别位别故,说有五者[57],是诸分位相望。作用差别,若有、若无,皆成失故。若[58]有诸分位作用别者[59],由相异故,体亦应异[60],离体,无相故[61]。若无作用别者,如何可言分位别故,立五蕴性[62]也[63]?
 
  分位差别过失者,彼论复[64]言︰不应谓如六识分位[65],说其差别。彼计六识体一,而所依分位别,故说六识[66],此蕴亦尔者,不然。设许六识无别六体,六识依缘皆各别故[67],可说有六;今此心所所依、所缘,「一处可得」,故说分位差[68],故成非理[69]。
 
  若谓一识有前后转变,说有五者,不然。非色法故,无色无转变[70],可如乳等[71]前后变异故。色法无依、缘,可有变异;心则不然,如何有变异?此计[72]前后分位别立。
 
  「因缘[73]无别故」者,谓现在一念,有种种行相不同。若[74]唯一识无心所者,有何差别因缘,令一识有多行相分位差别。此难一念分位变异[75]。
 
  设多念变异,根境相似,因缘无别。亦成过失[76]!
 
  「与圣教相违」者,彼论引云︰如经说[77]言︰贪、瞋等法,恼染[78]其心[79],令不解脱等。彼有问答︰若起贪等[80],俱时无识,则贪无有所依染心,由此贪心但是能染,非所染故[81]。
 
  若谓前心是识,后心是贪,染前心者,无差别故。谓前心亦缘此境,后心亦缘此境。无别因缘,如何前是识,后是贪染[82]?
 
  又复经言︰触,俱受、想等[83]。
 
  又言︰如是诸法和合,非不和合[84]等[85],如前已引[86]。《显扬》第一「心所」中亦有[87]。
 
  又经「说灯明喻」等,勘《楞伽》下二[88]卷颂中亦有[89],然长行[90]如前引。
 
  又违三喻︰谓乳、酪、酥等。即彼[91]所说:粗四大种以之为我[92]。此在欲界四大粗故,如乳。
 
  「有色意生」[93],即是色界色化生故,渐胜如酪;「无色想生」[94],即无色界转胜,如酥。如是等经,岂唯有色,或唯有心、唯有想也?故《六界经》等,是密意说[95]。
 
  以上并是与圣教相违,即五经也[96]。
 
 
 
【疏翼】
 
  以上第二总料简心所与心为一为异中,第三征讫。
 
 
 
【论文】
 
七‧九八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以心胜故,说唯识等。
 
 
 
【疏翼】
 
  第二总料简心所与心为一为异中,第四释。于中有二︰一、俗释,二、真释。初中有四︰一、通第一征中违经征,二、别通所引《庄严经论》征,三、总通第一征中所引经意征,四、总结无失。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
 
  此等第二难,今释[97]之言[98]。
 
  下第四[99]、释,有二︰初、俗,后、真。此即[100]俗也。
 
  「应说[101]离心」有所。何故说「唯识」、「心远独行」、「染净由心」、「六界」之中唯说心[102]者,「以心胜故」,说此「唯识」等。
 
  如何「胜」?
 
  能为主,能为依,行相总,恒决定,非如所[103]等,有时不定[104]。
 
  五十六云︰说「六界」者,唯显色、动、心所三[105]法胜所依[106]故。「色所依」,谓四大;「动所依」,谓空界,非无为。有情色动,必以为依,谓空界色。此在内界,不取外者,由内身中,有此空界故,所以有动,故为动依。「心所所依」,谓心,故今总言「以心胜故」,唯说于心。色、心之[107]身,依空动故。
 
  又次前引乳等喻经,应为返质[108]。
 
  此即通以前第一难中违经[109]讫。
 
 
 
【论文】
 
七‧九九 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即彼心。
 
 
 
【疏翼】
 
  第一俗释中,第二别通所引《庄严经论》征。
 
 
 
【述记‧卷四十】
 
  次、通《庄严论》说「似贪等」者,以诸心所依心方起,「依心势力生故」,说心似彼贪、信等现,非说彼心所体,即谓是心,遂言心外[110]无别染、善法等。除此心所似贪等法,无别心外实染、善法,非谓所似贪等亦无。
 
  「似」有二义︰一、无别体,由心生故,说之为「似」,变似二分现者,是也。二、虽有别体,由心方生,为依胜故,说之为「似」,即贪等是。今颂总言「似」者,通此二故,非一为例。
 
  此则别通第一难《经论[111]》讫。
 
 
 
【论文】
 
七‧一○○ 又「识」、「心」言,亦摄心所,恒相应故。
 
 
 
【疏翼】
 
  第一俗释中,第三总通第一征中所引经意征。
 
 
 
【述记‧卷四十】
 
  次、总通第一难中,经等言「心」、「识」者,「亦摄心所」,前[112]经可知。
 
  《庄严论》言:「许心[113]」等者,「亦摄心所」,以恒相应故。
 
  若尔,贪、信等即入能似心聚之中,所言似贪、信等者是何?
 
  总心聚中贪、信等法,亦别变似贪、信等现,以义说之,总、别聚异。谓总心,自能似二现,即心自证分似自见、相二,俱时贪等自体分亦现似贪等各二现义。故其总许心聚之中,心所亦在其中。然但说心变似二现,不[114]说心所法似贪等现,以心胜故,不过染、净二位中故。其无记法有顺染者,有顺善者,故此总言,亦摄无记。如诸部[115]中执「无无记法」,其山河等[116]既有所顺,即唯善染[117],此亦如是。
 
  又解︰心所不离心故,许心自体既似二现,如是心所自体分染者似贪等二现,自体分净者似信等二现。离自体及所似贪等外,无别染、善法。
 
 
 
【疏翼】
 
  今引安慧《大乘庄严经论释》﹝德格, mi, 184a.1﹞及无性《大乘庄严经论广释》﹝德格, bi, 89b.2﹞解说世亲所释「寻思唯识」二颂文意。
 
  第一颂玄奘译为:
 
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第二颂波罗颇迦密多罗译为:
 
种种心光起﹝藏文作「心现似种种」﹞,如是种种相﹝藏文作「rnam pa/」,即「种种行相转」﹞,光体,非体故﹝藏文作「现似有与无」﹞,不得彼法实﹝安慧《论释》作「是故无有事」。藏文世亲原释作「除现似彼等外,无别彼等相故」﹞。
 
  安慧解此二颂云︰
 
言「寻思唯识说二颂」中,由「唯识」声,亦摄诸心所。由「唯」声,仅唯心所,遮外色等色,非为实有。有义:说「唯识」者,仅唯有心,而除心以外,心所有法及诸外境许无且无有。此处许说彼为二,当思当知,所谓一切三界,仅唯心及心所,无有外法,即由二颂显示之义。
 
言「许心似二现」中,谓由「心」声说阿赖耶等识及心所法,仅唯心及心所现似所取能取二,而若离心以外即都无有之义。
 
复次,仅唯心体现似所取能取,而离此以外即无有心所及所取能取之义。
 
言「如是似贪等」中,谓如所取、能取,由心现似,如是贪等烦恼法,即亦许为心体现似之义。
 
言「或似于信等」中,谓信等善法,亦许由心体现似之义。
 
言「无别染善法」中,谓心体仅唯由心,现似贪等烦恼及信等善法,而除心以外,如所缘境,亦非实有之义。于诸心所既具有相,许非无有诸心所有法。若如第二解说唯识者,则唯由心体,似烦恼及善等心所有法显现,而除心以外,不许心所有法为有之义。﹝以上解第一颂讫。﹞
 
言「心体种种现」中,即现似阿赖耶体种种行相,现似贪、现似痴、现似瞋、现似不善、无记法之义。
 
言「种种行相转」中,谓心体于同一时内,信、勤、慧、定等,如定显现之义。
 
言「显现有」中,谓由心现似贪等,及现似信等,唯是显现事故,即唯显现之事为有。
 
言「无有事」中,虽唯显现为有,然由贪信等自性非别有故,即为「无有事」之义。
 
  无性解此二颂云︰
 
言「寻思唯识」中,说「唯」者︰为遮实义﹝藏文作「don/」﹞,亦非唯取心王。由说此心,当知亦具有相应故,此中亦取诸心所有法。言「许唯此心现似所取、现似能取,及现似二」者,即无有外义之义。 
 
言「如是,亦许即此,或现似贪等烦恼,或现似善法」者,谓若时缘贪,或缘信生起,即于此时,唯由此心如是显现,然非贪等别有可得性。但亦非不许贪等与心相应。
 
言「喻如除似二显现外,无别二相」者,谓如除心显现外,眼与色等以所取与能取为相之义都无所得性,如是贪等亦尔。﹝以上解第一颂讫。﹞
 
言「即此心体由异门﹝即种种义﹞故,或现似贪,或现似瞋,或现似此外种种诸法而转」者,谓即如是说︰由贪等为所缘故,显现异门﹝即种种义﹞贪等之心王生起,即此心体,与诸心所有法俱生,而非﹝能缘﹞贪等,犹如色等,非成为别异义实有可得性,如是贪等亦尔。如前论师云︰由唯识亦说,心非由余心所缘而有。
 
言「同时信与勤等行相──即种种行相俱转」者,谓即唯由此,可知诸心所有法为有,而非遣除彼等。若诸心所有法为有者,则由彼之行相生起故,可有种种行相,而非无有。
 
云何若唯此心由异门生起故,当说为心所耶?心所有法既无有体﹝藏文作「bdag med par/」﹞,何者同时种种行相生起?即由是故,诸心所有法为有。
 
言「以烦恼及善为分位之心中,或时有显现,或时无显现」者,谓心、心所有法唯因显现故有,除此以外,由都无其他所取以及能取法故有。若如彼诸不许心所有法为有者,即彼诸见,由此二颂尽皆解明其义。
 
 
 
【论文】
 
七‧一○一 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失。
 
 
 
【疏翼】
 
  第一俗释中,第四总结无失。
 
 
 
【述记‧卷四十】
 
  总结前义无相违失。
 
  或此后通,但通前经,非解后《论[118]》。
 
 
 
【疏翼】
 
  以上第四释中,第一俗释讫。
 
 
 
【论文】
 
七‧一○二 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疏翼】
 
  第四释中,第二真释。
 
 
 
【述记‧卷四十】
 
  下、以真释。
 
  今此所说,四世俗中第二──「道理世俗」[119]。
 
  「依胜义」者,即四种[120]胜义中第二──「道理胜义」[121]。依因果理,不即不离,心所为果,心王为因[122]。法尔因果「非即」、「非离」。
 
  又约第三胜义,依诠显旨[123]。若约能诠,八[124]依他别,八非定即。若同二无我,八非定离。
 
  第四胜义[125],既绝心言,何即?何离?且[126]是依第二俗、第一真[127],以辨八别。
 
  若偏对第二胜义非即离,亦得。
 
  又即推入第一真中,亦非即离。理稍殊胜故,虚幻法故,何有定离?
 
  八作用别,亦非定即。或是第四胜义所摄。如「八识」[128]中,解不可定说,如何可言若即、若离?「诸识」亦然[129]。
 
  八识皆应不可定说,自下此卷中,彼文自会。
 
  自前第五卷以来,解第三能变[130],彼第二颂[131]以后,至此以前,明与六位心所俱讫[132]。
 
 
 
【疏翼】
 
  以上九颂﹝第八颂至第十六颂﹞以九门三段文明第三能变中,第二段文六颂﹝第九颂至第十四颂﹞明第五心所相应门,及第六三受俱起门讫。
 
 
 
 
 
 
 
 
--------------------------------------------------------------------------------
 
[1] 《金藏》作「已」,余作「也」。
 
[2] 「二」字,《金藏》误作「三」。
 
[3] 「第一」二字,《金藏》有,余无。
 
[4] 「说」字,《金藏》无。
 
[5] 「别」字,《金藏》原作「所」,今依论意改,余无。
 
[6] 如理《义演》云︰
 
诸楞伽师即执《楞伽经》﹝十卷本卷九颂﹞中「八九种种识,如海中诸波」。执八识尚不别,何更别有心所?故不立心所。
 
 灵泰《抄》同。
 
[7] 本论《述记》卷二云︰
 
即学《中》、《百》清辨等师,依密意教,说诸法空,便亦拨心体非实有。
 
 心所当亦随拨而无。
 
[8] 本论《述记》卷二云︰
 
经部师说,佛说五蕴,故离心外,唯有三心﹝金藏无﹞所︰一、受,二、想,三、思,更不说余心所名蕴。故离三外,更无余所。
 
 《顺正理论》卷十一云︰
 
有譬喻者说唯有心,无别心所。心想俱时,行想差别不可得故。何者?行相唯在想有,在识中无。深远推求,唯闻此二名言差别,曾无体义,差别可知。又由至教,证无心所。如世尊告阿难陀言︰若无有识入母胎者,乃至广说。
 
又说︰或心、或意、或识,长夜流转,生于地狱、乃至生天。
 
又说︰我今不见一法速疾回转,犹如心者。
 
又说︰我今不见一法若不修习,则不调柔无所堪能,犹如心者。
 
又如契经伽他中说︰「心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能调伏难伏,我说婆罗门。」
 
 此等诸经皆遮心所。
 
又于心所,多兴诤论,故知离心,无别有体。谓执别有心所论者,于心所中兴多诤论︰或说唯有三大地法,或说有四,或说有十,或说十四。故唯有识,随位而流,说有多种心、心所别。如甘蔗汁,如倡妓人,故无受等别体可得。心、心所法共一境转,生、住、灭等分位是同;善、不善等,性类无异;体相差别,实难了知;非诸劣智能生胜解。故契经言︰心、心所法展转相应,若受,若想,若思,若识,如是等法和杂不离,不可施设差别之相。
 
[9] 本论《述记》卷二作「觉天所执,亦依经故」。因此卷《述记》下文
 
 别说「妙音等计」。
 
[10] 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四十二云︰
 
彼﹝觉天﹞作是说︰诸有为法,有二自性︰一、大种,二、心。离大种,无所造色;离心,无心所。诸色,皆是大种差别;无色,皆是心之差别。
 
[11] 见《述记》卷二初。
 
[12] 即经部觉天。
 
[13] 「数」字,《金藏》作「假」。
 
[14] 《俱舍论》卷十云︰
 
诸师于此﹝三和﹞觉慧不同︰有说三和即名为触。彼引经证,如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
 
[15]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末云︰
 
问︰此经中说六处缘触,有余处说名色缘触,余处复说二缘生触,如是三种有何差别?
 
名「六处缘触」,显触所依。谓显一切外物外物和合,必因于内,内法胜故。但说所依,故说六处缘触。「名色缘触」,显触自性。「二缘生触」,显触所依及所缘别。
 
[16]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17] 即《十地经论》卷八,如《摄论》卷二云︰
 
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18] 即十卷本《楞伽经》卷九及卷十。
 
[19] 谓《摄论》卷二。
 
[20] 如本论卷二云︰
 
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是故说唯心。
 
[21]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22] 「远行」,藏文作「riv du 'gro/」。
 
[23] 「独行」,藏文作「gcig pu rgyu/」。
 
[24] 「身」字,泰《抄》牒文、《金藏》误作「心」。
 
[25] 「寐」,藏文作「gnas/」。
 
[26] 此偈第四句为:我说真梵志。「真梵志」,《顺正理论》作「婆罗门」。
 
[27] 「此」,谓「心远独行」。
 
[28]《摄论‧无性释》云︰
 
说一意识菩提萨埵引教证言「若远行」等。游历一切所识境故,名为「远行」。为证此义,复说「独行」,无第二故。言「无身」者,无形质故。「寐于窟」者,居在内故。言「调此」者,于如是心,作自在故。「难调心」者,性浍悷故。
 
 《枢要》卷下云︰
 
《瑜伽》五十七、二十二根中,「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远行及独行,无身寝﹝《枢要》引作「寐」﹞于窟耶?答︰依意根处。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知境故,名为远行。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主宰故﹝藏文作「bdag po med pa/」﹞,名为独行。无色、无见﹝藏文作「bstan pa med pa/」﹞亦无对﹝藏文作「thogs pa med pa/」﹞故,名为无身。依止色﹝藏文有「及名」二字﹞故,名寝﹝《枢要》引作「寐」﹞于窟。
 
[29] 如本论卷四云︰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30] 「所三」二字,原无。藏文作「sems las byuv ba rnams/」。
 
[31]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唯欲显说色、动、心法最胜所依。
 
 「最胜所依」,藏文作「gnas gtso che/」。
 
[32] 《俱舍论》卷二,谓为《入胎经》所说,并解空、识二界云︰
 
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如是窍隙,云何应知?传说窍隙即是明暗,非离明暗,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暗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色﹝藏文作「thogs pa'i be ba'i 'khos gyi gzugs/」﹞。传说阿伽﹝梵文为「agha」;藏文为「thogs pa/」﹞,谓积集色﹝藏文作「bsags par gnas pa'i gzugs/」﹞,极能为碍,故名阿伽。与彼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诸有漏识,名为识界。
 
[33] 「现」或「现似」,藏文作「snav ba/」。波罗颇迦罗此句译为「此
 
 二唯心光」。「心光」,亦是「显现」义。
 
[34] 「所」字,《金藏》有,余无。
 
[35] 「法」字,《金藏》无。
 
[36] 「为」字,《金藏》无。
 
[37] 「自」字,《金藏》有,余无。
 
[38] 「信」字,《金藏》无。
 
[39] 指「复言」以下「如二分故,言心变似故」等文。
 
[40] 「下」字,《金藏》有,余无。
 
[41] 「共心相应生」之言,在十卷《楞伽》的卷九、十都有,如卷九云:
 
烦恼熏种种,共心相应生;众生见外境,非诸心法体。
 
[42] 如十卷《楞伽》卷十云︰
 
生死诸世间,随于诸根转;无明、爱和合,而生于诸身。
 
 又云︰
 
心及心数法,功德阴和合;阴中我亦尔,无智不能见。
 
[43] 「等」,取《对法》第三卷。
 
[44] 泰《抄》牒文、《金藏》有「自性」二字,余无。
 
[45] 如相应六种中,第六「同行相应」云︰
 
「同行相应」﹝藏文作「mthun par rtog pas sbyor ba/」﹞者,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藏文作「gźan gyi dvos po/」﹞相应,非己性。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余受相应,如是等……。
 
[46]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问︰诸法谁相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
 
答︰他性相应非自性。为遍了知依自性清净心﹝藏文作「sems rav gyis 'od gsal pa la/」﹞,有染、不染法,若增、若减,是故建立。
 
[47] 谓《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第十二〉云:
 
大慧!依彼﹝名相﹞二法分别,生心、心数法,一时非前后。如日共光明一时,而有分别种种相。
 
[48] 即《瑜伽》卷五十六文。
 
[49] 「五种性」,藏文作「lva bid/」。
 
[50] 即释文。
 
[51] 「言」字,《金藏》作「意」。
 
[52] 「种」字,《金藏》有,余无。
 
[53] 原作「诸蕴有五种」。
 
[54]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法;此不应理!诸蕴有五种,性不成就故。
 
[55] 「彼」字,《金藏》无。
 
[56] 「等」,取妙音。
 
[57] 《瑜伽》卷五十六续云︰
 
又若彼计分位分位别故,有五性者﹝《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末解经说触缘受时云「复次,此经中说,分位缘起。前位名触,后位名受,故不应责」﹞,分位别计,亦有过失。何以故?
 
[58] 「若」字,《金藏》有,余缺。
 
[59] 原作「若言有者」,此处加入解释。
 
[60] 原作「便应有异实物体性」。
 
[61] 卷五十六原无此句。
 
[62] 「性」字,《金藏》有,余无。
 
[63] 原作「若言无者,计分位别,则为唐捐」。
 
[64] 《金藏》作「复」,余作「又」。
 
[65] 原作「不应谓如六识身分位差别」。
 
[66] 「识」字,《金藏》无。
 
[67] 原文为「六识身所依所缘有差别故」。
 
[68] 「故说分位差」五字,《金藏》有,余无。
 
[69] 《略纂》卷三十增释云︰
 
设计有一心,前后分位,别有受、想等,非一剎那中有受、想等。
 
今破︰若有、若无,皆失。有生者,由此心相异故,便应同时得有实数!何故初剎那唯名识,第二念名受,三念名想?一心得有相异故,知由俱时心所法故,所以如此。应知缘可缘境初念等,即应名受。心知所缘故,如第二念心。无者,有分位别,虚劳其功!计有别位量云︰汝言第二念心,应不名受。作用无别故,如初念心。若计如六识非俱时,分位别有六;彼不同此,所依等别故。此心、心所法一处俱起,故不为例。
 
[70] 「转变」,藏文作「yovs su 'gyur ba/」。
 
[71] 「等」,取酪、生酥。
 
[72] 「计」字,疑为「难」误。
 
[73] 「因缘」,藏文作「byed rgyu/」。
 
[74] 《金藏》作「若」,余作「既」。
 
[75] 此上,多依《瑜伽》释义解颂,未皆引原文。
 
[76] 此义为《述记》所增。《略纂》卷三十详云︰
 
前计方心分位立受、想、行心者,其心分位﹝差﹞别因缘不可得。如起心缘一可爱境,初念即应起贪!乃至一切时未离此境以来应尔!何故初念名识,第二名受,第三名想?差别因缘无故。若无心所法,于一剎那心,无差别因缘。
 
[77] 「说」字,原无。
 
[78] 「恼染」,《述记》引文作「染恼」,今改。
 
[79] 「贪、瞋等法,恼染其心」,此句藏文作「be bar bon movs pa can du
 
 gyur pa'i sems/」。
 
[80] 《金藏》作「等」,余作「心」。
 
[81]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问:此中何所相违?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贪等应不依识。
 
[82] 《略纂》云︰
 
外救云︰何谓计贪与心俱?如缘可爱境时,初念名识,第二名贪,后贪染初。念心何妨?今破云︰差别因缘不可得故。缘一可爱故。
 
[83] 此仍引《瑜伽》卷五十六文,原作:
 
又复经言:三和合与触俱生受、想、思等。
 
 藏译无「三和合与触」义。
 
[84] 泰《抄》牒文、《金藏》合原文,有「合」字。
 
 《瑜伽》卷五十六下文:
 
如是诸法,恒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而可分析,令别殊异。
 
[85] 「等」,取本论卷三初云︰
 
 《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
 
[86] 见本论卷五所引:
 
如契经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与触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广说。
 
[87] 《显扬》卷一初云︰
 
如经中说︰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
 
 又云︰
 
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
 
[88] 《金藏》作「二」,余作「三」。即《楞伽》第九、十,二卷。
 
[89] 为欲成立此和合义,说「灯明喻」,如卷九颂云︰
 
如诸火焰等,而出诸光明;种种心可乐,化作于三界。
 
 又云︰
 
如日出世间,平等照众生;如是世尊灯,不为愚说法。
 
 卷十颂云︰
 
彼人说无因,破灭坏诸锁;如灯了诸物,锁亦应能了。
 
[90] 见智周《演秘》卷十一所说:
 
如日共光明一时,而有分别种种相。
 
[91] 谓《瑜伽》卷五十六文。
 
[92] 「粗四大种以之为我」,藏文作「以四大所生为粗体」。
 
[93] 「有色意生」,藏文作「gzugs can yi las byuv ba/」。
 
[94] 「无色想生」,藏文作「以想为自性」。「生」,疑应作「性」。
 
[95] 「即无色」等以下,亦依论义而解,非引原文。卷五十六续云︰
 
故名所摄四无色蕴心与心所,更互相应道理成就。
 
[96] 谓:一、贪等染心,二、受等俱生,三、灯明喻,四、六界士夫,
 
 五、乳酪酥喻。
 
[97] 《金藏》作「释」,余作「答」。
 
[98] 《金藏》作「言」,余作「云」。即释言「以心胜故,说唯识等」。
 
 遍答第一征。
 
[99] 「第四」二字,《金藏》有,余无。
 
[100] 《金藏》作「即」,余作「下」。
 
[101] 「应说」二字,《金藏》有,余无。
 
[102] 不说心所。
 
[103] 即心所。
 
[104] 灵泰《抄》云︰
 
五遍行,亦名「恒决定」──心起,即起故。故言心王「为主」、「为依」,简,亦得。
 
 如理解同。
 
[105] 原无「所三」二字。
 
[106] 原作「唯欲显说色、动、心法最胜所依」。
 
[107] 「之」字,《金藏》作「与」。
 
[108] 道邑《义蕴》云︰
 
六界唯言识,不许心所俱;乳喻唯言色,欲界无心等!色、无色界意想,准知。
 
[109] 《金藏》作「违经」,余作「经违」。
 
[110] 「心外」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111] 「论」字,《金藏》有,余无。
 
[112] 谓:「说唯有识」、「心远独行」、「染净由心」、「士夫六界」。
 
[113] 即许心似二现。
 
[114] 「不」字,《金藏》有,余无。
 
[115] 《异部宗轮论》谓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
 
[116] 谓山河等异熟果。
 
[117] 《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末解云︰
 
随一一境所望不同,善恶业感各有异故。善感名善,恶感名恶,故无无记。问︰既无无记,上二界惑,其性是何?答︰唯不善。问︰二通变化心,其性是何摄?答︰是善性摄。
 
 《俱舍论》卷十四云︰
 
有余部说︰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无无记心。
 
[118] 此指《庄严经论》。
 
[119] 《瑜伽》卷六十四,及《显扬》卷六均谓:
 
所谓安立蕴、界、处等。
 
 本论《述记》卷三则名为「随事差别谛」,谓「随彼彼事立蕴等法」。
 
[120] 「种」字,《金藏》无。
 
[121] 本论卷九初云︰
 
谓苦等四谛。
 
 本论《述记》卷三云︰
 
二、因果差别谛:谓苦集等。知、断、证、修因果差别,过俗道理,故名胜义。
 
[122] 如理《义演》云︰
 
以心王心所相望,得有相应,俱有因故。
 
[123] 本论卷九初云︰
 
三、证得胜义:谓二实真如。
 
 本论《述记》卷三云︰
 
三、依门显实谛:谓二空理,过俗证得,故名「胜」义。依空能证,以显于实,故名「依门」。
 
[124] 以下五个「八」字,《金藏》均作「二」,盖指心与心所。
 
[125] 本论卷九初云︰
 
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初言﹞「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
 
 本论《述记》卷三云︰
 
四、废诠谈旨谛:谓一实真如。体妙离言,故名「胜义」。过俗胜义,复名「胜义」。
 
[126] 「且」字,《金藏》作「只」。
 
[127] 本论卷九初︰
 
一、            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
 
 本论《述记》卷三云︰
 
一、体用显现谛:谓蕴处界等有实体性,过初世俗,故名胜义。随事差别,说名蕴等,故名「显现」。
 
[128] 见下文「八识自性」中解。
 
[129] 亦如「心所与心」。
 
[130] 即第八颂「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
 
 俱非」。
 
[131] 即总颂次第中第九颂。
 
[132] 「自前第五卷以来」至下文「后释本文」一大段,《金藏》及《义
 
 演》均置于下段「依俱隐故」之后,今依义,别作安排。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
 摄大乘论 第12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二、广三受差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
 摄大乘论 第7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三、种子本有说
 摄大乘论 第7讲
 摄大乘论 第86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二、灭定识不离身证有第八
 摄大乘论 第2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四、总破九十六外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然的代价[栏目:吉祥尊者]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栏目:净慧法师]
 北京师范大学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佛祖道影-旧序[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心灵的资粮 - 维持标准[栏目:阿姜查禅师]
 八届:中国佛协张琳副秘书长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张琳)[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受菩萨戒二年,因不认识字,我不能诵戒,听别人说每月初一、十五需要念戒,戒律我不会念怎么办?[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12 金刚仙论(金刚仙造.流支译)[栏目:03 经论]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一○)[栏目:杂阿含经]
 梦中梦因果问答 43 为什么祖父的个性很凶悍?往生后去了什么境界...[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