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1
【论文】
 
七‧一○三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疏翼】
 
  第三释第三能变九颂﹝第八颂至第十六颂﹞三段文分别九义门中,第三段文两颂﹝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分别第七六识共依门,第八六识俱转门,及第九起灭分位门。
 
 
 
【述记‧卷四十】
 
  今明第七门、六识共依;第八门、六识俱转;第九门、起灭分位。
 
  此有二颂[1],此[2]、结前生后,寄问征起,次、举颂正答,后、释本文[3]。
 
  问:虽但有「现起分位」,颂中义有所依、俱转、现起[4]。「现起」相显,「依」、「俱」,隐故?
 
 
 
【颂文】
 
七‧一○四 颂曰: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疏翼】
 
  第三段文二颂﹝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分别三义门中,第二举颂正答。
 
 
 
【述记‧卷四十】
 
  「依止根本识」者,此句通下[5]第六识,二俱依止第八识故,显其共依。
 
  然「依止」有二︰一、依种子第八识,即是因缘亲依,《达磨经[6]》中「无始时来界」也。二、依现行第八,即是增上缘依,即《达磨经》中「一切法等依」也。此[7]言六转识皆依本识种子现行,而得现起。
 
  五十一说:谓有阿赖耶识故,执受五根,乃至由有此识故,得有末那,第六意识依之而转[8]等,是也,下长行自解。此句总通六识。
 
  「或俱、不俱」二句,释俱转。
 
  余,明起灭分位差别。
 
  第二颂[9]中「及无心」之言,通次[10]四位。由下四位不言「无心」,乱有心故,意得起失。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于此当作是思︰如何眼等五识虽同时遇合所缘缘,而由阿赖耶识唯一生起,非二、非多耶?或如有﹝律天释文,谓是经部﹞作是思︰非二、非多俱时,以缺等无间缘故,唯一识生。谓由一识,无有力能可作多识等无间缘。抑或当说实无有定,若一得缘遇合,则一生起。如是若二、若多得缘遇合,则二或多生起耶?是故颂曰︰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论曰︰言「五识」者,谓眼等诸识。彼随行﹝藏文作「rjes su rgyu ba/」﹞者,谓五俱意识。阿赖耶识由是种子依故,由此生起,及执受﹝藏文作「be bar len pa/」﹞五趣诸生体故,说为「根本识」。言「随缘」者,谓遇彼彼众缘现前,即有彼彼决定出现;「现」者,即获得自体。谓俱时,或次第义;如经﹝即《解深密‧心意识品》﹞说云︰广慧!譬如大暴水流,若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三﹝经文无此二字﹞、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暴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中略「善净镜面」喻﹞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赖耶识﹝原经作「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若二、若三﹝原经无此四字﹞,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若二、若三,乃至﹝原经无此六字﹞五识身转。
 
  又此经复说颂云︰
 
阿陀那识﹝藏文作「len pa'i rnam par wes pa/」﹞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识所缘缘各各别异,如是,等无间缘则不许尔,以一切识生起,可许为一切识等无间缘故。若遇所缘缘现在前时,则由此一等无间缘,或二、或多识转,不相违反。若无别异等无间缘,则汝说五识同遇所缘缘时,唯一识生,不许五转者,有何因由﹝藏文作「gtan tshigs/」﹞耶?是故应许若有所缘,或五识俱转,或并不起。
 
 
 
【论文】
 
七‧一○五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
 
 
 
【疏翼】
 
  第三段文二颂﹝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分别三义门中,第三释本文。
 
 
 
【述记‧卷四十】
 
  下、长行中,文分为二︰初、正解颂文,后「是故八识一切有情」下,总料简前三种能变。初中有三︰初、解所依[11],次、「五识者」下,解俱不俱相[12],后、「由五转识」下,解起灭分位[13]。此即初也[14]。
 
  「根本识者,阿陀那识」,以与染、净[15]识为依故。「净」,即无漏。至二乘、菩萨等位通故。[16]言阿赖耶者,位便局故。言「根本」者,生之由始。义同大众部「根本识」也[17]。
 
  解第一句下三字讫。
 
 
 
【论文】
 
七‧一○六 「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疏翼】
 
  第一解所依中,第二却解初句上二字。
 
 
 
【述记‧卷四十】
 
  却解上二字。
 
  七转识中前六转识,除第七也。以第七识缘恒无碍,又于彼[18]文,已明「依彼转、缘彼」,故除第七。
 
  又解︰第八、七识,并明断有漏分位。此六转识,但明起灭分位,不言断有漏分位。第八、七,一切时行,显今六识亦有断位,影显文也。下转依中,自当解故[19]。
 
  此「前六识」,以根本识为「共依」,即现行本识也,识皆共故。
 
  「亲依」者,即种子识,各别种故。
 
  即此一句通二颂[20]讫。
 
 
 
【疏翼】
 
  以上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一解所依﹝即第七分别六识共依门,及第十五颂第一句颂文﹞讫。
 
 
 
【论文】
 
七‧一○七 「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
 
 
 
【疏翼】
 
  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二解俱不俱相﹝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文分为三︰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二、解第三句,三、解第四句。初中又二︰一、解第二句上二字,二、解第二句下三字。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解诸识俱不俱相。
 
  「五识」者,牒颂也。「谓前五转识」,显是眼等五根所生之识也。
 
  何以一处而总言者,「种类相似」,故总说之︰一、谓俱依色根,二、同缘色境,三、俱但缘现在,四、俱现量得,五、俱有间断。「种类相似,故总」合说,即是第二句上二字[21]。
 
 
 
【论文】
 
七‧一○八 「随缘现」言,显非常起。
 
 
 
【疏翼】
 
  第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中,第二解第二句下三字。文又分二︰一、总解三字,二、别解「缘」字。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随缘现」者,牒指颂也。
 
  「显非常起」者,显五识随缘方能现起,非是常生,缘非恒故。第六虽亦随缘方现,时、缘恒具,故不言也,至下当知[22]。由此五识多间断故。
 
【论文】
 
七‧一○九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
 
 
 
【疏翼】
 
  第二解第二句下三字中,第二别解「缘」字。
 
 
 
【述记‧卷四十】
 
  问︰何者为缘?
 
  若小乘,五识有三类︰即以五、四、三缘而生[23]。
 
  今大乘稍别︰眼识依肉眼,具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五同小乘;若加根本第八、染净第七、分别俱六、能生种子,九依而生。若天眼,唯除明、空。
 
  耳识依八,除明。
 
  鼻、舌等三,依七,复除空。以至境方取故。
 
  第六依五缘生︰根,即第七也;境,一切法也;作意;及根本第八;能生,即种子;五依生。
 
  第七、八,以四缘生︰一、即第八──七识[24]为俱有依,并[25]无根本依,即为俱有依故。二、以随所取为所缘。三、作意。四、种子。故有四缘也。
 
  或说︰第八,依四;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此据正义[26]。
 
  然若取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五、四缘而生[27],即所托处,皆名为缘故。有此别,故论言「等」。
 
 
 
【疏翼】
 
  以上第二解俱不俱相中,第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
 
 
 
【论文】
 
七‧一一○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
 
 
 
【疏翼】
 
  第二解俱不俱相﹝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中,第二解﹝第十五颂﹞第三句。
 
 
 
【述记‧卷四十】
 
  但由「五识」内托「本识」,即种子也;外藉众缘,方得现前。以虽种子恒,由[28]外缘合[29],有顿、渐[30]起,五,或四、三、二、一识生故;或五至一,生不定故。
 
  「或俱不俱」:七十六[31]、《解深密》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32]。……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33],即于此时,一眼识转[34],乃至五缘顿现在前,即于尔时,五识身[35]转等[36]故。
 
  五识由缘具不具故,生有多少,或俱不俱。
 
 
 
【论文】
 
七‧一一一 如水涛波,随缘多少。
 
【疏翼】
 
  第二解俱不俱相﹝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中,第三解﹝第十五颂﹞第四句。于中分二︰一、引瀑流喻,二、例镜面等余喻。此即初喻。
 
 
 
【述记‧卷四十】
 
  彼《解深密》等[37]说︰广慧!如大暴水流[38],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39]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40]诸识亦尔,如瀑流阿陀那故,乃至诸识得转等[41]。
 
  此以五识喻于「涛波」,本识喻「暴水[42]」。
 
 
 
【论文】
 
七‧一一二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疏翼】
 
  第三解﹝第十五颂﹞第四句中,第二例镜面等喻。
 
 
 
【述记‧卷四十】
 
  如《解深密》等言,彼经唯有五识,此论亦已例同彼说[43]。
 
  唯有喻中,即[44]彼更有一,谓如善净镜面,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乃至多影,应知亦然[45]。故此言「等」,等彼镜喻。
 
  今此应言「此法喻等」!以法[46]中无「等」,故此中[47]通说,总致「等」言[48]。
 
  前之七识,皆似「涛波」;独说五者,五俱定有第六[49],七恒生故。
 
 
 
【疏翼】
 
  以上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二解俱不俱相﹝即解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及第十五颂﹞讫。
 
 
 
【论文】
 
七‧一一三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疏翼】
 
  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三解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亦即解第十六颂。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三、解起灭分位。于中有二︰初、解「意识[50]常现起[51]」,后、解「除生无想天」等。初中,二复次解[52]。
 
  将明第六常现起故,却结解五识由缘故生、不生──即眼等识[53]也。
 
  「行相粗动」者,「粗」者,唯取外境[54];「动」者,浮嚣之义。又「粗」者,行相易知;「动」者,由缘外境,数加转易。乃至佛果五识,势与因同[55]。
 
  「所藉众缘」,如前已说。
 
  「时多不具」,以缘多难办故,不可恒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如是今当说︰意识为与彼诸眼识等俱生耶?抑为虽无彼等,亦自生耶?是故颂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论曰︰言「常」者,谓一切时。即与眼识等俱时及非彼俱时义。颂中特作简定,故说「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论文】
 
七‧一一四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疏翼】
 
  第一复次解中,第二正解意识起时多。于中又二︰一、意识缘常具有,二、附辨七八二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虽亦粗动」,「亦」者,显不定义,谓亦五识;又显自识行兼有细,以「粗」亦细也;又显与第七、八识、行相异,彼微细沉审故;又所藉缘少、易办故,无时不具。
 
  若尔,何故不一切时,如第七、八相续生耶?
 
  答︰「由违缘故,有时不起。」何者是「违缘」?即下五位,或厌于心[56],或异缘[57]碍。遮识生起,故名「违缘」。
 
 
 
【论文】
七‧一一五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疏翼】
 
  第二正解意识起时多中,第二附辨七八二识。
 
 
 
【述记‧卷四十】
 
  「第七、八识,行相」恒内缘,一类沉审,起藉缘少,「一切时有」。以「行相细」,故无多[58]「缘碍,令总不行」。
 
  「总不行」之[59]言,谓第七识无漏灭定,违染一分不行,非体总无也。又但可令转变,非「总不行」,故与前别。以第六识粗动故,亦为缘碍。
 
  此即第一番[60]解「常现起」言。以八识相望,不同前五,复异后二,名「常现起」。取次第二番[61]下文云:「由斯」,颂中「不说」此第六「随缘现」,于此第一番解末,亦应说之,彼双结[62]故。
 
 
 
【疏翼】
 
  以上第一解「意识常现起」中,第一复次解讫。
 
 
 
【论文】
 
七‧一一六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
 
 
 
【疏翼】
 
  第一解「意识常现起」中,第二复次解。于中分二︰一、重解五识断时多所以,二、正解不说六识「随缘现」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第二番解也。
 
  「不能思虑」:无寻、伺故;不能自起,藉他引故;缘粗事故。
 
  「唯外门转」:唯缘外境,不内缘种、根、理等故。有此所以,「起藉多缘」。境界皆定,各有限故。由所依等或缺等时,故断时多,现行乃少。
 
 
 
【论文】
 
七‧一一七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
 
 
 
【疏翼】
 
  第二复次解中,第二正解不说六识「随缘现」所以。
 
 
 
【述记‧卷四十】
 
  「自能思虑」:有寻、伺故。
 
  「内外门转」:缘理、事等故,根[63]、境[64]等法,所藉缘少,一切时具,无有不足。
 
  「自能思虑」:非如五识起藉引生,不假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行」乃多。由斯,颂[65]中不说第六意「随缘现」,但言「常起」,起时多故。五识起少,故颂[66]中有「随缘现」言。
 
  此师意者,此颂[67]中,但明六识行不行,何劳对七、八?前师[68]对八、七识解内外中,不得约理以为内门,以八、七识与五同故。此第二师「内外门」,以理亦得为内,方第六故。于二解中,第二为胜。
 
【疏翼】
 
  以上第三解起灭分位﹝即第十六颂,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中,第一解﹝第一句﹞「意识常现起」讫。
 
 
 
【论文】
 
七‧一一八 五位者何?
 
 
 
【疏翼】
 
  第三解起灭分位﹝即第十六颂,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中,第二解除第一句余三句。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解「除生无想天」等下三句颂。于中:初、问,次、答,后、总料简。
 
  问生下也。
 
 
 
【论文】
 
七‧一一九 生无想等。
 
 
 
【疏翼】
 
  第二解﹝第十六颂﹞「除生无想天」等下三句颂中,第二答。
 
 
 
【述记‧卷四十】
 
  答中有三︰初、举颂总答,次、别解五位[69],后、总结之。
 
  举第二颂[70]中下之三句,以答所问,「等」言摄故。
 
 
 
【论文】
 
七‧一二○ 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解五位。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别解五位。于中有三︰初、解无想天,次、解二定,后、解睡、闷二[71]位。
 
  于无想天中有五,义即有七[72]:一、显得名,二、灭识分齐[73],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74]体、辨性,四、显处所,五、显彼因。此即第一解得名也。
 
  「厌粗想力」者,谓诸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今偏厌之。唯前六识想,非第七、八[75],故言「粗想」,细想在故。
 
  「生彼天中」者,生第四禅广果天中,别有高楼受此果故[76]。前之六识名「不恒行」,数间断故。
 
  「违不恒行心及心所」者,显六转识灭,全不行,非如七、八无不行故。若六识皆灭,何独名无想?「想灭为首」:于加行位唯偏厌之,故言「为首」。「首」是头首,先首义故,「名无想天」。
 
 
 
【论文】
 
七‧一二一 故六转识,于彼皆断。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二灭识分齐。
 
 
 
【述记‧卷四十】
 
  此即第二、灭于六识。
 
  七、八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虽总言「六」,远三[77]、近一[78]。
 
 
 
 
 
 
 
 
--------------------------------------------------------------------------------
 
[1] 「此有二颂」,《金藏》作「有此二偈」。
 
 于中分三,次第如下。
 
[2] 「此」字,《金藏》无。
 
[3] 此即初文。
 
[4] 「现起」二字,《金藏》有,余无。
 
[5] 即第十六颂。
 
[6] 即《大乘阿毗达磨经》,如《摄论》卷一所引。
 
[7] 「此」字,《金藏》有,余无。
 
[8]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作:
 
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
 
[9] 即第十六颂。
 
[10] 《金藏》作「次」,余作「行」。
 
[11] 即第七分别六识共依门。又分有二︰一、解初句下三字,二、却解
 
 初句上二字。此即初文。
 
[12] 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
 
[13] 即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
 
[14] 谓「初、解所依」中初也。
 
[15] 「净」字,《金藏》无。
 
[16] 「言」字前,《金藏》有「不」字,余无。
 
[17] 《摄论》卷一云︰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18] 即本论卷四解第五颂第三句。
 
[19] 见本论卷十云︰
 
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又云︰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20] 谓第十五颂「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及第十六颂「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
 
 绝」。
 
[21] 谓第十五颂第二句上二字,即「五识」。
 
[22] 见「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如云︰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23] 如理《义演》云︰
 
一者、眼识为一类,具五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二者、耳识为一类,具四缘生︰谓五缘中除明,暗亦闻声故。三、鼻、舌、身三识为一类,具三缘生︰谓根、境、作意。
 
 智周《演秘》云︰
 
或夜行等,亦待明等。望于人等,虽即是暗,对鸺鹠等,何废是明?如于一境,四见异故。人观琉璃障外之色,要彼琉璃而还于眼,方能见之。若近于眼,中无空者,亦不能见。以此而言,还待于空,鱼等类悉。
 
[24] 「识」字下,《金藏》衍「五」字。
 
[25] 灵泰《钞》牒文、《金藏》有「并」字,余无。
 
[26] 本论卷四云︰
 
如是已说此﹝第七﹞识所依,所缘云何?谓即「缘彼」,「彼」谓即前此所依识。
 
[27] 如次为:眼十、耳九、鼻舌身八、第六六、第八五、第七四缘生。
 
[28] 「由」字,《金藏》有,余无。
 
[29] 「合」字,《金藏》无。
 
[30] 「渐」字,《金藏》无。
 
[31] 「六」字,《金藏》误作「三」。
 
[32] 本论《述记》引文中略:
 
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
 
[33] 「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八字,原作「一眼识转」四字。
 
[34] 「一眼转识」四字,原作「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十三
 
 字。
 
[35] 「身」字,《金藏》误作「方」。
 
[36] 谓「乃至」以下引义。
 
[37] 「等」,取《瑜伽》卷七十六,即《解深密经》与七十六续上引文。
 
[38] 原作「水流」,本论《述记》引倒,藏文作「chu klov/」。
 
[39] 「乃至」二字,原作「若二」。
 
[40] 原经下说第二镜面喻。
 
[41] 《解深密经》卷一原文为:
 
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藏文作「brten civ gnas nas/」﹞,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42] 即以阿陀那识喻为瀑水流。
 
[43] 「说」字,《义演》、《金藏》同,余本作「讫」。
 
[44] 「即」字,《金藏》有,余无。
 
[45] 《解深密经》卷一原文作:
 
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应知亦然。
 
[46] 谓所喻五识法。
 
[47] 「中」字,《金藏》有,余无。
 
[48] 如理《义演》云︰
 
只如法中,但有五识;既举五识,更无法可等,何须「法喻」,致下「等」字?
 
[49] 「第六」二字,《金藏》倒置。
 
[50] 「识」字,《金藏》有,余无。
 
[51] 此即第十六颂第一句「意识常现起」。
 
[52] 第一复次中又分二︰一、却解五识起时少,二、正解意识起时多。
 
 此即初中初文。
 
[53] 「识」字,《金藏》有,余无。
 
[54] 即根外之境,无始时来,我执、法执熏习所致。
 
[55] 本论卷十中云︰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56] 无想异熟、无想定、灭尽定。
 
[57] 如睡眠、闷绝。
 
[58] 「多」字,《金藏》有,余无。
 
[59] 「之」字,《金藏》无。
 
[60] 即第一复次。
 
[61] 即第二复次。
 
[62] 第十五颂第二句下三字「随缘现」,及第十六颂第一句下三字「常
 
 现起」。
 
[63] 谓第七识。
 
[64] 境谓一切法。
 
[65] 即第十六颂。
 
[66] 即第十五颂。
 
[67] 即第十六颂。
 
[68] 即第一复次解。
 
[69] 「位」字,《金藏》有,余无。
 
[70] 即第十六颂。
 
[71] 《金藏》作「二」,余作「之」。
 
[72] 由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中,附有出体及辨性二义门故。
 
[73] 《金藏》作「分齐」,余作「多少」。
 
[74] 「报」字,《金藏》有,余无。
 
[75] 谓非第七、八识相应之想心所。
 
[76] 《俱舍论》卷五云︰
 
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光记》卷十九云「如中间定,梵王于梵辅天中起台别住」﹞,名无想天。
 
[77] 初禅眼、耳、身识。
 
[78] 即第六意识。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四、别解五无心位──生无想天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十一、别破小乘──实有命根
 摄大乘论 第12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编写《成唯识论疏翼》简介
 摄大乘论 第6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略说初能变三相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三、明因缘依处得果多少
 摄大乘论 第7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平等普显现无诤和共住[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相应126经 那难陀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藏传净土法 第二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三)摧毁正行善根之恶缘[栏目:圣者言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九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断恶修善戒定慧[栏目:传喜法师]
 隅的高地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八、圣妃耶输陀罗[栏目:圣人的故事]
 梦中梦因果问答 27 是否是因祖师佛牌的威德力,才能让我在...[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