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四、别解五无心位──生无想天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6
【论文】
 
七‧一二二 有义:彼天常无六识。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有三师义,中分为三︰第一师说中,又分有二︰一、标宗,二、引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三、一期有心无心,三解,此第一师。
 
  一期生死,俱无六识,故言「常无」,非少有故。「常」者,一切时义。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此中无想天者,谓生无想诸天有情中,诸心、心所灭为体。
 
 
 
【论文】
 
七‧一二三 圣教说彼,无转识故。
 
 
 
【疏翼】
 
  第一师说无六识中,第二引证。又分为二︰一、引《对法》等,二、引《瑜伽》。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者,即《对法》[1]、《显扬》[2]、《五蕴》[3],皆言无想无心。此中亦说第六意识,生无想天竟不起故。虽不定言一期皆无心,然总说生彼无第六识心,故生死无心也。若不尔者,论应分别初后有心,中间无心也。
 
 
 
【疏翼】
 
  安慧《大乘五蕴广释》卷三云︰
 
言「云何无想天?谓无想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所灭为性」中,彼天者,即所谓广果,即第四静虑中第三异处。于彼诸天之上,犹如宫殿有彼无想诸天有情依处,是能生彼无想等至之异熟果。言「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者,今专取彼以为自体。谓能生彼不恒现行心、心所法,于自所依中,能损减自类心、心所法种子,令其微薄、极微薄,乃至最后最极微薄故,从自所依已损减种子故,无有力能现起余心。是故尔时诸不恒行心、心所法,于此所依不复生起。于此损减种子位,约其所依假立无想。若如是者,即唯说其所依时位,由此分位能灭故,名之为灭。
 
 
 
【论文】
 
七‧一二四 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
 
 
 
【疏翼】
 
  第二引证中,第二引《瑜伽》。﹝引卷十、卷十三为证,并会卷五十九、卷五十六文。﹞
 
 
 
【述记‧卷四十】
 
  《瑜伽》第十说言︰问︰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4]中,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答︰不可得。谓无想天[5],及灭尽定、无想定中,唯[6]有色支可得,非无色支;[7]生无色界,无色支可得,非有色支。此依六识,故知彼处一期无心[8]。
 
  《瑜伽》第十三卷说六种正[9]名「无心地」︰谓二无心定及无想天[10]、睡眠、闷绝、无余涅槃。既以此天例同二定,明非有心;非有心时,名二定故。以此为例,明亦无故。
 
  此师解五十九[11]云:「异生」以「缠」[12]润生者,据多分说,非谓一切。如见谛[13],以随眠润;初、二果者,以现行润。此亦如彼,不应征诘。
 
  又解五十六[14]云:后想等[15]生,便从彼没等者[16],即说死后中有初心想正生时,名「想生已」。即后想生时是死已,便从彼天没,故非未没时。
 
  言为「后[17]」故。异生润生,有唯种子[18],如此外道[19]命终时等。
 
 
 
【疏翼】
 
  以上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一师说讫。
 
 
 
【论文】
 
七‧一二五 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
 
 
 
【疏翼】
 
  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二师说。于中分三︰一、标宗,二、引证,三、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下、第二师。初生无心,同前师说。
 
  「将命终位,要起转识」,方始「命终」。所以者何?五十九说:「异生」以「缠及随眠」润生故;故《对法》第五说:诸异生九种润生心[20],必起现爱故[21]。
 
【论文】
 
七‧一二六 《瑜伽论》说: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从彼没故。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四十】
 
  《瑜伽》五十六说:彼谓「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从彼天没,故知末后必定起心。起心之时,名想正生;至中有位,名为生已;生已之时,「便从彼没」。
 
  五十九说云:异生以现行种子润,故必起心。「便从彼没」者,其想生已,方「从彼没」,是此意也。非入中有,方始起心,中有有心,何劳彼说?
 
 
 
【论文】
 
七‧一二七 然说彼无转识等者,依长时说,非谓全无。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三会违。
 
 
 
【述记‧卷四十】
 
  下、会论文。
 
  《对法》等[22]说「不恒行心及[23]心所灭」者,非谓末后位。谓彼但依中间长[24]时说,非谓一期全无六识。
 
  此即兼解[25]唯有有色支讫,非谓末后无爱支故。虽与无心定为喻[26],然长时相似,故得为喻。
 
 
 
【疏翼】
 
  以上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二师说讫。
 
 
 
【论文】
 
七‧一二八 有义:生时亦有转识,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故。
 
 
 
【疏翼】
 
  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三师说。于中有五︰一、标宗及因,二、以本有为喻,三、引证,四、举难,五、辨报体并显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第三师说。
 
  末后有心[27],同前第二,所解违论[28],亦如彼说。唯初生有心,与前师[29]别。此言初「生亦有识[30]」故,「亦」死[31]时也。
 
  然上座部[32]等说:生[33]彼中有亦无有心[34],恐此前师亦作此计,故说中有末后有心。
 
  大乘「中有」,生支摄,故彼中有末心,必起润生烦恼,故无想天亦有心也。彼之中有,彼处摄故。第五《对法》等说:中有末心亦唯染[35]故。
 
 
 
【论文】
 
七‧一二九 如余本有,初必有转识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二以本有为喻。
 
 
 
【述记‧卷四十】
 
  若诤本[36]有有心者,今为量云。
 
  此意说言︰彼天本有初位,必有转识起。天中本有之初位故。如余天趣本有初位。
 
  法尔受生,必初有六识,此非生有,谓在本有初位[37]。然非即次生有后第二念时,本有之第一念心也。谓一期本有生三分分之,第一位名初位。不尔,卵生等本有初念,非必有意识故。《摄论‧无性》第三亦说初生有心[38],势与此同。
 
 
 
【论文】
 
七‧一三○ 《瑜伽论》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从彼没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三引证。
 
 
 
 
 
 
 
【述记‧卷四十】
 
  第十二卷[39]解「无想定」中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即证初生有心。其想若生,从彼没故,即证将死有心[40]。
 
 
 
【论文】
 
七‧一三一 彼本有初,若无转识,如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四举难。
 
 
 
【述记‧卷四十】
 
  既举论文,次举难曰︰彼天「本有初,若无转识,如何名入」?要「先有后无,乃名入故」。非先未有心,可言入无心;先已入讫,何假言「入」?又非中有末,可[41]起报心[42],报心灭时,名入无心,诸论皆说彼中有必起爱润生心故[43]。
 
【论文】
 
七‧一三二 〈决择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五辨报体并显性。中分为二︰一、辨报体,二、显性。初中又二︰一、引教,二、显义。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
 
  此中辨报体,并显性。
 
  五十三卷解「无想灭」云:由此因缘[44],所有生得心等[45]灭等。
 
 
 
【论文】
 
七‧一三三 此言意显:彼本有初,有异熟生转识暂起;宿因缘力,后不复生;由斯,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说名无想。
 
 
 
【疏翼】
 
  第一辨报体中,第二显义。
 
 
 
【述记‧卷四十】
 
  此、显彼天「本有初」位,有六转识报心「暂起」;宿习无心定「因缘力」故,「后不复生」心。由此,生得第六报心灭故,引起异熟无记无心分位之时,名彼无心报。依止本识,此转识灭分位差别,说名无想,如前第一卷[46]。
 
  虽有二解,今准此文,唯于第六心灭上,立无想。
 
 
 
【疏翼】
 
  以上第五辨报体并显性中,第一辨报体讫。
 
 
 
【论文】
 
七‧一三四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
 
 
 
【疏翼】
 
  第五辨报体并显性中,第二显性。于中分二︰一、以喻成性,二、正难初师。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此、以喻成。
 
  如二定前,善心引生种子,名二定,二定名善。随能引心故。此亦随生得无记心灭,故彼果名无记。
 
 
 
【论文】
 
七‧一三五 不尔,转识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故彼初位,转识暂起。
 
 
 
【疏翼】
 
  第二显性中,第二正难初师。
 
 
 
【述记‧卷四十】
 
  彼处,转识三性不行。若初生时,即已一切异熟生转识亦[47]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设非唯无记,三性心生,便名生得者,此即仍是初生有心故。
 
  《对法》第四云︰生得无记[48]。谓无想报,故唯无记。彼本有「初位,转识暂起」[49]。
 
  「暂起」者,四识[50]中起何识?
 
  此但言「转识」,不别出故。
 
  有说亦起眼、耳等识。
 
  此亦不尔。有何因缘须起也[51]?应唯起身识及第六识,受彼果故,暂生即灭,何假起眼等识见色、闻声等?义虽知尔,起将为胜,如萨婆多亦许多时故[52]。此虽许有心,即显报体及无记性。
 
 
 
【疏翼】
 
  以上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辨报体并显性讫。
 
 
 
【论文】
 
七‧一三六 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上无无想异熟处故。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四显处所。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四、处所系地。
 
  此受无想报[53]处,第四静虑。此、总言也。
 
  即彼凡夫第三天处[54]。下诸天处,其想粗动,难可灭故,有变异受,未可尽故;第四静虑下二天[55]亦然。非是凡夫下中熏习有色身处,可受殊胜无心果故,下非殊胜,故不可生。
 
  不于五净居无色生者,上无受、无想异熟处故。谓五净居[56],唯圣者居,非外道所生[57],彼不知故。无色、无身、无似彼涅槃之乐受色身果处故[58]。
 
 
 
【论文】
 
七‧一三七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五显彼因。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五、出此报因。如前第一卷解[59]。
 
  然今即是定前能引无想定思,能招彼果[60],即显一思感总、别报,同五十六说[61]。
 
  又解︰即是能引定思至无心位为定之时,招彼第六别报异熟,前明利思能感总报。有心、无心二因,二[62]果别故[63]。
 
  又解︰此说「微微心」招别报,若前微心明了[64],故招总极[65]。前说[66]即许一思招二报[67],亦得有心、无心报。一业[68]尚得色、非色报,理不遮故。
 
  后解二业各别︰欲显定因感此[69]别报,前明利思,感于总报。此会[70]「唯有[71]有色支」言。
 
  此据六识中间多时不行,非谓八识。设云一期,此同小乘。彼命终[72]已,当生何处?
 
  大乘无文。《俱舍论》云︰若[73]从彼没,必生欲界,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不得生彼自处及下三禅──不造下三定因,及前势力无故[74],于彼不能更修定故,故不生上地。如箭射空,力尽便堕。非彼有情[75],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生北洲者[76],生天后受[77]业等[78]。
 
  此义意言︰由前在此修定之时,定前必作欲界善业,或谤释种涅槃,故必生欲界也[79]。
 
  今此不同。彼唯生报,可作是言。此通后报,如何必有欲界,顺后受业?故知生彼[80]既通,生后不定。明命终已,生下三定及下欲界,皆无有失。但不生上,未曾修故,生彼定中下三天[81],亦无失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五位中,第一解无想天讫。
 
  《略纂》卷二十七云︰
 
然无想﹝天﹞是别报。于第八识上,有防心不起功能,是别报体﹝《俱舍论》卷五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物有,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本论卷一末亦云「又遮碍心,何须实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即是无想定思体,感总报。于上有防心功能,感别报。
 
问曰︰第八现行心、心法,如何名厌心功能,感无想别报?又定位心、心所不行上建立,何故即一思上,通感总别报耶?又无心业如何感有心第八识报? 
 
今解︰不然。若定前思为总报业,感第八总报。若厌心种子功能是别报业,感第六意识,生得心、心法灭,及色蕴等别报。若前加行不厌心时,生得报异熟,舍受可生。由前加行厌心故,今生得报心不生,于此种子防心不起功能,建立无想。即别报业感别报法体。不离有心、无心二﹝因、二果﹞说。如《对法》抄﹝卷九﹞引文证等﹝如云「二、对因辨果者︰彼一云无想定所感,二云入无想定能引定思,感彼异熟果故」。唯识第七(《述记》卷四十第三解)云「其定前(微心)明利现行者增上思,能感第八识果,入定(微微心)之思,感此异熟。二报既殊,因亦别也」﹞。
 
 
 
 
 
 
 
 
--------------------------------------------------------------------------------
 
[1] 《对法》卷二:
 
无想异熟者,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
 
 安慧《唯识三十论》同。
 
[2] 《显扬》卷一云:
 
无想天者,谓先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处,不恒现行诸心、心法灭性。
 
[3] 如《广五蕴论》云︰
 
云何无想天?谓无想定所得之﹝异熟﹞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所法灭为性。
 
 以上﹝《对法》、《显扬》、《广五蕴论》﹞三论,无想异熟均属不相应
 
 行法摄。
 
[4] 「三摩钵底」,梵文为「samapatti」;藏文为「sboms par 'jug pa/」。
 
[5] 原有「中」字。
 
[6] 原无「唯」字。
 
[7] 原有「若」字。
 
[8] 以上引「唯有有色支」文为证。
 
[9] 「正」字,《金藏》有,余无。
 
[10] 原作「无想生位」;藏文作「'du wes med pa/」。
 
[11] 谓此师会违,以解《瑜伽》卷五十九中,「七种结生相续」中第一。
 
[12] 原作「缠及随眠」。
 
[13] 《瑜伽》卷五十九原作:
 
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圣迹﹝藏文作「gźi mthov ba/」﹞。
 
[14] 会违以解《瑜伽》卷五十六文。
 
[15] 「等」字,原无。
 
[16]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依已生无想有情天中,名灭分位,建立无想。此亦三种:自性者,无覆无记;补特伽罗者,唯异生性,彼非诸圣者;起者,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便从彼没。
 
[17] 《金藏》作「后」,余作「便」。
 
[18] 即随眠。
 
[19] 从无想定。
 
[20] 即结生相续心。
 
[21] 《对法》卷五原文为:
 
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藏文作「gsar du 'chi ba'i sems/」﹞,与自体爱﹝藏文作「lus la sred pa/」﹞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若生色、无色界者,即以色、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以上为三种润生心﹞。如是,从色无色界没,若即生彼,若生余﹝二﹞处,有六种心﹝二界各三﹞;如其所应,尽当知。
 
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藏文作「dmigs pa la mi spyod pa/」;即「不行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不能﹝藏文作「不能」,汉译作「而能」,今改﹞分别我自体,﹝俱﹞生差别境界﹝《杂集论述记》卷十五云「润生有二位︰一、明了三性位:容起一切烦恼。(二、)若明了有覆位,唯起于爱」﹞由此势力﹝藏文作「de'i dbav gis/」﹞,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藏文作「de yovs su rtogs nas/」;「能了别彼已」﹞,以对治力之所摄伏﹝藏文作「gben por tshar gcod do/」﹞,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
 
[22] 见《对法》卷二、《显扬》卷一、《广五蕴论》。
 
[23] 「及」字,原无。
 
[24] 「长」字,《金藏》有,余无。
 
[25] 即兼会违,解《瑜伽》卷十说。
 
[26] 如理《义演》谓释伏难。
 
[27] 谓命终时起想故。
 
[28] 谓《对法》卷二等。
 
[29] 谓前第二师。
 
[30] 原作「生时亦有转识」。
 
[31] 即命终。
 
[32] 「部」字,《金藏》误作「都」。
 
[33] 「生」字,《金藏》有,余无。
 
[34] 《枢要》卷下云︰
 
上座部勘中有无,何得说言中有必起润生烦恼耶?本计无中有,末计有故。
 
 《异部宗轮论》叙佛灭后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所出化地部末宗
 
异义中云「亦有中有」,其本宗同义中,则云「定无中有」。
 
[35] 因与自体爱相应,故为染。
 
[36] 《金藏》作「本」,余作「生」。
 
[37]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二初云︰
 
如说四有︰谓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有」声目多义,如前广说﹝如卷六十初云「有增、有减,故名为『有』……复次,若有增减,亦是萨迦耶见事、颠倒事、爱事、随眠事、贪瞋痴安足处、有垢、有毒、有过、有刺、有浊、堕有、堕苦集谛者;说名为『有』。圣道虽有增减,而与此一切相违,故不名『有』」﹞。
 
此中「有」声,说属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
 
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诸蕴,中间诸有,此即一期五蕴、四蕴为性。问︰何故此有说为「本有」?答︰此是前时所造业生,故名「本有」。问︰若尔,余有亦是本有!皆前时所造业所生故。答︰若是前时所造业生,粗显、易觉、明了现见者,说名「本有」。余虽前时所造业生,而微隐、难觉、非明了现见,是以不说。
 
云何「死有」?答︰死分诸蕴,即命终时五蕴、四蕴为性。
 
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诸蕴,中间诸有,即二有中间,五蕴为性。
 
问︰何故此有,说名中有?答︰此于二有中间生,故名「中有」。问︰若尔,余有亦是中有!皆于二有中间生故。答︰若于二有中间生,非趣所摄者,名「中有」,余虽二有中间生,而是趣摄,不名「中有」。
 
云何「生有」?答︰生分诸蕴。即结生时,五蕴、四蕴为性。问︰此四有几剎那?几相续?答︰二剎那︰谓死有、生有。二相续,谓余有。问︰此四有几染污?几不染污?答︰皆通二种。问︰此四有心几染污?几不染污?答︰生有心唯染,余心染污、不染污。
 
 又卷六十中云︰
 
意地烦恼令有相续,非五识身。正结生时,定有意识,无五识故。
 
[38] 《摄论》卷一云︰
 
既和合已,依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摄论‧无性释》解云︰
 
「既和合已」者,谓受生已。「依止此识」者,依异熟识。「有意识转」者,谓与信等贪等﹝藏文两「等」字无﹞相应﹝藏文作「相应之善不善及」﹞乐、苦受俱,分别意识后后位转。
 
[39] 谓《瑜伽》卷十二末。
 
[40] 《瑜伽》卷十二原文作:
 
观想如病、如痈、如箭﹝藏文作「zug rvu/」﹞,入第四静虑;修厌背﹝藏文作「mi phyogs pa/」﹞想作意,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便从彼没。
 
[41] 「末,可」,《金藏》作「未必」。
 
[42] 中有非趣摄故。
 
[43] 谓俱生身爱,润生有心。
 
[44] 原作「由此因此缘」,因即指无想定;缘即指下品、中品、上品三
 
 种修。
 
[45] 「等」字,原作「心所」二字。
 
[46] 本论卷一末: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
 
 本论《述记》卷九云︰
 
然《瑜伽》五十三云:唯约「生得心、心所灭」,立此异熟者,即善等不恒行心,生便即得,非谓异熟生得无记心。或种依本识,是生得无记性,与本识同性,故名生得。此相传解,违下第七,然不顺理。又解︰第六异熟──舍受、生得无记──心灭种子上立。即是依本识,而生得粗动想等灭故,建立此异熟。此师为正,诸论皆说:初生有心定无覆故,如下第七。
 
[47] 「一切」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48] 《对法》卷四原作:
 
生得无记者,谓诸不善、有漏善法异熟。
 
[49] 《俱舍论》卷五云︰
 
今无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
 
[50] 眼、耳、身及意识。
 
[51] 「须起也」三字,《金藏》有,余无。
 
[52] 《俱舍论》卷五云︰
 
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光记》卷十九云「如中间定,梵王于梵辅天中起台别住」﹞,名无想天。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时有想。言无想者,由彼有情,中间长时想不起故。如契经说︰彼诸有情由想起故,从彼处没。然彼有情如久睡眠,还起于想。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四中评家云︰
 
如是说者,此事不定。或前多、后少,或前少、后多,随彼意乐,有差别故。
 
[53] 「无想报」三字,《金藏》只作「报」,余本只作「无想」二字。
 
[54] 《瑜伽》卷四初云︰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藏文作「spel mar bsgoms pa/」﹞第四静虑故。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
 
[55] 无云天、福生天。
 
[56] 「居」字,《瑜伽》作「宫」。
 
[57] 《瑜伽》卷四初续云︰
 
复有诸圣住,止不共五净宫地﹝藏文作「gnas gtsav ma'i sa lva/」﹞: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及色究竟。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杂熏修第四静虑故。
 
 彼论卷十二有同文。
 
[58]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四中云︰
 
有说︰求无想者,执无想定为真道,彼异熟为涅槃。
 
 本论《述记》卷三云︰
 
即是「微微心」等诸明了心,求无想果以为涅槃。
 
[59] 如本论卷一末云︰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
 
[60] 本论《述记》卷三第一解云︰
 
「招彼异熟」,即阿赖耶识。
 
[61] 如《瑜伽》卷五十六初云︰
 
起者,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便从彼没。
 
[62] 「二」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63] 本论《述记》卷三第二解云︰
 
论种子体,是一种子,通招总别。若据其位,前后有殊,有心、无心,二果别故。
 
[64] 「了」字,《述记》卷九文﹝前前注脚五十八﹞作「了」,余作「利」。
 
[65] 本论《述记》卷三第三解云︰
 
「微微心」以前明了,故招总果,「微微心」细,所熏成种,感别果。二种种子各招一果,亦不相违。「微微心」种,转为无想定等故。前解﹝即第一解﹞为胜。
 
今解︰即是彼地六识中,善染等心不行位,建立此体。如许无心唯依本识,即依本识上,立此无心。无心,实非异熟,亲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论﹝卷七﹞云﹝违﹞不恒行心、心所,﹝想﹞灭﹝为首﹞,不简何性心。
 
[66] 第一说。
 
[67] 谓总、别二报。
 
[68] 谓「定前能引无想定思」。
 
[69] 「此」字,《金藏》有,余无。
 
[70] 前第一师引《瑜伽》卷十说。
 
[71] 「有」字下,《金藏》衍「色」字。
 
[72] 「终」字,《金藏》误作「何」。
 
[73] 「若」字,原无。
 
[74] 《俱舍论光记》卷十九云︰
 
或有心无心定因,势力尽故,不能感果。
 
[75] 原作「若诸有情,应生彼处」。
 
[76] 「者」字,原无。
 
[77] 「受」字,《金藏》有,余无。原文无「后受」二字。
 
[78] 《俱舍论》卷五原作:
 
从彼没已,必生欲界,非余处所。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于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尽便堕。若诸有情应生彼处,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应生彼北俱卢洲,应有生天之业。
 
[79] 《俱舍论光记》卷十九云︰
 
将生北洲,业纯净故。将生无想,善恶杂起,故从彼没,通生五趣。
 
[80] 「彼」,谓欲界。
 
[81] 「下三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天非「高胜处」。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摄大乘论 第56讲
 摄大乘论 第11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一、明四缘依十五处立十因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四、许有第八染净方成
 摄大乘论 第4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九、正解识所变义
 摄大乘论 第82讲
 摄大乘论 第26讲
 摄大乘论 第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每次在法会中身体总会感到不适...请问法师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呢?如何是好?[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一坐至专心,似置于海浪之中,又似有狂风吹,又似往下坠,全身体热上升...[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受菩提记 第四十四[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