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四、别解五无心位──生无想天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31
【论文】
 
七‧一二二 有义:彼天常无六识。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有三师义,中分为三︰第一师说中,又分有二︰一、标宗,二、引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三、一期有心无心,三解,此第一师。
 
  一期生死,俱无六识,故言「常无」,非少有故。「常」者,一切时义。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此中无想天者,谓生无想诸天有情中,诸心、心所灭为体。
 
 
 
【论文】
 
七‧一二三 圣教说彼,无转识故。
 
 
 
【疏翼】
 
  第一师说无六识中,第二引证。又分为二︰一、引《对法》等,二、引《瑜伽》。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者,即《对法》[1]、《显扬》[2]、《五蕴》[3],皆言无想无心。此中亦说第六意识,生无想天竟不起故。虽不定言一期皆无心,然总说生彼无第六识心,故生死无心也。若不尔者,论应分别初后有心,中间无心也。
 
 
 
【疏翼】
 
  安慧《大乘五蕴广释》卷三云︰
 
言「云何无想天?谓无想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所灭为性」中,彼天者,即所谓广果,即第四静虑中第三异处。于彼诸天之上,犹如宫殿有彼无想诸天有情依处,是能生彼无想等至之异熟果。言「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者,今专取彼以为自体。谓能生彼不恒现行心、心所法,于自所依中,能损减自类心、心所法种子,令其微薄、极微薄,乃至最后最极微薄故,从自所依已损减种子故,无有力能现起余心。是故尔时诸不恒行心、心所法,于此所依不复生起。于此损减种子位,约其所依假立无想。若如是者,即唯说其所依时位,由此分位能灭故,名之为灭。
 
 
 
【论文】
 
七‧一二四 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
 
 
 
【疏翼】
 
  第二引证中,第二引《瑜伽》。﹝引卷十、卷十三为证,并会卷五十九、卷五十六文。﹞
 
 
 
【述记‧卷四十】
 
  《瑜伽》第十说言︰问︰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4]中,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答︰不可得。谓无想天[5],及灭尽定、无想定中,唯[6]有色支可得,非无色支;[7]生无色界,无色支可得,非有色支。此依六识,故知彼处一期无心[8]。
 
  《瑜伽》第十三卷说六种正[9]名「无心地」︰谓二无心定及无想天[10]、睡眠、闷绝、无余涅槃。既以此天例同二定,明非有心;非有心时,名二定故。以此为例,明亦无故。
 
  此师解五十九[11]云:「异生」以「缠」[12]润生者,据多分说,非谓一切。如见谛[13],以随眠润;初、二果者,以现行润。此亦如彼,不应征诘。
 
  又解五十六[14]云:后想等[15]生,便从彼没等者[16],即说死后中有初心想正生时,名「想生已」。即后想生时是死已,便从彼天没,故非未没时。
 
  言为「后[17]」故。异生润生,有唯种子[18],如此外道[19]命终时等。
 
 
 
【疏翼】
 
  以上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一师说讫。
 
 
 
【论文】
 
七‧一二五 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
 
 
 
【疏翼】
 
  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二师说。于中分三︰一、标宗,二、引证,三、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下、第二师。初生无心,同前师说。
 
  「将命终位,要起转识」,方始「命终」。所以者何?五十九说:「异生」以「缠及随眠」润生故;故《对法》第五说:诸异生九种润生心[20],必起现爱故[21]。
 
【论文】
 
七‧一二六 《瑜伽论》说: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从彼没故。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四十】
 
  《瑜伽》五十六说:彼谓「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从彼天没,故知末后必定起心。起心之时,名想正生;至中有位,名为生已;生已之时,「便从彼没」。
 
  五十九说云:异生以现行种子润,故必起心。「便从彼没」者,其想生已,方「从彼没」,是此意也。非入中有,方始起心,中有有心,何劳彼说?
 
 
 
【论文】
 
七‧一二七 然说彼无转识等者,依长时说,非谓全无。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三会违。
 
 
 
【述记‧卷四十】
 
  下、会论文。
 
  《对法》等[22]说「不恒行心及[23]心所灭」者,非谓末后位。谓彼但依中间长[24]时说,非谓一期全无六识。
 
  此即兼解[25]唯有有色支讫,非谓末后无爱支故。虽与无心定为喻[26],然长时相似,故得为喻。
 
 
 
【疏翼】
 
  以上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二师说讫。
 
 
 
【论文】
 
七‧一二八 有义:生时亦有转识,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故。
 
 
 
【疏翼】
 
  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体辨性中,第三师说。于中有五︰一、标宗及因,二、以本有为喻,三、引证,四、举难,五、辨报体并显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第三师说。
 
  末后有心[27],同前第二,所解违论[28],亦如彼说。唯初生有心,与前师[29]别。此言初「生亦有识[30]」故,「亦」死[31]时也。
 
  然上座部[32]等说:生[33]彼中有亦无有心[34],恐此前师亦作此计,故说中有末后有心。
 
  大乘「中有」,生支摄,故彼中有末心,必起润生烦恼,故无想天亦有心也。彼之中有,彼处摄故。第五《对法》等说:中有末心亦唯染[35]故。
 
 
 
【论文】
 
七‧一二九 如余本有,初必有转识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二以本有为喻。
 
 
 
【述记‧卷四十】
 
  若诤本[36]有有心者,今为量云。
 
  此意说言︰彼天本有初位,必有转识起。天中本有之初位故。如余天趣本有初位。
 
  法尔受生,必初有六识,此非生有,谓在本有初位[37]。然非即次生有后第二念时,本有之第一念心也。谓一期本有生三分分之,第一位名初位。不尔,卵生等本有初念,非必有意识故。《摄论‧无性》第三亦说初生有心[38],势与此同。
 
 
 
【论文】
 
七‧一三○ 《瑜伽论》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从彼没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三引证。
 
 
 
 
 
 
 
【述记‧卷四十】
 
  第十二卷[39]解「无想定」中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即证初生有心。其想若生,从彼没故,即证将死有心[40]。
 
 
 
【论文】
 
七‧一三一 彼本有初,若无转识,如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四举难。
 
 
 
【述记‧卷四十】
 
  既举论文,次举难曰︰彼天「本有初,若无转识,如何名入」?要「先有后无,乃名入故」。非先未有心,可言入无心;先已入讫,何假言「入」?又非中有末,可[41]起报心[42],报心灭时,名入无心,诸论皆说彼中有必起爱润生心故[43]。
 
【论文】
 
七‧一三二 〈决择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故。
 
 
 
【疏翼】
 
  第三师说中,第五辨报体并显性。中分为二︰一、辨报体,二、显性。初中又二︰一、引教,二、显义。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
 
  此中辨报体,并显性。
 
  五十三卷解「无想灭」云:由此因缘[44],所有生得心等[45]灭等。
 
 
 
【论文】
 
七‧一三三 此言意显:彼本有初,有异熟生转识暂起;宿因缘力,后不复生;由斯,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说名无想。
 
 
 
【疏翼】
 
  第一辨报体中,第二显义。
 
 
 
【述记‧卷四十】
 
  此、显彼天「本有初」位,有六转识报心「暂起」;宿习无心定「因缘力」故,「后不复生」心。由此,生得第六报心灭故,引起异熟无记无心分位之时,名彼无心报。依止本识,此转识灭分位差别,说名无想,如前第一卷[46]。
 
  虽有二解,今准此文,唯于第六心灭上,立无想。
 
 
 
【疏翼】
 
  以上第五辨报体并显性中,第一辨报体讫。
 
 
 
【论文】
 
七‧一三四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
 
 
 
【疏翼】
 
  第五辨报体并显性中,第二显性。于中分二︰一、以喻成性,二、正难初师。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此、以喻成。
 
  如二定前,善心引生种子,名二定,二定名善。随能引心故。此亦随生得无记心灭,故彼果名无记。
 
 
 
【论文】
 
七‧一三五 不尔,转识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故彼初位,转识暂起。
 
 
 
【疏翼】
 
  第二显性中,第二正难初师。
 
 
 
【述记‧卷四十】
 
  彼处,转识三性不行。若初生时,即已一切异熟生转识亦[47]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设非唯无记,三性心生,便名生得者,此即仍是初生有心故。
 
  《对法》第四云︰生得无记[48]。谓无想报,故唯无记。彼本有「初位,转识暂起」[49]。
 
  「暂起」者,四识[50]中起何识?
 
  此但言「转识」,不别出故。
 
  有说亦起眼、耳等识。
 
  此亦不尔。有何因缘须起也[51]?应唯起身识及第六识,受彼果故,暂生即灭,何假起眼等识见色、闻声等?义虽知尔,起将为胜,如萨婆多亦许多时故[52]。此虽许有心,即显报体及无记性。
 
 
 
【疏翼】
 
  以上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辨报体并显性讫。
 
 
 
【论文】
 
七‧一三六 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上无无想异熟处故。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四显处所。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四、处所系地。
 
  此受无想报[53]处,第四静虑。此、总言也。
 
  即彼凡夫第三天处[54]。下诸天处,其想粗动,难可灭故,有变异受,未可尽故;第四静虑下二天[55]亦然。非是凡夫下中熏习有色身处,可受殊胜无心果故,下非殊胜,故不可生。
 
  不于五净居无色生者,上无受、无想异熟处故。谓五净居[56],唯圣者居,非外道所生[57],彼不知故。无色、无身、无似彼涅槃之乐受色身果处故[58]。
 
 
 
【论文】
 
七‧一三七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五显彼因。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五、出此报因。如前第一卷解[59]。
 
  然今即是定前能引无想定思,能招彼果[60],即显一思感总、别报,同五十六说[61]。
 
  又解︰即是能引定思至无心位为定之时,招彼第六别报异熟,前明利思能感总报。有心、无心二因,二[62]果别故[63]。
 
  又解︰此说「微微心」招别报,若前微心明了[64],故招总极[65]。前说[66]即许一思招二报[67],亦得有心、无心报。一业[68]尚得色、非色报,理不遮故。
 
  后解二业各别︰欲显定因感此[69]别报,前明利思,感于总报。此会[70]「唯有[71]有色支」言。
 
  此据六识中间多时不行,非谓八识。设云一期,此同小乘。彼命终[72]已,当生何处?
 
  大乘无文。《俱舍论》云︰若[73]从彼没,必生欲界,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不得生彼自处及下三禅──不造下三定因,及前势力无故[74],于彼不能更修定故,故不生上地。如箭射空,力尽便堕。非彼有情[75],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生北洲者[76],生天后受[77]业等[78]。
 
  此义意言︰由前在此修定之时,定前必作欲界善业,或谤释种涅槃,故必生欲界也[79]。
 
  今此不同。彼唯生报,可作是言。此通后报,如何必有欲界,顺后受业?故知生彼[80]既通,生后不定。明命终已,生下三定及下欲界,皆无有失。但不生上,未曾修故,生彼定中下三天[81],亦无失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五位中,第一解无想天讫。
 
  《略纂》卷二十七云︰
 
然无想﹝天﹞是别报。于第八识上,有防心不起功能,是别报体﹝《俱舍论》卷五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物有,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本论卷一末亦云「又遮碍心,何须实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即是无想定思体,感总报。于上有防心功能,感别报。
 
问曰︰第八现行心、心法,如何名厌心功能,感无想别报?又定位心、心所不行上建立,何故即一思上,通感总别报耶?又无心业如何感有心第八识报? 
 
今解︰不然。若定前思为总报业,感第八总报。若厌心种子功能是别报业,感第六意识,生得心、心法灭,及色蕴等别报。若前加行不厌心时,生得报异熟,舍受可生。由前加行厌心故,今生得报心不生,于此种子防心不起功能,建立无想。即别报业感别报法体。不离有心、无心二﹝因、二果﹞说。如《对法》抄﹝卷九﹞引文证等﹝如云「二、对因辨果者︰彼一云无想定所感,二云入无想定能引定思,感彼异熟果故」。唯识第七(《述记》卷四十第三解)云「其定前(微心)明利现行者增上思,能感第八识果,入定(微微心)之思,感此异熟。二报既殊,因亦别也」﹞。
 
 
 
 
 
 
 
 
--------------------------------------------------------------------------------
 
[1] 《对法》卷二:
 
无想异熟者,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
 
 安慧《唯识三十论》同。
 
[2] 《显扬》卷一云:
 
无想天者,谓先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处,不恒现行诸心、心法灭性。
 
[3] 如《广五蕴论》云︰
 
云何无想天?谓无想定所得之﹝异熟﹞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所法灭为性。
 
 以上﹝《对法》、《显扬》、《广五蕴论》﹞三论,无想异熟均属不相应
 
 行法摄。
 
[4] 「三摩钵底」,梵文为「samapatti」;藏文为「sboms par 'jug pa/」。
 
[5] 原有「中」字。
 
[6] 原无「唯」字。
 
[7] 原有「若」字。
 
[8] 以上引「唯有有色支」文为证。
 
[9] 「正」字,《金藏》有,余无。
 
[10] 原作「无想生位」;藏文作「'du wes med pa/」。
 
[11] 谓此师会违,以解《瑜伽》卷五十九中,「七种结生相续」中第一。
 
[12] 原作「缠及随眠」。
 
[13] 《瑜伽》卷五十九原作:
 
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圣迹﹝藏文作「gźi mthov ba/」﹞。
 
[14] 会违以解《瑜伽》卷五十六文。
 
[15] 「等」字,原无。
 
[16]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依已生无想有情天中,名灭分位,建立无想。此亦三种:自性者,无覆无记;补特伽罗者,唯异生性,彼非诸圣者;起者,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便从彼没。
 
[17] 《金藏》作「后」,余作「便」。
 
[18] 即随眠。
 
[19] 从无想定。
 
[20] 即结生相续心。
 
[21] 《对法》卷五原文为:
 
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藏文作「gsar du 'chi ba'i sems/」﹞,与自体爱﹝藏文作「lus la sred pa/」﹞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若生色、无色界者,即以色、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以上为三种润生心﹞。如是,从色无色界没,若即生彼,若生余﹝二﹞处,有六种心﹝二界各三﹞;如其所应,尽当知。
 
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藏文作「dmigs pa la mi spyod pa/」;即「不行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不能﹝藏文作「不能」,汉译作「而能」,今改﹞分别我自体,﹝俱﹞生差别境界﹝《杂集论述记》卷十五云「润生有二位︰一、明了三性位:容起一切烦恼。(二、)若明了有覆位,唯起于爱」﹞由此势力﹝藏文作「de'i dbav gis/」﹞,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藏文作「de yovs su rtogs nas/」;「能了别彼已」﹞,以对治力之所摄伏﹝藏文作「gben por tshar gcod do/」﹞,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
 
[22] 见《对法》卷二、《显扬》卷一、《广五蕴论》。
 
[23] 「及」字,原无。
 
[24] 「长」字,《金藏》有,余无。
 
[25] 即兼会违,解《瑜伽》卷十说。
 
[26] 如理《义演》谓释伏难。
 
[27] 谓命终时起想故。
 
[28] 谓《对法》卷二等。
 
[29] 谓前第二师。
 
[30] 原作「生时亦有转识」。
 
[31] 即命终。
 
[32] 「部」字,《金藏》误作「都」。
 
[33] 「生」字,《金藏》有,余无。
 
[34] 《枢要》卷下云︰
 
上座部勘中有无,何得说言中有必起润生烦恼耶?本计无中有,末计有故。
 
 《异部宗轮论》叙佛灭后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所出化地部末宗
 
异义中云「亦有中有」,其本宗同义中,则云「定无中有」。
 
[35] 因与自体爱相应,故为染。
 
[36] 《金藏》作「本」,余作「生」。
 
[37]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二初云︰
 
如说四有︰谓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有」声目多义,如前广说﹝如卷六十初云「有增、有减,故名为『有』……复次,若有增减,亦是萨迦耶见事、颠倒事、爱事、随眠事、贪瞋痴安足处、有垢、有毒、有过、有刺、有浊、堕有、堕苦集谛者;说名为『有』。圣道虽有增减,而与此一切相违,故不名『有』」﹞。
 
此中「有」声,说属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
 
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诸蕴,中间诸有,此即一期五蕴、四蕴为性。问︰何故此有说为「本有」?答︰此是前时所造业生,故名「本有」。问︰若尔,余有亦是本有!皆前时所造业所生故。答︰若是前时所造业生,粗显、易觉、明了现见者,说名「本有」。余虽前时所造业生,而微隐、难觉、非明了现见,是以不说。
 
云何「死有」?答︰死分诸蕴,即命终时五蕴、四蕴为性。
 
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诸蕴,中间诸有,即二有中间,五蕴为性。
 
问︰何故此有,说名中有?答︰此于二有中间生,故名「中有」。问︰若尔,余有亦是中有!皆于二有中间生故。答︰若于二有中间生,非趣所摄者,名「中有」,余虽二有中间生,而是趣摄,不名「中有」。
 
云何「生有」?答︰生分诸蕴。即结生时,五蕴、四蕴为性。问︰此四有几剎那?几相续?答︰二剎那︰谓死有、生有。二相续,谓余有。问︰此四有几染污?几不染污?答︰皆通二种。问︰此四有心几染污?几不染污?答︰生有心唯染,余心染污、不染污。
 
 又卷六十中云︰
 
意地烦恼令有相续,非五识身。正结生时,定有意识,无五识故。
 
[38] 《摄论》卷一云︰
 
既和合已,依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摄论‧无性释》解云︰
 
「既和合已」者,谓受生已。「依止此识」者,依异熟识。「有意识转」者,谓与信等贪等﹝藏文两「等」字无﹞相应﹝藏文作「相应之善不善及」﹞乐、苦受俱,分别意识后后位转。
 
[39] 谓《瑜伽》卷十二末。
 
[40] 《瑜伽》卷十二原文作:
 
观想如病、如痈、如箭﹝藏文作「zug rvu/」﹞,入第四静虑;修厌背﹝藏文作「mi phyogs pa/」﹞想作意,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便从彼没。
 
[41] 「末,可」,《金藏》作「未必」。
 
[42] 中有非趣摄故。
 
[43] 谓俱生身爱,润生有心。
 
[44] 原作「由此因此缘」,因即指无想定;缘即指下品、中品、上品三
 
 种修。
 
[45] 「等」字,原作「心所」二字。
 
[46] 本论卷一末: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
 
 本论《述记》卷九云︰
 
然《瑜伽》五十三云:唯约「生得心、心所灭」,立此异熟者,即善等不恒行心,生便即得,非谓异熟生得无记心。或种依本识,是生得无记性,与本识同性,故名生得。此相传解,违下第七,然不顺理。又解︰第六异熟──舍受、生得无记──心灭种子上立。即是依本识,而生得粗动想等灭故,建立此异熟。此师为正,诸论皆说:初生有心定无覆故,如下第七。
 
[47] 「一切」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48] 《对法》卷四原作:
 
生得无记者,谓诸不善、有漏善法异熟。
 
[49] 《俱舍论》卷五云︰
 
今无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
 
[50] 眼、耳、身及意识。
 
[51] 「须起也」三字,《金藏》有,余无。
 
[52] 《俱舍论》卷五云︰
 
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光记》卷十九云「如中间定,梵王于梵辅天中起台别住」﹞,名无想天。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时有想。言无想者,由彼有情,中间长时想不起故。如契经说︰彼诸有情由想起故,从彼处没。然彼有情如久睡眠,还起于想。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四中评家云︰
 
如是说者,此事不定。或前多、后少,或前少、后多,随彼意乐,有差别故。
 
[53] 「无想报」三字,《金藏》只作「报」,余本只作「无想」二字。
 
[54] 《瑜伽》卷四初云︰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藏文作「spel mar bsgoms pa/」﹞第四静虑故。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
 
[55] 无云天、福生天。
 
[56] 「居」字,《瑜伽》作「宫」。
 
[57] 《瑜伽》卷四初续云︰
 
复有诸圣住,止不共五净宫地﹝藏文作「gnas gtsav ma'i sa lva/」﹞: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及色究竟。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杂熏修第四静虑故。
 
 彼论卷十二有同文。
 
[58]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四中云︰
 
有说︰求无想者,执无想定为真道,彼异熟为涅槃。
 
 本论《述记》卷三云︰
 
即是「微微心」等诸明了心,求无想果以为涅槃。
 
[59] 如本论卷一末云︰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
 
[60] 本论《述记》卷三第一解云︰
 
「招彼异熟」,即阿赖耶识。
 
[61] 如《瑜伽》卷五十六初云︰
 
起者,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便从彼没。
 
[62] 「二」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63] 本论《述记》卷三第二解云︰
 
论种子体,是一种子,通招总别。若据其位,前后有殊,有心、无心,二果别故。
 
[64] 「了」字,《述记》卷九文﹝前前注脚五十八﹞作「了」,余作「利」。
 
[65] 本论《述记》卷三第三解云︰
 
「微微心」以前明了,故招总果,「微微心」细,所熏成种,感别果。二种种子各招一果,亦不相违。「微微心」种,转为无想定等故。前解﹝即第一解﹞为胜。
 
今解︰即是彼地六识中,善染等心不行位,建立此体。如许无心唯依本识,即依本识上,立此无心。无心,实非异熟,亲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论﹝卷七﹞云﹝违﹞不恒行心、心所,﹝想﹞灭﹝为首﹞,不简何性心。
 
[66] 第一说。
 
[67] 谓总、别二报。
 
[68] 谓「定前能引无想定思」。
 
[69] 「此」字,《金藏》有,余无。
 
[70] 前第一师引《瑜伽》卷十说。
 
[71] 「有」字下,《金藏》衍「色」字。
 
[72] 「终」字,《金藏》误作「何」。
 
[73] 「若」字,原无。
 
[74] 《俱舍论光记》卷十九云︰
 
或有心无心定因,势力尽故,不能感果。
 
[75] 原作「若诸有情,应生彼处」。
 
[76] 「者」字,原无。
 
[77] 「受」字,《金藏》有,余无。原文无「后受」二字。
 
[78] 《俱舍论》卷五原作:
 
从彼没已,必生欲界,非余处所。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于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尽便堕。若诸有情应生彼处,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应生彼北俱卢洲,应有生天之业。
 
[79] 《俱舍论光记》卷十九云︰
 
将生北洲,业纯净故。将生无想,善恶杂起,故从彼没,通生五趣。
 
[80] 「彼」,谓欲界。
 
[81] 「下三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天非「高胜处」。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摄大乘论 第105讲
 摄大乘论 第131讲
 摄大乘论 第5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一、引经申理证有异熟心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一、辨染意何受相应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十一、别破小乘──实有命根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七、释诸妨难──谁造业受果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老法师说过,台湾有一居士曾在念佛堂当过维那,临终时却不喜欢听佛号,把助念的人赶走,应如何防止这种障碍..[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徒步朝山[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把握临终的关键时刻[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如何降伏意念邪淫——存海法师采访记[栏目:戒邪淫文集]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三六、白慈母出家文[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请讲解禅那与观智的关系,是否必须证得禅那之后才能开始修观或并非如此?[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为善,不论僧俗不计荣辱[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名人访谈 净空法师、陈大惠老师(第二集)[栏目:陈大惠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坐在山石上的女施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